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2 06:34:37| 人氣62,543| 回應2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原來是小黑蚊咬的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過下文才知廿年前住在陽明山溪旁由豬舍改建而成的學生宿舍,被啥又為何被咬了,連紗窗也防不了。

小黑蚊小檔案》台灣鋏蠓【聯合晚報2007.06.19簡慧珍】

小黑蚊不是蚊子,學名叫做台灣鋏蠓,是嗜吸人血的昆蟲,閩南話叫做「烏微仔」,因攻擊性強,又被稱做「小金剛」
文獻記載,日本學者白木1913年在台中縣山區首次發現台灣鋏蠓,原本分布台中縣市、南投縣、花蓮縣、台南縣、嘉義縣的山邊,1967年在台中縣大度山危 害嚴重,引起學者重視,開始研究調查。現在全台山區淪陷,小黑蚊更有侵入平地鄉鎮趨勢,許多縣市每年編列預算藥殺小黑蚊,成效並不好。
小黑蚊的成蚊體型微小,不到0.14公分,雌蟲吸食人血當作孵育後代的養分,雄蟲以露水或花蜜為主食。幼蟲體型更小,僅0.035公分,根據調查,竹園、茶園、檳榔園和靠圍牆邊的青苔是幼蟲搖籃。
「小黑蚊不是蚊子!」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李學進,對小黑蚊已有15年餘的研究。他指出,小黑蚊不是蚊子,孳長環境與蚊子不盡相同,清理住家環境時,應特別注意庭院、水溝壁等潮溼地面,若附著青苔就易孳生小黑蚊。
李學進表示,民國50、60年時,台南、花蓮等地就發現小黑蚊的蹤跡,目前全國各縣市已淪陷,較多的地區為花蓮縣秀林、鳳林、瑞穗,南投縣的竹山、鹿谷,台中市的大坑及台南的歸仁、關廟等地。
他強調,很多人把小黑蚊當成蚊子,拚命清水溝,卻忽略小黑蚊紡虫藏身的水溝壁,尤其墨綠色的青苔或藻類,為小黑蚊最喜歡的生長環境,除了用力刷洗,還可噴灑除藻劑。
他指出,小黑蚊己蔓延全台,15年來到各地調查,同樣20分鐘,有些地方能有上百隻小黑蚊聚集,有些只有數隻,目前採藥劑防治小黑蚊,但藥效過了,小黑蚊仍再孳長,定期清理住家周遭潮溼地面,才能有效杜絕小黑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林宗歧也說,環境高度開發和地球暖化,增加許多溫暖潮濕的空間,有利小黑蚊孳生,台灣的確已被小黑蚊攻陷。他認為要削弱小黑蚊族群,最好從清除藍綠藻著手,木棧道、水塘邊、石階、疏落樹林的陰涼處,這些都是小黑蚊幼蟲的溫床。


15年一次疥瘡大感染 雲林引爆>中時08.01.11張朝欣
蜱蟲咬人致死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hndc/index.shtml

好癢哦! 什麼蟲子咬我?【聯合報 林仲(台北市林仲皮膚科院長)

圖一:由疹子呈兩個包、三個包的形態出現,又位於內褲邊緣的兩個特徵,可知其為跳蚤叮咬的疹子。
當皮膚長出成群劇癢疹子的病人問醫師:「什麼蟲子咬我?」皮膚科醫師的頭痛時刻就來臨了。
這種情況依筆者的經驗,跳蚤、小黑蚊、禽蟎、毛蟲都有可能是罪魁禍首。蚊子叮咬雖然也可以出現聚集成群的包,但蚊子看得到,故意考醫師的病人很少。
醫師的困難為,光由疹子外觀來判定跳蚤、小黑蚊、禽蟎叮咬或是毛蟲皮膚炎,不甚容易。此時醫師只好參考病人疹子的分布狀況,以及 
圖二:襪子邊緣有一排蟲子叮咬的疹子,幾乎可肯定是跳蚤惹的禍。
病人何時、何地被咬等蛛絲馬跡來推敲是那一種蟲子造成的。筆者提供一些臨床心得供讀者參考:
跳蚤吸血時,大都是一次咬好幾個包,當疹子以兩、三包為一組,排列成一直線或三角形,成群出現時(圖一),先考慮是不是被貓、狗、老鼠的跳蚤叮咬了。
圖三:黑蚊長得很小,不特別留意看不太到,所以常有人被叮咬而不自知。
跳蚤由地面往上跳叮人,由於跳的高度有限,所以跳蚤叮咬的疹子大都見於膝蓋以下的地方,尤常出現於腳踝附近。可是人如果於坐、蹲、躺時被跳蚤叮到,則疹子會長在臉、脖子、肩膀、手臂或身上。
跳蚤喜歡停在衣服或襪子的邊緣吸血,如病人的內褲或襪子邊緣出現一排蟲咬的疹子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跳蚤叮咬(圖一、二)。
圖四:此病人的疹子乃小黑蚊叮咬所致,外觀與跳蚤叮咬無法區分,因此醫師詳問病人何時、何地被咬很重要。
小黑蚊體型微小(圖三),學名為「台灣鋏蠓」,雖被稱為「蚊」,但不是蚊子,閩南語稱之為「烏微」、「烏微仔」、「烏微蚊」、「烏su蚊」、「小金鋼」、「烏頭狗」等。
小黑蚊叮人打的是「蟲海戰術」,民眾假日出遊,去郊外、鄉村、風景遊樂區或其他山間水邊的地方,回來後四肢出現成群癢得要死的紅疹,以小黑蚊的傑作居多。
小黑蚊叮咬的疹子與跳蚤叮咬的疹子常常無法 
圖五:看到腿上冒出多到數不清的包時,先考慮小黑蚊叮咬。
分辨(圖四),筆者的經驗為:
1.病人在都市內或屋內被咬,先考慮跳蚤。在市郊、鄉下被咬,考慮小黑蚊。
2.小黑蚊飛行高度可到一個人高,叮得到人的手臂,如病人手腳四肢都有疹子,先想到小黑蚊,只有小腿被咬,先想到跳蚤。
3.疹子密密麻麻時,小黑蚊叮咬最有可能(圖五),跳蚤的機會低一些。毛蟲皮膚炎 
圖六:局限於右上肢與身體右側的毛蟲皮膚炎。
也能如此,但疹子大多分布於身體單側(圖六)。
4.小黑蚊不會叮穿衣服的人,也不會鑽進衣服內叮人,如在衣褲覆蓋處冒出成群的包,先考慮跳蚤叮咬或毛蟲皮膚炎。
5.小黑蚊只在白天咬人,如病人在天黑後或睡覺時被咬,先考慮跳蚤。
凡事都有例外,上面所述並非一成不變的準
圖七:寄生於鴿子的「熱帶禽蟎」 (Or-nithonyssus bursa)。禽蟎叮咬常被醫師忽略。
則,再加上病人不一定講得清楚,故醫師依自己的專業知識判斷最重要。
禽蟎
禽蟎為鳥類的寄生蟲,吸鳥血維生(圖七)。當住家或工作場所的冷氣機、窗台、陽台上有鴿子、麻雀築巢時,鳥身上的禽蟎可能經由窗子或冷氣機的縫隙爬入室內,進入室內後找不到宿主,只好叮咬人類吸血。
禽蟎叮咬的疹子也是成群出現,常見於衣褲邊 
圖八:病人習慣穿無袖內衣睡覺,結果禽蟎叮咬的疹子集中於腋窩處,此特徵與跳蚤類似。
緣,特別是內衣、內褲、胸罩的旁邊(圖八)。由於這些特徵很類似跳蚤叮咬的疹子,加上醫師不熟悉禽蟎,往往誤認為是跳蚤叮咬。
當病人四肢及身上出現很像跳蚤叮咬的疹子,可是家中無寵物及老鼠,醫師一定要問清楚病人住家及工作場所外頭有無鴿子、麻雀,還有室內有無會爬的小蟲子咬人,以免誤診了禽蟎叮咬病例。
毛蟲
毛蟲的毒毛扎到人的皮膚會引起毛蟲皮膚炎,有些時候與小黑蚊、跳蚤叮咬的疹子區分不易。此時醫師應注意一下疹子的整體分布狀況,如果疹子左右不對稱分布,且密集出現在身體局部(圖六),那毛蟲皮膚炎就要列入鑑別診斷。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125341

如何防蚊? 二氧化碳是吸引蚊子主因 
 
民間流傳許多「防蚊寶典」,例如,穿淺色衣服較可避免蚊子叮,而喜歡吃肉、體溫較高者則易引發蚊子「食欲」,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台大昆蟲系教授徐爾烈表示,會吸引蚊子叮人的因素,其實最重要的是二氧化碳,蚊子在遠距離就可辨識二氧化碳,所以只要有呼吸的人,無法避免排出二氧化碳,就必定吸引蚊子靠近。 此外,體溫的確也是蚊子叮人的因素之一,徐爾烈曾做過實驗,發現蚊子最有「食欲」的體溫是 30~35℃,而人體的體溫一般在36℃、37℃,且體表的溫度會略低,剛好落在蚊子喜歡叮的溫度範圍內,所以體溫高低並不會特別影響被叮機率。他強調,實驗顯示,低體溫的冷血動物如青蛙、蛇、烏龜等,照樣會被蚊子叮,而高體溫達37、38℃的鳥類,有些蚊子特別喜歡,可見蚊子的「胃口」之大,高低體溫都無法倖免。 至於淺色衣服是否可避免蚊子叮咬?徐爾烈澄清,這其實是誤傳,淺色衣服並無驅蚊效果,只是比起深色衣服,在淺色環境下,民眾較易發現蚊子接近,可以及時驅趕蚊子而已。 而一般認為的吃肉、酸性體質者,較易被蚊子叮,同樣缺乏科學根據;徐爾烈說,蚊子在吸血之前,並無法感覺出誰吃肉多、誰的體質酸,自然也不會有所選擇,只要有血吸就好。 徐爾烈也提醒,白天活動的蚊子以白線斑蚊、埃及斑蚊為主,夜間則是三斑家蚊、熱帶家蚊,而補蚊燈利用蚊子的趨光性加以消滅,所以僅對夜間活動的蚊子較有效,白天點捕蚊燈效果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樓地下室都設有汙水池,很容易孳生寒帶常見的「地下家蚊」,民眾不妨在汙水池的管道間、人孔蓋加裝細網,以防蚊子跑出來為禍。
 
