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23 07:29:08| 人氣2,705|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女/藝/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別那麼好為人評,連外行的藝術也要評:《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女書,1998)。

不要如此嚴「術」以待,游於藝嘛,不過是「1997年3月至1998年2月持續一年的『台灣女性藝術系列講座』,由吳瑪悧策劃、國家文藝基金會贊助、在女書店主辦下」(p.5)的論文講議集。

那就随便挑幾篇,聊聊讀後感吧!

陸蓉之在<閨秀藝術的古今演變>說:「處身於日据時代(1895-1945)的台灣女性,承受了日本與中國伝統文化對女性的双重約束……她們的藝術只是生活閑暇的消遣遊戲,因此在技巧方面都謹守師長教誨,內容方面則缺少開創力,以致於她們的作品風格與媒材都普遍缺乏變化,一般傾向於清秀柔麗的風格。」

「但是戰後台灣輸入大量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導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人格……而且台灣自從實施義務教育以來,兩性接受教育的機會趨於平等,尤其在目前台灣當代的女性藝術家人口中,獲得高學歷、學位甚而留學者,佔相當高的比例……新一代的女性創作者,她們的作品風格與媒材也已少受到『閨秀』身份的限制」(p.20)

想當然耳吧!賴明珠的<日治時期留日學畫的台灣女性>認為「倘若當年留日學畫的台灣女性都能像陳進一般,勇於衝破樊籬,掙脫伝統女性角色的束縛,勇往前進,台灣女性美術史必然會呈現不相同的面貌。」(p.51)

是嗎?陳進不是被封為「台灣第一位閨秀畫家」嗎?怎會是「勇於衝破樊籬,掙脫伝統女性角色的束縛」呢?

不是指她的畫風而是指她四十歲前不婚、任教、作畫。

不只!賴指陳除了畫些合乎日本殖民者男性主流「美」畫的<合奏><化妝><悠閒><山地門之女>等之外,還敢畫不合但「是一般台灣女性家居生活的情景,現實的、鄉野的世俗味」的<含笑花><野邊>(p.61)。

還是就畫論畫吧!不然有那位漢女比得上妓女出身的潘玉良畫家能「掙脫伝統女性角色的束縛」?就仕女畫而言,近現代華人畫家中最有創意的可說是林風眠的彩墨和陳進的膠彩,這與性別、出身、際遇何干?林陳不也因此畫而留名!

還不是男性買家在主導藝術市場,要是當代新一代的女性創作者,她們的作品風格與媒材……

又怎樣?依薛保瑕<台灣當代女性抽象畫之創造性與關鍵性>訪談女性畫家,她們並不認畫有性別之分(p.139)。

那是抽象畫,要是賴純純結合佛像的<心器>或嚴明惠的<男與女>(p.36)……

能有芙莉達‧卡羅充滿宗教意含的<自畫像>和茱蒂‧芝加哥充滿性象徵的<晚宴>之創意及影像魅力嗎?

 
臺灣女性藝術協會
http://waa.deoa.org.tw/
 
臺灣女性藝術協會部落格WAA
http://www.tiec.tp.edu.tw/lifetype/waa
 
 
2009第一屆臺灣女性藝術協會跨藝術研討會
時間:2009/1/17(六)pm1:00-5:30
地點:臺北捷運北投會館
 
13:10~13:20 主持人 簡瑛瑛 Ying Ying Chien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13:20~13:40 論文一 江足滿 Tsu-man Chiang (清雲科技大學應外系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比較文學女性主義在臺灣:以海倫‧西蘇、朱莉雅‧克莉絲蒂娃、
露思‧伊希佳萊的跨藝術理論差異書寫母親身體與性愛觀〉
(Feminism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aiwan: Hélène Cixous, Julia
Kristeva and Luce Irigaray)

13:40~14:00 論文二 許如婷 (私立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跨藝術論述:女性身體的書寫、再現之多元面向〉

14:00~14:20 論文三 吳妍儀 (華梵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論文題目:〈女性藝術慣用符號之重解〉

14:20~14:40 論文四 陳秋瑾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兼主任) 論文題目:〈一張老照片的故事:從服裝看女性身分認同〉

14:40~15:00 論文五 林珮淳(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所)教授)
葉綠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碩士)
論文題目:〈新媒體藝術中的女性身體意象探討〉
(AStudy of Female Body Image In New Media Art)

