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4 07:04:15| 人氣4,483| 回應4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記憶的秘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本研究「記憶」的科普書《記憶的秘密》(猫頭鷹,2005)能在半年就有11刷的銷售,實在出人預料,由此可見……

又要引申到「由此可見台灣人還是愛看出的」或「誰說有內含的書不好賣」了是嗎?

不然要如何解釋?難道是教改後遺症或電腦化副作用嗎?

可能吧,伝統重記憶的教育,在歷經教改反記憶及電腦比人會記憶的侵蝕下之反撲,不然坊間記憶補習班怎會一大堆,雖然收費昂貴,但是仍然趨之若鶩,人滿為患(p.5)。

你誤解了譯者洪蘭的意思,她是說「中國一向是考試掛帥……旣然考試是背多分,坊間記憶補習班自然是一大堆,雖然收費昂貴,但是仍然趨之若鶩,人滿為患……但是,廿一世紀的現在,你要替你孩子準備好出社會去和別人競爭的,絕對不是死記硬背的工夫,而是組織和整理的能力。」(p.5)

旣然如此,那本書怎會大賣?難道是現代人怕老年失智症?

你管人家好不好賣,你又不是書商、該書的編輯或作者,還是來看看書中有啥新東西。

有啥好看的,我在《緣現論》的「腦的結構」就已說過:「雖然側頭葉有記憶中樞,但過去的經驗和印象是儲存在舊皮質。記憶中樞將舊皮質的印象開發出來,在頂頭葉行認知思考、在側頭葉行判斷,而後再將判斷提供結前頭葉成為認知或情意的行動。」

太簡陋了,腦神經學的知識、拜科學儀器及生命科學突飛猛進之賜,不斷有新知產生,譯者就不時以譯注方式更正增修原著的看法了,更何況你的淺見。

所言極是,就以大腦皮質的細胞數為例,我在《緣現論》最早說有二百億,最近修正為約有一千億個細胞,但本書卻說有一兆個細胞,原來「每一個神經元有約十個膠原,總數為一兆……膠原細胞和神經元都產生及接受神經伝導物質,二者都有伝音訊的功能。」(p.99)

腦神經學實在是門令人生畏的科學,腦神經學家們透過核生化戰級的精密儀器,才得以研究出腦神經的伝導及反應機制(p.115-134)。

不然要跟你在《緣現論》一樣,以哲學玄想出認知論嗎?
懶得跟你這沒思想的人談哲學,還是來介紹三種記憶──程序、語意及事件記憶(p.40),以語言為例,語法、單字的記憶屬程序、語意的記憶,透過理解和反覆練習能增強記憶,但整天說過不停一再重覆的應酬話或某時刻的真心話就屬事件記憶了,前者說的愈多遍反而記不起在何時何地說過那句話了,反倒是後者在某一特別有感情的時空說過的某句話、會長記在心。

難怪大多記憶術會靠心像、押韻、聯想等技巧來幫助吾人來記住如應酬話般的陌生人姓名長相、數字、單字……等等(p.241-287)。
 

記憶>百度百科
 
記憶特征
遺忘特征
記憶的分類
判斷人的記憶品質
記憶的法則
記憶的原理
記憶的方法
四個記憶高潮
增強記憶食療方
 
記憶的起源與發展
  
  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帕蒙尼德認爲,人的記憶是由明暗(或冷熱)兩種物質構成的混合體,只要混合體沒有受到幹擾,記憶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體發生變化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迪奧澤尼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認爲記憶是由使體內空氣保持均勻分布的東西所組成的,與帕蒙尼德一樣,他也認爲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在記憶問題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紀的思想家柏拉圖。他的理論被稱爲"蠟板假說"。他認爲,人對事物獲得印象,就象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蠟版上所留下的印記一樣。
  亞裏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末,提出了一個較爲科學的概念。今天我們所認爲的一些的大腦的功能,在他那時主要被當作了心髒的功能。他認識到了心髒的部分功能與血液有關,而記憶則是以血液流動爲基礎的。遺忘的發生主要是血液流動減緩所致。
  古羅馬人在記憶理論上的研究很少,不過他們使用的“羅馬家居法”和“直接聯想法”一直傳到了今天。這幾種方法很實用,現在許多書上講的快速記憶方法都有這兩種方法的影子,有的只是變通了叫法或則略加了改進,但實質內容是一樣的。
  17世紀中葉,英國出現了以霍布斯、洛克爲代表的“聯想主義”心理學派。霍布斯對記憶現象做了唯物主義的分析;洛克則在歐洲心理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記憶現象--“聯想”一詞,此後“聯想”便成了專門的術語了。第一個在心理學史上對記憶進行系統實驗的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他對記憶研究的主要貢獻一是對記憶進行嚴格數量化的測定,二是對記憶的保持規律作了重要研究並繪制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記憶研究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美、英、日、蘇等國家或設立記憶法專科學校,或開辦函授教學,開始對人們進行增進記憶的普及教育。
  
記憶定律
 
  《辭海》中“記憶”的定義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識記即識別和記住事物特點及聯系,它的生理基礎爲大腦皮層形成了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系;保持即暫時聯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腦中;再現或再認則爲暫時聯系的再活躍。通過識記和保持可積累知識經驗。通過再現或再認可恢複過去的知識經驗。從現代的信息論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記憶就是人們把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並儲存于大腦裏面,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過程。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將記憶的含義表述得更確切一些。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應用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
  由感塊(感覺)刺激大腦的記庫産生的儲存叫記塊。它是外界信息在大腦裏的一種轉化。
  記塊分兩種:一種是遺傳記塊,一種是後天記塊。遺傳記塊包括人類和動物的行爲等等記塊,後天記塊是人類等動物後天學習得來的記塊。
  遺傳記塊分兩種:一種是單一遺傳記塊,一種是整體遺傳記塊。單一遺傳記塊比如聽、看等等,整體遺傳記塊包刮協同遺傳記塊和統一遺傳記塊,前者是指在同一個機體內的一種協調,比如排泄,排泄必須有腹肌的收縮、肛門括約肌的收縮等的共同作用才能産生。後者是指團體性行爲,比如蜜蜂築巢,珊瑚蟲形成珊瑚礁等,如果蜜蜂和珊瑚蟲在遺傳基因中沒有特定的整體基因支配,就不可能産生這種巢和礁。
  記和憶是兩個過程,記是將感塊轉化到大腦內儲存的過程,感塊進入大腦後就成了記塊。憶是將記塊取出來的過程。記塊並不是全部可以被喚醒成爲憶塊的,記塊能否形成憶塊與時間、感塊、原塊的刺激程度、思維過程、深部感覺、隨機性和生物鍾有關。記塊和憶塊之間有時還存在微妙的差別,也就是它們可能失真。
  記塊按時間還可分爲短記塊和長記塊。
  按性質記塊還可以分爲硬記塊和軟記塊。硬記塊決定器官的細胞性質、結構、大小等等,比喻肝細胞和心細胞的不同。軟記塊決定細胞的功能和表現,比喻肌細胞可以收縮。
記憶特征

  遺傳是一種記的行爲的釋放。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遺傳,也就是在染色體上形成特定標示,這一標示的形成是非常漫長的,也是比較複雜的,這種標示首先必須某細胞群(比喻人類大腦細胞群)受到連續的或特殊的刺激,使其帶上這一特定的刺激的標示,這樣,這一刺激的遺傳基因已經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取決于異性,假使和這個人結婚的異性也帶有這一特定遺傳標示,那麽這一刺激的結果就可能在他們的後代中出現了,比喻黃種人的三大特征之一的青屁股,又比喻白種人的白皮膚,因爲長期的陽光照射稀少産生的皮膚標記,這一標記能遺傳,就是在長期的同種刺激中,使得歐洲人産生了這一遺傳標記。
  標記的産生有以下特點:第一、來自長期的大面積種類都得到的刺激;第二、來自突然的單一的刺激。在這裏,有必要論述一下“變異”,變異是指在正常遺傳的位點上出現了特殊,所以,以上所述的內容就是變異,但是,它們也不盡相同,以前所述的變異是指某種非普通物種類同的改變,本文在這裏所描敘的變異還包括新細胞的誕生和新功能的産生,人以前沒有思維,經過長期的社會群居,使得在同一洞穴裏的人必須發生交往,慢慢地就出現了思維,從此,一群新的基因就産生了。人類在內的動物界的所有行爲都是遺傳的結果,環境只能使這種行爲更加完美和複雜。從人類最初的吮吸到最後發育出來的性行爲,都是遺傳的結果。人類的行爲可以到動物界找到答案,如果以動物的行爲建立一個認識黎(認識的一種理論),可以發現,人類的所有行爲都是以單細胞生物的行爲爲模本而進化的。雖然人類有喂奶等高級行爲,但是,它是進化的結果。
  自然界的原塊使人體産生的記塊的信息量,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龐大的,不過很多的記塊都被大腦隱藏了,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可能被提取出來,筆者就有過這方面的例子,有首兒時學的歌“在烏克蘭遼闊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長著幾棵美麗的白楊,這就是我可愛的家鄉”,這歌我有幾十年沒唱了,根本就不知道在我的大腦內有這麽一首歌,在我三十幾歲時,有一天突然能夠唱了,並且是自動出來的,我當時非常驚訝自己的記憶是否出了毛病。依此可以分析出,人的記憶力是無限的。可以知道,記塊一旦産生,它就牢牢地儲存在大腦裏了,只是你沒有使它們複出的能力,一旦有了這種提示的生物鍾,它就會被喚出,形成憶塊,有些人在突然遇到一種事件的發生時,總是對付得了,就是他們有這方面的記塊,所以他們就很成功。
  有一種“生鋪”行爲,可以證明周身細胞是有記憶的,當一個人睡在一個新環境的一張床上面,就會有翻來複去睡不著覺的感覺産生,這是因爲,整個人背部和身軀側面的細胞牢記著以前的“睡眠床”的“性質”:如軟硬、平凹、覆蓋物的輕重、枕頭的性質及睡的方向等,當他入眠于這一陌生環境時,軀體細胞的所有原記塊都與現在的刺激格格不入或對不上號,所以細胞出現大調整(興奮),通過一定路徑反饋給大腦的興奮中樞,大腦于是建立一個新的聯系區,因此興奮使人不能入睡。

  先天和後天記庫

  記塊主要在兩個記庫儲存:先天記庫和後天記庫,先天記庫位于古大腦,後天記庫主要位于大腦皮層(新大腦),先天記庫就是人類原始生命行爲的記庫,如吮吸、吞咽等等,後天記庫就是後天必須學會的有利于人類生存的信息儲存。比如遊泳。
  後天記庫又分三個子記庫:一是圖形信息記庫,二是語言文字記庫,三是行爲功能記庫。由三大記庫組成“記塊中樞”(後天記庫),記塊中樞在大腦皮層內占了80%的地方,並且基本上都位于大腦皮層。
  還有20%位于小腦和脊髓的某些地方。在現實中,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有些人到一個新的地方是不會走失的,因爲他的地址記塊非常強。有些人到一個地方就出現所謂的“水土不服”,那是因爲在你腸道的細菌象你的背肌一樣出現了對新環境的“不適”而引起。還有一些人初三可能重讀了三個,學習一塌糊塗,但是她可能記得比常人多十倍的電話號碼,對這種枯燥無味的數字記得這麽死,一般人是非常難的。有的人對一般的語言文字絲毫不感興趣,比如小說等,但對自己的專業書籍特別愛讀,更愛收藏,並且記得非常多原文。這個例子說明,在三大記庫裏,還有子記庫,子記庫發達的人,一般都是有偏愛的學者,同時子記庫的發達還可抑制母記庫的發展。
  記憶不但人和動物不同,就是男人和女人也是不同的,女人對數字記憶和語言記憶很好,但是對其它她就很難記住,她們對行爲記憶很差,女人們經常會遺失鑰匙等等,男人就不會或很難發生這方面的事。女人偏重于聽,男人偏重于看,女人聽了一些好話就産生思維超向,男人看到什麽就容易動情。女人和男人在記憶上的區別還遠不止于此。
  仔細分析一下記庫裏面東西的成因。首先你的大腦裏假設沒有任何思維,這時一種刺激,比喻一首歌,通過聽覺來到你的大腦裏,在你的大腦裏假設以前有這首歌,你的思維就會跟著這首歌跑(比如能回憶起第一次學這首歌時的人物環境等等),並且會不自覺地哼起來,這是生物鍾的功能的結果(見生物鍾);如果你沒有聽過這首歌,在你的大腦的圖形信息記庫的音樂子記庫裏就會自動儲存這首歌,大腦還有可能將唱歌的人和這首歌聯系在一起,也有可能和當時的環境聯系在一起,以後的歲月裏,只要再遇到或想起這首歌,那些附帶記塊就會同時産生了。如果再在以後唱這首歌時,又被附帶一些其它的不同內容,到時這些內容也會同時出現。
  生物遵循4567規律,4是四十多億年前地球誕生;5是五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有神經的動物開始産生;6是六千年前智慧的飛躍,主要是指語言和文字的出現;7是七十年前的人類智慧社會化,使得現代文明飛速發展。生命的誕生是記的結果、生命的延續是記的結果、智慧的誕生和延續也是記的結果。反過來,智能再影響一切:感塊、記塊、原塊、思塊、能塊以及生命過程。
遺忘特征

  常聽人說:我忘記了。其實,忘記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生物調節,人總是有選擇地産生記塊,對他沒有用的記塊一般都會抛棄或者拒絕,愛好電腦的就只注意與此有關的信息,愛好看書的人就只愛看書,這也是感覺調節記塊的一種佐證,當然,一個人從小就訓練情感的作用,那他不是天才都是天才。
  遺忘分兩種:永久性遺忘和暫時性遺忘。永久性遺忘分爲兩種情況:一種是病理性的,比喻被車撞成失憶症的人,對過去很多事情都有可能永遠失去回憶的可能,它們是記庫的某些通路已完全發生機械性短路,生物鍾已經無法與之溝通的結果;一種是愛好性的,就是自己不愛好,或當時沒有往腦裏去的緣故,比喻有些你學過的東西無論何時再次遇到它,你都産生陌生感,再比喻一篇文章中,雖然主要內容你可以倒背如流,可是有些修飾性話語你再看到時,可能也有陌生感。暫時性遺忘並不是時間上的長短,這一暫時可能是幾十分鍾,也可能是幾十年。
  遺忘的實質是對大腦內的信息的一種停止使用,如果沒有這一功能,大腦每天所進入的信息如果漫無目的地長期出現,這個人就會造成思維過度,去記是大腦的一種行爲,這從你一生中吃過的早中晚三餐可以看出,因爲你很少能說出某年某月某日吃過一些什麽,是在哪裏吃的,和誰一起吃的,可見你對這些每天必須發生的東西是不會隨便産生記快的,所以你就沒有回憶可言。
  習慣就是記快與行爲和思維的一種固定,你的衣服的存放,書籍的擺設,抹布在廚房的位置,便紙的放置等等一切,你都必須固定,否則就會使你的家庭出現混亂,不出現這種混亂的存放就是習慣,當然在語言、思維和行爲上也存在習慣,尤其是行爲的習慣特征最強烈,有人騎單車是直腰,有的彎腰,有的左手拿筷子,有的右手拿筷子,有的用握筆室拿筷子,有的用其它方式拿筷,這些行爲的産生,都是一些習慣性動作了,誰也難于改變,要改變也是需要花費一些氣力的。
  一首你孩提時可能已經學過的詩,經過若幹年以後,你的大腦中從來沒有回憶過它們,一旦有一天,你突然遇到這首詩,你就會說:“我學過”。雖然你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在大腦中産生過該詩,也一直沒機會在現實中接觸他,但是在你的印像中,你沒有真正忘記它。
  記塊的多少決定一個人經驗的多少,平時所說的經驗豐富和經驗不足就是由它決定的。
記憶的分類

  記憶是大腦系統活動的過程,一般可分爲識記、保持和重現三個階段。識記,就是通過感覺器官將外界信息留在腦子裏;保持,是將識記下來的信息,短期或長期地留在腦子裏,使其暫時不遺忘或者許久不遺忘;重現,包括兩種情況,凡是識記過的事物,當其重新出現在自己面前時,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之感,甚至能明確地把它辨認出來,稱作再認;凡是識記過的事物不在自己面前,仍能將它表現出來,稱作再現。因此,重現就是指在人們需要時,能把已識記過的材料從大腦裏重新分辨並提取出來的過程。
  人們在在漫長的社會生活與學習中需要記憶來學習和工作,但人的記憶卻因人的個體差異不同其記憶的好壞也不同。根據學術界上對記憶的一般性結論,人的記憶力的好壞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通過人的記憶分類我們就更容易看清。

  1.記憶內容的分類:

  根據記憶內容的變化,記憶的類型有:形象記憶型、抽象記憶型、情緒記憶型和動作記憶型。
  ①、形象記憶型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爲主要的記憶類型。
  ②、抽象記憶型也稱詞語邏輯記憶型。它是以文字、概念、邏輯關系爲主要對象的抽象化的記憶類型,如,“哲學”、“市場經濟”、“自由主義”等詞語文字,整段整篇的理論性文章,一些學科的定義、公式等。
  ③、情緒記憶型,情緒、情感是指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産生的態度體驗。這種體驗是深刻的、自發的、情不自禁的。所以記憶的內容可以深刻的牢固的保持在大腦中。
  ④、動作記憶型動作記憶是以各種動作、姿勢、習慣和技能爲主的記憶。動作記憶是培養各種技能的基礎。

  2、感知器官的分類:

  視覺記憶型是指視覺在記憶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記憶類型。視覺記憶中,主要是根據形狀印象和顔色印象記憶的。
  ①、聽覺記憶型是指聽覺感知在記憶過程中起主導地位的記憶類型。
  ②、嗅覺記憶型是指嗅覺感知在記憶過程中起主導地位的記憶類型。嗅覺記憶是常人都具備的一種記憶。
  ③、味覺記憶型是指味覺感知在記憶過程中起主導地位的記憶類型。味記憶也是常人都具備的一種記憶。
  ④、膚覺記憶型是指膚覺感知在記憶過程中起主導地位的記憶類型。
  ⑤、混合記憶型是指兩種以上(包括兩種)感知器官在記憶過程中同時起主導作用的記憶類型。

  3、保持時間的分類

  科學家們根據信息論的觀點,根據記憶過程中信息保持的時間長短不同,將記憶分爲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個保持階段。並通過一系列實驗,進一步將這兩個階段分爲: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永久記憶四種。

  4、意識類型的分類

  按心理活動是否帶有意志性和目的性分類,可以將記憶分爲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其中的“意”,心理學上的解釋是指“意識”,意識問題很複雜,我們在這裏將他解釋爲“意志性”和“目的性”,僅爲了掌握。)結合記憶過程,還可以進一步分爲:無意識記、無意回憶、有意識記和有意回憶四種。
  ①、無意記憶的四個特征:
  一是沒有任何記憶的目的、要求;
  二是沒有做出任何記憶的意志努力;
  三是沒有采取任何的記憶方法;
  四是記憶的自發性,並帶有片面性。
  ②、有意記憶的相對于無意記憶,也具有四個特征:
  一是有預定的記憶目的和要求;
  二是需要作出記憶的意志努力;
  三是需要作出運用一定的記憶方法;
  四是具有自控性和創造性。
  無意記憶和有意記憶是相輔相成的,並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也就是說,無意記憶可以向有意記憶轉化,有意記憶也可以向無意記憶轉化。這些條件包括:
  第一,實踐或認識任務的需要是兩者相互轉化的根本條件。
  第二,信息強度的變化是轉化的重要條件。
  第三,人的主觀處于何種狀態是轉化的重要條件。
  第四,所掌握的記憶技能的熟練程度是轉化的必要條件。
  第五,精神高度集中,然後思想放松,常常是有意記憶向無意記憶轉化的有利時機。
  恩格斯曾說:“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麽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産物。”心理現象是神經系統的屬性,大腦是“靈魂和意識的所在地”,各國科學家研究記憶的生理和生化方面,認知心理學家對記憶進行了大量研究,實際上這是對大腦奧秘的挖掘。在某些方面他們達到了共識,如認爲記憶存在于覆蓋在人腦表面的大腦皮質之中,記憶的獲得與整個大腦的突觸的抑制和促進有關。他們認爲大腦一旦受到刺激,則在每一神經細胞(神經元)上生長出更多的突起,這些突起將使人腦內部的突觸連接。神經聯系的總量增加,形成記憶。不斷的刺激,細胞問聯絡密切,枝叉型的突觸不斷增多,信息才易通過。經多次反複,促進突觸愈加發達。反之,如形成的突觸長期不用,會變弱、縮小,突觸數也減少,使信息不能順利通過。所以爲了增強記憶,就要經常用腦,就像經常要進行體育鍛煉一樣,進行頭腦鍛煉。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結構功能單元就是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相當于一個記憶元件,它有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就像一個雙穩態繼電器。神經細胞記憶的信息用二進制數的單位“比特”來計量,它的總數爲1×1010—1.4×1010個,就是100億到140億個之間。如果人的一生用60年計算,神經細胞每秒鍾接受的信息量是14比特(最高可達25比特),那麽一個人畢生的總記憶儲量大約是2.8×1010比特。這種儲量究竟有多大?打個比方來說,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之一,藏書近2000萬冊,我們大腦的信息儲量可以容下三四個美國國會圖書館。看來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也只占用了自己大腦記憶儲量的一丁點兒,事實上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的大腦都具有巨大的潛力尚待進一步開發,而少數已經完成開發的大腦超前者有著令世人驚歎稱羨的記憶力。
  曆史上不少經過認真地看、聽、默誦、觀察以及種種刻苦的磨煉,造就了非凡的記憶力。據傳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名叫賈逵的人,他五歲時還不會開口說話,他的姐姐聽到隔壁私塾裏傳來琅琅讀書聲,常抱著他到籬笆旁傾聽。到了賈逵10歲時,他姐姐發現他在暗誦五經的內容,感到十分吃驚,原來私塾裏學生反反複複地念書,使賈逵耳熟能詳。姐姐幫助他將庭院裏桑樹皮剝下來,裁成薄片,使他能邊誦邊寫,經過幾年的努力,賈適已能夠通曉五經和其他史書了。
  報載美國紐約一所中學的生物教師霍華德?貝格在1990年以一分鍾閱讀並理解25000字的速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他接受了一家雜志的采訪和測試,采訪者給了他一本剛剛印刷完畢的《戴安娜傳》,這是本厚達320頁的書,僅僅花了五分鍾便讀完了這本書。然後他接受提問,結果令人昨舌:10個問題中他競准確無誤地答對9題,而唯一沒有回答出的是一個次要的問題——戴安娜就讀過的一所中學的校名,采訪者又拿出另一本近500頁的新小說《臥房》,他用12分鍾讀完並答對了10個問題。據《體育生活》報道,俄羅斯棋手卡斯帕格夫具有超群的記憶力,他記下了1800多人的通信地址和450多人的電話號碼,熟記了12000個棋譜。《太原日報》載文說英國倫敦舉行了第四屆世界記憶力大賽,經過一番角逐,決出最好的選手漢克和奧彬,在最關鍵的一項比賽(一小時必須記住2000位的數字,再用45分鍾寫下來),奧彬戰勝了漢克,他記住了1140位數字,然後用45分鍾寫了出來。陝西省吱山縣有一個過目不忘的人,名叫張宏斌,是個醫生。他陸續看過11遍《紅樓夢》,能把443個主要人物的來龍去脈、相互關系,道個清清楚楚。《紅樓夢》中225首詩詞皆爛熟于心。1995年5月張給縣中學高三學生講授唐詩宋詞,所有的詩詞全是背出來的,講稿上沒有。全國各地名勝鐫刻的楹聯,他可背出4000多幅。金元時代的《藥性歌賦》,記載著幾百種藥性,他在一個星期內就全部背了下來。當人們詢問他有什麽記憶訣竅時,他說:一是頭腦高度集中,二是博學,博學引起聯想,找出內部規律,三是講究科學性。
  對于這些記憶大師,我們不能“望洋興歎”“妄自菲薄”,樹立信心更要急起直追,努力實踐,開發自己尚在沈睡的大腦。愛因斯坦把正確的方法納入成功的要素之中。即:成功=艱苦勞動十正確方法十少說空話。我們要刻苦地研究記憶的知識和它的規律,通過科學的記憶方法和持之以恒的訓練,真正把自己大腦的潛能發揮出來,“梅以寒而茂,荷以暑而清”,艱辛而科學地培植,長期而持久的訓練,就一定能結出美麗的記憶之花。
判斷人的記憶品質

  一般根據什麽來判斷人的記憶品質及記憶的優劣的標准呢?綜合起來一個人的記憶力水平,可以從記憶品質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確性和備用性等四個方面來衡量和評價:
 
  敏捷性

  記憶的敏捷性體現記憶速度的快慢,指個人在一定時間內能夠記住的事物的數量。人們記憶的速度有相當大的差異。有人做過這方面的實驗:讓受試者背誦一首唐 詩,有的人重複5次就記住了,而有的卻需要重複26次才能記住。有的學者讓受試者識記一系列圖形,有的人只需看33次就能記住,有的卻需要看75次才能記住。這就說明了人的記憶在速度方面即敏捷性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記憶是否敏捷取決于大腦皮層中條件反射形成的速度。條件反射形成得快,記憶就敏捷;條件反射形成得慢,記憶就遲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記憶具有敏捷性,因爲這樣就可以在單位時間裏獲得更多的知識。要增強記憶力首先就是記憶的敏捷性。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一是平時要加強鍛煉,通過鍛煉使自己的記憶敏捷起來;二是在記憶時要集中注意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以此來獲得新的知識。也就說在舊有的條件反射基礎上去建立新的條件反射,這樣記憶力就會逐漸敏捷起來。
  持久性
  記憶的持久性是指記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時間的長短。僅有敏捷性還不能稱之爲良好的記憶。像前面講的,記得快也忘得快,那就沒有什麽實際意義了。所以,良好的記憶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標准就是持久性。記憶的持久性,顧名思義,就是指記憶的事物能在頭腦中保持長久的時間。它是記憶鞏固程度的體現。從生理學角度來說,記憶的持久性取決于條件反射的牢固性。條件反射建立得越鞏固,記憶就越持久;條件反射建立得越松散,記憶就越短暫。人們的記憶在持久性方面也有很大差別。有的人記憶十分長久,可以維持多年;而有的人卻十分健忘,記不了多久就忘掉了。人們都希望自己的記憶長久,但是僅僅持久仍然是不夠的,如果不善于靈活運用也是枉然。既有持久性又有運用的靈活性,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到的知識。記憶不長久,一般是功夫不深,複習記憶密度不夠有關。要經常地並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複習,使條件反射不斷強化而得到鞏固,這樣就可以使記憶獲得持久性。
  正確性
  記憶的正確性是指對原來記憶內容的性質的保持。一個人的記憶,如果既有敏捷性,又具有持久性,但是不具備正確性,記得又快又牢固,可就是記錯了。顯然這樣的記憶也毫無用處。完全可以說,“正確性”是良好記憶的最重要的特點。如果記憶總是不正確,那它只能對我們的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幫倒忙。正像開汽車時弄反了方向,開得越快,距離目的地越遠。所以,記憶的正確性是保持人們獲得正確知識的重要的心理品質。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記憶總是非常正確,回答問題,處理事情總是那麽信心十足,准確而全面,從不丟三落四或添枝加葉。而有的人的記憶不是錯誤百出,就是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總是“大概”、“或許”、“差不多”等。這說明人們的記憶在正確性方面也是大不相同的。記憶的不正確,不准確與識記以及遺忘的選擇性有很大關系。對同一件事情,人們識記的角度和識記後遺忘的角度都不完全相同。
  例如:幾個人都看了某本書,看後即問他們記住了什麽內容,他們的回答不可能是一樣的。從生理上說,記憶的正確與否與條件反射有關。如果條件反射形成得准確、牢固,記憶的正確性就好,反之,如果條件反射形成得不正確、不准確、不牢固,記憶的正確性就差。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記憶具有最大限度的正確性,就要從條件反射建立的正確性和准確性上去努力。一般來說,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最初印象往往都是最深刻的。這和在白紙上畫畫看得最清楚是一個道理。心理學的研究證實,最初印象往往對人的心理活動發生很大影響。要保證記憶的正確性,首先要進行認真、正確的識記。其次,必須勤于自我監督。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隨時分清自己記憶中正確記憶和錯誤記憶、精確記憶和模糊記憶的內容。對于正確和精確記住的事物,要不斷通過強化條件反射去鞏固它;對錯誤記憶和模糊記憶的內容,要通過修正條件反射之後再去加強它。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記憶的正確性。
  備用性
  記憶的備用性是指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從記憶中迅速而准確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記憶備用性,指的是能夠迅速地從已識記的知識儲備中提取當時所需用的信息的性能。記憶的備用性是決定記憶效能的主要因素,是判斷記憶品質的最重要的標准。記憶的備用性也是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確性、系統性和廣闊性的體現。人們進行活動的目的是爲了儲備知識,並使之備而有用,備而能用。記憶如果沒有備用性,它了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正像一個倉庫,盡管裏面儲滿了貨物,如果取貨非常困難,那就起不到倉庫應有的作用。人們的記憶好比是儲存知識的“智慧倉庫”,如果管理得當,進貨、發貨就會迅速、順利。也就是說,當需要使用某種知識時能夠很快提取應用,這樣都有實際意義。就像學生進考場那樣,記憶備用性好的學生,能夠迅速、正確地從自己記憶的倉庫中提取相應的知識,順利答完試題。而備用性不好的學生常常會發懵或答非所問,影響考試成績。現實中有些人,知道的事情並不少甚至可以稱得上“淵博”。可是當需要回憶某些事物時,需要的總是想不起來。
  這就說明他們的記憶缺乏備用性,而另一些人,掌握的知識盡管少一些,但使用時總是得心應手,並在回憶時隨時能夠再現需要的東西。這就說明他們的記憶具有較好的備用性。備用性是良好記憶的品質中最重要的一種品質。記憶的備用性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培養、鍛煉的結果。要想使自己的記憶具有良好的備用性,首先要使記憶具有正確性,系統性和持久性;還要通過各種方法培養鍛煉自己回憶的技巧,並多運用已經記憶的知識,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這樣記憶也就具有較好的備用性了。特別要強調的是,從識記一開始就不要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因爲記憶的備用性是在識記的過程中形成的。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記那些有意義的事物,並在識記當時就立刻建立起識記和同需要使用這些知識場合之間的聯系。另外還要強調積累知識的系統性,因爲記憶和系統性對形成記憶的備用性也是很重要的。拿破侖曾經說過:“一切事情和知識在他頭腦裏放得像在櫥櫃的抽屜裏一樣,只要他打開某個,就能准確地取出所需要的材料。”蘇聯軍事家蘇沃洛夫也曾說過:“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但是這個倉庫有許多隔斷,因而應該盡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條。”
  記憶的四種品質是有機聯系,缺一不可的。爲了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記憶能力,就必須建立豐富、系統、精確而鞏固的條件反射,具備所有優秀的記憶品質。忽視記憶品質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的。所以檢驗一個人的記憶力的好壞,不能單看某一方面品質,而必須用四個方面的品質去全面的衡量。
  提高記憶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堅持進行記憶力訓練,目前網絡上比較流行的圖像記憶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奇特,誇張,有趣的生動畫面,來達到強烈刺激大腦神經從而達到一次性深刻記憶的目的,和傳統的死記硬背方法截然不同。
  傳統的記憶法方法是通過不斷的重複內容刺激腦神經達到記憶的目的,比較費時,還容易遺忘。圖像記憶雖說也需要複習,但是只需要少數幾次的複習記憶即可達到永遠牢記的目的。
  這也充分運用了人腦的記憶優勢,因爲人腦具有非常大的圖像記憶空間,比傳統的死記硬背的記憶空間大100萬倍。這也用到了左右腦的分工理論了。
  只要堅持去訓練,養成圖像記憶的習慣,那麽記憶也就不再是你發愁的問題。
記憶的法則

  記憶與錄音
  
  錄音的方法是,先有關題目錄進磁帶,然後空出一段足夠回答問題的時間,最後再把題目的正確答案錄進去一這樣平時聽音作答時,就可以檢驗自己遺忘或是搞錯的地方。
  使用這種方法,由于回答的時間有限制,就會促使頭腦反應迅捷,記憶敏銳。同時也可以訓練人養成一種簡潔回答問題的條件反射。

  記憶與備忘錄

  當人們面對大量要記憶的事項時,首先辨別出哪些是必需記憶的,哪些是可記錄備用的,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要記憶的事項,提高記憶效果。特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裏,養成做備忘錄的習慣更有益處。

  記憶與環境

  對于一般的人來說,必須注意在學習的時候桌上不要放置任何會誘惑人的東西,以免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在強記時,桌上除了同記憶有關的東西,其它一概不應放置。
  還有,寫字臺和牆壁最好塗上一種會使人鎮靜的顔色。光線太強大弱都會使眼睛疲憊。
  記憶與字典
  字典宛如一只寶盒,裏面藏有各種各樣知識,你只要勤於向它索取,它促會源源不絕地奉獻。多查字典對於鞏固記憶具有很好的效果。當我們遇到難題時,向別人請教也能解決,但這只是一種聽來的知識,過後如不加以確證的話,那優難以記住。而查字典卻不然,往往是帶有一種急於想知道詞語及其用法的積極願望和精神准備。三番主次地翻查字典更會加深印象,從而達到鞏固記憶的間的。
  記憶與兒童讀物
  要想記得牢,就要理解得好。現代社會上分門別類的書籍很多,但是它們對於初學者來說顯然太專業化了。因此,我們可以設法利用一些兒童知識讀物。因爲這些讀物就是針對孩子們缺乏一定科學知識而編寫的,其內容淺顯易懂,還配有大量插圖和照片。等到我們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之後,就可以轉向閱讀成人書籍,這時閱讀起來就容易多了。
  記憶與討論
  互相討論的方法能彌補各自的不足之處,會使一個人本來難於解決的問題變得輕而易舉。由于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大家都有一個清楚的瞭解,所以就容易記住。另外,在討論過程中,互相的啓發往往會産生一種意想不到的靈感,很容易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記憶與添注
  
