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虫小技還有文化?再說展題的<昆虫>不是已扯過了嗎?
前文較著重於「昆虫分類權力學」,別小看一隻小虫,在人與動物的關係史上可是能小題大作成一部文化史。
單看《中国虫文化》(天津人民,2004)的章名,便知虫文化之豐富:
<虫之化>,介紹中國伝統的「化生說」──萬物由氣聚合而成,所以產生了各種魚變蝗,蝗變魚,蜂化蟋蟀,人化蝶,蝶化妖,蛾化神,蜻蜓化珠,虫化金銀,莊周夢蝶……(p.6-)
<虫之利>,有養蚕,昆虫美味,和虫的医用。
<虫之災>,主要是談蝗災和其防治。
<虫鬥之樂>,作者花了近百頁大談中國的鬥蟋蟀史。
<虫鳴之趣>,又花了七十五頁談中國的鳴蟋蟀史。
<虫之詩畫>,有咏萤、咏蟬、咏蟋蟀、咏蝶、咏蚕、咏呅蠅以及草虫畫。
<虫之俗信>,各種虫神崇拜,用虫看吉凶,虫的吉祥物。
就這樣?難得見你將書評寫成流水帳。
嫌枯燥沒新意?那我就來介紹一般虫書未提及者:
在一千多年前的《齊民要術》就已提及一年可繁殖八代的養蚕法,將蚕卵裝於密封罐內置入約十五度冷水「低溫催青」破坏蚕種的滯育機能,使其重新迅速發育,這樣一年就可收絲八次大大提高產量(p.64)。
類似的,為了冬天也有蟋蟀可玩,入冬時將有虫卵的盆土「七凍七焙」出幼虫(p.64)。
真是玩物喪志到違背天道!
話不能這麼說,就因為愛玩蟋蟀,蟋蟀才成了中國唯一有各種圖文專研的昆虫。
能跟法布爾的《昆虫記》比嗎,中國是玩樂,人家是科學的仔細觀察昆虫生態。
還不是目光如針,造成了不識達爾文演化論的盲點。
中國早在殷商甲骨文就已用虫鳴時節造字,「夏」字是「蟬」的象形,「秋」則是「蟋蟀」(p.253)。
是啊!《詩經》的虫詩還是樸實,但愈後代中國人就愈玩虫了,唐時還只是「鳴虫」,明清則大盛「鬥虫」。
但也製造了不少工藝品啊!你比如「勒制葫芦」(在葫芦長大過程中用繩索綁出所需虫罐造形,p.315),還有用硬物在葫芦表皮壓出砑花(p318)。
全是雕虫小技,玩物喪志!
孟昭連 《中國鳴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內容簡介
作者寫本書,除了個人對鳴蟲的深厚興趣,也是有感于民間玩蟲是一項廣泛而曆史悠久的娛樂活動,不但奇趣橫生,也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回溯曆史的源流,介紹有關的知識,尤其是把這些東西留給後人,應該是文化研究責任。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深感資料難覓,主要原因是這種“下裏巴人”的東西,在曆史上素爲政統文人所不屑,沒有誰願意爲之費工夫,所以記載比較少見;而民間玩家則只會自得其樂,能把這些東西寫下來的人也不多,即所謂“會玩的不會寫,會寫的不會玩”。作者恰好即迷戀于蟲的叫聲,又素無文人之矜持,于是便“舍我其誰”地擔當起這個“責任”——是的,有時作者真的把它看作自己的責任。所幸的是,周圍的人大都很理解他,包括領導、同事以及他自己的學生,這也是使作者感到很欣慰的。
作者簡介
孟昭連,1950年生于江蘇沛縣。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先後取得文學學士、碩士學位。現爲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有《中國小說藝史》、《金瓶梅詩詞解析》等專著出版。性頗喜蟲,且弄葫蘆,舉凡《蟋蟀文化大典》、《中國葫蘆器與鳴蟲》、《中國蟲文化》等,皆出其手。好事者譽之爲“蟲文化專家”,頗令其哭笑不得。柳雖成蔭,非其本意也。然喜蟲之心,並未少減,胡又有本書之問世焉。
編輯推薦
作者寫本書,除了個人對鳴蟲的深厚興趣,也是有感于民間玩蟲是一項廣泛而曆史悠久的娛樂活動,不但奇趣橫生,也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回溯曆史的源流,介紹有關的知識,尤其是把這些東西留給後人,應該是文化研究的責任。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深感資料難覓,主要原因是這種“下裏巴人”的東西,在曆史上素爲政統文人所不屑,沒有誰願意爲之費工夫,所以記載比較少見;而民間玩家則只會自得其樂,能把這些東西寫下來的人也不多,即所謂“會玩的不會寫,會寫的不會玩”。作者恰好即迷戀于蟲的叫聲,又素無文人之矜持,于是便“舍我其誰”地擔當起這個“責任”——是的,有時作者真的把它看作自己的責任。所幸的是,周圍的人大都很理解他,包括領導、同事以及他自己的學生,這也是使作者感到很欣慰的。
http://www.govyi.com/book/culture/zgwh/mzwh/273816.shtml
孟昭連>百度百科
【主要經曆】
1950年出生于江蘇沛縣農村。50年代中期入小學。60年代初期入中學。1968年高中畢業,回家務農。1978年入南開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1984年再入南開讀研究生,師從魯德才先生。1987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留中文系任教至今。現爲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
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金瓶梅學會會員、天津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研究專業與項目】
中國古代小說理論與藝術,業余研究民俗文化。
現正進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代漢語的發展與白話小說興起之關系研究》。
【講授課程】
本科課程: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說理論史、中國小說史研究等;
研究生課程:中國小說史、白話小說研究、中國小說理論史、古代作品選講等。
【主要著作】
A 稗之屬:
1、金瓶梅詩詞解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杜騙新書 校點整理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3、中國小說學通論(與人合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漫話金瓶梅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三國演義》校注 嶽麓書社,2002
6、中國小說藝術史 (與寧宗一合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7、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校注(合作) 嶽麓書社,2006
B 蟲之屬:
1、蟋蟀秘譜 天津古籍書店,1992
2、中國鳴蟲與葫蘆 天津古籍書店,1993
3、中國蟲文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4、蟋蟀文化大典 上海三聯書店,1997
5、中國葫蘆器與鳴蟲 東方出版社,1998
6、千年秋興話蟋蟀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7、中國蟲文化(新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8、中國鳴蟲(修訂版)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7
【主要論文】
1、紅樓夢的多重敘事成分 (文學遺産1988年第1期)
2、紅樓夢的人物敘事觀點 (紅樓夢學刊1988年第1期)
3、《金瓶梅》對中國小說思想的變革 (金瓶梅研究集,齊魯書社1988年1月版)
4、魏晉小說觀之再認識 (許昌師專學報1988年第4期)
5、從曆史走向現實金瓶梅對古代小說審美領域之拓展 (南開學報1988年第5期)
6、關于《金瓶梅》中的性描寫 (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5期)
7、明代的小說功能論 (南開文學研究,天津古籍1990年4月版)
8、《金瓶梅》的諧謔因素及其喜劇風格 (南開學報1990年5期)
9、道德化與非道德化--論《金瓶梅》的典型觀念 (金瓶梅學刊試刊號)
10、《金瓶梅》是世代累積型作品嗎? (明清小說研究19931期)
11、論《金瓶梅》的人名諧音與成書 (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1期)
12、唐傳奇中的真與幻 (天津師專學報1992年2期)
13、論《金瓶梅》的"大小說"觀念 (金瓶梅研究第4輯,1993年7月)
14、一部唐代小說研究的重要著作 (唐研究創刊號,1995年)
15、《儒林外史》的諷刺意識與敘事特征(南開學報1996年2期)
16、明代小說創作虛實論(南開學報1998年2期)
17、作者•敘述者•說書人(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18、"搞"字的造字者及其他(中國語文1999年第1期)
19、《金瓶梅》的"敘事結構"能說明什麽?(金瓶梅研究第六輯1999年6月)
20、《水滸傳》評點中的小說技巧論(南開學報1999年第2期)
21、明代的小說典型論(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22、《促織》與《帝京景物略》(齊魯學刊2000年第2期)
23、論唐傳奇"文備衆體"的藝術體制(南開學報2000年第4期)
24、近代小說敘事中的“有我”與“無我”(南開學報2001年第5期)
25、葫蘆與道教關系探源(《葫蘆與象征》,商務印書館2001版)
26、明清小說批評中的情理觀念(南京師大學報2002年第1期)
27、脂評中的情理觀念(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1期)
28、近代小說觀二題(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29、“小說”考辯(南開學報2002年第5期)
30、補史•教化•爲戲•傳情――-唐代的小說功能觀(文學與文化 第4輯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版)
31、論魏晉小說的審美特征(文學與文化 第5期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版)
32、中國民間葫蘆精品鑒賞(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12月18日)
33、《金瓶梅》方言研究及其他(南開學報2005年第1期)
34、崇禎本《金瓶梅》詩詞來源新考(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35、論胡應麟的小說史觀(文學與文化 第6期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版)
36、從道德化到性格化--明代小說典型觀念的演進(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第二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獲獎情況】
1、《中國小說學通論》(與人合作)獲教育部第二屆全國人文社科"中國文學"三等獎。
2、《中國小說藝術史》(與人合作)與其他十六種圖書(《中國小說史叢書》)共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3、《中國小說藝術史》獲天津第十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4、《中國小說藝術史》獲南開大學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
【個 人 作 品】
孟昭連 論胡應麟的小說史觀
孟昭連 崇禎本《金瓶梅》詩詞來源新考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孟昭連 《金瓶梅》方言研究及其他
孟昭連 《金瓶梅》的“敘事結構”能說明什麽?---再論《金瓶梅》的成書兼與梅節先生商榷
孟昭連 “小說”考辯
孟昭連 作者•敘述者•說書人---- 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主體之演進 明清小說研究
孟昭連 《三國演義》校注
孟昭連 《中國小說藝術史》(與寧宗一合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孟昭連 《中國小說思想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即出)
孟昭連 漫話金瓶梅 河北人民出版社
孟昭連 《千年秋興話蟋蟀》 山東教育出版社
孟昭連 《中國葫蘆器與鳴蟲》 東方出版社,1998
孟昭連 《蟋蟀文化大典》 上海三聯書店
孟昭連 《中國小說學通論》(與人合作)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孟昭連 中國蟲文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
孟昭連 《中國鳴蟲與葫蘆》(專著 22萬字 ) 天津古籍書店,1993
孟昭連 《蟋蟀秘譜》 輯注 天津古籍書店,1992
孟昭連 《杜騙新書》 校點整理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孟昭連 《金瓶梅詩詞解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1753.html?tp=0_00