論文六 陳明惠 (書面論文)
論文題目:〈0 & 1: 數位空間與性別神話〉
(0 & 1: Cyberspace and the Myth of Gender)
15:30~17:10 2009年臺灣女性藝術協會會員代表綜合座談會
15:30~15:40 主持人 萬一一與江足滿
15:40~16:00 萬一一 Yi-Yi Wan :〈關於權力空間的形塑〉
16:00~16:20 蔡海如 Hairu Tsai :〈虛線與空白共舞〉
16:20~16:40 何佳真 Winnie Chia-Cheng Ho :〈角色的框架〉
16:40~17:00 陳君竹 Chun-Chu Chen :〈2009女藝會聯展計畫-非限制級-藝術何以灌溉〉
17:00~17:10 問答/對話時間
17:10~17:30 大合照&賦歸
http://express.indymedia.tw/node/633
 
 
首屆臺灣國際女性藝術節今起高雄美術館登場>中央社記者謝震南

五月份不僅屬於母親,更是屬於女性的月份。由臺灣女性藝術協會副理事長陳香君策劃的首屆「臺灣國際女性藝術節」,是臺灣首次舉辦的國際女性藝術節活動。雖有部分活動受到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影響被迫順延,但展覽還是在今天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開。
因SARS疫情襲臺,參展的國外藝術家雖然大都無法前來佈展,卻都竭盡全力將作品送到本館,並透過網路與電子信箱與本館館員密切溝通聯繫,完成佈展工作。
唯有現居美國的香港裔藝術家謝淑妮,不畏機場繁複的檢疫程序與可能須被隔離的風險,特地從美國飛來臺灣佈展。
這次女性藝術節的籌畫過程,雖經歷了重重考驗,但卻更凸顯了女性的堅強與韌性,主辦單位謹以此次活動向所有認真的女性致敬。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臺灣女性藝術協會以及高美館,特別選在五月份舉辦首屆「臺灣國際女性藝術節」,主要活動包括:「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當代藝術展、「女性、藝術與科技」國際研討會、「女性藝術創作營」,以及五月底開始舉辦的「認識女性藝術家與科技的對話」系列講座等。
「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展覽,五月八日至七月二十七日舉行。「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展覽,開幕式暨策展人導覽,五月十日起高美館前廣場右側)舉行。
原定五月十日、十一日舉行的「女性、藝術與科技」國際研討會,以及五月十七日、十八日、二十四日登場的南臺灣女性藝術創作營,雙雙因SARS 暫延。
「認識女性藝術家與科技的對話」系列講座,五月二十五日、六月一日、十五日、二十二日、二十九日、七月十三日、七月二十日下午二時至四時。
臺灣女性藝術協會網站活動:包括漫畫擂臺秀─科技年代的幽默故事等等,詳細辦法請見http://www.mywaa.com/ (目前仍在積極建構中)。
高美館表示,隨著世界文明發展的腳步,不論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體育等各種領域,女性無不扮演著越形重要的角色。藉由女性藝術節的舉行,期盼臺灣民眾了解當代女性藝術家在藝術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時也企望臺灣能成為國際當代女性藝術交流的平臺。
第一屆臺灣國際女性藝術節,在教育部、外交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高雄市政府指導之下,由高美館與臺灣女性藝術協會主辦,以名為「網指之間─生活在科技年代」的當代藝術展為活動主軸。
舉辦這項女性藝術節的宗旨,主要在探索臺灣與國際的女性藝術家,如何在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情境下,重新思考藝術創作的定義、內涵、材料、形式和美學,以及女性經歷科技生活變遷的過程。
這次展覽共計有十八件參展作品,參展的臺灣本地藝術家,包括:吳瑪俐、劉世芬、謝鴻均、「神樂記」(吳怡蒨、鄭弘卿、曹羅羿)、王紫芸、王翠芸、許淑真、林采玄、淩凡,「黑貓在打狗」 (邱禹鳳、林麗華、莊彩琴、陳明惠、陳誼芳、張惠蘭、曾玉冰、黃瑛玉、劉素幸、蔡宗芬、賴芳玉)。此外,還包括新加坡藝術家瑪格麗特‧譚 (Margaret Tan)、法國裔旅居臺灣藝術家裘安‧浦梅爾(Joan Pomero)、香港藝術家文晶瑩 (Phoebe Man)、港裔美籍藝術家謝淑妮 (Shirley Tse)、日本藝術家伊藤塔莉 (Tari Ito)、菲律賓藝術家茱蒂‧史芭楊 (JudyFreya Sibayan)以及印度裔旅居泰國藝術家華莎‧聶兒(Varsha Nair)。
http://www.epochtimes.com/b5/3/5/11/c12820.htm
 
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  
 
國際女性藝術博物館﹙World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是一所位于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博物館,簡稱WMWA。專門展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知名的芙烈達?卡蘿、喬治亞?歐姬芙和瑪麗?加薩特。
  此博物館於1981年成立,目前有7322平方公尺的館藏面積,過去曾是共濟堂教會的用地,在1987年正式對大衆開放。
http://baike.baidu.com/view/74663.html?tp=0_01
 