  有些人看書泛泛而過,隨著時光的流逝,印象也就悄然無蹤。爲此要設法在書中找出重要的部分,然後分別夾上小紙條,以便查找。再有,發現書中有趣的、重要的或是有疑問的地方要做上記號;並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想和見解,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時使記憶事項變得鮮明突出,如用各色鉛筆劃線,效果就更好。
  以下轉自中國記憶力訓練網(www.jiyili.net):
  隨著記憶界的日漸發展,慢慢的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關注,從小學生到老人,都有參與了記憶力訓練的熱潮。中國記憶力訓練網是國內記憶界最具影響力的記憶力訓練平臺,提供了許多詳盡的原創免費記憶力訓練資料。是急需提高記憶力的人群的最好平臺。
  在世界上代表記憶力的最高賽事是世界記憶錦標賽。
  1991年10月26日,第一屆世界記憶錦標賽在英國大腦基金會的贊助下以“記憶的91年”爲名舉行。英國大腦基金會的發起人是托尼&S226;巴贊,至今爲止,它一直支助該項賽事的舉行。國際著名的作家和演講者托尼&S226;巴贊先生,他的有關大腦的書籍,激勵了無數的人致力于開發他們自己的潛能。他發起了世界記憶錦標賽並且帶領記憶力研究者們建立了一系列比賽規則和標准。這些標准也變成了以後各種記憶競技比賽的規則。 世界記憶錦標賽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媒體反映異常熱烈,比賽吸引了超過65人的包括英國國家廣播電臺的記者在內的媒體代表。倫敦時報在頭版進行了報道,評論說記憶運動的浪潮將席卷全世界。多米尼&S226;奧布賴恩成爲了首屆世界記憶冠軍,他的名字也成爲了冠軍的代名詞。
  此後,在WMSC贊助下,世界記憶錦標賽年複一年的舉行,全世界人們對于記憶運動的興趣也隨之不斷的增長。到目前爲止,世界記憶錦標賽共舉行了13屆,前12屆都是在英國舉行,第十二屆(2003)在亞洲的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一共産生了30位世界記憶大師,其中有兩位中國人。
  世界記憶錦標賽經過十三年的發展,已經成爲在大腦思維運動方面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賽事。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三十多個國家的成千上萬名記憶選手報名參加,她代表了目前世界上記憶技術水平最高的國際性大腦思維競技賽事。隨著該賽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並參與到這項比賽,世界強國幾乎都有派選手參賽。直到二○○三年,中國才有兩位選手報名參賽,然而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的是這兩位中國選手都獲得了“世界記憶大師”獎。這兩位選手就是張傑先生和王茂華女士。
  “世界記憶大師”獎在世界記憶錦標賽上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獎,它代表了世界記憶錦標賽組委會對獲獎者記憶水平的高度評價,也代表了獲獎者在記憶力技巧和應用方面的突出表現。現今社會是一個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面對信息的大爆炸,人們只有不斷的挖掘和發展自身的大腦潛能,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要求。世界記憶錦標賽這樣的國際性大腦思維運動必將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和參與。一個大腦的時代就要來臨,人類思維將會因此而發生質的飛越。
  如果只是想快速的學習記憶方法,請參照以下教程:
  先看記憶術的核心原理和重要操作程序
  爲初學記憶的同志,整理一下頭緒
  對各種超級記憶方法的綜合研究!
  了解下自己需要的是什麽!怎麽去學習!
  本文來自:http://bbs.jiyifa.cn/read.php?tid=2228
記憶的原理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形成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四個基本過程。
  識記是通過感知得到信息並在腦中留下印象的過程,是整個記憶活動的開始,依據事先有無目的,可分爲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
  保持是信息的編碼與儲存,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來說,再現和回憶都可以歸入信息檢索裏來,這樣所有的記憶基本上要通過以下曆程:

  編碼、存儲、檢索

  編碼

  我們在學習文字時,按事物的形狀、聲音、意義,分別編成各種代碼(文字),依類是形碼、聲碼、意碼。同樣在儲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譯成記憶碼的過程,我們就叫做編碼。
  從當前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中,我們得知腦是由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細胞分爲樹突、細胞體和軸突三部分。軸突于樹突之間的相接處叫突觸。突觸是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結構。當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時,突觸就會生長、增加,使之與相鄰的神經細胞聯結、溝通。接受同樣的刺激次數越多,其聯結就越緊密而形成了定式,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記憶。通過觀察發現,人的記憶越發達,突觸就會越多,當把突觸切斷後能影響記憶。
  到底神經元通過什麽規律將外界接收的信息編碼呢?這個問題只好留給聰明的科學家了,要提高記憶力,就需要掌握編碼規律,然而在科學家們解開這個迷之前,只好通過專家們總結的規律來改進我們的方法了。
  我們知道感官系統對于刺激並非悉數接收,所以記憶時所獲得的編碼也並非是所有事件精確的被記錄,而是由于知覺經驗和感知經驗去判斷要選擇哪些做爲記憶碼內容。所以,記憶碼是被選出來的信息中建立起來的。
  爲了提高編碼的效率,我們在記憶信息之前,對信息進行系統的程序化處理,再進行識記會提高編碼效率,提高記憶。

  存儲

  前面我們說過神經元的聯結越密越會形成定式。這個定式我們也叫神經回路。神經回路的形成一般認爲有四個連續階段,也可以認爲是信息保存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感覺系統獲得信息,儲存在大腦的感覺區內,儲存的時間很短,如果信息這時通過加工處理,分類就會形成新的印象轉入下個階段。這一階段是由腦內海馬神經細胞回路網絡受到連續的刺激而形成的,也就是突觸結合長時間持續增強,會延長信息停留的時間,這個階段也叫第一級記憶,信息在第一級記憶停留長時間後就會進入第二級記憶,這個階段信息的保留可能和蛋白質合成有關,我們的信息如果常被使用,它就不會被遺忘,而會再往下一級跳,在第三級記憶內就會形成神經回路網絡,腦內新突觸的聯系越多,就被認爲是記得越牢固,更准確的說就是被存儲在大腦中了。

  檢索

   我們腦內的神經元反映的信息在需要用的時候可以被准確的再次呈現,也就是儲存在DNA鏈上的信息基因,在適當條件下,指導合成信息蛋白並呈現的過程。在信息處理的角度,我們都關心怎麽找到信息,而找到信息的結果,也正是再認、再現的目的。
  前面我們探討了記憶的曆程,下面按先後階段順序,將記憶分爲以下三種類型。
  (一)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是指個體憑視、聽、味、嗅等感覺器官感應到刺激時所引起的瞬間記憶(一般按幾分之一秒計算)。感官記憶只留在感官層面,如不加注意,馬上就會消失。
  ①感官記憶的編碼
  前面我們說過,記憶編碼時並非全部編錄,而是有選擇性的,指的就是感官記憶的編碼。感官所選擇的信息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影響感官記憶編碼的是個體的主觀因素。這也就是爲什麽一個人在專心工作的時候,聽不到周圍的聲音。有人會說專心工作是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沒錯!個體的主觀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所以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記憶力的基礎。
  ②感官記憶的存儲
  感官記憶的時間非常的短,然而在試驗中我們會發現,在視覺刺激後留有暫時的余像,比如卡通動畫就是連續靜止的畫面在我們面前快速運動産生。除了余像,聲音也會有短時間的余留,然而余音、余像現象只在一秒內,甚至半秒內完成,所以對于提高記憶力沒有什麽意義。
  (二)短時記憶
  當我們注意力集中于刺激感官記憶的信息的時候,這些信息立刻被我們意識到了,這時候就轉入了短時記憶。短時記憶是指個體可以刺激發生同時能夠意識到並保持在20秒左右的記憶。生活中我們從電話本裏查找到一個電話,然後憑記憶按下電話號碼,可是打完電話你卻完全記不起電話號碼了。這就是你運用了短時記憶。
  ①短時記憶的編碼
  60年代以來,有大量實驗證明,短時記憶的編碼是聲碼。語言刺激在這個階段更容易獲得。
  ②短時記憶的儲存
  一般的短時記憶只能保持二十秒左右,最長不超過一分鍾。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我們能儲存多少信息呢?答案是7±2即5~9個項目,平均爲7個項目。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在其論文《魔力之七》中被證實的。這個七是指什麽呢?七個數字,還是七個人名,或是七件東西?其實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這個東西不要有關系,以免産生聯想或推理而影響了短時記憶。
  ③短時記憶的檢索
  是不是存入了7±2個項目後,我們提取的時候也可以得到這個數目呢?在心理學家們大量的實驗後得到的結論是:短時記憶儲存的信息,在檢索的時候需要時間,檢索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時間越長。
  (三)長期記憶
  短時記憶經過複習後就會進入長期記憶,但是如果不加複習就會遺忘。長期記憶的保持時間可以是1分鍾以上,甚至終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永久記憶。我們生活中所用的知識就來自長期記憶。
  比如,你要記information這個單詞,如果運用整體記憶,你需要花很多時間記憶,但是運用短時記憶的7±2規律,拆成in、for、ma、tion就非常好記了。這是短時記憶的功效。如果你要保持更長的時間,就要進行多次重複才可以記憶更長時間即進入長期記憶階段。
  ①長期記憶的編碼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佩沃提出長期記憶中雙重編碼說。即主張語文信息的處理,以意碼爲主,非語文信息的處理,以形碼爲主。比如,一塊手表,我們即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個圖像,也可以表達爲“一種計時工具”。前者是形象的形碼,後者爲語言的語義碼。人們在記憶的時候,語義碼和形碼是雙向並進的,它們既是平行又相聯系並且可以互相轉換。
  信息由短時記憶轉爲長期記憶,采用什麽方式編碼,更重要的是看材料本身性質來決定。比如,你看一篇文章,最終留下的應該是意義而不是圖像,相反,看到一個帥氣的人或漂亮的人,你絕不會記住大概的意思,而是會很長時間記住他(她)的長相。
  ②長期記憶的儲存
  長期記憶的容量極大,這與有效編碼是分不開的。長期記憶儲存著兩種不同的記憶:
  1 .程序性記憶
  所謂程序性記憶,即對做事方法的記憶,學習者將做事的過程作爲一個整體來記憶。更簡單的說就是做事的先後順序的記憶。
  2 .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指對事實和事件的回憶。陳述性記憶又分爲經曆性記憶和語意性記憶兩種。經曆性記憶與個人生活經驗相關,是個人生活事實的寫照,故又稱爲自傳式經驗。語意性經驗則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抽象事物的理解。我們的知識基礎大都是語言、文字等語意性經驗的表現。
  雖然我們在研究長期記憶儲存的時候將它分類爲程序性和陳述性記憶,但在應用中它們是合一的。比如科學的理論和實踐。
  ③長期記憶的檢索
  長期記憶在保存的過程中會隨時間變化而産生量和質上的變化。比如原來知識的內容,被扭曲或簡單化,變得更合理或是變得更具體、更詳細。這些變化會引起記憶檢索的困難,因此長期記憶的提取需要一些線索,並且線索中所包含的信息與記憶的內容越匹配越易回憶。就像圖書館裏找書需要索引一樣。另外,適當的複習可以有效的防止信息隨時間變化而被扭曲。
記憶的方法

  1、編故事記憶法(導演記憶法)
  A.編故事法步驟:
  1.減法,提取關鍵詞
  2.乘法,想象,把關鍵詞變成圖像,關鍵是清晰,細節
  方法:1.諧音 2.相關 3.單字聯想 4.拆分聯想 5.動作
  3.加法,把想象的圖像進行連接 ,就是編故事,關鍵是誇張,動畫,有序
  4.定位,把要記得和你想的聯系一起
  5.複習
  B.實例:
  十個要記的詞。。。。
  假設,支持,反對,評價,自下而上,推理,邏輯,前提,結論,思維變遷
  一:乘法,抽象詞轉換
  1.假設--假舌(諧音)--假的舌頭
  或者:假設--彩票(相關)--假設我中了500萬
  假設--假貨(單字聯想)--盜版光盤
  假設--假+設(拆分聯想)--假的設備
  假設-- 假射--(動作)假裝射球
  2.支持--稚齒--小牙齒(諧音)
  3.反對--雙手搖動(相關)
  4.評價--放蘋果的架子(諧音+拆分聯想)
  5.自下而上--走樓梯(動作)
  6.推理--推梨(諧音)
  7.邏輯--籮筐(諧音+單字聯想)
  8.前提--提錢(諧音+動作)
  9.結論--結輪(諧音)--樹上結的不是果實是輪子
  10.思維變遷--思維變錢(諧音)--一人變魔術,思考一下,頭腦中就變出錢來
  二:加法,聯想編故事
  一條假的舌頭舔著稚齒,稚齒咬了一下搖動的雙手,搖動雙手的人後退碰到放蘋果的架子,那人繼續後退,自下而上走上樓梯,在樓梯盡頭推梨,梨滾啊滾,滾到籮筐裏,從籮筐裏飛出錢來,提錢的人走著碰到樹上結的輪子上,頭腦發暈,思考一下,頭腦中就變成錢來。
  關鍵:圖像清晰,動作誇張,感覺真實,地點改變,突出關鍵詞轉換的圖像,其他作爲背景。
  三:在腦中放電影,第一編沈醉電影,第二遍注意關鍵詞的還原(左腦發達的人,可以用圖像閃現的方法 )
  四:定位。把這個故事開頭的假舌頭放在你熟悉的東西上進行聯想定位,爲了下一次你要的時候能回憶起來。方法有:思維導圖整理法,定樁法,地點法等
  五:用零碎時間回想電影(複習),內化爲技能,成爲習慣。
  記憶方法
  1、歌訣記憶法
  2、特征記憶法
  3、圖表記憶法
  4、聯想記憶法 蜀、吳三國建國年代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陽,需記的內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陽”等項,可用聯想加串聯法記作:“曹丕喂(魏)洛羊(陽),一天二兩(22)餅(0)”。同理可記:“劉備守(蜀)成都,一天二兩(22)藥(1)”;“孫權建吳業(建業),養了三只鴨(222)”。
  5、推導記憶法
  6、比較記憶法 有理數和無理數:
  有理數包括整數、分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
  其性質是:無最小,無最大,有順序性、稠密性和間斷性,永遠可以施行加減乘除四種運算(除數不爲零)。
  無理數專指無限不循環小數。有理數和無理數統稱爲實數。
  巳( sì)滿,已(yǐ)半,己(jǐ)張口。其中巳與4同音,已與1諧音,己與幾同音,順序爲
  滿半張對應4、1、幾。
  7、重點記憶法
  8、諧音記憶法用諧音法記憶通訊號碼
  電話號碼2641329,可用諧音記作:“二流子一天三兩酒”。
  9、歸納法
  用歸納法記憶中國古代各行當的“聖人”
  文聖——春秋時代的孔子;
  武聖——三國時代的關羽;
  詩仙——唐代李白;
  詩聖——唐代杜甫;
  書聖——東晉王羲之;
  畫聖——唐朝吳道子;
  醫聖——東漢末年張仲景;
  藥王——唐朝孫思邈;
  茶聖——唐朝陸羽;
  建築工匠的祖師——戰國初期的魯班
  10、提綱法
四個記憶高潮

