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鬥篷
隱身鬥篷,由矽納米材料制造而成,利用該特殊材料折射或吸收大部分光線,從而達到隱形的目的。
隱身鬥篷隱身鬥篷(invisibility cloak)能改變光的波長,讓光像流水一樣環繞著流過鬥篷而不産生反射折射。目前這個鬥篷基本上能在微波下“隱身”了。據說隨著今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東西就能完全的讓我們“視而不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已經在隱形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哈裏?波特的隱身工具可能很快就會變成現實。他們已經設計出兩種新材料,一種利用網狀金屬層,另一種利用很細的銀絲,這兩種材料既不吸收陽光,也不反射陽光,而是使光線沿原路返回。這種隱形衣的工作原理是折射作用,折射作用導致水中的麥稈看起來變彎了。
浙江大學畢業生劉若鵬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研制出一種可以扭曲微波的隱身鬥篷。這種鬥篷的運作秘訣就在于它能令微波的路徑變彎。它的設計如果完美,那麽穿著的人或它覆蓋的建築物和工業用地都會隱身,造成上視覺上的看不見。
隱身鬥篷人之所以能看見物體,因其阻擋了光波通過,中科院物理所一名光學研究人員對記者表示,理論上來說,要是能讓光“轉彎”,研制出“隱身衣”是完全有可能的。
浙江大學博士生陳紅勝,曾在美國物理學頂級學術刊物《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首次解隱身衣的物理機制。“應該是讓電磁波‘轉彎’,繞著物體走,繞過障礙物,這樣物體就能‘隱身’。”陳紅勝表示。隱身衣的研究在國外非常熱,由于該技術有很好的保密效果,被認爲可廣泛應用在軍事上,如用在飛機和潛艇上,雷達就很難探測到它們的存在。
關鍵技術
實驗該項目的第一作者劉若鵬介紹,這種隱身衣最關鍵的技術是材料的設計。這種鬥篷其實是以數千塊細小的能控制光線“特異材料”片制成。其原理是將這些“特異材料”片進行特殊排列,使它們令光波“轉彎”。這張50.8厘米乘以10厘米大、不足2.5厘米高、仿如一塊浴墊的鬥篷,在罩著物件時能令微波彈離表面射向鏡面。在正常情況下,光一照到物件,光就會彈離物件的表面,照射到肉眼去,從而令物件可見。而光的偏斜能令觀者看透物件後方,因而令物件隱形。這張婉如一塊浴墊的鬥篷,在罩著物件時能令微波彈離表面射向鏡面。鬥篷能如水繞過鵝卵石而流般“愚弄”光波繞過一個物件。
隱形材料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們聯手開發的“隱形”材料,即將進入全新的階段。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看到隱身衣、隱身鬥篷等超現實産品的出現。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科學家們通過納米級的矽粒子來控制鏡面的折射方向和角度,這樣的鏡子肉眼看上去就只能看到被鏡子折射後的景物,而無法看到鏡子背後的東西。
材料技術
“隱形”材料這樣一來,隱身衣就能順利誕生。雖然這種新物料已經能起到隱身效果,但是要大規模量産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再過幾十年我們不僅能QQ、MSN隱身,還能逛街吃飯隱身了(a sea:小心被車撞飛)。
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把使人隱身的材料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彎曲三維物體周邊光線的材質,它能使物體“消失”。這種材料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以納米量級(十億分之一米)研發而成。該研究團隊說,這項原理未來有望運用到更大尺寸的隱身鬥篷上,使之足以隱藏一個活人。
隱身行動
“隱形”材料這項由科學家Xiang Zhang主持的發現,已發表在《自然科學》雜志上。材料的曲光效應依靠逆轉折射的原理,這與水中的吸管看起來是彎曲的道理一致。此前的努力采用的微波——其波長遠比人類肉眼能見的長——展示了這種負折射效應。但這種新材料對圍繞在通訊産業産品四周的波長更起作用——更加接近光譜上可見光的位置。
兩組獨立的但都由Zhang率領的研究團隊致力于制作所謂的“元材料”(metamaterials)制品——即擁有比可見光波長更短特性的人造結構,這賦予它們非同尋常的屬性。
一種方法是使用納米尺寸的置于網眼結構中的銀鎂氟化物柵格,而另一種則采用銀制納米線。
據研究者稱,光既沒有被這種材料吸收也未被其折射,僅僅如“激水繞石”那樣淌過。結果,只有那些從該材料背後傳來的光能被看見。
鬥篷與影子
隱身行動“這是前進中巨大的一步,一個顯著的成就,”薩裏大學先進技術研究所的Ortwin Hess 教授如是說,“這是在可見光譜裏對正確材料和正確結構方式第一次所作的審慎的挑選。”他還聲稱,該材料將有望立刻被更廣泛地運用于通訊業中的一些裝置。而且,它可被用來制造性能更爲優越的顯微鏡,使人們可以看見比當下顯微鏡允許人們看見的遠爲微小的圖像。
“爲了獲得哈利?波特效應,你只需找到那些對可見光波長不奏效的正確材料,”Hess教授說,“而看到我們居然因此走上了光明的探索發現之路,真是徹徹底底令人驚喜。”精致的材料結構賦予了它曲光的能力