鬥蟋蟀>百度百科
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于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
中國蟋蟀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于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遊。真正的蟋蟀名産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幹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鬥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曆史上寧津蟋蟀爲曆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産地,曆史上才有寧津蟋蟀鬥慈禧的民間故事傳說。
蟋蟀生長的適應性很強,只要有雜草生長的地方,就可能有蟋蟀生長生存。如果要求蟋蟀生長的個大體強,皮色好,與地質、地貌、地形就很有講究了。古書上說,北方硬辣之蟲與生于立土高坡,這就說明地形地貌與蟋蟀的發育體質很有關系。很多書上也提到,深色土中出淡色蟲大多善鬥,淡色土中出深色蟲必凶。
蟋蟀的分布極廣,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都有其生存活動的蹤迹。它在生物系統的分類歸屬爲: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單就蟋蟀來說,包括許多不同的種類。蟋蟀在世界各地的種類多達1400多種,在中國,已經確定的也有30多個品種。我們現在所飼養並用于角鬥的蟋蟀,歸屬于鬥蟋亞科的“鬥蟋”。
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在的觀其鬥,從這一微小的側面,說明社會曆史發展的進步。至于鬥蚰蚰這一活動起源于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在趙宋時代,在朝野內外大興鬥蟋蟀之風,並將“萬金之資付于一啄”,這已是曆史事實。
總之,鬥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清代時,活動益發講究,先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須、練牙、踢腿)外觀顔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鬥,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後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鬥,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舊時城鎮、集市,多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除,但民間仍保留此娛樂活動。這項活動自興起之後,經曆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又從民國至今,前後八九百年的漫長歲月。這一活動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長興不衰,呈現出年甚一年的趨勢。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124.html?tp=2_11
蟋蟀>百度百科
蟋蟀亦稱“促織”、“趨織”、“吟蛩”、“蛐蛐兒”。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觸角較(比)體軀(軀體)爲長。雌性的産卵管裸出。雄性善鳴,好鬥。種類很多,最普通的爲中華蟋蟀,體長約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發音。幹燥蟲體入藥,性溫,味辛鹹,有毒,功能利尿,主利水腫、小便不通等症。同科有油葫蘆、大棺頭蟋等。因均在地下活動,齧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都是農業害蟲。
蟋蟀(cricket)是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昆蟲,因鳴聲悅耳而聞名。約2,400種,長3∼50公釐(0.12∼2吋)。觸角細,後足適於跳躍,跗節三節,腹部有2根細長的感覺附器(尾須)。前翅硬、革質;後翅膜質,用于飛行。雄蟲通過前翅上的音銼與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齒(約50∼250個)互相摩擦而發聲。音的頻率取決於每秒擊齒的次數,從最大蟋蟀種類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種類的將近10,000周/秒。鳴聲的速率與溫度直接有關,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鳴聲有招引雌性的尋偶聲;有誘導雌性交配的求偶聲,還有用以驅去其他雄性的戰鬥聲。雌雄在前足脛節都有敏感的聽器。多數雌蟲以細長的産卵器産卵於土中或植物莖內,對植物常可造成嚴重危害。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産卵,若蟲於次春孵出,蛻皮6∼12次而成熟。成蟲壽命一般爲6∼8周。
蟋蟀亞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屬(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domesticus,舊作Gryllusdomesticus)體粗壯,黑或褐色,常打淺洞;取食植物、動物、衣服或互殘。田野蟋蟀又稱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家蟋蟀頭部色淺,並有深色橫帶;已從歐洲引入北美;見於建築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廣泛,日夜鳴叫。在美國售作魚餌,又用於生物學實驗。田野蟋蟀屬常出現於詩、文中。如狄更斯的《爐邊蟋蟀》(TheCricketontheHearth)。針蟋亞科(Nemobiinae,或歸入蟋蟀亞科)長12公釐,鳴聲爲一系列高調的顫音,生活在牧區及林區。條紋針蟋(Nemobiusvittatus)腹部有三條暗紋。樹蟋亞科(Oecanthinae)白或綠色。翅透明;因食蚜蟲而有益,但産卵時損傷樹枝;鳴聲爲悠長的顫音。雪白樹蟀(Oecanthusfultoni)通稱溫度計樹蟀,因其在15秒鍾內發出的顫音數再加40,便大約等於當時的華氏溫度。棲息在喬木和灌木的種類夜間叫,草叢種類日夜都叫。蟻蟋亞科(Myrmecophilinae)的種類小型,3∼5公釐長,無翅,弓背,生活於蟻巢中。鉦蟋亞科(Mogoplistinae)的種類(無翅灌叢蟋)常見於灌叢或熱帶多沙地區水邊的碎石下,體細長,5∼13公釐,無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鱗片。蛣蛉亞科(Trigonidiinae)的種類(有翅灌叢蟋)4∼9公釐長,産卵器劍形,生活於池邊灌叢中。金蛣蛉亞科(Eneopterinae)的種類(褐色灌叢蟋)較大,瘦長,淺褐色,常見於樹上或灌叢中。在東方,人們籠養雄蟋蟀聽其鳴叫;在中國鬥蟋蟀的風習已有數百年之久。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爲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在緬甸曼德勒的市場上銷售一種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遊方僧人食用。
在英語中,許多其他昆蟲亦稱cricket,如竈馬、沙螽(Jerusalemcricket)、螻蛄(molecricket)和蚤螻(pygmysandcricket)。
物種名稱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夜鳴蟲、將軍蟲、秋蟲、鬥雞'趨織。 蟋蟀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絲狀觸角細長易斷。咀嚼式口腔。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鬥。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尾須較長。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內側。雄性喜鳴、好鬥,有互相殘殺現象。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産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鬥是爲了爭奪食物、鞏固自己的領地和占有雌性。
分布範圍
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臺灣省50種。(另此處數據有疑問:世界上已定名的約有1400種以上,我國已定名有30種以上。)若幹種類爲旱作物的害蟲。
生活習性
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爲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 蟋蟀是以善鳴好鬥著稱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並不是通過“自由戀愛”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鬥,打敗了其它同性,那它就獲得了對雌蟋蟀的占有權,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當然,從生物學進化論觀點來分析,這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孫孫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鳴聲也是頗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這是我的領地,你別侵入!同時又招乎異性:“我在這兒,快來吧!”當有別的同性不識擡舉貿然闖入時,那麽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若“最後通牒”失效,那麽一場爲了搶占領土和捍衛領士的凶殺惡戰便開始了,兩只蟋蟀甩開大牙,蹬腿鼓翼,戰在一起,其激烈程度,決不亞于古代兩國交戰時最慘烈的肉搏。 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爲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 此蟲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它每年發生1代,産卵在土中以卵越冬。 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爲:“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 雄蟲好鬥,當兩只雄蟲相遇時,先是豎翅鳴叫一番,以壯聲威,然後即頭對頭,各自張開鉗子似的大口互相對咬,也用足踢,常可進退滾打3~5個回合。然後,敗者無聲的逃逸,勝者則高豎雙翅,傲然地大聲長鳴,顯得十分得意。 蟋蟀因其能鳴善鬥,自古便爲人飼養。據記載,中國家庭飼養蟋蟀始于唐代,當時無論朝中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人們在閑暇之余都喜歡帶上自己的“寶貝”,聚到一起一爭高下。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曆史。 每個寧靜的夏夜,草叢中便會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聽,蟋蟀們又在開演唱會了!蟋蟀優美動聽的歌聲並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蟋蟀在不停地震動雙翅,難道它是在振翅欲飛嗎?當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發聲器官。因爲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會更加賣力地震動翅膀,用動聽的歌聲,尋找佳偶。其中歌王當屬長顎蟋蟀。體長可達20毫米左右,觸角長約35毫米,因兩顆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長顎蟋蟀,俗稱克斯。 除了善于歌唱,蟋蟀還十分好鬥。
生長繁殖