  一般而言,人的大腦有四個記憶高潮。
  清晨起床後,大腦經過一夜休息,此刻學習一些難記憶而又必須記憶的東西較爲適宜。這是第一個記憶高潮。上午8點至11點是第二個記憶高潮。此時體內腎上腺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腦具有嚴謹而周密的思考能力。第三個記憶高潮是下午6點至8點,不少人利用這段時間來回顧、複習全天學習過的東西,加深記憶,分門別類,歸納整理。睡前一小時,是記憶的第四個高潮。利用這段時間對難以記憶的東西加以複習,不易遺忘。
  提高記憶力的六種方法
  記憶力是人腦的記憶能力,是人腦對于已知的經驗、知識、心理體驗和各種社會活動的識記。
  學習任何科學知識,都離不開記憶,而學習的最大障礙莫過于記憶力差。強記憶力能夠迅速地、准確地、持久地掌握學習過的知識和技能,也能比較好理解、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怎樣才能有一個較強的記憶力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出,要提高和發展記憶力,應注意做到以下六點:
  l、記憶要有明確的目的。
  實踐證明,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有明確的記憶目的,則記憶力持久且強勁,反之則短暫而微弱。在一個檢查記憶力的實驗中,把記憶力大致相同的同學分成兩組,然後觀看一段錄像。其中A組同學事先得到明確的提示,大都能尋找出錄像中有幾處錯誤,而B組同學並沒有什麽明確的目的,其記憶力明顯低于A組。
  2、記憶要有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增強記憶力的催化劑。一個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信息和對象,會産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與觀察力,精神上更加亢奮。對地理感興趣的同學,由于伊拉克戰爭的吸引和關注,會非常熟悉伊拉克的地圖,以及它的地形地貌及周邊環境。
  3、記憶要有高度的注意力。
  只有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信息和對象才會在大腦皮層中烙上深深的印迹;反之,注意力不集中,無意注意過多,會使人記憶力下降。
  4、記憶要遵循規律,及時複習。
  記憶與遺忘是對立統一的,人的遺忘是有規律的,表現爲最初遺忘的較快,幾天後會重新想起來,以後逐漸慢慢地遺忘。因此,在遺忘到來之前,必須及時地複習,以便大大提高記憶的持久性。首先要有簡練的複習提綱,依綱複習,“綱舉目張”;其次要將及時複習、集中複習、分散複習相結合。
  5、記憶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實驗證明,心情舒暢、精神飽滿的人,記憶效果就好,反之則差。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呢?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二要客觀地評估自己和他人。三要有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備。四要善于調控和轉移注意力。五要積極參加公益的集體活動。
  6、記憶要有科學的方法。“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記憶力的提高,不能夠單純地靠死記硬背。一是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和記憶前提下的理解相統一。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沒有記憶,不可能上升到理解;而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更正確、更深刻,沒有理解,記憶就像散沙~樣,失去應用的價值。二是嘗試背誦法。
  嘗試背誦應有一個明確的記憶提綱,就像電腦裏的目錄、路徑一樣,將知識放在“目錄”中,將“目錄”融會在知識裏,相得益彰,便于知識的提取應用。
  三是聯想記憶。①接近聯想,用相互接近的事物進行聯想。例如:曆史上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明治維新。②相似聯想,用相似的事物聯想。例如:伊拉克的地圖像靴于。③對比聯想,由相反事物的一方想到另一方。例如:民主和專政是證的統一。④歸類聯想,從同類事物中來聯想。⑤因果聯想,從原因想結果或從結果想原因。例如:遺傳與變異。⑤創新聯想,人爲創造一種聯系進行的聯想。例如:萬有引力與庫侖定律。
  掌握以上六點並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相信你定能培養成較強的記憶力,更多的汲取科學文化知識,恣情的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
增強記憶食療方:

  一、增強記憶的七種食物

  你是否總是丟東忘西,健忘得厲害?沒關系,只要吃對了食物,把營養補足,“過目不忘”的本事自然複原!
  1.卷心菜:
  卷心菜中富含維生素B,能有效地預防大腦疲勞,從而起到增強記憶力的作用。
  2.大豆:
  含有蛋黃素和豐富的蛋白質,每天食用適量的大豆或豆制品,可增強記憶力。
  3.牛奶:
  富含蛋白質和鈣質,可提供大腦所需的各種氨基酸,每天飲用可增強大腦活力。
  4.鮮魚:
  富含蛋白質和鈣質,特別是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分解膽固醇。
  5.蛋黃:
  蛋黃中含有蛋黃素、蛋鈣等腦細胞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可增強大腦活力。
  6.木耳:
  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糖類、礦物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爲補腦佳品。
  7.杏子: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可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保證腦供血充足,有利于大腦增強記憶。

  二、增強記憶食療法

  科學家找到了新的食療方法來延緩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喪失。
  每天應攝入3份全谷物食品、7份水果和蔬菜。所有谷物、水果和蔬菜都富含纖維,高纖維食品有助于提高記憶力,並防止可能的糖尿病並發症。最近,圖倫大學對24~44歲的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發現,記憶力喪失和識字困難與糖尿病有關,而且可能導致他們將來罹患癡呆症。瑞典對1170名75歲以上老人的調查顯示,糖尿病發展成老年癡呆症的危險已達70%。
  每周最少食用兩次沙丁魚。芬蘭的科學家研究證實,在1400名年齡從50歲到71歲的被調查者中,那些更多地攝入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來自魚類的Ω3脂肪酸,同時較少攝入來自全脂奶制品飽和脂肪酸的人,比很少攝入有益脂肪酸的人更不易發生嚴重的記憶力喪失。Ω3脂肪酸的最大來源便是沙丁魚。
  每天攝入400微克葉酸和維生素B12。英國研究人員在研究了102人後發現,在那些高半胱氨酸水平很高的人中,老年癡呆症的進展速度是低水平高半胱氨酸的人的兩倍。葉酸和維生素B12能降低血中升高的高半胱氨酸。
 
擴展閱讀:
1.精英特速讀記憶專業訓練網:http://www.jint.cn/d427-2363-13023.html
2.飲食之道:http://www.maeee.cn/article/xiuxian/756/790/
3.記憶法論壇:http://bbs.jiyifa.cn/
4.右腦記憶方法:http://www.jiyifa.cn/
5.學習法大全:http://www.8801.net/category-32-b0.html
 
相關詞條:
 
催眠 氣質 思維 感覺 夢 性格 觸覺 動機 情感 藥物 聽覺 情緒 意志 夢遊 意識 表象 思想 思考 推理 注意 潛意識 靈感 表達 速讀 掌握 認識 想象 感知 問題解決 判斷 認知 意向 知覺 體驗 視覺 直覺 效果>> 更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86546.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4,483) | 回應(4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美國總統是天使還是惡魔》
此分類上一篇:《減肥當然難了》

顯示全部41則回應

阿楨
研究:午後小睡 助大腦增強學習力2010-02-23中央社

 午睡真的能幫助大腦更加清醒。一項研究顯示,午飯後小睡1小時,有助於增強大腦的學習能力。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這項研究顯示,午睡不僅能醒腦,還能讓人變得更聰明。但相反地,保持清醒的時間越長,頭腦就會變得越遲緩。研究顯示,熬夜唸書的學生,大腦的運作能力較正常作息學生減少近40%。
 研究人員將39名健康的年輕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有午睡習慣,另一組中午不休息。所有39名研究對象都會被要求,在中午時進行一項目的在使大腦海馬體運作的功課。但午睡組在下午2點時,會休息90分鐘,不午睡組則從事其他活動。
 下午6時,兩組學生再度展開學習。結果顯示,不午睡的學生學習能力開始惡化,而午睡後的學生不僅明顯學習狀況有所改善,學習能力還有所增強。
 這項結果證實研究人員的假設,即睡眠的目的在於讓大腦能清出短期記憶空間,以接收新訊息。大腦海馬體即是大腦存放短期記憶的地方,睡眠有助於海馬體將記憶發送到大腦的前額皮層,清出空間儲存更多新記憶。
2010-02-23 12:17:33
123
很好
2011-10-26 14:01:53
版主回應
本館貼文,純屬公益。
2011-10-27 09:21:14
阿楨
染上「超憶症」 生活細節忘不掉【聯合報2012.09.25

你能記起2006年每一天做過什麼事嗎?英國青年海曼可以。不僅如此,20歲的他還能告訴你,從他大約11歲以來,任何一年的某一天他吃什麼、穿什麼、當天的新聞,甚至是當天的天氣!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海曼患有「超憶症」(hyperthymesia),包括他在內,全球到目前為止僅有20例。大多數人回憶時,過去每一年裡最多只能想起11件事,海曼卻能想起所有細節,無論是聽過的對話內容或看過的節目,都難不倒他。
海曼對童年早期的印象很模糊,就跟多數人一樣,不過大約11歲起,事情有了變化。他說:「我並沒有立刻察覺記憶力變好,直到14歲時,我才發現自己能很快想起好幾年前發生事情的細節。」
一般人回顧過去時,是從大腦右額葉的長期記憶中提取資訊。海曼也是如此,但他連負責語言的左額葉及大腦後方負責儲存圖像的枕葉區也兼用來儲存長期記憶,所以記性特別好。
海曼說:「回憶的過程非常依賴視覺,就像可以快速從檔案櫃中拿東西一樣,過去的每一天都是圖片,所有日子合起來就是一連串圖片。」不過,目前在英國德倫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的海曼說,只能記住生活大小事,超強記憶力對學業沒有太大幫助。

詳參【圖博館】:《計算機與人腦》 《蒲公英的記憶》 《記憶裂痕》 《明日的記憶》
2012-09-25 11:38:26
版主回應
長期記憶研究 有助治療失智症【聯合報 2012.09.12

美國科學家對人類記憶的研究有了重要進展,認出能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主要分子,有助於開發失智症與帕金森氏症的更有效療法。
研究人員在透過「臨床研究」期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認出這些蛋白質就能研發適當藥物,以增強記憶力,減輕精神分裂症、憂鬱症、帕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的部分認知症狀。
研究由賓州大學生物學系博士生霍克主持,他與同系教授艾伯共同執行。艾伯說:「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治療精神分裂症部分症狀的藥物,但都不能治療病人的認知症狀,包括記憶障礙。這項研究就是要針對認知症狀找出精確的原因,好對症下藥。」
研究的焦點是稱為「細胞核受體」的蛋白質。科學界已知這些蛋白質可控制許多生物功能,包括形成記憶。為了解這些蛋白質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有什麼作用,研究團隊訓練老鼠以普通的方法記住地點與事件,記憶會轉譯到老鼠大腦的海馬迴,同時觀察49個細胞核受體基因的表現。結果發現,訓練的前2個小時,大腦海馬迴中有13個基因活動力增加,包括代號Nr4a的3個細胞核受體基因。
研究人員又培育出基因轉殖鼠,可以選擇性限制Nr4a的活動。研究人員再次訓練這些老鼠時,發現與正常老鼠相比,牠們海馬迴中的記憶比較少。
艾伯說:「基因轉殖鼠對於事件的記憶受損,代表海馬迴受到影響。這也就是失智症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記憶狀態。」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轉殖鼠的短期記憶不受影響。他們也證實,Nr4a基因對於儲存長期記憶扮演重要角色。
艾伯說:「找到這些目標就有可能研發新藥物。目前治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與其他神經障礙的大部分藥物,主要針對神經傳送素系統,也會影響人體的其他系統。我們希望能針對特定對象改變基因表現,越是精確,藥物就越有效。」


科學家發現「消除記憶」的方法 精神疾病防治福音 今日新聞網 2012-9-21

電影《MIB星際戰警》中,稍微照一下便會消除對方記憶的雷射筆,有可能化為真實?國外學者研發出可消除短期記憶的方法,預料可用作精神疾病的醫療。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發表劃時代得新研究,以簡單方法即可消除人類的短期記憶,主持人Thomas Agren表示,希望未來能將它用於治療焦慮症、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
研究人員說明,人類在聽聞某事物時,會先將它放在短期記憶中,其後經過不斷的體驗與練習等「鞏固過程」,即可將它納入長期記憶。因此,「人很難記住事情怎麼發生,卻能清楚記住最後的結果」。
藉由打斷鞏固過程這個動作,研究團隊找出修改記憶的方式。他們規劃一套實驗:給受試者看一張圖片並施予電擊,在受試者對於該圖片與恐懼連結之前,秀出該圖片時,不施加電擊。之後,研究者用MR腦波斷層掃描檢查受試者腦波時發現,並沒有該圖的反應。顯示如適時打斷鞏固過程,便能使受試者不再恐懼該圖片,對該圖片態度保持中性。

日立新技術 玻璃存檔「能保留好幾億年」【聯合報 2012.09.25

日立公司24日公布一種在石英玻璃薄片上儲存資訊的方法,這種材料耐得住極端溫度和惡劣條件,不會損壞,幾乎可永久保存,用一般光學顯微鏡即可讀取。
(法新社)
美國歌手鮑伯狄倫和滾石樂團已證明好音樂歷久不衰;如今日本高科技巨擘日立公司表示,資料的壽命可以更長,能保存好幾億年。
日立公司24日公布一種在石英玻璃薄片上儲存數位資訊的方法,這種材料耐得住極端溫度和惡劣條件,不會損壞,幾乎可永久保存。
對於將黑膠唱片轉錄成CD保存,後來又發現得把CD音樂放到MP3上的人來說,這項永遠不需要改變儲存裝置的技術很吸引人。
日立研究人員表示:「每天製造的資料量急遽增加,但就保存資料給後代而言,我們從開始在石頭刻字的那天以來,就一直沒有改進。」
他說,「遺失資料的機率可能增加」,目前現有的CD和硬碟等數位媒體,都只有數十年壽命,最長一世紀。
日立的新技術將資料以二元方式儲存在石英玻璃薄片內,用一般的光學顯微鏡即可讀取。這個儲存裝置原型由石英玻璃製成,長寬2公分,厚度僅2毫米。
這塊薄片耐抗許多化學物質,且不受無線電波影響,還能直接暴露在高溫火焰中,加熱到攝氏1000 度至少2小時而不受損。
這個裝置能防水,能倖免於自然災害,例如火災和海嘯。
2012-09-25 11:52:00
圖博館
人類進化快 原因在睡眠 2015-12-19 世界日報

數百萬年前現代人類逐漸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出現顯著不同,人類祖先開始直立行走、體毛脫落、手指抓握更精準、腦子變得更大,不過生物進化學家指出,早期人類有一項較不明顯但極重要的進化,即獨特的睡眠模式。
  杜克大學資深研究科學家桑森(David R. Samson)和進化生物學家南恩(Charles L. Nunn)在進化人類學期刊發表的報告說,人類的睡眠比其他靈長類時間短得多,也睡得更沉,此睡眠模式可能幫助人類思考能力的進化。
  桑森和南恩研究猩猩和其他19種靈長類動物的快速動眼期睡眠(REM sleep)後發現,牠們的睡眠時間有極大差異。例如鼠狐猴一天睡17小時,而人類一天睡七小時左右, 桑森說,是睡得最少的靈長類動物。
  科學家比較大型哺乳動物後也發現,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在白天睡得既短又多,可能因為牠們一天內須進餐多次。桑森和南恩發現,靈長類睡眠時間長短和體型大小成正比,唯一的例外是人類,人類睡得比其他靈長類少得多。
  報告說,人類睡眠時,不時會進入快速眼動期(REM)和做夢,占睡眠時間的22%左右,是靈長比率最高者。
  報告解釋前述現象原因是,數千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態的改變驅動了新睡眠模式的演進,讓人類漸漸得以入夜安眠。有些研究指出,快速眼動睡眠有益腦部,科學家指出,此期間可滌清分子殘屑,也有人說可整合新記憶,使其延續時間更長,而銘刻在腦海。
  但睡在樹上的人類祖先,睡眠要進入REM干擾太多,例如大風、毒蛇和其他靈長類的排擠。化石資料顯示,2000萬年前,人類和人猿祖先改變了睡眠習慣,因為樹枝已無法承受他們的龐大體型。至180萬年前,原始人類開始下樹,並群聚圍著火堆睡覺,嚇退其他動物的攻擊,使他們睡得更沉,獲得更充分休息;由於他們每天醒著時間更多,可能因此得以製作新工具或分享故事。

另詳參【圖博館】: 晨鳥有蟲吃 《睡眠的迷人世界》 《計算機與人腦》 《人是機器》 《記憶的秘密》 《決斷2秒間》 《右手左手》
2015-12-19 13:22:34
圖博館
中國選手石彬彬破記憶力世界紀錄 2015-12-20 成報新聞

為期四天的第24屆世界腦力錦標賽上周五晚在成都落幕。經過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278名參賽選手激烈角逐,二進制數字、馬拉松數字、馬拉松撲克牌、抽象圖形等六項世界紀錄被打破。中國選手石彬彬以一小時記憶31副撲克牌的優異成績,打破了塵封四年的馬拉松撲克牌記憶的世界紀錄。
  世界腦力錦標賽由「世界記憶之父」托尼.博讚和世界腦力運動理事會主席雷蒙德.基恩共同發起,是世界最高級別的腦力運動賽事。在大賽中產生的世界紀錄,將直接記入健力士世界紀錄而無需審核。此次賽事共設10個標準項目,包括記憶人名頭像、二進制數字、馬拉松數字等。按年齡分為四組,年齡最小的參賽選手僅有9歲,最年長者為76歲。
  美國選手Alex Mullen在比賽中以一個小時記憶3,029個數字,蒙古選手Tsogbadrakh以一個小時記憶2,992個數字,中國選手石彬彬以一個小時記憶2,800個數字,一齊打破了馬拉松數字一個小時記憶2,660個的世界紀錄。石彬彬隨後還以一小時記憶31副撲克牌的優異成績,打破了塵封四年的馬拉松撲克牌記憶的世界紀錄。
  世界腦力競標賽教學總監陳宇說:「記住31副撲克牌,相當於一個小時記住了1,600多張無規律的撲克牌,人大腦的極限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這項紀錄很難達到28副以上。」
  博讚在閉幕致辭中指出,第24屆世界腦力錦標賽是該運動自始以來打破世界記錄最多的一屆,希望這項源於英國的賽事能讓更多人關注腦力運動。

另詳參【圖博館】: 《記憶的秘密》神童製造所 《計算機與人腦》 《人是機器》 《決斷2秒間》 《模糊邏輯》 《語言本能》 《右手左手》
2015-12-20 08:40:56
圖博館
人們居然會記得從未發生的事?2016年01月10日