科學家稱:蚊子專找七種人 不妨“見招拆招”2006年06月06日 生命時報  
 
    在蚊蟲猖獗的夏日,常常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人備受蚊子“青睞”,而有些人卻能讓蚊子“退避三舍”。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以下一些人更容易招蚊子,不妨“見招拆招”。
    汗腺發達、體溫較高的人。人排出的汗液會使體表的乳酸值變高,從而對蚊子產生吸引力。此外,蚊子觸角裏有一個受熱體,對溫度十分敏感,流汗的人肌體散熱快,能讓蚊子立即察覺到。所以,夏天應該經常洗澡,可減少皮膚表面乳酸的排出量,還能降低體溫。
    運動量較大的人。人在運動後呼吸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多,這種氣體會在頭上約1米的地方形成一股潮濕溫暖的氣流,蚊子對此較為敏感,會聞味而至。因此,晚間最好不要從事劇烈運動。
    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具有趨暗的習性,黑色是蚊子進攻的首選對象,其次是藍、紅、綠等。所以,夏日晚間最好穿白色或淺色的棉質衣服。
    化過粧的人。發膠、護手霜、洗面奶等化粧品大都含有硬脂酸(脂肪酸的一種),對蚊子具有很大的誘惑力。所以,夏日的傍晚,最好素面朝天,不要化粧。
    新陳代謝快的人。因此小孩易遭蚊叮,而老人正相反。
    孕婦。醫學研究顯示,孕婦遭蚊子叮咬的機會比其他女性高一倍。這是因為孕婦腹部溫度較高,皮膚表面的揮發性物質多,而且她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多種易招惹蚊子的化學物質。這類人群更應做好防范措施。
    飲酒的人。研究表明,人們在飲酒、吃了牛羊肉,或服用降壓藥之後,也容易遭受蚊子叮咬
 電蚊香釋放有害物質 驅蚊液適合散步使用
最傳統工具:蚊香、電蚊香、電蚊液。其原理是通過加熱緩慢釋放一定量的驅蚊成分,從而達到防蚊目的,但前提是需要在相對密閉的空間中使用。浙江省疾病預防控治中心消毒殺蟲所楊天賜博士告訴記者,這些傳統方法雖然比較有效,但如果家裏有老人、孩子或免疫力差的人,最好慎用。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一項研究表明,電蚊香會釋放亞列寧、甲苯等有害化學物質,建議在睡前半小時使用,並保持良好通風。
    最有效工具:滅蚊燈。雖然滅蚊燈價格較高,但從安全和功效角度考慮,楊天賜博士認為,它是家庭滅蚊的最佳選擇。
    滅蚊燈主要利用蚊子對特殊波長的敏感性,通過光催化二氧化碳來吸引蚊子,利用外圍的高壓電網瞬間將蚊蟲殺死,無煙無味而且能耗低,是最環保的滅蚊工具。一般來說,8瓦以上或雙燈管的滅蚊燈效果最好。
    使用滅蚊燈時,最好關掉室內其他光源;將其懸挂于距離地面大約1米的高度,這是蚊子經常活動的范圍;滅蚊燈應常常改變放置地點,隱蔽的角落、桌下為最佳;也可以在滅蚊燈的集蟲盒裏加點水和醋,利用蚊子喜歡酸性物質的特性,達到最佳捕蚊效果。
    最有趣工具:電蚊拍。由于它可以邊運動邊滅蚊,被人們喻為最有“娛樂精神”的滅蚊工具。楊博士認為,電蚊拍的滅蚊原理跟滅蚊燈相似,但由于它是一個帶電裝置,最好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以免誤傷。
    最小范圍工具:驅蚊液、驅蚊貼。相對于前幾種,涂抹驅蚊液,或是在衣物上貼驅蚊貼,算是小范圍實現自我保護的“良方”了,更適合于外出郊遊或散步時使用。
    驅蚊液的主要成分是避蚊胺或香茅醛,涂抹在皮膚上,藥劑會隨體溫蒸發,形成保護膜,使蚊蟲不敢靠近。要注意的是,使用時,最好先涂抹一層護膚霜,再涂驅蚊液,以免皮膚過敏;不要直接噴在傷口或是起紅疹的皮膚上;嬰幼兒最好不要使用,對孩子來說,蚊帳或長衣長褲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
    最前衛工具:滅蚊軟件。近來,網上出現了一種電子驅蚊軟件,頗受白領一族的歡迎。據了解,滅蚊軟件主要運用倣生學原理,利用電腦程序模擬蜻蜓、蝙蝠等蚊子天敵發出高頻聲波,或者模倣雄蚊求偶聲波,使雌蚊“逃避”。
    楊博士表示,這種高頻聲波不是電磁波,而且頻率高于人耳的聽力范圍,所以對人體來說比較安全。由于這種軟件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如果有興趣,裝一個感受一下這種另類驅蚊工具也無妨。
  新加坡推行10分鐘滅蚊法   
    6月—8月是新加坡蚊蟲滋生的旺季。由于蚊蟲是造成“登革熱”這一地區性傳染病的“罪魁禍首”,因此,每到這個季節,新加坡政府都大力推行“全民滅蚊運動”。總理李顯龍也曾親自出馬,逐戶分發滅蚊必需品、防蚊傳單,並提醒居民注意家中的環境衛生。
    近日,新加坡環境局向全島約110萬戶家庭分發了“防蚊資料袋”,內裝有用英文、中文、馬來文、泰米爾文四種官方文字書寫的傳單、意見書等,提醒居民每天花10分鐘,進行5個步驟的滅蚊檢查,也被稱為“10分鐘滅蚊法”。這5個步驟分別是:1、花瓶中的水要每天換;2、每隔一天清除花盆墊盤裏的污水;3、將所有的水桶和水容器倒置存放;4、在不用晾衣竹竿時,將竹竿孔封好,保證其中沒有積水;5、每個月疏通阻塞的屋頂檐槽,並且放入滅蚊藥。
    暑期即將來臨,新加坡環境局提醒準備出遊的市民,記得做好家中的防蚊工作,其中包括蓋上馬桶蓋,密封室內的下水管道,確保家中的水槽、水桶、花盆等器皿內沒有積水等。環境局還呼吁,市民應警惕戶外蚊蟲滋生的三大“溫床”,分別是:隨處亂丟的垃圾、在公共走廊放置的家用容器以及裝飾容器。
    此外,有關部門還開通“滅蚊熱線”,一旦接到群眾舉報,會立即派人前往,展開“殲滅行動”。被舉報的住戶將被處以100新元至200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的罰款。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t/2006-06/06/content_4651369_2.htm
 
美國科學家嚴肅警告:拍死蚊子會致死  2009-8-20 大紀元
 
8月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這樣一則文章,被打爛的蚊子屍體殘骸可能進入皮膚,引起真菌感染,甚至會導致死亡。專家也同意這個觀點,「被叮咬的傷口會很快癒合,但如果拍死攜帶病菌的蚊子後抓撓傷口,就可能感染真菌。」
青年時報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文章稱,200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名57歲的婦女,就是因為打死了一隻蚊子,造成肌肉受到小孢子蟲屬真菌(Brachiola algerae)感染而死亡。
研究人員推測,這名婦女一定是把蚊子拍死在皮膚上,被打爛的蚊子屍體殘骸進入皮膚,造成感染。
浙江大學昆蟲科學研究所的博導莫建初教授稱:蚊子靠針一般的嘴來吸人的血液。蚊子舌的中央有一條唾液管,在吸血的同時分泌唾液。從蚊子落到皮膚上直至吸飽血,總過程在2分鐘左右。  
皮膚科主任醫師陶承軍解釋,蚊子身體裡流著的紅色血液沒有病毒。最毒的是蚊子的唾液,比如瘧疾、黃熱病、西尼爾病毒、登哥熱等等,通過唾液來傳播。
如果叮咬你的蚊子沒有攜帶病毒,那麼被蚊子叮咬後只是會起包和發癢,這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產生的過敏反應。但如果蚊子的唾液裡攜帶了病毒,那麼打不打死它,都會被感染。
如果蚊子在吸血時被打死,吸血的嘴會留在皮膚裡嗎? 莫建初教授的回答讓人釋然,「蚊子正在叮咬我們的時候,如果突然被打死,它的口器有可能斷在皮膚裡。但它存留時間極短,被叮咬的傷口,立馬會有血液衝出來,壓強大到足夠把蚊子的口器衝出來。」
既然蚊子吸血的嘴不會留在人的皮膚裡,為什麼那位美國婦女,會因為打死蚊子而染上真菌呢?
陶承軍分析,蚊子吸血時會在皮膚上留下一個傷口,但這個傷口在蚊子的口器拔出來之後會很快癒合。被打死的蚊子攜帶的病毒很可能在蚊子的腿上。當它正在吸血時,如果突然被人拍死,蚊子的口器來不及拔出,那麼人皮膚上的傷口就不會癒合。而蚊子腿上攜帶的致命真菌,可能就會隨著還沒來得及癒合的傷口,侵入體內引起細菌感染,最終導致死亡。當然,如果人身上本來就有傷口,感染了被拍死的蚊子攜帶的真菌後,也會很危險。
拍蚊子也有學問,陶承軍分析,「我們排除蚊子唾液攜帶病毒的可能,假如它的一隻腳上帶有致命細菌,當它的口器還沒有刺入我們的皮膚,只要我們身上沒有傷口,即使打死蚊子也沒有危險。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蚊子正在吸血,這個時候我們把它打死了,細菌就可能隨著被叮咬的傷口感染人體。」
 
英科學家培育出基因突變蚊子 有望消滅瘧疾(另參本館:基因能分好壞?
 
  中新網2011-5月16日電 據《每日郵報》報道,近日,英國研究人員宣佈在抗擊瘧疾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瘧疾是肆虐全球的頑癥。每年全球超過兩億人感染瘧疾,近100萬非洲兒童死於瘧疾。十年前,科學家宣稱他們能改變蚊子的基因,使其不能傳播瘧疾病毒,但僅限于實驗室。問題是,不可能把全世界所有的蚊子都帶到實驗室去改變基因;而如若把基因變異的蚊子放入大自然後,不出幾代,變異基因特徵便不再明顯。
  所以,變異蚊子的後代繼承抗瘧疾基因特性,是科學家一直關注的問題。而現在,科研人員已研究成功。 他們靠加入第二個“超級基因”,大幅提升雄性蚊子延續抗瘧疾基因的能力。
  據悉,科學家們在真菌中發現了超級基因,並將它移植到甘比亞按蚊體內——全球3/4的瘧疾死亡病例都由這種蚊子引起。超級基因,有時又被稱為自私基因,因為它能確保所有基因改良蚊子的精子都攜帶相同的遺傳特徵。用不了多久,攜帶變異基因的蚊子將取代會傳播瘧疾的蚊子,從而讓瘧疾從世上消失。
 
打蚊子館 將設工程退場機制【經濟日報2011.05.09(另參本館:蚊子館再啟  
 
避免「蚊子館」叢生,內政部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要求列管今年度1億元以上、235項重大建設,「只要工程無法執行,就要報院停止興建」。他建議,在政府組織改造後,政府應建立公共工程退場機制,避免浪費民脂民膏。
明年元旦起政府將透過組織改造更換新面貌,工程會將在七個月多月後熄燈,分別併入交通及建設部(交通部為班底)、環境資源部(新設)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經建會班底),李鴻源也是目前外界最看好的環境資源部長人選。
有鑑於組織改造後,政府財政跟著吃緊,一般預估,明年公共建設經費不足額度將高達1,400億元。李鴻源在專訪中表示,他打算建立公共工程退場機制,既可節省政府公帑,也可避免蚊子館或蚊子工程。這是繼工程會發函營建署要求尚未簽約的汙水下水道BOT案不再辦理後,李鴻源在公共工程上又一新構想。李鴻源目前已指示工程會就今年度列管的1億元以上、235項重大建設展開全面評估,他認為,在工程會熄燈前夕,如果能夠防止一、二個潛在蚊子工廠或蚊子館產生,將可為國家省下一、二億元公帑,是有意義的事情。
據了解,工程會已鎖定中部某科學園今年編列高達58億元的公共工程展開評估,一旦確定沒有其活化方法,在主管部會同意下,將建議行政院停止興建。官員透露,此一公共工程用地取得問題至今無法解決,工程根本做不下去。
李鴻源指出,工程會對列管中的政府重大公共工程會積極督導,將由過去的消極追縱預算執行,改為積極輔導,「如果發現工程無法執行,主管部會也覺得窒礙難行,就報請行政院長吳敦義停止興建。」
 