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産,産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于蔭涼、土質疏松、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于密集時,常自相殘殺。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爲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爲成蟲 ,繼續爲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産卵前增建3~5個供産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遊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壞花生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常見品種
中華蟋蟀(Gryllus chi-nensis)。體長約2厘米,體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發音。聽器位于前足脛節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磚石縫中活動,爲害植物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等,多于夜間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農業害蟲。
大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頭扁,前端平,向前傾斜,雄性頭向兩側明顯突出;
油葫蘆(Gryllus testaceus),身體暗黑色,有光澤,兩複眼的內上方具有黃條紋,直達頭後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澤,後翅較發達,雌性的産卵器長達2厘米。夜間覓食,成蟲、若蟲均爲害大豆、高粱、花生、瓜類、蔬菜等作物。全國各省多有分布。
藥用價值
【別名】蛐蛐兒、夜鳴蟲、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
【簡介】蟋蟀科昆蟲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以幹燥全體入藥。夏秋捕捉,開水燙死,曬幹。
【性味與歸經】辛、鹹,溫。有毒。
【功能與主治】利尿,破血,利咽。用于水腫,小便不通,尿路結石,肝硬化腹水,咽喉腫痛。
【用法與用量】2~6只,水煎或焙幹研粉服。
【注意】體虛及孕婦忌服。
【備注】(1)東北地區産一種蟋蟀爲Seapsipedu aspersus Walker,另有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等在不同地區也供藥用。
【各家論述】
1.《藥性考》:能發痘。
2.《任城日記》:治水蠱。
3.《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切。
4.《四川中藥志》:治陽痿。
5. 趙際昌:凡産不下,用幹看一枚,煎湯服。
【選方】
①治小水不通,痛脹不止:蟋蟀一個。陰陽瓦焙幹,爲末。白滾湯下,小兒減半。(《醫方集聽》)
②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養素園傳信方》)
③治老人尿閉:蟋蟀四只,螻蛄四只,生甘草一錢。煎湯,分三次溫服。(《現代實用中藥》)
④治小兒遺尿:蟋蟀一個。焙,末,滾水下,照歲(數)服,如兒十一歲者,每次服一個,服至十一個爲止。(《慈航活人書》)
⑤治腎虛陽痿:蟋蟀、晴蜓、狗腎。共爲末,兌酒服。(《四川中藥志》)
其他相關
北京人玩蛐蛐兒 by宗春啓
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鬥蛐蛐兒的高潮期。“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蛐蛐兒,學名叫蟋蟀,有的文章裏叫它鳴蛩,比較普遍的名字是促織。因爲一聽見蛐蛐兒叫喚就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准備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不知是誰先發現的,雄性的蛐蛐兒好爭鬥,鬥起來挺好玩兒的,于是就把它們逮回來,令其爭鬥、觀其勝負,以博一樂。據記載,鬥蛐蛐兒之戲,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鬥蛐蛐兒,致使一條好蛐蛐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蛐蛐兒,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並非所有的北京人都玩蛐蛐兒,玩兒蛐蛐兒的,只是北京人中的“玩家”。
玩家,外行讀作“玩兒家”。聽起來,好像“玩兒”是動詞,“家”是賓語。好嘛,把“家”給玩兒了,這不成了敗家子嗎!正確的讀法是“玩家兒”。“玩”,不帶“兒”音。
玩家兒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逮上一兩條蛐蛐兒擱在罐兒裏養著,稱不上是玩家兒。鬥架是雄蟋蟀之間的較量。蟋蟀相遇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是另一番情景。兩只蟋蟀會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的開始決鬥。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鬥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爲黑頭將軍。一只既能鳴又善鬥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爲鬥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爲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拿蛐蛐兒
蛐蛐兒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兒,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說“逮”,說“拿”。
過去拿蛐蛐兒,要到北京郊區。據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裏說,過去北京專有人從事逮蛐蛐兒、賣蛐蛐兒的。立秋之前帶上幹糧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兒,一走就十來天,回來後拿到廟會上去賣。玩蛐蛐兒的主兒到廟會上去拿就行了,當然不是白拿,得給錢。有名氣、有地位的玩家兒,到時候有人把蛐蛐兒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兒拿蛐蛐兒,一拿就是一筐。一筐裏裝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裏裝一條。這140條蛐蛐兒就夠玩一個秋天了。當然140條不是全部養起來,還要挑選一番。挑選的標准是:“頭圓、牙大、腿須長,頸粗、毛糙、勢要強。”符合這些標准的留下,其余的就處理掉了。
玩家兒們也有自己到郊區去拿蛐蛐兒的。北京郊區有幾個地方出蛐蛐兒。說什麽地方出蛐蛐兒,大概源于兩條:一是那地方蛐蛐兒多,好拿;一是那個地方的蛐蛐兒善鬥。先是到西山八大處,後來到永定河西邊的雲崗。筆者小時候就聽說:雲崗盆底坑兒的蛐蛐兒善鬥,號稱鐵嘴鋼牙。昌平十三陵一帶的山區也是出蛐蛐兒的地方。到後來北京附近沒蛐蛐兒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買了。如今蛐蛐兒的産地,講究是河北易縣的,號稱“小易州”。山東樂陵的也不錯,最好的數兗州地區寧陽的蛐蛐兒。
養蛐蛐兒
養蛐蛐兒的器具,講究的是蛐蛐罐兒。蛐蛐罐兒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漿泥燒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徑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兒大、膛兒深、壁厚,上面有蓋。如今誰手裏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漿泥蛐蛐兒罐,那可是值錢的寶貝了。這種罐兒的優點不在它的外觀,而是保溫保濕性能好、適合蛐蛐兒在裏面生存。新罐兒不是拿來就用,得先打底兒:用黃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後墊在蛐蛐兒罐裏。爲什麽要加白灰呢,因爲沒有白灰粘不住。白灰不是有堿性麽,打完底兒等三合土幹了,還要放在水裏泡,把堿性徹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兒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兒了還不行,還得有兩樣東西:水槽兒和過籠兒。
先說水槽兒:瓷的,半圓形,直徑約3厘米,高0.7厘米,槽內深0.3厘米。這東西做得精致、小巧,挂著釉兒,描著花兒,圖案有金魚、水草、蛐蛐兒什麽的,還寫著字:勇戰三秋。筆者見識不廣,覺得這應該是體積最小、建造最精細的瓷器。它的用處不必細說:喂蛐蛐兒水喝的。聽說這麽一個水槽兒,時下價值數百元!
再說過籠兒:澄漿泥燒的,質地細膩,顔色淺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蓋,蓋上有提手,可以揭開。過籠兒兩端有洞門,蛐蛐兒可以穿過去。裏面的空間可以容納兩條蛐蛐兒。這過籠兒有什麽用呢?一是蛐蛐兒喜歡在暗處呆著,過籠兒就是蛐蛐兒的窩;二是養蛐蛐兒不能光養雄的(二尾兒),還得有雌的(三尾兒)做伴兒才行。如果雄蛐蛐兒不和雌蛐蛐兒交配——行話叫“過鈴兒”,它是不會和同性鬥的。過籠兒,就是供蛐蛐兒過鈴兒的洞房。
養蛐蛐兒,必須給蛐蛐兒提供一個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條件。這其中的學問多了去了,此處難以盡述。過去有錢的玩家兒,一到秋天專門雇把式給他養蛐蛐兒。蛐蛐兒把式,就是伺候蛐蛐兒的專家。
鬥蛐蛐兒
養蛐蛐兒爲的是鬥。鬥蛐蛐兒也有許多講究。一是鬥蛐蛐兒的季節,不能早了,早了蛐蛐兒未發育成熟。要等到秋分,天氣漸涼時才開始。
蛐蛐兒也講究重量等級。鬥蛐蛐兒之前,要把蛐蛐兒放在專門的“舀子”裏,用專門的“秤(讀平聲)兒”稱出蛐蛐兒的體重。現在可能有專門的電子秤了。筆者見到的“秤兒”,比老中藥輔裏稱中藥的戥子還小巧,“秤兒杆”是象牙的,比筷子還細,固定在一個一尺左右見方的紅木框子裏。它能把蛐蛐兒的體重精確到一兩的萬分之一(兩、錢、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兒的體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兒了。稱體重的目的是爲了公平競爭,體重相差一毫都不鬥。因爲蛐蛐兒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養護的“愛將”有一次戰敗的記錄。一條好蛐蛐兒只要戰敗一次,便從此喪失了鬥志,對它的主人來說也就沒有價值了。因而如果讓它和重于自己的對手比賽,就是贏了,也要自身受損,要是輸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兒鬥蛐蛐兒是很正規的。事先要備好“戰場”,要下請帖。玩家兒們帶著自己的蛐蛐兒赴約,沒有帶一兩條的,一般還要帶上一兩個人,幫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兒。正式比賽有專門的“鬥盆”作爲戰場,有專人擔任裁判,還有專人負責核准參賽蛐蛐兒的體重。比賽開始以後,賽場上鴉雀無聲,多少只眼睛都盯著賽盆裏的蛐蛐兒,蛐蛐兒的主人心裏甭提多緊張了,手心裏能攥出汗來!因爲蛐蛐兒之間的爭鬥也是很激烈、很有觀賞性的。蛐蛐兒和人一樣,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來我往,有進有退,有時兩蟲糾纏撕咬在一起,猶如摔跤場上的兩名勇士!鬥勝了的蛐蛐兒帶給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鬥敗了,主人自然沮喪。但玩家兒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氣氣、禮尚往來。玩家兒鬥蛐蛐兒,圖的是好玩,非爲獲利。有時雖也“挂點兒彩”,不過是一兩盒香煙而已。當然,用此種方式賭博的也不是沒有。但也應以“玩物不喪志”爲度。
古時娛樂性的鬥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的開始決鬥。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鬥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爲黑頭將軍。一只既能鳴又善鬥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爲鬥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爲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84.html?tp=0_11 招蜂引蝶
「蜘蛛不是昆蟲!」
随你們生物分類學家說啦,反正你們掌有分類大權。
是科學,「昆蟲」的界說是「頭腹胸三對腳」,蜘蛛腹胸不分又有四對腳怎可算昆蟲?另立「蛛形綱」吧!
