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Chile)國土面積756626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智利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又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享有“銅礦王國”之美譽。境內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旱極。此外,它還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硝石的國家。
智利社會治安較為穩定,已經成為南美洲最繁榮穩定的國家之一。雖然在各個歷史個時期所面臨種種危機,不過智利的社會經濟在最近幾年已經有了顯著和持續增長。
智利擁有較高的競爭力和生活品質,具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全球化的、自由的經濟環境,以及較低的腐敗感知和相對較低的貧困率。被世界銀行集團視為高收入經濟體。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排名。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在發達國家普遍承認。
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智利面積75662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6253平方公里,島嶼面積373平方公里)。南緯18 度與57度,西經81.5度~68.5度之間。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里,南北長4352公里,東西最窄96.8公里、最寬362.3公里,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東為安第斯山脈的西坡,約占全境東西寬度的1/3;西為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脈,大部分地帶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眾多的沿海島嶼;中部是由沖積物所填充的陷落谷地,海拔1200米左右。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位於智利、阿根廷邊境上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峰海拔6885米,為全國最高點。全國有河流30餘條,較重要的有比奧比奧河等。主要島嶼有火地島、奇洛埃島、惠靈頓島等,氣候可分為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氣候;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南為多雨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於2010年發生裏氏8.8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聖地牙哥以西340公里。強烈地震已經引發一次海嘯,最高海浪達5.5米,可能對震中附近的智利海岸產生破壞。 美國地質勘測局稱,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淩晨3時34分(北京時間下午2點34分),震中位於康塞普西翁市東北部91公里處,震源深度55公里。國家地震台網將此次智利地震由8.5級修訂為8.8級。
此次地震位於智利比奧比奧大區,距離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市約100公里,距離特木科市約110公里,距離首都聖地牙哥約320公里。
康塞普西翁是智利第二大城市,距離首都聖地牙哥大約450公里。路透社稱,聖地牙哥有震感,樓房搖晃,部分地區停電。地震發生之後,大量居民湧上街頭擁抱痛哭。
目擊者稱,位於震中北部200英里處的聖地牙哥部分居民湧上街頭,互相擁抱、哭喊。當地樓房持續搖晃了10至30秒。死亡人數已經達到800人。歷史上,震中200公里範圍內多次發生地震,其中1939年的8.3級地震造成2.8萬人死亡。此次地震震中西南400公里,1960年曾發生8.9級地震,造成智利2萬人死亡,並在太平洋西岸掀起海嘯,給日本和菲律賓的東部沿海地區造成了嚴重損害。據悉,本次地震是海地地震的800倍。
智利大學地震學研究所11日公佈報告稱,2010年智利發生的8.8級大地震使該國國土面積增加了1200平方公里。
根據這份報告,大地震導致智利國土整體向太平洋方向移動,但是該國海岸部分移動的距離要大於內陸移動的距離,比如地震中受影響最大、臨太平洋沿岸的城市孔斯蒂圖西翁市向太平洋方向移動了4.7米,但是智利與阿根廷接壤的安第斯山脈邊界國土只向西移動了1米,這3.7米的差距使得智利國土面積一下增大了1200平方公里。報告同時指出這新增的120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會隨著未來150-180年內不斷發生的震後地殼活動消失,最終智利國土面積會基本回到大地震之前的大小。
智利認為21世紀是充滿變革和全球化不斷調整的時代。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沒有根本改變,南北發展鴻溝和貧富差距仍在擴大。冷戰後由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地區衝突頻仍。人權和環境問題超越了國界,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主權。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目標。主張擴大聯合國權力以及在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中的作用。主張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呼籲各國共同努力應對貧困、社會不公正、腐敗、販毒等多種挑戰。
