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的亞洲(摘譯)
原題:Adjusting to the New Asia
文章出處:外交事務雙月刊,第82卷第4期,頁119-131。
作者: Morton Abramowitz,曾任美國駐泰國大使,現任世紀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Stephen Bosworth,曾任美國駐南韓大使,現任塔夫斯大學弗萊契爾外交關係學院院長。
美國改變的角色
目前太平洋兩岸的關係與大西洋兩岸一樣的不確定;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地位正在以幾年前還很少有人預料到的方式改變,美國在此地區的角色以及其軍事姿態,幾年後將與幾年前看來大不相同。
改變的原因部份來自東亞自身的趨勢------此一趨勢美國既少控制更少影響。兩個因素直接影響了美國的角色。其一是中國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的崛起,其二是日本經濟活力戲劇性的縮減,並導致其區域影響力的下滑。日本在未來幾年仍將是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玩家,尤其是亞洲其他地區的投資與技術來源;但其對美國的戰略價值雖仍巨大,卻正在降低。
同時,其他玩家開始取得更大的影響力。首先是南韓,其迅猛增長的經濟、萌芽綻放的民主,以及世代的交替,導致了一個新而進取且更加獨立的外交政策。在此同時,台灣------長久以來經濟蓬勃並受美國保護------在國際上正進一步被邊緣化,且逐步被整合進大陸的經濟中。兩個中國之間的和平妥協,現在較往前更為可能。
亞洲以外的改變也影響了美國在本地區的角色。首先,布希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反恐戰爭。打擊恐怖對於華府而言已變得比對和平與穩定的傳統關切更為重要。此種優先順序的改變------加上美國所展示的在最小的國際支持下進行戰爭的能力,以及對其在世界各地駐軍的從新考慮------已引起了美國在亞洲與其他各地的長期盟友,對美國承諾的持續性的疑慮。
更甚者,反恐戰爭導致美國對東南亞穆斯林群眾中增長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嶄新關切。突然間,美國開始明顯地介入此一地區------包括美國在菲律賓大多數未被披露的小規模戰爭。
合在一起,這些在亞洲的改變最終都要求華府重新審視其在1990年代的戰略。那個戰略是基於東亞的穩定與繁榮依賴於「輪軸與輪輻」的想法------換句話說,即美國與區域主要玩家的雙邊關係---以及美國、中國與日本的三邊關係。這些關係顯然仍將頗為重要,但美國有意無意間已從東亞獨一無二的權力平衡者的角色退後一步,取而代之的是與中國的更密切的關係。雖然兩國之間仍有戰略歧異,一種新而過去未曾想見的關係已在發展,同時其他區域行為者也開始扮演重要角色。權力與影響力都在流散,雖然此種趨勢還被北韓與台灣持續的緊張所侷限。
韓國的新動力
過去五十年,韓國在美國的亞洲政策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半島的局勢一直對更核心的美日安全聯盟構成影響。因此現在朝鮮半島的局勢演進可能對華府的區域全局戰略構成根本的影響,也因此半島局勢是討論橫掃東亞的變化的一個很好的出發點。
半島的關係已經開始戲劇性的轉變。兩韓間已從高昂的敵對轉變為小心但緩慢的和解。與此同時,漢城與北京的關係正以幾何級數膨脹,雖然中國持續提供北韓緊要的經濟援助。同時,美國與南韓的聯繫卻變得異常緊張。半島上唯一沒變的是金正日政權的極權好戰本質。
雖然金大中的陽光政策飽受批評,但已生根茁壯。盧武炫承繼了此政策,它更擔心的不是北韓的核武計畫或陽光政策的成本,而是北韓的崩潰。
中國努力維持與兩韓的關係。北韓對中國的信來雖未恢復到中國與南韓建交之前,但中國以重獲其對北韓的影響力。此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中國的援助,例如北韓70~90%的燃料來自中國的進口援助。
中國與南韓關係也顯著增長。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南韓最大出口市場,南韓企業並大規模投資中國。政治與軍事關係也在升溫,更因兩國對北韓核武的共同利益而擴大。
南韓與美國在過去就時有齟齬,但因共同面對北韓威脅而有所克制。現在許多南韓人已不再覺得北韓是個嚴重的威脅,駐韓美軍的必要性就受到質疑,許多南韓民眾因不平等條約而討厭美國。南韓與美國對北韓核計劃的不同關切,也使雙方產生分歧。