那長得像跳蚤或白蟻的「跳蟲」也是腹胸不分,為何又屬昆出綱的「彈尾目」?
這個嘛,是有爭議的,有人將它歸為「非昆蟲的六足數」。
什麼有人,還不是你們生物學家,一般人统統都叫蟲。
混為一團如何做科學研究?
不是吧!愈多的分類愈能讓更多的生物學家成名吧!不然「蟑螂」怎會和「白蟻」同類,而「海蟑螂」反而和蝦蟹同屬「甲殼綱」,這太違反一般人常識。
一般人還不是以為太陽繞著地球在動,白蟻和蟑螂同靠細菌分解食物,所以同類。
那乾脆跟汚水分解廠同類算了。
如果你是生物系學生。我就當了你。
你們看看,露出了分類的霸權了吧!
別爭了,咱蟲不是生來給你們玩分類遊戲的,再分下去會「蟲蟲危機」的。
咱花再怎麼「招蜂引蝶」都不會有危機,植物的花枝招展絕不會成為人的「蛇蝎美人」。花和蟲双方是你情成願,如果想靠色誘那是行不通的,只要一次,發現沒蜜,蟲就不會再來了,所以咱花有身了也會變色叫蟲不用再來了,那像女人,唉!不是我「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實在~
女性叛徒,別以為咱女人不知你們的底細,多少花葉根本就沒蜜還不是仿人家有蜜的,這還是無害的白色謊言,「豬籠草」呢,可要蟲命。
咱豬抗議!花蟲間的戰爭扯到咱豬幹嘛?
你的發言權在前一展題已用完,不要在此「哥哥豬」。
你們女人和花一樣才色哩,不然在香水的前味會以花香告訴男人「我很香甜可愛,來喲!」.經中味調情,後味則加點與花蟲性費洛蒙同樣有激情作用的香料,刺瀲男人「上喲!」.要是真上了,輕者被告性騷擾、重則性侵害。
男人是蟲嗎?如果自認是,活該!咱是為己美容而非悅己者。
可憐喲!男人,還不如去當卡夫卡的蛻變蟲。
又有何用,公螳螂、公蜘蛛不少也要献身,是真的献上身體當母蟲的食物,才能交配,而不是女人不損亳毛的献身。
要是公蚊也献身給母蚊,咱人就能少些肌膚之痛和傳染病了,不然母蚊也可吸樹液啊,幹嘛一定要喝血,又不是吸血鬼。
別那麼想不開,就當是學佛陀的捨身餵虎的精神,只要施捨幾滴血,而且又不是滿足咱母蚊自己針腹之慾,是為了產卵才不得不吸的,是偉大的母愛表現。其實咱母蚊跟人很類似,本來咱也是會製造產卵所需養分的,自從有血可吸之後,慢慢的几代下來就喪失了。同樣的,你們靈長類本來也跟虎狗一樣單吃肉就能自造維他命C,自從有蔬果可吃後就喪失了。「己所欲施於蚊」,我想人應能了解的。
好吧,就算捐血,可你的吃相很令人討厭,噏噏吵不算,還跟野猴一樣賤,不一口吃飽,非得多咬几口才甘心。
這也不能怪咱啊!實在是你們人血不夠營養,又吝惜、不時干擾咱進食。你們人可知為了那幾滴血,咱母蚊花費了几代蚊的工夫才演化出比老美「神盾艦」還厲害的攻防系統,從氣味感應器、體溫感應器到電磁感應器,無一不比人的厲害。為了怕你們痛,咱還體貼地將吸管做的比你們老是會扎人的針還細,再加些止痛藥和溶血劑。有些人過於吝嗇又毛手毛腳,咱只好以靈敏的空氣波動感應器加上迅速起飛的脚力和翅膀,來躲過你們的拍擊。
瞧你的腳細如絲,跳得過跳蚤嗎?
我是沒跟他比過,不過絕大部分的昆蟲,如換算成人的身材比例,四年一次的奥運所有獎牌都會被咱蟲包辦。
這是騙沒演化常識的世人,昆蟲果真長得跟人一樣大,別說跑跳,單單重殼就將蟲壓地動不了。
那麼認真幹嘛?不過是用來反諷人們爭奪金牌之荒謬。
有獨角仙和鍬形蟲的鬥角好笑嗎?為了一點汁液就爭得蟲仰角翻。
那是在野外,要是在寵物店,咱可「讓梨」了。不信?有詩為證。
蟲與蟲的讓梨
寵物店裡昆蟲箱內甜鳳梨上 讓梨
好懷念昔日相思樹上的搶食
兩隻飽食終日無所適事的蟲
望著香甜可口的梨相互禮讓
嗡嗡嗡聲中飛來了一隻蒼蠅
毫不客氣地就舔食起大鳳梨
臭蒼蠅你不去吃死屍並產卵
幫助法醫鑑定死亡日期破案
衝到別人家裡胡亂吃真無禮
又是隻色盲大近視的獨角仙
獨角仙大哥看清楚我是果蠅
對了你們怎放著甜鳳梨不吃
記得為年你們連樹汁都搶食
鍬形蟲二哥徒有二隻小角啦
汁足肉飽的果蠅咻一聲飛了
宵夜時間一場食無味的讓梨
蟲與鳥的談心
寵物店裡昆蟲箱與竹鳥籠間 談心
醜麻雀你嘴也不歪喙更不缺
幹嘛不去啄穀物種子而吃蟲
臭昆蟲你色盲又近視看不出
我是美麗漂亮輝煌的金絲雀
那我則是花姿招展的花蝴蝶
醜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了喲
毛毛蟲羽化成仙變蝴蝶了呵
有妳這樣惡毒心腸的鳳凰嗎
瞧瞧那隻優雅賢淑的鸚鵡吧
讚點客人的話唱地多心歡呀
她不啄食毛毛蟲也不追逐蝶
真是隻有色無腦的苯花蝴蝶
鸚鵡學舌也不知全聽老闆話
要是被妳們蛇蝎美人買回去
準是盡教些罵咱鳥姊妹的話
午茶時間一場言無邪的談心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昆蟲蝴蝶 招蜂引蝶 《昆虫記》 蜂去巢空 《昆虫記》 《中国虫文化》 《情蘊香水》 《花朶的秘密生命》
鬥蟋蟀
昆蟲>百度百科
昆蟲解剖圖
A- 頭部 B- 胸部 C- 腹部 1. 觸角 2. 單眼 (前) 3. 單眼 (上) 4. 複眼 5. 腦部 (腦神經節) 6. 前胸 7. 背動脈 8. 氣管 9. 中胸 10. 後胸 11. 前翅 12. 後翅 13. 中部內臟(胃) 14. 心臟 15. 卵巢 16. 後部內臟 (腸,直腸和肛門) 17. 肛門 18. 陰道 19. 腹神經索 20. 馬氏管 21. 爪墊 22. 爪 23. 跗節 24. 脛節 25. 腿節 26. 轉節 27. 前部內臟 (嗉囊) 28. 胸部神經節 29. 基節 30. 唾液腺 31. 咽下神經節 32. 口器
昆蟲 (Insect)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器(上齶一對;下齶兩對,第二對沿中線愈合,形成下唇)、眼和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通常還有一或兩對翅;腹部分節Insecta)所有種類動物的通稱。昆蟲綱是動物界中最大的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中最大的一綱。昆蟲像其他節肢動物一樣,體分節,附肢有主節,具有外骨骼。鑒別特征爲︰頭部有口,無步行肢,生殖孔接近肛門;在發育中通常有變態現象。 世界的昆蟲種類大約有1000萬種以上。而且現在已被人類認知的昆蟲大約100萬種,只占其中極少一部分。 昆蟲通常是中小型到極微小的無脊椎生物,是節肢動物的最主要成員之一。昆蟲最大的特征就是身體可分爲三個不同區段:頭、胸和腹。它們有六條相連接的腳,而且通常有兩對翅膀貼附于胸部。它們在希留利亞紀時期進化,而到石炭紀時期則出現有七十公分翅距的大型蜻蜓。它們今日仍是相當興盛的族群,已有超過一百萬的種類。【昆蟲綱】
昆蟲綱不但是節肢動物門中最大的一綱,也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綱。全世界已知動物已超過150萬種,其中昆蟲就有100萬種以上(即占2/3)。而植物(包括細菌在內)的已知種類爲33.5萬種左右,只有昆蟲種類的1/3。要想知道昆蟲的精確種類數是很困難的,因爲分類學家們還在不斷地發現新種,例如,根據Imms統計,鱗翅目昆蟲(蛾、蝶類)到1931年止爲8萬種,到1934年增至10萬種,到1942年以達到14萬種。昆蟲綱中最大的目是鞘翅目,種類已超過25萬種,而其中的象甲總科竟多到6萬種左右。
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一個螞蟻群體可多達50萬個個體。曾有人估計,整個螞蟻的數量可能會超過全部其他昆蟲的總數。小麥吸漿蟲大發生災害的年代一畝地有2592萬個之多。一棵樹可擁有成10萬的蚜蟲個體。在闊葉林裏每平方米的土壤中可有10萬頭彈尾目昆蟲。
昆蟲的分布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瑪峰,下至幾米深的土壤裏,都有昆蟲的存在。這樣廣泛的分布,說明昆蟲有驚人的適應能力,也是昆蟲種類繁多的生態基礎。
鞘翅目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種類有330000種以上,占昆蟲總數的40% 。在我國記載7000余種。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爲“鞘翅” 因此而得名。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髒器官。體型的變化甚大。此類昆蟲的適應性很強。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爲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 腐食性--閻甲,中華弧麗金龜 Popillia quadriguttata屍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本類群屬完全變態, 幼蟲因生活環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種形態;蛹絕大多數是裸蛹,稀有被蛹。