智利是拉美文化藝術水準較高的國家之一。全國有圖書館1999家,總藏書量為1790.7萬冊。有電影院260家。首都聖地牙哥是全國文化活動中心,有25個美術館。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獲1945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此獎的南美洲作家。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
智利的復活節島位於太平洋東南部,以神秘巨像名聞遐邇。島上有600多尊面對大海的古代巨大半身石雕像。1996年2月,該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文化遺產。
智利屬於中等發展水準國家。礦業、林業、漁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四大支柱。20世紀80年代後,智開放市場,加強宏觀調控,調整產業結構,經濟取得較大增長,被世界銀行和西方國家譽為拉美經濟的樣板。特別是2003年以來,智政府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得益於銅、三文魚、紙漿等智出口支柱產品價格持續走高,經濟穩步增長。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影響,智實體經濟受到衝擊,經濟增長放緩。2009年下半年以來,智經濟企穩回升。2010年“2.27”地震造成智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經濟損失達300億美元,約占智國內生產總值17%。皮涅拉政府加強宏觀調控,重點圍繞恢復交通、住房、就業和漁業四方面展開災後重建工作,智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11年下半年以來,受美歐債務危機發酵、全球金融形勢動盪等影響,智經濟增長明顯放緩,2012年經濟增長5.25%。
2010年,智利全國總勞動人口約為7,580,000人。2005年,13.2%的勞動力從事農業,23%工業和63.9%服務業。
2013年,名義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約為2857.03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048美元,已經接近發達國家水準。而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則超過20,000美元。
智利農業發達,主要種植蘋果、葡萄、玉米、洋蔥、小麥、大蒜、豆類等作物,葡萄酒產量高。2006年智利捕魚量4,442,877噸。
工礦業是智利國民經濟命脈。1991年,智利出口的物品裏48%為礦產品。銅給智利帶來了滾滾財富。
智利擁有南美洲各國最高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全球第七)、清廉指數,被世界銀行集團視為高收入經濟體,按照部分評判標準(例如人類發展指數)它又可以算作發達國家。2010年,智利成為南美洲第一個OECD成員國。
1902年,智利開始拍攝影片。1910年A.U.羅薩斯攝製了智利的第一部故事片《曼努埃爾·羅德里格斯》,該片作為慶祝智利獨立一百周年的獻禮片正式公映。1915年義大利攝影師、評論家S.賈姆巴斯蒂亞尼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成立了電影公司,組建了攝製組,拍攝了反映智利社會風貌的影片《古老的聖地牙哥》、《大學生節》等。他的這些活動提高了智利電影工作者的熱情,促進了智利電影的發展。
20年代,智利的無聲電影進入了興旺時期,拍出了一些受觀眾和評論界讚揚的影片,如P.西恩納導演的《海中呼喚》(1924)在1925年拉巴斯國際博覽會獲金質獎和名譽證書。他自編、 自導、自演的《輕騎兵之死》(1925)描寫了智利愛國者為智利獨立而進行的鬥爭。由於西恩納曾是頗有聲望的舞臺演員,他從影后,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觀眾對電影的熱情。此外,J.德拉諾拍攝的《夢中的街道》(1929)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獲獎。這一時期較有成績的導演還有C.博科斯克、J.P.貝羅卡爾等。該時期的影片主要是歷史題材片、喜劇片及根據小說改編的文藝片。
在30年代初期,由於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在1931年拍攝了最後一部無聲片《巡邏隊》之後,智利的影片生產便處於癱瘓狀態。
導演德拉諾在政府的支持下,曾在1930年去好萊塢學習有聲電影的攝製技術。1934年智利拍攝了第一部有聲影片《北方和南方》。1934~1944年,智利共攝製了10部有聲故事片。其中E.德利蓋羅執導的《麥田的巫術》(1939)、《大街上的人》(1942),德拉諾拍攝的《醜聞》(1940)、《好萊塢是這樣的》等片影響較大。雖然有的影片反映了農村和城市的現實生活,但大多效仿好萊塢的模式。