實驗成果
隱身鬥篷2007年12月,美國馬裏蘭大學的克拉克工程學院(Maryland's A. JamesClark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研制出世界首件“隱身鬥篷”,雖然目前這項成果仍只在實驗室階段,但是它的成功已經得到相關學界的廣泛認可。
這個研究小組是由克拉克工程學院的克裏斯托弗? 戴維斯教授(Professor Christopher Davis)和俄羅斯科學家斯莫裏亞尼諾夫(Professor Smolyaninov)領隊的,其核心技術是在納米尺度中對等離子光波的利用。在所有可見光光譜中,“隱身鬥篷”都能讓自己“隱身”。
讓光線走開的隱身之道
“隱身”具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讓物體本身非物質化,另一種,就只是讓別人看不見而已,但物質的實體其實仍然占據在空間裏。馬裏蘭研究小組的“隱身”思路正是後者。
“看見”是一個光線折射的過程。當我們“看見”了一個物體,光線也走完了到達物體-折射返回的路程。而怎樣才能讓別人眼前的物體變得“看不見”,這需要改變光線的傳播方向,讓它不能正常地返回別人的視界範圍,這樣別人就“看不見”這個物體了。
invisibility cloak “隱身鬥篷”可以讓到達它表面的光線彎曲,最終繞道而行。在人們的印象中,光線都是勻速直線傳播的,但事實上只有在理想狀態下才會這樣。光線的傳播路線依據它經過的介質而定,不同介質的折射率會使光線的走向發生不同的改變。“隱身鬥篷”所用的是一種合成的材料——把具有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有機結合在一起,迫使光線持續地改變方向,直到形成一種研究者們想看到的走向。
斯莫裏亞尼諾夫帶領的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頗爲昂貴的材料——黃金,來做“隱身鬥篷”的裏層。薄而均勻的黃金薄膜可以使光線的速度緩慢下來,變得更好控制;而在這一層黃金薄膜之上,是一層薄而透明,但是並不均勻分布的丙乙烯塑料層,這兩種材料經過計算結合在一起,當光線到達,就會在不同區域遇到丙乙烯塑料或者黃金,然後不斷改變它的光線折射率,最後不得不從“隱身鬥篷”的兩側繞行,最後經過“鬥篷”覆蓋的區域,揚長而去。“這就像當水流遇到礁石,無法穿越,最後只能從兩邊流去。當人們順著水流看去,那塊礁石就是隱形的”,斯莫裏亞尼諾夫教授對著他們研究小組公布的特殊設備拍攝的“隱身鬥篷”和它周圍的光譜變化的圖片時,用了這樣的類比來說明“隱身鬥篷”如何在光線中發揮作用。
真實但不實用的“隱身鬥篷”
隱身鬥篷工作原理讓光線走開,以此來實現視覺上的“隱形”,這個原理聽上去並不複雜,其中涉及到的技術卻極其複雜,而且其中的突破更是“革命性”的。利用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來改變光線的走向,這不難,難的是如何控制光線的走向,使得光線剛剛好避開可以折射返回的區域,避開我們的視線範圍。
斯莫裏亞尼諾夫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所用到的核心技術是對等離子光波的控制。這是一種納米尺度內的光波,對這種光波的測算都是進行在納米數級之中,光線在黃金和丙乙烯塑料合成的材料上發生的折射率的改變,也就是等離子光波的每一次波動都要經過仔細觀察和計算,以這些數據設計出來的合成介質,才能讓光線在“隱身鬥篷”面前打著旋,繞道而去。
“所以這件‘隱身鬥篷’還只是一個納米尺度下的鬥篷,並且只適用于二維空間。”斯莫裏亞尼諾夫教授說。史上第一件“隱身鬥篷”只有10微米大小。10微米是多大呢?一個成年人的頭發的直徑大約是50-100微米,“隱身鬥篷”只有頭發絲的1/5 或1/10 ;而且它目前只能適用于二維的可視空間,將它的適用範圍從二維進化到三維,“這對我們來說,還很困難,需要很多技術上的限制有待突破。”據研究小組公布的研究報告來看,在一個二維的尺度上改變等離子光波的運動方向需要控制介質的電子常數,但是在一個三維的空間裏,則要同時控制住介質的電子常數和磁導率——光線的折射和介質的電磁場之間具有非常複雜的轉化關系,這種控制,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的。
“隱身衣”夢想
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魔法學校的校長鄧布利多捎給了哈利一張無比神奇的隱身鬥篷。而在現實世界中,或許用不了多久,我們也能收到由科學家送出的這一神秘禮物。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朝著“隱身衣”的夢想邁進了一步。
這個由華裔教授張翔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研制出新型的三維材料,能夠使光線通過時發生彎曲,從而神秘“消失”。打個比方,當流水經過一塊石頭時,水流會繞過石頭,然後繼續向前,就像沒有遇到石頭一樣。
超材料的問世
張翔及其同事研制的材料之所以能夠改變光線的傳播方向,歸功于其“負折射”的特性。與之相比,所有的天然材料都具有正折射率。
折射過程可以用這樣一個經典圖示來說明:筷子插入水中的部分看起來似乎向水面方向彎曲。假如水顯示出負折射的特性,筷子被水淹沒的部分看上去則似乎是跳出了水面。如果將筷子換成一條魚,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效果。