鱗翅目是昆蟲綱中第二大的目,由于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蝴蝶是一類日間活動的鱗翅目昆蟲,通常可以從它們明亮的色彩和棒狀的觸角,以及它們休息的方式--四翅合攏,樹立于背上來辨別。蝴蝶的後翅基部擴大而有力,在飛行時支持並連接著前翅。世界上蝴蝶已知種類有17000種左右,都是惹人矚目的昆蟲。我國的蝴蝶種類有1300余種,北京有170多種。蝴蝶屬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曆卵、幼蟲、蛹、成蟲等階段。幼蟲多以植物爲食,成蟲則 以虹吸式口器吸食花蜜。蛾類是鱗翅目中最大的類群,占到鱗翅目種類的9/10左右。蛾類的外觀變化很多,難以作一般描述。大多數蛾類夜間活動,體色黯淡;也有一些白天活動,色彩鮮豔的種類。不過,蛾類觸角和蝴蝶有所區別--它們沒有棒狀的觸角末端,而是呈現絲狀、羽毛狀等其它樣式;另外大多數蛾類的前後翅是依靠一些特殊連接結構來達到飛行是的翅膀連接的--翅繮和翅軛的存在,使得蛾類和蝴蝶有了更多的區別方式。蛾類同樣是完全變態昆蟲,由于幼蟲的寄主很多是人類的食物來源,蛾類也就成爲了和人類關系更爲密切的昆蟲類群。
碧鳳蝶 Papilio bianor Cramer蜻蜓目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也是較小的一個目。蜻蜓目分爲三個亞目: 差翅亞目統稱“蜻蜓”;均翅亞目統稱“蟌”以及發現于日本和印度的兩種間翅亞目昆蟲。全世界約有5000種,我國有300多種。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于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于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 束置于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 成蟲也爲肉食性種類,捕食小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凶猛。
雙翅目包括蚊、蜢、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于成蟲前翅爲膜質,後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爲長角、短角和環裂三個亞目。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較低等的類群;短角亞目觸角 在5節以下,一般3節,通稱“虻”;環裂亞目就是我們通稱的“蠅”。
膜翅目的特征明顯,包括咀嚼式口器,前後翅連接靠翅鈎完成等。 本類群分布很廣,已知種類100000多種,估計至少250000種,包括各種蟻和蜂。 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爲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等。
中華稻緣蝽 Leptocorisa chinensis半翅目,也叫異翅目。此類昆蟲通稱“椿象”。已知有38000余種,是昆蟲綱中的主要類群之一。 半翅目昆蟲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面,後翅藏于其下。由于一些類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爲“半鞘翅狀”而得名。口器爲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內汁液爲食。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敵害會噴射出揮發性臭液。因此也被成爲“臭蟲”。
直翅目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螽蟖、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已知20000種以上,分布很廣。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爲“覆翅”,後翅膜質。本類群 爲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爲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爲害;少數種類爲雜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較原始的昆蟲類群,起源于原直翅目,在上石炭 時期已經分成了觸角較長的螽蟖類,和觸角較短的蝗蟲類。其中很多種類由于鳴叫或爭鬥的習性,成爲傳統的觀賞昆蟲,比如鬥蟋和螽蟖。
其它昆蟲: 六足總綱包括原尾綱、彈尾綱、雙尾綱和昆蟲綱。
昆蟲綱除了上述的7個目以外還有其它24個目,共計31個目。昆蟲綱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擁有外骨骼、三對足是它們的共同特征。其中許多種類 是我們熟識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歌聲嘹亮的同翅目--蟬;捕食 凶猛的螳螂目--螳螂;無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討厭的虱目--體虱, 蚤目--人蚤等等。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昆蟲的種類】
已知約100萬種,占已知動物種類的3/4,在陸生動物中占優勢。昆蟲學家估計現存種類實際在200萬∼500萬種之間。種類最多的目爲鞘翅目(Coleoptera,甲蟲)、鱗翅目(Lepidoptera,蝶、蛾)、膜翅目(Hymenoptera,蜂、蟻)和雙翅目(Diptera,蠅、蚊)。大多數昆蟲小型,長一般不到6公釐,但大小相差懸殊。有些極小,如寄生蜂;而某些熱帶昆蟲則相當大,長可達16公分。許多種類的兩性結構不同。如撚翅目(Strepsiptera)的雌蟲僅成一個充滿了卵的不活動的袋狀構造,而雄蟲有翅,非常活躍。生殖方式不同,生殖力強。某些昆蟲(如蜉蝣)只在幼蟲期取食,而成體不取食。社會昆蟲中,蟻後和螱後(白蟻後)可以活50年以上。而有的蜉蝣成蟲的壽命不到兩小時。生活習性不一。分布密度差異極大,在一濕土中昆蟲可多達400萬只,但在同一範圍內也許只能偶爾見到一只蝴蝶、熊蜂或甲蟲等大昆蟲。從沙漠到叢林、從冰原到寒冷的山溪到低地的死水塘和溫泉,每一個淡水或陸地棲所,只要有食物,都有昆蟲生活。有許多生活在鹽度高達海水的1/10的鹹淡水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中。有的雙翅目幼蟲能生活于原油池中,取食落入池中的昆蟲。昆蟲卵殼上通常有呼吸孔,並在殼內形成一個通氣的網絡。有些昆蟲的卵黏在一起形成卵鞘。有的昆蟲以卵期度過不良環境。如某些蚱蜢以卵度過乾旱的夏季,待潮濕時再行發育。在幹燥條件下伊蚊的卵在發育完成後進入一個休眠期,如放入水中,迅速孵化。
【昆蟲的發育和繁殖】
幼蟲的孵出通過不同途徑。如蛾、蝶類動物咬破卵殼而出;蚤有孵化刺,用刺在殼上切一縫;有的推掉卵殼上的卵蓋而出卵。幼蟲孵化時能吞入空氣,以便用力掙出卵殼;在孵出後到表皮硬化前,繼續吞氣,擴張自身。表皮一旦硬化,便不能再長,只有通過一系列蛻皮,在蛻去舊皮,長出較大的新皮之際才能長大。蛻皮時,體形可能驟變。多數原始的無翅昆蟲,如衣魚,在長大爲成蟲的過程中身體結構幾乎沒有變化,稱爲無變態昆蟲。而蚱蜢(直翅目〔Orthoptera〕)、蝽(異翅目〔Heteroptera〕)和蚜蟲(同翅目〔Homoptera〕),起初體形不變,直到最後才變成有翅的成蟲,生殖器也發育成熟,稱不完全變態。高等的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屬於全變態,幼蟲完全不像成蟲;幼蟲經一系列蛻皮,變化較小,然後變蛹,再變爲成蟲。幼蟲的形狀多種多樣,可分爲5型︰蠋型(蛾、蝶類動物)、蠐螬型、衣魚型(蛃型)、叩頭蟲幼蟲型和蛆型。蛹分爲被蛹(附肢不同程度地緊貼在體上)、離蛹(附肢不緊貼在體上)和圍蛹(本質上是離蛹,但被幼蟲皮所形成的囊包圍)。蛻皮和變態都受激素的控制。蛻皮是由腦中的神經分泌細胞産生的激素發動的。這種激素作用於前胸的一個內分泌腺——前胸腺,前胸腺産生蛻皮激素,作用於真皮層,刺激生長和形成表皮。變態同樣受激素控制︰在整個幼蟲階段,腦後有一個小腺體叫咽側體,分泌保幼激素。只要血液中有保幼激素,正在蛻皮的真皮細胞産生幼蟲表皮。至最後一齡幼蟲時不再産生保幼激素,于是昆蟲變態成爲成蟲。在全變態昆蟲中,蛹在有極少量保幼激素的情況下發育。滯育雖然在任何蟲期都能發生,但在蛹期最爲常見。在溫帶,許多昆蟲以蛹期越冬。
