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男人、女人與小孩會攻擊、毆打、強暴、損毀他人身體與謀殺?在這本極出色的新書中,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提供了一個令人驚異而具說服力的答案。挑戰那些認為暴力行為是衝動的、無意識發動與預先決定的理論。
《他們為何殺人》(商周,2001)一書探索一位特立獨行的美國犯罪學家羅尼‧亞森斯博士一個來自於一個暴力家庭的的犯罪學家,他的理論挑戰了暴力行為的傳統理論。藉由與監獄中暴力犯訪談,亞森斯博士找出了對所有嚴重暴力的人而言共有的社會發展模式—一種他稱為「暴力化」的四階段過程。
第一,兇殘化:一個年輕人受到暴力或暴力威脅的強迫,必須服從一個帶有攻擊性的權威角色,他目睹親密者的暴力征服,而權威角色指導他如何使用暴力。
第二,好戰:氣餒的行為主體決定避免更進一步的暴力征服,跟循他的教練,決定訴諸暴力。
第三,暴力表現:他的暴力回應帶來成功,他從別人眼中讀到尊敬與恐懼。
第四,惡意:得意洋洋的,他從現在開始利用暴力作為對待他人的工具—而且他與那些相信他會這樣的人發生聯繫。
因為四個階段都必須依次地被完全經歷後才會產生暴力的個人,因此,我們可以找出如何進行干預這個過程,以防止悲劇的結果出現。
難得見到書商以上如此平實的封底文宣,一般應會渲染書中主人翁成長過程的受暴情節、以及和象牙塔犯罪學界之鬥爭內幕。
我覺得亞森斯太自以為是了,他以自己的受暴經驗、指導著研究暴力犯者的自述、再總結出以上原則,卻誇大成能解釋世上所有暴力的理論,而其他「訴諸道德的、超自然的、行為的、社會的、神經性的或基因性的原因…這些理論中沒有任何一項能可靠並帶有權威地提供解釋。」(p.20)
是有點佛洛伊德式的自大,亞森斯先是借用社會學家米德的「一般化他人」來解釋暴力的社會化過程,但它「存在一個致命的錯誤:它與現實並不一致。這個概念解釋了一致性,卻無法對個別性提出說明」(p.138)。
「最後他提議,在『主動的我』與『接受的我』周圍,有另一個比『一般化他人』更密切的社群與自我的影子相連…亞森斯決定將這些經過融合的態度看做『幻象他人』,而將這些他人集合成一個『幻象社群』。」(p.140)
而且「暴力行為者之所以採用暴力,並非因為他們患有心智疾病、來自有暴力傾向的次文化、腦部受傷或是自尊較低下,而是他們來自與我們不同的『幻象社群』。」(p.144)
那還不是差不多,都可引用來做為免罪的藉口?
亞森斯對此此比較投機,「針對自由派在防範方面的考慮,亞森斯的研究支持在進入與經歷暴力化(四階段)的任何時點上進行干預…但是,一但暴力化過程完成…他主張要支持保守主義的觀點…如果這些暴力犯還能逃脫他們原本應該為暴行得到的嚴酷懲罰,就會傷害到其他非暴力成員。」(p.416)
另參本館:《惡夜執迷》《閹夫情結》《殺夫》 《雖然他們是無辜的》 《中外食人史話》 《生死一線間》 《自殺的權利》 《人類自殺史》 《生命的自主權》
心理學家得出研究結論:“變態殺手”未必真變態
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對心理變態者的描述。普遍認為,心理變態者缺少良心、不能體會他人的感情、不懂得什麼是內疚和忠誠。
上世紀40年代,開始有心理學家對此提出診斷標準。直到最近,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心理變態的原因。和人們想象的不同,“變態殺手”不一定真正心理變態。同時心理學家還提醒人們,也許某些表現異常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心理變態者。
反社會不是心理變態
心理變態常常和兩種情況混淆在一起——反社會和反社會的人格障礙。反社會的人雖然也會成為罪犯,但是他們的圈子裏有適合自己的價值觀,並且根據這個價值觀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反社會的人格障礙是一種正式命名的精神疾病。被診斷患上這種精神疾病的人會實施各種各樣的進攻性犯罪行為。一些病人也許是心理變態者,但很多並不是。
盡管精神病醫生現在還不把心理變態當作一種正式的人格障礙疾病,但一係列的新研究揭示,心理變態者是如何思考的。這些研究還為心理變態給出了生物學和性情方面的解釋。
心理學家的發現不僅在科學界中引發了爭議,而且引起律師和法官的廣泛興趣。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法庭日益依賴對心理變態的分析,以便作出判決和量刑。新研究提出,嫌疑人如果被認為是心理變態,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可能性便會增加。