「深度呼吸」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
 
「深度呼吸」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將於2008年3月8日下午4時在上海蘇河藝術開幕,本次展覽由策展人江梅女士策劃,集結了19位中國當代傑出女性藝術家的繪畫、雕塑、裝置、錄像等作品約50件,從一個深度的視角呈現了全球化、城市化、商業化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女性藝術發展的基本狀態以及一些富有價值的變化和新傾向。參展的藝術家來自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南京、紐約、夏威夷,她們是:施慧、喻紅、申玲、尹秀珍、蔡錦、劉虹、李秀勤、向京、姜傑、崔岫聞、廖海瑛、張新、甫立亞、靳衛紅、陳小丹、陳張莉、陳巧巧、汪伊達和陳可。
中國當代女性藝術的發展,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總體進程具有同步性。然而在整個上世紀八十年代風起雲湧的現代藝術運動中,女性藝術實則處於一種隱性狀態。女性藝術作為一種當代藝術現象的凸顯,是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而作為一種當代藝術力量的明確呈現是在九十年代中後期。至今,女性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已形成了一種穩健成熟的態勢。中國女性藝術家們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束縛中突圍出來,在進行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在勇敢地承擔作為獨立、自由藝術家的使命。她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切入現實與生活,通過敏銳、細膩的觀察、體驗與感悟,以獨特的個性化語言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知、立場和觀點。而當她們那富於個人性的藝術創造匯聚在一起時,也就形成了當代藝術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展覽主題「深度呼吸」,具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深度呼吸」,顯示一種積極地對待生命的態度和面對世界的方式;二、「深度呼吸」,代表一種穿透現實生活的表層,進入個人和世界的存在深處的思考和創作方式;三、「深度呼吸」,顯現當代女性藝術創作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張力。
自然中,呼吸是生命的象徵。這裡,深度呼吸,既是為了一般意義上的「吐故納新」,更是為著具有深遠文化意義的生命和精神層面的「澄懷觀道」。排除一切喧囂浮華之物,將內心沈靜下來,清澈起來,從而更敏銳地感知、更清醒地思考、更準確地表達、更生動地呈現……
 
 
 
 
 

台長: 阿楨
人氣(2,705)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女性心靈之旅》
此分類上一篇:《獵殺女巫》

仁川
女性主義浪潮:第一屆韓國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典藏今藝術 2008/01/17 去年初在美國捲起的女性主義藝術風潮還令人記憶猶新,當時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Brooklyn Museum of Art)舉辦了大型女性藝術展「全球女性主義」(Global Feminisms)... 【文/潘廣宜;圖/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去年初在美國捲起的女性主義藝術風潮還令人記憶猶新,當時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Brooklyn Museum of Art)舉辦了大型女性藝術展「全球女性主義」(Global Feminisms),同時間洛杉磯葛芬當代藝術館(The Geffen Contemporary at MOCA)也舉辦了女性主義藝術的展覽「炫!藝術與女性主義革命」(Wack!Art and the Feminist Revolution),這兩個展覽聚集了從1960年代以來推動前衛當代藝術的英雌。「女性主義」(Feminism)這個似乎已經被嘲諷為「過時」的名詞,突然之間成了當代藝術界最受矚目的關鍵字眼,風潮席捲國際藝壇。

Young-Mi Shin《鴨船》(Duck boat).油彩、木板.100x90cm.2005。

亞洲也開始跟進,2005年6月於韓國首爾舉辦的「第九屆國際婦女跨界研討會議」(Women`s Worlds 2005: 9th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n Women)(註),自此支持女性權益的聲浪更加升高。國際婦女跨界研討會議之後,韓國藝術界在隔年舉辦了「女性雙年展前展」(Pre-biennale),並且受到廣大的迴響。去年11月10日在韓國仁川多元藝術中心(Incheon Multiculture & Arts Center)舉辦了第一屆「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2007 International Inchon Women Artists` Biennale,以下簡稱為仁川女性雙年展),這是亞洲地區首次的女性藝術雙年展。
Open the Door
這次仁川女性雙年展題為「Knocking on the Door」,策展人指出「Door」(門)是對外開放的象徵性符號,是對於內在、外在空間,以及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進出入口,意在期望當代女性藝術家能夠在多元的現代社會裡尋找並且發掘到更多女性的文化價值與力量。
參加本次韓國仁川女性雙年展的女性藝術家跨越國際以及不同世代,從1960年深具女性主義時代意義的藝術家作品,到新生代跨越政治正確性議題的年輕女性藝術家作品,都在這次的雙年展中有著出色的表現。本展企圖藉由「Knocking on the Door」為契機打開各個不同地區、國籍以及世代的大門與視野。參展藝術家超過80多位,其中最受矚目的有世界著名雕塑家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雕塑家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韓國最具傳奇性的女性行為藝術家Theresa Hak Kyung Cha、日本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草間彌生、以及在1970年代打開了概念藝術與大眾廣告媒體藩籬的美國當代藝術大師家克魯格(Barbara Kruger)、美國知名自我肖像攝影師雪曼(Cindy Sherman)等等,都是展覽中眾所矚目的明星焦點。年輕世代的藝術家萊希(Johanna Reich)、MIT、Sook-Jin Kang、葉怡俐、Young-In Hong、Yusuko Iba、Geng Xue等人也都引起觀眾相當熱烈的回應。這次參展藝術家半數為韓國籍,也是主辦單位期望給予更多韓國年輕女性藝術家發表平台的意圖,其他亞洲地區受邀參展的年輕藝術家只有兩位,其中葉怡俐是唯一參展的台灣新生代女性藝術家。