除了發育時形態的變化外,許多昆蟲成蟲有多態現象。例如︰工蟻和後蟻,工蜂和後蜂均不同;白蟻有兵蟻、繁殖蟻和持續的幼蟲;蚜蟲成蟲則有無翅和有翅之分;有些蝴蝶有引人注目的季節兩態性。這些差別可解釋爲︰每一種的每個成員的基因中都有發育成不同型的能力,由於環境刺激引起特定的發育途徑。激素或許是控制這些變化的環節。多數昆蟲營有性生殖。蝴蝶的視力很重要,雌蝶的色澤在飛行中能吸引同種的雄蝶。蜉蝣和有些蠓的雄蟲成群飛舞吸引雌蟲。某些雌甲蟲的部分脂肪體形成一個發光的器官吸引雄蟲。雄蟋蟀和蚱蜢發聲吸引雌蟲,雄蚊則被雌蚊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所吸引。但最重要的是氣味。大多數雌蟲分泌信息素引誘雄蟲,雄蟲同樣地也能産生吸引雌蟲的氣味。
交配和産卵需要適當的溫度和營養。對蛋白質尤其需要,鱗翅目的成蟲只吃糖和水,幼蟲時貯備下必需的蛋白質。溫度和營養常影響激素的分泌。産卵時通常需要保幼激素或來自神經分泌細胞的激素。沒有這些激素,則生殖中斷。這些現象在冬季見於馬鈴薯甲蟲。少數昆蟲雄蟲罕見,由雌蟲進行孤雌生殖。溫帶的蚜蟲在夏季只産生營孤雌生殖的雌蚜,胚胎在母蚜內發育(胎生)。某些癭蚊幼蟲的卵巢中卵母細胞能在孤雌情況下開始發育,幼體破壞母蟲體壁逸出,這叫幼體生殖。
【昆蟲的習性】
陸生昆蟲在環境太熱時尋找一個陰涼潮濕的處所。如暴露在陽光下,它使自己處於體表受熱面積最小的位置。如太冷,昆蟲留在陽光下取暖。許多蝴蝶在飛行前需展翅收集熱量。蛾在飛行前震動翅或抖動身體,並藉毛或鱗片在身體周圍形成一層空氣絕緣層保住體熱。最適於飛行的肌肉溫度是38∼40℃(100∼104℉)。在嚴寒時,身體結凍是對昆蟲最大的危險。在寒冷地區能越冬種類稱爲耐寒昆蟲。少數昆蟲能忍受體液中出現冰晶,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細胞內含物可能並未凍結。但大多數昆蟲的耐寒意味著阻止冰凍。抗凍作用部分是由於集聚了大量的甘油作爲抗凍劑;部分是由於血液中的物理變化,溫度遠在冰點之下而仍不凍。防乾旱包括堅硬的防水蠟以及擴大貯水的機制。水生昆蟲除了步足發生顯著的變化而適於遊泳外,主要適應性變化在於呼吸。有的升到水面呼吸。蚊只利用呼吸管末端的最後一對腹氣孔吸氣。龍蝨在鞘翅與腹部之間有一貯氣室。呼吸空氣的昆蟲在體表的毛間形成空氣層,作用如鰓,使它能從水中取得氣,延長潛水的時間。水中的昆蟲幼蟲直接從水中得氣。搖蚊幼蟲整個表皮層有豐富的氣管。毛翅目(Trichoptera)和蜉蝣目(Ephemeroptera)幼蟲有氣管鰓。大型的蜻蜓幼蟲鰓在直腸內,水從肛門進出提供氧氣。
【昆蟲的利與害】
昆蟲在自然生態中起重要作用。它們幫助細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機質,有助於生成土壤。昆蟲和花一起進化,因爲許多花靠蟲傳粉。某些昆蟲提供重要産品,如蜜、絲、蠟、染料、色素,因而對人有益,但由於取食各類有機物,對農業造成巨大危害。害蟲毀壞自然界或貯存的谷物或木材,在谷物、家畜和人之間傳播微生物。
【昆蟲綱繁榮發展的原因】
第一,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類群。飛行給昆蟲在覓食、求偶、避敵和擴大分布等各方面都帶來莫大的好處。
第二,昆蟲一般身體都比較小。體小只需很少量的食物便可完成發育。例如,一張白菜葉能供上千頭蚜蟲生活,一粒米就可供幾頭米象生存。也正由于體小,可使食物成爲它的隱蔽場所,從而獲得了保濕和避敵的好處。
第三,昆蟲口器類型的分化,特別是從吃固體食物變成吃液體食物,大大擴大了食物範圍,並改善了同寄主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寄主不會因失去部分汁液而死亡,也不會反過來再影響昆蟲的生存。
第四,昆蟲有驚人的生殖能力。這同體小發育快(即在單位時間內,可完成較多的世代)聯系起來,成了昆蟲具有極高繁殖率的重要條件。因而在環境多變,天敵衆多的自然情況下,即使自然死亡率達到90%以上,昆蟲也能保持它一定的種群數量水平。
在追溯昆蟲的起源中,人們找到了最古的昆蟲化石,發現于中泥盆紀的岩石內。換句話說,昆蟲在地球上的曆史至少已經有三億五千萬年了。而人類的出現,大概在近古代的第三紀,距今只不過一百萬年。所以,在人類出現以前,昆蟲和它們所棲息的環境裏的一切植物和動物,已經建立了悠久的曆史關系。
【昆蟲成爲最繁盛的動物類群的原因】
1.有翅能飛
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一類,也是動物中最早具翅的一個類群。飛翔能力的獲得,給昆蟲在覓食、求偶、避敵、擴散等方面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2.繁殖力強
昆蟲具有驚人的繁殖能力。大多數昆蟲産卵量在數百粒範圍內,具有社會性與孤雌生殖的昆蟲生殖力更強,如果需要,1只蜜蜂蜂後一生可産卵百萬粒,有人曾估算1頭孤雌生殖的蚜蟲若後代全部成活並繼續繁殖的話,半年後蚜蟲總數可達6億個左右。強大的生殖潛能是種群繁盛的基礎;
3.體小優勢
大部分昆蟲的體較小,不僅少量的食物即能滿足其生長與繁殖的營養需求,而且使其在生存空間,靈活度,避敵,減少損害,順風遷飛等方面具有很多優勢;
4.取食器官多樣化
不同類群的昆蟲具有不同類型的口器,一方面避免了對食物的競爭,同時部分程度地改善了昆蟲與取食對象的關系;
5.具有變態與發育階段
絕大部分昆蟲爲全變態,其中大部分種類的幼期與成蟲期個體在生境及食性上差別很大,這樣就避免了同種或同類昆蟲在空間與食物等方面的需求矛盾;
6.適應力強
從昆蟲分布之廣,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延續曆史之長等特點我們可以推知其適應能力之強,無論對溫度,饑餓,幹旱,藥劑等昆蟲均有很強的適應力,並且昆蟲生活周期較短,比較容易把對種群有益的突變保存下來。對于周期性或長期的不良環境條件,昆蟲還可以休眠或滯育,有些種類可以在土壤種滯育幾年,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以保持其種群的延續。
【生物的命名與模式標本】
科學家們給每個他們研究過而又沒有記載過的生物都取一個拉丁學名,包括屬名和種名兩個拉丁字,稱爲雙名法,1758年由瑞典科學家林奈首創。定名所依據的標本稱爲模式標本,其中指定一個爲正模,其余爲副模。
【昆蟲和人類的關系】
自從地球上有了人,由于人要從自然中獲得生活資料,要改造自然,必然會出現同昆蟲爭奪資源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昆蟲也爲人類提供了資源。因而人也就同昆蟲發生了密切的關系。
昆蟲同人類的關系是十分複雜的,構成複雜關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昆蟲食性的異常廣泛。根據前人的估計,昆蟲中有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捕食其他昆蟲和小型動物;2.4%是寄生的,寄生在其它昆蟲動物體外和體內:還有17.3%食腐敗的生物有機體和動物排泄物。這個爲我們大致劃出了昆蟲的益害輪廓。但是這只不過是個自然現象,而人的益害觀是從對人的經濟利益的觀點出發的,因而要複雜的多。下面就是昆蟲對人類的有害和有益方面分別進行討論。
【怎樣識別昆蟲?】
談到昆蟲,也許我們已經很熟悉了。彩色紛飛的蝴蝶,訪花釀蜜的蜜蜂,吐絲結繭的蠶寶寶,引吭高歌的知了,爭強好鬥的蛐蛐,星光閃爍的螢火蟲,身手矯健、形似飛機的蜻蜓,憨厚可愛的小瓢蟲,舉著一對大刀、怒目圓睜的螳螂,令人討厭的蒼蠅、蚊子、蟑螂等等。那麽,昆蟲還有哪些呢?吐絲的蜘蛛、蜇人的蠍子是不是昆蟲?馬陸、蜈蚣呢?對這些問題,你不一定能完全答出,現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什麽樣的蟲才算做昆蟲?
