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當今中國10大導演之路 (1) §§
﹝1﹞張藝謀~第五代電影人的代表。
在中國,張藝謀似乎是電影界的一個神話,他從來不拍電視劇,只拍電影;而他的電影、不論是城市題材還是農村題材,不論是現代還是當代,總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張藝謀看來,“城市題材和農村題材不能構成一個話題,現在好的題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覺的、合適的拍”。“我只想拍我感興趣的東西,一種清新、自然和返樸歸真的東西。”如今電影市場不景氣,可張藝謀10多年來從未因缺少拍片資金而發愁。
《英雄》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創新作品獎
《一個都不能少》中國電影“華表獎”,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活著》法國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秋菊打官司》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 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 “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紅高粱》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
張藝謀,男,陝西省西安人,中國電影導演。在電影學院學的是攝影專業。張藝謀獲得美國波士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總導演,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拍攝的電影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是中國在國際影壇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早期他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著稱,2002年轉型執導的武俠巨制《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經典影片數不勝數。
張藝謀,陝西省西安人,中國電影導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在電影學院學的是攝影專業。張藝謀獲得美國波士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中國藝術家獲得美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的還有一位,那就是梅蘭芳先生。
其拍攝的電影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是中國在國際影壇最具影響力的導演。早期他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電影著稱,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色彩浪漫的互相映照。2002年轉型執導的武俠巨制《英雄》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他的電影風格勇於創新,且涉及題材廣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國內輿論的高度關注。在電影人材的提攜上,張藝謀捧紅的“謀女郎”也是媒體和公眾聚焦的物件。
在中國,張藝謀似乎是電影界的一個神話,他從來不拍電視劇,只拍電影;而他的電影、不論是城市題材還是農村題材,不論是現代還是當代,總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張藝謀看來,“城市題材和農村題材不能構成一個話題,現在好的題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覺的、合適的拍”。“我只想拍我感興趣的東西,一種清新、自然和返樸歸真的東西。”
張藝謀認為,有些拍得好的商業電影有一定的藝術性,藝術電影也有一定的商業性。張藝謀把自己的影片歸結於藝術類影片。但是,和一些第六代導演不同,張藝謀的電影總能在市場上激起反響,要麼在國外拿獎,要麼在國內上座,這就是張藝謀高人—籌之處。從他執導第一部影片《紅高粱》到現在,他拍的影片從來沒有賠過錢,這也是到現在張藝謀自豪的事。影片《—個都不能少》又以1200萬元價格被中影公司收 購,讓投資方心滿意足。
現在電影市場不景氣,可張藝謀10多年來從未因缺少拍片資金而發愁。“作為一個導演,我一向有個原則,那就是不讓投資人賠錢”,所以張藝謀大多拍一些小製作的電影。不過,張藝謀的影片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好看,他認為,“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人類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國界,感動你了,你就喜歡了。”也許、這就是張藝謀影片受觀眾歡迎的秘訣,也是投資人看好張藝謀的原因吧!