從冷血殺手開始研究
2002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特訪問了125名男子。他們都在加拿大的兩座監獄內因謀殺罪而服刑。125人中有34人在心理變態的測試中得分很高,讓波特吃了一驚。
盡管很多調查人員認為,心理變態的犯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經常衝動行事;但是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加拿大變態兇手都事先精心策劃如何實施兇殘、冷血的謀殺。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絕大多數心理不變態的囚犯都是在頭腦發熱,或者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殺人。
波特用一種名為“修正變態心理核對表”測量犯人心理變態的程度。20年來,這張表已經成為測試心理變態程度的黃金標準。
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通過訪問一個人,然後查驗他(她)的犯罪記錄,來進行這項測試。和心理變態相關的特徵有20個。這些特徵包括行為膚淺、自以為是、常常說謊、不表示後悔、不能體會別人感情、拒絕為罪行承擔責任、行為衝動和多次犯罪。
測試的得分范圍是0到40分。大多數普通人的得分都不會高過5分。估計百分之一的普通人才會得至少30分。研究者們一般把得分在30分及以上的人稱為心理變態。波特也採用這個標準。
監獄中男女囚犯的平均得分分別是22分和19分。大約15%的男囚犯和10%的女囚犯得分在30分或以上。
變態殺人犯絕不衝動
波特認為,在那些犯下殺人案的心理變態者中,他們為作案進行歹毒的策劃,只是出自這樣一種脾氣和興趣——追求緊張的快感。
一些臭名昭著的殺人狂都把許多受害者作為目標,只是為了不讓自己太無聊。
波特還說,心理變態的人之所以煞費苦心地準備作案計劃,是因為風險很大。甚至他們在衝動時犯下的罪行,比如搶劫和人身傷害,都表明他們並非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是沒興趣控制自己的行為。
在訪問了另外50名被監禁的殺人犯之後,波特發現,心理變態者不僅實施了精心策劃的犯罪,而且會竭力為自己辯解,說那是因為其他人挑釁自己才這麼做的。
波特接觸過的心理變態殺手喜歡“稱手”的兇器,比如小刀,而不是用手槍;並且他們經常會向受害者施加酷刑、或者其他形式的極端暴力行為。
基因缺陷可能是原因
進化心理學家把心理變態者視為一種繼承的性格類型。這種性格類型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花言巧語又善于欺騙的少數個體面對信任他人的群體,經常能非常成功地繁衍後代。
其他調查者,比如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神經學家布萊爾,把心理變態看作一種仍沒有被確定的基因紊亂的結果。這個基因缺陷會遺傳,幹擾大腦情感係統的工作。
布萊爾說,心理變態者不會修正那些讓他們受到懲罰的行為,也不會學習避免那些傷害別人的行為。在他看來,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不會發展出自己的道德感。
布萊爾的理論和以前的觀察吻合——心理變態者確實在學習如何避免懲罰方面存在困難,他們對威脅的心理反應表現得很弱,而且也不能在別人身上認出悲傷或者害怕。
注意力缺乏讓他們不害怕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瑟夫·紐曼採用另外一種方法解釋。他把心理變態的性格看作注意力缺乏的產物。心理變態者能很好地關注顯而易見的目標,卻毫不顧及能提供洞察力和指導行為的附帶信息。其他大多數人在行動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參考這些附帶信息,比如社會的行為規則和他們周圍其他人用來表示不快的姿勢。
紐曼還說,由于心理變態者的注意力不同于常人,所以他們往往不能欣賞音樂、藝術或者其他需要深入感受的活動。
紐曼懷疑,心理變態者的注意力不如常人,導致他們的“情感雷達”堵塞,無法辨別其他人的情感反應。紐曼和同事在《心理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檢查了一些焦慮程度低或者過高的人,但是這些人並非心理變態。紐曼總結說,心理變態者和很少、甚至永遠也不會感到焦慮的人一點也不會注意到讓他們煩心的事物和潛在的威脅,所以也不會停下來去考慮它們。
