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07 07:31:42| 人氣2,499|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他們為何殺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什麼有些男人、女人與小孩會攻擊、毆打、強暴、損毀他人身體與謀殺?在這本極出色的新書中,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提供了一個令人驚異而具說服力的答案。挑戰那些認為暴力行為是衝動的、無意識發動與預先決定的理論。

《他們為何殺人》(商周,2001)一書探索一位特立獨行的美國犯罪學家羅尼‧亞森斯博士一個來自於一個暴力家庭的的犯罪學家,他的理論挑戰了暴力行為的傳統理論。藉由與監獄中暴力犯訪談,亞森斯博士找出了對所有嚴重暴力的人而言共有的社會發展模式—一種他稱為「暴力化」的四階段過程。

第一,兇殘化:一個年輕人受到暴力或暴力威脅的強迫,必須服從一個帶有攻擊性的權威角色,他目睹親密者的暴力征服,而權威角色指導他如何使用暴力。
第二,好戰:氣餒的行為主體決定避免更進一步的暴力征服,跟循他的教練,決定訴諸暴力。
第三,暴力表現:他的暴力回應帶來成功,他從別人眼中讀到尊敬與恐懼。
第四,惡意:得意洋洋的,他從現在開始利用暴力作為對待他人的工具—而且他與那些相信他會這樣的人發生聯繫。

因為四個階段都必須依次地被完全經歷後才會產生暴力的個人,因此,我們可以找出如何進行干預這個過程,以防止悲劇的結果出現。

難得見到書商以上如此平實的封底文宣,一般應會渲染書中主人翁成長過程的受暴情節、以及和象牙塔犯罪學界之鬥爭內幕。

我覺得亞森斯太自以為是了,他以自己的受暴經驗、指導著研究暴力犯者的自述、再總結出以上原則,卻誇大成能解釋世上所有暴力的理論,而其他「訴諸道德的、超自然的、行為的、社會的、神經性的或基因性的原因…這些理論中沒有任何一項能可靠並帶有權威地提供解釋。」(p.20)

是有點佛洛伊德式的自大,亞森斯先是借用社會學家米德的「一般化他人」來解釋暴力的社會化過程,但它「存在一個致命的錯誤:它與現實並不一致。這個概念解釋了一致性,卻無法對個別性提出說明」(p.138)。

「最後他提議,在『主動的我』與『接受的我』周圍,有另一個比『一般化他人』更密切的社群與自我的影子相連…亞森斯決定將這些經過融合的態度看做『幻象他人』,而將這些他人集合成一個『幻象社群』。」(p.140)

而且「暴力行為者之所以採用暴力,並非因為他們患有心智疾病、來自有暴力傾向的次文化、腦部受傷或是自尊較低下,而是他們來自與我們不同的『幻象社群』。」(p.144)

那還不是差不多,都可引用來做為免罪的藉口?
亞森斯對此此比較投機,「針對自由派在防範方面的考慮,亞森斯的研究支持在進入與經歷暴力化(四階段)的任何時點上進行干預…但是,一但暴力化過程完成…他主張要支持保守主義的觀點…如果這些暴力犯還能逃脫他們原本應該為暴行得到的嚴酷懲罰,就會傷害到其他非暴力成員。」(p.416)
 
另參本館:《惡夜執迷》《閹夫情結》《殺夫》 《雖然他們是無辜的》 《中外食人史話》  《生死一線間》 《自殺的權利》 《人類自殺史》 《生命的自主權》
 
心理學家得出研究結論:“變態殺手”未必真變態
 
    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對心理變態者的描述。普遍認為,心理變態者缺少良心、不能體會他人的感情、不懂得什麼是內疚和忠誠。
    上世紀40年代,開始有心理學家對此提出診斷標準。直到最近,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心理變態的原因。和人們想象的不同,“變態殺手”不一定真正心理變態。同時心理學家還提醒人們,也許某些表現異常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心理變態者。
  反社會不是心理變態
    心理變態常常和兩種情況混淆在一起——反社會和反社會的人格障礙。反社會的人雖然也會成為罪犯,但是他們的圈子裏有適合自己的價值觀,並且根據這個價值觀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反社會的人格障礙是一種正式命名的精神疾病。被診斷患上這種精神疾病的人會實施各種各樣的進攻性犯罪行為。一些病人也許是心理變態者,但很多並不是。
    盡管精神病醫生現在還不把心理變態當作一種正式的人格障礙疾病,但一係列的新研究揭示,心理變態者是如何思考的。這些研究還為心理變態給出了生物學和性情方面的解釋。
    心理學家的發現不僅在科學界中引發了爭議,而且引起律師和法官的廣泛興趣。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法庭日益依賴對心理變態的分析,以便作出判決和量刑。新研究提出,嫌疑人如果被認為是心理變態,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可能性便會增加。
  從冷血殺手開始研究
    2002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特訪問了125名男子。他們都在加拿大的兩座監獄內因謀殺罪而服刑。125人中有34人在心理變態的測試中得分很高,讓波特吃了一驚。
    盡管很多調查人員認為,心理變態的犯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經常衝動行事;但是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加拿大變態兇手都事先精心策劃如何實施兇殘、冷血的謀殺。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絕大多數心理不變態的囚犯都是在頭腦發熱,或者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殺人。
    波特用一種名為“修正變態心理核對表”測量犯人心理變態的程度。20年來,這張表已經成為測試心理變態程度的黃金標準。
    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通過訪問一個人,然後查驗他(她)的犯罪記錄,來進行這項測試。和心理變態相關的特徵有20個。這些特徵包括行為膚淺、自以為是、常常說謊、不表示後悔、不能體會別人感情、拒絕為罪行承擔責任、行為衝動和多次犯罪。
    測試的得分范圍是0到40分。大多數普通人的得分都不會高過5分。估計百分之一的普通人才會得至少30分。研究者們一般把得分在30分及以上的人稱為心理變態。波特也採用這個標準。
    監獄中男女囚犯的平均得分分別是22分和19分。大約15%的男囚犯和10%的女囚犯得分在30分或以上。
    變態殺人犯絕不衝動
    波特認為,在那些犯下殺人案的心理變態者中,他們為作案進行歹毒的策劃,只是出自這樣一種脾氣和興趣——追求緊張的快感。
    一些臭名昭著的殺人狂都把許多受害者作為目標,只是為了不讓自己太無聊。
    波特還說,心理變態的人之所以煞費苦心地準備作案計劃,是因為風險很大。甚至他們在衝動時犯下的罪行,比如搶劫和人身傷害,都表明他們並非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是沒興趣控制自己的行為。
    在訪問了另外50名被監禁的殺人犯之後,波特發現,心理變態者不僅實施了精心策劃的犯罪,而且會竭力為自己辯解,說那是因為其他人挑釁自己才這麼做的。
    波特接觸過的心理變態殺手喜歡“稱手”的兇器,比如小刀,而不是用手槍;並且他們經常會向受害者施加酷刑、或者其他形式的極端暴力行為。
基因缺陷可能是原因
    進化心理學家把心理變態者視為一種繼承的性格類型。這種性格類型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花言巧語又善于欺騙的少數個體面對信任他人的群體,經常能非常成功地繁衍後代。
    其他調查者,比如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神經學家布萊爾,把心理變態看作一種仍沒有被確定的基因紊亂的結果。這個基因缺陷會遺傳,幹擾大腦情感係統的工作。
    布萊爾說,心理變態者不會修正那些讓他們受到懲罰的行為,也不會學習避免那些傷害別人的行為。在他看來,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不會發展出自己的道德感。
    布萊爾的理論和以前的觀察吻合——心理變態者確實在學習如何避免懲罰方面存在困難,他們對威脅的心理反應表現得很弱,而且也不能在別人身上認出悲傷或者害怕。
  注意力缺乏讓他們不害怕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瑟夫·紐曼採用另外一種方法解釋。他把心理變態的性格看作注意力缺乏的產物。心理變態者能很好地關注顯而易見的目標,卻毫不顧及能提供洞察力和指導行為的附帶信息。其他大多數人在行動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參考這些附帶信息,比如社會的行為規則和他們周圍其他人用來表示不快的姿勢。
    紐曼還說,由于心理變態者的注意力不同于常人,所以他們往往不能欣賞音樂、藝術或者其他需要深入感受的活動。
    紐曼懷疑,心理變態者的注意力不如常人,導致他們的“情感雷達”堵塞,無法辨別其他人的情感反應。紐曼和同事在《心理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檢查了一些焦慮程度低或者過高的人,但是這些人並非心理變態。紐曼總結說,心理變態者和很少、甚至永遠也不會感到焦慮的人一點也不會注意到讓他們煩心的事物和潛在的威脅,所以也不會停下來去考慮它們。
  當心“無情”的孩子
    美國新奧爾良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弗裏克回想起一個孩子。他最近被送到弗裏克工作的精神衛生診所。孩子才10歲大,竟然捉住一只貓,然後慢慢地用刀把貓切成碎片殺死。他還冷靜地向弗裏克解釋,他這麼做只是為了看看,在貓死之前他能切幾刀。
    孩子將來可能成為一名外科醫生,但在弗裏克看來,更可能走上心理變態的道路。弗裏克在類似的孩子身上發現以下問題:缺乏負罪感、很少關心他人的感受、不想上學、不願意恪守諾言和很難交上長期的朋友。
    盡管在100個孩子裏只有1個顯示出這樣的特徵,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們中有多少長大後成為心理變態者。在2003年的研究中,弗裏克追蹤過98個孩子。那些一開始就被各自的父母發現是冷酷無情的孩子在4年的觀察中仍舊容易繼續被那樣看待。
    弗裏克說,只有一些孩子在研究中變得不那麼無情。環境因素,比如高素質的父母和富裕的家庭,似乎可以刺激孩子好轉。弗裏克懷疑,有的孩子生下來就帶有冷酷的脾氣,不會對其他人的痛苦給予注意或反應。
    研究者們還沒成功地設計出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法,避免孩子長大後心理變態。不過去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大衛·霍斯和馬克·達茲經過10星期的訓練課程發現,孩子越是表現得冷酷無情,一旦父母對他們的良好行為給予鼓勵和獎賞,孩子就越可能對此作出回應。而父母懲罰他們的不端行為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07/content_5575155.htm
 