蚊  维基百科
 
蚊科(學名:Culicidae)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布。
身體構造
跟一般的昆蟲一樣,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身體和腳皆細長。大小隨種類不同,不過大部分小於15mm。體重約為2-2.5mg。只有一對翅膀(雙翅目的特徵),另一對特化為平衡桿。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1.5到2.5公里,單次飛行可持續4分半鐘,一般蚊子飛行時每秒翅膀震動594次左右;這樣的振動,使我們在蚊子飛行時會聽到「嗡嗡」的聲音。口器為刺吸式,特化成細長的喙,大部分種類雌蚊的口器都適合刺吸血液。蚊體表覆蓋形狀及顏色不同的鱗片,使蚊體呈不同的顏色。這是鑑別蚊類的重要依據之一。翅脈上也有鱗片,翅後緣有緣鱗。多為夜行性動物。
生活史
蚊子的幼蟲,又稱為「孑孓」蚊科均為完全變態,包括四個發育時期:卵、幼蟲、蛹及成蟲。前三個時期的長短與種類及溫度有關。舉例來說,媒斑蚊(Culex tarsalis,常見於美國),在20℃下須14天來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但在25℃上,只需要10天就可以發育完成。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所需的時間通常介於4天至一個月之間。 蚊子的卵依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瘧蚊和家蚊,水邊的如斑蚊。瘧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斑蚊則在三至五天會孵化。
蚊科昆蟲的幼蟲又稱為孑孓,通常生活在池沼、水溝或積水的器皿等處。孑孓常用尾端貼著水面,作倒垂式的漂浮。這是孑孓在呼吸。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孑孓利用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以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但有少數種類以其他孑孓為食物。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會發育成蛹。 蛹幾乎和孑孓一樣活躍,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游動。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靠連接胸部氣孔的一對呼吸角呼吸。經兩天完全成熟。
有一些種類的蚊子幼蟲(例如瓶草蚊屬Wyeomyia),住在鳳梨科植物中的積水裡。有些甚至居住在豬籠草等捕蟲植物之中。Deinocerites屬的蚊子則居住在海邊的小洞中。 大部分不居住在熱帶的品種,都以卵的形態度過冬天。但也有少部分的種類以成蟲或孑孓的型態來越冬,例如家蚊屬的一些種類,即以雌成蟲的型態來越冬。
攝食
絕大多數的雌蚊都是吸血維生(主要是為了要產卵之故),所以牠們的口器特化為細長的喙,以便刺穿動物的皮膚。跟其他吸血昆蟲的針狀(像注射針筒)口器不同,雌蚊口器上佈滿了鋸齒狀的突出。和注射針頭平滑的表面相比,鋸齒狀的口器和皮膚組織接觸的面積較小,這減少了對於神經的刺激,所以產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蚊子吸血時,會反覆的穿刺皮膚,藉這個動作來尋找最適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決定)。接著,將口針刺入皮膚。口針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後再吸血。
雌蚊藉由特殊的感應器來尋找牠們的獵物。雌蚊對二氧化碳、熱及汗水非常敏感,所以牠們能在一定的距離內尋找恆溫的哺乳類和鳥叮咬。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叮咬,研究顯示蚊子的叮咬似乎大約符合負二項式分布(或稱巴斯卡分布、嵌紋分布)。男性、體重過重、O型血似乎都可能使被叮咬的風險升高。
雌蚊需要攝取蛋白質以獲得足夠的營養來產卵,而從一般雄蚊的正常飲食(花蜜、果汁)中無法獲得足量的蛋白質,因此雌蚊才會吸血。
演化
據信,在1.7億年前的侏儸紀就已經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最早的化石證據則發現於白堊紀的岩層當中。最初演化出蚊子的區域是在現今的南美洲,接著逐漸往北遷徙到勞亞古陸,接著再度往南遷徙到熱帶地區。蚊子的祖先大約有現存種類的三倍大,與幽蚊科(Chaoboridae)有密切的關係。
蚊與健康
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區,蚊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估計,每年約有7億人被蚊子傳染各種疾病,且每十七人中,就有1人死於被蚊子傳染的各種疾病。[1]尤其是在熱帶地區,多種傳染病常藉由蚊子傳染給人類。但在大多數溫帶國家,例如美國、英國、紐西蘭,被蚊子咬通常只會發癢,而不至於被傳染疾病。[1]
傳染疾病的機制
雌蚊在吸血時,若叮咬的對象是病人,則病原可能藉由這個動作進入蚊子體內,並藉著蚊子的叮咬傳播。但不是每一種蚊子都可以傳播每一種病毒。只有特定種類的蚊子(稱為病媒蚊),可以傳播特定種類的病毒。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則會在蚊子的消化系統中被酵素破壞,失去傳染力。[2]由於只有雌蚊會吸血,所以只有雌蚊會傳染疾病。
蚊子對狗會間接傳染犬心絲蟲及立克次體的疾病。
瘧蚊與瘧疾
蚊科之下的一個屬,瘧蚊屬( Anopheles ),是瘧原蟲的寄主。全世界瘧蚊屬的成員有400種,其中85種能傳播瘧疾。瘧原蟲造成的瘧疾是全球人類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瘧疾的感染而死亡。瘧疾每年約造成3百萬人死亡,[3]會傳染瘧疾的瘧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亞,尤以非洲最為嚴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於瘧疾。[4] 
甘比亞瘧蚊(Anopheles Gambiae),瘧蚊的一種[編輯] 其他疾病大部分種類的蚊子都能夠傳染絲蟲病(由線蟲導致)。這種疾病會導致橡皮腫(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異常腫大。在全球,約有120萬人感染絲蟲病。[2]大部分品種的蚊子會傳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黃熱病、登革熱、日本腦炎、聖路易腦炎、多發性關節炎、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幸運的是,愛滋病不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
叮咬與免疫反應
蚊子使用口針(stylets),六根針狀、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吸取血液攝食。當蚊子叮咬人類時,會從口器輸出唾液。其唾液含有蟻酸、抗凝血劑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質(目前已知至少含15種),其中酸性物質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抗凝血劑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血液突然凝固。 第一次被咬時,身體不會有任何特殊反應。但從第二次開始,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組織胺的物質,以便對抗蚊子所帶來的外來物質,造成皮膚發癢和紅腫。這種刺激性感覺,乃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的一種過敏反應。
蚊與信仰
古蘭經把蚊子作為一個特別的例子,向人們展示真主的存在:
「 真主的確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設任何比喻;通道者,都知道那是從他們的主降示的真理;不通道者卻說:『真主設這個比喻的宗旨是什麼?他以比喻使許多人入迷途。』」 」 —──古蘭經 第二章(بقره,黃牛):26
分類
本科包括了約3500種,38屬。又分成:瘧蚊亞科(Anophelinae)及家蚊亞科(Culicinae)(包括了80%以上的種類)兩個亞科;舊分類法原有的巨蚊亞科(Toxorhynchitinae)現被歸為家蚊亞科的一個族,即巨蚊族(Toxorhynchitini)。以下僅列出較重要的數個屬。
斑蚊屬(伊蚊) Aedes  
白線斑紋Aedes albopictus瘧蚊屬(按蚊) Anopheles
叢蚊屬(阿蚊) Armigeres
苛蚊屬(軻蚊) Coquillettidia
家蚊屬(庫蚊) Culex  
家蚊的卵絨蚊屬(脈毛蚊) Culiseta
費蚊屬 Ficalbia
黑蚊屬 Heizmznnia
嗜血蚊屬 Hemagogus
霍蚊屬 Hodgesia
芋蚊屬 Malaya
沼蚊屬 Mansonia
妙蚊屬 Minmomyia
直蚊屬 Orthopodomyia
煞蚊屬 Sabethes
土蚊屬 Topomyia
巨蚊屬 Toxorhynchites
翠蚊屬 Tripteroides
尤蚊屬 Udaya
小蚊屬(藍帶蚊) Uranotaenia
驅蚊、滅蚊偏方
人們依據蚊子避光、喜高溫陰暗潮濕和晝伏夜出的習性,夏日傍晚打開室內燈光,打開門窗,讓蚊蟲飛到室外,然後緊閉紗窗紗門,以避免蚊子的飛入。
設法降低室內空氣濕度,尤其梅雨時節,盡量控制室內相對濕度在50%左右最為理想。
在臥室內放置幾盒揭蓋的清涼油和風油精,或擺放一兩盆夜來香、薰衣草、七里香、食蟲植物(如豬籠草等)、逐蠅梅、驅蚊草、紫茉莉、萬壽菊、茉莉花、杜鵑花、米蘭、丁香、薄荷或玫瑰等,蚊子因不堪忍受它們的氣味而躲避。
室內安裝橘紅色燈泡,或用透光的橘紅色玻璃紙套在燈泡上,開燈後蚊子懼怕橘紅色光線也會逃離。
用空酒瓶裝上糖水或啤酒放在陰暗處,蚊子聞到甜酒味就會往瓶子里鑽,會被糖水或啤酒粘住致死。
在玻璃器皿或陶瓷瓦罐等容器的表面均勻塗上一層驅蛔靈糖漿,口朝下放在暗處,蚊子吸食後也會中毒死亡。
將晒乾後的殘茶葉和桔子皮等燃燒可以驅蚊。
生吃大蒜、口服維生素B或含維生素B多的食物,如糙米、豆類、乾果、硬果、花生仁、水果、綠葉蔬菜、奶類、河鮮、海鮮以及動物的肝、腎、腦、瘦肉等,通過人體生理代謝後從汗液排出體外,也會產生一種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
每天在天黑之前以及早晨起床後在紗門與紗窗上去人工捕殺。
用適量薄荷、紫蘇或西紅柿的葉,揉出汁塗抹於人體裸露的皮膚上,蚊蟲聞到這些植物汁散發出來的特殊氣味,唯恐避之不及。
將3至5片維生素B1溶解於水中,擦拭暴露在外面的肢體,能驅除蚊蟲叮咬。
用調味品中的八角、茴香各兩枚,泡於溫水臉盆中,用其水洗澡,蚊子不敢近身。
在燈下掛一把香蔥,或用紗袋裝幾根蔥段有助於驅蚊。
穿黃色、白色等淺色衣服可以降低被蚊子叮咬的機率。
根據達爾文天擇說理論,用相同藥劑會使無抗藥性的蚊子死亡,而有抗藥性的蚊子將會繼續繁衍,最後藥劑將無法對蚊子起作用,故應更換藥劑使用。
文化
蚊子又被稱為白鳥。《大戴禮記·夏小正》:「白鳥也者,謂蚊蚋也。」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上》:「白鳥,蚊也。齊桓公臥於柏寢 ,謂仲父 曰:『吾國富民殷,無餘憂矣。一物失所,寡人猶為之悒悒,今白鳥營營,飢而未飽,寡人憂之。』因開翠紗之幬,進蚊子焉。」
參考文獻
1.^ Taubes G. A mosquito bites back.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77; 24 Aug:40-6
2.^ 蚊子傳播登革病毒的機制,陳維鈞,「科學發展」第368期,2003年8月
3.^ Shell ER. Resurgence of a deadly disease. The Atlantic Monthly. 1997;Aug: 45-60
4.^ Global Malaria Programme (GMP),WHO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A%8A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62,543) | 回應(28)|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醫政一家親
此分類上一篇:文史哲性多重人格

蔡子逸
端午節心血來潮陪我娘去橋仔頭糖廠走走
我和我娘就被裡面為數眾多的烏微仔叮得不像樣
甚至腫得有十元那麼大
真的很厲害......

我很感嘆
那個管台糖的
只會在裡面掛旗幟讓人家知道他要選立委
把台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地方設為公園卻又不好好管理
話說回來
裡面有一尊于右任題字的蔣介石半身像竟沒被他拆掉
真是奇跡
2007-06-22 14:33:40
版主回應
蔡詩人寫首<烏微仔>如何

我館有<蚊子吻觀音>
http://www.jslm.twmail.net/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23&forum=6
2007-06-23 08:07:48
念情
昨天
我的手也被叮的好癢
抓得一片紅紅點點
2007-06-22 14:56:06
版主回應
全台陷入蟲蟲危機
勸丫扁別再與丫共仔打外交戰
先派阿兵哥消滅萬惡烏微仔吧

笑死人
就憑你們菜鳥兵
能消滅咱小金剛
2007-06-23 08:11:37
塵俠
金剛者
無堅不催也
呵呵
這外號取的夠犀利
2007-06-22 16:30:37
版主回應
「金剛」一詞出自佛經
其義有二說
一說佛法如「金剛」堅固不壞
一說佛法無堅不摧連「金剛」

還是「無堅不摧」較如法

未必吧!矛與盾乃並存

那就叫環保衛生單位快點找出
克小金剛之矛或盾吧
不然今夏難過了
2007-06-23 08:53:51
蔡子逸
台灣最脆弱的
應該是
&quot黑金鋼&quot
又貴又怕天災人禍
2007-06-22 17:19:21
版主回應
指&quot黑金鋼&quot蓮露?

不是黑珍珠?

随便啦!有&quot黑金鋼&quot電子鍋,手機...
還有叫&quot小金鋼&quot為&quot黑金鋼&quot
2007-06-23 08:25:52
懶人咪
一掌打下去
2007-06-23 21:16:33
版主回應
血手染紅皮
2007-06-24 08:30:38
好癢
好癢哦! 什麼蟲子咬我?