負折射示意圖既然天然材料無法實現“負折射”,科學家們想到人工研制出一類超材料(metamaterials)。通過對材料的結構進行人爲設計,來獲得超出自然界固有的普通性質的超常材料功能。
超材料的理論和實驗發展,直接催生了“隱身衣”研究。2006年初,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潘德瑞教授(John Pendry)提出“隱身衣”的可行性構想,超材料能夠讓光線繞過物體,從而使物體隱形。當年年底,潘德瑞和美國杜克大學的舒裏希(David Schurig)、史密斯(David Smith)等科學家,共同展示了一種超材料。
這兩年,超材料逐漸成爲國際上的一個研究熱點。
不過,科學家們拿出的超材料魔力還十分有限:只在單層的二維材料上取得了成功,而且“負折射”特性只出現在微波範圍。對于波長更短的光,比如人眼適應的可見光,還無能爲力。也就是說,這些超材料還無法制造成在那種人眼前消失的“隱身衣”。
可見光的消失
張翔領導的研究小組,則將超材料和“隱身衣”的研究往前推進了一步。
這個研究小組,分別在8月13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網絡版和8月15日的《科學》雜志發表論文,報告了兩種合成超材料的方法。
在《自然》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一種三維“漁網”形的超材料。他們將導電的銀和不導電的氟化鎂交替堆疊在一起,並在層與層之間挖出納米(一根頭發絲的直徑大致相當于10萬個納米)尺寸的漁網圖樣。
三維超材料伯克利研究人員獲得的三維超材料,左爲結構示意圖,右爲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圖片。
這樣,在波長最大不超過1500納米,即近紅外線的範圍內,出現了負折射。研究人員解釋說,每對相鄰導電層之間都會形成一個電流環路,交替堆疊則産生一系列環路,這些環路被用來響應入射光線産生的磁場,從而使光線發生偏折。
在《科學》論文中,研究人員則采用了另一種方法。這種超材料由嵌在多孔氧化鋁內的銀納米導線組成,可以使波長不超過660納米的紅光(屬于可見光)到紅外線波段出現負折射現象。
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可見光波段實現“負折射”。
張翔對媒體表示:“我們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了在比較廣的波長光譜範圍出現負折射的大塊超材料,而且能量損失較小,朝著超材料的實際應用邁進了一步。”
“隱身衣”究竟還有多遠?
那麽,我們什麽時候才可以穿上“隱身衣”呢?
工作原理要真正實現“隱身”,理論上需要對所有可見光波段實現負折射,而科學家目前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張翔研究組成員、《科學》論文主要作者之一姚傑告訴《財經》記者,盡管這兩種技術獲得了成功,但要真正實現對可見光的隱形,還存在一些技術困難。他所參與的多空氧化鋁中嵌入銀納米線的超材料,除了紅光之外,對于其他波段的光如藍光,則無法起作用,“不同的光的偏折條件是不同的,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研究工作要面對的一個重要難題。”
當然,光,或者說電磁波的波段極爲寬廣,即使在所有可見光波段實現隱形,在人眼面前“消失”,如果在其他波段不能實現隱形,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手段探測到。
在所需要的波段實現隱形,只是科學家需要面對的諸多難題之一。
例如,姚傑表示,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還沒有辦法做出面積更大的可見光超材料”。這就是說,目前還無法規模生産超材料,而且也無法隨心所欲地制造成所需要的形狀。伯克利研究人員目前能夠制造出來的“大塊超材料”,最多也就是幾個平方毫米大小。
此外,這種超材料由金屬制成,非常容易破碎。
因此,“隱身衣”究竟何時能夠成爲現實,還很難預料。
實際上,推出“隱身衣”並不是科學家研究超材料的主要目的。在納米成像、半導體工業等領域,超材料更可能發揮更爲直接的作用。例如,利用超材料有望制造出更小更精密的半導體元器件,同時降低制作成本。
對于超材料研究最感興趣的,或許是軍方。和日常生活相比,軍方對隱形技術的需求更爲迫切。
據了解,伯克利科學家的研究就不僅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還拿到了美國軍方的課題經費。
最新動態
美密歇根理工大學用玻璃微片造出"隱身鬥篷"
2010年7月26日,美國密歇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玻璃微片制成了一件“隱身鬥篷”,使得《哈利波特》等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化爲了現實。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應用物理快報》雜志上。
當光線照到物體表面時,會發生反射並進入肉眼,使人們能夠看見相應物體。但來自密歇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發現了一種捕獲紅外線的方法,可使紅外線在物體周圍發生彎曲,從而實現物體的隱身。一旦通過這種技術實現了可見光的彎曲,被其所覆蓋的物體將會從人們的眼前消失。
