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三種圖解漫畫哲學書
我不相信抽象的哲學可用具象的圖解漫畫來表達!
是嗎?那我們就拿三種類形的圖解漫畫哲學書來評析看。
首先是暢銷的蔡志忠漫畫中國經典的《大學》(時報,1988)。
首章就亂解亂畫,本是君子自我修養要求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被蔡解釋成:大學之道,在「彰明」自己的明德,「再推及己人,使人人都能除去舊染之汚而自新,而且要做到極完善的地步,應堅持不變。」而漫畫中持刀強盜向老夫子的跪悔,又形相地加深了這種謬解。
誰說「大學之道」只是「內聖」而非「外王」之道了,從外王來看,「親民」就不只字面上的親愛親近人民了,而是「新」民,使人民「改過自新」了。
噯啊,「親」民或「新」民,好比「致(良)知」或「格物」,這些誰先誰後誰重誰輕的爭議,都是你儒家茶壺裡的風暴。
漫畫首重感人尤其感動小孩,如果不添畫些強盜什麼的,而只是夫子一个人在面對竹子「格物」,如何感動現代的小孩?
難怪學美工出身的蔡志忠學捨中國伝統毛筆,而用具現代感的針筆,以突顯人物的表情及景物的生動。
不然要像大陸的周春才仿毛筆畫出《漫畫禮記圖典》(台灣先智,2004),人物不如蔡畫生動,用語半文半白不夠通暢。我舉頁六十能與「大學之道」相匹配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共,選賢與能,講信修德,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周氏的解釋如下:「大道通行的時代……講究信實,修致和睦……鰥寡、孤獨、傷殘者能夠受到供養。男人各盡其用,女子全有家庭。」
這種解釋會比原文明白嗎?
旣然如此,就不要用漫畫來解釋哲學經典,圖解如何?
你說李忠謙的《圖解哲學》(易博士,2004),我看不出哲學有必要用圖解的方式來幫助理解,相反,那些具象的圖形只會阻礙哲學之反省。
算了,懶得跟你這古早人談了。現代可是影音多媒體的時代,啥都要用影像來表現,看看暢銷的書吧,那本不是字少圖多、輕薄短小。
未必吧,《哈利波特》《魔界》大部頭的小說,一部曲一部曲的出,連英語原文本都搶購。
那種,不具文字魅力和文學氛圍、反思人性,只滿足人的想像力、好奇心、魔幻和驚悚的庸俗娛樂作品,在文化工業的行銷下,配合電影及周邊產品,大賣特賣,而其賣點和所有流行文化一樣,善惡對抗,好人最終必勝,只不過以一部曲一部曲的「章回連載」方式來吊人的胃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