愛玩「殺人遊戲」原因 「殺人遊戲的魅力」
 
一、殺人遊戲的社交平台功能
現代社會人們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手段,大家總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保守意識中扮演著那個職場和生活中的我,隨著生意夥伴和同事越來越多,卻發現志趣相同的知己好友越來越少。年少時那種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感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普通的交際和應酬不但不能給我們溝通的快樂,反而會給我們一種疲於應付的勞累。而殺人遊戲這種融勝負,聊天和角色扮演為一體的語言智力遊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酣暢淋漓的社交平台,在這種環境下,所有人可以很自然地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自由自在的表現自己,近距離地觀察大家,你可以迅速了解一批人同時被一批人了解。彼此欣賞對方的風格和才華就可以成為朋友,這樣簡潔有效的交流方式是別的社交平台無法比擬的。
二、殺人遊戲的休閑娛樂功能
殺人遊戲作為一款成熟的經典遊戲,包含了優秀遊戲的所有六大特徵,它們分別是:
1.對抗強烈的勝負世界:人類的本性是渴望競爭的,優勝劣汰既是叢林法則也是當今的社會法則。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競爭實質的生動寫照。對抗和競爭是人類進步的必由之路,只有勝負分明的遊戲才能激發人們的探索慾望和求知精神,是確保一個遊戲長盛不衰的前提條件。
2.變化複雜的遊戲技巧:這一點要求一個遊戲有足夠大的內涵或者說容量,在看似簡單的規則下給了玩家巨大的發揮空間,以自身的特性和能力演化出適合該遊戲規則的遊戲技巧,這種技巧必須是可以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即使素質再高的優秀玩家也不能窮盡該遊戲的種種變化。
3.涇渭分明的玩家層次:人們是需要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遊戲應該幫助人們達到這個願望。一個優秀的遊戲應該像一張完美的試卷,在他面前,所有人的遊戲水平呈現出明顯的正態分佈或者金字塔型分佈,因為遊戲是需要高手需要明星需要偶像需要領跑者的。
4.觸類旁通的由技入道:玩好一個遊戲,玩家必須具備該項規則的專向素質要求。其中有的素質要求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成功的人所必需的要求。所謂「觸類旁通的由技入道」就是可以通過遊戲感悟人生,最後達到「成功的人生不過是另外一場勝利的遊戲」的境界,這就是道的境界了。
5.雅俗共賞的大眾參与:一個優秀的遊戲應該有不同的賣點,對各種性格不同層次的玩家有不一樣的吸引力。每個人都能以自身特點為依託找到自己想要的樂趣。這就好比一桌豐盛的宴席,儘管有的菜你並不喜歡,但是絕大多數你喜歡的菜能使你對整桌筵席的評價相當高。 6.精而不濫的運氣因素:這裏所說的是指一個真正的精彩遊戲中他不能欠缺運氣的成分,但是也絕對不能在選手沒有開始發揮實力的時候本局遊戲的勝負事實上已經由運氣決定了。
三、殺人遊戲的能力拓展功能
殺人遊戲在國外已經被用來作為MBA教程中能力拓展的訓練部分,對遊戲參加者的智慧、思維、推理、口才、表演、領導、協調和幽默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我們通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一個社會上公認的成功人士在殺人遊戲中即使由於興趣或者經驗原因還不算是高手,但是他往往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而一個大家公認的殺人遊戲高手,必然是大家公認的成功人士。這種現象其實解釋起來很簡單:殺人遊戲的高手必然是一個智慧思維、口才領導能力均臻上乘的人。
四、殺人遊戲的自我實現功能
在馬斯洛人類需求的最高層面上就是自我實現的要求。殺人遊戲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模擬平台,在這樣的平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指點江山統帥群雄。這種意氣風發的感覺在別的地方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實際上,殺人遊戲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努力控制別人思維和行動的遊戲,當兩個人本身是平等的,但你能明確控制住別人的思維和行動,這樣的成功感覺並不是誰都能體會到的。這也是殺人遊戲的主要樂趣之一。 「殺人遊戲」的心裏動機
謊言:
想在遊戲中獲勝,關鍵是不管真話假話,都要說得「理直氣壯」。你不能相信其他任何玩家,必須不斷製造謊言或者戳穿謊言。
殺手說:一位從事警察工作的玩家對其體會是三個字:可信度。他說,就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可它卻成為如今人與人之間最難以把握和捉摸的一種情愫。而「殺人」遊戲雖然明裡是一個人騙人的遊戲,而實則是在教我們如何學會信任。
友情
「和朋友,可以喝酒,可以旅行,可以逛街,可以結死黨,可以相互吹吹牛,拍拍馬……但就是不能一起玩『殺人遊戲』。因為,『殺人遊戲』就是一個兇險江湖縮影,一不小心,就暴露了你隱藏很深的底牌,得不償失。」這是很多人都信奉的一句話。
殺手說:很多圈中人「每次去殺人吧,像回到了家」。他們在遊戲中達成默契,結下友誼。這些互為「老朋友」的人,也許不會主動詢問你的職業、你的手機號,甚至對你的姓名和年齡都一無所知,但是需要的時候,會給予熱情的幫助。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相信你會對PSYTOPIC同樣感興趣,網址是psytopic.com 。這是Psytopic的指紋密碼:aHR0cDovL3d3dy5wc3l0b3BpYy5jb20=,您可以憑這個指紋在google搜索到我們的網站。
沉迷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成文指出,這類遊戲屬於心理暗示遊戲,遊戲者追求遊戲的快感和刺激程度往往容易沉迷其中,這對培養一個健康的心態是非常不利,過分沉迷此類遊戲必將對身心帶來損害。
殺手說:殺手們通常絲豪不掩飾自己對殺人吧的狂熱,大部分人都是「一玩就愛上了。這種感覺可能就像吸鴉片。」殺手吳新說:「我知道這樣對工作和身體都不好,但就是欲罷不能。」
過癮
社會學家仇立平認為,在殺人遊戲的過程中,玩家需要根據不同角色或自我辯白或誣陷他人,它讓人們有機會在虛擬的遊戲世界里扮演「殺手」,過上一把壞人的癮。
殺手說:徐小姐坦言「喜歡做殺手的感覺,可以主宰其他人的命運,然而,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認為,遊戲就是遊戲,這種模式在現實生活不具備可移植性。「如果像討伐小學生玩電游一樣,批判這個遊戲群體,無異於把高理性群體降低成感性人群。」
遊戲是一個客觀的東西,關鍵在於遊戲者的自控能力。殺人吧受到高知識層的青睞,畢竟對社會危害性不大,存在有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遊戲過度會產生的心理問題,大腦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容易造成失衡。
玩「殺人遊戲「的技巧
1.冷靜:殺人遊戲雖然是個語言及文字類遊戲,但更多是一種心理遊戲,一個心理上成熟的人都會在各自不同的角色中露出破綻,為了發現別人的破綻,防止自己露出馬腳,非常需要冷靜,只有在冷靜時候的發言,才具有說服力;
2.語氣:殺人遊戲也是一種口才訓練,在每個人發言的時候,如果你希望你的發言能夠引起別人的重視,或者說,能夠讓人信服,那麼,你的聲音一定要宏亮,語氣一定要堅定,無論你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在別人看來,你一定要理直氣壯;
3.矛盾: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矛盾。發言之中切忌矛盾!注意,自己的發言如果出現一點矛盾,哪怕是無意之間的,也會被某些高手發覺,並抓住不放,你發言的內容是真是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避免出現矛盾;
4.聆聽:雖然殺人遊戲多半是語言,文字類,但是聽取別人的發言,觀察別人的動作,以獲取情報信息是非常關鍵的。在別人發言時,有意無意的會透露出自己的身份,立場。所以學會聆聽發言,是分析別人身份的重要信息。
5.判斷能力:判斷能力也是一種選擇能力,在遊戲中判斷誰是真正的殺手,誰是警察,是遊戲成功的最重要一步。這種判斷不光靠直覺,更重要是靠分析,聆聽,觀察,思考。
6.發言:發言,是每個參与者的權力,也是每個參与者的義務,當然,你有權保持沉沒,但是在這個遊戲中,如果大家都不發言,遊戲就無法進行。
7.撒謊:並不是說,這個遊戲教人撒謊,但是,在遊戲中謊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個參与者都會說的同樣的謊言,其欺騙性就大大降低了,甚至,自己說自己是平民,這種謊言的欺騙性是零。
http://wenbanzhu.jamesqi.com
 
電影史上的十大殺人狂魔 
 
  傑森,《黑色星期五》的冤魂野鬼
  殺一人得一分,拍了若干部(至少10部),按一部殺6個人的平均水準計算,應該超過80人了,值得鼓勵。很慚愧,只看過第一部,這一集裏的“傑森”好像還沒成為主角,故事還是那個套路,就是一群人去××,你猜猜誰先死之類的。不過這部電影真的是太實惠了,一點抑揚頓挫也沒有,就那麼按著順序一個個死了,沒有意外,看得出當初拍的時候還不太成熟,嚇人的地方也有,你看看就知道了。總的說來,一般般,不過各大排行榜都有,看全的話應該是不錯的。
弗雷迪,《猛鬼街》裏的大鉤子叔叔
  殺一人得一分,大概有七部吧!將近50人了。也沒有看全,看過前四部,連著看,看到睡著了,所以說看電影是需要技巧的,再嚇人的電影連著看也沒意思了。應該自己製造嚇死自己的好環境,電影院不現實,在家一定要晚上看,最好是深夜,孤單一人,如果能再郊外就更好了……
麥克爾麥爾斯《月光光心慌慌》(萬聖節)裏的小男孩
  作為最出名的殺人魔鬼,麥克爾麥爾斯的故事持續了8集,至少在第一部他沒有展現出在殺人數量方面的優勢。但整個電影的蓄勢部分非常棒,胃口是調起來了,可惜高潮部分太可笑了,尤其是傑米李柯蒂斯的表演,不知道她憑什麼演了這麼多集。比較成功的應該算是麥克爾麥爾斯的造型,僵硬的面具最嚇人的就是空洞一樣的眼睛,看過驚聲尖叫吧?那裏的小鬼臉就有點那個意思。可以說麥克爾麥爾斯是弗雷迪和傑森的祖師爺,他確立的風格隊後世的恐怖電影影響巨大,人選當之無愧。
《驚魂記》裏的“精神病人”
  在純粹的數量上他沒有優勢,但是確實很嚇人,記住這一點就夠了。應該是希區柯克最好的作品了,看過一些他的東西,單純從嚇人的角度,也就這部不錯。那場經典的洗浴讓很多女同志不敢洗澡,記者質問老希,老希也不是好惹的,他讓她們去幹洗,這個故事夠有名,老希夠有名,我不想死後見到他肝兒顫,就把他算進去吧。
《恐怖蠟像館》裏的雙胞胎兄弟
  我說的是最近的那個,真的很經典,一定會有續集,還應該有前傳。老版本的我看過,不知道是不是這部提到的“重拍”作品,除了有蠟像,其他都差很多,當然包括嚇人的效果了,殺人的數量嗎?很多!你慢慢發現就好,千萬不要看簡介!
《德州電鋸殺人狂》裏的怪胎
  其實用一句話就可以準確的形容他的殺人效率,不過怕你生氣,反正就是很高。說的也是比較新的那一部,不知道和前輩的比怎樣,反正我是爽透了,是典型的美國電影,追殺戲最精彩。
傑克托倫斯,《閃靈》裏看房子的爸爸
  就記得死了一個黑人,剩下的都忘了,還有那個迷宮花園,現在的一個廣告就是在迷宮花園拍,是什麼東西我忘了,不過你要是看過閃靈,差不多就不會買了。 這個我甚至看過原著,深切的體會到電影即將取代文學的趨勢,可能是翻譯的不好,書很爛,電影有點長了,不過這也是時代特點,有點像亞洲鬼片,用突兀的片斷嚇人,情節上沒有什麼了不起。唯一高興的是看到傑克尼克爾森的表演,所以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最社會這個老傢夥的還是大壞蛋的角色。
約翰杜《七宗罪》裏的救世者
  既然是“七宗罪”,就照七個殺吧
  不服不行,看之前我就知道“結尾很嚇人,用意外嚇唬你!”結果看的時候還被嚇住了,從那以後就愛上了大衛芬奇,他的大多電影都很經典,除了最新的那部。凱文得最佳男配角靠得就是這部電影吧,如果我沒記錯得話,確實很好,外行都看出了。
漢尼拔,《沉默的羔羊》系列的吃人醫生
  《沉默羔羊》三步曲,一代不如一代,我們只說安東尼霍普金絲,有一個小故事,是吳宗憲和我說的,不知真假——很久很久以前,在美國這個美麗的國土上,兩輛車相撞,後面車主下來查看,就是安東尼霍普金絲,他來到前面車主的窗前表示慰問,前車車主後來控告安東尼霍普金絲要吃他,法官竟然表示認同。所以說,事實勝於雄辯。有多嚇人你自己評評。
《帝國陷落》裏的希特勒
  這個老傢夥有多壞,你比我清楚。很多看過的朋友都說真好,很真實,我不知道要是日本人也按這個套路拍東條英機會如何。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6851/2005/10/25/1325@752483.htm
 