昆蟲和其它生物一樣,有著自己特殊的分類位置。它在動物界中屬于節肢動物門中的昆蟲綱。其主要特征如下(仿彩萬志圖):
(1)身體的環節分別集合組成頭、胸、腹三個體段,但不分部
(2)頭部是感覺和取食中心,具有口器(嘴)和1對觸角,通常還有複眼及單眼;
(3)胸部是運動中心,具3對足,一般還有2對翅;
(4)腹部是生殖與代謝中心,其中包含著生殖器和大部分內髒;
(5)昆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經過一系列內部及外部形態上的變化,才能轉變爲成蟲。這種體態上的改變稱爲變態。
(6)會鳴叫的昆蟲是雄性,雌性不會鳴叫
因此,昆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爲:“體軀三段頭、胸、腹,2對翅膀6只足;1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有了昆蟲的概念,對前面的問題你現在已經知道了答案:蜘蛛、蠍子的身體分爲頭胸部和腹部兩段,還長著8條腿,所以不是昆蟲。蜈蚣、馬陸的腿就更多了,幾乎每一環節(體節)上都有1~2對足,當然就更不是昆蟲了。
【最大與最小的昆蟲】
從重量來說,世界上最重的昆蟲是熱帶美洲的巨大犀金龜(鞘翅目犀金龜科)。這種犀金龜從頭部突起到腹部末端長達155毫米,身體寬100毫米,比一只最大的鵝蛋還大。其重量竟有約100克,相當兩個雞蛋的重量。另外,巴西産的一種天牛(鞘翅目天牛科)體長也有150多毫米。但從體長來說,最長的昆蟲是生活在馬來半島的一種竹節蟲,其體長有270毫米,比一只鉛筆還要長。
世界上最小最輕的昆蟲是膜翅目纓小蜂科Mymaridae的一種卵蜂Alaptus magnonimus Annandale,體長僅0.21毫米,其重量也極其輕微,只有0.005毫克。折算一下,20萬只才1克,1000萬只才有一個雞蛋那麽重。
【世界上有多少種昆蟲?】
最近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昆蟲可能有1000萬種,約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種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蟲種類僅100萬種,占動物界已知種類的2/3-~3/4。由此可見,世界上的昆蟲還有90%的種類我們不認識;按最保守的估計,世界上至少有300萬種昆蟲,那也還有200萬種昆蟲有待我們去發現、描述和命名。現在世界上每年大約發表1000個昆蟲新種,它們被收錄在《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 record)》中,所以,該雜志是從事動物分類的研究人員必須查閱的檢索工具。
在已定名的昆蟲中,鞘翅目(甲蟲)就有35萬種之多,其中象甲科最大,包括6萬多種,是哺乳動物的10倍。鱗翅目(蝶與蛾)次之,有約20萬種。膜翅目(蜂、蟻)和雙翅目(蚊、蠅)都在15萬種左右。
昆蟲不僅種類多,而且同一種昆蟲的個體數量也很多,有的個體數量大得驚人。一個螞蟻群可多達50萬個體。一棵樹可擁有10萬的蚜蟲個體。在森林裏,每平方米可有10萬頭彈尾目昆蟲。蝗蟲大發生時,個體數可達7~12億之多,總重量約1250~3000噸,群飛覆蓋面積可達500~1200公頃,可以說是遮天蓋日。
【中國已知多少種昆蟲?】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複雜,是世界上唯一跨越兩大動物地理區域的國家,因而是世界上昆蟲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一般來說,我國的昆蟲種類占世界種類的1/10。世界已定名的昆蟲種類爲100萬種,我國定名的昆蟲應該在10萬種左右,可目前我國已發現定名的昆蟲只有5萬多種,要趕上世界目前的水平還任重道遠。況且,世界的昆蟲種類應該在300~1000萬種,所以我國應有昆蟲30~100萬種。由此可見,我國還有太多太多的昆蟲新種等待著有志研究昆蟲的朋友們去發現、命名、描述它們。
【昆蟲生活在哪些地方?】
昆蟲種類這麽多,因此,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場所必然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有些昆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能的表現很有研究價值。可以說,從天涯到海角,從高山到深淵,從赤道到兩極,從海洋、河流到沙漠,從草地到森林,從野外到室內,從天空到土壤,到處都有昆蟲的身影。不過,要按主要蟲態的最適宜的活動場所來區分,大致可分爲五類。
(1)在空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大多是白天活動,成蟲期具有發達的翅膀,通常有發達的口器,成蟲壽命比較長。如蜜蜂、馬蜂、蜻蜓、蒼蠅、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蟲在空中活動階段主要是進行遷移擴散,尋捕食物,婚配求偶和選擇産卵場所。
(2)在地表生活的昆蟲:這類昆蟲無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飛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躍。有些善飛的昆蟲,其幼蟲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蟲和專以腐敗動植物爲食的昆蟲(包括與人類共同在室內生活的昆蟲),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動。在地表活動的昆蟲占所有昆蟲種類的絕大多數,因爲地面是昆蟲食物的所在地和棲息處。這類昆蟲常見的有步行蟲(放屁蟲)、蟑螂等。
(3)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蟲:這些昆蟲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質爲食料。由于它們在土壤中的活動和對植物根的啃食而成爲農業、果樹和苗木的一大害。這些昆蟲最害怕光線,大多數種類的活動與遷移能力都比較差,白天很少鑽到地面活動,晚上和陰雨天是它們最適宜的活動時間。這類昆蟲常見的有螻蛄、地老虎(夜蛾的幼蟲)、蟬的幼蟲等。
(4)在水中生活的昆蟲:有的昆蟲終生生活在水中,如半翅目的負子蝽、田鼈、龜蝽、劃蝽等,鞘翅目的龍虱、水龜蟲等。有些昆蟲只是幼蟲(特稱它們爲稚蟲)生活在水中,如蜻蜓、石蛾、蜉蝣等。水生昆蟲的共同特點是:體側的氣門退化,而位于身體兩端的氣門發達或以特殊的氣管鰓代替氣門進行呼吸作用;大部分種類有扁平而多毛的遊泳足,起劃水的作用。
(5)寄生性昆蟲:這類昆蟲的體型比較小,活動能力比較差,大部分種類的幼蟲都沒有足或足已不再能行走,眼睛的視力也減弱了。有些寄生性昆蟲終生寄生在哺乳動物的體表,依靠吸血爲生,如跳蚤、虱子等。有的則寄生在動物體內,如馬胃蠅。另一些昆蟲寄生在其它昆蟲體內,對人類有益,可利用它們來防治害蟲,稱爲生物防治。這些昆蟲主要有小蜂、姬蜂、繭蜂、寄蠅等。在寄生性昆蟲中,還有一種叫做重寄生的現象。就是當一種寄生蜂或寄生蠅寄生在植食性昆蟲身上後,又有另一種寄生性昆蟲再寄生于前一種寄生昆蟲身上。有些種類還可以進行二重,或三重寄生。這些現象對昆蟲來說,只是爲了生存競爭的一種本能。
【食用昆蟲】
提起昆蟲,人們就會想到螞蟻、蟋蟀、蜻蜓、螞蚱、蟬、毛毛蟲等各種奇形怪狀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捉來玩玩,觀賞一下未嘗不可,但要作爲食物吃進肚中,可能就有很多人覺得難以想象,說不定還會惡心嘔吐。其實,昆蟲作爲人類食物 的曆史源遠流長,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食用昆蟲的習慣。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地作爲食物食用的昆蟲約有數十種。
昆蟲不僅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物質如鉀、鈉、磷、鐵、鈣等各種鹽類的含量也很豐富,還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根據資料分析,每100毫升的昆蟲血漿含有遊離氨基酸24.4~34.4毫克,遠遠高出人血漿的遊離氨基酸含量。昆蟲體內的蛋白質含量也極高,烤幹的蟬含有72%的蛋白質,黃蜂含有81%的蛋白質,白蟻體內的蛋白質比牛肉還高,100克白蟻能産生500卡熱量,100克牛網卻只能産生龍活虎30卡熱量。
