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22 13:52:15| 人氣9,3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度電影簡史﹞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度電影簡史﹞

 

電影的誕生是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研發成功電影軟片、感光劑”“活動電影機,1228,盧米埃爾兄弟正式公映,放映了影片《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等片。世界電影序幕於是展開。1896年盧米埃兄弟,將影片帶到印度放映,並拍了印度記錄片,從此開啟印度電影的歷史;如今印度電影,已走過一世紀!

 

印度照相師與製版師法爾奇(dadasaheb phalke)受盧米埃兄弟啟示,1912年在法國高蒙公司見習,創辦“印度斯坦影片公司”1913年,拍出印度第一部電影哈裏許昌德拉國王Raja Harishchandra”大受歡迎。於是”法爾奇”成了印度電影之父!

 

1914年,美國--格里菲斯導演的「一個國家的誕生」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

 

第一代萌芽期印度電影1913--1920

19131920年共推出20部電影,其中興都斯坦電影公司的評價頗高;還到倫敦放映,英國的觀眾也為之肯定;從此奠定印度電影的市場地位。

 

印度無聲電影繁榮期1921--1930

這十年間印度推出將近200部電影。1922/印英混血女星帕天古伯演的Pati Bhakti出現親吻鏡頭,成為印度的初吻。

 

印度有聲片的開啟1931--1947 

新的電影公司有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電影不僅成了一種重要的行業,而且成了藝術表現的一種手段,稱為第八藝術。1931年有聲片Alam Ara阿拉姆阿拉,此片是部幻想故事片,它的場景瑰麗多彩,片中歌舞很多,對話全部使用通俗易懂的印度興地語,引起印度觀眾的極大興趣。該片首映之日,劇場內外觀眾十分擁擠,欣喜若狂,出動員警維護秩序。

 

片中共有7首插曲歌曲,其中一首以「真主的名義賜給我愛情」,大為流行,是印度第一首電影歌曲,此片也成為印度歌舞片的典範。此期共有27部,四種地方語言的有聲影片,其中有三部孟加拉語片,還有泰米爾語和泰魯固語影片各一部。《希林和福爾哈特》是印度第二部有聲故事片,片中穿插著17首歌曲,很有特色,也很受歡迎。

 

1937年至1938年兩年中,印度電影業不斷發展,相繼成立了“印度電影製片人協會”和“印度電影發行人協會”在馬德拉斯建立了“南印度電影商會”。有了這些機構推波助瀾,大量出版品及商業性活動,更促進了電影業的發展。到1940年印度電影業,已在全國的企業中占第八位,在世界電影企業中居第四位。從業人員4萬人,全國75家製片廠,250個發行商號,1496家電影院,全國平均年產200部影片。

 

電影的禁忌和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和獨立思潮的影響

20世紀40年代,印度的電影內容產生質變,以現實和歷史為題材的影片居多。《不可接觸的人》就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問題的傑出作品,它抨擊了印度的賤民制度。影片尖銳地指出,解決印度億萬賤民問題的辦法,決不是把他們送進教堂,變為基督教徒而已,是為爭取他們的合法權利,如賤民也可以自由出入寺廟、飲用公用飲水…..法律落實道德敗壞的婆羅門僧侶,侮辱賤民婦女和隨意殘害賤民等種種不法行為。

 

1943年 英國實行頒發製片許可證制度

英國嚴格禁止拍攝與戰爭無關的影片。印度國大黨對此並作出決定“如英國政府不給予印度獨立和民主權利,印度將不支持其反對納粹和法西斯的戰爭。英國則要印度製片人每年至少為政府拍攝一部具有反法西斯戰爭內容的影片等等,否則政府將不配給製片材料,彼此針鋒相對。影片的審查變本加厲更,對涉及民族獨立的歌曲、宣傳甘地主張,表現民族領袖形象和的影片全部禁止拍攝或放映。

 

1945年戰後

《大地之子》這部影片以1943年孟加拉邦發生的大饑荒為背景,描繪在這場可怕的災難中,包括餓殍遍野,為了爭奪食物,饑民們相互殘殺的淒慘景象。這部電影在國內外映出後,受到許多影評家和觀眾的好評。

 

第二部《貧民區》,它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影片用對比手法,展示了一個“上流”社會高級住宅區和“下等”社會骯髒簡陋的貧民區的巨大差別,成功的反諷和對階級的不平而鳴的寫實派影片。此影片並參加1947年,在法國舉辦的電影節獲獎。