艾琳娜?賽莫金娜教授研制的這種非金屬“鬥篷”采用了完全相同的玻璃共振片,其由硫化玻璃制成,不會導電。在計算機模擬中,這種“鬥篷”能使物體在受到波長約爲一微米的紅外線照射後,最終實現該物體的隱身。這是科學家首次嘗試利用玻璃材料來實現光線的彎曲。
賽莫金娜教授的“隱身鬥篷”采用了超材料,這種材料由人工複合而成,具有一般自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特性。此次采用的超材料由微型玻璃共振片構成,而非由天然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構成,是材料學和電子工程學的跨學科科研産物。這種微型共振片以同心環的形式排列,組成的形狀與圓柱體相似。在同心環中産生磁共振,從而實現物體周圍光線的彎曲,並最終實現物體的隱身。
研究小組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的測試,以探測由陶瓷共振片和金屬制成的鬥篷在微波頻率的隱身效果。科學家在密歇根理工大學的消聲實驗室內進行了相關實驗:這是一個類似洞穴的結構,內部遍布具備高度吸音功能的深灰色泡沫狀錐形體,並安裝了天線,可用于微波的發送或接收。微波的波長要遠大于紅外線,其波長值可達到若幹厘米。
研究人員表示:“從這些試驗開始,我們將進一步研究鬥篷在更高頻率和更小波長的情況下的隱身效果。而最令人期待的將是在可見光頻率實現隱身。”如能獲得更多進展,隱身鬥篷將在30年內進入日常生活的預測或許不再是天方夜譚。
http://www.hudong.com/wiki/%E9%9A%90%E8%BA%AB%E6%96%97%E7%AF%B7
中國軍人將穿上07式新型數位迷彩服
新華網北京2007-7月3日電(記者許林貴 王東明)與眾多服裝追求“吸引眼球”設計的理念相反,中國軍隊“07式”作訓服的設計者刻意運用先進的數位迷彩技術以求穿上這套軍服的戰士更容易在肉眼前“隱身”。
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旭東介紹說,數位迷彩,又稱數位迷彩,是運用電腦布圖,以密密麻麻的小方格來模擬自然環境圖像的新式迷彩技術,可以解決傳統迷彩顏色塊之間銜接不自然,與背景彌合度不高等問題,加上內在的防偵視偽裝性能,大大提高了軍服在短距離內的偽裝效果。
“過去軍服的迷彩是手工繪製的,不同顏色之間有一個鮮明的界限。運用像素點陣的視覺原理,使得不同顏色間的邊緣模糊化,偽裝性相對高了許多,”張旭東形容數位迷彩服的偽裝效果“遠看像大花,近看像碎石。”
他說,迷彩服能“隱身”還在於採用了特殊的染料。“07式”作訓服的數位迷彩圖案不僅能逃過肉眼識別,而且在微光及紅外的部分波段內具備防偵視的功能。
據了解,目前中國軍隊普遍使用的迷彩服僅林地迷彩一種款式,西藏地區軍隊額外配備荒漠迷彩服。作為全軍換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式作訓服將有林地/城市通用型、海洋型、城市型和荒漠型四款迷彩色。
從外觀上看,“07式”作訓服改過去的夾克式為派克式,改肩章軍銜為領章軍銜,脖領上預留對講機“走線”暗巢,腋下設透氣孔,並添置袖扣以方便熱天袖子上卷。
設計者還將07式作訓服的耐磨性指標從“87式”的140多次顯著提高到700多次。
軍需裝備研究所所長楊廷欣說,此次配發的作訓服僅用於士兵平時訓練,設計人員已經開發出了單兵防護能力更高的作戰服,將於適當的時候按需配發。
新式作訓服還將為官兵配備新式作戰靴,鞋幫阻燃,鞋底防刺,橡膠雙密度注射工藝,每個鞋的重量減少100克,使舒適度和功能性增強。不自然,與背景彌合度不高等問題,加上內在的防偵視偽裝性能,大大提高了軍服在短距離內的偽裝效果。
“過去軍服的迷彩是手工繪製的,不同顏色之間有一個鮮明的界限。運用像素點陣的視覺原理,使得不同顏色間的邊緣模糊化,偽裝性相對高了許多,”張旭東形容數位迷彩服的偽裝效果“遠看像大花,近看像碎石。”
他說,迷彩服能“隱身”還在於採用了特殊的染料。“07式”作訓服的數位迷彩圖案不僅能逃過肉眼識別,而且在微光及紅外的部分波段內具備防偵視的功能。
據了解,目前中國軍隊普遍使用的迷彩服僅林地迷彩一種款式,西藏地區軍隊額外配備荒漠迷彩服。作為全軍換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式作訓服將有林地/城市通用型、海洋型、城市型和荒漠型四款迷彩色。
從外觀上看,“07式”作訓服改過去的夾克式為派克式,改肩章軍銜為領章軍銜,脖領上預留對講機“走線”暗巢,腋下設透氣孔,並添置袖扣以方便熱天袖子上卷。
設計者還將07式作訓服的耐磨性指標從“87式”的140多次顯著提高到700多次。
軍需裝備研究所所長楊廷欣說,此次配發的作訓服僅用於士兵平時訓練,設計人員已經開發出了單兵防護能力更高的作戰服,將於適當的時候按需配發。
新式作訓服還將為官兵配備新式作戰靴,鞋幫阻燃,鞋底防刺,橡膠雙密度注射工藝,每個鞋的重量減少100克,使舒適度和功能性增強。
http://hk.huaxia.com/thjq/wzzdlj/2007/07/19819.html
關於數位迷彩服能否適用於台灣的問題
先前看到國防新聞集中欄有提到數位迷彩服能否適用於台灣本島的問題.
當時國防部有提到陸軍現在正在研發國內版的數位迷彩服,但此提案後被國防部否決而被迫擱置,原因為何(是否研發經費高昂)﹖而大陸與南韓均有研發數位迷彩服,但現在他們都只是少量配發至部份單位作實驗,並未全面換裝.
個人認為雖然國內版數位迷彩服研製才剛起步,但部份其他國家陸軍雖有數位迷彩服,也仍然對一般款式迷彩服相當重用,國內若要真正換裝還不必這麼急.