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電影人的頂尖人物,他以直覺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達社會心理願望,傳送、顯現大眾心中的密碼,這種內在心理密碼的傳遞和內在的約束的強制與類型化的商業電影在深層次正好相通。張藝謀的本領在於他能強烈而不失準確,適時而又超前地撥動中國百姓的心弦,展示中華大眾心態。張藝謀對中國電影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拍過的影片題材廣泛,有農村的、城市的,有歷史的、現實的,無論是表現貧民生活還是描寫宮廷貴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內心的東西,而且表現手法也不斷更新他的影片在國際上屢屢獲獎,使沉寂多時的中國影片開始受到世人矚目,並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影壇獨佔一席之地。這就是張藝謀影片馳名中國和世界的重要原因。
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早期張藝謀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藝電影著稱,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主題浪漫的互相映照,善於電影色彩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
張藝謀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對女性反抗精神的謳歌和讚頌,他在強烈的色彩、大膽的構圖背後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敍事的抒情。張藝謀的本領在於他能強烈而不失準確,適時而又超前地撥動中國百姓的心弦。
張藝謀拍攝的影片題材廣泛,有農村、城市、歷史、人文、現實、愛情、武俠動作以及戰爭等題材,表現手法也不斷更新他的影片在國內外屢屢獲獎,使沉寂多時的中國影片開始受到世人矚目。在電影人才的提攜上,張藝謀捧紅的“謀女郎”也是媒體和公眾聚焦的物件,鞏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電影外,張藝謀“副業”很多。他執導過歌劇、芭蕾舞劇和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成為當地標誌旅遊文化。拍過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傳片以及北京奧運會會徽和火炬宣傳片。另外,還拍攝過廣告,出版圖書,設計國慶60周年紀念郵票,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
﹝2﹞李 安~華人電影的驕傲。
李安無疑是為數不多的好萊塢亞裔導演中最成功最特別的一位。他遊刃有餘地用電影語言來處理東西方的情感與倫理,並且在東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認同。作為一個自小在傳統中國家庭裏長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紅大紫的《臥虎藏龍》等華語片以外,居然還能拍出令國際影視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風暴》、《理智與情感》及《與魔鬼共騎》等英語片。也許對於一個真正的金牌導演來說,電影不存在什麼文化與國別的區別,只要他的作品能觸動觀眾。
《臥虎藏龍》金球獎最佳導演大獎,73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音樂、最佳外語片獎
《理性與感性》奧斯卡影展最佳改編劇本、奧斯卡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喜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男、女配角」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美國西雅圖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及瑞士盧卡諾影展「藍豹獎」
李安 ( 1954年10月23日 ),臺灣著名導演,碩士學位,曾擔任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他執導的電影作品甚多,獲得獎項甚豐。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在臺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喜宴》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飲食男女》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提名,1994年臺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2006年憑電影《斷臂山》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3年憑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為表彰他對電影的貢獻,小行星64291以他的名字命名。
李安,臺灣著名導演,生於臺灣屏東縣,父親李升。李安高中原就讀台南二中,後轉學考進了台南第一志願——台南一中。對於讀書,李安一點興趣都沒有,心裏只想著當導演。大學考試落榜兩次,後來準備專科考試,進了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從此改變了李安的一生。
李安曾言,住在花蓮的八年,乃其北上就讀藝專前最快樂的一段學習歲月。十歲之前的李安在花蓮念了兩所小學,接受的是美式開放教育,來到台南,又念了兩所小學,面對語言習慣的不同(國語—台語),頭一次經歷到文化衝擊。
李安於1979年赴美就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系取得學士學位,後於1981年至紐約大學就讀電影製作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博士,現任紐約醫學院病理學研究員。
祖籍江西的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在臺灣屏東潮州,祖上做過國民黨時期的縣長。李安自幼生長在書香門第,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校長,教子極為嚴格。家庭帶給李安的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浸染,父權家庭的模式也為他日後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礎,甚至是原始素材。
儘管李安生活在這種環境裏,他還是不可抑制愛上了電影和表演。1973年,他作了一個讓父親十分憤怒的決定——考取了藝專戲劇電影系,離開了生長的家鄉,到臺北進修。在這個傳統家庭裏,從事演藝事業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李安的父親甚至在許久以後還憤憤不已。在藝專裏,李安對演戲越來越有興趣,還曾經獲得臺灣話劇比賽大專組最佳男演員獎。