【聯合報╱圖文/林仲(台北市林仲皮膚科院長)】07.09.08

圖一:由疹子呈兩個包、三個包的形態出現,又位於內褲邊緣的兩個特徵,可知其為跳蚤叮咬的疹子。

當皮膚長出成群劇癢疹子的病人問醫師:「什麼蟲子咬我?」皮膚科醫師的頭痛時刻就來臨了。
這種情況依筆者的經驗,跳蚤、小黑蚊、禽蟎、毛蟲都有可能是罪魁禍首。蚊子叮咬雖然也可以出現聚集成群的包,但蚊子看得到,故意考醫師的病人很少。
醫師的困難為,光由疹子外觀來判定跳蚤、小黑蚊、禽蟎叮咬或是毛蟲皮膚炎,不甚容易。此時醫師只好參考病人疹子的分布狀況,以及

圖二:襪子邊緣有一排蟲子叮咬的疹子,幾乎可肯定是跳蚤惹的禍。

病人何時、何地被咬等蛛絲馬跡來推敲是那一種蟲子造成的。筆者提供一些臨床心得供讀者參考:
跳蚤
跳蚤吸血時,大都是一次咬好幾個包,當疹子以兩、三包為一組,排列成一直線或三角形,成群出現時(圖一),先考慮是不是被貓、狗、老鼠的跳蚤叮咬了。

圖三:黑蚊長得很小,不特別留意看不太到,所以常有人被叮咬而不自知。

跳蚤由地面往上跳叮人,由於跳的高度有限,所以跳蚤叮咬的疹子大都見於膝蓋以下的地方,尤常出現於腳踝附近。可是人如果於坐、蹲、躺時被跳蚤叮到,則疹子會長在臉、脖子、肩膀、手臂或身上。
跳蚤喜歡停在衣服或襪子的邊緣吸血,如病人的內褲或襪子邊緣出現一排蟲咬的疹子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跳蚤叮咬(圖一、二)。
小黑蚊

圖四:此病人的疹子乃小黑蚊叮咬所致,外觀與跳蚤叮咬無法區分,因此醫師詳問病人何時、何地被咬很重要。


小黑蚊體型微小(圖三),學名為「台灣鋏蠓」,雖被稱為「蚊」,但不是蚊子,閩南語稱之為「烏微」、「烏微仔」、「烏微蚊」、「烏su蚊」、「小金鋼」、「烏頭狗」等。
小黑蚊叮人打的是「蟲海戰術」,民眾假日出遊,去郊外、鄉村、風景遊樂區或其他山間水邊的地方,回來後四肢出現成群癢得要死的紅疹,以小黑蚊的傑作居多。
小黑蚊叮咬的疹子與跳蚤叮咬的疹子常常無法

圖五:看到腿上冒出多到數不清的包時,先考慮小黑蚊叮咬。

分辨(圖四),筆者的經驗為:
1.病人在都市內或屋內被咬,先考慮跳蚤。在市郊、鄉下被咬,考慮小黑蚊。
2.小黑蚊飛行高度可到一個人高,叮得到人的手臂,如病人手腳四肢都有疹子,先想到小黑蚊,只有小腿被咬,先想到跳蚤。
3.疹子密密麻麻時,小黑蚊叮咬最有可能(圖五),跳蚤的機會低一些。毛蟲皮膚炎

圖六:局限於右上肢與身體右側的毛蟲皮膚炎。

也能如此,但疹子大多分布於身體單側(圖六)。
4.小黑蚊不會叮穿衣服的人,也不會鑽進衣服內叮人,如在衣褲覆蓋處冒出成群的包,先考慮跳蚤叮咬或毛蟲皮膚炎。
5.小黑蚊只在白天咬人,如病人在天黑後或睡覺時被咬,先考慮跳蚤。
凡事都有例外,上面所述並非一成不變的準

圖七:寄生於鴿子的「熱帶禽蟎」 (Or-nithonyssus bursa)。禽蟎叮咬常被醫師忽略。

則,再加上病人不一定講得清楚,故醫師依自己的專業知識判斷最重要。
禽蟎
禽蟎為鳥類的寄生蟲,吸鳥血維生(圖七)。當住家或工作場所的冷氣機、窗台、陽台上有鴿子、麻雀築巢時,鳥身上的禽蟎可能經由窗子或冷氣機的縫隙爬入室內,進入室內後找不到宿主,只好叮咬人類吸血。
禽蟎叮咬的疹子也是成群出現,常見於衣褲邊

圖八:病人習慣穿無袖內衣睡覺,結果禽蟎叮咬的疹子集中於腋窩處,此特徵與跳蚤類似。

緣,特別是內衣、內褲、胸罩的旁邊(圖八)。由於這些特徵很類似跳蚤叮咬的疹子,加上醫師不熟悉禽蟎,往往誤認為是跳蚤叮咬。
當病人四肢及身上出現很像跳蚤叮咬的疹子,可是家中無寵物及老鼠,醫師一定要問清楚病人住家及工作場所外頭有無鴿子、麻雀,還有室內有無會爬的小蟲子咬人,以免誤診了禽蟎叮咬病例。
毛蟲
毛蟲的毒毛扎到人的皮膚會引起毛蟲皮膚炎,有些時候與小黑蚊、跳蚤叮咬的疹子區分不易。此時醫師應注意一下疹子的整體分布狀況,如果疹子左右不對稱分布,且密集出現在身體局部(圖六),那毛蟲皮膚炎就要列入鑑別診斷。
2007-09-08 08:39:46
疥瘡
15年一次疥瘡大感染 雲林引爆>中時08.01.11張朝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北港媽祖醫院皮膚科醫師黃建仁,一年來共診治一千五百個疥瘡病患,為台中地區的五倍以上,數量非常驚人。黃建仁昨日提出警告,約每十五年一次的疥瘡大感染,很有可能會在雲林縣引爆,值得民眾注意。
     「下腹、屁股處好癢,還有小紅點,可能是冬天皮膚乾燥過敏吧!」民眾皮膚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感染疥瘡,黃建仁去年初每周一次門診,一年下來竟有一千五百個病例,平均每次門診有卅個病患。
     疥蟲引起皮膚劇癢 易誤為過敏
     黃建仁表示,疥瘡是由疥蟲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一旦感染,皮膚上會出現紅色小丘疹,疹尖有時可見小水泡或小膿泡,此時皮膚會出現劇癢,夜晚特別嚴重。患者經常因不斷抓癢而導致皮膚破裂,繼而造成細菌感染或濕疹。
     黃建仁指出,疥蟲是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蟲,主要是經由接觸感染,包括皮膚直接接觸、共用毛巾、床單、棉被等,小紅點通常出現在皮膚皺摺或柔軟處,如下腹、下腋、屁股、手腳指縫、關節屈側、陰部等。
     無關衛生習慣好壞 團體很難防
     黃建仁表示,學校、軍隊、監獄等群體性生活方式,最容易感染疥瘡。一旦感染,很快就會傳染給周遭的人,即使衛生習慣良好的人也可能被感染,非常難防範。感染疥瘡後,須依醫師指示塗抹抗疥藥,患者在洗澡後用藥膏塗抹全身,衣物、床單則需用熱水煮過再清洗。
     黃建仁說,疥瘡會產生劇癢,有可能被誤診為皮膚過敏,雲林沿海地區出現大量疥瘡病患,可能是民眾普遍沒有就醫習慣,加上以為是過敏,不以為意,延誤就醫,因而不斷傳染。
     一年一千五百病例 高於其他區
     黃建仁表示,他在中國醫藥大學台中附設醫院,平均一天不到一個疥疹病例,但在北港媽祖醫院平均一天卻有卅個病例,估計雲林沿海地區疥瘡患者數量為其他地區五至十倍。
     黃建仁說,依過去經驗,約每十五年便會出現疥瘡大流行,雲林沿海地區疥瘡病例異常,極可能引爆大感染,呼籲民眾一旦皮膚搔癢並出現小紅點,應立即就醫。

發癢難耐 還以為得怪病 當年 抗疥藥膏差點不夠用

     「就像牙痛不會致命,痛起來卻是痛到喊救命!」感染疥瘡同樣不會致命,卻可能讓患者生活大亂。曾有一名男性患者因疥瘡全身發癢,以為得了怪病,差點得憂鬱症;另有夫妻因疥瘡互相猜疑,家庭不得安寧,實在不可小覷。
     北港媽祖醫院皮膚科醫師黃建仁表示,疥瘡感染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發生全國性大流行。據資料顯示,十五年是大流行的平均值。他記得十五年前曾發生疥瘡大感染,當時各醫院求診患者大排長龍,抗疥藥膏差點不夠用。
     黃建仁指出,疥瘡患者通常會以為是皮膚過敏,不會馬上就醫,等到長出小水泡或小膿皰才覺得事態嚴重,不過有些不喜歡上醫院的民眾,會隨便買成藥吃,或是聽信偏方,結果愈弄愈嚴重,甚至出現皮膚潰爛情況。
     黃建仁指出,昨天門診,仍有十餘名疥瘡患者,士農工商都有,連醫護人員也無法倖免,主要是疥瘡傳染性太強了,只要稍有肌膚接觸,便可能「中獎」﹔洗手也沒有用,只能靠高溫與長時間隔離才能殺死疥蟲。
     有一位五十幾歲農夫手指間長了疥瘡,以為種田時摸到不乾淨的東西,拿了家裡的膏藥隨便塗抹。後來疥瘡擴散到腋下、陰部,他以為得了怪病,又不好意思告訴家人,整天悶悶不樂,差點得了憂鬱症。
     最後家人把他拉到醫院,經過檢查,農夫得知是小毛病,破涕為笑,對醫師說:「以後不敢再鐵齒了,有病就到醫院看看,當作是上保健課。」
     也有患者以為疥瘡是皰疹,夫妻一方感染後傳給對方,結果雙方疑神疑鬼,懷疑對方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事後得知是疥瘡;但又知道疥瘡也可經性行為傳染,搞得家庭雞飛狗跳,沒有七年之癢卻因疥瘡而互相猜疑,真是害人不淺。

2003、2007 台中有零星個案

     北港媽祖醫院出現大量疥瘡病例,雲林縣衛生局表示,以往僅有零星個案,未曾出現大規模感染。不過,為了避免疥瘡如之前的紅眼症大流行,衛生局將展開各種預防宣導工作,控制感染情況。
     二○○三年十一月、二○○七年三月,在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中國醫學大學附設全家醫院,都曾先後爆發零星的疥瘡感染病例,此後未再傳出任一群聚感染。
     台中市衛生局疾管課長邱惠慈表示,由於疥瘡會讓病患癢到難以入眠,且一人感染,整個病房床被都必須以高溫消毒,有可能接觸到的醫護人員、病患家屬都必須投藥,因而一旦出現群聚感染,衛生單位都會接到投訴,但從去年中以來,幾乎沒有相關投訴出現。
     雲林縣衛生局長林柏煌表示,他擔任軍醫時,曾接觸過許多疥瘡病例,相當了解要控制感染,首先要加強宣導,讓民眾知道疥瘡的病狀,一發現馬上就醫。
     其次要請疥瘡感染者進行治療,同時盡量少到公共場所,為了親友健康,不要與他們有肌膚上的接觸,包括握手、擁抱等,衣物要用沸水煮過或隔離兩星期以上,讓疥蟲完全死亡。
     若家中有小朋友,父母們也要加強教育,這段期間減少與他人接觸,學校也要同時宣導,避免學校成為疥瘡最大傳染源。
     黃天如/台北報導
     台北三總皮膚科部主任趙昭明表示,疥瘡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其傳染媒介疥蟲會寄居在人類及貓、狗身上,因此相當常見。而以常態來說,他每個診次大概都會看到三到五個疥瘡病人,近一年的患者人數也大致如此,沒觀察到有所謂的大流行狀況。
     兼任中華民國美容教育學會理事長的趙昭明說,國內人口密度高,養寵物的民眾又非常多,故疥瘡一直是相當常見的傳染病,尤其好發於幼稚園、安養院、軍營等人口密集機構。因此,臨床上疥瘡的「團體治療」很重要,亦即只要發現一名患者,其接觸者都應給予預防性治療,方式只要以硫磺鋅泡澡即可。
     趙昭明說,只須以外用藥膏連續塗抹脖子以下全身皮膚三到五天,就能完全殺死患者身上的疥蟲,治療一點都不困難,相形之下,疥瘡雖常見,要造成大流行並不容易

接觸就感染 有人買成藥亂塗 海口人較少就醫 延誤防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北港媽祖醫院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病患大多來自北港、水林、麥寮、台西、褒忠、元長等沿海地區十一鄉鎮;出現大量疥瘡病例,醫師黃建仁推測可能是民眾較無就醫習慣,導致持續傳染,與個人衛生習慣無關。
     媽祖醫院皮膚科醫師黃建仁表示,疥蟲需依附人體才能生存,只要接觸便會被傳染,即使個人衛生習慣良好的民眾,也有可能因外出住宿、跟他人互動接觸而感染,與從事行業、工作地點沒有關連。
     雲林沿海地區民眾較無就醫習慣,發現皮膚搔癢,有人不以為意,到藥局買成藥自己塗抹治療,大多是癢到受不了才會就醫,延誤防治時機,期間不斷傳染給周遭親友,病患才會一直沒有減少。
     黃建仁指出,疥瘡雖然會造成劇癢,甚至引發濕疹,但是並不會引起其他身體上的不適,因此許多患者不會立即就醫,經常是感冒就醫時順便詢問醫師,才發現自己感染疥瘡。
     一般而言,若家裡有人感染疥瘡,其他家人感染機率極高,若再經常出入學校、三溫暖等公共場所,疥瘡將以倍數成長,造成區域性,甚至全國性大流行。