回應
就以小弟我的生存遊戲經驗吧,位迷彩服的掩蔽效果的確比傳統的"大迷彩"好很多,不管是你找人還是人找你都一樣,小弟個人是認為 加拿大陸軍的數位迷彩服在台灣效果可說最好,美國海陸正式版數位其次 USMC實驗版迷彩服也不錯 ACU效果就....除了數位迷彩外 斑點迷彩服也不錯,至於國防部怎麼想...只能說數位的效果連USMC都拿FA-18來試試看囉
記得77式還是陸戰隊的某型迷彩服在剛推出時就有抗紅外線偵測能力,而國內版新款數位迷彩服正好可以先少量配發作評估與前兩款作比較.
不需要吧??特戰總隊的迷彩比國軍現役的迷彩好~在竹子湖一帶玩生存~敵方(國軍)常在2m之內才發現小弟~台灣因為山地高地落差大~往往適合低海拔的迷彩並不適合中高海拔的山地~小弟在奮起湖穿過仿usmc的防寒大衣~還真是顯眼~這也是件麻煩的困擾~
不過哥倫比亞最近研製的新款數位迷彩服(橘﹑綠﹑土黃相間)也可適合高海拔山地作戰,到時FARC要找政府軍的蹤跡還是很困難.
剛才於Militaryphotos網站得到的大陸“07式數位迷彩服”最新圖片,數位迷彩的效果不錯.有消息說大陸軍方8月1日會開始配發此一迷彩服,但仍未證實.
所以更不需要換裝數位迷彩阿,老共都用數位迷彩了,到時候才不會又有利萎出來喊說兩岸迷彩服相似等鳥問題
要是哪天我們與身著07式數位迷彩服的老共各登陸部隊交鋒時,你沒發現搭配數位迷彩的後者,而後者卻將用他手上的56/63/68/81/88/95/03式步槍/狙擊槍(或大口徑狙擊槍及火箭砲/單兵式防空飛彈)對你暗施冷箭兼與你交戰,到時各位就了解國造數位迷彩服對國軍是這麼重要說......
國軍數位迷彩,我不覺得有啥太大差別呀,真要說,它的顆粒更細,更能破壞外型,溶入背景中,大概就這樣罷了,它的植被還是以國軍迷彩那種鮮綠為主,也是為什麼加拿大數位迷彩比較適合在台灣用,至於重要性,嗯...換也好,不換也無所謂,我所提的範本是國內某民廠為ROCMC開發的,當然是被打回來了,要做這個沒什麼問題啦,看要不要換罷了
還是先給一個特戰連/排級單位使用,以用於評估後配發.而現在黎國真主黨/法塔組織還是巴解組織也開始使用這類數位迷彩,以便未來用於對付以軍攻勢.真要看當初由向邦公司設計的國造“96式數位迷彩服”是啥樣﹖若造價高昂與否就國防部就該向大眾說清楚些.
ACU本來設計上 印象裡就是打城鎮戰的,拿去打叢林戰自然很慘了,不過換裝備是一回事 裝備換了腦袋還是停在過去~~~~~~~
依照國軍的假定,交戰分成灘岸決戰階段與後續登陸部隊的城鄉掃蕩作戰,可以發覺共軍的07數迷不怎適用台灣城鎮地形佔多數的環境中,能融入地形地物環境下的機率反而偏低,海灘環境就更不用提了,老美發霉ACU醜歸醜,但一定程度下融入城鎮環境的機率反而更高點
現在中共海軍陸戰隊用的藍色95式迷彩裝更能與南海的海洋顏色融為一體,在登陸時的效果奇佳不易察覺.(其實個人對它的偽裝效果到現在還是很讚嘆)
這款不是pla的07式,是武警的款式~pla的07式分林地、山地、海洋、城市等,用於城市作戰的應該是灰白黑主色調的,空降部隊的迷彩
後方老美海陸作戰服都快跟樹林背景相融了,就那中國海陸少校好亮眼,再看看解放軍新配發的美式快扣S腰帶....唉~~台灣仿完換大陸仿,顏色還仿的更深,國軍也不會因為啥都冠上個數位化就變成更有戰力的,07式數位迷彩跟05式武警迷彩色塊結構類似;可以互相對照
似乎軍用版的大陸07式數位迷彩服還要比武警版的效果好.而南韓版的數位迷彩服現在準備於黎巴嫩境內進行實驗,由南韓的聯國維和部隊進行測試﹕
武警數位迷彩只是傳統迷彩的色塊邊緣用數位打散,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數位迷彩,07式是真正的數位迷彩,現在已經能看到的叢林、高原、和海洋三种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3539
研究證明新式迷彩 被發現率少5成
早期的步兵強調穿著帥氣,現在想來或許很不可思議,但歐洲幾世紀前就曾流行過鮮紅色的軍服,看起來高大英挺又亮眼,但作戰時卻很容易被敵人發現,變成超極大標靶。
但亮眼的紅軍服,可不是人人都穿得起,沒什麼錢的民兵,只能穿深色或棕色等灰暗破舊的軍服。不過幾次大戰下來,軍方發現衣著顏色越不起眼的士兵,在戰場的生存率反而越高。
在發現這點後,為了增加作戰士兵的隱蔽性,作戰時的衣服逐漸改成與戰場環境相似的顏色,讓敵人較難用肉眼快速分辨出目標。