罪與仇的並容─「親切的金子小姐」 (另參本館:《閹夫情結》《殺夫》
 
「朴贊郁」導演的復仇三部曲,在還沒看過第一部「復仇」﹝2002年﹞的情況下,要談論最終一部「親切的金子小姐」﹝2005年﹞多少顯得有些不夠全面。不過至少就「原罪犯」﹝2003年﹞及「親切的金子小姐」﹝另譯:選擇、死亡選擇、選擇之親切金子﹞兩部來看,主題各自獨立,而且也都值得專文推薦一番。
「朴贊郁」有非常個人的、獨特的導演風格,電影配樂不但選擇的悠然又呼應,視覺上的鮮明效果更是頗富趣味。一部陰暗、壓抑,而且潛伏著猛烈情感的故事,適合用什麼色彩來表現?「朴贊郁」習慣性地選擇了較深但卻不失吸引力的色彩,暗紅色、暗綠色、暗黃色…等等,這樣的色彩組合在視覺上是相當的搶眼,而這樣的運用卻也非常適合用來表現「復仇」這樣的主題。「暗」符合著故事陰鬱的特質,然而吸睛的色彩卻又包容著相當旺盛、等待破繭而出的生命力─那種對復仇的執著慾望。從「原罪犯」到「親切的金子小姐」,「朴贊郁」總是給予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享受,畢竟這是拉抬觀影情緒時,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
「親切的金子小姐」故事走得比較簡單,由「李英愛」扮演的「金子」代替「白老師」﹝崔岷植﹞因撕票案入監服刑,雖然兩人是綁架的共犯,但是撕票卻完全不是「金子」所願意的。出於自己的女兒被「白老師」所脅持,「金子」因此只得頂罪入監服刑十九年。在十九年的牢獄生活過後,「金子」獲得當年許多獄友的幫助,全心投入對「白老師」的復仇工作中。
「親切的金子小姐」看起來沒有「原罪犯」那麼精采,我想缺少峰迴路轉的劇情懸疑是一個原因,但是在結局的地方,「朴贊郁」並沒有忘記給予觀眾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觀眾在這兩部電影中同樣都能看到,那旺盛的復仇之心如何在手段與罪行之間的連結,取得平衡與完滿。「原罪犯」是一對一的仇恨,講究精準的復仇藝術,從而使懲罰罪行變得高尚、優雅;而「親切的金子小姐」則是一對多的罪行﹝白老師是個撕票累犯﹞,於是對「金子」這樣尚稱善良的人而言,復仇則有了一種共享的必要。
站在「金子」曾經也是「白老師」的幫兇來看,她的復仇於是夾帶著贖罪的情感,這是一種更為複雜的情緒。復仇不是直線的、也不是針對一個單純又簡單的對象,「金子」往往在執行復仇的時候,她總會意味到懲罰的痛楚必然將「回饋」到自己的身上。關於這種複雜交錯的情感,「朴贊郁」在結局中用了一個最清楚的幻象做為交代:當「金子」感覺透過復仇來贖罪而感覺鬆了一口氣時,她看見當年被「白老師」撕票的小孩「旺茂」。當她以為自己能對小男孩說些什麼安慰的話時,「旺茂」突然變成一個少年﹝若沒被撕票的話應有的年紀﹞,並且將「金子」囚禁「白老師」時塞住嘴的「球狀物」﹝SM的商品﹞塞入「金子」口中。這裡說明了在「旺茂」面前,「金子」沒有資格多說什麼,在受害者面前,「金子」永遠是一個加害者的角色。復仇,是「金子」與「白老師」的恩怨,但與「金子」想要贖清罪孽是完全不相交的兩回事,這裡是導演給予觀眾一個道理上的提醒。
復仇的心態,也許出於各種不同的仇恨原因,但基本上這仍屬於相當同質性的情感。「親切的金子小姐」好就好在「朴贊郁」將復仇與贖罪、受害者與加害者,同時包含在一個角色身上,因而產生出更多難以簡單劃分的情感在其中。「原罪犯」中雖然也是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曖昧難分,但是故事的發展順序上是無法表現這種糾結的情緒,從而兩部電影分具兩種不相同的心理層次,也因此這樣細膩的情感才會交由「李英愛」作為女性來擔綱演出。不過,並不是說「李英愛」演的不好,但確實在「親切的金子小姐」可惜了「崔岷植」這種實力派影帝缺乏表現的機會,在「原罪犯」他極具張力的情感演出,在「親切的金子小姐」中是缺席的。
「原罪犯」雖說是「朴贊郁」復仇三部曲中最好的作品,但是「親切的金子小姐」我倒是覺得相較之下也相去不遠,觀眾可以看到導演對個人作品既有延續,也不忘帶有變化。在視覺與聽覺上,「朴贊郁」延續了他個人獨特的色彩,但在角色心理上的設定,導演確實也有開拓出關於復仇情感上的不同樣貌。在「親切的金子小姐」中,導演帶入比前作更多的詼諧幽默,從「金子」的復仇之路,屢屢獲得過去獄友的幫助,宛如桃太郎攻打惡魔島時,在路上將飯糰給雞、狗、猴從而帶著她們支持的嘉年華氣氛,甚至在最後復仇的高潮時刻,居然也夾帶笑點滿分的創意。雖說少了「原罪犯」許多頗富寓意的經典台詞,但是卻用笑料來為這場沉重的復仇劇碼點上一點不同的色彩。因此,雖然都是建立在復仇的主軸上,但看過「親切的金子小姐」後,對導演絕不會有「炒冷飯」的失望感受。
http://www.wretch.cc/blog/iggypop0119/12581386
 
女性複仇電影
 
瑞典電影:《驚悚者》(Thriller,又名"殺人者獨眼龍"They Call Her One Eye)
被唾棄的墳墓
摩托車上的女孩

十大複仇電影
 
複仇是人性最原始的本能之一。對那些觸犯我們的人施以折磨和懲罰的心裏可以追溯到黑暗古老的穴居時代。由于講述以牙還牙的電影比教人容忍的電影更受歡迎,所以多年來湧現出了很多複仇電影。
      以下是此類電影中的名次排行榜,供您參考!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只有表面看起來是複仇類型的,但卻違背了初衷的電影是不包含在內的---例如肖申克的救贖。
10大丈夫 1971
      爲了避開美國式暴力,數學教授David Sumner 和他的妻子Amy搬到了英國居住,但在那裏卻受到當地修屋工人的欺騙和侮辱。在當地人圍攻他的房子後,他終于忍無可忍地展開了血腥的反抗。這部電影展現了達斯丁霍夫曼從未示人的一面。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複仇電影---物超所值。
9 火線救援 2004
      在墨西哥,從前的特種部隊軍人,而現在卻沈浸在酒精中不能自拔的John Creasy在老友Rayburn的建議下,受企業家Samuel Ramos的雇傭保護其女兒Pita和太太Lisa。受Pita的感染,冷酷的Creasy逐漸改變,並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微笑。當小女孩被綁架了以後,Creasy發誓要殺了每一個綁架者。雖然這部電影不是我所喜歡的類型,但是因爲克裏斯托佛'沃肯的關系,我還是要把它列在本排行榜中---因爲沃肯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值得一看的。
8處女泉1960
      這是一個陰郁且生動的故事,講述的背景是14世紀瑞典美麗的鄉下,一對農民夫婦的女兒---一位純潔的少女被三個牧羊人殘忍地強奸和殺害,而在這之前,這對夫婦的養女則曾經對其下過詛咒。造物弄人,凶手流落到了這對夫婦的家中,被後者好心地收留,還給予食物和關照,最後終于被這對夫婦識破了真相,于是開始了報複的殺戮。這部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影片。
7找到卡特1971
      Jack Carter 是一個睚眥必報和沒什麽道德觀念的倫敦混混,當他的兄弟在一樁車禍中喪生後,他回到了故鄉小城紐卡塞爾。但是Carter懷疑他的兄弟是被謀殺的,于是開始調查紐卡塞爾的黑幫。當Carter被當地黑幫頭目的小嘍囉勒令離開小城時,他的懷疑終于得到證實,于是他開始了血腥的複仇。這部電影被提名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而且它要比2000年翻拍的版本好上一百萬倍。
6瘋狂麥克斯1979
      Max Rockatansky(Mel Gibson飾演)總是穿著皮衣,當他最好的朋友、妻子和孩子都被人殺害,他從一個好丈夫、父親和警察變成了法官、審判者和劊子手。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美好過去及其滑向瘋狂深淵的過程。通過炫目的飛車特技、驚人的摩托車追逐場面和極度暴力,瘋狂的麥克斯成功地被塑造成一個集複仇和忘卻一體的反面英雄。如果你還沒看過這本電影,你一定要去看看--這是一部經典。
5魔女嘉莉1976
      Carrie White是一個羞澀且沒有太多朋友的女孩。當她的月經初潮來臨時,她的同學們都嘲笑于她。然而其中一位同學同情她並讓自己的男朋友去邀請Carrie參加畢業舞會。同時另一位因嘲弄Carrie而被禁止參加舞會的女孩懷恨在心,決定要在讓Carrie在整個學校面前出醜。而讓她始料不及的是Carrie擁有超能力,地獄就此降臨,沒有人能逃過Carrie的複仇。
4猛龍怪客1974
       Paul Kersey是一名崇信和平的建築師。但當他的妻子和女兒在他們的住所被暴徒傷害,他的人生態度改變了。他的太太被殺害,他的女兒精神分裂。他的老板決定將他派到亞利桑那州去見一個客戶,這個客戶是一個槍械愛好者,他引起了Paul對槍的興趣並給了他一只。當Paul回來時也帶上了這支槍,而且用這支槍殺死了一個企圖襲擊他的匪徒。從此殺戮開始了。。
 3老男孩2003
      Ho Dae-su在他女兒生日這一天喝醉了酒被拘捕了。他最好的朋友No Joo-hwan將他從警局保釋出來並給他的家裏打電話,然而這時Ho Dae-su卻不見了。其實他是被綁架了,並被監禁在一個小房間裏達15年之久。終于有一天,Ho Dae-su逃了出來,還偷了衣服、錢和手機,並遇見了日本廚師Mido,彼此之間産生了感情。但是Ho Dae-su繼續追尋那個綁架他的人和監禁他的理由。然而Ho Dae-su在追尋的路上發現了許多過去的秘密。
2殺死比爾2003
      這部電影的主角叫“新娘”,她曾經是殺手組織的成員,而該組織的領袖則是她的情人“比爾”。當她知道自己懷了比爾的孩子後,決心脫離殺手的生活。她來到了墨西哥,並遇見了一個男孩。然而在他們的婚禮上,她被燃燒這憤怒和嫉妒的比爾(還有殺手組織中的幫凶)射傷。四年後,“新娘”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發現她的孩子不見了。于是,她決定尋找毀了她的生活和殺她孩子的五個凶手,從此走上複仇之路。
1西部往事1968
      Frank是一名受雇于鐵路大亨的槍手,他奉命殺死任何阻擋大亨計劃的人。結果Frank殺死了一個農場主Brett的全家。于是Brett的妻子也雇了兩名逃犯來追殺Frank。塞爾喬 萊翁內的這部史詩般的著作名列互聯網電影數據庫中前250名的第18位---看了電影你就會明白其原因了。
      其他同類電影:“不可饒恕”、“符碌奇兵”、“烏鴉”、“我唾棄你的墳墓”及“步步驚魂”(翻拍“危險人物”)
http://www.elanso.com/ArticleModule/SsONVITgP0KAR6QcIYHQUpIi.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2,499) | 回應(1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惡夜執迷》
此分類上一篇:《搶救大學》

正當防衛
法官:正當防衛 刺頭過當【聯合報07.09.28蘇位榮

趙岩冰殺夫案,台北地院法官首度引用「一般受虐婦女的經驗」做為審理標準,創下先例認定符合正當防衛的要件予以減刑。
十四年前鄧如雯殺夫案曾震驚社會,她也是家暴受虐的婦女,她趁丈夫熟睡時行凶,不符合正當防衛的要件,但法院最後以她精神耗弱、情可憫恕等理由輕判三年六月徒刑,這件案子促進了後來的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
依刑法第二十三條正當防衛的內容是,「對於現在不法的侵害,而出於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之行為,不罰。但防衛過當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過去法院審理家暴 殺人案,對於正當防衛的認定,一向採取男性沙文主義及一般人的經驗,認為家暴事件用不著要殺人,也就不採正當防衛的觀念。
但趙岩冰案的審理法官林孟皇認為,趙岩冰是兩岸婚姻制度不健全的犧牲者,她反擊丈夫,不能以一般人的經驗來看,而須以「一般受虐婦女」的經驗來判斷是否符合正當防衛的要件。法官認為趙岩冰長期受家暴,又處於這種急迫危險的情況下反擊,符合正當防衛。
但法官也指出,趙岩冰本應朝不會致命部位攻擊,就可以達嚇阻防禦作用,她卻朝丈夫頭部刺殺,顯已逾越必要程度的防衛手段,已經防衛過當。
2007-09-28 09:49:48
版主回應
致命的吸引力 Fatal Attraction (1987)

演員:安妮亞契/葛倫克羅絲/邁克道格拉斯
劇情簡介
這部80年代的約會電影,獲得六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亞卓安林恩的最佳導演提名,也為本片奠定了經典驚悚片的地位。丹(邁克道格拉斯)是個婚姻幸福的紐約律師,在妻兒外出度假時和同事亞利絲(葛倫克蘿絲)有了婚外情。
當他決定回到妻子(安妮亞契)身邊時,亞利絲的佔有慾完全爆發,開始跟蹤他們一家,並做出許多不可置信的可怕行為,導演甚至得重拍結局以安撫觀眾,片中的兔子片段更是成為許多人的夢魘!