atrica Thoma《人偶》(Dolls).紙漿、人偶鞋.高30cm.2001。

仁川女性雙年展的展覽區域分為三部分:「經驗」(Experience)、「發現」(Found out)、「神話」(Myth)。主展區「經驗」以時間軸的方式展出1960至1990年代歐美知名藝術家具有時代性意義的作品;特別展區「神話」的副標為「感性:粉紅、賽柏格、不完整的結構」,正如標題所呈現的當代語彙一般,新生代女性藝術家表現出跨越國籍以及性別議題束縛的自由精神;第三展區「發現」中,加拿大籍男性策展人維屈曼(John Welchman)跳開了女性主義的框架,提出了中立而新鮮的視野。
不受歡迎的女性主義
主要展區的策展人金成喜(Kim Sung-Hee,弘益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語重心長的說,由於韓國沒有歐美的女性主義社會運動背景,與歐美的歷史以及社會經濟結構不同,在此情況下韓國藝術界對於女性雙年展的反應並不如美國來的熱烈,冷淡的眼光多於鼓勵。現在的韓國還是父權至上的社會制度,女性雙年展的籌備過程中,也由於一般人對於「女性主義」的先入為主觀念,對於本展並不抱以樂觀的態度,讓她幾度灰心不已。即使韓國在多位推動女性主義運動的前輩影響之下,已經在女性的人權上有了許多突破,但是改變父權社會的權力架構、接受更多女性的觀點確實不是一蹴可幾的目標。即使如此,金成喜還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她期望結合國際間的力量,共同為女性藝術家找到更多發表作品的平台,這也是當初籌畫這個女性雙年展的真正願景。
策展人不遺餘力的提供女性藝術家發表平台,原本我們期待能在首屆亞洲地區女性雙年展中看到紮實的展覽論述,以及與地域性、性別、後殖民有關的議題討論,然而提及本展與女性主義議題的關聯性,以及選擇在亞洲舉辦女性雙年展的意義時,策展人似乎極力與「女性主義」的教條式標籤畫清界線。她認為「女性主義」已是過去的名詞,此展要呈現的是「現在進行式」的女性藝術家所具有的開放性觀點,在這個女性雙年展中,策展團隊以時間軸的方式回顧1960年代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同時呈現當代女性藝術家的新觀點,而這樣的回應似乎讓整體展覽的規畫方向與精準度失了焦點。
的確,女性主義的派系眾多而難以歸納,後現代女性主義也已經超越了反抗父權架構的社會經濟學議題,而進一步朝向後殖民主義、心理學、身體論以及超越性別的賽柏格理論的方向進行。特別展區的策展人Kim Mi-Jin(弘益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首爾藝術中心館長)對於不再延伸議題至女性主義的現代女性持有樂觀的看法,她認為新生代的女性藝術家已經超越了性別議題,她們所關注的創作理念跟男性藝術家沒有太多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結構改變,女性在經濟與精神的獨立、自由,反映在創作的表現上,因此年輕世代的女性創作者所呈現的色彩與表現手法,更充滿了活潑的生氣與未來的憧憬。這個世代的女性藝術家在表現語彙少了上一個世代的憤怒與反抗精神,反而更著力在女性所獨有的溫暖、愛以及繽紛的色彩表現。確實許多新世代的女性藝術家並不喜歡被冠上「女性主義」的帽子,主辦單位透露,許多女性藝術家甚至為了刻意迴避「女性雙年展」這個框架而拒絕參展。台灣參展藝術家葉怡俐表示:「新世代的女性創作者企圖確立的是藝術語言的純粹性、原創性,以及國際語彙的共同性,這樣的創作理念與性別無關。我在身為女性之前,是一名藝術家。」在經歷1960年代的反抗後,年輕一代的女性藝術家或許看到的是更彩色的未來,她們已經脫離了父權社會的歷史陰影。
匪夷所思的焦點
在法國,「女性主義」或許像是個被遺忘在舊書店角落的書籍般乏人問津;在日本,「女性主義者」與「敗犬」(過了適婚年齡卻未婚,以事業為中心的女性)畫上等號,受過高等教育的傲慢族群會被驅逐在日本主流社群之外;不過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女性主義」以及「後女性主義」在凡事強調政治立場、權力架構明顯的國家卻是攸關「政治正確性」(Political Correctness)以及「身分認同」(Self-identity)層面的嚴肅議題。同樣的議題與展覽,在不同的國度可以有不同的闡釋與看法,亞洲女性藝術展的角度以及亞洲女性藝術家所表現的藝術創作,或許需要用更國際的觀點來解讀,讓更多關注此一分野的學者來探討與釐清亞洲女性藝術家的藝術語彙表現,確立在國際上的位置。