昆蟲作爲食品除了有上述優點外,還有世代短、繁殖快、容易獲取等特點。因而在野外遇險時,昆蟲往往是遇險者的首選食物,筆者自己在野外就吃過十余種,感覺味道還不錯。爲使戶外活動愛好者對可食用昆蟲有一些了解,筆者在此列出我國野外較易獲取,口感尚好的可食用昆蟲,捕捉及食用方法,供打算吃昆蟲的“勇敢者”參考。蟲名後標有“*”號者爲首選食用昆蟲。吃昆蟲時,可根據當時自己的條件,選擇烤、燒、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食用。
蝗蟲 食用其成蟲或幼蟲,各種蝗蟲包括蚱蜢均能食用。用帶樹葉的枝條撲打, 或用塑料薄膜平鋪在地上將蝗蟲驅趕到薄膜上,因薄膜光滑蝗蟲無法逃跑易于捕捉。
螻蛄 食用其成蟲,徒手捕捉,或在夜間用燈光引誘。
蟋蟀 食用成蟲,徒手捕捉或用樹枝撲打。
螽斯 又叫蟈蟈,捕捉方法與蟋蟀相似。
家蠶、柞蠶 主要食用蛹,系家養昆蟲,野生的不易遇見。
蛾類 包括天蛾、刺蛾、夜蛾、螟蛾各種蛾類,由于其幼蟲體表多長毛,外貌醜陋,一般多選擇吃蛹。
蝶類 各種蝶蛹均能食用,幼蟲子較蛾類幼蟲而言,大多數種類不長毛,也可食用。
白蟻 食用成蟲和卵,尋找蟻穴掘取。白蟻分爲生活在樹木中和土壤裏兩大類型,樹犧的白蟻體色純白,食用沒有異味。而地犧白蟻多爲棕褐色,食用時有 一點怪味。
螞蟻 食用成蟲、幼蟲、蛹、卵,尋找蟻穴掘取,或用食物誘捕。食用螞蟻要特別注意螞蟻中臭蟻科的種類有毒,不可食用。臭蟻個體小,尾部上翹,有異味,易與其它螞蟻區別。
蟬* 食用成蟲,用樹枝撲打或用膠杆粘。在南方一些山野的河灘邊有時可見到飲水後死亡的蟬大量聚集在一起,可以收集。
蜻蜓 成蟲、幼蟲均可食用,成蟲用樹枝撲打,或膠粘,也可用網捕。幼蟲用網具在水中捕撈。
負子蝽 食用成蟲,用網具在水中捕撈。
石蠶 食用幼蟲,幼蟲生活于溪流中,用絲將幾塊石頭粘在一起構成犧身之處,徒手在水中撈取石蠶的石窩,捉取幼蟲。
天牛 食用幼蟲,幼蟲生活在木材裏,蛀木爲生,選擇多蟲眼的枯樹枝將其劃開,尋找幼蟲。
螳螂 食用成蟲、幼蟲,用手直接捕捉成蟲或幼蟲,螳螂卵也可食用。
龍虱 成蟲、幼蟲均可食用,用網具在池塘、河流裏撈取。
蜂類 包括胡蜂、黃蜂、蜜蜂,食用成蟲、幼蟲和蛹。找到蜂巢後用火燒死成蟲後,才可收集幼蟲和蛹。收集蜂類即使用火燒也有被蟄傷的危險,要選在夜間進行,多准備幾支火力猛然的火把,同時將自己的頭、手用厚衣服或其他物品保護起來。
【昆蟲的俗稱】
老北京民居沒有樓房,平房四合院無論大小都有個院子,大一點的還有個小花園,除了用磚漫成的甬路外都是土地,種些樹木花草,也長出許多雜草野花,有各種各樣的小昆蟲生活在那裏,爲我們的兒時平添許多樂趣。時過一個甲子,現在再難見到他們,回憶起來還很想念。那些小昆蟲,有的可愛,有的可怕;有的是叫做“益蟲”,有的視爲“害蟲”,有的不知道算是益蟲還是害蟲。相信那時與他們相伴的孩子誰也不會忘記它們。
螢火蟲:夏夜遊弋于院牆角落裏的螢火蟲,像流動著的小燈籠閃著黃綠色的光。他們飛得很從容,美麗而優雅,讓你不忍心粗暴地傷害它們。早就聽大人說過:古時有個窮苦的讀書人,晚上把他們收集起來借光讀書的故事,留下了“囊螢映雪”的佳話。
臭大姐:學名是叫椿象吧?她會飛,大約指甲蓋大小,渾身黑灰,只翅膀下有點粉紅色,不知何以稱爲大姐,其實一點也不好看,而且有無比的臭味,粘到手上半天也洗不掉。她有這招防身本領,足以讓不懷好意的東西退避三舍。
吊死鬼:學名槐蠶。過去北京四合院宅門前大多一邊種一棵槐樹。夏天開白花香透一條胡同,但是愛長蟲子,就是吊死鬼。他用一根長絲吊在半空中,大人討厭他,往往經過樹蔭下覺得脖子一涼,用手一摸軟軟的是一條蟲子,嚇一跳。小孩喜歡它,托在手上涼涼的,他會一屈一伸一拱一拱地向前爬行。後來在“文革”當中的“批林批孔”時才知道,林彪用韜晦之計叫做“尺蠖之屈,是爲伸也”,理解這句話有了形象的依據。現在,當我看到世界名牌鍾表“歐美加”彎曲的標志時,也會馬上想到那條綠色的小蟲子。
洋拉子:北京的棗樹很多,棗雖好吃,洋拉子很可怕。他有僞裝術,淺綠色的和半個青棗差不多,軟軟的又像馬鼈,渾身有細絨毛,一旦粘到手上身上,又紅又腫奇癢無比,須用一塊面團,最好是嚼過的口香糖,把看不見的細毛毛粘出來才好些。
螞蟻:它們一天到晚總是忙忙叨叨地在路上奔波,我喜歡蹲在地上跟著看,看它們到底要幹什麽,看它們是怎樣把比自己身體大一兩倍的東西拉回家。還有一種個頭比較大的叫“瘋螞蟻”,腿挺長,爬得也快,東一頭,西一趟,有時忽然停下來,環顧左右,好像漫無目地。若拿一個衛生球在地上畫個圈,它就像遇到“鬼打牆”,半天走不出去。一旦沖出去,暈頭轉向像喝醉了一樣,怕是找不到家了。螞蟻打仗是一種壯觀而慘烈的景象:黑壓壓的一團一片,沈默著互相撕咬,仗打完了,剩下死蟻遍地,它們爲了什麽?
竈馬:那時廚房做飯用磚砌的竈火,晚上封火晝夜不滅,並在火眼旁邊砌進一個細長的小水缸,叫“塘罐”,利用余溫做熱水,洗臉或刷碗用,是一個很好的節能辦法。冬天裏也很暖和的廚房便生出許多竈馬,據說那是竈王爺的馬。竈馬與蛐蛐長相相仿,但體小色黃,不及蛐蛐健壯漂亮和好鬥,叫聲也不響亮。聲色不佳的竈馬,以它們的不起眼,才沒有像蛐蛐那樣的命運:被人養在罐裏並挑撥它們互相爭鬥取樂。那時廚房似乎沒有現在流行的蟑螂,不知蟑螂是什麽時候引進的,它比竈馬討厭多了。
磕頭蟲:體長約1.5厘米,黑色,頭尖尖的很硬。拿著他放在指甲蓋上,它就會把頭磕向指甲蓋啪啪作響,小小的東西,脖子竟有那麽大勁。小昆蟲們大都有一種裝死的本領,遇到危險時便裝死躺下,甚至仰面朝天,一動不動和真的一樣。呆一會兒自覺風險已過,翻過身來撒腿就跑,不料小小東西也有如此心計。
土鼈:許多蟲子分不出公母,土鼈卻很明顯:公的個小,有翅膀,母的甚至像銀元那麽大,沒翅膀,一個圓形的蓋子扣住全身,造型很簡練。把它翻過來,它會用爪兒使勁頂地,努力讓自己正位,那樣子笨拙但執著。
聽大人說土鼈可以入藥,而且是母的,真不敢想象那是什麽味?怎麽喝?!
屎殼郎:學名蜣螂。“屎殼郎碰上拉稀的——白來一趟”,詞雖不雅,但把它們的生活狀況說得生動有趣,所以孩子們沒有捉屎殼郎玩的。如果趕上他們正在專心致志地工作,那是很好看的,你會欣賞到他們的聰明才智,協作與敬業精神。
馬蜂:形容健壯的小夥子細腰乍背叫“馬蜂腰”,馬蜂腰實在太細了,像用一根小棍連接著上下身。孩子們很怕它,越怕它越喜歡捅馬蜂窩,找刺激,現在才想到,外出回來的馬蜂們不見了自己的家和馬蜂兒子該多麽難過!
天牛:一種個頭較大會飛的硬殼蟲子,渾身黑亮黑亮的,最好看的是那兩只細長而向外彎曲的犄角,黑白色相間,非常獨特。它很有勁,所以叫天牛吧,套上一根線繩可以拉動玩具小木車,“天牛拉大車”成了孩子們有名的遊戲。
螞蚱:即蝗蟲,它們若成了災很可怕,城裏的孩子沒見過。螞蚱的腿很好看,大腿粗壯像一個倒挂琵琶,小腿極細,彈跳力特強。在田徑場上,你看跑跳運動員的大腿就是這個樣子。
刀螂:即螳螂,你若發現草叢中的刀螂,它往往是站起來舉著帶刺齒的雙臂,前後微晃著向你示威,那是螳螂拳標准的架勢。
呱嗒扁:這種顔色碧綠,身材修長,頭部尖尖很像協和式飛機的家夥很好看,但說不准它的大名叫什麽。因其飛行時呱嗒呱嗒作響,所以叫呱嗒扁吧。也正因如此,常常暴露自己而遭到逮捕,它的響聲是爲了什麽呢?
老琉璃:北京人把蜻蜓叫老琉璃,金黃色的(也少有紅色,綠色和黑色的),像北京古城特有的黃色琉璃瓦一樣閃光發亮,故此得名吧。夏天捉蜻蜓玩是兒時的一大樂趣,它們十分機警,速度與急轉彎都非常快,還能空中懸浮,能捉到它又不損傷那對精巧的翅膀,就很不易。你若把手指尖放在它嘴邊,它會咬你,但不疼,癢癢的很好玩。
【昆蟲的其他用途】
在雲南省泛指昆明人。昆明人喜歡在節假日自駕出遊,享受大自然給心靈帶來的愉悅,說明昆明人的生活很有情趣。“昆蟲”漫天飛,大大的促進了地州旅遊經濟;這種玩,充實了昆明老表的生活,同時也對地州人民做出了貢獻。昆明人固然在個人財富上沒發達城市那麽牛逼,不過心態卻保持得很好。
昆蟲種類之多,無奇不有。我們在這一節中,挑選一些昆蟲,通過圖片,來展示它們奇特之處,或是形態奇特,或是習性有趣。我們舉一個例子,在北京等地的柳樹基部常常可見許多螞蟻在忙碌,還可見到基部樹皮上有一泥覆蓋(圖A),撥開來可發現一些個兒比較大的蚜蟲(圖B)。這種蚜蟲叫柳長喙大蚜,體長可達4毫米,最奇的是它的喙(即所謂的嘴),比體還長,最長可達8毫米。但想一想也就不奇怪了,它要穿過厚厚的樹皮,達到裏面的韌皮部才能吸到樹的汁液。如果嘴不長,能吸到食物嗎?如果我們認真調查一番,發現它一定是與螞蟻共生。蚜蟲把營養豐富的排泄物(稱之爲蜜露)作爲禮物送給螞蟻;而螞蟻爲它們蓋房子,保護蚜蟲的安全。如果不與螞蟻合作,這種蚜蟲自己生活能行嗎?答案是不行。我們知道在地面也有很多蚜蟲的天敵,如一此步甲(步行蟲),沒有螞蟻的保護,這種蚜蟲沒法活。這主要是由它的生活習性所決定的。用喙穿刺厚厚的樹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喙撥出來也同樣不容易;如果有步甲等天敵到來,沒有螞蟻的保護,它們只有束手待斃。因此這種蚜蟲只能與螞蟻結盟,沒有其他出路。而樹上其他蚜蟲有多種防禦方法。
實際上,如果我們對昆蟲進行認真而深入的觀察研究,總可以發現各種昆蟲均有它們的生存之道,否則在曆史的長河中,被淘汰了。它們與相關的植物或動物之間有著豐富的哲理關系,這些均是昆蟲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大自然或與其他生物相互適應的結果。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4.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