葛倫克蘿絲的致命吸引力 作者:藍祖蔚

葛倫今年已經六十歲了,沒有人會再以豔星來稱呼她,但是她依舊魅力四射,關鍵就在於她的銀幕表現讓人刻骨銘心。
關鍵在於從影四十年來,顴骨偏高,鼻型細尖,眼神凌厲的她總是接演備受愛恨煎熬的角色,她演過兩部經典好戲:《致命的吸引力》與《危險關係》,準確詮釋了憤怒與嫉妒,也讓她成為眾所公認的硬裡子演員。
她在《致命的吸引力》中與已婚男人邁可.道格拉斯有了一夜情,男人只想玩玩,她卻很認真,面對變心又不負責的男人,她決定憤怒報復,寫下了影史最讓人驚心的情婦殺人事件,「我把《致命的吸引力》中的那把刀拿回家,掛在廚房牆上,向所有的朋友宣示:『不要惹毛我哦!』」葛倫.克蘿絲曾經這樣開自己玩笑。
「很多女性團體非常不喜歡《致命的吸引力》,認為我用暴力污名化了單身女性上班族。」葛倫在最近一期的《時代周刊》中坦承她所承受過的壓力,主要是太多人拿政治包袱來看這部備受爭議的作品,她只不過是演出了一位遭遇不平就憤怒回擊的女人,無意以偏概全,讓世人都以為惹上了寂寞的單身女性上班族,就會有血光之災。
她的心情其實點出了很多人觀賞電影時的盲點:以偏概全,把特例當成了通案。
一切都因為人們急於在看電影時尋找意義或者答案,一旦接受到清晰的符號就會無限放大,做出各種解釋。一位身心受創的女人不過是在《致命的吸引力》中以自己的方式遂行報復,就被放大成為時代女性的反撲制裁心聲,太過簡單的邏輯推論,讓戲劇表演承受了太多的外加壓力。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25&eid=1125006

致命吸引力 by吳維傑

幾年前「致命吸引力」這部電影上映時,我的丈夫邀我與他一起去觀賞,散場後他特別問我有什麼感想。
我告訴我的丈夫說,如果有一天,突然跑來一個女人告訴我說她與他有一腿,我一定二話不說,馬上讓賢,並且拜這女人為師。因為我一向認為我丈夫的眼光很好,而她竟然比我有本事可以吸引他…!
聽了我的答案,我的丈夫很生氣,他說:「讓什麼讓?那不過是男人一時的軟弱與失腳,他的感情還是在原配身上啊!」他要我像電影中那個妻子一樣,與他的丈夫併肩作戰,擊退入侵者,我回答他說,若這確是他要的,我是會這麼做。
萬萬想不到同樣的事故竟然發生在我的身上----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我發現到丈夫有外遇的情形,我在愕然中仍然受到極大的驚嚇,情感也受傷極深。
與丈夫在一次激烈的溝通當中,父神提醒我,「愛」是唯一的出路!既然我在婚姻家庭中,就要先服事丈夫與兒女,照顧好他們是我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我丈夫曾經抱怨過:就是牧師、傳道人也還有週一的休息日,而我卻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無休的在過活。
於是我與同工們商量,請同工們支持我,讓我安息兩年,好好的過家庭生活,奇妙的是天父上帝藉著這個事件,醫治與恢復了我許多的感知,使我能更愛神,愛自己與身邊的人,這部分若是神許可,以後我會與弟兄姊妹們分享。
最近有人問我這個事件是否已經過去?我要問的是惡者有那麼輕易地放手嗎?有人問我是否還相信我的丈夫?我說我相信上帝!我則待我的丈夫以絕對的尊重,我更相信生活是往前瞻望的,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人不配進神的國。這就是多加福音雜誌停刊半年的原因。
http://www.dorcas.org.tw/~dfm/images/305/5-04.htm
2010-02-19 07:57:25
阿楨
紅龍 Red Dragon (2002)

演員: 安東尼霍普金斯 艾德華諾頓 雷夫范恩斯
哈維凱托 艾蜜莉沃森 瑪麗 露易絲 派克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劇情簡介
本片是漢尼拔三部曲前傳,知名作家湯瑪士哈里斯在寫出《沉默的羔羊》的七年前,早就以駭人的筆觸描繪出令人不寒而慄的邪惡力量。他在【紅龍】一書中,向讀者介紹了三個不同的人物,其中包括全球影迷早已熟悉的天才精神科醫師殺人魔漢尼拔萊克特、心靈受創的聯邦探員威爾葛蘭姆,以及一個被稱為牙仙的連環殺手。
這世上總是有人對漢尼拔萊克特這種變態殺人魔著迷,這些人也許性格受創,於是鉅細靡遺地蒐集有關他殘忍殺人的所有資料,光是有他的存在就足以讓這些人感到興奮,他對受害者兇殘的對待也滿足了這些孤單寂寞的怪胎的好奇心。
對他們來說,漢尼拔是一個超凡的人物,他們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只有漢尼拔才了解他們這種人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理解,並且能尊重他們扭曲的心態。其實漢尼拔也很感謝他們對他忠心的支持,尤其是現在,他在巴爾的摩州立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就覺得自己的生活索然無味。
威爾葛蘭姆也有忠實的追隨者,但是他卻完全不希望得到這種注意,身為一名頂尖FBI探員,他在偵破數起高知名度的謀殺案,並逮捕數名連環殺手,包括最有名的漢尼拔之後,被迫成為八卦報刊雜誌的英雄人物。他對於連環殺手心理透徹的了解令很多人感到害怕,連他自己都覺得非常不安,尤其是在他有一次差點被漢尼拔殺死之後。
所以等到他的傷口痊癒,他就立刻舉家搬到佛州的馬拉松小鎮,並且離開聯邦調查局。但是漢尼拔有一個新的跟隨者,這個瘋狂殺手專門在月圓之夜,趁一家人熟睡時下手。
由於這名瘋狂殺手一定會再下手,而葛蘭姆的頂頭上司也找不到一個擁有能夠洞悉連環殺手心理的頂尖探員,於是葛蘭姆被迫再度出馬,他在研究過亞特蘭大及伯明罕兩處的犯罪現場後,很快發現他如果要逮到這名被稱為牙仙的變態殺手,他就必須先了解一個頭腦一樣聰明、心靈同樣扭曲的變態殺手,於是他必須面對他以前的死敵漢尼拔萊克特。
2011-01-07 11:21:49
版主回應
藍祖蔚影評《人魔崛起》

一旦了解好萊塢的運作公式,你就不會訝異在《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大賣座之後,會出現續集《人魔》(Hannibal),更不會吃驚於故事難以再繼後,於是往前回溯,重拍了前傳電影《紅龍》(Red Dragon),以異於前傳之前傳《人魔崛起》(Hannibal Rising)。
我一向敬重《沉默的羔羊》的原著作者湯瑪斯.哈利士(Thomas Harris),因為他原本是一位精雕細琢,不求聞達於書肆的文字工作者。他先在1986年出版了「紅龍(Red Dragon)」的小說,並由麥可.曼恩(Michael Mann)拍成電影《1987大懸案》(Manhunter),電影的商業與藝術成就都平平,並沒有造成太多的討論,之後,他再花了五年的時間才又完成了「沈默羔羊」的小說,這回,由喬納桑.德米拍成電影後,可是包辦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和男女主角等五大獎的大贏家呢!可是,湯瑪斯沒有隨波逐流,他硬是閉門寫作,整整再過了十年,才又再推出體制更龐大、人性黑暗糾結更深的「人魔」小說,在新世紀再度炒熱了食人魔漢尼拔的傳奇,於是《紅龍》重拍,《人魔崛起》也成了續貂狗尾。

漢尼拔的魅力在於原著的曖昧和原創明星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打造出的沈緩、優雅與瘋狂模式。這麼一位精於算計,洞悉人性,又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恐怖份子,正因為他莫測高深,而且不按牌理出牌,所以才會讓帶著邏輯心進場的觀眾不寒而慄,「神秘」其實是恐怖電影最致命,也最催魂的要素,一旦要揭開神秘面紗,清楚定位人魔崛起的歷程,毋寧是一次「毀滅魔鬼」的解構行為,因為一旦用陽光照射黑暗之神,所有的神秘就隨著光明普照而消散了。

《人魔崛起》的真相還原工程是先回到二次大戰末期的立陶宛,暴虐納粹逼得當地土匪也得當起喪心病狂的殺人狂,連帶使得避居鄉野的漢尼拔家人,先是父母死於德蘇軍隊的火力決戰,再讓倖存的兄妹在冰天雪地中,成為落難土匪填飽肚腸的血肉祭品,漢尼拔以接近獸性的僥倖生還後,逃往法國投奔叔嬸紫式部(Murasaki Shikibu,鞏俐飾演),學會了日本武士道劍法和外科醫生的人體解剖實務後,展開了血腥復仇工程。

好萊塢的電影創作公式之一就是先揭示主題秘團,再展示解謎功力。《不可能的任務》都是先昭告任務有多困難,再展示男主角以匪夷所思的思想與行動完成任務的歷程,《人魔崛起》則是根據前三集電影所打造的「神話」要來完成解構神話,排列神話拼圖的工程。

「人魔」神話的神秘基礎有三:第一,漢尼拔為何會吃人肉?而且偏愛臉頰肉?第二,漢尼拔何以愛聽巴哈的古德堡變奏曲?第三,洞悉人性的精神科醫生何以動刀如神,肢解人體有如「庖丁解牛」?