人們居然會記得從未發生的事?從未發生的事情,真的會深植人的記憶裡嗎?(圖取自《shutterstock》)
人的記憶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大腦裡好的、不好的回憶都會彼此影響,不過你知道嗎,我們其實常會對一些「錯誤、根本不存在」的記憶印象深刻而不自知。
英國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學者韋德(Kimberly Wade)就表示,有一些相關研究曾經指出,人們會對重大的公共事件存有扭曲的記憶,例如相較於德國以及澳洲人,美國人更相信伊拉克存有大規模毀滅武器。這種被稱為「記憶一致性」的現象,是指當兩個人在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個人記憶會傳染給另一個人。
韋德也進一步指出,許多的錯誤記憶,其實是帶有「自利」性質的,讓我們對自己當下的狀況,更加的自我感覺良好。更有研究提到,即便被告知記憶是錯誤的,但人們也還是會選擇去記住錯誤的訊息,因為錯誤的記憶已經符合自己大腦的世界觀,很難被去除了。

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偏好偽裝的社會後果》 《謠言》 《說謊是必要之惡》 《計算機與人腦》 《記憶的秘密》
2016-01-10 11:47:26
圖博館
不要忘記我 (韓)201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vgRtSDJBk

不要忘記我나 를 잊 지 말 아 요 (2016)
導演 : 李允貞
主演 : 鄭雨盛 / 金荷娜 / 裴晟祐 / 張英南 / 溫宙完
  劇情簡介
  演員金荷娜確定出演鄭雨盛擔當製作人並親自主演的電影《不要忘記我》!時隔三年回歸大銀幕,將出演新片《不要忘記我》。電影是講述因事故失去記憶的男人陷入新的愛情后,一點一點記起過去十年的記憶而經歷的兩個男女的故事!
  該影片是由2011年“Mise-en-scene短篇電影節”中介紹的短篇電影改編,是一部講述一個失去記憶的男人的不安與孤獨的黑色題材電影。
  鄭宇成飾演喪失記憶並陷入愛情的律師一角。金荷娜與他一見鍾情,,但因過去的經歷的混亂,.經歷種種。。
  短評( 全部309條 )
什麼鬼越來越亂
又是不斷失憶的戲碼。劇情過於拖沓。支線可能是為了凸顯男主性格前後反差,也可能是為了擾亂觀眾視線,但交代得不好,顯得多餘。鄭雨盛的臉有點像福山雅治,博好感;金荷娜也是有眼緣的女星。開頭引人入勝以為能是四星片,中間有點煩躁還是期待結局姑且三星半,結尾那麼讓人洩氣,只好頂多給三星吧。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85893/
  影評
《不要忘記我》講述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鄭雨盛和金荷娜都是頗有分量的演員,並且都是已經很久沒有拍攝過愛情電影,這次的牽手給觀眾第一感覺就是二人非常相配,加上這個有點神秘色彩的愛情故事滲著點悲傷氛圍,上映前備受觀眾期待。該片故事本身有點簡單,而且影迷們都猜測影片最後的結局肯定是反轉的,結果卻不是觀眾所想的那個方向,反而是在結尾部分說出男主角曾經是多麼自私的人,恢復記憶後也一樣,讓影片瞬間“掉價”。導演的功力受到了觀眾的批評,認為她的拍攝手法和剪接讓人無法接受,而且劇本本身也有問題,對於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描寫不足,值得肯定的只有動人的背景音樂,只能算是一部不過不失的作品(網易娛樂評)。

另參【圖博館】:《記憶的秘密》 《記憶裂痕》 《明日的記憶》
2016-03-20 09:55:19
圖博館
菲利斯·賈巴爾:為何我們兩三歲時候的記憶都沒了? 2016-04-29
........
  從出生到少年時期,大腦仍然在製定它的基本電路,同時通過脂肪組織增厚電子通路,以此能夠讓大腦更具傳導性。在一個巨大的增長過程中,大腦的神經元間會萌芽出無數新的橋樑。實際上,與成人相比,兒童時期腦神經之間有更多的聯繫,但大多數會被修剪掉。所有過剩的腦質量都是我們的基因和經歷為適應特定的環境塑造的大腦的濕粘土。沒有如此柔軟的大腦,兒童就無法像現在這樣快速地學習。
  鮑爾和其他人發現,這種適應性是要付出代價的。當大腦在子宮外長時間發展的時候,共同創造和保持我們記憶的大腦不同區域里大而復雜的網絡仍然處於建設中。鮑爾解釋道,幼兒的大腦還沒有像成人一樣保存記憶的能力。因此,在我們生命開始的前三年裡形成的記憶是最不穩定的,很有可能會隨著我們的成長而消失。
  2014年早些時候,弗蘭克蘭德和他的同事發表了一項研究,展示了大腦忘記兒童時期記憶的另一種方式:記憶並沒有減少,而是被隱藏起來了。幾年前,弗蘭克蘭德和他的妻子希娜·喬瑟琳——同樣是兒童醫院的神經系統科學家——開始注意到被關在籠子裡的老鼠在一些記憶力測試中表現很糟。
|我們最早期的記憶是模糊的,它和真正的記憶、我們從他人那裡聽來的以及我們下意識中虛構的場景混合在一起。
  人類海馬體的位置
這對夫婦知道,在轉輪上練習能夠促進神經發育——新的神經元的成長——形成海馬體,海馬體是大腦中必不可少的記憶區域。雖然成人大腦中的海馬體能夠增強學習和記憶的能力,但是斯坦福大學的卡爾·代塞爾羅思和其他人提出這個過程中可能也會遺忘一些記憶。正如一片森林能容納的樹的數量是有限的,海馬體也只能容納那麼多的神​​經元。新的腦細胞可能會佔用原來腦細胞的領域,甚至會取代它們,這樣可能就打破了原來存儲個人記憶的迴路。或許,嬰兒腦神經的快速發育可以解釋兒童失憶症的原因。
  為了將這種設想投入到試驗中,弗蘭克蘭德和喬瑟琳將一直放在鞋盒大小的塑料籠子裡成長的嬰兒鼠和成年鼠移到它們從來沒見過的大金屬籠子裡。在新的容器裡,這些老鼠的腳會受到輕微的電擊。老鼠們很快將電擊與金屬籠子聯繫在一起,不管在金屬籠子還是塑料籠子裡都很恐懼。
2016-05-01 12:32:01
圖博館
但是嬰兒鼠在一天后就忘記了電擊——在受到電擊的籠子裡會表現得很放鬆——而成年老鼠卻一直記著危險的存在。受到電擊後,讓成年鼠在轉輪上跑過——這樣能夠刺激神經元成長——它們就會像嬰兒鼠一樣忘記危險。刺激神經生長的百憂解(一種治療精神抑鬱的藥物)也有同樣的效果。相反,如果研究者通過藥物或基因方式阻礙嬰兒鼠的神經發育,它們的記憶會變得更穩定。
  為了能夠更好地觀察神經發育會改變記憶,弗蘭克蘭德和喬瑟琳使用病毒將綠色熒光蛋白基因編碼注入老鼠新生長的腦細胞DNA中。發光的染料顯示,新的細胞並沒有取代舊細胞,而是融入進了現有的迴路中。這表明,從技術上來說,儲存我們早起記憶的神經迴路並沒有被新生長的神經取代。相反,它們被完全重塑了,這應該可以解釋為什麼早期的記憶很難回憶起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弗蘭克蘭德表示,“但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個語義學問題。如果那些記憶是可能接觸到的,那麼也將是能夠徹底消除的。”
  記憶迴路的重建意味著一些兒童時期的記憶真的已經消失了,而其他的則以密碼、曲折的方式存在著。有研究表明,人們能夠通過特定的提示回憶起一些兒童時期的記憶——比如,將“牛奶”與早期的回憶聯繫起來——或者通過想像特定年齡時的房子、學校或者特別的地點,就能夠回憶起與這些事物相關的記憶。
  但是,即使我們設法解釋留存在嬰兒大腦中的那些不同的記憶,我們仍然不能夠完全相信這些回憶,因為有些或者全部的記憶都是偽造的。通過一項首創性的研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伊麗莎白·洛塔斯證明我們最早期的記憶是模糊的,它和真正的記憶、我們從他人那裡聽來的以及我們下意識中虛構的場景混合在一起。
  在1995年的一組試驗中,洛塔斯和她的同事讓志願者閱讀他們親屬提供的兒童時期的故事。參與者不知道其中的一個故事——5歲時在購物廣場走丟——是純粹虛構的。四分之一的志願者表示他們有這樣的記憶。甚至當他們被告知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時候,一些志願者仍然認為這是真實的記憶。
...........
http://www.guancha.cn/FerrisJabr/2016_04_29_358592_2.shtml
2016-05-01 12:33:11
圖博館
我國繪製出世界首個人類全腦連接圖譜 2016-06-20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它團隊通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17日報導,自2011年以來,這項系統性研究工作的部分成果陸續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 Human Brain Mapping 等刊物上發表,累計20餘篇。引起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
  人類腦圖譜是理解腦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石。腦圖譜的發展由腦科學自身發展及神經技術的重大突破等因素共同驅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目前最常用的腦圖譜還是100多年前德國神經科學家Brodmann在單個人的屍體組織標本上利用細胞構築繪製的腦圖譜,即Brodmann圖譜,雖然國外有些實驗室試圖利用超薄切片技術、染色技術以及顯微觀察技術,基於腦標本的超薄切片構建細胞構築概率腦圖譜,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細化Brodmann分區,但是由於不能針對​​特定個體進行腦區劃分,而且耗時耗力,其應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近三十年來,以非侵入性磁共振技術為代表的一批成像技術可以在體、無創地對人腦以前所未有的時空分辨率進行成像,可以測量包括腦的形狀和大小,連接腦不同區域的神經纖維,以及腦不同迴路或通路的功能活動變化等。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獲取大樣本活體腦影像的基礎上,能夠對腦結構和功能區進行精細劃分並製作出適用活體個體的腦圖譜。目前雖然已經有一些基於磁共振圖像構建的腦圖譜,但是基本都是基於結構磁共振成像,在腦區劃分上主要基於溝回拓撲分佈,而且腦區定義非常粗糙,甚至存在明顯的錯誤,很難與腦的功能解剖相對應。
...........
腦網絡組圖譜是人類腦圖譜發展和神經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是腦科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取得突破的關鍵,它能為解析神經及精神疾病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異常,並為發展新一代診斷、治療技術方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0_364690.shtml
2016-06-21 10:51:53
圖博館
被纸割伤为什么那么疼?暴露的神经末梢持续向大脑传递疼痛2016.9.6 新浪科技

纸的割伤不会很深,但真的非常疼痛纸的割伤不会很深,但真的非常疼痛
在肉眼看来,我们可能会感觉纸张的边缘是平整的和平滑的。但如果你放大画面,你会发现纸张的边缘其实是锯齿状,它更像一把锯子,而不是刀片
  在肉眼看来,我们可能会感觉纸张的边缘是平整的和平滑的。但如果你放大画面,你会发现纸张的边缘其实是锯齿状,它更像一把锯子,而不是刀片
为什么纸张割伤那么痛?简单来说,纸张割伤的通常是你的手指,而你手指尖上分布的疼痛感受器要比你身体上其他任何地方分布的都要多
  为什么纸张割伤那么痛?简单来说,纸张割伤的通常是你的手指,而你手指尖上分布的疼痛感受器要比你身体上其他任何地方分布的都要多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我们使用的纸张看似人畜无害,但很多有过给复印机加纸或者手不小心快速划过书页边缘的人都了解纸张的一个不太为人们所了解的,深深隐藏的秘密——简单的说,一张普通的纸可以变成一件真正的武器,纸张可以变得非常锋利。
  关于为什么纸张割伤可以让人那么疼痛,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什么人严肃地研究过这个问题,这大约是因为不太会有科学家真的会去为了这样的研究目的而专门开展一项严肃的控制性实验,并且让参试者故意去经受这种奇怪的“折磨”。但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皮肤科住院医师哈利·哥德巴赫的说法,他或许可以从我们目前已经掌握的人类解剖学知识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说到底这都是解剖学的问题。
  这件事应该跟神经末梢有关。简单来说,你的手指尖上分布的疼痛感受器要比你身体上其他任何地方分布的都要多。
.......................
http://tech.sina.com.cn/d/f/2016-09-06/doc-ifxvqctu6323370.shtml
2016-09-07 13:11:18
圖博館
烏賊會算術!清大研究登國際期刊 還被選為精彩報導 2016-09-08 聯合報

章魚哥保羅能否準確預測足球比賽的輸贏只是傳說,但「烏賊會算術」卻是經過科學驗證的事實!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焦傳金與學生楊璨伊研究發現,烏賊有數感,能夠分辨2比1大,5比4大,且數量愈多時,牠計算所需的時間就愈久,證實烏賊真的會算術。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生科領域很受推崇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並在本月初被自然(Nature)期刊選為精彩報導(Highlight)。
  焦傳金指出,這篇論文屬於基礎研究,但人們可以從烏賊的數感與風險評估能力,了解到許多動物的認知功能其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此外,藉著研究影響烏賊攝食選擇因素的過程,可增加我們對烏賊生態系統的了解,也可探索人類的選擇策略與消費行為。
  烏賊屬於頭足類生物,是無脊椎動物中腦神經系統最發達的生物。除了有令人驚艷的偽裝行為,也被認為是相當聰明的一群動物,過去有一些實驗證實烏賊具有高等認知功能,但牠們是否具有數感卻從未被研究過。
  清華的這項研究利用烏賊天生的攝食行為來觀察牠們在食物數量選擇上的偏好,藉以探究牠們是否能分辨不同數量的蝦子,例如1比2、2比3、3比4、4比5,利用二選一的行為實驗設計,證實烏賊會伸出攻擊腕(最長的一對觸手)正確選擇數量多的那一邊。
  焦傳金表示,為了驗證烏賊具有真正的數感,而不是只偏好蝦子密度較高的那一邊,實驗將兩邊蝦子的密度維持一致、或是將兩邊的活蝦變成死蝦,結果顯示烏賊仍然選數量多的那一邊,「因此我們認為烏賊能夠藉由算術分辨食物的多寡。」
  一般人類的數量感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種是「感數」能力,就是不需計算,一眼就可以判別數量,但通常最多只能分辨到3或4;另一種是「算術」能力,就是需要數完後才能判別數量。
2016-09-11 09:56:30
圖博館
為了解烏賊的數量感是屬於哪一種系統,這項實驗也量測烏賊在選擇時所花費的時間,結果發現烏賊在面臨較難的選擇(4比5)時,會比在較簡單的選擇(1比2)所花的時間更多,並且常會猶豫該如何做選擇,這表示烏賊是在計算數量,而不是一眼就可以判別數量。
  除了能夠分辨數量大小,這項研究還發現,烏賊會依據食慾狀態改變攝食選擇,也就是有風險評估的能力。實驗發現,在面對1隻大蝦與2隻小蝦的選擇時,烏賊在肚子餓時做實驗,偏好一隻大蝦子,不餓時做實驗就偏好兩隻小蝦子。
  焦傳金分析,選擇1隻大蝦的風險高於2隻小蝦,烏賊在飢餓時偏好高風險、高報酬的攝食策略,這跟人類在飢餓狀態下的選擇行為一致,「因此我們認為烏賊也具有風險評估的能力。」
2016-09-11 09:57:12
圖博館
科學家“華麗重寫記憶規則”:以前的說法不對!

