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28 21:53:37| 人氣10,708|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網路故事5則‧軼名】無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故事1:妻的眼睛不好,所以自從到美國,就常去看一位眼科名醫。



每次從診所出來,妻都要怨:「看了他十幾年,還好像不認識似的,從來沒笑過,拉著一張撲克臉。」

有一天去餐館,遠遠看見那位眼科醫生,他居然在笑,還主動跟妻打招呼。妻開玩笑地說:「真稀奇,我還以為你從來不會笑呢!」眼科醫生笑得更大聲了,突然又湊到妻耳邊,小聲地說:「妳想想,看病的時候我能笑嗎?一笑、一顫,手一抖,雷射槍沒瞄準,麻煩就大了。」說完,又大笑了起來。

飯吃一半,那醫生跑過來,舉著杯敬妻。臉紅紅的,看來有幾分醉了。喝下酒,話匣子打了開來:「妳知道在美國,醫生自殺率最高的是哪一科嗎?」他拍拍自己胸脯:「是眼科醫生!」

停了幾秒鐘,抬起紅紅的眼睛:「想想!揭開紗布,就是宣判。看見了?看不見?你為病人宣判,也為自己宣判。問題是,前一個手術才失敗,下一個病人已經等著動刀,你能傷感嗎?所以我從來不為成功的手術得意,也不為失敗的手術傷心,我是不哭也不笑的。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科醫生能做得長,也只有不哭不笑的眼睛看得清,使病人的眼睛能哭能笑。」

他這幾句話總留在我的腦海,有一天在演講裡提到,才下台,就有一位老先生過來找我。



***




故事2:老先生已近八十了,抗戰時是軍醫他拉著我的手,不斷點著頭說:
    「老弟啊!只有你親身經歷,才會相信。



那時候,什麼物資都缺,助理也沒有,一大排傷兵等著動手術,抬上來,開刀,才開著,就死了。沒人把屍首抬走,就往前一推,推下床去,換下一個傷兵上來。」

我把眼睛瞪大了。

「是啊!」老先生很平靜:「死人可以等,活人等不及啊!有時候手術檯前面,堆了一堆屍體。救了不少,也死了不少。你能傷心嗎?你有時間去哭去笑嗎?所以,只有不哭不笑的能撐得下去,只有不哭不笑的醫生,能救更多人。」



***



故事3:到深山裡的殘障育幼院去。才隔兩年,老師的面孔全不一樣了。



「一批來、一批去,本來就是如此。」院長說:「年紀輕輕的大學畢業生,滿懷理想和愛心,到這裡來。抓屎、倒尿,漸漸把熱情磨掉了,於是離開。然後,又有新的一批跟上來,不是很好嗎?」

說著,遇見個熟面孔,記得上次我來,就是他開車送我。

「王先生是我們的老義工了。」院長說。

我一怔,沒想到那位滿臉皺紋、皮膚黝黑的中年人,竟然是不拿錢的義工。

「他在附近林班做事,一有空就來。水管破了,今天他忙死了。」

「他是教友嗎?」「不!他什麼都不信。他只是來,只是做,做完就走,隔天又來。你不能謝他,他會不好意思。只有這種人,能做得長。」



***



故事4:到同事家裡做客,正逢他的女兒送男朋友出國,
    兩個人哭哭啼啼,一副要死的樣子。


「年輕人,太愛了,一刻也分不開。」同事說:「只怕很快就要吹了。」

「這算哪門子道理?」我笑道。

「等著瞧!教書教幾十年,我看多了,愈分不開,變得愈快。」果然,半年之後,聽說兩個人吹了。

都不再傷心,都各自找到新的戀人。

想起以前研究所的一位室友,不也是這樣嗎?