神話如果停留在傳奇階段,讓人有如在謎霧中祭拜,震撼力是遠勝用白話文解說真相的,就像許多模特兒可以在伸展台巧笑倩兮,風情萬種走台步,一旦開口就洩底破功,再無美麗可言了。

湯瑪斯.哈利士提出的根本解答是:不幸的童年導致人性偏頗。

這個答案合乎情理,卻也因為卑之無甚大道理,消磨了過去十五年來他辛苦打造的漢尼拔神話迷思,觀眾原本可以在曖昧迷霧中各自勾劃的想像,如今卻有了真相不過爾爾的歎息,雖然,這個真相其實也是殘忍至極的:相依為命的妹妹慘遭分食,自己也分食過一湯匙肉湯。人吃人只是因為最愛自己,自己想要活命,所以吃人肉,巨大的心理創傷,才會有以牙還牙的復仇方式;也因為夜夜噩夢,睡不安枕,才得聽巴哈的「古德堡變奏曲」安神息慮;因為復仇心切,他學會了日本武士以仇敵人頭為祭的刀法儀式;更因為嬸嬸經濟日緊,必需靠醫學院獎學金才能維生,卻也讓他終日與屍體為伍,嫻熟了肢解人體的技法,日後才得以食人腦,又斷掌逃生(這是在回答《人魔》的情節)。

身材瘦長的法國影星Gaspard Ulliel飾演的漢尼拔有著七分陰柔,三分詭異,特別是右臉頰上因為六歲時被狼狗咬傷的疤痕,看似酒窩,又似猙獰烙印,詭譎曖昧,頗有惡魔胎記的渾然天成味道,加上他遇人就放慢說話速度,刻意揣摩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惡魔節奏,外型非常搶眼,只是劇本的解構手法太明白,全片只像是他的復仇日記,少了意外,就少了恐怖,相當可惜。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07&eid=1107018
2011-01-07 11:25:39
阿楨
冷血(In Cold Blood)中譯本即將推出

很久以前就在DVD出租店看到這部片子,可是一直引不起我的興趣去觀賞.直到最近在印刻雜誌上看到關於柯波帝(Capote)的介紹以及即將出版的其代表作”冷血”(In Cold Blood)中譯本的第一章,柯波帝原本是個記者兼作家,五短身材其貌不揚又是個有點娘娘腔的同性戀者,可是他有著”與你交談五分鐘,你就會想將所有的身世向他傾吐”的天賦.
1959年起柯波帝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訪談了美國堪薩斯州一個寧靜小鎮的一宗滅門血案所牽涉的相關人等(命案發生地目擊者,警方,兇手…),並花了約四年的時間寫成了這本文學史上空前(也幾乎是絕後)的”非虛構小說”,這本算是曠世巨著的作品在當時成為人手一本的超級暢銷書,也造就了柯波帝的名聲與地位,之後他縱情酒色生活靡爛,且未再完成任何一本作品,晚年(約在這部冷血完成後二十年)死於酒精中毒.
小說第一章以描寫小鎮寧靜的氣氛開場,接著命案被發現,紀錄當天的所有相關人物的反應,以一段兇手返家的平靜敘述結束.這個精采的創作過程以及小說的絕佳文筆才真正點燃了我急切地想看這部片的慾望.
不過,看過影片之後的感覺是影片應該是拍給看過小說及知道這部小說完成經歷的觀眾看的,如果我不是看過上述的資料及文章,我可能只會把這部片的內容當成一個一般常見的”作家如何利用死刑犯的故事成名的過程”來看待,但是知道這個作者的背景以及真正閱讀過文本之後,對這部影片的感覺了解就比較深刻,也能體會影片刻意呈現的冷冽風格與印象.但相對地,也會覺得導演還可以拍得再好一點,影片以負面的觀感片面地突顯柯波帝欺騙死刑犯以取得獨家資料,卻沒有在他完成”非虛構小說”的難度及獨特性上多做探討,對作家與死刑犯之間敏感心境的心理轉折也著墨不多,我相信編劇對作家生平及其作品所做的研究一定不少,相較於一般娛樂片,這部片已經算是較具深度了,可是與文學作品相比,編劇還是選擇了較易切入觀眾心裡做簡單價值判斷的部分,有點可惜!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1614
2011-05-18 13:14:11
版主回應
(楨:名過於實的,整片以說代演,缺乏影音的藝術和魅力!另參本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戲如人生:Capote 柯波帝其人其事(上)

今年奧斯卡沒有太大的驚奇,卻又有很大的意外,意外指的當然是Brokenback Mountain / 斷背山最佳影片意外落馬,不驚奇指的是男女主配角獎項的公佈,尤其是最佳男主角這個獎,獲獎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 /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特別驚人,就IMDB的統計,只要他某個獎被提名最佳男主角,就絕對會拿到獎!雖然不知有沒有MDB沒統計到的部份,不過光看這份報告,菲力普西蒙霍夫曼根本是雄霸本年度最佳男主角的寶座,其他獎項包括斷背山在內,都還沒有這樣百發百中的命中率,在這樣的好成績之下,不來看看Capote / 柯波帝:冷血告白這部電影實在是太可惜了。(儘管本片在台灣目前只有近35萬的票房。)
平心而論,』柯』片以Truman Capote / 楚門柯波帝之名為題,真是恰當不過,因為與其說電影是呈現柯波帝撰寫In Cold Blood / 冷血這本書的過程,不如說電影是全力在描繪這個奇特的人物,我想先來介紹這位爭議性作家的生平,因為唯有了解柯波帝的過去,才能對這部電影得到較多的共鳴。

柯波帝1924年出生於紐奧良,爸爸Archulus Persons是在汽船公司工作的銷售員,媽媽Lillie Mae Faulk是選美皇后出身,結婚當時才16歲,柯波帝的父親並不是一個安於現況的人,在不斷換工作之下長期不在家裡,婚姻於是有了裂痕,在柯波帝四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小柯波帝被帶到了阿拉巴馬與母方親戚一起住,媽媽不在身邊,照顧他的親戚又都是老年人,加上媽媽時常寫信或打電話給他,哭訴自己是多麼命苦,在得不到關愛與溫情之下,這帶給他童年時期很大的陰影,並影響到他人格上的發展。時常感覺孤獨的柯波帝,卻也在此時漸漸地培養他對事物細膩的觀察力。

柯波帝童年時期的形象霎時活靈活現,這是一個多感的孩子,有著纖細的思維,也因此比起其他人更在意外界的眼光,更對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自卑即是自大的另一面,不難想像,他日後誇大狂妄又急欲獲得他人認同的性格,應是在此時逐漸形成。

他的母親終於再嫁了,對方是事業有成的生意人,柯波帝因此搬到了紐約,也繼承了繼父的姓氏,順便連名字也改了,從Truman Streckfus Persons成為了Truman García Capote。接下來到他十七歲為止,柯波帝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的是有名的學校,在這段期間他也接受了智力測驗,成績是驚人的215分,儘管柯波帝大有繼續鑽研更深學問的才能,但他卻在17歲的時候放棄求學,進入New Yorker / 紐約客雜誌工作。

年輕的柯波帝不但頻頻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更獲得了不少文學獎項,在他24歲的時候,寫出了他第一本小說OTHER VOICES, OTHER ROOMS / 不同聲音, 不同房間,故事敘述一個美國南方的年輕俊美男孩Joel Knox,在進行尋父之旅時,卻同時與一個衰老的易裝癖者發生了複雜的關係。

再接下來的十年,這位風光寵兒更把他的腳步延伸到了歐洲,在那裡他撰寫了更多的文章,包括了對一些電影明星的側寫(包括馬龍白蘭度與瑪麗蓮夢露),與不少電影與舞臺劇劇本,讓他與娛樂圈也建立了深厚的關係,甚至在1955年,首批美國劇團進入俄國表演蓋希文的有名黑人舞台劇Porgy and Bess / 波吉與貝絲,他也跟著去了,還以此撰成The Muses Are Heard: An Account一書,與不少導演和演員的交往(包括名導John Huston / 約翰赫斯頓),讓他的戲劇作品有不少也搬上了銀幕。

不過要說到柯波帝最重要的戲劇作品,也就是那部讓後世記住柯波帝大名的不朽經典,自然還是他回到美國之後撰寫的BREAKFAST AT TIFFANY'S / 第凡內早餐(1958),完美的奧黛莉赫本出演本書改編電影,把那個來到大都會只為尋找快樂的孤單女子詮釋地唯妙唯肖,不單是赫本的演技出色,原作裡那股都會人在豐富物質生活下的寂寥,今日的我們也有相同的感受。看著主角的台詞:"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跳上計程車奔向第凡內....在那裡我可以獲得完全的平靜...在第凡內不會發生任何壞事...",不禁讓人佩服柯波帝的觀察細微,他能有當日的聲譽,絕非欺世盜名。另外一提,第凡內早餐裡那位擔任旁白腳色的作家,設定的生日正是柯波帝本人的生日九月三十號。
(後話待續)
系列文章:
戲如人生:Capote 柯波帝其人其事(上)
戲如人生:Capote 柯波帝其人其事(中)
戲如人生:Capote 柯波帝其人其事(下)
2011-05-18 13:20:53
阿楨
告白 2010

導演: 中島哲也
演員: 松隆子 岡田將生 木村佳乃
影片短評
劇情絕對出乎意料,必看的電影,精采可期,發人省思,我和我媽看完討論了一整晚上
令人大為驚呼的一部日本片!結局有種難以言喻的悲傷...
推翻對日本電影印象,拍的真的不錯,榮獲日本奧斯卡最佳電影,當之無愧。
每個畫面都精雕細琢,雖然本人偏好小說版本,但電影版結局拍法實在太令我佩服。
節目介紹
本片改編自湊佳苗暢銷同名小說,原著曾獲得日本2009年書店大賞第一名,小說出版亦成為話題。在眾所期待下,電影作品則由活躍於日本影壇個性派導演中島哲也操刀,有別於以往在《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下妻物語》笑中帶淚故事劇情以及色彩繽紛的影像風格,轉而挑戰以冷色調的影像,殘酷地敘說關於一位女教師對學生的血腥復仇計畫。
故事一開始設定在結業式當天,教室的學生們正玩耍吵鬧著,完全無視於老師的存在。而由松隆子飾演的中學老師也毫不在乎學生的叫鬧,逕自發表自己女兒的死亡不是意外,而是被班上同學加以殺害的驚人告白,正當學生們陷入一陣恐慌當中,老師已悄悄地展開復仇計畫。
不論是身為殺人兇手的同學、或者是老師復仇計畫,已在學生們心中種下了恐懼的因子。到底兇手殺害老師女兒的真相究竟如何?而老師在結業式告白後同時離職,又如何展開復仇計畫?逆轉式的結局絕對讓你瞠目結舌,久久無法忘懷。
影片使用英國著名搖滾樂隊Radiohead(電台司令)的夢幻名曲《Last Flowers》做主題曲,日本搖滾樂隊Boris則製作電影中六首配樂,在Post-Rock、Post-Metal以至Drone Metal界享負盛名的Boris以扭曲的吉他展現人性和灰暗深沈的氣氛,感染性不亞於Radiohead。另外還有廣受日本樂壇與潮流界喜愛的新銳樂團「相對性理論」特別為電影創作,加上英國倫敦樂隊The xx和日本少女天團AKB48單曲River加持,整部電影充滿了影像與音樂的衝擊震撼力。
2011-12-26 09:14:21
版主回應
《惡人》—只是因為寂寞文:馬來魔