  中新網2017.4.9電据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關於記憶,最新的說法是……以前的說法都不對!這個發現甚至讓做出這一宣布的科學家們自己都倍感吃驚。美國和日本科研團隊發現,記憶是這樣發生的:人腦把信息“備份”,同時儲存兩份同樣的記憶版本,一份供當下用,另一份則永久保存,帶入墳墓。
  以前的說法是,先有短期記憶,然後慢慢轉變成長期記憶。
  做出最新宣稱的科學家們形容這無異於“記憶規則的華麗重寫”,雖然他們自己對此也很意外。
  關於記憶,以前是這麼說的:人腦的兩個部分深度參與了對個人經歷的記憶:海馬體和皮層。海馬體先製作短期記憶,之後逐漸轉變成儲存在皮層裡的長期記憶。
  這個解釋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
  當時有一位名叫亨利?莫萊森(Henry Molaison)的患者,在接受癲癇手術時海馬體受損,喪失了儲存記憶的功能,但手術前的那些記憶卻還在。
  當時學者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解釋是,這是因為海馬體生成的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存入”皮層,故得以保留。
  然而,理化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神經迴路遺傳研究中心(Riken-MIT Center for Neural Circuit Genetics)的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當然,他們的實驗是在小白鼠身上做的,但據信也適用於人腦。
  實驗本身之高、精、尖,細節可能外行不宜,概括地說就是通過儀器和操作來觀察記憶的形成過程,即腦細胞群對電擊的反應。
  然後,研究人員用光束射入大腦來控制神經元的活動,就好比把記憶當成開關來開啟和關閉。
  結果發現,記憶有兩個同時生成的版本,一個在海馬體,一個在皮層。
  實驗室的那隻小白鼠最初幾天沒有用皮層裡的那個長期版本的記憶,因為科學家把它們的海馬體內的短期記憶關閉後,它們就忘了電擊這回事。
  但是,通過操作把皮層的長期記憶激活打開後,小白鼠們就記起來受過電擊了。
  科學家們認為,長期記憶在形成的初期是不成熟或者是“沉默”的,而海馬體和皮層之間的聯繫假如受阻,那麼長期記憶就永遠無法成熟。
  這說明,大腦的這兩部分仍有某種關聯,重心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從海馬體向皮層轉移。
2017-04-18 14:34:23
圖博館
這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目前還只是科學層面的發現,但這項發現在臨床應用方面的潛力不容低估。
  比如,它能夠幫助人們更細緻了解老年癡呆症患者腦子裡在發生什麼?是否還在生成記憶,是否生成的記憶因為某種原因而無法激活、調取?更細緻的了解是去尋找相應治療方法的基礎。
http://tech.sina.com.cn/d/i/2017-04-10/doc-ifyeceza1828491.shtml

什麼在影響生物大腦的大小?關鍵因素為飲食2017.4.17新浪科技訊

  為什麼一些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比其它動物要大?原因通常被認為是社會行為,即靈長類動物生活於更大更複雜的社會群體中,為了更好地處理好各種社會關係,就需要更大的大腦。這一理論已經形成了20多年,也被稱為“社會腦假說”。通過對大量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希格漢姆和同事阿列克斯-德卡塞因得出結論認為,“社會腦假說”理論並不能夠完全說明問題。希格漢姆和阿列克斯-德卡塞因在《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大腦的大小可以通過靈長類動物的飲食更精確地進行預測。
  為了得出這一結論,德卡塞因等人建立了關於140種靈長類動物的數據庫,其中包括狐猴、長臂猿等物種。利用此數據庫,他們研究了大腦大小與許多社會因素的關係,如社會群體的大小和社會結構等。據研究人員介紹,這也是首次利用如此大型數據庫來研究靈長類的大腦。當初“社會腦假說”理論形成時,並沒有考慮到猩猩等靈長類,而猩猩通常是獨居生活,但它們的大腦也很大。
  德卡塞因等人最新研究發現,影響大腦大小的關鍵因素是飲食,而不是社會群體大小。希格漢姆解釋說,長期以來,一般認為食果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比食葉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要大,這是因為食果的好處更多。果實含有更高的營養價值,也比樹葉更容易消化。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食果是一種要求更高的飲食方式。比如,果實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分散,因此找到果實是一項更為複雜的任務。
2017-04-18 14:35:43
圖博館
不過,研究人員也認為,並不是說社會群體的大小在大腦的進化過程中未起到任何作用。由於果實沒有樹葉的量多,因此食果動物肯定要走很遠的距離才能採集到果實,在遠距離的旅行中它們也相應地形成了更大的社會群體。希格漢姆解釋說,“哪個社會群體最終能夠獲得果實,通常取決於群體的大小。”換句話說,在果實爭奪戰中,較大的群體更容易將較小的群體趕走。“'社會腦假說'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明確地指出這種驅動因素(群體大小)要比其它因素作用大得多。我們的研究成果顯示,飲食的作用更大。”
  希格漢姆和德卡塞因注意到,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相關專家的質疑與批評。“社會腦假說”理論提出者之一、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及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對此提出異議。首先,鄧巴指出,這並非全部的大小尺寸。相反,這是大腦一部分的大小,即新大腦皮層的大小,這一部分在認知、空間推理和語言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鄧巴認為,“新大腦皮層大小與大腦大小有明顯區別。”
  其次,鄧巴指出,社會群體大小與飲食特點並非是用來解釋大腦進化的必須二選一的理論。“兩者都是正確的。”關於希格漢姆和德卡塞因等人的理論,鄧巴認為,必須從更深層次來關聯思考這些特點。不過,鄧巴仍然堅持認為,大腦進化的關鍵驅動因素是社會群體的大小,而不是飲食。(彬彬)
http://tech.sina.com.cn/d/f/2017-04-17/doc-ifyeimqy2083521.shtml
2017-04-18 14:36:37
圖博館
如何將記憶力提高千倍?不是大腦裡插電線的粗魯做法2017.6.22新浪綜合

  很多人抱怨自己記性差,羨慕周圍過目不忘的朋友。以前四五十歲就算是老年了,記憶差點也就認命了。而現在,到這年紀生活剛剛開始,60-70歲還算“中年”。在這種情況下,記憶減退就讓很多人擔憂了。到了2150年,人的平均壽命將達到95歲,記憶衰退將是老齡化社會的一個大問題。
  大腦中大多數神經細胞不會再生,因此保存在神經網絡中的記憶肯定是隨年齡減少。那麼,能不能利用技術,把記憶能力提高千倍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經感覺到了:智能手機每天跟著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視頻和語音。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乾乾淨淨的記憶找回來。可是,這種“記憶”使用起來總覺得不那麼方便,如果我記憶差到連照片都想不起來,那怎麼辦?
  下面我要討論的,就是記憶的“增強版”,真正的超級好記憶。為了討論方便,先科普一下人腦的記憶。
  人腦記憶“ABC”
  人的記憶分成“顯性”(explicit )和“隱性”(implicit) 記憶兩大類。
  顯性記憶就是能用語言表達的,又分成“陳述型記憶”和“事件記憶”。陳述型記憶的內容主要是知識,比如你背誦的唐詩。事件記憶是經歷,比如回憶前天你早飯吃的是什麼。
  隱性記憶則主要是“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比如學會騎車、滑雪、跳舞這些連續動作,以及學會的順口溜、外語。隱性記憶一旦形成可以穩定終生,所以你在小時候學會騎車,即使日後多年不騎車,但一接觸自行車還是馬上能騎。
  顯性和隱性記憶在大腦中的關鍵節點:A 顯性記憶的關鍵點是海馬體(圖中紫色結構),隱性記憶的關鍵節點是基底節(圖中綠色結構)右上角插圖標示海馬和基底節在大腦中的位置。B人腦的標本的冠狀切面(即兩耳之間的切面,平面的位置由圖A中的虛線標示)。海馬體和基底節與大腦皮層形成高度互動的網絡,把記憶儲存下來。(大腦皮層即B圖中的大腦外圈,顏色比較深的那層)C 人腦海馬體(右)和真的海馬(左)比較,體積形狀都相似。
  舉一反三,複習一下:當你在廣場上跳“小蘋果”時,用的是程序型記憶;休息的時候和昨天剛認識的大媽打招呼,用的是事件記憶。而進一步和大媽套近乎,講解股市“K線”,用的是陳述型記憶。
2017-07-25 11:33:10
圖博館
如何減緩記憶衰退的速度
  大腦肯定隨著年齡不斷衰退,而體力和腦力鍛煉是減緩記憶衰退的有效武器。
  腦力鍛煉主要靠多動腦,學習有挑戰性的新知識最有益。老年大學和退休後公益志願活動都是極好的腦力鍛煉。
  雖然大腦中大多數神經細胞是不能再生的,死一個少一個,但記憶是存儲在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點上的,一個神經細胞與其他神經細胞間有幾千個連接點。一個細胞死亡不會丟失一個記憶,而只會由於相關節點的丟失使記憶減弱,模糊。
  海馬中神經細胞的局部特寫: 彩色小球為神經細胞體,拖著的尾巴是神經纖維。左上方的彩色細線是來自其他神經細胞的纖維。神經細胞通過纖維與其他神經細胞進行廣泛聯繫。海馬中有些神經細胞與幾百萬個其他細胞相連。記憶就寄存在細胞之間相互聯繫的接點(突觸)上。
  而腦力鍛煉可以不斷活躍與記憶有關的神經網絡,強化原有的連接點並創造新的連接點,刷新由於細胞死亡造成的記憶損失。衰退是持續漸進的,而鍛煉也是持續漸進的補償過程。很多研究認為變老不是被動的,而是退化與對抗退化不斷相持不下的主動過程,與幼兒的發育、病後恢復非常類似,只不過發生在不同的年齡段。
  體育鍛煉與腦力鍛煉同樣重要,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增進健康,消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健康大腦受益。大腦享受全身20%的供血。腦中每根血管都負責一個重要腦結構的功能,那一根堵塞都會造成嚴重後果。
  第二方面是改善心理健康。人的情緒是靠大腦皮層下的神經結構控制的。這些神經結構控制人的興奮、發怒、幸福和沮喪等感覺。人年老後,難免某些神經環路會“搭錯線”,造成各種極端情緒。極端情緒能使很多激素異常釋放,直接破壞記憶的形成。同時也壓抑免疫系統和身體修復的功能,加速衰老。運動可以有效地讓人從這些短路的死胡同里繞出來。
  第三方面是運動對增強記憶有直接作用。運動可以增加腦中掌管顯性記憶的關鍵結構“海馬體” (Hippocampus)的血流量和體積。鍛煉者學習和記憶的能力明顯超過不鍛煉者。海馬體直接處理事件記憶,戶外運動時海馬體必須一絲不苟地工作,否則就會找不到家。由此,海馬體就得到明顯的鍛煉。另外運動時肌肉會釋放一種叫作cathepsin B 的蛋白分子,可以促進海馬體分泌更多的神經營養因子,提高記憶能力。
2017-07-25 11:34:05
圖博館
需要注意的是,程序型記憶雖然是終生不忘的,但用年輕時的程序型記憶指揮老年的肌肉卻可能會出問題。
  因為程序記憶存儲的是肌肉收縮的時間順序和強度,當肌肉關節衰退後,原來的運動定勢就可能造成錯誤,出現摔倒這樣的事故。高齡老人死亡率最高的原因不是心血管疾病,不是癌症,而是摔倒後骨折造成的臥床。臥床對人的健康是巨大的打擊。因為站立本身需要活動大量肌肉,心血管需要根據姿態不斷調節血壓。宇航員在太空的無重力環境與臥床相似,即使是年輕人在這樣的條件下過幾天,也會站不穩,肌肉退化,骨骼中的鈣大量流失。
  因此,持續的體力活動對老人防止跌倒,保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記憶與睡眠
  目前神經科學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記憶兩步論”:顯性記憶需要通過睡眠來鞏固。
  第一步發生在白天,人的大腦不斷處理信息,隨機把一部分日常經歷的事件記下來。一天下來,腦內很多部分(比如海馬體)就記滿了,就需要通過睡眠來擦除大部分無用的記憶而鞏固有用的部分。
  第二步發生在夜間的睡眠中,海馬體會不斷地和大腦皮層共同活動,回放白天的記憶並記住其中一部分。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覺醒來覺得昨天發生的很多事件被捋順,記得更清楚了。這展示了睡眠對記憶的作用。
  在夜裡,人的睡眠有幾個循環,每個循環約90分鐘,先是淺睡(術語叫睡眠一期和二期),幾十分鐘後進入深睡(三期)最後是夢境(快速動眼期),如此循環幾次。老年人睡眠時間減少,主要是深睡的第三期變短,而損失的三期睡眠正是鞏固記憶的“黃金睡眠”期。
  一夜睡眠的時相和分期上: 睡眠分期的腦電指紋。睡前閉眼但清醒時腦電是8-12赫茲的阿爾法波。進入第一期淺睡後腦電波變慢(西塔波)。睡眠加深到第二期時有偶爾的高波和紡錘波。深睡(第三期)以高幅度,低頻率的慢波腦電為主。夢境時腦電與清醒時相似。下:睡眠各期在一夜間的循環。第一個小時中從淺睡,第二期到第三期,之後出現夢境。然後再進入第二期第三期。這個循環在一夜中出現幾次。
2017-07-25 11:35:01
圖博館
有個著名的實驗,讓一群年輕的哈佛學生在一天裡變為記憶很差的老人:
  首先,讓這些學生在睡眠實驗室裡,邊睡邊實時監測他們的腦電信號。當三期慢波睡眠的腦電指紋出現時,實驗人員就搖晃床,把三期睡眠破壞成淺睡。如此一夜幾次晃床,雖然總睡眠時間沒變,但第二天測試時,結果卻十分驚人——年輕聰明的哈佛學生竟然變成了老年大學的學生,他們的邏輯能力和顯性記憶都大大下降。而被試學生自己卻一點沒有睡眠不佳的感覺。不過,該實驗的效果是短時的,只要第二天不干擾三期睡眠,聰明的哈佛學生還是聰明的哈佛學生。這個實驗說明了睡眠對記憶的重要性。
  睡眠缺乏除了影響記憶,還會明顯地有害健康。一夜失眠就會使血壓升高,增加血糖和血內的應急激素,並抑制免疫系統。良好睡眠的重要性超過一切體育和腦力鍛煉。因此,任何年齡的人都要盡一切努力保證充足的睡眠。體育運動和規則生活可以幫助睡眠,而中老年人為了有足夠的高質量睡眠,也需要有足夠強度的體育鍛煉。
  技術讓記憶力提高千倍
  說到如何用技術讓記憶力“提高千倍”,別想歪了,不是大腦裡面插電線的粗魯做法,而是維持人的尊嚴,讓技術圍著人轉。
  記憶的過程是神經科學的熱門研究領域,目前雖然還有很多基本問題沒搞清楚,但很多證據表明人的記憶不是像在計算機硬盤上存照片一樣,寫一次就永久存留。與之相反,長期記憶的形成必須靠睡眠中的回放。而長期記憶形成後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回想,然後根據回想再記入。
  利用這個生理特性,技術就有了切入點:影像聲音和文字可以幫助場景回放,也就不斷刷新了儲存於神經細胞間連接點的記憶。這和人在回憶時主動刷新記憶的過程是一樣的。
  智能手機讓人們拍攝了越來越多的照片。翻翻過去的照片,可讓人回想起很多過去經歷的細節,其中大部分細節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遠不可能再回想起來的。現在每人每周也許有幾十張照片。
  我們常用手機在日常生活中拍照。這些照片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有很大幫助。人們看到照片會立刻回想起很多當時的細節。但如果沒有這張照片,則這些細節就很難再被回憶起。
2017-07-25 11:35:48
圖博館
在不久的將來,米粒大小的無線照相機可以在眼鏡,帽子或衣領上自動地定時捕捉個人和周圍環境的照片,使個人擁有的照片數量增加到每秒鐘幾百張,將個人的全部視覺經歷被完整地記錄下來。同樣,其他無線傳感器可以把人的聲音、動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隨時存儲起來。每件衣服、每個物件上都有多個“一次性”相機和其他傳感器,可以說,當你穿戴上這些設備,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記錄了。
  如此海量的圖像和信息對個人來說難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數據庫技術的強項。
  現有技術已經能在人臉識別方面遠超過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能與人不相上下。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臉可以被聯繫索引起來,從對話中可以分析出關鍵字、概念串和語氣指紋等。同樣地,其他視聽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種信息,如從背景音樂中提取出樂曲名字、樂隊演出的藝術特徵指紋以及播放系統的音頻指紋等信息。
  這些圖像、聲音和語言文字等信息可被輕易索引,由“個人記憶系統” 分析整理,並按需進行場景回放。其結果是使人“過目不忘”,記住每個見過一面的人,經歷過的每個地方每件事,交談過的每一句話。每當你遇見只見過一面的人,記不清楚時,智能手機會在你耳邊告你上次在那裡見過,談過什麼,甚至這人的姓名、職務等等,讓你永遠消除似曾相識的尷尬。
  在衰老進程中,腦細胞和神經線路持續地不斷損傷,海馬損傷是老年失智的主要原因。
  這個記憶關鍵點的退化使記憶逐漸變得模糊而難以回想。但技術可以幫人建立一個外掛的“人工海馬”,幫人不斷地刷新淡忘的記憶,把遠期記憶從部分損壞的神經線路中提取出來,加工修復後再存進相對完好的新線路中去, 避免前面提到的那種記憶差到連照片都想不起來的永久性信息損失。
  這種記憶的拐棍能遠遠超過人類自然記憶的容量和回憶能力,讓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記憶能力不再有差別(都能100%記住),而老年人反而在記憶方面更有優勢,因為他們有更大的個人記憶庫。
2017-07-25 11:36:38
圖博館
社會給人主持公道
  當然,把個人的經歷全部記錄下來可能會帶來非常可怕的社會災難。
  電影《最終剪輯》為我們展示了記憶私有性與人類窺私慾碰撞時的災難性結果。好萊塢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未來的大利益集團一定會利用個人記憶增強系統來牟利。而那時個人的選擇可能是要么放棄個人的真實記憶,要么放棄“超級好記憶”。
  商家和騙子也一定會利用這個技術謀利。比如入侵個人記憶系統,通過篡改數據,在回放中給人洗腦,形成虛偽的記憶,達到諸如“XX牌面膜最好用”,或“我的房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租住騙子甲的” 之類的虛假概念。由於這些假概念是從真概念的場景回放中逐漸篡改的,本人會完全深信不疑。
  這時,只能靠社會為廣大受害人主持公道。社會公信不能靠空洞的紅頭文件來維持的,而是靠社會級的大計算機網絡。每個人的個人經歷會在多個人的經歷中相互印證,形成證據鏈。社會級的大計算機網絡通過對大量個人的記錄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比較容易地找出被篡改的、不合邏輯的地方,自動對受到侵害的個人發出警報,自動監測打擊騙子商家。
  可以想像,在不久的未來,人的記憶主要是存在於晶片內的,晶片中記憶的信息可以輕易超過人腦容量的萬倍。圖像和信息一經記錄就被永久留存,並能不斷回放刷新原來儲存在腦中的記憶。
  隨著技術進步場景回放將不再通過眼睛耳朵和皮膚,而是通過晶片和神經細胞之間的電線。這些設想符合神經系統的生理結構和工作原理,相當於給人腦加裝了比天然的海馬回和新皮層能力強萬倍的記憶/回放系統。
  老齡化給社會,技術都帶來壓力,中老年人的心頭更是壓了一塊石頭。按20世紀的生活方式,一個老人至少需要一個青年勞力照顧。當老齡社會中老年人超過青年人時,社會上的全部勞動力都去當護工也不夠。但是,危機總會帶來更大的機會,給技術發展帶來空間。靠基礎研究對人類生理和神經系統的不斷認識,老齡化社會將不再是一個只能被動應對的難題。
  工業革命造出超過肌肉能力百萬倍的機器, 信息革命當然也能造出幫人提高記憶千倍的機器,從這個角度出發,前景是非常樂觀的。
2017-07-25 11:37:20
圖博館
大腦不會儲存記憶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2017.7.24新浪科技