當心“無情”的孩子
美國新奧爾良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弗裏克回想起一個孩子。他最近被送到弗裏克工作的精神衛生診所。孩子才10歲大,竟然捉住一只貓,然後慢慢地用刀把貓切成碎片殺死。他還冷靜地向弗裏克解釋,他這麼做只是為了看看,在貓死之前他能切幾刀。
孩子將來可能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但在弗裏克看來,更可能走上心理變態的道路。弗裏克在類似的孩子身上發現以下問題:缺乏負罪感、很少關心他人的感受、不想上學、不願意恪守諾言和很難交上長期的朋友。
盡管在100個孩子裏只有1個顯示出這樣的特徵,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們中有多少長大後成為心理變態者。在2003年的研究中,弗裏克追蹤過98個孩子。那些一開始就被各自的父母發現是冷酷無情的孩子在4年的觀察中仍舊容易繼續被那樣看待。
弗裏克說,只有一些孩子在研究中變得不那麼無情。環境因素,比如高素質的父母和富裕的家庭,似乎可以刺激孩子好轉。弗裏克懷疑,有的孩子生下來就帶有冷酷的脾氣,不會對其他人的痛苦給予注意或反應。
研究者們還沒成功地設計出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法,避免孩子長大後心理變態。不過去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大衛·霍斯和馬克·達茲經過10星期的訓練課程發現,孩子越是表現得冷酷無情,一旦父母對他們的良好行為給予鼓勵和獎賞,孩子就越可能對此作出回應。而父母懲罰他們的不端行為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07/content_5575155.htm
愛玩「殺人遊戲」原因 「殺人遊戲的魅力」
一、殺人遊戲的社交平台功能
現代社會人們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手段,大家總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保守意識中扮演著那個職場和生活中的我,隨著生意夥伴和同事越來越多,卻發現志趣相同的知己好友越來越少。年少時那種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感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普通的交際和應酬不但不能給我們溝通的快樂,反而會給我們一種疲於應付的勞累。而殺人遊戲這種融勝負,聊天和角色扮演為一體的語言智力遊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酣暢淋漓的社交平台,在這種環境下,所有人可以很自然地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自由自在的表現自己,近距離地觀察大家,你可以迅速了解一批人同時被一批人了解。彼此欣賞對方的風格和才華就可以成為朋友,這樣簡潔有效的交流方式是別的社交平台無法比擬的。
二、殺人遊戲的休閑娛樂功能
殺人遊戲作為一款成熟的經典遊戲,包含了優秀遊戲的所有六大特徵,它們分別是:
1.對抗強烈的勝負世界:人類的本性是渴望競爭的,優勝劣汰既是叢林法則也是當今的社會法則。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競爭實質的生動寫照。對抗和競爭是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只有勝負分明的遊戲才能激發人們的探索慾望和求知精神,是確保一個遊戲長盛不衰的前提條件。
2.變化複雜的遊戲技巧:這一點要求一個遊戲有足夠大的內涵或者說容量,在看似簡單的規則下給了玩家巨大的發揮空間,以自身的特性和能力演化出適合該遊戲規則的遊戲技巧,這種技巧必須是可以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即使素質再高的優秀玩家也不能窮盡該遊戲的種種變化。
3.涇渭分明的玩家層次:人們是需要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遊戲應該幫助人們達到這個願望。一個優秀的遊戲應該像一張完美的試卷,在他面前,所有人的遊戲水平呈現出明顯的正態分佈或者金字塔型分佈,因為遊戲是需要高手需要明星需要偶像需要領跑者的。