 

第三部是尚達藍VShantaram之《柯棣華醫生的故事》。柯棣華在抗日戰爭期間隨印度國大黨派遣的一個醫療隊,到遍佈戰爭創傷的中國,支援中國抗戰,最後以身殉職。影片的整個故事以戰爭為背景,片中還有中國戰士和群眾,懷著強烈的民族感情高唱戰歌的場面。這部影片在國際了產生了很大迴響。以上三部影片,當時博得了國際電影界的好評。

 

1947年印度獨立

以前被英國殖民政府所禁止的各種抗暴文藝作品,相繼問世,有些則被拍成影片。英國列為禁書,現在被改編成為印地語和孟加拉語影片廣受歡迎。1948年聖雄甘地逝世,廣大印度人民非常悲痛,影片公司拍攝了悼念甘地的專題影片,但以1982年英國導演Richard Attnborough拍的”甘地”最為世人熱知。

 

孟買的菲勒姆斯影片公司拍攝的《烈士》,表現了印度的革命志士如何以暴力手段進行反英鬥爭,爭取國家的獨立和自由。影片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主題歌《祖國的道路》反映了印度人民熱愛祖國的心聲。孟買有聲影片公司攝製的《強制》是一部愛國題材的影片。影片中穿插了一支歌曲:《英國人,滾蛋!白種人,滾蛋!》充分宣洩了印度人民的對英國殖民統冶的不滿。

 

印度電影的分水嶺

回顧印度電影,印度獨立是分水嶺,1947年以前固然有一些反英的民族心聲的電影,但仍以傳統歷史或宗教為主要題材,八股封建,說教多於娛樂,觀眾逐漸流失,當時印度即便有外來電影,如英國或好萊塢進口電影,但總體而言,印度電影算是封閉的王國。1952年在孟買和加爾各達舉辦印度電影節。讓印度電影從業員,首次有機會觀摩義大利、法國、蘇聯等國的新寫實主義的作品並從中得到啟示。印度導演Satyajit Ray 阿普三部曲及比發爾洛伊Bimal Roy”的兩畝地” Do Bigha Zameen”在國際榮獲大獎,倍受肯定,印度電影終於在國際揚眉吐氣。

 

50年代印度電影新起點的標誌

1951年拉茲卡布自導自演的《流浪者》內容充實,反諷獨立脫序及種姓成見制度殺人的社會寫實的影片,是印度電影新起點的標誌。這部電影具有新的藝術風格和不凡的攝影技巧來表達社會的新思潮電影,在中國大受歡迎,影片主題歌《拉茲之歌》阿巴拉古,啊阿巴拉古,風靡一時”至今仍深受在大陸人所喜愛。

 

印度彩色電影的興起

1951年印度進入彩色影片時代。例如由索拉勃莫迪攝製的以反英為主題的印度聖女貞德《章西女皇》是大型彩色歷史故事片。1954年影片《啞女》問世印度自己攝製的彩色片,大受歡迎。

 

70年代印度新的實驗性影片

70年印度新的實驗性影片紛紛出現,帕塔皮拉姆雷迪監製和導演的影片《改革》,因揭露婆羅門的保守思想和偽善本質而受到某些影評家的攻擊,被影片審查委員會禁映。但是後來這部影片又被允許公開放映,出人意料地獲得成功,深受觀眾的歡迎,並獲得印度總統”金質獎”。另外《不負責任的伴侶》的題材新穎,是部反映現實的影片,於1971年也獲得總統金質獎。還有《仇敵》也是部好電影。

 



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由來

1977在印度孟買成立電影城,佔地200多公頃的電影製片基地,這印度最大的的電影製片廠稱為寶萊塢(Bollywood) ,因為孟買的英文舊名(Bumbai)、聰明的印度人,將在孟買的製片基地稱之為寶萊塢(Bollywood)。期許和美國的好萊塢並駕齊驅,互別苗頭。當然,在印度孟買不是唯一電影生產基地。但寶萊塢, 無論規模陣容和產值是印度最大,印度每年超過800部的出片記錄,近半數是在寶萊塢製作,連好萊塢亦難以超越,堪稱世界第一。在印度,每天有數千萬人次排隊看寶萊塢的電影。

 