過去美國駐南韓與日本的軍隊主要是為了防範北韓,美國官員不久之前並假定北韓威脅若不存在,美軍也能繼續在半島上扮演區域的平衡力量,此一假定現在已不被認可。
最近當倫斯斐建議美軍主力自38度線後撤到漢城以南,漢城立刻重申美軍重要性;弔詭的是,許多不喜美軍的南韓人反而害怕此舉意味美軍可以更輕率地攻擊北韓核設施;更重要的是,金正日似乎也這麼想。
美國似已決定要重新部署並逐漸減少駐韓美軍,並已就此與南韓商議。但此變化並不意味放棄,因為由於美軍顯著的科技進步,抵抗北韓的攻擊確實已不需要在前線部署龐大的地面部隊。
縮小的盟邦
駐韓美軍的調整也會對駐日美軍的規模與任務構成影響。50年來美日同盟都是美國亞洲戰略的基礎,日本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也使其仍是美國的重要夥伴。但十年來經濟不景加上對亞洲影響力的消減,也使其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降低。日本已不像1980年代是美國舉世無可置疑的最重要盟邦。
日本的影響力下降,但其安全戰略卻已做出微調,其中有些受華府歡迎,例如派遣海軍到印度洋支援美軍在阿富汗的行動,提供彈道飛彈防禦的研究經費,購買愛國者飛彈,發射間諜衛星。
北韓的飛彈與核武計畫是日本當前關切的焦點。日本也擔心美國摧毀北韓核設施的計畫會導致北韓對日本的報復性攻擊。
日本也不會很快採取一種攻勢性的獨立的國家安全戰略。日本的安全仍仰仗美國。
日本也極關注中國,焦慮地觀察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中國與美國關係的改變,及中日雙邊關係。日本對中國經濟與政治力量的上揚似乎無計可施。在日本想出應對之策前,其政策將繼續飄忽不定。
不過就算美軍自南韓撤退,美國也大可能自日本撤出陸軍,美國在日本的海軍基地更是美國的東亞戰略要地,且兩國的安全聯盟對兩國也都仍極為重要。
中國的核心地位
除了朝鮮半島與日本的動態,第三個重塑美國在亞洲戰略的主要發展是美國對中國觀感的戲劇性轉變。簡而言之,北京已從華府的戰略競爭者變成安全合作者以及主要的貿易與投資夥伴。
轉變極為突然,得追朔到布希政府實質翻轉了其中國政策的2001年9月11日的餘波。一年後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更反映了此種轉折,文中將恐怖主義------而非崛起的中國------視為美國的主要戰略威脅。事實上,華府已很清楚地將反恐視為其與北京共享的利益,雖然在此結合中人權考量仍將引來麻煩。布希總統最近在其德州的牧場接待了將卸任的中國總統江澤民,而錢尼副總統,一位主要的疑中人士,計劃今年稍後訪問北京。甚至率性自為的國防部也恢復了與中國的高層軍事交流,同時兩國也擴大了他們的情報合作。
為集中力量處理反恐戰爭與伊拉克問題,美國乃推動中國在維持亞洲安全上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911之前華府無疑對中國可能扮演此一角色是很警惕的。美國對中國的信賴在比其他地方更突出的是在北韓,該國乃美國拒絕與其進行雙邊交易者。為此,華府施壓北京做主,要讓平壤遠離其追求核武的計畫。此依美國政策很容易理解,因為中國與美國分享著對其鄰邦核擴散的關切。同時也已有中國合作的強烈訊號:四月下旬舉行的三國對話即是北京施壓的結果。
然而中國官員相信北韓核問題的最終解決僅能通過華府與平壤的直接對話來實現。因此這一議題仍可能成為其與美國的嚴重緊張的來源。中國並仍然強烈反對任何以軍事來解決問題的努力。中國擔心北韓倘若崩潰難民潮會湧入中國,因此就算華府拒絕與平壤談判也不願採行可能導致北韓政治不穩的強烈舉措。
將近三十年的耀眼經濟成長戲劇性的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重量,使所有亞洲國家重新權衡了他們外交政策並做出微妙而重要的改變。中國經濟爆炸性的成長完全超乎西方的預期,中國與其鄰邦的經濟聯繫正以驚人的腳步膨脹並成為許多當地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考量。中國正逐步實現更廣泛的區域經濟計畫,例如跳過日本與東協國家商議自由貿易區。北京企圖投射出一種總體來說溫和的外在形象。雖然中國極願在區域扮演一個更大的角色,但它似乎服膺於此原則,即穩定其周邊並逐步整合進世界經濟最有利於其國家利益。
雖然中國努力消除對其意圖的猜忌,其許多鄰邦對其仍感懷疑。美國平衡力量的持續仍被歡迎,只要此舉成本不要太高。然而長期來看,中國的鄰邦會承認,在此氣候下,他們必須適應中國上升的力量。