4.觸類旁通的由技入道:玩好一個遊戲,玩家必須具備該項規則的專向素質要求。其中有的素質要求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成功的人所必需的要求。所謂「觸類旁通的由技入道」就是可以通過遊戲感悟人生,最後達到「成功的人生不過是另外一場勝利的遊戲」的境界,這就是道的境界了。
5.雅俗共賞的大眾參与:一個優秀的遊戲應該有不同的賣點,對各種性格不同層次的玩家有不一樣的吸引力。每個人都能以自身特點為依託找到自己想要的樂趣。這就好比一桌豐盛的宴席,儘管有的菜你並不喜歡,但是絕大多數你喜歡的菜能使你對整桌筵席的評價相當高。 6.精而不濫的運氣因素:這裏所說的是指一個真正的精彩遊戲中他不能欠缺運氣的成分,但是也絕對不能在選手沒有開始發揮實力的時候本局遊戲的勝負事實上已經由運氣決定了。
三、殺人遊戲的能力拓展功能
殺人遊戲在國外已經被用來作為MBA教程中能力拓展的訓練部分,對遊戲參加者的智慧、思維、推理、口才、表演、領導、協調和幽默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我們通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一個社會上公認的成功人士在殺人遊戲中即使由於興趣或者經驗原因還不算是高手,但是他往往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而一個大家公認的殺人遊戲高手,必然是大家公認的成功人士。這種現象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殺人遊戲的高手必然是一個智慧思維、口才領導能力均臻上乘的人。
四、殺人遊戲的自我實現功能
在馬斯洛人類需求的最高層面上就是自我實現的要求。殺人遊戲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模擬平台,在這樣的平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指點江山統帥群雄。這種意氣風發的感覺在別的地方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實際上,殺人遊戲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努力控制別人思維和行動的遊戲,當兩個人本身是平等的,但你能明確控制住別人的思維和行動,這樣的成功感覺並不是誰都能體會到的。這也是殺人遊戲的主要樂趣之一。 「殺人遊戲」的心裏動機
謊言:
想在遊戲中獲勝,關鍵是不管真話假話,都要說得「理直氣壯」。你不能相信其他任何玩家,必須不斷製造謊言或者戳穿謊言。
殺手說:一位從事警察工作的玩家對其體會是三個字:可信度。他說,就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可它卻成為如今人與人之間最難以把握和捉摸的一種情愫。而「殺人」遊戲雖然明裡是一個人騙人的遊戲,而實則是在教我們如何學會信任。
友情
「和朋友,可以喝酒,可以旅行,可以逛街,可以結死黨,可以相互吹吹牛,拍拍馬……但就是不能一起玩『殺人遊戲』。因為,『殺人遊戲』就是一個兇險江湖縮影,一不小心,就暴露了你隱藏很深的底牌,得不償失。」這是很多人都信奉的一句話。
殺手說:很多圈中人「每次去殺人吧,像回到了家」。他們在遊戲中達成默契,結下友誼。這些互為「老朋友」的人,也許不會主動詢問你的職業、你的手機號,甚至對你的姓名和年齡都一無所知,但是需要的時候,會給予熱情的幫助。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相信你會對PSYTOPIC同樣感興趣,網址是psytopic.com 。這是Psytopic的指紋密碼:aHR0cDovL3d3dy5wc3l0b3BpYy5jb20=,您可以憑這個指紋在google搜索到我們的網站。
沉迷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成文指出,這類遊戲屬於心理暗示遊戲,遊戲者追求遊戲的快感和刺激程度往往容易沉迷其中,這對培養一個健康的心態是非常不利,過分沉迷此類遊戲必將對身心帶來損害。
殺手說:殺手們通常絲豪不掩飾自己對殺人吧的狂熱,大部分人都是「一玩就愛上了。這種感覺可能就像吸鴉片。」殺手吳新說:「我知道這樣對工作和身體都不好,但就是欲罷不能。」
過癮
社會學家仇立平認為,在殺人遊戲的過程中,玩家需要根據不同角色或自我辯白或誣陷他人,它讓人們有機會在虛擬的遊戲世界里扮演「殺手」,過上一把壞人的癮。