Jeung-Soo Heo《一個人–女人2》(A person-a woman 2).油彩、畫布.53x45.5cm.2006。

回顧整體仁川女性雙年展的脈絡,多少給人一種刻意模糊女性主義議題焦點之嫌,讓人不知所云,更匪夷所思的是,韓國在1970年代深受西方女性主義的洗禮,直到1990年代都不乏推動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目前韓國的女性總理韓明淑就是當年推動婦女解放運動的頂尖女性,更是韓國的女權教母。女性解放運動在韓國已經行之有年,這可以窺見韓國女性在父權社會的壓抑下,對於不平等待遇所引發的一連串反動,韓國有著絕對的條件探討女性主義議題,卻沒有適得其所的發揮其優勢,實屬美中不足。
在申正娥事件(「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偽造學歷以及性醜聞案)曝光之後,韓國仁川女性雙年展似乎成了很諷刺的對照,申正娥事件讓女性在藝術界的地位蒙羞,現實社會中的藝術、道德與性別差異似乎並不像女性主義教條式的理論那樣黑白分明。
身分、時空的不確定性

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愛之鳥》(L`oiseau Amoureux).聚酯.60x48x23cm.2000。

現今在急速的全球化之下,女性創作者與身處的空間、時間的關聯成為國際間新世代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題材之一。這次參加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的台灣藝術家葉怡俐的錄像與攝影作品則囊括了這幾項創作要素。策展人Kim Mi-Jin指出,葉怡俐將自己置入不同的場景(包含虛擬與真實)以及不同的時間(前世的記憶故事以及虛擬的未來摩天大樓之間)之中,反映了當代女性藝術家在全球化之下的女性自由意識。透過葉怡俐的創作可以看到她企圖跨越世界各國進行創作的企圖心(在世界各地的行為藝術表演,並以攝影記錄與觀眾的互動),刻意消去女性的性別辨識意圖(全副武裝穿上用泡棉所製作的道具服裝),無厘頭或者儀式般的手勢更是新世代藝術家幽默的即興創作語彙。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葉怡俐的行為藝術場域也不斷的在蔓延當中,目前還是進行式。在特定空間所特有的身分認同以及角色扮演在葉怡俐的扮裝(masquerade)掩飾之下消去了作者本身的身分,然而當她在某個特定空間停留時,過去(來自何處)、現在(在做什麼)與未來(要去哪裡)的既定時間軸也已經無關乎虛擬或者現實世界。這是具有全球化語彙的創作特徵之一,也就是時間與空間的不確定性。
註:2005年6月,為期一週的「第九屆國際婦女跨界研討會議」(Women`s Worlds 2005: 9th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n Women)在韓國首爾舉辦。從世界各地75國聚集了2,300名的女性學研究者以及NGO關係者,大會主辦單位為韓國女權運動先驅者輩出的梨花大學。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7&f_ART_ID=105394
2008-01-21 09:02:44
還革命?
藝術與女性主義的還革命

‧典藏今藝術 2008/04/18 什麼是女性主義?許多人說女性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個藝術流派,但它的形成有別於過去各個派別:原因之一是過去多經由極具代表性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家,以宣言或其它著作,為他所屬的流派做明確的闡釋與辯論...文/李霜青】