惱人小紅點 新「七年之癢」

     疥瘡主要是經由接觸傳染,有部分病患在醫師詢問下,並沒有與可能傳染對象接觸,最後才發現是因性行為而被傳染,醫界因此戲稱所謂「七年之癢」,便是出軌感染疥瘡造成的。
     疥瘡經由疥蟲感染,為一般傳染病,並非法定傳染病。疥蟲的成蟲比針頭還小,肉眼無法看見,而疥蟲寄生在皮膚角質層,寄居皮下組織,其卵與糞便是引發劇烈搔癢的主要原因。
     一旦皮膚搔癢難耐,且出現紅色小點,極有可能就是感染疥瘡,小紅點被抓破後,結痂留下深色斑點。
     成年人的疥瘡大多出現在頸部以下,但兒童因抵抗力較弱,臉上也有可能長出疥瘡。
     一般醫師藉由問診,即可研判是否感染疥瘡,但其病狀與過敏頗類似,若要完全確定,只要刮下少許皮屑,以顯微鏡觀看是否有疥蟲或卵即可。治療方法則是塗抹抗疥藥,或是將衣物用沸水煮過再清洗,並不難治療。
     疥瘡潛伏期為兩星期至一個月,且貓狗等寵物也可能成為疥瘡傳染媒介,因此感染者要回想之前曾去過何處,與什麼人或動物接觸過,日後盡量避免再去相同地方,以免再度感染。
     由於有部分個案是患者出軌與異性發生性行為感染,醫界因此為「七年之癢」下了新註解,指出軌者因身體接觸感染疥瘡,才會出現搔癢症狀。
2008-01-11 09:22:01
小黑蚊
小黑蚊肆虐全台 中市最嚴重>中時08-09-08朱芳瑤

 從鄉村到都市,從平地到高山,小黑蚊肆虐,幾乎全台都淪陷!環保署今年初啟動小黑蚊防治專案,本月廿二日成立「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環保署並強調,噴藥滅蚊是「最不得已的手段」,民眾自發性的整理居家環境,才是告別小黑蚊的關鍵。

 環保署委託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主持「推動建構小黑蚊防治專案」計畫,預計三年內投入一千五百萬元進行教育推廣。環保署毒管處科長丘明中表示,人類活動深入各地,侵擾小黑蚊的棲地,近十年來小黑蚊滋擾人類情況日益嚴重。中央於九十一至九十五年發動五年計畫,編列八千多萬經費供各縣市防治,但地方各自為政,五年後問題仍未根本解決。

 丘明中表示,環保署實地了解後發現,地方將噴藥作為主要手段,民眾居家環境及自我保護意識沒有跟著提升,小黑蚊往往一、兩個禮拜後又捲土重來。

 學者調查,學名「台灣鋏蠓」的小黑蚊除屏東外,各縣市都有蹤跡,台中市大坑密度最高,沿台三線、台九線及八卦山西側等中部地區情況也相當嚴重。
2008-09-08 07:22:26
高高屏病媒蚊抗藥強
用藥過量 高高屏病媒蚊抗藥強>中時08-01-05邱順斌

 南部地區登革熱疫情居高不下,高高屏地區因為過度頻繁使用殺蟲劑,七種常用藥劑被發現已有六種出現抗藥性。高雄縣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現在靠藥劑已經無法完全根除病媒蚊孳生源,一旦爆發了大流行恐將全面失控。

 時序雖然已經進入秋天,但南部地區氣溫依然偏高,間接影響登革熱疫情持續發燒,一周來,高雄縣再增加七個確定病例,仍以鳳山市居多,五甲地區有六例、大社鄉一例,累計確定病例為五十三例,從近期發病個案顯示疫情未完全根除。

 七種藥劑 剩撲滅松可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縣府衛生局針對鳳山地區測試病媒蚊抗藥性,發現七種常用登革熱藥劑,有六種已出現抗藥性,只剩「撲滅松」未產生抗藥性。

 黃志中說,除高雄縣外,高雄市、屏東縣也出現同樣情形,分析原因是民眾相當普遍自行使用殺蟲藥劑來撲滅病媒蚊,另鄉鎮市公所每三個月又會定期噴灑藥劑,因用藥過量才會讓蚊蟲產生抗體。

 他說,抗藥性最嚴重是埃及斑蚊,為避免抗藥性日益嚴重,現在只有使用無抗藥性「撲滅松」,搭配其他價格較貴藥種交替使用,但這種辦法仍無法根除登革熱。

 埃及斑蚊 抗藥性最嚴重

 他強調,若居家無法確實做好環境清潔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兩、三年後抗藥性情形將更為嚴重,一旦爆發大流行可能全面失控,因此,民眾務必落實環境清潔,才能有效遏止登革熱疫情。
2008-11-05 07:13:06
小黑蚊擴散靠搭便車
吸血小黑蚊 擴散就靠搭便車【聯合報記者楊正敏09.05.14

小黑蚊在台灣土生土長,近廿、卅年突然變得凶惡猖獗,為什麼?研究發現,小黑蚊會搭便車擴散到原來沒有的地方,開始繁殖肆虐。

小黑蚊叮咬後紅腫奇癢,是一種嚴重的騷擾性昆蟲,國科會委託中興大學、台灣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及中台科技大學三年整合型計畫,昨天發表第一年研究成果,解開小黑蚊習性之謎。

此外,台大昆蟲系教授黃榮南說,原住民作物「紅藜」中萃取的紅藜甲醇可有效驅蚊,但還要進一步研究是那個成分有效,希
十三歲李姓男童曾遭小黑蚊叮到嘴唇,隨即嚴重紅腫,把父母親嚇壞了。
記者楊正敏/攝影
望很快可以應用。但他提醒,民眾自己無法在家萃取出相關成分,還是用其他方法防蚊較好。

中興昆蟲系教授杜俊武說,小黑蚊危害範圍遍及全台,可能跟暖化、有機農業興起農藥量降低有關,但實地田野調查發現,「小汽車攜帶的人為散播」,影響小黑蚊的快速播遷最大。

他說,一開始做田野調查時意外發現,小黑蚊會趁車門開關時飛進來。若不開窗,十次調查五到六次會有,若窗戶打開停著,百分之百都會有。

杜俊武說,台灣早期就有小黑蚊的紀錄,但危害不嚴重,僅零星在山腳地帶村落的竹林,且活動都在海拔一百五十公尺以下,但近廿、卅年,牠們已經出現在海拔九百公尺地區。他認為,可能是民眾開車到處玩,小黑蚊跟著搭便車到處散播造成。

他建議,開車到郊外玩,離開時可注意窗戶、擋風玻璃上有無小黑蚊,先殺死再離開,就不會帶到別的地方。

小黑蚊愛吸人血,調查人員做野外調查,得獻出小腿,最高廿分鐘可吸引一千八百隻小黑蚊。中興昆蟲系教授唐立正說,研究室裡只有女生不用自願當小黑蚊的食物,他就貢獻肚皮,因為叮四肢比較癢。
2009-05-14 08:03:39
阿楨
蜱蟲咬人致死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hndc/index.shtml

鄭州尚無蜱蟲叮咬致病報告 專家介紹防控知識

  鄭州晚報訊 2010年9月8日,新京報發表了題爲《河南商城縣多人被蟲咬致死 爲維穩未公布疫情》的報道。省衛生廳高度重視,立即調派省級專家前往現場調查指導,並召集相關部門召開緊急會議,進一步加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防控工作。
  河南此次發現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5~8月,發病年齡以40~70歲居多。此病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髒器功能損害爲主要特點,潛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續高熱,可達40攝氏度以上。其臨床表現主要爲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可伴有心肝腎等多髒器功能損害。
  我省自2007年5月信陽市報告了首例疑似無形體病例以來,通過全省監測,截至2010年9月8日,共發現此類綜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其中,今年共監測和報告245例、死亡2例。重點集中在信陽市商城縣、溮河區、光山縣和平橋區。
  鑒于目前這類患者病因尚不明確,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爲主要臨床症狀,起初以疑似無形體病命名,2010年5月之後,中國疾控中心暫將其命名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爲進一步探明此病的病因,明確其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征、病因和防治手段,2010年5月31日,根據衛生部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在我省信陽市商城縣、羅山縣、新縣、息縣和光山縣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監測工作。目前,對此症候群的專項監測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省衛生廳高度重視此類綜合征的防治工作。通過三年多的防控工作,初步建立了科學、有效的此類症候群病例的監測報告系統,培訓了各級各類臨床醫生和疾控工作人員近千人,通過宣傳使當地群衆對于此類症候群的防治知識的知曉率有了一定提高,在勞作和生活中能夠采取一些基本的個人防護措施,提高了病例的及時就診率,大大降低了該病的病死率。
2010-09-09 11:45:59
版主回應
  我處理過蜱叮咬事件

  □去年春天
  事件發生在幾年前,我們7人到雲南高黎貢山戶外穿越。
  進山後,聽當地傈僳族向導說,一路上會遇到旱螞蟥和“草虱子”。那是第一次聽到“草虱子”這種東西,便問向導如何應對。
  正說話間,向導猛地一個拍蚊子動作,打死一只飛蟲讓我們看,說這就是“草虱子”。過後查資料,知道這種蟲子就是蜱。
  很不幸,我們的一個女隊員遭遇了蜱。
  不知道她是何時被叮咬到的,當天晚上紮營後,她覺得後腰部有異常感覺,請隊友幫忙一看,發現一只蜱已經鑽進皮肉裏。
  蜱鑽進人或動物的皮肉,是要安營産卵的,得趕緊處理。
  深山老林裏,我們只有自己動手解決。
  拿出隨身攜帶的瑞士軍刀,在蜱鑽進去的地方劃了個有點深度的十字刀口,然後把蜱完整地挑了出來。
  傷口貼了創可貼。
  幸運的是,沒有發生傷口感染,也沒有被蜱攜帶的病毒感染。
令人佩服的是,女隊友在這次“手術”中,沒有喊疼。

  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
  有可能寄生在寵物身上
  防蜱蟲叮咬  請牢記這些
  昨日,來自鄭州市疾控中心的消息說,截至目前,鄭州市沒類似病例報告。疾控中心專家通過本報向公衆介紹了該病的防控知識。晚報記者 邢進 通訊員 王迎秋

  商城怪病名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經疾控專家初步判定,“信陽商城怪病”在醫學上類似于“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是由蜱叮咬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該病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曾稱爲“人粒細胞埃立克體”)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髒器功能損害爲主要臨床表現的蜱傳疾病。
  目前我國研究人員仍沒能從信陽患者血清和蜱身上分離出無形體病病原體,因此,還不能將此病確診爲無形體病。
  只是參考國際研究得知,蜱蟲攜帶的病毒,能侵染人體細胞,致使人體血小板、白細胞銳減,並具傳染性。故此,中國疾控中心和河南省疾控中心暫將其命名爲“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蜱主要分布在我省南部丘陵地區

  據悉,引起信陽“怪病”的蜱主要分布在我省南部丘陵地區,喜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當地農民農耕時易被叮咬,在蜱叮咬後如能及時得到診治,基本均能痊愈,個別重症及延誤治療的病人可因多髒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截至目前,鄭州市沒類似病例報告。
  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科科長李肖紅說,該病潛伏期一般爲7~14天。
  急性起病,主要症狀爲發熱、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少數病人可因嚴重的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異常,出現皮膚、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現,如不及時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腎衰等多髒器功能衰竭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死亡。
  因該病臨床症狀與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發生誤診,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病情如能得到及時處理,絕大多數預後良好。據國外統計,該病致死率小于1%。

  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有效避免感染

  李肖紅說,目前本市沒有該病發生,公衆不要恐慌,平時只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就可有效避免感染疾病。
  具體預防措施如下:
  (一)掌握防病常識,防止蜱蟲叮咬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風險的主要措施。因蜱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應盡量避免在此類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外出旅遊進入有蜱地區,要著淺色長袖長褲,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盡量減少體表暴露在外的面積。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蟲帶回家中。
  5到10月份是蜱蟲的活躍期,也是該病的發病高峰,農民在夏收、秋收季節也要做好相應的個人防護。一旦被蜱蟲叮咬感染,應及時治療。
  (二)做好個人衛生防護
  公衆要注意個人及家庭環境衛生,做到勤洗手、勤洗澡、勤曬衣被。
  (三)做好寵物衛生防護
  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如發現動物體表有蜱寄生時,應減少與動物的接觸,清除寵物體表寄生蟲,避免被蜱叮咬。
http://news.sina.com.cn/h/2010-09-09/022821066321.shtml
2010-09-09 11:47:48
阿楨
蜱蟲涉新病毒 不會人傳人 2010-09-13 中央社