殺手說:徐小姐坦言「喜歡做殺手的感覺,可以主宰其他人的命運,然而,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認為,遊戲就是遊戲,這種模式在現實生活不具備可移植性。「如果像討伐小學生玩電游一樣,批判這個遊戲群體,無異於把高理性群體降低成感性人群。」
遊戲是一個客觀的東西,關鍵在於遊戲者的自控能力。殺人吧受到高知識層的青睞,畢竟對社會危害性不大,存在有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遊戲過度會產生的心理問題,大腦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容易造成失衡。
玩「殺人遊戲「的技巧
1.冷靜:殺人遊戲雖然是個語言及文字類遊戲,但更多是一種心理遊戲,一個心理上成熟的人都會在各自不同的角色中露出破綻,為了發現別人的破綻,防止自己露出馬腳,非常需要冷靜,只有在冷靜時候的發言,才具有說服力;
2.語氣:殺人遊戲也是一種口才訓練,在每個人發言的時候,如果你希望你的發言能夠引起別人的重視,或者說,能夠讓人信服,那麼,你的聲音一定要宏亮,語氣一定要堅定,無論你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在別人看來,你一定要理直氣壯;
3.矛盾: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矛盾。發言之中切忌矛盾!注意,自己的發言如果出現一點矛盾,哪怕是無意之間的,也會被某些高手發覺,並抓住不放,你發言的內容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避免出現矛盾;
4.聆聽:雖然殺人遊戲多半是語言,文字類,但是聽取別人的發言,觀察別人的動作,以獲取情報信息是非常關鍵的。在別人發言時,有意無意的會透露出自己的身份,立場。所以學會聆聽發言,是分析別人身份的重要信息。
5.判斷能力:判斷能力也是一種選擇能力,在遊戲中判斷誰是真正的殺手,誰是警察,是遊戲成功的最重要一步。這種判斷不光靠直覺,更重要是靠分析,聆聽,觀察,思考。
6.發言:發言,是每個參与者的權力,也是每個參与者的義務,當然,你有權保持沉沒,但是在這個遊戲中,如果大家都不發言,遊戲就無法進行。
7.撒謊:並不是說,這個遊戲教人撒謊,但是,在遊戲中謊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個參与者都會說的同樣的謊言,其欺騙性就大大降低了,甚至,自己說自己是平民,這種謊言的欺騙性是零。
http://wenbanzhu.jamesqi.com
電影史上的十大殺人狂魔
傑森,《黑色星期五》的冤魂野鬼
殺一人得一分,拍了若干部(至少10部),按一部殺6個人的平均水準計算,應該超過80人了,值得鼓勵。很慚愧,只看過第一部,這一集裏的“傑森”好像還沒成為主角,故事還是那個套路,就是一群人去××,你猜猜誰先死之類的。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是太實惠了,一點抑揚頓挫也沒有,就那麼按著順序一個個死了,沒有意外,看得出當初拍的時候還不太成熟,嚇人的地方也有,你看看就知道了。總的說來,一般般,不過各大排行榜都有,看全的話應該是不錯的。
弗雷迪,《猛鬼街》裏的大鉤子叔叔
殺一人得一分,大概有七部吧!將近50人了。也沒有看全,看過前四部,連著看,看到睡著了,所以說看電影是需要技巧的,再嚇人的電影連著看也沒意思了。應該自己製造嚇死自己的好環境,電影院不現實,在家一定要晚上看,最好是深夜,孤單一人,如果能再郊外就更好了……
麥克爾麥爾斯《月光光心慌慌》(萬聖節)裏的小男孩
作為最出名的殺人魔鬼,麥克爾麥爾斯的故事持續了8集,至少在第一部他沒有展現出在殺人數量方面的優勢。但整個電影的蓄勢部分非常棒,胃口是調起來了,可惜高潮部分太可笑了,尤其是傑米李柯蒂斯的表演,不知道她憑什麼演了這麼多集。比較成功的應該算是麥克爾麥爾斯的造型,僵硬的面具最嚇人的就是空洞一樣的眼睛,看過驚聲尖叫吧?那裏的小鬼臉就有點那個意思。可以說麥克爾麥爾斯是弗雷迪和傑森的祖師爺,他確立的風格隊後世的恐怖電影影響巨大,人選當之無愧。
《驚魂記》裏的“精神病人”
在純粹的數量上他沒有優勢,但是確實很嚇人,記住這一點就夠了。應該是希區柯克最好的作品了,看過一些他的東西,單純從嚇人的角度,也就這部不錯。那場經典的洗浴讓很多女同志不敢洗澡,記者質問老希,老希也不是好惹的,他讓她們去幹洗,這個故事夠有名,老希夠有名,我不想死後見到他肝兒顫,就把他算進去吧。
《恐怖蠟像館》裏的雙胞胎兄弟
我說的是最近的那個,真的很經典,一定會有續集,還應該有前傳。老版本的我看過,不知道是不是這部提到的“重拍”作品,除了有蠟像,其他都差很多,當然包括嚇人的效果了,殺人的數量嗎?很多!你慢慢發現就好,千萬不要看簡介!