這些對中美關係都會帶來影響。然而必須謹記,此關係的基礎仍不穩定。許多中國的領導人對美國的力量甚為猜忌,對華府不經聯合國而直接干預科索沃與伊拉克更感不安。台灣仍是個頭疼的議題並可在一瞬間演變為危機。同時在美國,許多右翼也相對的仍不信任中國,憎惡其政府,害怕放棄台灣或寧見其獨立,並相信美國對中國的軍力施惠太多。中美這班車可以輕易再度脫軌,雖然兩方政府在防止此事發生上正累積更多的利益。
台灣的慢舞探戈
東亞平衡的轉變對台灣構成特殊的挑戰,在此一東亞的潛在爭端地區美國長期扮演關鍵性的軍事嚇阻力量。中國在亞洲地位的顯著上升以及台灣自己對大陸增加的經濟互相依賴,產生了和解的民意,並使台北繼續拒絕與北京認真溝通變得日漸困難。現在估計約有70萬台灣人在中國生活,台灣對中國的投資估計已超過一千億美金且繼續快速增加。北京開始相信膨脹的經濟聯繫將明顯提升其談判地位並幫助化解衝突。於是在2002年,中國的防衛白皮書雖然仍表示了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承諾,對台灣的調門卻比過去柔軟,且北京從整體上開始放緩其對台言詞。毋庸諱言,中國無論如何永遠不會放棄其對台灣獨立的反對,因為統一仍是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核心。
對於華府的角色,台北有理由擔心最近的發展。布希政府上任之初聲稱要與該島建立更紅火的關係並開展新的軍售。自那時以來,美國依賴中國幫助來解決北韓危機,以及911之後美中關係的全面性加強,已重挫台灣的士氣。一些台灣人或許現在後悔放棄核武之計,因為他們開始懷疑美國是否真的在衝突時有意願幫助他們抵抗核武裝的中國。然而,孤單的台灣也極難恢復其核武計畫。
美國仍將繼續藉由銷售新的武器以保証台灣的安全,並幫助台灣參與國際場合,並警告中國不要太過鴨霸。但時間並不在台灣這一邊。國內政治考量可能使民主的台灣採取險峻的一步,例如宣布獨立,而中國視此為極端的挑釁。台灣許多人寧可含糊地拖延與中國的對話。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在並不太久的將來,公開或秘密底就與北京的關係認真地對話。一向提倡和平解決衝突的美國,應該支持這樣一個可以逐步降低華府在台海的軍事角色的發展,
關於東南亞
在忽略東南亞10年之後,反恐戰爭使東南亞重新接近美國的戰略重心。現在美國與東協除緬甸以外的所有國家合作對付恐怖主義,提供軍售、警訓、情報,支持在馬來西亞成立區域反恐中心,特種部隊並在菲律賓協助根除阿布沙耶夫恐怖組織。
然而,激進主義非無本之木。政經不穩的國家可能陷入混亂,或產生反美政權。地方的反美力量也會使美國要進一步介入產生困難。
未來的焦點
基於以上討論的複雜局勢,美國未來在東亞的軍事存在將以一種更為複雜多樣的圖像呈現。短期而言,敵對的可能性在朝鮮半島,以及較輕微的程度上在台灣海峽,都仍然真實;美國在那裡的軍事交往對於維持和平仍屬必要。然而,最近美國在朝鮮半島的舉動對美國敵人的驚嚇不亞於對美國盟友的驚嚇------這是一個指標,華府或者應該重新考慮其政策,或者應該提升其說服的能力。
長期來看,最嚴重的問題與最大的不確定來源,仍是北韓與其核武計畫。北韓核計劃進退維谷,給予其安全保證與經濟利益也不知能否改變其政策。現在北韓還不願承認與南韓達成政治協議乃其存活關鍵,但未來則很難說。
雖然在伊拉克取勝,但由於形勢不同,美國幾乎不可能會去以軍事解決北韓核問題,但也不可能接受一個擁有核武的北韓。
中國對美國的東亞戰略也是個不確定因素。中國的經濟表現驚人,但若摔跤則會對該國經濟穩定、外交政策,及整個東亞的經濟前景構成重大衝擊。現在完全出乎意料且急速快散的SARS疫情,就可能造成經濟與政治的重新洗牌。
台灣與中國的和解不再遙不可及,但途中仍有許多週折,尤其是台灣的政治。由於日本對中國、北韓與美軍存在的不確定感,最終日本可能考慮重新武裝。顯然很多亞洲國家仍視美國為區域安全的主要來源,但謹慎與財富同樣使他們深化與中國的關係。
在這些不確定性消除之前,美國對亞洲的想法也不會清晰。可以想像,朝鮮半島的事態會成為美國更新其焦點的催化劑。更可能地,由於當地成功的經濟導致的權力的分散,以及美國所受反恐戰爭的牽絆,將使美國在本區的安全關注減少,就像冷戰後美國對歐洲安全利益的減少一樣。防衛日本只不過意味著要降低中國與日本的緊張,很難想像兩國還真的發生武裝衝突。
隨著東亞整合的進展,華府將隨之有所回應。此區域將嚴厲測試美國的外交與經濟政策,並就像在歐洲,華府面對日漸成功而獨立的玩家的能力。
圖:亞洲衛星影像。比較亮的地方,包括日本、台灣、長三角和珠三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