  你最愉快的回憶是什麼:你贏得最爽的一局比賽?你與孩子初次見面的那一刻?你意識到自己墜入愛河的那天?這些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畫面,是不是?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
  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而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大腦便是由回憶構成的,而回憶又會不斷重塑你的大腦。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記憶框架,近日發表在期刊《神經元》上的一篇論文又為其增添了新細節:記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構成大腦的分子、細胞和突觸能夠記錄時間。
  給記憶下定義就像給時間下定義一樣困難。總的來說,記憶是一個系統發生的某種變化、可改變該系統未來的運行方式。“記憶其實就是再次激活各腦區之間曾經被激活過的聯繫。”該論文的共同作者、神經科學家尼古拉·庫庫甚金(Nikolay Kukushkin)指出。所有動物、包括許多單細胞生物,都有某種程度的向過去學習的能力。
  以海蛞蝓為例。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你很難在海蛞蝓和人類之間建立起直接聯繫。但兩者都有神經元,而海蛞蝓也形成了某種類似於記憶的東西。如果你捏了它的鰓,下次你把手指靠近它時、它把鰓縮回去的速度就會快一些。研究人員找到了海蛞蝓學習該動作時隨之加強的突觸連接,以及引發這種變化的分子。驚人的是,人類神經元中也含有類似的分子。
  這和你最愉快的回憶有何關係呢?“神經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可以和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相連、建立起獨特的聯繫。”庫庫甚金解釋道。而這些連接之所以能構成神經網絡,是因為這些獨特的聯結關係和突觸能夠隨著信號加強或減弱作出調整。因此,每段經歷都有可能改變這些神經聯繫之間的相對強度。
2017-07-25 11:38:38
圖博館
但無論是這些分子、還是它們控制的突觸,都不能被視作記憶。“等你仔細研究了這些分子、以及它們的離子通道狀態、酶、轉錄程序、細胞、突觸和整個神經元網絡之後,你就會意識到,大腦中根本沒有儲存記憶的地方。”庫庫甚金指出。這是由於神經元具有可塑性。記憶便是系統本身。
  生命之樹上的任何生物都有產生記憶的能力,連沒有神經系統的生物也不例外。科學家曾對細菌進行訓練,使它們能夠預測閃光的出現。庫庫甚金解釋道,這種原始的記憶能力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有這種能力的生物能夠將過去的經歷與未來相融合,從而應對新的挑戰。”
  人類的回憶最初均由片段組成,即使最寶貴的回憶也是如此。你母親的面龐最初是視網膜上的一片光子,這一信號緊接著傳遞到你的視覺皮層。然後你聽到了她的聲音,你的聽覺皮層再將聲波轉化為電信號。荷爾蒙將這段經歷與情境結合在一起,讓你產生“這個人讓我感覺很好”的感受。除此之外,還有無數信號“傾瀉”進你的大腦之中。庫庫甚金指出,你的神經元、構成神經元的分子、以及神經元上的突觸能夠記住這些信號輸入的相對時間,然後將整段經歷“打包”儲存在所謂的“時間窗口”裡。
  記憶顯然無法單獨存在。大腦會將一段經歷進行分解、使之分散在同時出現的多個時間段之內。這是一個互相疊套的系統,一段記憶可同時存在於多個不同長度的時間窗口中。這些時間窗口包含了記憶的每個組成部分,包括分子間的信息交換等。這樣的信息交換過程是你在回憶某個事件時能夠實際感知到的。
  這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同樣難以理解。他們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弄清記憶形成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在一個理想世界中,我們能夠及時追踪每個神經元的行為動向。”庫庫甚金指出。然而,就目前而言,即使像人腦連接組(Human Connectome)這樣的尖端項目,也只能將大腦看作一個整體、進行靜態研究。就像產生記憶一樣,使其發展為動態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2017-07-25 11:39:22
圖博館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人腦“中央處理器”,領先美國腦計劃2018-03-15 觀察者網

“我們可以探索數光年外的宇宙,但對我們兩耳之間3磅重的大腦知之甚少。”這一想法推動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啟動了“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
  中國同一領域內的研究也在加快步伐。目前,美國“腦計劃細胞圖譜”還主要集中在囓齒類為主, 而中國已包含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動態過程,這將為人腦發育與疾病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參考。
  3月15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人腦前額葉研究論文(圖源:《自然》雜誌網站截圖)
  該論文通訊作者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曉群教授, 北京大學的湯富酬教授、喬傑教授和安貞醫院的張軍教授。王曉群也是2014年-2018年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成體神經乾細胞的命運決定機制與功能研究”首席科學家。
  王曉群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項研究首次針對人類前額葉皮層(PFC)發育過程中前額葉形成中的細胞與分子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應該說我們的工作已經比美國'腦計劃中的細胞圖譜部分'快了一步。”
  人腦前額葉皮層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堪稱人腦的“中央處理器”。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中,大腦容量增加了一倍,增加部分則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人類的前額葉皮層占到了大腦皮層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從功能上來說,前額葉皮層負責人腦的高級智力活動,是人類思想的重要物質基礎。主要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認知能力、行為決策、情緒的調節等功能。
  然而,長期以來擺在科學家面前的尷尬處境是,既想對大腦的奧秘一探究竟,同時卻連大腦由多少細胞構成都不清楚。“雖然大家都說大腦有各種各樣的功能,但大腦裡面究竟有多少個細胞我們都不清楚,基本的細胞組成都不了解,所以也就很難去理解腦的高級認知功能是怎麼來的。”王曉群表示。
2018-03-15 12:06:37
圖博館
人腦“CPU”在8-26孕周如何發育
論文中提到,儘管神經迴路是在人類胚胎髮育的晚期甚至在人類出生後才形成,但各種不同功能的細胞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就形成並遷移至相應的區域。
  為獲得系統、動態的神經細胞發育過程,研究團隊借助RNA測序分析了超過2300個單細胞,這些單細胞來源於8-26孕週、尚處於發育階段的人類前額皮質。
  最終,王曉群及其同事確認了六大主要類型共計35個亞型的細胞,並追踪這些細胞的發育軌跡。“我們發現,在動態發育的人類胚胎前額葉皮層中,主要由神經乾細胞、興奮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星型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六大類細胞組成,並進一步把這六大類細胞精確地劃分為35個獨立的細胞亞型。”
  明確細胞構成僅僅是獲得基石。“我們繼續利用擬時間等算法重構了這些神經細胞類型之間的發育譜系關係,發現在前額葉皮層中的神經乾細胞是一個具有高度複雜的異質性的功能細胞群體,在不同的胚胎髮育階段分別分化成神經元細胞、星型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王曉群表示。
  隨後,通過更深入的功能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了與神經乾細胞對稱分裂、神經元發生、膠質細胞發生這三個重要神經發育事件密切相關的一系列關鍵基因表達特徵,並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實驗驗證。
  此外,近年來在人類神經乾細胞的研究中,科學家將精力主要集中在放射性神經膠質細胞。王曉群等人認為,中間前體細胞(IPC)對於神經發生、特別是靈長類動物的神經發生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系統的數據分析和多層次實驗驗證,研究人員提出,中間前體細胞的產生具有兩個關鍵爆發期。“一個是在胚胎髮育10週左右,這些中間前體細胞主要由放射狀神經膠質細胞(RG)大量產生,而另一個峰值則發生在胚胎髮育16週左右,這些中間前體細胞由外放射狀膠質細胞(oRG)大量產生。”王曉群解釋,“正是通過中間前體細胞的這兩個爆發期的形成,數量龐大的神經元才能在短暫的大腦皮層發育時期內快速生成,並形成了結構複雜、功能豐富的前額葉皮層。”
2018-03-15 12:07:21
圖博館
研究團隊通過對神經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的系統分析和深度挖掘,還首次揭示了在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過程中興奮性神經元生成、遷移和成熟的三個關鍵階段。
  人類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過程中興奮性神經元生成、遷移和成熟三階段(圖源:澎湃新聞)
  第一個階段,也就是8-12孕週,為神經乾細胞大量增殖階段。第二階段, 13-16孕週,神經乾細胞分化並大量產生新生神經元同時伴隨著新生神經元的遷移階段。第三階段,19-26週,神經元開始逐漸成熟,表達關鍵功能蛋白並初步形成有功能的神經網絡的階段。
  為驗證上述初步形成的神經網絡是否已具備功能,王曉群等人利用電生理等手段對人類圍產期26週的前額葉皮層進行了深入的功能研究。結果發現,26孕週的前額葉皮層中很多神經元已經具備了正常發放鈉鉀電流的能力,在深層腦區的神經元更是具備了發放EPSC(興奮性突觸後電流)和IPSC(抑制性突觸後電流)等功能。
  “過去科學界對人腦前額葉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我們通過紮實的工作把細胞類型及每種細胞發育的動態性都基本闡述清楚了。”王曉群總結,“這為解答前額葉皮層如何參與'思考和思想形成'這一關鍵問題的後續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細胞圖譜,是前額葉皮層發育研究史上的重要突破和重大進展。”
  “比美國腦計劃細胞圖譜部分快了一步”
自2013年4月2日以來,計劃開展為期10年的美國“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已實施將近5年。現在,美國“腦計劃”科研最新進展如何?
  據觀察者網早前報導,近年來美國“腦計劃”新項目新成果頻現。譬如2016年8月,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就繪製出了迄今最全面、最精確的人類大腦圖譜,其中97個人類大腦皮層區域屬於首次公佈。
  致力於提供準確動物研究醫學信息的Speaking of Research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會神經科學核心小組目前正倡議“腦計劃”應加強動物研究,通過最新的生理和解剖技術,來確定特定神經迴路對行為的影響。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兩位負責人表示,“斑馬魚、囓齒動物和非人靈長類動物在'腦計劃'的研究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動物研究對於測試新技術在人類的應用方面同樣至關重要。”
  據澎湃新聞報導,王曉群表示,“美國'腦計劃細胞圖譜'目前還主要集中在囓齒類為主, 我們則是包含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動態過程”。這對人腦發育與疾病的研究會提供最直接的參考。
2018-03-15 12:09:05
圖博館
王曉群認為,隨著其研究團隊此番成果的發表,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比美國腦計劃快了一步”。
  奧巴馬宣布啟動的“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簡稱“腦計劃”),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又一項針對人類自身難題的重大研究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創新的神經技術加強對人腦的認識,其最終目標是希望找到攻克大腦疾病的新方法,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癲癇、帕金森症等。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為“腦計劃”投入巨資。在“腦計劃”啟動當年的財年預算中,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國家科學基金為該計劃投入共計約1億美元的研究資金。到了2017年,財政年度預算中“腦計劃”的預算已增至4.34億美元,是2014年的4倍多,和2016財年相比增幅也達到近45%。
  王曉群提到,相比於美國,中國在“腦計劃”方面的投入還不確定。“希望國家能大力支持,作為年輕科學家,我們肯定要全力以赴的、集中精力的加油幹。”
  另外,中國若想在“腦計劃細胞圖譜”等方面領跑,交叉學科以及相關人才的團隊合作很重要, “就腦圖譜單細胞測序這項工作,它需要交叉學科的協同合作,比如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計算科學等人才一塊兒工作,集結各類人才優勢, 呼喚不同學科的人一起協同合作。所以目前國內從事該方向的實驗室較少, 呼喚更多的實驗室加入。”
  論文顯示,王曉群最新的這項研究即和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任研究員湯富酬等團隊合作完成。據王曉群介紹,“湯富酬教授早在2009年發表了單細胞測序方法,在全世界範圍內他也是最早啟動單細胞測序的人之一”。正基於雙方優勢互補及前期積累,這項課題從開始到投稿,王曉群等人僅花了一年半時間。
  “還是很高效的,如果有更多支持的話,我們甚至可以做得更快更深入一些,不僅前額葉,其它腦區域也可以一一描述出來。”王曉群表示,“目前,我們只是做了基因表達圖譜,未來想繼續深入的研究腦發育的表觀調控圖譜,這樣通過基因表達譜和表觀調控圖譜等的結合,可以有助於我們將來深入了解前額葉皮層如何形成。”
2018-03-15 12:10:21
jsoujsou
為何總是忘記夢境?原來是海馬體“慢半拍” 2018-9-1 新浪科技

  如果海馬體是最後一個進入睡眠的大腦區域,那麼海馬體可能是最後蘇醒的。因此你擁有一個時間視窗,蘇醒時保留著夢境的短期記憶,但是由於海馬體未完全蘇醒,你的大腦不能保持記憶。
  在某些睡眠階段,海馬體向大腦皮層發送資訊,這種單向性交流可實現從海馬體發送記憶資訊至大腦皮層長期性存儲,但是最新資訊不會被海馬體記錄。
  當人們醒來時,大腦可能需要至少兩分鐘啟動記憶編碼能力。2017年,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發現,與“少夢記憶者”相比,“多夢記憶者”夜晚醒來的次數較頻繁。對於“多夢記憶者”而言,半夜醒來清醒持續時間平均為2分鐘;對於“少夢記憶者”而言,半夜醒來清醒持續時間平均為1分鐘。
  與睡眠有關的神經遞質
  我們在睡眠時編碼新記憶的能力差,與體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指數變化密切相關,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指數顯著下降。
  當我們進入快速眼動(REM)階段,會出現一些生動的夢境,乙醯膽鹼指數恢復到了清醒狀態,但是甲腎上腺素指數仍持續在較低等級。
  為什麼做夢醒來後一會就會忘記夢的內容?
做夢發生在REM睡眠和NREM睡眠,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REM睡眠。
丘腦(thalamus)和皮質層(cortex)之間的神經結構產生有節奏的、同步的緩慢波形。在REM睡眠期,腦橋(pons)的膽鹼能神經元(cholinergic neurons)被啟動,並把信號傳遞到丘腦中的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body),再傳遞到視覺皮質。在非眼動期睡眠時,蛋白合成物被啟動,在樹突摺狀物中形成蛋白鍵,從而幫助鞏固記憶;而在眼動期睡眠時蛋白合成物密度低,造成樹突摺狀物分解較快,從而使夢中的記憶稍縱即逝。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醒來後不久夢中記憶就會被忘光了。
相反,如果一個人在REM睡眠時醒來,那麼可能大腦執行系統會馬上被啟動並開始時蛋白鍵開始工作,產生結實的樹突摺狀物並鞏固了記憶,所以這些夢中的記憶我們就會保留較長時間。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Cell子刊揭示:做夢的關鍵基因 2018-9-5 新浪科技

  近日,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做夢這件事歸功於乙醯膽鹼受體基因Chrm1和 Chrm3。當敲除這兩個基因時,人在快速眼動(REM)睡眠期的睡眠水準會下降,且不再做夢、記憶減退。
2018-09-06 10:42:57
圖博館
子宮不止是生殖器官!科學家發現子宮或與記憶有關 2018-12-13 新浪科技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女性獨有的器官子宮除了是月經的來源,孕育胎兒之處,並沒有其它用途。但最近,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子宮可能還有其它原本不為人知的功能,它可能對女性的記憶能力和認知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2018年12月6日,這一研究結果線上發表在學術期刊《內分泌學》(Endocrinology)上。當研究人員在大鼠模型上進行第一次試驗後,結果令研究者非常驚訝,他們迅速進行了第二次重複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切除子宮後,大鼠的記憶能力確實受到了影響。即使保留了產生荷爾蒙的卵巢,只切除了子宮的大鼠體內還是發生了荷爾蒙水準的變化。
  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卵巢已經被認為與大腦與認知、記憶有關,現在,可能要考慮子宮-卵巢-大腦這一新的系統。研究人員同時指出目前60歲以下女性有近三分之一切除了子宮,保留了卵巢,這對於女性的大腦來說意味著什麼?這在未來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在60歲以下女性人群中,約有三分之一切除了子宮,保留了卵巢,“這項發現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回應
看來一孕傻三年,原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科學家把腦袋放在子宮裡