《德州電鋸殺人狂》裏的怪胎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準確的形容他的殺人效率,不過怕你生氣,反正就是很高。說的也是比較新的那一部,不知道和前輩的比怎樣,反正我是爽透了,是典型的美國電影,追殺戲最精彩。
傑克托倫斯,《閃靈》裏看房子的爸爸
就記得死了一個黑人,剩下的都忘了,還有那個迷宮花園,現在的一個廣告就是在迷宮花園拍,是什麼東西我忘了,不過你要是看過閃靈,差不多就不會買了。 這個我甚至看過原著,深切的體會到電影即將取代文學的趨勢,可能是翻譯的不好,書很爛,電影有點長了,不過這也是時代特點,有點像亞洲鬼片,用突兀的片斷嚇人,情節上沒有什麼了不起。唯一高興的是看到傑克尼克爾森的表演,所以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最社會這個老傢夥的還是大壞蛋的角色。
約翰杜《七宗罪》裏的救世者
既然是“七宗罪”,就照七個殺吧
不服不行,看之前我就知道“結尾很嚇人,用意外嚇唬你!”結果看的時候還被嚇住了,從那以後就愛上了大衛芬奇,他的大多電影都很經典,除了最新的那部。凱文得最佳男配角靠得就是這部電影吧,如果我沒記錯得話,確實很好,外行都看出了。
漢尼拔,《沉默的羔羊》系列的吃人醫生
《沉默羔羊》三步曲,一代不如一代,我們只說安東尼霍普金絲,有一個小故事,是吳宗憲和我說的,不知真假——很久很久以前,在美國這個美麗的國土上,兩輛車相撞,後面車主下來查看,就是安東尼霍普金絲,他來到前面車主的窗前表示慰問,前車車主後來控告安東尼霍普金絲要吃他,法官竟然表示認同。所以說,事實勝於雄辯。有多嚇人你自己評評。
《帝國陷落》裏的希特勒
這個老傢夥有多壞,你比我清楚。很多看過的朋友都說真好,很真實,我不知道要是日本人也按這個套路拍東條英機會如何。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6851/2005/10/25/1325@752483.htm
罪與仇的並容─「親切的金子小姐」 (另參本館:《閹夫情結》《殺夫》
「朴贊郁」導演的復仇三部曲,在還沒看過第一部「復仇」﹝2002年﹞的情況下,要談論最終一部「親切的金子小姐」﹝2005年﹞多少顯得有些不夠全面。不過至少就「原罪犯」﹝2003年﹞及「親切的金子小姐」﹝另譯:選擇、死亡選擇、選擇之親切金子﹞兩部來看,主題各自獨立,而且也都值得專文推薦一番。
「朴贊郁」有非常個人的、獨特的導演風格,電影配樂不但選擇的悠然又呼應,視覺上的鮮明效果更是頗富趣味。一部陰暗、壓抑,而且潛伏著猛烈情感的故事,適合用什麼色彩來表現?「朴贊郁」習慣性地選擇了較深但卻不失吸引力的色彩,暗紅色、暗綠色、暗黃色…等等,這樣的色彩組合在視覺上是相當的搶眼,而這樣的運用卻也非常適合用來表現「復仇」這樣的主題。「暗」符合著故事陰鬱的特質,然而吸睛的色彩卻又包容著相當旺盛、等待破繭而出的生命力─那種對復仇的執著慾望。從「原罪犯」到「親切的金子小姐」,「朴贊郁」總是給予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享受,畢竟這是拉抬觀影情緒時,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
「親切的金子小姐」故事走得比較簡單,由「李英愛」扮演的「金子」代替「白老師」﹝崔岷植﹞因撕票案入監服刑,雖然兩人是綁架的共犯,但是撕票卻完全不是「金子」所願意的。出於自己的女兒被「白老師」所脅持,「金子」因此只得頂罪入監服刑十九年。在十九年的牢獄生活過後,「金子」獲得當年許多獄友的幫助,全心投入對「白老師」的復仇工作中。
「親切的金子小姐」看起來沒有「原罪犯」那麼精采,我想缺少峰迴路轉的劇情懸疑是一個原因,但是在結局的地方,「朴贊郁」並沒有忘記給予觀眾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觀眾在這兩部電影中同樣都能看到,那旺盛的復仇之心如何在手段與罪行之間的連結,取得平衡與完滿。「原罪犯」是一對一的仇恨,講究精準的復仇藝術,從而使懲罰罪行變得高尚、優雅;而「親切的金子小姐」則是一對多的罪行﹝白老師是個撕票累犯﹞,於是對「金子」這樣尚稱善良的人而言,復仇則有了一種共享的必要。