印度電影業進入步履艱難的時期

80年代以來,印度電影業進入步履艱難的時期。雖然電影業仍然規模龐大,其年產量還居世界之首,但它的名聲卻在世界影壇中一落千丈,電影觀眾減少,票房收入降低,只有5%的國產影片獲利。90年代為求突破才出現大卡司的”阿育王,寶萊塢生死戀、Taal、榮耀之役”和有爭議性的”火”及卡馬書劄(Kama Sutra),也成功的透過西方的發片及院線,走入更寬廣大的歐美西方市場。

 

印度電影特色

很多印度電影的故事劇本靈感都來自《羅摩衍那》和《摩呵婆羅多》兩大史詩的情節和宗教傳說,比如在過分誇張的情節中宣揚報恩復仇、懲惡揚善的主題﹔一成不變的公式化劇情,深受印度人觀眾喜歡。至於印度少量嚴肅的、貼近社會現實的影片,屢獲西方獲獎,但往往叫好不叫座。片中的MTV歌舞,成為印度電影與世界其他電影的最顯著區別,同時也就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印度電影的最耀眼的特色。因此,我們可以說,印度電影沒有歌舞片不成片,寶萊塢就沒有新生的希望。在90年代寶萊塢的歌舞片由於市場競爭,西方歌舞劇的影響,先進攝影器材更新,寶萊塢的歌舞片又有新的樣貌!

 

印度電影歌舞,電影劇中的角色,經過一定的情感積累後,以載歌載舞的MTV形式向觀眾或其他角色抒發自己的情感、訴說內心感受的表演方式。成為印度電影的傳統。傳統的印度電影中,通常是一個男主角愛上不同階級的美麗女主角,男女主角橫遭阻擾或破壞,但總會出現甘草型的祖母,最後,在歷經百般阻擾,終於喜劇收場。但也有例外的如”寶萊塢生死戀”。這是孟買電影的設計模式,在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旁遮普的其他電影製作中心幾乎都遵循這一模式。

 

印度電影的傳統戲劇元素

印度電影充份發揚傳統的社會普世價值觀,以愛情、友情、家族之愛、宿命、道德性等劇情片為主。印度電影受到印度音樂戲劇中的拉剎(Rasa拉格的情境或情緒,)所影響;九大拉剎中的情慾、歡笑、悲情、英雄、憤怒、恐懼、厭惡、體諒、和平,無所不在的展現在印度電影中,印度電影中無不隱含著愛情、笑容、眼淚、英雄氣慨和武打,令人緊張顫慄、令人痛快的復仇,由荒誕不經的笑鬧到摧肝裂膽的悲苦等。電影的結局總是邪不勝正,皆大歡喜的喜劇收場,這是的印度傳統戲劇基本公式。

 

印度電影的傳統音樂舞蹈

印度電影巧妙的運用印度傳統音樂舞蹈或節慶地方舞蹈;從”大地之歌”以印度”莫劄特”拉威香卡”配樂到”女神”則和印度”巴哈””阿裏阿卡巴汗”的音樂;"寶來塢生死戀" (Devdas)中,華麗的古典宮廷”卡薩卡舞蹈””榮耀之役”(Lagaan)中的興都斯坦Tarana吟唱及”拉賈斯坦”的民間舞蹈和宗教吟唱,”錯愛的呼喚”更是將印度慶典一網打盡,從笛瓦力燈節,荷力色彩節,女人節,風箏節全都錄;熱歌勁舞青春浪漫片的”塔爾”(Taal)即便西化十足的融合配樂中亦不時從四面八方傳來印度音樂的Tala吟唱,歷史劇”阿育王”唯美MTV及喀拉拉宗教儀式的”泰炎”同現,”卡馬書紮”中以舞蹈像徵性的渴望,”火”(fire)片的”卡塔卡利”舞蹈,”詩人悲歌”將吟頌奎師那的愛,轉換人間至愛;”甘地傳”中若隱若現的西塔琴聲,印度的傳統音樂舞蹈,永遠是印度電影最迷人令人忘情的片斷!

 

印度電影的四大類

第一類:歌舞片:寶萊塢生死戀/錯愛的呼喚/Taal…….

第二類故事:以刻劃被迫害的農奴、種性或被岐視的女性、迷信受害之苦難遭遇如”印度之母”薩雅吉雷之”女神”。特別是”印度之母”影片中,母親堅忍不拔精神,一如阿信,深深觸動了印度人的心!