《惡人》裡並沒有真正的惡人,只有一群寂寞的人,但整部電影最驚悚的並不是殺人畫面,而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從這群可憐人裡面,找到自己的投影。
  日本是一個很奇特的民族,他們表面上謙恭有禮,逢人就來個九十度鞠躬,可是在如此矜持的民風底下,也有非常開放的一面(這點從他們的A片就可以看出來了)。這就是「壓制力越大,反彈力也越大」的道理!在壓抑的社會環境底下,日本人的「反彈力」常常顯現於創作之中,所以這麼多「反社會」的作品,都是一種情緒出口,也演變成一種魅力獨具的「變態美學」。無論是用血腥影像反諷教育制度的《大逃殺》,還是用復仇故事來反映出黑暗人性的《告白》,這些電影看起來驚世駭俗,卻呈現出另一種角度的社會觀察,或者社會批判!改編自吉田修一同名小說的《惡人》也是這股「變態美學」風潮底下的另一部代表作。
  故事要從一名美女業務員開始講起,她跟家人的關係疏離,沉迷網路交友,沒想到卻引來殺機!在她被殺之後,警方發現妻夫木聰飾演的工人涉嫌重大,而他為了逃避警方追捕,只能一路逃亡,又為了填補空虛而找上另一名女網友(也就是深津繪里飾演的西裝店女店員),在激情過後,兩人開始相愛,並且攜手亡命天涯。光看劇情解說,會以為這是懸疑電影,但其實殺人事件的謎底,在電影開始不久就會揭曉,所以觀眾很快就可以知道妻夫木聰到底有沒有殺人,所以電影的重點不是解謎,而是透過片中角色,來透析現代人的人際關係。
  那個被殺的粉領族,熱衷網路交友,卻無法用虛偽的男歡女愛來填補空虛,最後甚至連命都玩丟了!那個對女生始亂終棄的公子哥也好不到哪裡去,他表面上玩世不恭,可是在放蕩不羈的笑容裡面,只讓我們看到悲哀!至於男主角妻夫木聰就更可憐,他不但只能逃亡,而且在揮之不去的陰影之下,跟女主角的愛情注定悲劇收場,兩人躲在燈塔頂端的情節,暗示著迷失的心靈需要光明的指引。
妻夫木聰染上「俗又有力」的金髮,演出陰沉壓抑的宅男角色;深津繪里拋開玉女路線,幾場激情床戲都是尺度大突破,但是相較於主角的精采表現,本片比較可惜的地方有兩個,第一是篇幅太長,將近兩小時30分鐘的片長,會讓觀眾以為在看史詩片,偏偏有些地方節奏太慢,更精簡些或許更好。第二是本片對於網路交友的描述,容易造成誤解,事實上,網路是現代人拓展人際關係的媒介,也有人因為這樣而覓得良緣,未必都是跟一夜情或援交畫上等號。其實這整個悲劇的根源並不是網路交友,而是人際關係的疏離,一切都只是因為寂寞。
  沒錯!問題的根源就是「寂寞」!女業務員吹噓著虛構的男友,不讓人發現她心裡的寂寞;那個壞壞的公子哥整天跟豬朋狗友聚在一起狂歡,可是人越多,竟然就越寂寞;妻夫木聰渴望著真感情,並且在肉體交歡的過程裡面,試圖埋葬自己的寂寞,卻永遠掩蓋不了寂寞的氛圍;深津繪里重複著制式化的生活,只有這段邊緣式、自虐式的愛情,才是她寂寞人生的出口,卻也讓她走向更極端的處境。寂寞會殺人,於是我們為了避開寂寞,寧願玉石俱焚,這就是現代人最顯著的悲哀,所以雖然片名叫《惡人》,可是電影裡並沒有真正的惡人,只有一群寂寞的人,但整部電影最驚悚的並不是殺人畫面,而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從這群可憐人裡面,找到自己的投影。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297/22973520/

《告白》:兒需成名君莫笑 藍祖蔚
《告白》:青春變色心難測 藍祖蔚
2011-12-26 09:17:47
阿楨
大男孩成殺手 自戀式反擊【聯合報╱沈政男/醫師2012.01.10

殺害二位女同學的留日張姓青年,從臉書照片看來只是個青澀的大男孩,為何變成猙獰殺手?
這類感情暴力,是一種典型的「自戀式反擊」。自戀型人格者,自尊極為脆弱,容易將他人的無心冒犯,無限上綱成對自己的侮辱;談感情時,極無安全感,隨時留意伴侶有無不忠,看到一點蛛絲馬跡,就懷疑遭到背叛。
自戀者不一定自大狂妄,也可能反轉成羞澀內向,看起來溫和無害,這是感情暴力最難預防之處。這類人的共通點,就是占有慾強、善妒排他,追求異性時全心投入,追到後將對方鎖進兩人世界,唯他獨尊。
身處親密關係之中,人在潛意識裡往往退化成幼兒,渴求伴侶像母親一樣對待自己。多數人很快認清,伴侶是獨立的個體,不可能永遠滿足自己,但自戀者因為性格缺陷,像餓鬼一樣需索心理養分,貪得無厭,讓人疲於應付。
伴侶或追求者若有自戀傾向,處理分手問題或拒絕追求時尤須謹慎。當這類人覺得自己被疏遠、遺棄或背叛時,心如刀割,往往激起自戀式憤怒,做出喪失理智的復仇舉動。

張嫌割頸亡 日警輕心釀禍 恐重創形象 2012-01-10 中時

 犯下兩名留日女學生命案的張志揚昨日被日警依「任意同行」帶回附近派出所時,持腳部預藏刀子割頸身亡。此舉恐將重創日警在國際警察的模範形象。
 據指出,日警一般都是確認身分之後,經對方同意把對象帶回派出所調查,再出示逮捕令。所以日警昨獲報在名古屋市一棟大樓找到張志揚、確認身分後,未出示逮捕狀,是在張同意下,以「任意同行」方式將張帶到最近的派出所進行調查。日警雖曾對張搜身,但未察覺腳部藏刀而釀禍。
 台警研判,可能是日警認為張態度配合,導致降低戒心,才會釀成嫌犯自殺的案外案。
 國內法界人士指出,日本警察逮捕及使用戒具規定不像台灣嚴謹,現行犯或所犯三年以上及有逮捕令者,都會施以強制力或以繩索戒護。但有時會為了延長法定留置調查的七十二小時時效,會以任意同行方式帶回調查,而失之加強戒護,此次是否因此惹禍?仍待日本警方進一步調查。
 相關新聞
留日女生命案凶手 張志揚自刎亡
張父痛哭 今早赴日善後
張嫌割頸亡 日警輕心釀禍 恐重創形象
日媒質疑疏失 日警:程序無不當
張死不起訴 被害人家屬難求償
心痛林芷瀅 男友:我很煎熬 姑姑:自殺對林家傷害更大
林朱今守靈儀式 明告別式
2012-01-10 09:29:03
版主回應
看問題/台女命案檢討 社會、媒體、日警? 2012.01.11李鴻典

一起兇案、3條殞落的生命;朱、林2位無辜受害的留日女學生,加上可能是「加害者」的張姓男子,讓人悲嘆不已。此事件引發廣泛討論,但也因關係人全都不在人世,真相能否釐清,誰都不敢論斷,只是,這起震驚台日的案件,確實有很多值得省思、記取教訓的地方。
首先,朱、林2受害家屬最想問的,就是兇嫌的動機,犯案原由究竟為何?假如真是張男所為,以死就能泯罪?假如真是張男所犯,張家有沒有責任、台灣社會有沒有責任?
驚爆張男可能就是兇嫌後,毫無意外的,他的背景、學經歷,很快就被翻了出來。家屬、親友口中,他是個資優生、宅男、內性、木訥…也引發台灣只重視「智能教育」造成EQ差的質疑。另外,雖然有聲音認為,張男已是大人,作為必須自負,但,教養出一個只會唸書,不懂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家長真能完全免責?社會沒有責任,更不禁令人要問,假如真是張男所為,這樣的「個案」會不會成為「通例」?
再者,不幸消息傳回台灣後,媒體開始不斷追查、旁清側擊、東拼西湊,在日本有駐地記者的,掌握了領先優勢,沒有的,也趕緊派出特派飛到日本,為的就是不落人後,畢竟,媒體這一行「沒有獨家至少不要獨漏」。
在日警召開記者會說明時,多數媒體都不得其門而入,此時,報導案情之外,台媒開始檢討起日媒壟斷、日警封鎖消息。但,對於命案難道不該嚴謹以對?放任消息亂竄,有助釐清案情?
除了前往日本報導第一手消息外,台媒最擅長的,就是堵家屬、問親友。事發之初堵朱、林2家,等到嫌疑人張男曝光,開始轉移陣地,找上張男父親、其經營的鰻魚飯店…
連日的追逐,讓身為人父的導演吳念真不盡在臉書上PO文,「良心」呼籲媒體「求求你們,明天如果因為工作需要,能不能只拍他的背影?他知道的可能比你們還少,但他想瞭解的卻比你們多太多。至於他的痛,年輕的你們…可能一點都不懂。」吳念真的發文引發熱烈迴響,另一導演林正盛也忍不住在臉書上直批,「冷血的媒體,惡劣的報導」。
至於向來被視為行事較嚴謹的日本方面,當鎖定張男為重要關係人,發布通緝後,竟遲遲無法將他的「疑容照」傳給警署。甚至貼出的通緝令照也可以進行更換。可歎的是,當天抓到張男後,雖有8名偵查員在其旁邊,但竟因其非現行犯、配合盤查,因而未上手銬。
更因所謂「疏忽」,對張男的搜身未徹底,連1支長達10多公分的水果刀也搜不出?猶記得台灣曾發生過因對嫌犯未上手銬,導致員警遭殺害憾事。今天,重要關係人張男是拿水果刀自刎,要是那把刀刺的對象是日警呢?
有人說,養出張志揚這種低EQ的不定時炸彈是台灣社會之恥;記者圍堵受害者家屬是台灣媒體之恥;讓張嫌有機會自殺、對被害者家屬無法交代的日警是日本之恥…這些恥辱,不是誰最該負起責任,而是值得你我好好省思,套一句新聞節目的話「經驗必須記取,做個有記憶的人」,檢討,就從此刻開始。
相 關 新 聞
吳念真臉書:別再追問失去孩子的父親
8人護送沒搜到刀 日警坦承一連串疏失

兇嫌自殺 專家:家屬仍應有道義責任【台灣醒報2012.01.10

震驚台日社會的台灣女學生割喉案,終於在昨(9)日落幕,但兇嫌張志揚在押送過程中自殺身亡,也讓社會一片譁然。對於張志揚以死謝罪,曾任警官、經常出入監所輔導受刑人的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表示,張志揚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卻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雖然他已無法律責任,但家屬仍應付起道德上的責任,以各種方式向受害者家屬致意。
黃明鎮說,雖然面對喪子之痛的張爸爸很可憐,但是該負的責任還是要擔起來,畢竟兩個女孩原本正值青春年華,如今卻遭逢橫禍、客死異鄉,讓兩個家庭傷心難過。雖然他的兒子目前已無法律上的責任,但家屬對受害者的道德關懷一定要有。
黃明鎮也表示,如果家屬願意,更生團契願意探訪三個家庭,幫助他們走出哀痛。但黃明鎮直言,現在談兩造和解很難,雖然有些人能選擇原諒,但也有人一輩子走不出痛苦與悲情。
黃明鎮另外提到,這起事件突顯社會應該重視「如何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他提及自己輔導過好幾個殺人案例,都是類似的情形。他說,現在很多年輕人變成「啃老族」、「草莓族」,沒有抗壓性,愈到一點挫折,就容易情緒失控,很令人憂心。
黃明鎮也強調,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應該多陪陪孩子,並且從小給孩子磨練,讓他吃點苦頭,嚐嚐失敗的味道;此外,父母的身教、言教對孩子影響也很大,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彼此相愛,懂得愛人也比較能尊重別人,才不會因為得不到一個人,就把他毀掉。
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黃明鎮進一步說,就是讓孩子活在真實世界中,而不是躲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在真實的世界多少受到人情冷暖的磨練,對於挫敗也就比較能淡然處之。
2012-01-11 10:36:24
阿楨
論日警與日媒的他山之石【聯合晚報社論2012.01.08(另參本館: 福島事件 媒體殺人)

兩位台灣留日女學生命喪宿舍雙屍命案,震驚國人。日本一向給人治安良好的印象,發生這血案,連日本媒體都感驚訝。我們誠摯希望,我駐日代表處能善盡職責,協助相關人士家屬,好好的料理後事,幫助受害者及其家人走完最後一程。
由於命案兩位女學生正值荳蔻年華,不免引起外界對案情產生諸多猜測。不過,若仔細觀察日本警方、甚至媒體在處理相關事項與新聞時,不難發現,日本社會的先進程度,確實有諸多面向值得台灣借鏡。
從媒體報導可知,日本警方對偵辦進度明顯堅守「不多說」的態度,對命案現場的維持原樣,亦謹守嚴正原則,不因此案牽涉到國外人士,而有太多順應他國人情例外的處理。這種態度,雖令兩位女學生家屬在依台灣習俗要到現場進行招魂等儀式時,多所不便,但是若依照刑事辦案的基本原則看,日本警方依法辦事的態度不能說不對。
此外,日本警方在第一時間即能迅速鎖定相關人士進行偵辦,但對媒體卻不多透露案情進度。因此,當台灣媒體一窩蜂報導某台灣男子涉案、該男子如何失蹤、又如何在某地落網等新聞時,日本警方都不願予以證實。而所謂「兇嫌落網」的報導,最後證實是烏龍一場。這林林總總的現象,若放在台灣,恐怕各電視台新聞部早就扮演「神探柯南」,論斷起案情了!反觀日本媒體,對報導表現相對節制,比起台灣媒體似乎平淡許多;但想想看:冷靜、克制、不煽情的媒體,對受害家屬的心情、對社會大眾的情緒,乃至對警方的偵辦,不是更好嗎?
尤其,台灣媒體一窩蜂強調誰是嫌犯、誰被鎖定,但萬一不是此人所為,誰能還其名譽?就這一點而言,日本警方的低調、日本媒體的克制,都更合乎文明先進國家該有的基本規範。
兩位受害女學生的命案真相,每個台灣民眾都該關切,畢竟誰無子女,在越來越重視國際化的年代,既然我們都鼓勵年輕人多到國外學習,對他們的人身安全當然也要更重視。我們誠懇盼望此案早日偵破,讓死者安息,讓旅日學生心安。
相關新聞
荒唐大笑話(楨:台媒吧) 日舉行記者會 警視廳拒台媒採訪
台女日斷魂 臉書成口水戰場
張志揚沒帶護照 可能負傷 日警憂自殺
日媒:張曾抱怨林女態度變冷
不管死活 張父盼快把兒子找到
鰻魚飯名店小開 宅男竟殺紅眼
2012-01-11 10:39:19
版主回應
臉書留言 朱立婕:又夢到被追殺…【聯合報2012.01.06