迷彩的功能,主要是破壞人體外型的輪廓,降低與周邊環境的格格不入感,目的就是要與環境相容,形成保護色,藉此增加戰士在戰場上的存活率。換句話說,在可見光下,要達到目視的隱蔽效果,在不可見光下,則要使紅外線偵測失去辨識作用。
迷彩的顏色和色塊設計,要隨著周遭的環境因地制宜,配合地形、地物及戰術需求,靈活運用。若搭配太過突兀,反而會產生反效果,變成「萬綠叢中一點紅」。舉例來說,如果在叢林作戰時,卻穿上城市迷彩服,就可能成為標靶。
另外,有溫度的物品,就會散發紅外線,像是動物、汽車等。所以一般在迷彩布料上,都會加上防水的抗紅外線塗料,讓士兵本身所散發出的熱能,與所處環境的溫度不會相差太多,夜間出擊遭遇紅外線偵測時,較不會出現明顯的人形輪廓。
美、中等國軍隊近幾年作戰服才開始採用的數位迷彩,是由許多微小的彩色小方塊或圓點組成,傳統的迷彩則是由不同顏色斑點組成。美國軍方的研究顯示,穿著數位迷彩作戰服的士兵,比著傳統迷彩者,少了五成的被發現率。
數位迷彩的原理在於,這些比傳統細小的迷彩色塊,更容易騙過人的大腦,將之誤認為是植被和地貌。
早在30多年前,一位美國西點軍校的工程心理學教授就發現數位迷彩的效果,當時還做了野外測試的完整實驗,但不被重視,後來只用在少部分裝甲車的偽裝,一直到2003年才開始應用在軍服上。
數位迷彩更保命
「咦?這迷彩服怎麼長得怪怪的?」日前有民眾至台北市國軍英雄館用餐時,發現一樓軍品販售店的櫥窗裡,一個模特兒穿著一款「異常」的數位迷彩服。
仔細看才發現,原來衣服上的迷彩圖案,不像平常看到的迷彩服是由弧型色塊銜接而成,而是像馬賽克般「一塊一塊拼成的」。
其實,這就是現在世界各先進國家戰鬥部隊都在穿的數位迷彩服。乍看之下,數位迷彩和傳統迷彩沒什麼不一樣,但越近看越覺得,數位迷彩上的圖案「好像都糊在一起了」。沒錯,數位迷彩就是要給人視覺上的模糊感,藉此達到隱蔽欺敵的效果。
除此之外,數位迷彩和傳統迷彩並無不同,都是給戰鬥部隊在作戰中使用,而且為了因應作戰地形和任務需要,數位迷彩和傳統迷彩一樣,都有分「叢林迷彩」、「沙漠迷彩」、「城市迷彩」、「雪地迷彩」等。
顧名思義,叢林迷彩就是在叢林作戰中使用,所以底色是綠色(和森林顏色近似);沙漠迷彩的底色是褐色及土黃色(和沙土顏色近似);城市迷彩是灰色(和水泥顏色近似);雪地迷彩的底色則是白色(和白雪顏色近似)。總而言之,就是要以戰場環境來決定迷彩服的主色。
數位迷彩的迷彩色塊,是由像馬賽克般的小方格組成。其直線條與方塊交叉相疊,可以解決傳統迷彩弧型色塊間銜接處不自然的問題,讓迷彩的隱蔽效果更佳。
而且由於馬賽克方格聚集產生的效果,會造成視覺上的模糊,讓敵人從偵測系統的銀幕上,更難以肉眼察覺出目標。有些技術更好的數位迷彩,甚至直接具備防紅外線偵測的功能。
在2003年之前,數位迷彩的技術,從未應用到軍裝設計上。過去頂多只有在1978年至1980年時,駐歐洲的美國陸軍第二裝甲騎兵團,曾經在裝甲車的塗裝上,使用過這種數位迷彩圖案。
2003年,美國軍方率先決定在新式軍服上使用數位迷彩圖案,藉此達到更佳的隱蔽欺敵效果。最早使用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04年底首度穿著「數位迷彩」亮相,美軍其他軍種則從2005年開始陸續換裝。現在美國軍方幾乎都已經換穿數位迷彩,不過在少數駐外基地,偶爾還是可以看到美國軍人穿著傳統迷彩服,像是在美國夏威夷海軍基地,有時候還是可以看到美國軍人穿著傳統迷彩服的身影。
等很久了國軍換新裝 只聞樓梯響
因應未來戰爭中夜戰和城市戰的作戰需求,再加上各國都開始配備紅外線和夜視偵測等裝備功能,世界各國軍隊都已經陸續開始換裝更利於偽裝、掩蔽的數位迷彩服,連中國的解放軍也不例外。
中國解放軍從2007年開始,就對全軍陸續換發數位迷彩服。據中國大陸的資料指出,解放軍的新式數位迷彩作戰服,採用的新偽裝技術,包括塗料和色塊的組成。這種高科技的偽裝技術,與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的數位迷彩服技術十分相似。
美方資料也指出,解放軍將在兩年內,為大約兩百萬軍隊配發這種新式數位迷彩作戰服。
解放軍的新式迷彩,分為城市、叢林、沙漠和海洋四種圖案。這種新作戰服還做了強化處理,能夠承受至少700次的洗滌;而解放軍的傳統迷彩服,只能承受最多150次的洗滌。
相較於美軍和中共解放軍兩年前就開始迷彩換裝,我國軍至今還停留在「只聞樓梯響」階段。
2007年國慶操演時,曾有海軍陸戰隊及特戰人員,穿著叢林數位迷彩及城市數位迷彩在表演戰技時短暫亮相,當時一度讓人以為國軍即將要換裝。不過此後就沒再看過國軍人員穿著數位迷彩公開亮相,國防部也表示,是否換裝數位迷彩,至今還在研究階段。