第三類故事:如拉吉 卡布之”流浪者””鄉巴老進城記”及”雨中寄情”和古魯度特”詩人悲歌””愛的玩笑” 人性善惡、貪婪之矛盾和衝突之鬥爭。

第四類探討現今社會的議題:米拉奈兒”雨季婚禮”、”火”、”AIDS..

 

印度電影的隱憂

寶萊塢的員工、低廉又無保障的臨時工,被西方人權人士大張撻伐!但在赤貧窮人佔多數,億萬人三餐不續的印度,沒有魚沒有蝦也好的現實,也甘之如貽、無可奈何!近年來受世界不景氣的影響,寶萊塢在無利可途的情況,拍片的數量下滑,這些短期雇員開始挨餓,在寶萊塢金璧輝煌的背後,人們很難聽到他們牆角下的悲歌!受到市場炒作的考量,明星偶像的片酬節節高升,票房不佳,投資意願又相對降低,支付明星酬勞的比重增加,產生排擠效應,減少雇員,連編輯也大受影響,印度電影故有其特色,唯情節內容大同小異,仍待有突破,這和不合理的待遇也必有關連!

 

近年來黑道也伸手操控寶萊塢的製片,色情、暴力內容劇情,任由出資的黑道決定,導演、影星、劇情,任由黑道擺佈。連200210月美國時代週刊,亦有詳實之報導,電影 孟買之夢 黑道如何介入寶萊塢,有入木三分的演出,可是寶萊塢的哀歌?

 

盜版猖獗:印度電影業每年平均損失達8000萬美元印度無線電視的普及。

 

印度電影的優勢 

印度平均每天可拍2部半電影,每年可拍上800部電影,幾乎是好萊塢的三倍,受雇和相關的從業員,高達650萬人。年產值更高達600億盧布。

 

寶萊塢多彩多姿華麗的表演,五彩繽紛的豪華場面,出色的明星陣容,俊男美女風花雪月的場景,不但瘋迷印度,印度電影還外銷,遠到蘇聯、埃及,中東,東南亞、西印度群島或斐濟,中國、香港和歐美各地的印僑社區;在世界電影界佔獨特地位。英語的優勢,如”米拉奈兒”的”雨季的婚禮”、”卡馬書紮”、”火”等片直接以英語發音,並獲邀導演西片”浮華新世界”揚名國際。

 

印度電影的發行:如”榮耀之役”、”阿育王”等片,成功打入美國發行、發片網。市場的建立─有愛看國片的印度人:印度及廣大的海外印度僑社愛看國片的印度人。印度電影國際市場的建立:中國、俄羅斯、中東到北非、東南亞及歐美澳紐僑社(據統計含DVD等已佔印度片40%~45%的收入) 。印度電影資金的取得:正規的製片人很容易取得拍片新融資。

 

現今印度電影年產量仍舊保持在800部左右,而其中大約550部屬於純歌舞電影(多於3個舞蹈場面,且每場歌舞的時間不少於3分鐘),而剩下的200多部中也有一大部分或多或少地包含著歌舞場面的痕跡。

 

印度電影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2002年出產1200套電影,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

 

印度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的族群對母語的電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電影業的發展,尤以孟買(舊稱Bombay)為基地的印度語電影業發展最為成熟,被譽為寶萊塢Bollywood(取自Bombay與好萊塢Hollywood)。著名導演薩雅吉·雷Satyajit Ray就是出身自印度的孟加拉語電影業。他於1992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倫敦電影節的薩雅吉雷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印度語是最普及的語言,所以印度語的電影產量和票房數字均最大。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區成名的電影工作者都會到寶萊塢尋找機會。不同地區的電影會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電影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版本。由於印度種族及語言眾多,為求各種族間的順暢對話,印度官方大力推廣的英語是不可或缺的,近年來的印度劇本中必有大量的英語對白;而電影製作單位會在後制時加入英語與其他方言(視上映地區而定)的字幕。

 

1960年代到1980年代,印度的藝術電影主要由政府資助。導演可向政府申請撥款拍攝印度主題的非商業電影。這些導演主要從政府的電影學校畢業。印度電影中演得較成功的有沙魯克·罕和阿米爾汗,他們基本上代表了印度電影。電影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橋段。營造華麗的氣氛,多以慶典為主,拍攝場景大多為棚內景。各種不同的民族特色夾雜在電影片段中。

 

台長: somergg
人氣(9,347)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