何謂女性主義?
什麼是女性主義?許多人說女性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個藝術流派,但它的形成有別於過去各個派別:原因之一是過去多經由極具代表性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家,以宣言或其它著作,為他所屬的流派做明確的闡釋與辯論,且同一派別的藝術家大多認定自己所屬,甚至彼此熟識,例如抽象表現主義的帕洛克(Jackson Pollock)與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或者同屬立體派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與布拉克(Georges Braque);原因之二是「女性主義藝術」並無固定的形式風格,其藝術家分布在美國、甚至世界各地,且作品相當多元、無法歸類為某種特殊風格。所以史丹佛大學學者費藍(P. Phelan)為它下的定義是:「女性主義是確信性別從過去以來,持續為文化架構中的一個基本範疇。」1960年左右,美國的民權與反戰運動得到許多行動派的支持,女性主義是起源於這樣的社會背景。在1960與1970年時期,女性開始積極爭取權利,掌握自己的生活目標,也重新為自己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下定義。女性主義藝術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孕育而生,作品內含通常充滿銳利與敵對的氛圍,以此方式來表達許多女性長久累積的憤怒心情。
女性藝術家的不平之鳴
1980年雷根總統執政時期的宣導,與1990年文化保守主義的盛行,對1970、1980年代女性爭取到的自由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女性藝術家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形,在紐約引起廣泛的討論。其中最強大的力量,是1990年初期「女性行動聯盟」(Women`s Action Coalition,簡稱WAC)的組成。WAC主要是為了反擊當時紐約兩個主要文化活動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其一是美國阿妮塔.希爾(Anita Hill-Clarence Thomas)的性騷擾法案,以及性別與種族歧視被融合在媒體間傳播;其二是當紐約市著名大學庫伯聯盟(Cooper Union)所組織以女性主義藝術為專題的討論,所有議題都圍繞在同一時期崛起的男性藝術家馬修.巴尼(Mathew Barney)以性與性別為題的作品,而當時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幾乎完全被忽略,WAC的組織可被視為女性主義運動的分水嶺,也因為WAC的領導,美國社會及藝術界再次正視女性藝術家的作品。這次展覽的大標題,就是取用WAC的同音字「WACK」,象徵女性主義藝術家在以男性為主的美國、甚至全球藝術領域中所處的困難境地。
對此次許多參展者來說,女性主義大多與其他諸如種族平等、階級平等、性向平等的政治活動並存,而且有時候女性主義的聲音會被這些其他的政治議題所淹沒,在美國尤其如此,因為許多女性主義藝術源起於對民權運動深入的參與,例如黑人女藝術家費絲.瑞格得(Faith Ringgold),或藝術團體「我們身處何處」(Where We At)的女性成員,她們的作品都是經由對黑人權利與黑人藝術運動的積極投入所激發出來的。
「WACK!」策展人巴特勒(Connie Butler)以讚揚女性藝術家在女權主義潮流中,為自己找到的定位為出發點,架構這次的展覽:在展場中說明這些藝術家們如何以女權主義的方式抗拒、挑戰傳統教條,策展人以闡述作品的意圖、其中的故事、畫家傳記等為展覽的主軸,其中涵蓋了許多不同的創作手法,以及多元的內容面向。也因為這樣,某些藝術家在女性主義潮流中同時扮演的評論家、組織幹部、激進分子角色,亦同時在展場中表述。
身體與苦痛的交織
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P.S.1展場入口處懸掛著波蘭藝術家瑪格達連納.阿巴卡諾薇芝(Magdalena Abakanowicz)1969年作品《阿巴卡紅色》(Abakan Red),作品名稱源於她的姓氏,染成朱紅色的巨型纖維雕塑,外型宛如女性的陰道,在它之後,懸掛的是南西.斯佩洛(Nancy Spero)五幅卷軸作品《女人的折磨》(Torture of Woman),塗鴉式的筆觸描繪著人類痛苦的紀錄。藝評家寇特(H. Cotter)指出入口處的這兩件作品,清楚的表明了這次展覽交織的兩個主軸:身體與苦痛。
葡萄牙藝術家海倫納.阿爾梅達(Helena Almeida)之作《有棲息者的繪畫》(Pintura Habitada)為一系列的黑白照片,照片裡她手握著畫筆,背對著觀者,彷彿是在作畫,同一個空間中的鏡子顯現著她的影像,而在畫面裡,她又加入了藍色的筆觸,像是相片中的自己被抹上顏料,讓自己的臉變得模糊。阿爾梅達在1970年代與許多女性主義畫家一樣,努力推翻女性在傳統繪畫中長期扮演的裸體角色。
美國藝術家蘇姬.雷克(Suzy Lake)同樣以攝影探討個人身分與世界的關係,照片中被繩索束縛的軀體,象徵女性與周遭操控她的世界:操控與被操控者彰顯了現實世界中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角色,影像中被操控的傀儡,試圖尋找安寧平靜與自我防衛的方式,這是被傷害、屈辱與獲取尊嚴之間的掙扎。
在紐約布魯克林出生的藝術家瑪莎.蘿絲勒(Martha Rosler)以照片蒙太奇的手法,創作出一系列與女性身體有關的作品「美麗身體」(Body Beautiful),她將1960、1970年代媒體中常見,以利用女性身體來促銷商品販賣的廣告圖像,重新配上完全不搭調的背景圖片,以破壞廣告圖像原本的企圖與目的,並且在不協調影像中,賦予女性身體美麗的意象—— 蘿絲勒賦予了原本圖像新的意義,同時也批評了原本廣告圖像的操作手法。
此次「藝術與女性主義的革命」(WACK! Art and the Feminist Revolution)展覽,作品涵蓋1965到1980年,120位藝術家或藝術團體,共300件作品,有油畫、雕塑、攝影、電影、短片以及表演藝術,在P.S.1展至5月中旬止。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19508
2008-04-24 11:38:05
圖博館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宣揚“性書法”被取消會籍