其實對於換裝數位迷彩問題,國防部這兩年確實在規畫。據了解,包括陸軍的特戰隊和海軍陸戰隊,都對數位迷彩提出各自的需求版本,其中海軍陸戰隊因應特殊任務性質,為符合可能的作戰地形和環境,總共選出包括沙漠迷彩等四種數位迷彩服,至今還沒定案。
偽裝 擬態 向動物學習
自然界最高明的迷彩,其實是生物的偽裝或擬態,軍事迷彩正是師法自然而來。
偽裝通常是以外部自然環境為基準,改變自身的色調,達到隱藏自己於環境中的目的。 不論是掠食者或是獵物,偽裝的能力愈高,生存機率也 就愈高,主要的方式包括了保護色和擬態。
偽裝的方法最常見是保護色,例如老虎和斑馬的條紋,是為在非洲草原上不易被發現,變色龍和章魚則會隨所處環境的不同,隨時變色。
至於擬態,指的是動物演化出和另一種動物極為相似的外表,有的是為讓掠食者避開,有些則是為引誘獵物上門,例如有一種透翅蛾會擬態成凶惡的胡蜂,但它不能螫人。
竹節蟲是公認的擬態高手,當竹節蟲趴在植物上時,即能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葉,幾可亂真;它還能根據光線、溫濕度改變體色,使鳥類、蜥蜴、蜘蛛等天敵難以查覺牠的存在。
http://training.ttri.org.tw/dailynews/newsview.php?newsnum=16677
解放軍充氣武器
充氣武器模型主要用來迷惑敵方間諜衛星和偵察機,使它們誤認爲是實物從而達到欺騙的目的。國産的充氣武器模型運輸方便,成本低廉,一般可以在45分鍾內完成安裝,到目前爲止已有軍車、導彈、戰機、火炮等多種型號的産品。這種用來“冒充”殲10的充氣模型還是第一次露面,雖然近處仍可看出破綻,但在遠距離上的確能夠以假亂真。
http://mil.huanqiu.com/photo/2008-03/71295.html
俄軍裝備倣真充氣武器 對付美國高空偵察 2010-09-06 北京晚報
幾個士兵正抬起一輛充氣坦克。過去幾年,俄羅斯軍隊一直在採購和使用這種“山寨版武器”。其他國家對這種充氣武器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加。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
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8月26日報道,俄軍計劃開發新型充氣偽裝武器,其中充氣導彈將是主要的製造對象。近來俄羅斯軍隊的新鮮把戲層出不窮,T-95的神話、集裝箱導彈的傳說余波未平,“充氣武器”又一次把他們推上焦點。如果說之前的“集裝箱導彈”是將武器偽裝成民用設施,這次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用逼真的充氣模型,冒充各種重型武器裝備,以欺騙和迷惑敵人。
騙什麼?
特殊材料製作的“氣球”
據介紹,一家名為“魯斯巴爾”的科研中心,將負責為俄陸軍設計並製造新型充氣武器。關於俄羅斯充氣武器的進展情況,各媒體的報道相互衝突的很多。有說正在研發中,2011年或2012年將被開發出來;更多則說俄軍使用充氣武器已有好幾年的歷史,現在的充氣飛機、充氣坦克等都已經進入裝備,充氣導彈也正在生產中。
這些用特殊材料製作的充氣武器,輕便而結實。一輛“坦克”或者一架“飛機”的重量,僅有100公斤,甚至35公斤。折疊之後可以放入一個士兵的背包,展開充氣時只需要3至5分鐘,一架戰鬥機或者一輛坦克就會惟妙惟肖地出現在陣地上。這意味著未來戰爭中,一輛卡車運載的幾個俄羅斯士兵和若干個背包,可以賓士到任何地點,然後在一小時之內,憑空建立出一個殺氣騰騰的臨時機場、導彈陣地或者坦克停車場。
要騙誰?
對付美國高空偵察
充氣武器畢竟是“腹中空空”的冒牌貨,真打起仗來是肯定用不上的。甚至有人戲言,俄羅斯境內那些威風凜凜的軍事基地,最怕遭到一陣大風,因為立刻會原形畢露。
問題是,俄羅斯耗費大量精神,搞這種“假大空”的玩意是為什麼呢?其實,充氣武器的最大作用,是欺騙和迷惑敵人。這種迷惑,不僅是威懾那些弱小的敵軍不敢隨意進犯,更多的,是對潛在的強大對手加以干擾,使他們無法判斷出俄軍的真實實力和部署。
換句話說,俄羅斯部署這許多假飛機和假坦克,是為了在美國軍事衛星的眼皮子底下故布疑陣,讓美國人無從判斷俄羅斯真正主力部隊的方位,從而為真飛機和真坦克打掩護。其重點的防範對象,是美軍的高空(包括太空)偵察和遠端打擊,是為了讓未來戰爭中美國的洲際導彈、巡航導彈眼花繚亂。
怎麼騙?
