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邊關係問題:經濟聯繫、人權、軍事透明度
在最後這一部分,我要向委員會彙報有關一些重大雙邊問題的最新情況,先從經濟關係談起。在保爾森財長與財政部領導下,美國政府與中國舉行最高層經濟對話──即"戰略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與商務部則主持美中商貿聯合委員會(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 簡稱JCCT)。通過這些雙邊機制及其他各種廣泛管道,我們正在努力解決雙邊經濟不平衡的問題,並在市場准入、知識產權執法不力等問題上取得進一步進展。我們認為,我們為中國改革所開的處方不僅對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有利,而且對中國也至關重要,因為它試圖調整其發展戰略以維持國內的高增長。例如,中國如果想要推動本國的知識型產業,那麼改善知識產權執法狀況將至關重要。
我們注意到保護主義的情緒在美國和中國都在抬頭,也有人對中國公司增加並購活動以及中國政府動用主權財富基金從事倍受矚目的投資活動感到擔心。我們堅持認為:在經濟問題上繼續公開對話將比保護主義更富有成效。同時,我們認為我們應充分利用兩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身份謀求解決我們認為中國從事不公平貿易活動的案例。當然,中國可以行使同樣的權利。同樣,我們認為外國對美投資管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簡稱CFIUS)程式及類似機制完全符合我們開放貿易的總承諾,並是確保這種開放不至於對我們的國家安全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的一項重要步驟。接觸已經取得成效。總體而言,美國經濟極大地受益於我們與中國的關係。在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的五年內,我們對中國出口的增長速度比我們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口的增長速度快5倍。2007年,我們對中國的出口增長18%,進口增長11%。中國現在是繼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後我們的第三大出口市場。
兩國關係中最大的單一問題或許源於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政治制度完全受中國共產黨掌控,為了保持其淩駕一切的地位及影響力,中國共產黨採取的手段之一就是控制個人的政治自由,而這種自由在我們美國的民主制度中是享有根本保障的。思想自由交流的不足和對新思想宣導者法律保護的不足突顯了透明度的不足,這對中國的對外經濟與安全關係是有害的。再者,我們認為,中國如果要在其社會和經濟適應全球化和後工業時代的過程中繼續保持穩定,就必須進一步開放和發展其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中國如果不願在這些領域求得進步,除了會冒犯那些為了其自身利益而珍視這些自由和保護機制的國家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使中國顯得不那麼穩定和難以預測,並為其對外經濟與安全關係帶來負面後果。
我們在鼓勵中國政府改善其不良人權和宗教自由紀錄方面未能取得多大進展。要成為一個受尊重的大國,中國必須使其在人權方面的做法符合國際人權規範和標準。這樣做就會為在美中之間建立更好、更穩定的關係排除一大障礙,就能使兩國在更多、更廣泛的問題上開展合作。例如,美中兩國都希望增強各自應對跨國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威脅的能力,然而,中國對恐怖犯罪或刑事犯罪的界定很不嚴謹,這就妨礙了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合作。有些事情被中國政府視作對國內穩定或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但在其他國家的政府看來或許只不過是和平表達異見而已。兩國在人權問題上缺乏共同語言有可能削弱雙方合作打擊共同威脅的能力,從而危及我們的國家安全。我們希望擬於今春恢復的美中人權對話將為縮小雙方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提供機會。
我們還認為,包括改善人權、宗教自由和新聞自由狀況在內的中國政治自由化將成為中國在進一步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有時伴隨著劇烈的社會變化)保持長期穩定的一個源泉。例如,越是允許宗教團體自由開展活動,它們就越有能力幫助向未能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的那些群體提供一個社會福利網。同樣,自由的新聞媒體在打擊官員腐敗和緩解由此引起的民眾不滿的過程中可以成為寶貴的資產。誠如布希總統所說,我們敦促中國利用舉辦奧運會的機會來顯示自己更加開放和寬容。我國的國會議員和非政府組織應該繼續發揮有益的作用,提醒中國:除非中國政府作出切實的努力以保證本國公民享有我們所珍視的、國際公認的權利和基本自由,否則,美國人民就無法完全理解與中國進行的戰略接觸,也無法相信這種接觸是有益的。這些自由被寫入了中國本國的憲法和《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而中國外交官張彭春於1948年參與了《宣言》的起草。
我將把軍事透明度問題留給我的同事、副助理國防部長謝偉森作詳細分析。我在這裏僅簡單提一下,我們對中國軍事現代化計畫的規模和範圍及指導這項計畫的原則在總體上缺乏透明度依然十分關切。我們對中國大陸持續擴展軍力以及在臺灣海峽大陸一側部署先進的脅迫能力深表關切。近年來,公然進行武力威脅的調門雖有所降低,但威脅的手段增加了許多。大陸擠壓臺灣外交空間的做法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坦率地敦促北京在對待臺灣的做法和主動與臺灣民選領導人接觸方面展示更大的靈活性。一方面,我們公開反對臺灣行政當局目前為尋求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而舉行公投這一毫無意義和破壞穩定的舉動,另一方面,我們明確支持臺灣島上充滿生氣的民主制度繼續發展,並將繼續履行《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規定的支持臺灣正當防衛需求的義務。台海兩岸都瞭解美國的期待:兩岸的任何分歧都必須以海峽兩岸人民均能接受的方式和平解決。
結束語
在我們看來,本屆政府尋求與中國進行公開、建設性的戰略接觸的做法與[我們]在亞洲繼續保持強大部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各位委員對此應有明鑒。我們堅定地捍衛我國在地區和全球範圍內的國家安全利益;與此同時,我們尋求在外交和經濟兩方面與中國進行積極合作的新領域,這體現了引導和堅定的立場兩者的正確結合,將有助於中國具有世界眼光的溫和派決策者,使他們能夠戰勝那些試圖引起對"遏制"的恐懼、從而聚集力量與美國及其地區夥伴進行更具有鬥爭性和限制性接觸的人們。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從本質上來說反自由的中國的一黨政治架構仍然遠非鐵板一塊。中國對外政策機構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對美國在美中關係上的立場是敏感的,這一關係被中國政府與人民看作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對北京實現其經濟增長和維護國內長期穩定的首要目標至關重要。
儘管中國從由美國領導的現行國際體系中獲益匪淺,在將來某個時候,中國有可能試圖利用其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和政治經濟影響力來破壞這一體系,並有能力嚴重損害美國的利益。我們必須防範這種意外情況的發生,但不讓防範工作成為我們的中國戰略的核心。相反,我們必須認識到,支援一個繁榮、國內安定、與世界和平相處的中國的崛起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全文完)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
http://usinfo.state.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