朱立婕赴日遊學前,曾在美國洛城留學五年,去年一月廿九日結束美國學業返台前,曾在臉書留言「又夢到被追殺@@好血腥喔」,沒想到一年後,恐怖夢境竟成真。
朱立婕和另一名被害女學生林芷瀅,去年九月廿九日在臉書上互加為朋友,友人說,兩人在日本念書,同是中部人,在異地相知相惜,卻同時遇害。
朱立婕父親是越南知名製鞋廠的高階主管,多數時間在越南。鄰居說,朱日前才回台和家人團聚,沒想到上月廿六日再赴日卻發生意外。昨天朱母接獲消息,就匆匆趕赴機場,臨行前只說「女兒出事了!」朱父則從工作地越南飛到日本會合。
朱立婕在臉書上貼滿她旅遊各地的照片,今年一月一日貼出她開心試穿和服的一百多張笑臉留影;臉書上最後一則貼文,是遇害前一天晚上八時零一分,與臉友分享Adam Levine的歌。
朱立婕在三一一日本大地震後,曾留言「God Bless Japan」(上帝祝福日本)為日本災民祈福;去年她突然在美國留言「又夢到被追殺@@好血腥喔」,有人勸她趕快回台灣收驚,她僅輕鬆回應,未說明夢境。
相 關 新 聞
遇害女學生去年赴日 宿舍門禁外人難進
留日女學生亡 父懷疑熟人所為

戳破日本低犯罪率神話【聯合報╱蔡增家/政大國關中心亞太所長2012.01.06

昨日傳出兩位台灣女留學生在東京住所慘遭割頸殺害,這個殘忍的兇殺案,不但打破了外界對於日本治安良好的刻板印象,也揭開了日本陷入失落廿年之後奇特社會現象的簾幕。
了解日本文化的人都知道,戰後的日本之所以能夠維持低犯罪率,最重要是來自於社會的約束力,而並非法律的約束力。因為在社會約束力大於法律約束力的日本,犯過罪的人在社會上一向是很難立足的,同時這種意識形態也是可以株連九族的,連其家人都會遭到社會無情的排擠。
這從二○○四年一名台灣女大學生在日本河口湖被殺害時,日籍兇手的家人因為受不了鄰居的輿論壓力,而連夜搬家就可以明顯看出。
就是在這種社會的集體約束力下,讓日本人不敢、也不願意輕易地犯罪,同時也是在這種長期低犯罪率的現象下,讓日本警察逐漸失去應有的作戰能力。
但是戰後日本這種對犯罪的社會高度集體約束力,它卻是無法單獨存在的,而必須要建構在兩項基礎上,相互加乘才能產生效果。
首先是經濟的持續高度成長。日本過去在經濟快速成長期,以終生僱用制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低失業率,但是在一九九○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員工派遣制度逐漸取代了終生僱用制度。
在派遣制度下的員工,其不但無法享有健康保險,也沒有退休的國民年金,成為被日本社會福利制度拋棄的一群,日本社會學家稱這些為數將近三百萬名的派遣員工為「下流社會」。「下流社會」對政府的高度不滿與憤世嫉俗,讓近年來日本出現許多光怪陸離,以及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
其次,是必須要在封閉的社會體系下。過去由於日本島國排外,以及優越感的心理作祟,再加上日本大學的獨特學期及文憑制度,因此到日本留學的外國學生人數並不多。
但是在二千年之後,在少子化的衝擊下,日本許多私立大學逐漸招不到學生,而面臨即將倒閉的命運。
日本政府為了要搶救這些後段大學,便推出一千萬名留學生計畫,鼓勵各個地方大學招收海外的留學生。
而這些大量招收進來的留學生素質不一,同時還有許多是以留學名義來掩護非法打工,這些為數眾多的外國留學生,也讓日本近年外國人犯罪的比例快速飆升,同時也出現許多新型的犯罪手法。
而就在經濟衰退逐漸瓦解日本社會集體的約束力,以及大量外國留學生逐步衝破日本社會的高牆下,日本的警察制度似乎還沉醉在過去低犯罪率的舊夢當中。
最近在日本竟然出現一位頭號通緝犯要到警察局自首,日本警方不但沒有認出,反而還置之不理,讓他連跑了三家警局,才順利自首的奇特現象,這讓日本警察的辦案能力受到很大的質疑。
當揭開已經陷入失落廿年的日本,我們發現,日本社會早已經出現巨大的改變,但是日本政府似乎還是沒變。
2012-01-11 10:43:16
阿楨
他奔走三國性侵殺害11女 主因全是「妻子出軌」 2019-03-11 聯合新聞網

近日發生一起連續殺人案,45歲的烏茲別克男因深信妻子對婚姻不忠,他心生怨念的奔走三個國家,總共殺害了11名婦女並性侵她們。據瞭解,他從童年時期就對女性有一種不信任感,甚至可以說是厭惡女性,因此,他在晚期情緒失控時,犯下種種兇殘罪行。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烏茲別克有名45歲男子巴克提爾(Bakhtiyor Matyakubov),多年前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公園內,姦殺了想搭便車的36歲女子尤裡雅(Yulia Antipova);在2015年初,巴克提爾在俄羅斯另一處公園殺害了40歲艾米拉(Elmira Gusenko)。
他犯下兩起性侵殺害後,隨即逃到烏克蘭,躲避法律的規究。但巴克提爾在烏克蘭短短10天內,又性侵了一名77歲的老婦人及兩名女子,他也在當地襲擊一名賣花女,所幸賣花女警覺性高,抓到時機逃離魔掌。
巴克提爾回到俄羅斯繼續犯罪,他在同年4月4日姦殺34歲的耶希勒(Natalia Yelkina),4天後他到情趣用品店購買商品,並持刀攻擊26歲女店員伯澤諾(Yulia Lebezhina),店員身受20多刀傷重不治,這一切全被監視器拍下來。
巴克提爾犯下多起案件後,烏克蘭警方在一間咖啡廳裡逮捕了他,他表示自己童年時就對女性充滿怨恨,他更向警方表示「如果你沒有拘捕我,我會繼續謀殺且不會停止」。據瞭解,巴克提爾是已婚的失業遊民,有個21歲兒子,他的殺人動機只因他相信「妻子出軌他多次」。
他被逮捕後,調查人員及專家對他進行超過35次的精神鑑定,其中包括分子遺傳學,生物學,心理學,性學和精神病學。根據檢查結果,巴克提爾有著情緒不穩定的人格障礙,像是脾氣暴躁,煩躁,報復和對女性的個人厭惡等症狀。
而巴克提爾在烏克蘭犯下3起殺人案,被判處終身監禁,目前俄羅斯檢方即將做出5起殺人案的審判,而他在烏茲別克也犯了3起姦殺罪行,三國政府會以現行法律對他進行重審。俄國警方表示,他們懷疑巴克提爾還犯下別的殺人案,將針對這部分繼續調查,還受害者公道。
2019-03-13 11:00:48
阿楨
素食動物恐怖吃肉記:牛吃兔、馬殺雞、松鼠吃小鳥 2019-06-28 新浪科技

  坊間流傳著一個關於兔子的恐怖故事。女大學生在宿舍養了一隻蹦蹦跳跳、愛吃胡蘿蔔的可愛兔子。偶然一次,外賣裡的炸雞被兔子偷吃了,這給兔子打開了吃肉的新世界大門。它從此只願意吃肉,不再吃素食,長得肥大彪悍。後來主人為了讓它變回原本純良的小兔子,每天只餵食蔬菜。結果不出三天,兔子就“絕食”死亡了。
  兔子為肉瘋狂的行徑令人琢磨不透。  即使是人類,恐怕也沒有如此強的迷戀。
  其實除了兔子之外,一些其他素食動物也常常出現吃肉的傳聞。
  一種愛吃肉的體型碩大的北極兔
  在印度,一頭名叫拉爾的奶創造下一個月吃48只雞的駭人記錄。
  在人們眼中形象良好的鹿,有被虎豹追食的悲情,也有捕食兔子的一面。
  還有的和人生活較近的鹿,竟也養成了如出一轍的吃牛扒習慣。
  體型巨大兇狠,卻也歸為素食動物範疇的河馬,也不時被捕捉到啃食斑馬的兇殘畫面。
  馬似乎也和牛有著相似的喜好,它偶爾也對雞下狠口,戲稱“馬殺雞”。
  兔子吃炸雞、牛吃活雞、鹿吃兔子、松鼠吃鳥……素食動物食肉的行為一度被認為是動物的一種異食癖。相當於人類長時間對某些物質產生不尋常的食欲。比如有人吃泥土、紙屑、肥皂,甚至衍生出一些惡癖。但人們發現,即使是人工養殖且沒有明顯疾病的素食動物,也表現出了吃肉的習性。
  這些現象罕見,卻也是自然本身的真實寫照。“素食動物”這個稱號只是人類賦予它們的一種區分方式。但它們卻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人們,它們並不嚴格呆在這個領域內。這個名稱沒有限制住它們的天性,“素食動物”該吃肉時還是會吃肉。
2019-06-30 14:34:16
阿楨
大熊貓吃竹子的萌態吸引無數粉絲。它99%的食物都來自於竹子,但它其實也不只是吃素的。呆萌熊貓也曾被爆出吃山羊的“醜聞”。大熊貓其實是一種處於肉食動物向素食動物過度的雜食動物階段。在兩百萬年前,它的祖先可是實實在在的肉食動物。即使到了現在,它們仍然保留著一些肉食動物的遺傳痕跡。它們雖然愛吃竹子,消化道本身卻並沒有消化竹子的能力,是它們消化道中幾十種大量相應的腸道微生物幫助分解植物,獲得50%蛋白質,39%碳水化合物和13%脂肪。這種能量比例與野生貓、狼都差不多。研究還發現,大熊貓仍然保留有200萬年前肉食動物祖先的一種特殊消化道,大熊貓瀕臨滅絕的困境也許是由改變為吃竹子習性造成的。
  但即使這些素食動物也能吃肉,卻不能像雜食或肉食動物這般大口吃肉的爽快。經過漫長的演化,素食動物代謝脂肪的能力已經維持在很弱的水準。要是它們長期吃肉,則會出現心血管問題。
  吃肉顯然比吃素的能量補充效率更高。
  大約15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原本靠吃穀物、果實等素食為生。而從那時起,他們逐漸開始吃肉。後來學會用火之後,經過烹煮的熟肉更加美味,也更激發了人類對肉類的追求。研究者認為,人類腦容量的擴增與開始吃肉密不可分。
  既然如此,一些曾經吃肉的動物為何走上了吃素的演化道路?大概250萬年前,地球氣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雨水減少,大部分雨林變成了樹木繁茂的草原。許多高品質植物大量減少,這就意味著素食動物的食物競爭越來越嚴峻。於是,一些植食性動物轉變食物來源,開始吃起肉來。兇猛強悍的物種當然能輕易捕獲獵物,智慧的人類也沒有輸,一部分動物再難吃到肉。為了維持生存,它們只好淪落至吃素的境地。所以如今的一些素食動物,本質上是因為能力太弱而吃不到肉。而吃肉,也是它們一種正常的進食行為。所以再看到兔子、馬這些素食動物一反常態啃食肉食,不必太過驚訝。