2016.6.7,中國美術家協會官方微信發佈公告:《關於取消孫平中國美術家協會會籍的公告》,取消孫平的美協會員資格。理由是他近年來長期宣揚的“性書法”(自稱為行為藝術)實則是低級下流的糟蹋書法,踐踏文明。
  孫平與“性書法”表演者羅珊
截止當晚9點12分,中國美協官方微信的這篇公告已經有34480個閱讀量,681個人點贊。孫平何介紹和簡歷是:1953年出生於黑龍江。198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7年畢業於中國廣州美術學院。於1977年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美展”。1979年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美展”。1980年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青年美展”,獲三等獎.....
  所謂“性書法”即使用女性隱私部位特製毛筆寫書法,通過將毛筆置入女性陰道,從而進行“書法表演”。
  “性書法”用筆,一頭是書寫,另一頭則用於在女性陰道固定
上世紀90年代之后孫平的藝術方向發生偏移,創作了更多的行為藝術。進入2000年他的作品變得驚世駭俗,最受爭議就是“性書法”。有評論家這樣評論孫平的“行為藝術”:“中國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在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書寫逐漸昇華為一門藝術。而孫平的創作不單褻瀆了書法,也褻瀆了中國的文化。”
  “性書法”作品
  “性書法”表演
  回應
 不但開除會籍、請檢察院以猥褻婦女罪提起公訴,送新疆勞改!
 新疆不收垃圾,新疆招你了?為啥不送美國呢?!
 哎!這樣的奇才居然不去島國發展,實在是太可惜,太浪費了。
 後/現代藝術是個筐,各種污穢往裡裝
 憑什麼插女人,插孫平菊花里啊。侮辱女性的行為。女權組織再愣著不批駁他,女權組織就是龜孫,被人瞧不起
 藉著藝術的幌子,乾著下流無恥的勾當,這就是所謂的當代藝術。中國的文化從來不是這種,但現在無論輿論還是道德上面都很難約束了。
 艾未未的「一虎八奶」不是藝術這只是一個老淫棍的性壓抑和被所謂藝術洗腦的女人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6_06_08_363263.shtml
2016-06-09 08:56:09
阿楨
性騷擾案讓多明哥變過街老鼠 米蘭演出獲22分鐘起立鼓掌 2019-12-17 聯合報

舉世聞名的78歲西班牙男高音多明哥(Plácido Domingo )在美國被爆性騷擾,出面指控者多達20人,原定在美國的表演被迫取消,連東京奧運的表演機會都放棄,堪稱過街老鼠。
不過他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登場50周年紀念音樂會又回復到一尾活龍的狀態,因為觀眾給他22分鐘起立鼓掌歡呼的熱情款待,會後簽名就簽了1小時,人氣爆棚。事實上,多明哥在歐洲巡演還是很吃得開。

被控性騷擾女性 男高音多明哥喊冤 2019.12.01 newtalk

享譽全球的男高音被控最晚從1980年代起,便強吻、手抓或愛撫了至少20名女性,多明哥(Placido Domingo)強烈駁斥這些指控。他說:「我覺得受到了公審、斥責與定罪,但我還未被控告任何罪行…我照樣工作、學習、排練與表演,這給予我面對這個夢魘所需的平靜。」
9月份開始出現的各種指控使多明哥辭去了洛杉磯歌劇院總監一職,並推辭了未來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實際上結束了他在美國的歌劇生涯。
若干女性說,多明哥以工作為誘餌,企圖對她們施壓發生性關係;而當她們不願就範時,多明哥不時假公濟私懲處她們,但多明哥矢口否認。

舞者塗黑臉扮黑人 俄國波修瓦劇院遭批 2019-12-17 中央社

美國知名芭蕾舞者柯普蘭本月初批評莫斯科波修瓦劇院寧讓舞者塗黑臉扮黑人,也不用有色舞者,引發熱議。劇院總經理烏林近日否認種族歧視相關指控,表示不會改變傳統。
1982年出生、有非裔血統的柯普蘭(Misty Copeland)13歲才開始接觸芭蕾,當時被視為天才兒童,2015年成為美國芭蕾舞團(ABT)史上首位非裔美籍首席女舞者。她一向對芭蕾世界的種族議題勇於發聲。
  回應
神經病,沒有歧視的本意,只是藝術的創作,整個世界都有還有跟著發白癡的.
2019-12-18 08:29:34
持久藥
2020-01-11 23:22:35
阿楨
一女子在杭州地鐵內爬行,自稱在進行行為藝術 2022-11-02