中國當局就蜱蟲咬死人事件,從病人身上分離出病毒,初步將元兇鎖定為一種新型病毒,專家指不會人傳人。
北京新京報報導,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暫名)。
中國衛生部正在組織專家,就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制訂「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
專家表示,從目前來看,這一病毒主要由蜱蟲傳播,不會人傳人,可以治療,而且致死率很低,民眾不必恐慌。
專家組成員之一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傳染病系主任、北大第一醫院教授徐小元證實了已經分離出病毒的說法。
專家稱,「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為一種新病毒。
中國衛生部正在組織專家編寫的「診療方案」中,暫時使用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的說法。但是否為病毒的最後名稱,還未獲明確證實。
徐小元說,這種病毒透過蜱蟲傳播,目前尚未發現人傳染人病例。
對於這個病毒的「致病力」的問題,徐小元指出,河南這些年有疑似500多人感染,18人死亡,死亡率很低。
徐小元強調說,這種蜱蟲疾病具有地域性的特點,而且感染多在3月至11月,在治療上,只要對症治療,使用相應的抗生素,都能達到不錯效果,所以沒有必要恐慌
2010-09-14 10:36:42
版主回應
蜱蟲>百度百科

蜱蟲蜱屬于寄蟎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爲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爲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余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近期蜱蟲咬人事態擴大,據河南省衛生廳發布消息,從2007年5月發現首例疑似無形體病例以來,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此類綜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
目錄
簡介
形態基本
硬蜱
軟蜱
生活史發育過程
傳播疾病
最新進展
防治原則
臨床特點
傳播疾病
⑴森林腦炎:是一種由森林腦炎病毒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爲森林區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主要的病媒蜱種爲全溝硬蜱,病毒在蜱體內可長期保存,可經各變態期及經卵傳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並可在蜱體內越冬。本病多發生在5~8月,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林區,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雲南等省和自治區也有病例發生。   
⑵新疆出血熱:是一種蜱媒急性傳染病,是荒漠牧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爲一種蜱媒RNA病毒。疫區牧場的綿羊及塔裏木兔爲主要傳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傳染。傳播媒介主要爲亞東璃眼蜱,病原體可在蜱體內保存數月,並經卵傳遞。本病除經蜱傳播外,羊血經皮膚傷口,及醫務人員接觸急性期病人新鮮血液後,也可感染發病。在我國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發病高峰期爲4~5月份。
⑶蜱媒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是由鈍緣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體病,不規則間歇發熱爲其主要臨床特征。我國新疆有該病流行,其病原體,在南疆村鎮型的爲伊朗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爲傳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爲拉氏包柔氏螺旋體(B.latyshevyi),特突鈍緣蜱爲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卵傳遞。乳突鈍緣蜱可經卵傳遞8代,並能貯存14年。動物傳染源主要是鼠類,病人也可作爲本病的傳染源。   
⑷萊姆病:我國于1985年夏在黑龍江海林縣林區首次發現。病原體是伯氏包柔螺旋體(B.burgdorferi)。它是一種由硬蜱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發于春、夏季。我國主要媒介是全溝硬蜱,某些野生小型齧齒動物爲貯存宿主。本病分布廣泛,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都有病例報告。我國已證實有20省、市、自治區有本病流行。   
⑸Q熱:病原體爲貝氏立克次體(Coxiella burneti 蜱蟲
)。本病臨床特點爲起病急驟。常在野生動物(齧齒類)與家畜之間傳播流行,牛、羊爲人體Q熱的主要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傳播,也可通過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糞便污染傷口而感染。病原體能在蜱體內長期存在,並經卵傳遞,如乳突鈍緣蜱可貯存病原體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國已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在流行區已發現微小牛蜱、亞東璃眼蜱和鈴頭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又稱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病原體爲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小齧齒動物爲主要傳染源,草原革蜱爲其主要媒介,邊緣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傳播。病原體可經卵傳遞,在蜱體內可存活2年。病原體可通過蜱的叮刺或蜱糞污染而感染。我國新疆、內蒙、黑龍江有本病存在。   
⑺細菌性疾病:蜱能傳播一些細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 蜱蟲
熱。蜱能長時間保存一些病原菌,並經卵傳遞。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蟲體內可保存509天;兔熱杆菌在拉合爾鈍緣蜱(O.lahorensis)體內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8)無形體病:蜱蟲會傳播一種“吞噬細胞無形體”,它會使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所以業界將這病稱爲“無形體病”。但迄今爲止,只有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從蜱蟲咬傷患者體內分離出病原體。
最新進展
  2010年9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有專家稱,“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爲一種新病毒,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于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6331.html?fromTaglist
2010-09-14 10:42:59
阿楨
斑馬為何進化黑白條紋? 防蒼蠅吸血【聯合報2012.02.10

斑馬為何會進化出黑白條紋,數十年來,一直是科學家爭論不已的不解之謎。由匈牙利與瑞典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說,謎底揭曉,斑馬是為防止吸血蒼蠅靠近而生成斑馬紋。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發表於「實驗生物學」期刊的報告說,斑馬身上狹窄的黑白條紋圖案,令吸血蒼蠅對斑馬不感興趣。更正確地說,是黑白紋圖案產生的反光模式,令吸血蒼蠅興趣缺缺。
瑞典隆德大學的艾克森解釋,他們研究了黑、棕、白色馬匹,發現黑與棕色馬匹的毛色會產生水平偏振光,導致這些深色馬匹對吸血蒼蠅別具吸引力。
水平偏振光,是指深色馬毛的反光,是以類似於蛇在地上滑行的水平面方式移動。艾克森說,馬蠅特別會被這種「扁平」的光波吸引。
至於白色馬匹的反光屬於非偏振光,光波並無特定方向,也非單一平面,對馬蠅的吸引力極低。
發現馬蠅偏好深色馬毛後,研究團隊開始對斑馬感到好奇。他們將多塊木板漆成不同圖案,再將這些白板、黑板、不同黑白條紋寬度的斑紋板置於匈牙利一個馬場。
科學家在板上塗滿會昆蟲膠水,最後計算被黏馬蠅數量,發現條紋圖案中最接近斑馬紋的木板,馬蠅數量最少,比白板還少。這項發現令科學家非常意外,畢竟條紋仍有深色色塊,但他們發現,條紋愈窄,亦即愈接近斑馬紋者,馬蠅愈少。科學家其後以一棕、一黑、一白、一斑馬紋的馬匹模型進行立體的實驗,結果仍相同。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柯布說,上述實驗「嚴謹、有趣」,但這些科學家仍須證實,避免被吸血蒼蠅咬是斑馬的重大天擇壓力,馬、驢為何無此壓力。
2012-02-10 11:09:20
圖博館
中國科學家:願在巴西建蚊子工廠2016-02-23 環球時報
  
全世界每年有數億人因蚊蟲叮咬患病,而最近出現的能致“小頭娃娃”的寨卡罪魁禍首也是蚊子。為對付蚊子,各國研究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我國中山大學教授奚志勇所帶團隊的技術全球領先——生產和釋放攜帶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它們與野外雌蚊交配後產下的卵將不會發育。21日,奚志勇前往巴西參加寨卡疫情防控專家會議。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他將把中國的蚊媒絕育技術介紹給巴西。
  環球時報:去年7月啟用的廣州沙仔島蚊子工廠,產能已達每週100萬隻?
  奚志勇:我們廣州的蚊子工廠去年已經達到這個產能。我們這個生產工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有4個車間,每個車間按​​照現有技術能夠每週生產500萬隻雄蚊。我們的目標是未來5-10年達到每週25億雄蚊產量,基本清除中國南部各省重要人類居住區的傳病伊蚊。
  環球時報:路透社最近稱,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英創鬆的子公司Oxitec將在巴西設立新的轉基因蚊子工廠。據報導,他們去年在巴西皮拉西卡巴釋放了2500萬隻轉基因蚊子,使該地區蚊子幼蟲減少了82%。同轉基因技術相比,我們這個技術有哪些特點或優勢?
  奚志勇:兩者各有優點。我們這個最大優點是它是一個徹底的天然系統。我們沒有在環境中加入任何外源的東西,我們使用的是一個自然界天然存在並且人類一直都在接觸的共生菌。去年,在持續釋放區我們投入了約650萬隻雄蚊,最終達到幾乎百分之百地清除蚊子幼蟲。在釋放的最後一整個月裡,我們最終只監測到一個孵化的幼蟲。而成蟲的控制效果,也達到97%。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們的技術跟轉基因技術比更有吸引力。
  環球時報:這個共生菌滅蚊技術是中美聯合開發的?
  奚志勇:確切地說,這是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參與項目的人員超過9成是中國科學家,主要資助方是中國政府,但項目早期也得到美國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蓋茨全球健康大挑戰聯合基金的資助,獲得了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支持。現在關於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的應用研究都基於我們團隊在2005年取得的技術突破,故我們是這個核心技術的首創者。
  相關新聞
各界專家研發對抗“寨卡”方法包括製造轉基因蚊子等
科學家發現“寨卡”病毒或已擴散至普通蚊子

另參【圖博館】:是小黑蚊咬的 疾病政治學 流感政治學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2016-02-23 11:42:10
圖博館
哪些人更招蚊子?別爭了,答案都在這裡2016-05-09

  最近隨著蚊子的逐漸復活,各位“打死別人卻流自己血”的技能又重新解鎖。從往年經驗來看,伴隨著技能解鎖的通常還有一大波經驗交流分享活動.
關於誰更招蚊子的說法一大把,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要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弄清楚蚊子是如何篩选和定位叮咬對象的:
  蚊子偵測和定位目標主要是靠二氧化碳、熱量、揮發性化學物質等因素。只要你在呼吸、出汗或是散發熱量,你的溫度,你釋放出的水蒸氣、二氧化碳,你汗液中的丙酮、辛烯醇、乳酸等化學物質,就都在誘惑著蚊子,讓它們循著踪跡找到你。
  蚊子的一對觸鬚和三對步足上,分 ​​佈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黑夜裡,蚊子可以憑著這種傳感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當蚊子在熟睡的人們枕邊嗡嗡盤旋時,就是在依靠近距離傳感器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並在1秒內作出反應,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像那裡。
  一隻雌蚊子的“吃飯”時間一般只有8-10秒,但這足以讓它從血液裡獲得滿足蚊卵發育、成熟所需要的營養。人(動物)的血液中有蚊卵成熟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對大部分雌蚊子來說,如果沒有血的幫助,就無法完成生殖任務。
有了這些基本常識,我們就可以來判斷以下關於“誰更招蚊子”的說法到底誰對誰錯了:
O型血更招蚊子?錯!
愛出汗的胖子更招蚊子?對!
女性更招蚊子?錯!
孕婦更招蚊子?對!
愛運動的人更招蚊子?對!
深色衣服更招蚊子?對!
血甜的人更招蚊子?錯!
酸性體質更招蚊子?錯!
臭腳丫更招蚊子?對!
關於“誰更招蚊子”的千年爭論終於可以到此為止了。
  真相
吸引蚊子的是你身體散發出的熱量、二氧化碳和揮發性化學物質,跟血液本身沒關係。
2016-05-11 11:51:08
圖博館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導緻小顱畸形

美國時間2016.5.11日12:00,《Cell Stem Cell》網絡版發表了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團隊與軍事科學院秦成峰團隊合作的工作:寨卡病毒在小鼠體內感染神經前體細胞並導緻小顱畸形。
  2016年4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首次聲稱很可能是寨卡病毒(ZIKV)感染導緻小頭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全世界眾多研究機構都在加倍努力,以確認嬰兒小頭畸形和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的關聯性。
  在這場競賽中,我國科學家拔得頭籌,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證實了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緻小頭畸形!
  2015年中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發,並在全球範圍內播散蔓延,我國已發現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因此,也面臨輸入並引起流行的風險。
  與之前比較溫和的病情相比,2015-2016美洲疫情爆發特別值得人們警惕,當寨卡病毒在巴西爆發的同時,突然出現了大規模患有小頭畸形的嬰兒出生。從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巴西有6000多名嬰兒被診斷患有小頭畸形,和往年相比高出了20倍,而這些嬰兒的母親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
  鑑於該病毒在全球流行的嚴重性, 以及奧運會即將在巴西舉行,國際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感染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確認!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緻小頭畸形
  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嬰兒在子宮或者嬰儿期大腦發育異常,從而導致頭部明顯變小。患有小頭畸形症的嬰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腦發育明顯異常,智力發育顯著遲緩,有的患兒會出現癲癇、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及行為異常。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單股正鏈RNA病毒,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與登革熱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及西尼羅病毒同屬。
  秦成峰團隊在國內首先成功地從感染病人體內分離出一株寨卡病毒亞洲株系。許執恆團隊利用小白鼠建立感染模型,將病毒注射入胎鼠的側腦室後,檢測到病毒在小鼠腦內可以大量複製增殖,病毒感染神經乾細胞後會阻礙其正常增殖,分化,並引起神經凋亡。
2016-05-14 10:29:14
圖博館
在胎兒的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乾細胞正常的增殖、分化、遷移,對大腦的構建至關重要。經過五天的感染,感染病毒的小鼠的表現出腦腔擴大,皮層變薄,整個鼠腦變小。
許執恆團隊不但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體內感染模型,而且通過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他們發現大量與免疫、小頭畸形、寨卡病毒的潛在受體及細胞凋亡相關的基因出現明顯異常。這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導緻小顱畸形”的機制奠定了基礎。同時,寨卡病毒感染體內模型的建立,將會推動寨卡病毒治療藥物篩選的進程。
  危險!孕婦與備孕者請遠離
研究者提示,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不過也有輸血、性接觸導致病毒感染的報導。
  ZIKV的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
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症狀與登革熱相似。
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噁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
症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
孕婦或者計劃懷孕的女性最好避免前往寨卡病毒仍在傳播的國家和地區。另外,越來越多報導發現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接觸進行傳播,因此準備懷孕的家庭,夫妻雙方都盡量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仍在傳播的國家和地區。
  也許有人說,“我不出國,不就安全了嗎?”也不盡然,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報告,截止2016年3月10日,內地發現12例病毒攜帶者,均為境外旅行感染,而病毒學家則表示,海南和台灣有快速傳播寨卡病毒本地流行病例的較大風險,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地方都有埃及伊蚊出沒。
  現在,我國科學家的研究不僅提供了第一種研究寨卡病毒導緻小頭畸形的動物模型,還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制和相關治療打下了良好基礎,將有力推動寨卡病毒的防控。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5_13_360147.shtml
2016-05-14 10:29:40
圖博館
小黑蚊肆虐 「跳蛙式」攻進市區 2016-05-26 聯合報