世界首個已故捐獻者子宮移植孕育的嬰兒誕生 2018-12-15 新浪科技

  12月4日,《柳葉刀》(The Lancet):世界首個已故捐獻者子宮移植孕育的嬰兒誕生,並健康成長。
  在此之前,全球共有 11 名婦女在接受活體捐獻者子宮移植後擁有了自己的孩子。但 12 月 4 日刊登的這一突破,對於那些想要懷孕但子宮功能不健全的女性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
2018-12-18 11:00:19
阿楨
童年記憶可能是假的?科學家揭示人類記憶有多不可靠 2019-06-24 新浪科技

  在這篇名為《你能確信你最早的兒時記憶是真的嗎?》的文章中,薩拉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類的記憶,尤其是我們自認為記得的兒時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研究人員稱,大約每10人中就有4個人會編造自己的第一段記憶。這是因為我們至少要到兩歲時,大腦才會發育出儲存自傳體記憶的能力。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的自傳體記憶專家洛芙迪表示,“雖然嬰兒能形成記憶,但那些記憶不持久”。人們認為,幼兒大腦中形成的大量新細胞會破壞長期存儲資訊所需的連接。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到成年後,對童年的記憶很少。另一些研究表明,一旦我們到了七歲,就會出現一種“童年記憶缺失症”。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記憶規律中心主任康韋他的團隊認為,這些記憶不太可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原因在於它們被捕捉到時的年齡。
  其中原因可能與人性中更深層的東西有關——我們渴望擁有一個連貫的關於自身存在的敘述,甚至會通過編故事來讓這種敘述變得更加完整。
  康韋解釋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有些人來說,需要追溯到人生最早的階段。”
  BBC的文章稱,不僅兒時的記憶不可靠,成年人也可能被植入虛假的記憶,從而使得自身的歷史被改寫。
  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學家肖(Julia Shaw)甚至證明,讓人們相信自己實施過事實上子虛烏有的暴力犯罪也是可能的。利用記憶檢索技術,讓參與者在三次訪談中都被問及暴力犯罪的問題。其中70%的人會產生自己年輕時犯過罪的虛假記憶,有些人甚至相信自己曾用武器攻擊過他人。在這些虛假記憶中,近四分之三的人甚至能夠生動地描述出員警的長相。
  但是,童年虛假記憶對人產生的影響可能比意識到的更大。早年記憶中的事件、情感和經歷有助於塑造成年後的我們,決定我們的好惡、恐懼甚至行為。
  研究人員表示,很少吃的食物,甚至像霜淇淋這樣的甜食,“似乎更容易受生病的虛假記憶的影響”,而對於像餅乾這樣的常見零食,人們則不太相信它們曾害得自己生病。
2019-06-30 13:31:06
阿楨
很多科學家認為,“虛假記憶飲食”可用於解決肥胖問題,鼓勵人們選擇更健康的食物,比如蘆筍,甚至有助於減少人們的酒精消費。有趣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積極的暗示,如“你第一次吃蘆筍就愛上了它”,往往比“你因為喝伏特加而生病”這樣的消極暗示更有效。
  錯誤的記憶與“撒旦恐慌”
  虛假記憶當然會有其負面作用,尤其是在法庭上,可能會使人含冤莫白。
  涉及虛假記憶的法律案件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目前無法區分真實的和虛構的記憶。
  有些記憶雖不真實亦值得珍藏
  對那些想知道珍貴的童年記憶是否屬實的人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尋找證明它確實發生過的證據——照片、童年錄影或日記。
  三歲以前的記憶很可能是假的。一切看似非常流暢和詳細的記憶,仿佛是在重播一段家庭錄影,並經歷一段按時間順序發生的事情,這很可能就是虛構出來的記憶。
  無論是不是虛構出來的,對深愛的祖輩或失去很久的寵物的回憶都能給我們帶來快樂。
  肖回憶說:“我有一段記憶是,我遇到了祖母,她抱起我,搖來搖去。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但對我來說,這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輕輕一電,恢復記憶!就這樣提高記單詞成績 2019-06-24 新浪科技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找到一種用電擊幫助恢復記憶的方法。他們確認了大腦中一個特定區域對回憶有著重要作用,並通過精巧的實驗首次證明,該腦區接受合適的電刺激後,可以幫助人們想起已經忘記的事情——比如,前一天背過的單詞。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的《認知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9-06-30 13:31:46
阿楨
你為什麼越來越不相信“幻想”? 2019-06-18 新浪科技

  想像是對頭腦中已有表像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其中包括與個人願望相聯繫且不一定以客觀規律為依據的幻想。有學者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夠從幻想中獲得快樂,一方面是因為幻想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另一方面因為幻想也可以成為人們在無力時的一種精神寄託。但是由於兒童的學習能力很強,同時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水準很低,他們會模仿動畫片中幻想出的行為,從而做出錯誤甚至危險的行為。
  幻想的內容來自個體對人腦中記憶表像的再加工,其基礎是已經有的記憶。因此幻想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隨著大腦的成熟發育而產生。一般認為,兒童在2-3歲時產生記憶,隨之產生幻想。由於知識儲備和經驗不足、認知資源有限,兒童早期的幻想往往是沒有目的、沒有連貫主題的自由聯想,到了4、5歲以後,兒童的幻想才開始有了一定的目的和意義。
  兒童也更容易相信那些帶有積極感情色彩的幻想事件。他們更容易相信“好的”幻想會真實發生,而“壞的”幻想則在現實中不存在。這可能是因為兒童天生的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通過相信好事情的存在和壞事情不存在,來減少負面情緒、增加積極情緒。不過負面情緒的幻想也不盡相同,對4-5歲的兒童來說,他們認為傷心的事情會發生,但讓人害怕或者生氣的事情則不會發生。容易感到害怕的孩子更不會認為讓人害怕的幻想事件會在生活中發生。這可能是因為害怕或讓人生氣的事情會讓孩子感到更大的恐懼和威脅,從而會出現“主觀否認”的現象。
  實際上不止是兒童,成年人也會用“積極幻想”作為一種調節情緒、自我保護的方式。積極幻想是個體在生活中或在面臨威脅性情境、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消極方面的認知過濾,而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徵方式投射到個體的自我意識中。積極幻想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對自我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對未來的盲目樂觀、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能力。
  動畫片雖然是假,暫時當它是真,體驗無所不能的力量和無比美好的純善,也是一種小幸福。
2019-06-30 13:32:46
阿楨
為什麼有些聲音會讓你抓狂? 2019-06-14 新浪科技

  恐聲症又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其特徵是對其他人發出的一些日常聲音——比如哼歌、咀嚼、打字甚至呼吸等——做出強烈的負面情緒反應,通常是憤怒和焦慮。聽起來這似乎是一個不幸但微不足道的煩惱,但迄今為止的研究卻提醒我們,這一問題需要更加嚴肅地對待。
  通過使用不同的大腦成像技術,研究人員發現,恐聲症患者這些大腦區域之間的聯繫與健康人不同,有時在結構上甚至比普通人更加牢固。這種功能連接的增強,很可能導致恐聲症患者在聽到觸發聲音時會自動回憶起相關的場景,使這些聲音充滿情緒色彩,進而影響前腦島皮層的活動,扭曲大腦對聲音意義的判斷。以往的研究表明,前腦島皮層與人的主觀情緒體驗有關,會引導我們去探索周圍環境中更有意義的刺激。

帕金森病源於腸胃?研究證實致病蛋白從腸子爬進腦子 2019-06-29 新浪科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通過實驗證明,帕金森病源於腸道,殺傷神經的蛋白會從腸道傳到大腦。論文線上發表于權威學術期刊Neuron。這項工作也為治療帕金森病提供了一個全新模型,可以用來檢驗預防疾病和阻止惡化的療法。
  200年前,一位名叫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的外科醫生報告了一種“令人煩躁和十分痛苦的疾病”,根據病人最突出的症狀將其命名為“震顫性麻痹”。
  與此同時,帕金森醫生注意到,這些病人有便秘之苦。此外,在他描述的六個病例中,有一位服用治療胃腸道的藥物後似乎減輕了運動相關的問題。腸道在帕金森病中所起的作用或許在人們剛認識這種疾病時就埋下了伏筆。
2019-06-30 13:34:45
阿楨
然而,過去對帕金森病的研究和治療一直集中於大腦。
  2003年,德國神經解剖學家Heiko Braak教授在檢查帕金森病患者的屍檢結果時,意外地發現,除了大腦,在控制胃腸道的神經系統也有α-syn蛋白的堆積,並且出現時間對應於疾病發展的早期。因此,Braak教授曾大膽猜測,或許帕金森病起源於腸道?當時並沒有證據。
  在此次的新研究中,神經科學家Ted Dawson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新穎的動物模型回答了上述問題,終於在Braak教授提出假說十幾年後,為“帕金森病源於腸胃”的設想提供了實驗證據。
  回應
這些學者的研究思路值得我國的研究人員學習啊!
其實張仲景的《傷寒論》早就發現這個疾病規律:“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使用大小承氣湯之類方劑,即可治好。

細思極恐!腦外腫瘤竟會“吸走”大腦中的神經幹細 2019-06-18 新浪科技

  2017年的一天,法國科學家Claire Magnon和她的學生被一組資料嚇壞了。
  她們發現,移植到模式小鼠身上的前列腺腫瘤生長一段時間之後,小鼠大腦腦室下區的神經幹細胞(或者神經祖細胞)數量突然減少了。Magnon經過多番嚴謹的驗證之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那些消失的神經幹細胞走了,而且是順著血管遷移到前列腺腫瘤裡面去了……
  神經是人體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個體的發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都離不開神經。對於腫瘤而言也是如此,腫瘤的形成和發展,也離不開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2019-06-30 13:38:02
阿楨
很多研究都發現,在包括前列腺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結腸癌和皮膚癌的腫瘤中,都能觀察到神經纖維的滲透和擴展。這個過程有點兒類似腫瘤組織旁的血管,往腫瘤裡面長毛細血管。而這些長進來的神經纖維,會釋放一些神經信號,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而切斷這些神經纖維,或者用藥物阻斷神經信號的傳遞,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減少癌細胞的擴散轉移。
  回應
也就是說或許大腦就是癌症的策源地?禪定和氣功等,也就是這種思路延年益壽!

促進大腦血管修復,新療法有望挑戰“頭號死因” 2019-06-27 新浪科技

  根據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研究報告,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中國近30年來的最大疾病負擔和主要死因。而在全世界範圍內,中風也是。
  由於中風引起大腦受損,三分之二的中風患者死亡或是留下殘疾需要終身護理。然而目前可以減少中風嚴重後果的療法還十分有限。
  本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抗體,可以促進受影響腦區血管再生。小鼠模型顯示,這種抗體療法可幫助中風後的動物恢復運動功能。
  Martin Schwab和同事們發現一種重要的信號分子Nogo-A,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抑制神經突的生長。阻止這種抑制信號,有助於刺激受損神經生長,也就為治療脊髓神經受傷帶來希望。
2019-06-30 13:39:57
阿楨
植物也有“生存策略”:水稻具有對乾旱環境的"記憶" 2019-06-21 新浪科技

  在我們的認識中,動物的記憶是後天習得的本領,不論是聽到鈴聲集中進食,還是對襲擊和疼痛的記憶,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而植物作為無法移動的生命體,在人類的生活中,一直是作為精心培育的對象,精控大田、人工溫室都是為他們而建。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在國際期刊《遺傳學前言》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成果,發現水稻具有對乾旱環境的“記憶”,並找到了水稻的乾旱“記憶”調控網路。
  植物也有“生存策略”
  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長過程中,會經歷多次相同的環境脅迫,為了能夠更好地生長,它們也會從先前經歷的脅迫環境中吸取經驗,以應對後面反復發生的環境脅迫。
  早在1996年,Baldwin和Schmelz在對煙草進行人為添加茉莉酸甲酯處理後,發現煙草尼古丁高峰的形成時間比未經處理的煙草形成時間提前了2小時。而對自然生長中的山樺進行觀察,研究者發現經歷多年秋蛾侵襲的山樺會產生濃度很高的酚醛類物質抑制蛾蛹的生長。
  水稻為何會有“乾旱記憶”?
  水稻中存在的抗旱“記憶”調控網路:植物生長關鍵激素之一的脫落酸對於激發水稻的抗旱性及引發水稻內的抗旱代謝反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核糖核酸與DNA表觀水準的變化(甲基化)影響了抗旱“記憶”轉錄本的表達;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脯氨酸合成等代謝路徑的“記憶”轉錄本都參與到了水稻的抗旱“記憶”當中。
  水稻的抗旱“記憶”是繼含羞草對外界脅迫抵抗“記憶”,以及燕麥草短期乾旱“記憶”之後的又一重要的植物“記憶”發現,隨著越來越多植物中“記憶”的發現,“記憶”已經不再是動物們的專屬本領,越來越多的植物將會被發現具有這一特性,從而提升自身的生存適應能力。
  相關新聞
植物有生命也有感覺會痛還知道自己正在被啃食,吃素也算殺生
2019-06-30 13:56:59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02:56:13
阿楨
最新《科學》看清“致病”蛋白如何幫助記憶 2020-03-17 新浪科技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 “澱粉樣蛋白”的研究。美國Stowers研究所首次以原子解析度描述了大腦神經細胞中一種澱粉樣蛋白的結構。
  通常說到澱粉樣蛋白,大家通常會想到各種神經退變有關的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還有帕金森病、亨廷頓病和克雅病等。所謂的“澱粉樣”,指的是原本可溶的蛋白異常地形成穩定的、不可溶的沉積物,破壞神經組織。
  然而,Kausik Si教授認為,對澱粉樣蛋白的主流認識可能存在誤解。
  在神經系統相對簡單的海兔中,竟存在有生理功能的澱粉樣蛋白。這種名為CPEB的蛋白與RNA結合,調控RNA翻譯為蛋白質的過程,當它們聚合形成的澱粉樣蛋白時,幫助海兔維持長期記憶。
  後續在果蠅、小鼠等神經系統更複雜的動物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Orb2)也會發生自我聚合。
  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主要形態是可溶的單體,在神經連接處(也就是突觸)抑制翻譯過程;而當記憶形成時,這些單體會自我組裝成有生物化學活性的澱粉樣蛋白,促進突觸的蛋白質翻譯。
……
  接下來,研究人員打算確認,在人腦中是否同樣有這種具備正常功能的澱粉樣蛋白,以及它們對記憶的形成究竟起什麼作用。或許我們對澱粉樣蛋白“損害神經”的老觀念會改變,也會對記憶如何形成有新的認識。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3-17/doc-iimxyqwa1060256.shtml
2020-03-18 08:17:07
jsoujsou
大腦可能是一台量子電腦 最新研究或揭開人類意識之謎 2024/09/08 中時

據《科創板日報》報導,在人類探索自身奧秘的征途中,大腦意識的物理基礎是什麼,一直是科學家們探索的終極謎題之一。在物理學中,有2種主要的理論來描述自然界的現象:古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大多數研究人員傾向於用古典力物理來解釋大腦活動,而來自美國威爾斯利學院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意識可能植根於量子物理過程。
報導說,邁克.維斯特教授及其團隊通過實驗發現,一種與大腦神經元內被稱為「微管」的蛋白質聚合物結合的藥物,可以延長被麻醉大鼠無意識狀態的時間。這一發現不僅支援了麻醉劑作用於微管的觀點,更為量子意識理論提供了潛在依據。
在古典物理學中,意識被視為神經元活動的產物,是大量神經元通過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相互作用的結果。然而,量子意識理論正在挑戰這一傳統觀念,提出了意識本質上是量子態的。大腦內的微管的量子振動能夠以一種超越古典力學的方式,整合並處理資訊,從而產生意識體驗。微管則是神經元內潛在的量子資訊處理單元,被視作「量子處理器」。
維斯特的研究正是基於這一理論假設,通過觀察麻醉對大腦的影響,來探究意識的物理基礎。他們發現,當給大鼠注射一種能與微管結合的藥物後,大鼠在麻醉氣體作用下昏迷的時間明顯延長。這一結果支持了麻醉劑作用於微管引起失去意識的觀點,從而間接證明了微管在意識產生中的關鍵作用。
這項研究對傳統理論構成了挑戰。如果麻醉確實通過作用於微管來影響意識狀態,那麼這很難用古典物理學中的電化學反應來解釋。
維斯特表示,「當人們接受意識是一種量子現象時,我們對自身的理解將進入一個新時代。量子意識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世界觀,是我們能夠以一種更自然、更全面的方式與宇宙相連。」
  相關新聞
中國第3代超導量子電腦入駐超算網路 向全球提供算力服務
2024-09-09 02:36: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