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01 22:23:00| 人氣3,8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浅說﹝電影﹞上篇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影(film,亦稱映畫、第七藝術)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畫面。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複製放映。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員。

 

電影是一門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電影乃導演領導之下集體的精心製作,但它又是個人的藝術。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回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捲、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複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世界裏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也有很多種電影的分類方法。

 

電影是1889年由愛迪生發明的,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裏,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市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準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系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系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準備就緒後,麥市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裏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市裏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起來了!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于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誌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實驗。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二人是相輔相成的!根據記載:在1888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

 

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鐘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

 

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

 

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的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先驅(盧米埃)法國化學家,與其北路易共同發明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為電影實驗的先驅。

 

電影的發展:

 

美國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碼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週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

 

1903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在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裏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

 

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製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中國

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佔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臺,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身歷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類比到數位,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湧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品質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湧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迴圈的軌道。《鄧小平》、《可哥西裏》、《臺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佔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票團購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準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在《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位電影92),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2013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世界第一部電影拍攝描述的是:日常生活。

世界第一位偉大導演:喬治·梅裏愛。

世界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範倫鐵諾。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黑白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敍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效(特別效果)鏡頭配以各項技術來配合。到如今,電腦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一些鏡頭演員僅端坐在特製椅子上,做一些的表情和動作,出現在銀幕上的背景和劇情簡直不可想像,因為以電腦來做編輯影片的工作取代以為繁瑣的步驟,使最後出廠的拷貝品質與已往的產品亦不可同日而語了。

 

現代3D電影巧妙地利用了偏光。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準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當畫面投放於電影銀幕前,就會形成左、右細微的雙重影像。特製的偏光眼鏡能將左、右雙影疊合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從而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讓觀眾感受到景物撲面而來、身臨其境的神奇幻覺。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電影發明家們相繼發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家發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展成為意識形態,被藝術家發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律的歷史。

 

商人首先看出電影是一項有利可圖的發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電影公司。到20世紀早期,電影公司集中資金建立製片基地,購買昂貴的製作設備,籌資進行故事片的生產,依靠大量觀眾集體買票觀影來牟利。這就形成商業電影生產與銷售模式的雛形。梅裏愛的明星影片公司、愛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電影公司的代表。

 

而電影語言及電影藝術的誕生和發展,與導演實踐和理論探索息息相關,最初西洋鏡雜耍的製作人是導演的雛形,隨著對電影表現方式和電影特性的探索,相繼出現了盧米埃爾兄弟、喬治·梅裏愛、愛德溫·鮑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電影藝術探索者,這些電影先驅拓展了電影語言和電影創意的可能性。早期的電影創作、電影經營和電影探索是三位一體的,此時,電影製作者同時也是電影語言的探索者,還是電影的經營者,是具有完備職能的電影人雛形。

 

華爾街為追逐電影工業壟斷經營所蘊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電影業,電影業之間兼併、收購並形成壟斷,迅速掀起了一股兼併浪潮。到20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製片廠,即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環球、聯美和哥倫比亞公司。八大公司不僅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國內市場,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國電影業當時在歐洲市場的霸主地位。製片廠的主要制度特點包括類型電影的配方式生產、流水線配比、大規模製造、明星制行銷和首輪影院體系。

 

由於製片廠強調集體的智慧和細密的分工,最初電影人的完備雛形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電影的創作和經營等關鍵職能也被分解,這個體系需要統一的指揮和調度職能,特定電影的控制權被集中到製片人手裏,形成了製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機會造就了大批業務嫺熟的職業導演,支撐了好萊塢的大規模生產以及技術升級後帶來的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美國電影的強大競爭力迫使歐洲電影尋求突破;19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也對電影發展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一系列歐洲先鋒電影活動,其發端於1910年代末期,於1920年代達到鼎盛,活動中心主要是德國和法國,大批學者和藝術家成為導演。

 

歐洲先鋒電影一般包括印象派電影、抽象電影、純電影、絕對電影和超現實主義電影等具體流派,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包括印象派德呂克的《狂熱》、抽象電影費爾南德·萊謝爾的《機器的舞蹈》、純電影謝爾曼·杜拉克的《第927號唱片》、超現實主義電影路易士·布努埃爾的《一條安達魯狗》等等。這種突出個體風格的電影加強了導演對於影片的控制權。

 

世界另一邊的蘇聯,自立國起就特別重視電影的意識形態功能,積極培養了一批具有才華的電影人,由庫裏肖夫、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為代表的蘇聯電影學派,提出了第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導演創作理論:蒙太奇理論,並用之於創作實踐,實施導演中心制原則,不朽之作《戰艦波將金號》等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成果。(續)

 

(導演中心制:在影片攝製的全過程中,建立以導演為核心的創作班子的制度。在攝製組內,導演掌握藝術創作領導權和指揮權,遇有不同意見時導演有最後裁決權。導演中心制可保證影片藝術風格、樣式的完整統一,保證藝術品質。"導演中心制"概念來源於蘇聯,英美等國過去往往以製片人為中心。)

                          

台長: somergg
人氣(3,899)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