小黑蚊肆虐彰化縣八卦山麓數十年,沿線8鄉鎮市淪陷,今年已有民眾在彰化孔子廟被叮咬,學者認為觀光旅遊興盛,開發低海拔樹林,人潮湧進與藻類生長茂密,讓小黑蚊「跳蛙式」前進市區。
彰化師大生物系教授林宗岐說,小黑蚊在藻類(青苔)產卵,每次40至60顆卵,成蟲像母蚊一樣,為產卵吸食人血補充營養,大概每20至30天一個生命周期。因個體小,噴殺蟲劑效果差,學術界與政府單位都主張不噴藥。
林宗岐指出,台灣發展觀光旅遊,高度開發郊區低海拔樹林,夷為平地、鋪上水泥,裸露地表與水泥鋪面一旦潮濕易生藻類,創造適合小黑蚊繁殖的環境。
由於今年春節到現在雨水豐沛,藻類茂密,處處有小黑蚊產卵的溫床。
民眾到郊區遊玩,等於大餐送到小黑蚊的家,有些人不清除藻類,誤認花圃、盆栽長青苔比長雜草好看,提供小黑蚊族群擴散的基地。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師侯俊成被小黑蚊叮咬,身受其害,他認為清掃青苔是滅蚊根本之道。香茅、艾草防蚊精油雖有驅蚊功效,但須10分鐘到2小時塗抹補充,否則體表沒特殊氣味,仍會被叮咬。
小黑蚊不是蚊子,無法高飛,吸血部位集中小腿,俗語說「被烏微仔叮成紅豆冰」;侯俊成表示,在小腿及沒衣服覆蓋的體表塗抹植物精油,或佩帶艾草、丁香等香草包,即能防蚊。
民眾展開防蚊大作戰,八卦山上不少商家、餐飲店免費提供植物精油給顧客塗抹,一名國中校長用鹽水塗抹體表,也有民眾在家裡種除蟲菊。
林宗岐說,民眾若能減少被吸血,斷絕小黑蚊產卵所需營養,也可阻止蚊口孳生。
2016-05-26 09:30:32
圖博館
蚊子剋星!養「牠」防瘧疾2016-07-22 世界日報


研究比較養活雞和用雞味驅趕蚊子的成效。(取材自每日電訊報)
最新研究發現,養雞可以防蚊,蚊子只要聞到活雞味道就會退避三舍。專家相信,最佳的睡覺防蚊法就是「一雞在旁」,有助預防染上瘧疾。
雞可能成為防蚊利器。(取材自每日電訊報)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瑞典農業科學大學與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在「瘧疾期刊」發表報告,指團隊安排數位年齡介於26至37歲的自願者,分別睡在數間不同的屋子裡進行試驗。其中有部分房間就掛有安放活雞的籠子,有些則只有蚊帳而已。結果,很多蚊子都只會飛進沒有雞隻的房間內,有雞隻的房間很少有蚊子飛入。

專家指出,其中一種會傳播瘧疾、並在南非常見的阿拉伯瘧蚊完全不會飛進有雞隻的房間,故認為蚊子不喜歡雞隻的氣味。研究項目負責人表示,「我們對這個發現感到非常驚訝,相信這項研究有助居於南非的民眾免受蚊患所帶來的瘧疾之苦。」非洲去年有近40萬人死於瘧疾。儘管感染人數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但衛生官員仍在尋找預防瘧疾傳播的方法。
2016-07-23 11:48:09
圖博館
揭秘世界最大蚊子工廠:每週能生產300萬隻2016-07-23 廣州日報

  昨天,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楊大助來到位於廣州黃埔的世界最大“蚊子工廠”,進行交流。這個目前每週能生產300萬隻蚊子的工廠,有著外界頗感神秘的工作。記者昨日來到“蚊子工廠”,揭秘這個神秘之地。據悉,此前,中山大學奚志勇教授研究出“以蚊治蚊”的方法,通過投放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益蚊”使白紋伊蚊的種群密度降低,進而控制登革熱的傳播。
  1 給蚊卵注射沃爾巴克氏體
  2011年前後,中山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團隊,成功培育出一隻與沃爾巴克氏體達成穩定共生的雌蚊,這就是最開始的“種子”。
  昨天在實驗室中,一位工作人員正通過顯微鏡,用一根長尖的“注射針管”對準蟲卵的生殖系統部位,打入沃爾巴克氏體。在顯微鏡下,放大200倍的蟲卵看上去有手指大小。“在蚊卵產出後的60至90分鐘內註射,一次注射一個胚胎,工作人員一天可以注射100到200個左右,每500至1000個注射胚胎可以建立一個感染系統。”
  據介紹,胚胎注射,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生物學角度,都是整個項目進行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一步,步驟的關鍵在於選對合適的時間、位置和菌種,成功裝進沃爾巴克氏體的胚胎將實現垂直傳播,使其後代始終攜帶該共生菌。
  2 按3:1比例飼養雄雌蚊
  在確認胚胎長大後的蚊子及其下一代攜帶共生菌,蚊子才能成為種源。胚胎注射後,進入生產車間的“保種”室。該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排列的蚊蟲飼養籠,每隻籠子裡均按3:1的比例飼養雌蚊和雄蚊。
  雄雌蚊飼養籠中交配產卵
  其中小號飼養籠中共有3000隻雌蚊和1000隻雄蚊,每週每籠能產卵15萬至20萬。工作人員拿出一張塗滿了羊血的薄鐵板,上面覆蓋著模仿人體皮膚的薄膜,將這張板放置在密封的網狀籠上方,再蓋上一個加熱袋,雌蚊立刻發現血的氣味和熱量,陸續飛上來吸食羊血。餵血3天后,在飼養籠中放進貼有濕試紙的產卵杯,以便雌蚊產卵。
2016-07-24 09:07:02
圖博館
雌蚊每次產卵的前提是吸一次血,理想條件下,一隻雌蚊吸一次血可產80~100個卵,在實驗室裡一般吸血約3次,也就是說,一隻雌蚊可產200~300個卵。目前在實際生產中,一籠可產大概5萬隻卵。隨後工作人員展示了已採集的密密麻麻的附在試紙上的蟲卵,據悉,這些蟲卵具有抗干燥的能力,自然休眠狀態下可存放一年。
  3 蟲卵在幼蟲
  蟲卵採集後,將被放置在幼蟲飼養區中孵化飼養。由於溫度、濕度、光照、密度、飼料等的差異均會對幼蟲的孵化產生影響,傳統的飼養盤難以消除環境梯度,因此對幼蟲的精確計數造成一定困難。奚教授團隊新開發了一種幼蟲飼養器,不僅將每盤的蚊卵飼養量從7000個提升至18000個,也滿足了飼養環境的高要求,做到溫度、濕度均勻,同時能夠實現收集蛹的半自動化。
  4 按大小分離雄雌蚊
  因為只有雄蚊可以使用,因此要對雌雄蚊蛹進行分離。在蚊蛹雌雄分離環節,奚志勇團隊採用的是物理分離法。“雄蚊的頭胸寬在1.05毫米~1.2毫米,雌蚊大概在1.3毫米~。4毫米。”按照雌雄蚊子頭胸尺度的不同,工作人員自製了一個雌雄分離器,這個分離器的主體是兩片透明玻璃,通過調節旋鈕控制間距,從而實現雌雄分離。“1個人可以分離7萬~8萬隻蚊子,準確率達到99.9%”。車間現有20餘台機器,但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人手不夠,每天分​​離雄蚊數量在100萬左右。
  5 X射線殺死殘留雌蚊
  由於蚊蛹個頭並不完全統一,在通過分離器分離雌雄蚊蛹後,雄蚊中仍混有0.1%​​的雌蛹,這些雌蛹如果跟雄蛹一起投放,在整體項目壓制蚊子效果達到90%以上後,將會對項目成果造成巨大的風險,因此必須清除。以往下一步將要通過人工檢查的方式挑出這0.1%的雌蛹,但人眼誤差不可避免。現團隊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自行研發一台X射線儀,通過物理射線的方式清除雌蛹,成功率接近100%。用高能量光子照射蚊蛹,可殺死雌蛹,或破壞雌蛹的生殖系統致其不育。“這台射線儀是全球第一台,能夠大大提高生產量,並降低風險,它的到來太及時了。”奚教授邊看著機器邊讚歎道。
2016-07-24 09:08:20
圖博館
6 每週釋放150萬隻絕育雄蚊

  “早上是蚊子交配的時間,也是釋放雄蚊最佳的時機。”從2014年6月駐點至今,韋迎陽已經在南沙區黃閣鎮沙仔島工作了兩年多。他們釋放蚊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馬路上邊開著三輪車邊放蚊子,另一種是走到樹叢下面放蚊子。2014年6月,項目組進駐沙仔島。去年3月開始,項目組開始在島上的居民聚集區釋放絕育雄蚊。項目組成員錢偉介紹,每個月平均150萬隻雄蚊,每週釋放三次蚊子。目前,全島大概有20個釋放點。60多歲的當地村民梁伯說:“兩年前這裡蚊子很多,晚上睡覺要掛蚊帳,現在蚊子少了很多,不用掛蚊帳了。”
  錢偉表示,去年由於蚊子生產量比較少,所以採取控制地毯式的區域控制方式。在監測效果最好的區域,成蚊壓制率達到95%以上、幼蟲達到90%以上。今年的釋放工作從4月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天氣轉涼就結束。“雖然今年的釋放和監測工作還沒有結束,但效果會比去年更好。”錢偉說。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團隊已經在聯繫市區的單位、學校推廣。
http://tech.huanqiu.com/discovery/2016-07/9216994.html
2016-07-24 09:09:14
圖博館
冬冬:里約奧運中國蚊帳讓老外跪了,還得說是“多難興邦”
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2016-08-09