外層特殊塗料並裝熱線發射儀
俄羅斯的充氣武器,在外形塑造上可謂巧奪天工,從外形上看,和真的飛機、坦克幾乎無二。據說,幾十公斤的氣球和幾十噸重的真傢夥,在100米的距離上根本就無法被分辨出來。
人的肉眼(包括偵察衛星的拍攝)好騙,但各種探測設備,例如電磁波雷達和紅外探測設備,卻是不會被外觀迷惑的。這些充氣武器,如何瞞得過它們的“眼睛”呢?
漂浮戰機:一架充了氣的“俄羅斯蘇-27戰機”。這些充氣裝備都是俄羅斯軍工企業“盧斯貝爾”公司製造的,該公司受俄羅斯國防部委託,專門製造與真實武器比例相同的充氣設備,以保護俄羅斯軍事力量。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
在這方面,俄羅斯的軍事專家們,也有專門應對的措施。製作充氣坦克的“外殼”,本身就是特殊材料,展開來棱角分明。在其外層,又涂上了特殊的塗料,當被雷達波照射時,能夠發生和金屬材質類似的反射與吸收,從而讓敵方雷達也得到錯誤的資訊。至於紅外線的探測和鎖定,在充氣武器上加裝熱線發射儀,也就能模擬出真傢夥的效果了。
除此之外,俄軍甚至還用功率較小而頻率與真實坦克、飛機發動機相當的電動機裝在充氣坦克、飛機內部製造震動效果,甚至為它們專門配置了尾氣產生裝置。
爭論
有效武器VS就是個氣球
《獨立軍事評論》認為,無論是在車臣戰爭中,還是在“俄格五日戰爭”中,俄軍都沒有使用此類充氣武器,“實際上,在現代戰爭中,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必要,現在還有多少會被這種把戲迷惑的敵人呢?”文章認為,在武器作戰半徑已經大幅提高的今天,這樣的“擺設”純屬多餘。文章稱,俄軍習慣於用各種武器開發計劃吸引人們的眼球,但真正到了武器開發時卻往往拿不出過硬的武器,“而且,武器開發預算的不足,導致俄軍只能用這種‘大氣球’來湊數。”
不過,“俄羅斯武器”網站的一篇文章卻認為,目前充氣武器仍然有大展拳腳的機會。文章列舉了兩個例子: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就大量使用了充氣武器,當時30%的敵軍火力是由充氣武器來承受的。而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前南聯盟的充氣武器同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表面上這是一輛重型坦克,但其實際重量只有110公斤。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
兵不厭詐 偽裝是戰爭中出奇制勝的手段
■中國古代兵家的“懸羊擊鼓”
在空無一人的營寨中懸挂山羊,在羊蹄下方放置皮鼓,使得羊踩踏鼓發出不斷的聲音,製造出軍隊主力尚在營中的假像,這裡面的原理和“充氣武器”是一致的。
■英軍數百橡皮坦克嚇退意軍
戰爭進入現代以後,偽裝更加技術化。1940年在北非,僅有數千人的埃及英軍,面臨義大利數十萬軍隊的攻擊。英軍指揮官深知義大利軍隊怯懦,欺軟怕硬。他急中生智,火速用橡皮製作了數百輛假坦克,還製作了假履帶痕,並讓許多阿拉伯人騎著馬和駱駝,拖著耙子在沙漠中奔跑,揚起漫天沙塵。這些偽裝讓意軍誤以為英軍強大的裝甲部隊正向己方側翼包抄,嚇得停止進攻,就地防守。等英軍主力援軍真的趕到後,一舉發起反攻,大獲全勝。
氣球編隊:遠處看,幾乎難以分出哪些是假飛機。這些充氣武器平時不用的時候可以折疊,重量僅為35公斤左右,可以輕易放入一個普通士兵的行軍背包中,非常方便轉移和攜帶。此外,研究人員還給部分裝備安裝熱信號,迷惑敵人的紅外線探測器。有些武器甚至可以抗住輕武器的攻擊。 (圖片來源:國際線上)
■英美盟軍充氣“主力”騙倒希特勒
英美盟軍準備在西歐登陸開闢第二戰場時,也用充氣武器來聲東擊西。他們從1943年開始,在英國東南部沿海部署了上千輛充氣的橡皮坦克,還有大量鐵皮和帆布製作的火炮、帳篷、軍醫院。這就使希特勒發生了誤判斷,認為盟軍的主力將在法國加萊地區登陸,因此把十多個師的精銳部隊調往防禦。甚至到1944年6月盟軍諾曼底登陸大舉開始之後,希特勒還一度嚴令德軍不準輕舉妄動,以準備“擊退從加萊方向的真正攻擊”。
■志願軍假陣地兩騙美軍戰機
對於偽裝,意識和技術同樣重要。1950年,在北韓戰爭二次戰役中,志願軍38軍一個排穿插到葛峴嶺,切斷了美軍南逃的退路。排長郭忠田將陣地設在公路邊一個小山包上,而在葛峴嶺主峰挖了些戰壕,做了個假陣地。等雙方激烈交火時,聞訊來援的美軍戰機果然上當,對假陣地狂轟濫炸。等美機離去後,郭忠田又派人修整了被炸得一塌糊塗的假陣地,結果美軍飛機再次上當,把炸彈浪費到空無一人的假陣地上。這次阻擊,志願軍殲敵二百餘人,自己無一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