你的良心為什麼會痛?——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2019-06-24 新浪科技

  作者Patricia Churchland在她的新書《良心:道德直覺的起源》(Conscience: The Origins of Moral Intuition)中提出“人若非具有社會性,就不會對凡事都有道德立場。”
  我們之所以有良心,與我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而演化出的神經生物學能力有關。
2019-06-30 14:35:25
阿楨
演化生物學領域有一種理論(比如理論生物學家Bret Weinstein所拓展的理論),即道德爭論就其能力本身而言具有社會功能,它能凝聚不同的群體——無論他們爭論的內容或他們各自對道德“正確”的抽象認識為何。此外,我們的許多道德規範——如我們不應背叛朋友或拋棄子女——顯然受到了自然選擇的影響,以便我們可以更好地在集體中生存下去。其他規範(如互惠的正確性)也頗為類似:我們的內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衝動——如果他人施予我們恩惠,假以時日,我們也當以回報。
  Churchland在書中略微提及了曾有研究觀察到其他靈長類(如黑猩猩)表現出類似有良心的行為,並列舉了靈長類動物學家Frans de Waal曾分析過的行為,比如為了共同目標而合作、分享食物、收養孤兒、悼念死者。Churchland認為這些例子指出了人類良心的演化起源。
  回應
神經生物學基礎?全文沒有提到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到底良心與哪個神經核團或神經回路相關聯?

殺手媽媽?近三分之一的動物母親會殺死寶寶! 2019-06-23 新浪科技

  女人的身體柔弱,但當她有了孩子以後,因為天性的母愛,常常會發揮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意志力,也因此,母親在我們的心目中是特別偉大的存在,成為母親的女性會憑著母愛的本能,為孩子付出力所能及的一切。
  在動物界中,同樣也有很多感人的舐犢之情,但是,最近一項研究調查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在哺乳動物中,竟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動物媽媽會殺死寶寶。
2019-06-30 14:39:31
阿楨
動物會殺死後代是一個真實的事實,只要雌性動物能評估出這樣做的明顯好處,她們就會殺死幼崽,因為雌性和雄性其實一樣具有競爭力,同樣需要為資源展開競爭。
  總結來說,導致雌性動物殺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種:
  1、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自覺無力養活後代
  2、母親身份對雌性來說生存成本特別高
  3、雌性產下後代會與其他個體的資源形成激烈競爭
  當這些壓力達到臨界值時,動物媽媽們便準備好了要殺死孩子。
  雖然,動物殺嬰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十分冷血,但這一舉動顯然是出於一種原始的衝動,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後代爭取最好的未來,這是在動物王國中,為了世代統治而做出的一種選擇,雌性動物們為了爭取權力,也是能十分狠心的。
  而在人類社會中,其實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中國歷史中,也曾有武則天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把自己的孩子趕盡殺絕這樣的例子。
  無論動物媽媽是為了鞏固群體地位,還是為了在惡劣環境中獲得足夠的食物而殺嬰,似乎都是看起來很黑暗的一種進化特徵(楨:演化!),但其實只是完全遵從著“適者生存”的法則。
  為了更成功地保護和養育後代,動物母親除了會養育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也會選擇把附近其他同類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育。
  在自然界中,動物母親們總能更敏銳地意識到選擇的壓力,如果一個鄰居的後代必須為了改善自己的命運而死去,那就順其自然吧。
  還好(楨:?),相比之下這個現象在我們人類社會中很少發生,這既多虧了人類在生產力發展後滿足了生存基礎,不再需要為了搶奪資源產生這些極端行為,也是因為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進步,道德的誕生和約束讓人們對弑嬰的做法非常譴責排斥。
  不過,面對自然時,我們不妨抱著更加客觀的態度,才能對自然現象,對動物行為有更全面的瞭解和認知。
  回應
因為生存法則,所以只能留下健康強壯的幼崽,弱小的難以生存的就棄之或食之了,以保存體力。
2019-06-30 14:40:36
阿楨
電影《小丑》的恐慌爭議:暴力與精神疾病的浪漫標籤? 2019/10/05 轉角說

「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電影《小丑》(Joker)上映前後,先是以拿下威尼斯影展大獎的藝術成就,捲起娛樂話題熱潮;而後又因為電影中涉及的暴力、精神疾病議題,在美國出現了安全恐慌的爭議。有人質疑《小丑》鼓吹犯罪、也有人疑慮給精神病患貼標籤,甚至憂心有人會趁機模仿犯罪、重演槍擊慘案的血腥悲劇。是《小丑》真的有毛病?各種質疑到底是「無聊的指控」、還是有其社會脈絡可循?
有槍擊案受害者家屬向《BBC》表示,《小丑》的電影宣傳「讓人直接聯想到殺手」,在家屬的要求下,奧羅拉市的電影院將不會放映《小丑》;家屬們也同時向華納兄弟影業呼籲,應該捐款幫助槍案受害者的相關社福組織。除了奧羅拉之外,目前也有其他城市的電影院禁止觀眾以蒙面、或特殊化妝的造型進場觀影,確保「出入者安全」。
美國紐約在2日晚間的電影節《小丑》放映會上,就有全副武裝、配備突擊步槍的員警嚴陣以待,連觀眾也必須接受安檢後才能入場。「《小丑》上映讓人非常害怕...」《路透社》報導,包含紐約、洛杉磯與芝加哥等大城市,已有部分民眾對此感到恐慌;而恐懼的根源,又連結到了2012年發生在科羅拉多州奧羅拉(Aurora)的槍擊慘案,當地一間正在首映蝙蝠俠系列《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電影院,放映途中突然有一名槍手朝觀眾席無差別掃射,最後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傷的悲劇。
從《小丑》電影延伸的議論不只如此。由於內容涉及精神疾病與犯罪,有些心理醫學相關團體擔憂的是,過往從好萊塢電影中常刻意誇張「精神異常」者,或是把心理疾病的類型化,連結到極端行為甚至是暴力,而《小丑》是不是也落入這種「精神病患容易反社會、犯罪」的窠臼,則各有解讀。不過英國的精神健康組織在確認過電影內容後,倒是向《BBC》表達肯定,故事中人物背景盡力鋪陳細節,人們對「瘋子」的刻板印象已經有所轉變。
「不是擔心《小丑》電影怎樣,是我們本來就害怕『小丑』本身...」過去幾年當中,英美就發生過「小丑恐慌」現象,根據民調機構拉斯穆森在2014年的研究,全美43%的成年人「討厭馬戲團小丑」,甚至有6.8%的受訪者坦承「小丑的出現會令人感到嚴重焦慮與恐慌」。這樣的負面反應就被稱為「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
2019-10-07 08:09:28
阿楨
單親媽勒斃子女遭判死 辯護律師批法官民粹 二審見

吳姓單親媽媽勒斃子女案,法院一審認為吳女無悔意判死。辯護律師廖蕙芳2020-11-26發出6點聲明,強調吳女獨扛養育和生活壓力,但法官忽略其遭遇境況,判決偏頗、民粹,令人慨嘆。
30歲吳姓單親女子離婚後獨自扶養6歲兒子、8歲女兒,今年2月疑因生活壓力,又和家人扞格,勒斃子女後輕生獲救,法院一審認為吳女事後毫無悔意,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殺人罪判處死刑;全案仍可上訴。
廖指出,吳姓女子是單親媽媽,2名子女出生後就由她一人獨自照顧至今,但離婚後工作不順遂,案發前已失業2個月,導致憂鬱症復發,除用藥證明,也有精神科醫師鑑定報告。
廖認為,吳女勒斃子女後輕生,就是要和子女同死之意,沒想到判決書對此完全不論,而直接認定被告「行徑冷血,泯滅人性,且被告所為僅在宣洩其心中對生活狀況之不滿情緒,在在均顯示被告行為極惡劣,泯滅人性……」完全偏頗。
廖說,本案與坊間發生的兒虐致死情形完全不同,民粹對於兒虐致死情節,有稱現行刑法規定不足,應修法加重其刑等意見,不但與本案情形不同,更是現行刑法沒有規定的條文,但判決書竟予以援引,顯然是錯誤的民粹判決。
吳女案發後坦白犯案過程,也一再向檢察官表明希望盼她死刑,讓她可以去陪小孩等語,判決書中一再認定被告沒有悔意,泯滅人性等,「那請問,被告要怎麼樣表示,才是具有悔意?」
吳女從未打小孩,若非被逼到絕境,也不會想帶著小孩共赴黃泉,結果判決書竟臆測:「倘被告不與社會永久隔離,則日後重返社會,恐再度僅因細故或自身情緒管理不佳而產生壓力,即以相同手段侵害他人(特別是弱小的幼童)生命權或其他侵害之可能性極高」,所以,求其生而不可得等。
犀利檢座則發文表示,之前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殺害幼童,唯一死刑」、「有病不能判死刑莫名其妙」、「殺無辜的人不用死刑嗎」,現在法官對殺了2個無辜幼童的人判死刑,結果還要被罵沒邏輯、沒經驗,到底誰的標準比較混亂?法盲與媒體真的是社會亂源。
  回應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隨機殺人、砍自己母親頭顱、火車上殺警、竹東虐殺少女,都沒看到你們法官這麼豪邁的判死,什麼時候突然變這麼正氣凜然了?
那些殺人犯,縱火犯,強盜殺人犯及性侵殺人犯也應全部判死刑,不能用可教化的理由縱容不判死刑.
媽媽會走上這條路,是政府殺人,該判刑的是政府
2020-11-30 10:06:29
阿楨
狡猾精子“毒害”競爭者,使得其他精子死亡 2021/03/05 新浪科技

  柏林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MPIMG)研究了小鼠精子細胞,攜帶t-單體型DNA序列的精子比沒有該DNA序列的競爭精子遊得更直,並且平均遊動速度更快。
  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t -單倍型精子(藍色痕跡)可以毒害同伴,使這些競爭對手(綠色痕跡)癱瘓,迫使他們繞著圈遊動,直到死亡。
  精子細胞是無情的競爭對手,基因差異可以使個體精子在生命競賽中具有優勢,從而促進特定基因變異傳遞給後代。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05/doc-ikftssaq1429529.shtml
2021-03-06 09:26:37
阿楨
放任拍攝性愛影片 少女留學前砍殺男友曝:擔心被外流 2022/12/20 中時

今年1月日本東京發生一起駭人命案,有名19歲少女認識25歲男友,但因為男友喜歡拍攝性愛影片,導致少女要出國留學的前一刻,擔心自己的私密影片遭外流,於是持刀砍殺男友,而對方遭砍送醫後不治身亡;東京地方法院於昨(19)日,判決該少女9年有期徒刑。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1名在青森就讀高中的19歲少女,認識大她6歲在當地酒吧工作的男友,2人曖昧交往後,少女就便於隔年搬去東京和男友居住,然而,在交往過程中男友喜歡手機拍下2人的性愛畫面,少女也因為「太喜歡他,不知道怎麼拒絕」,因此,便放任男友拍攝,但2人交往過程時常吵架,也多次分分合合。
直到少女準備出國留學,她雖然一直要求男友刪除性愛影片,但是男友竟不同意,還揚言要將性愛影片PO到網路上,而她擔心出國後,男友可能真的將影片外流PO上網,於是,她在1月9日,持自家住處的菜刀刺向男友,雖然男友一度跑出房間,以及報警求救,警方獲報抵達現場時,趕緊將男子送醫救治,但歷經7小時的搶救後,該男仍不治身亡。
  回應
渣男遇到母老虎。
日本有禮無體。
2022-12-21 09:42: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