站在「金子」曾經也是「白老師」的幫兇來看,她的復仇於是夾帶著贖罪的情感,這是一種更為複雜的情緒。復仇不是直線的、也不是針對一個單純又簡單的對象,「金子」往往在執行復仇的時候,她總會意味到懲罰的痛楚必然將「回饋」到自己的身上。關於這種複雜交錯的情感,「朴贊郁」在結局中用了一個最清楚的幻象做為交代:當「金子」感覺透過復仇來贖罪而感覺鬆了一口氣時,她看見當年被「白老師」撕票的小孩「旺茂」。當她以為自己能對小男孩說些什麼安慰的話時,「旺茂」突然變成一個少年﹝若沒被撕票的話應有的年紀﹞,並且將「金子」囚禁「白老師」時塞住嘴的「球狀物」﹝SM的商品﹞塞入「金子」口中。這裡說明了在「旺茂」面前,「金子」沒有資格多說什麼,在受害者面前,「金子」永遠是一個加害者的角色。復仇,是「金子」與「白老師」的恩怨,但與「金子」想要贖清罪孽是完全不相交的兩回事,這裡是導演給予觀眾一個道理上的提醒。
復仇的心態,也許出於各種不同的仇恨原因,但基本上這仍屬於相當同質性的情感。「親切的金子小姐」好就好在「朴贊郁」將復仇與贖罪、受害者與加害者,同時包含在一個角色身上,因而產生出更多難以簡單劃分的情感在其中。「原罪犯」中雖然也是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曖昧難分,但是故事的發展順序上是無法表現這種糾結的情緒,從而兩部電影分具兩種不相同的心理層次,也因此這樣細膩的情感才會交由「李英愛」作為女性來擔綱演出。不過,並不是說「李英愛」演的不好,但確實在「親切的金子小姐」可惜了「崔岷植」這種實力派影帝缺乏表現的機會,在「原罪犯」他極具張力的情感演出,在「親切的金子小姐」中是缺席的。
「原罪犯」雖說是「朴贊郁」復仇三部曲中最好的作品,但是「親切的金子小姐」我倒是覺得相較之下也相去不遠,觀眾可以看到導演對個人作品既有延續,也不忘帶有變化。在視覺與聽覺上,「朴贊郁」延續了他個人獨特的色彩,但在角色心理上的設定,導演確實也有開拓出關於復仇情感上的不同樣貌。在「親切的金子小姐」中,導演帶入比前作更多的詼諧幽默,從「金子」的復仇之路,屢屢獲得過去獄友的幫助,宛如桃太郎攻打惡魔島時,在路上將飯糰給雞、狗、猴從而帶著她們支持的嘉年華氣氛,甚至在最後復仇的高潮時刻,居然也夾帶笑點滿分的創意。雖說少了「原罪犯」許多頗富寓意的經典台詞,但是卻用笑料來為這場沉重的復仇劇碼點上一點不同的色彩。因此,雖然都是建立在復仇的主軸上,但看過「親切的金子小姐」後,對導演絕不會有「炒冷飯」的失望感受。
http://www.wretch.cc/blog/iggypop0119/12581386
女性複仇電影
瑞典電影:《驚悚者》(Thriller,又名"殺人者獨眼龍"They Call Her One Eye)
被唾棄的墳墓
摩托車上的女孩
十大複仇電影
複仇是人性最原始的本能之一。對那些觸犯我們的人施以折磨和懲罰的心裏可以追溯到黑暗古老的穴居時代。由于講述以牙還牙的電影比教人容忍的電影更受歡迎,所以多年來湧現出了很多複仇電影。
以下是此類電影中的名次排行榜,供您參考!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只有表面看起來是複仇類型的,但卻違背了初衷的電影是不包含在內的---例如肖申克的救贖。
10大丈夫 1971
爲了避開美國式暴力,數學教授David Sumner 和他的妻子Amy搬到了英國居住,但在那裏卻受到當地修屋工人的欺騙和侮辱。在當地人圍攻他的房子後,他終于忍無可忍地展開了血腥的反抗。這部電影展現了達斯丁霍夫曼從未示人的一面。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複仇電影---物超所值。
9 火線救援 2004
在墨西哥,從前的特種部隊軍人,而現在卻沈浸在酒精中不能自拔的John Creasy在老友Rayburn的建議下,受企業家Samuel Ramos的雇傭保護其女兒Pita和太太Lisa。受Pita的感染,冷酷的Creasy逐漸改變,並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微笑。當小女孩被綁架了以後,Creasy發誓要殺了每一個綁架者。雖然這部電影不是我所喜歡的類型,但是因爲克裏斯托佛'沃肯的關系,我還是要把它列在本排行榜中---因爲沃肯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值得一看的。
