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捐達兄說:「我再追問,如果有足夠影響政局的第三黨,中國政策會怎樣?國家安全又會怎樣?如果兩大黨裡面沒有一個是中間偏左的,那麼政治動態又會怎樣?」
對於亞捐達兄的問題,我再拋磚引玉隨口胡說一番,來當肉包子給大家練拳腳好了。
我想先從對現實的理解說說。國民黨提出邦聯,親民黨中意歐盟統合模式(親民黨與民進黨一般,有比較強的族群政治色彩,因此雖然歐盟模式比邦聯獨,但親民黨的更統的支持民眾,仍然可能接受親民黨的這種政策),其實都是兩國論,但包裝到讓統派民眾滿意,中共雖然反對但也只能接受(就是只得與這些「統派」上談判桌)。相形之下,執政的民進黨迫於兩大國的現實壓力不敢提「獨」,迫於選票壓力不敢提「統」,阿扁只能提一個隱晦的「統合」字眼(上海東亞所鍾焰在43期中國評論對這個阿扁統合論有一些分析,我覺得倒也算有些深度了)。
其實若民進黨果真以阿扁的「經濟、文化統合,再逐步政治統合」來修訂「台獨黨綱」,那按照傳統定義,民進黨就不再是主張台獨的政黨了,反而變成了統派政黨。由於事實上民進黨只能對阿扁總統的講話表示支持,因此從現實上來看,就像沈富雄在中國事務季刊第五期「座談會」中質問張榮恭與張亞中的:「三個黨到底有什麼不同?」其實沒有什麼不同了。因為在「投降派」數量仍僅一成五的狀況下,泛藍軍主要政黨不會提出激進統一政策,這與走向執政的民進黨避免激進獨立政策一般。但張榮恭回應沈富雄:「台獨黨綱」等等;這又回到黨綱的老問題了。
這樣一說,三個政黨與兩個政黨一樣,政策在實質上都往中間靠攏。差別在於,民進黨要不要再爭取中間一成五的選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又必須回答:是否一定得改變中國政策,才能爭得這一成五?有了這一成五,又會如何?
我的想法是:如果經濟一片大好,民進黨執政後興利除弊,人民額手稱慶,則民進黨也可能在廢止台獨黨綱前繼續擴大選票基礎,從而逐步爭得那一成五。但就是如此,由於統獨立場的僵固性(當然,若再發生一次導彈危機,獨的支持者可能會再度飆升,這也是民進黨內鷹派在內心期待衝突的根由),這一成五的代表,仍然要回過頭來要求廢除台獨黨綱。與此相反,若民進黨既有政治菁英為開拓選票而廢除台獨黨綱,則爭取這一成五中間選票會更加容易,其原因一方面是統獨立場的僵固性,另方面則是民眾對於民進黨一向以來的清廉等正面形象的普遍肯定。降低了統獨門檻後,民眾會更易於接受民進黨。因此民進黨若則不想要成為多數,否則只有三條路:其一,製造(或期待、等待)兩岸嚴重衝突,以提高台獨基本教義派的選民比例;其二,內政形勢一片大好,於是增加選票,但新的民進黨支持者愈多,傾向廢除台獨黨綱的比例也就愈高;其三,改變自己的中國政策,希望以此「更快的」吸收中間選票。
回頭說,如果相反的,民進黨始終無法克服內部的基本教義派壓力,同時執政表現繼續這樣難看,那麼在三黨的形勢下,中間選民或可能覺得可以在泛藍軍中作選擇,或可能選人不選黨;在這樣的形勢下,競爭的兩三個泛藍軍都不會放過貼民進黨意識型態標籤的機會,當然民進黨自己也可能有更多的「擁抱傳統支持者」的傾向。在「選擇更多」的情況下,傳統支持者中的「制衡派」就不見得要再支持民進黨了,這就可能使民進黨失去一些「除了(過去一黨獨大的)國民黨誰都好」的傳統賭爛票。因此其實所謂的民進黨「傳統支持者」中真正可以依恃的,只是二成到二成五的台灣民族主義者(台獨基本教義派?),民進黨可能就更加原教旨化;這種不幸的徵兆一旦開始出現,就可能產生驅逐良幣(即制衡派)的漩渦。倘若(又一個條件)再加上中美修好、大陸繼續發展的態勢不變、泛藍軍形成良性競爭(這可能最困難),則民進黨就有可能由於追逐「愈來愈小」的基本教義派而盛極而衰。
看來,要滿足每一個條件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民進黨「多數說」和「縮小說」之間,有很大的空間,但這可能也意味著台灣的三(多?)黨政治要持續更久的時間,沒有一個政黨過半數,就這樣耗著。不過就這樣「耗著」,從2000年下半的經驗來說,也會對台灣造成傷害。因此,擁抱「增加選票」的諸條件,戮力以赴求取過半數選票,避免「損失選票」的諸條件,更避免原教旨傾向,是以「愛台灣」自是的政黨所當為。民進黨一旦鼓起爭取多數的勇氣,則整個政局都可能為之改觀;若非走向民進黨一大配兩小藍軍,則會形成兩大黨。不管怎麼樣,民進黨都能真正代表多數民意。
若在當前民進黨黨綱未改且內政紊亂狀況下,則國家利益會從不同方面被損害:民進黨執政者傾向於相信「中國崩潰論」的說詞與應對政策,因此在決策上做出誤判,從而損害國家利益。在民進黨不能擴大民意基礎的預期下,老共也不願意表示對民進黨的善意,因此兩岸會談無以恢復,這又從而增加了民進黨政府的壓力,並損害的台灣的利益。同時泛藍軍傾向於越過民進黨開始與老共商談,為未來執政時重新恢復兩岸會談作準備,由於這等於把國家機關晾在一邊,凸顯了內部分歧,因此也傷害了國家利益。
若果真形成了兩黨政治(並以選舉制度鞏固之),在統獨議題與內政議題上,兩者都可能有所不同;或者兩者也可能都相差不多。競爭時的勝敗,可能以各選區兩大陣營的候選人的形象為最主要因素,因為兩大陣營的半數以上選民可能是互相滲透的。現在的中間偏左(民進黨?)與右派之別,未必就成為未來兩大黨的差別所在。當然,若兩大黨又意識的強調自己的路線,例如一個強調「社會民主」,另一個強調「繁榮富裕」,則兩者會有左右之別;但我不敢低估民進黨與財團共生的速度,也沒有忘記泛藍軍「三民主義」中的左派色彩。因此「到時」何者更左,未必就如我們現在所料想的。從最近幾個月執政表現來看,民進黨執政者對於社會民主其實是沒有理想的,對於市場經濟的制度也沒有信念。這很糟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