1978年,李安赴美留學,就讀於依利諾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當時的李安已經攝製過兩部8毫米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和《陳勤的一天》。在戲劇系裏,李安接受了西方正規的戲劇教育,由於他在藝專的經驗,只用了兩年就拿到了藝術學士學位。最初的這些戲劇經驗,對李安日後的電影作品的戲劇傾向有著重要影響。出於對電影的嚮往,李安又來到以電影學院著名的紐約大學,繼續學習電影製作。
李安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陸續拍攝了《追打》、《我愛中國菜》和《棒藝術家》等16毫米電影作品。1982年他拍攝了《蔭涼湖畔》,獲金穗最佳短故事片獎。1984年李安從紐約大學畢業並獲得電影碩士學位,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FineLine”)獲得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這段時間,他還參與拍攝了美國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的反映學生生活的電影。
苦熬6年等機會:接下來的6年時間,他一直在美國從事電影劇本創作工作。期間,他仔細研究了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方式,試圖將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一些全新的作品。那段時間,李安完全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甚至當起了“家庭婦男”。他每天在家裏帶孩子、練習廚藝,閑下來就構想劇本。
1990年完成了劇本《推手》,獲臺灣當局優秀劇作獎。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1992年,他親自執導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將《推手》搬上了銀幕。這是一部反映在紐約的一家臺灣人生活中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喜劇片,這部影片在臺灣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此外,該片還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由於《推手》的成功,李安再次獲得了執導電影的機會。他的第二部電影是1993年推出的《喜宴》,是一部關於傳統倫理觀念的通俗劇。通過這部電影,他探討了不同民族對於家庭、兩性關係和同性戀的認識。這是一部完全以好萊塢模式製作的中國電影,上映後贏得了一致的好評。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金熊獎,在西雅圖電影節上獲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在他的家鄉臺灣,這部電影獲得了第三十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導演、編劇獎以及觀眾投票最優秀作品獎。從此,李安在國際影視界的聲譽猛增,一舉躍入世界知名導演行列。
1994年,他拍攝了《飲食男女》。這是他所執導的第三部電影,本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提名,第39屆亞太電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輯獎,第77屆大衛格里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並獲獨立製作獎和第7屆臺北電影獎優秀作品獎,列1994年臺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
1995年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改編自簡·奧斯丁的小說《理智與情感》,編劇是本片的女主角艾瑪·湯普遜。該片獲得的評價極高,獲得了諸多的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湯普遜還獲得最佳劇本改編獎),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及多項英國學院獎。李安還評選為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
1997年,李安又開始改編裏克·穆迪的小說《冰風暴。該片的主要演員包括凱文·克萊恩,西戈尼·韋弗,瓊·艾倫和克利斯蒂納·裏奇等。李安在這部片中,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七十年代美國家庭關係的微妙的一面,本片的成功使李安在國際影視界聲譽大振。這部影片也贏得了許多項國際電影協會的獎項,包括1997年編劇詹姆斯·沙穆斯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的最佳編劇獎。憑藉此片,李安確立了他在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中的地位。
2000年,從小就是個武俠迷的李安接受了臺灣前中影公司總經理、目前是縱橫國際影視公司的老闆徐功立的邀請,推出了演繹太極拳之博大精深的中文武俠片《臥虎藏龍》。該片的編劇是與李安在《飲食男女》和《冰風暴》中合作過的猶太裔編劇詹姆斯·沙穆斯。
《臥虎藏龍》也是第37屆臺灣金馬獎影展的大贏家,共捧走6個獎項。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音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視覺特效、最佳動作指導及最佳剪輯。2001年3月11日,李安還憑藉此片獲得美國“導演協會獎”,風頭直逼奧斯卡。2006年憑電影《斷臂山》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07年,李安執導了張愛玲原著《色·戒》的同名電影,但是在大陸也一直被稱作禁片,女主角湯唯也因此受到封殺。2012年,指導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改編自全球暢銷同名小說,“我叫派,我正在太平洋裏的一艘救生艇上漂流,唯一的伴侶是一隻叫做理查·派克的孟加拉虎”,16歲少年“派”的這段不可思議的奇幻旅程曾被認為是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小說,李安卻挑戰技術極限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銀幕。
2013年2月,在24日晚舉行的第85屆奧斯卡獎頒獎禮上,好萊塢華人導演李安憑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片擊敗同場競技的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等人,奪得最佳導演獎。這是李安繼2006年《斷背山》後第二次捧得該獎。 李安憑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如今的李安居住在紐約的拉奇蒙特,他的別墅被房產經紀人描述成“建在沼澤裏,標價離譜”,但他卻一見鍾情。李安掌管著家裏廚房,只因他不喜歡美國食物,而且太太也不愛做飯,只負責看雞籠。所以,李安有空時,就會自己揉面做餛飩,或者做些中國菜。他的妻子林惠嘉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博士,現任紐約醫學院病理學研究員,他們在1983年結婚。林惠嘉與李安育有二子,分別是李涵(1984年)與李淳(1990年)。李安的胞弟為雷公電影負責人李崗,也是一位電影導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