1942年,智利成立了電影公司。在這期間拍攝了幾部反映農民生活的影片,如:《順流而下》(1950)、《女巫師》等。這些影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生活,但故事虛假,攝製的技術水準低。與此同時,也生產了一些內容蕪雜的商業片。製片者負債累累,電影生產仍不景氣。1955年,智利創建了電影導演和製片人協會。導演P.考倫曾任該協會的主席。1960年智利天主教大學設立了電影系。智利大學成立了電影實驗中心和大學電影資料館。1962年,比尼亞德爾馬電影俱樂部開展了業餘電影愛好者活動。這些單位的成立及活動,對智利電影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965年,智利政府任命導演P.考倫為智利電影公司經理。1967年政府頒佈了兩項有利於保護民族電影的法令,對進口35毫米膠片、電影器材及放映國產影片的票房收入實行免稅。由於政府的保護措施,在這一時期湧現出一批年輕有為的導演,他們攝製了一些較好的影片。從1967年在比尼亞德爾馬舉行的“拉丁美洲電影節”開始,至1973年,被稱為“智利青年電影”時期。其特點是創作者大多是年輕人,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影片的格調充滿了新現實主義的色彩,反映了國內的社會問題,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立場。影片的表現手法也突破了過去的傳統。R.魯伊斯的《三隻可悲的老虎》(1968),揭露了統治階級在窮途末路中的頹廢。評論界認為該片“是智利有聲電影以來,第一次運用了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電影語言”。此外H.索托的《赤色砂粒》(1969)、M.利廷的《納維爾托羅的豺狼》(1970)等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問題。
1967年,P.考倫導演的《長途旅行》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獎。該片由 3個小故事組成,反映了智利上、中、下各階層人們的生活。
1973年 9月11日,智利軍事政變後,很多電影工作者流亡到國外拍片,“智利青年電影”的主要成員也都出走異國。魯伊斯移居法國,拍攝了《流亡者的談話》(1974)、《假設被盜的畫像》(1978)。利廷在墨西哥拍攝了《瑪路西亞紀事》(1975),描寫1907年智利瑪路西亞礦工的鬥爭,該片在墨西哥獲獎。他還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哥倫比亞作家G.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蒙鐵爾寡婦》搬上了銀幕。1981年他執導的《阿爾西諾和神鷹》在第 4屆拉丁美洲新電影國際電影節獲獎,並獲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的提名。索托在法國拍攝的《聖地牙哥的暴風雨》(1975),描述了阿連德失敗前後的情況。這些影片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有些還在國際電影節上獲了獎,歐洲把這些影片稱之為“流亡的智利電影”。
自1973年 9月11日政變至80年代後期,在智利國內只拍攝了為數不多的故事影片。突出的是S.卡約西演的《胡裏奧父子》(1979),該片在西班牙韋爾瓦電影節上獲哥倫布金像獎和評論獎。這一時期智利的電影事業不景氣,影院主要上映美國影片,在國內只有一些私營電影企業和大學裏的藝術系在拍攝影片。為挽救智利電影的頹勢,電影工作者和有關方面採取了不少措施。1981年 7月智利電影公司舉辦了“智利電影周”,旨在提高觀眾對國產片的興趣。1983年智利又創建了視聽覺技術專業協會。1983年J.洛佩斯的《最後一名見習水手》獲得成功。
儘管電影工作者作了很多努力,但由於電影工業落後,生產費用昂貴,加以審查極為嚴格,智利電影一直尚未擺脫困境。
智利影片《No》在2012年東京電影節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其一,純粹的表現政治鬥爭的影片。二,是系列電影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三,使用1980年代的日本制類比信號攝影機拍攝。本作導演Pablo Larrain之前的所製作的該系列作品中的《Tony Manero》曾經在2008年戛納電影節上造成過不小的反響。因此作為系列作品的本作也是2012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有可能斬獲獎項的熱門話題。
本作的背景是智利前軍事獨裁領導人皮諾切特執政末期。 1988年10月5日智利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給予皮諾切特新一屆8年任期。憲法法庭裁定,這場公民投票必須嚴格按照選舉法組織。在投票之前,所有選項(本次只有“Yes和“No”兩項)將獲得同等的不間斷的電視宣傳時段,所有電視頻道都將同時轉播這些宣傳內容。而本作的故事就是圍繞著通過宣傳去喚醒人們向獨裁和政治犯說No的主題展開的。其間,群眾集會,軍警抓捕等大量的歷史事件以幾乎亂真的紀錄片手法得以重現。
智利影片《No》最顯著的特徵是它使用了1980年代日本制的設備進行拍攝。從片頭字幕開始的每一個畫面都是使用該設備拍攝,其結果就是畫面的色彩還原極其糟糕,顏色剝離感很重,畫面顆粒粗糙——而這一切正好巧妙地還原了發生在1990年前後的景象。使得有些觀影的很多人不禁發出疑問:“這是當年的紀錄片還是新拍的?那種一看就有幾十年歷史的畫面是用什麼特效做的?”此外,曾在《通天塔》《愛情是狗娘》中出演的本片主演蓋爾-加西亞-貝納爾的表演也獲得好評。
正如評審委員會所強調的,電影節不看立場只評片子品質好壞。而這部作品無疑算是一部劍走偏鋒的特殊之作。它特意營造的粗糙,記實的新聞紀錄風格或許對於不少沖著娛樂而走進影院的觀眾來說沒有任何的吸引力,但是這毫不影響它本身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的評判。此外,本片因為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競賽,因此歐美等西方媒體記者的眼中似乎還有額外的加分。如果大賽組委會最後將某獎項授予本片,相信也不會特別出人意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