  巴西奧運會已經燃起烽煙,中國代表團的小伙姑娘們除了拿金牌,還意外地擔任起了銷售重任——賣蚊帳。這個中國古代人民的大法器,如今竟在亞馬遜上賣出了天價。
  你是不是也好奇,這一早已融入國人尋常生活的物件,怎麼外國沒有呢?咱們老祖宗怎麼就那麼有智慧?這一點,還是要說“多難興邦”啊。
  歐美為何沒蚊帳?
自然界大約有2500種蚊子,絕大部分的蚊子不依賴於人類而存活。由於歐洲的蚊種就比較溫順,人與蚊子相處和諧,所以當地人普遍沒有培養起防蚊意識。儘管蚊帳公元前就從中國傳到歐非大陸了,像是史料記載埃及豔后Cleopatra就是蚊帳愛好者。但總體防蚊科技樹還是沒能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枝繁葉茂。
  個別如虎斑蚊,按蚊、伊蚊(分佈見下圖)極喜歡人類的化學信號,恰巧它們在亞非拉等濕熱氣候地區分佈最廣泛,又攜帶瘧疾,登革熱等病體,對人的威脅甚大。
  蚊帳在中國盛行,確實有戰爭、災害造成“多難興邦”的原因。中國是季風國家,氣候變化大。幾千年來,中國災害之多,世所罕匹。大兵、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以災為例,由於洪澇、大旱或地震頻發,中國從殷商以來共爆發過700多次大型瘟疫,絕大部分發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季,此時真是蚊蚋活躍季節,人畜大量死亡後,蚊蟲叮咬後攜帶傳染病原,人口指數級跌落。久病成醫的先民很早就懂得了消滅蚊蟲來抗爭疫病,敦煌莫高窟至今還有一副《殷人熏煙防疫圖》,記錄了當時的人用火燎、煙熏等方式殺蚊蟲的情景,蚊帳是最普遍的一種防疫工具。
  與蚊子鬥嘴的詩詞大家們
可以說,在文字出現前,蚊子就已經是中國人民的宿敵。相比於現代,古時水域多,草木豐茂,蚊蟲更多。今天你肯定想不出,文人陛下蚊群飛舞所發出“蚊雷”是什麼樣。
  兩千多年前,先賢就在《天運篇》中大發牢騷:“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晉人寫《蚊賦》討檄蚊子六大罪狀:“眾繁熾而無數,動聚眾而成雷。肆慘毒於有生,及餐膚以療飢。妨農工於南田,廢女工於機杼”。
2016-08-09 10:08:13
圖博館
古往今來,幾乎每個名垂青史的文人墨客都與蚊蚋“鬥過嘴”。唐代劉禹錫曾把蚊子叮咬處抓得通紅,忿忿寫道: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即便是大宋的兵部尚書歐陽修,也難敵這千古宿仇,因而作《憎蚊》詩。孟郊《蚊範》,范仲淹《詠蚊》,劉克莊《冬蚊》,秦觀《冬蚊》,賀鑄《詛蚊》,范成大《次韻溫伯苦蚊》、《次韻蚤蚊》,梅堯臣《聚蚊》、《蚊》,康有為《苦蚊行》……
  文彩再好,也難敵蚊蟲一張嘴,於是古人想盡招數和蚊子“互相傷害”。
最常見是物理攻擊,李劉“煙驅扇擊手頻撾​​”,華嶽“一夜敲打拍”;也有用艾草、硫磺等魔法攻擊,陸游年邁無力“舉扇不能卻“,於是“燔艾取一快”,周紫芝折騰了一夜,“手倦勞撲緣”,儘管眼睛有病,見不得煙,但忍不住“青煙鬱蒿艾”,方孝孺為了驅蚊,圍著床燒蒿草,弄得“其煙勃鬱,左麾右旋”,甚至還有養貓頭鷹、蝙蝠、青蛙滅蚊的。
  除此之外,最為便捷當屬防禦技能——上蚊帳,將自己包裹起來,躲進小樓成一統。劉禹錫得意洋洋地掛上蚊帳,對著蚊子咬牙切齒道“為爾設幄潛匡床”;陸龜蒙掛了蚊帳,夜裡仍擋不住狡猾的蚊子“偷入霜綃斜隙帳”;歐陽修家養的蚊子飽飲一宿,“晨飧下帷幬”;也不知是蚊帳結實還是皮糙肉厚,只有賈島醉倒後“下帷高枕任喧嘩”。
  嚴格來說,蚊帳是現代用詞,古人稱之為帷帳,還有幕、幄、帟、綬等類物,形狀和用法各有區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東周。《周禮》記載,王公貴族凡朝覲、征伐、田獵、祭祀、喪禮等重大活動都會用到,還由專門官員負責掌管。
  蚊帳材料紋理琳瑯滿目,已出土了細絹、黑油絹、朱絹、䌷、繡絹、方目紗、朱紗、平紋織物、縐紗、菱紋羅、二色錦、絨圈錦等十多種。這些材質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徵。
  曹操就限制公主用帛帳,宋代錦帳、絳帳都是禁物。貧寒人家就算買得起,也不能用。唐代教書先生皮日休就曾嘆息“貧士無絳紗,忍苦臥茅屋”,而時任唐左拾遺(相當於高級紀委)的韋楚老被蚊子咬了一口,眉毛一蹙,便下令“十幅輕綃圍夜玉”。
  普通人家能用上的,大概是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裡“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這樣的“家用帳”。
2016-08-09 10:09:45
圖博館
而有錢人則花樣百出。在宋元麻棉盛行之前,富貴人家會在帳的色彩、綴飾、紋樣、質地、造型等方面進行合理搭配,以彰顯身份地位。漢武帝曾興造甲乙之帳,絡以金玉珠翠,點綴琉璃珠、夜明珠等世間珍寶,還有鴻雁羽絨織成的羽毛帳等奇物。
  其實在五代十國名畫《韓熙載夜宴圖》裡,我們可以窺得一斑,主人和賓客坐聽琵琶,坐榻背後的床上就掛有一席黑金花維帳,有人考據是失傳的妝花羅,在紅樓夢甄府的禮單中曾經出現過。北宋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也有床帳的影子。
  見過世面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十四話裡記敘,王熙鳳曾提起用蟬翼紗來做窗紗,賈母糾正道:”那叫軟煙羅,若是做了帳子,糊了窗屜,遠遠地看著,就像煙霧一樣……“曹雪芹祖上四代任職江寧織造府,專司御用和官用緞匹的織造,可知此物絕非虛構。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件平紋素紗襌衣,重僅49克,薄如蟬翼,折疊十層後仍可看報紙。研究人員花了13年去複刻這件文物,不過複製品仍然要比文物重0.5克。
  明清以後,紡織業進一步發展。紅樓夢中用於做帳的薄型織物多達幾十種,如綾、羅、紗、絹、綃、紈、錦、繡等,但比較珍奇的是九十二回的鮫綃帳,產於南海,以鯊魚絲織成,“暑熱天氣張在堂屋裡, 蒼蠅蚊子一個不能進來, 又輕又亮。”
  明清以後白話小說中的插圖,架子床上必有一帳。
蚊帳既可以是人類結界的一種綏靖手段,也可以是調劑生活的一種情趣用品,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記·閒情記趣》幹過一件腦洞大開的大事,簡單地說,他將一群蚊群困在蚊帳裡,然後熏上煙霧,然後慢慢聯想著一幅青雲白鶴圖(黑人問號臉),原文更有意境: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曾經與蚊帳絕配的“朱漆金雕簷拔步床”,已經湮沒在電氣時代的博物館裡,唯有幾千年曆史的三丈蚊帳繼續與蚊蟲大作戰,甚至漂洋過海,在蚊災嚴重的遙遠的巴西為國爭光。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蚊帳,或者可以說,未來有人類的存在,蚊帳一直會“永垂不朽”。
2016-08-09 10:10:09
圖博館
回應
 真是處處是歷史啊
 最討厭這種跟風的撰稿人,靠譁眾取寵吸引點擊量
 你是來搞笑的,那現在關注奧運會豈不是全球跟風?媒體豈不是全都在跟風播報?
 我擦,沒看錯吧,一頂蚊帳400美刀?
 中國沒那麼貴,也就是20刀左右。
 文人陛下蚊群飛舞所發出“蚊雷”是什麼樣。
 高中住校時,因不遠處是條水溝。所以蚊子巨多。寢室裡不說有一萬隻,幾千是有的。這種情況只有蚊帳管用。晚上睡覺那就是一片嗡嗡嗡。大概這就是“蚊雷”“蚊柱”“蚊捲風”。
 不知道把積水暗溝清除麼?
 你不可能讓你家裡附近全部沒水吧,特別是南方,隨便倒點洗菜水都會積兩天,隨便一個水田邊的樹蔭下都可能有蚊子滋生,就是現代化的小區都做不到完全沒蚊子
 我記得看過一篇報導,在美國,最大的蚊子孳生因素居然是汽車!原因就是換下來的汽車報廢輪胎,由於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王國,每年換下來的輪胎不計其數,於是每到夏天,廢舊輪胎堆積地就成了蚊子的王國和樂園。我國現在據說也有近2億多輛汽車了,是不是也會產生這種公害?
http://www.guancha.cn/dongdong/2016_08_09_370510.shtml
2016-08-09 10:11:43
阿楨
天擇又贏了 基改滅蚊宣告失敗 2019/09/16 中時

蚊子不僅僅是一種惱人的害蟲 ,而且相當致命,它們可是的徹頭徹尾的危險疾病載體,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瘧疾、黃熱病,以及茲卡,都是蚊子所散播。如何殺滅蚊子?最具創新性的想法之一是釋放基因改造雄蚊,這些雄蚊會產生羸弱的後代,科學家認為,只要幾代的時間應該能破壞蚊子種群。然而不幸的是,在巴西的測試似乎已經失敗,突變蚊子的基因,現在與本地蚊群混合,種族在幾代之後又明顯回升。換言之,達爾文是對的,天擇仍然贏得勝利。
兩年前,茲卡病在中南美洲爆發,要是孕婦遭到帶有茲卡的蚊子所叮咬,會造成胎兒發育不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非常可怕,因此科學家紛紛研究如何對抗可惡的蚊子,其中最被期待的就是基改雄蚊法,科學家製作出一種帶有顯性基因的雄蚊,這種蚊子體內藏著一種基因炸彈,當它們與野生雌性蚊交配時,基因炸彈會在後代引爆,會使後代的生育力下降,少數出生的蚊子也應該太羸弱而無法長期存活。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的研究結果,基因炸彈的破壞威力高達85%,被寄與厚望,已開始在佛羅裡達、巴西等地進行區域實驗。
然而最近傳來失敗的消息,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檢查了巴西雅科比納市(Jacobina)周圍的蚊子,此處是該技術在過去幾年最大測試地,他們發現,在放出基改雄蚊的幾個月後,蚊子的數量雖然有過一段時間的下跌,但再一段時間後就反彈回升,而且一些原生蚊子體內,已有基改工程蚊子的基因,換言之,蚊子已經適應了基改炸彈,並且與之共存。
基改蚊子是由一家名為Oxitec的公司開發的,先曾已獲得美國食藥署FDA批准進行這類檢測。在巴西的案例中,每週放出45萬隻改造雄蚊在雅科比納市,釋放了27個月,總數量達到數千萬隻,一開始情況順利,在6~12個月後,蚊子的總體數量確實有所下降,但是大約在18個月後,蚊子數量又開始反彈。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理論上,基改蚊子的後代,應該只有3%到4%的數量能產生後代,但他們似乎並不像預期的那樣脆弱,它們能夠成熟,而且具有繁殖能力,因此測試結束時,有明確證據表明來自帶有改造基因的蚊子,已被整合到野生種群中。
更糟糕的是,這場基因實驗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使蚊子更具基因多樣性。現在該地區的蚊子都是混血種,由三種不同來源的蚊子:原始的巴西蚊子,加上來自古巴和墨西哥的蚊子,這是因為當初的基改蚊字就是選用古巴和墨西哥的,這種更廣泛的基因庫,可能使蚊子更有適應能力。
2019-09-17 08:36:57
阿楨
紅火蟻疫情難減 監院報告:政府不統合 2020-01-09 台灣醒報

紅火蟻入侵台灣已超過16年!監察院9日公佈調查報告指出,紅火蟻的疫情一直無法有效減少,原因在於中央農委會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分散、缺乏專責人力與整合不易。對此,監委認為,政府應增列經費和人力,並落實標準作業程式執行,未來才有機會將紅火蟻根除。
  僅控制北部地區
監察委員包宗和、李月德指出,紅火蟻的防治工作是由農委會統籌推動,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提供技術協助,各縣市政府負責實際執行工作。然而多年下來,受害區域面積一直無法有效減少,僅能勉強控制紅火蟻入侵區域於北部地區。
「關鍵在於中央與各縣市政府各行其是、缺乏專責人力與整合不易。」包宗和和李月德調查發現,農委會雖訂有「紅火蟻標準作業程式」,但執行上問題重重,包含防治藥劑效能不足、土方及苗圃植栽移動管制不易、需防治面積圖資老舊及施藥廠商防治量能不足等缺失,對此應全面檢討。
  人力不足施藥不當
兩位監委表示,農委會設立的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更出現專責人力不足的情況,卻必須負責全國紅火蟻防治工作技術研發、圖資供應及施藥面積、覆蓋率檢核等工作,對此,農委會應增列經費和人力,以使國內紅火蟻防治工作有效推動。
桃園市作為國內首遭紅火蟻入侵而且受災面積最大之行政區,至今需防治面積高達4萬9,000餘公頃。包宗和和李月德也指出諸多問題,例如預算編列分配欠妥、人力不足、施藥抽查不實等缺失,而且對於營建所用的土石方缺乏主動監督機制,使其成為紅火蟻防治的漏洞,
2020-01-10 09:51: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