8處女泉1960
這是一個陰郁且生動的故事,講述的背景是14世紀瑞典美麗的鄉下,一對農民夫婦的女兒---一位純潔的少女被三個牧羊人殘忍地強奸和殺害,而在這之前,這對夫婦的養女則曾經對其下過詛咒。造物弄人,凶手流落到了這對夫婦的家中,被後者好心地收留,還給予食物和關照,最後終于被這對夫婦識破了真相,于是開始了報複的殺戮。這部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影片。
7找到卡特1971
Jack Carter 是一個睚眥必報和沒什麽道德觀念的倫敦混混,當他的兄弟在一樁車禍中喪生後,他回到了故鄉小城紐卡塞爾。但是Carter懷疑他的兄弟是被謀殺的,于是開始調查紐卡塞爾的黑幫。當Carter被當地黑幫頭目的小嘍囉勒令離開小城時,他的懷疑終于得到證實,于是他開始了血腥的複仇。這部電影被提名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而且它要比2000年翻拍的版本好上一百萬倍。
6瘋狂麥克斯1979
Max Rockatansky(Mel Gibson飾演)總是穿著皮衣,當他最好的朋友、妻子和孩子都被人殺害,他從一個好丈夫、父親和警察變成了法官、審判者和劊子手。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美好過去及其滑向瘋狂深淵的過程。通過炫目的飛車特技、驚人的摩托車追逐場面和極度暴力,瘋狂的麥克斯成功地被塑造成一個集複仇和忘卻一體的反面英雄。如果你還沒看過這本電影,你一定要去看看--這是一部經典。
5魔女嘉莉1976
Carrie White是一個羞澀且沒有太多朋友的女孩。當她的月經初潮來臨時,她的同學們都嘲笑于她。然而其中一位同學同情她並讓自己的男朋友去邀請Carrie參加畢業舞會。同時另一位因嘲弄Carrie而被禁止參加舞會的女孩懷恨在心,決定要在讓Carrie在整個學校面前出醜。而讓她始料不及的是Carrie擁有超能力,地獄就此降臨,沒有人能逃過Carrie的複仇。
4猛龍怪客1974
Paul Kersey是一名崇信和平的建築師。但當他的妻子和女兒在他們的住所被暴徒傷害,他的人生態度改變了。他的太太被殺害,他的女兒精神分裂。他的老板決定將他派到亞利桑那州去見一個客戶,這個客戶是一個槍械愛好者,他引起了Paul對槍的興趣並給了他一只。當Paul回來時也帶上了這支槍,而且用這支槍殺死了一個企圖襲擊他的匪徒。從此殺戮開始了。。
3老男孩2003
Ho Dae-su在他女兒生日這一天喝醉了酒被拘捕了。他最好的朋友No Joo-hwan將他從警局保釋出來並給他的家裏打電話,然而這時Ho Dae-su卻不見了。其實他是被綁架了,並被監禁在一個小房間裏達15年之久。終于有一天,Ho Dae-su逃了出來,還偷了衣服、錢和手機,並遇見了日本廚師Mido,彼此之間産生了感情。但是Ho Dae-su繼續追尋那個綁架他的人和監禁他的理由。然而Ho Dae-su在追尋的路上發現了許多過去的秘密。
2殺死比爾2003
這部電影的主角叫“新娘”,她曾經是殺手組織的成員,而該組織的領袖則是她的情人“比爾”。當她知道自己懷了比爾的孩子後,決心脫離殺手的生活。她來到了墨西哥,並遇見了一個男孩。然而在他們的婚禮上,她被燃燒這憤怒和嫉妒的比爾(還有殺手組織中的幫凶)射傷。四年後,“新娘”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發現她的孩子不見了。于是,她決定尋找毀了她的生活和殺她孩子的五個凶手,從此走上複仇之路。
1西部往事1968
Frank是一名受雇于鐵路大亨的槍手,他奉命殺死任何阻擋大亨計劃的人。結果Frank殺死了一個農場主Brett的全家。于是Brett的妻子也雇了兩名逃犯來追殺Frank。塞爾喬 萊翁內的這部史詩般的著作名列互聯網電影數據庫中前250名的第18位---看了電影你就會明白其原因了。
其他同類電影:“不可饒恕”、“符碌奇兵”、“烏鴉”、“我唾棄你的墳墓”及“步步驚魂”(翻拍“危險人物”)
http://www.elanso.com/ArticleModule/SsONVITgP0KAR6QcIYHQUpIi.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