在微博有很多網友表示,這是學校的一個課題作業,雖然看上去很不合理,但請大家理解一下。
但其他網友都紛紛表示,我們無法理解。
部分大V也認為,就算是藝術院校的作業,在公共場合做出這種打擾他人的行為,那也是不提倡的。
很快,杭州地鐵官博發佈了一個說明通告,稱涉事乘客自述其正在進行行為藝術。期間乘客安全未受到影響,公安部門也對當事人進行了教育。
大家怎麼看。
  回應
藝術院校的作業就這?真的是被西方的腐敗文化滲透到家了,噁心!那些在公共場合裸露的、穿透明裝的、戴狗項圈狗尾巴的,再做出些異于常人的舉動,邪灰暗得很。

深圳人社局答“保障女職工生理假期”:按規定可適當休1至2天 2022-11-02
  回應
 在京時,我在電商平臺做過員工關係方面工作。那可是女生尤其年輕女生紮堆的地方。遇到有女生提出這方面要求,我都會儘量滿足比如調整工作內容降低任務指標。實在不想上班的,也可以臨時調休安排別人頂崗。雖然這會直接影響所在部門的績效,但通常大家都會理解。
儘管平時也有女生工作時間吊兒郎當、不認真工作的。不過沒發現有人在生理期上找藉口弄虛作假的。
 淨整些沒用的,學白左那套,是深怕女性在就業市場上面不受歧視?新中國建立下了多大功夫才確立同工同酬,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真女權,他們想一點點倒回去?
一幫人和組織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賺好名聲,卻將成本轉嫁給用工單位,大家覺得用工單位會會如何應對?
 除了公家發錢的,誰還敢招女性。大量私企女性給公家女性墊背而已。沒有性別歧視也給你們搞出性別歧視
 即便不濫用也會很勤,紅色來那不是經常性的?以後怕是要對人力資源大局上會有損傷,男性也會不滿,最終受損的還是女性群體,用工單位更加不願意聘用女員工
 必定會被濫用的,就和每次體育課一堆女生坐在一邊旁觀一個道理
2022-11-05 09:12:58
阿楨
一女子在杭州地鐵內爬行,自稱在進行行為藝術 2022-11-02

在微博有很多網友表示,這是學校的一個課題作業,雖然看上去很不合理,但請大家理解一下。
但其他網友都紛紛表示,我們無法理解。
部分大V也認為,就算是藝術院校的作業,在公共場合做出這種打擾他人的行為,那也是不提倡的。
很快,杭州地鐵官博發佈了一個說明通告,稱涉事乘客自述其正在進行行為藝術。期間乘客安全未受到影響,公安部門也對當事人進行了教育。
大家怎麼看。
  回應
藝術院校的作業就這?真的是被西方的腐敗文化滲透到家了,噁心!那些在公共場合裸露的、穿透明裝的、戴狗項圈狗尾巴的,再做出些異于常人的舉動,邪灰暗得很。

深圳人社局答“保障女職工生理假期”:按規定可適當休1至2天 2022-11-02
  回應
 在京時,我在電商平臺做過員工關係方面工作。那可是女生尤其年輕女生紮堆的地方。遇到有女生提出這方面要求,我都會儘量滿足比如調整工作內容降低任務指標。實在不想上班的,也可以臨時調休安排別人頂崗。雖然這會直接影響所在部門的績效,但通常大家都會理解。儘管平時也有女生工作時間吊兒郎當、不認真工作的。不過沒發現有人在生理期上找藉口弄虛作假的。
 淨整些沒用的,學白左那套,是深怕女性在就業市場上面不受歧視?新中國建立下了多大功夫才確立同工同酬,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真女權,他們想一點點倒回去?
一幫人和組織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賺好名聲,卻將成本轉嫁給用工單位,大家覺得用工單位會會如何應對?
 除了公家發錢的,誰還敢招女性。大量私企女性給公家女性墊背而已。沒有性別歧視也給你們搞出性別歧視
 即便不濫用也會很勤,紅色來那不是經常性的?以後怕是要對人力資源大局上會有損傷,男性也會不滿,最終受損的還是女性群體,用工單位更加不願意聘用女員工
 必定會被濫用的,就和每次體育課一堆女生坐在一邊旁觀一個道理
2022-11-05 09:14: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