剛到美國的時候,常看他打越洋電話。在學校餐廳端盤子,一個鐘頭三塊錢,還不夠講三分鐘的電話。

常聽兩個人在電話裡吵架,吵完了哭,哭完了又笑。

女孩子來看過他一次,也是有哭有笑。激情的時候,把床欄杆踢斷了;吵架的時候,又把門踹了個大洞。

只是,當女孩回台灣。他神不守舍兩三天,突然說:「才離開,就盼著再碰面;才碰面,心裡又怕分離。愛一個人,真累!」

然後,他去了佛羅里達,不久之後結了婚,娶了一個新去的留學生。




***



故事5:少年時,我很喜歡登山。



記得初次參加登山隊,一位老山友說:「我發現在登一座高山之前,哪些顯得特別興奮的年輕人,多半到後來會爬不上去。因為他們才開始,心臟就已經跳得很快,又不知道保存體力。倒是那些看起來沒什麼表情,一路上很少講話,到山頂也沒特別興奮的人,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也記得初登山時,常對著群山呼喊,等著聽回音。有時候站在幾座山間,能聽到好幾聲回音。

有一次正在喊,一位老山友卻說:「別喊了!浪費力氣。真正登到最高峰,是沒有回音的。」

不知為什麼,最近這兩段老山友的話,常襲上我的腦海。

我漸漸了解什麼是「多情卻似總無情」、「情到濃時情轉薄」,也漸漸感悟到什麼是「太上忘情」、「情到深處無怨尤。」




         ●只有不喜不悲的人,能當得起大喜大悲。
          也只有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
          能攀上人生的顛峰。





         ............以上為轉載文章.............





無情=無所不情,這個情才得以真正的走入「深情」,知所養而生其情

無相=無一定相,這個相才得以真正的相應「萬相」,識所同而順其理

無情始能深情,無相始能萬化

- 無非 -



















以上圖片取自網路,美化文章,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不妥請通知,立即處理。


台長: 無非
人氣(10,708) | 回應(15)|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生命的轉向 |
此分類下一篇:【謬思】生命轉向●一句經一世省
此分類上一篇:【謬思】生命轉向●轉向(3)‧塵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03-29 01:59:10
版主回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03-30 00:01:48
相跟非相的真實--河馬
好棒的文章,我會努力實踐的。無非^^我回來了。
2008-03-29 21:48:38
版主回應
看到了,昨天(在很多個日子以後),我已經去看過你。 ^_~ 
你回來,真---好。
2008-03-30 00:06:19
無非
    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期,很  黑.... ...
    我知道不能/也沒有第二次機會重新來過,只能突破.
    現在還沒有時間哭、笑,直到狀況破繭而出。看到黎明。

    人在求生存中,是沒有多餘的時間情緒。

    這是我人生的第二度大輪迴,再次經歷黎明前的黑暗。
    只是生命的座標已經截然不同。


    如果,攀上峰顛才能看得更遠,我願做那上山的老山友。


          代面˙出征

          征戰嘯天蒼。引擢三江。
          雄心鐵騎陣圖狂。
          草偃拓紋行萬里。十指佪翔。

          假面御風吭。無相無雙。
          舞低雲袖待旌颺。
          昭顯采邑鴻志業,藍海興疆。

          花箋詞‧無非◎依南唐李煜
          雙調五十四字,前後段各五句,四平韻


      『舊唐書.音樂志』:「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
      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
      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曰蘭
      陵王入陣曲。 」
2008-03-30 14:20:13
【我知道不能/也沒有第二次機會重新來過,只能突破.】

山川從不因人物而廢流,千古風流。

上次我有同樣心情時,或說,我有心情如是二、三回。每一回我都全力以赴,累積許多小勝,然後以崩潰收場。

人事盡了,學會天時時,常常是臥看天星動山河。

動不了天,時不利兮,地以厚德載物,人物其中。

所以,會了從容

會心慌嗎? 當然會,說得容易,慌更容易。

急了,是必須。卻很不好...在不好中求好

通常,我會休息

人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偷得浮生半日閒,緩下心急。山川江河從來等著千古人物....

【輪迴,再次經歷黎明前的黑暗。】

【無所謂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能攀上人生的顛峰。】

人生的顛峰,我們需要嗎?


【人在求生存中,是沒有多餘的時間情緒。】


求生,在於斷尾

斷尾後的蓄養,態度決定深度


而在茫茫的社會中,人,決定了態度

人,攜手擊掌相互擁抱的人
2008-03-31 09:12:42
版主回應
爬上人生的顛峰←這是原文作者的末語,我不能擅自修改,SO~~~


風風可能忽略了我的用詞,我說的是「峰顛」,每座山都有峰顛,我最不需要的就是爬上生命的顛峰,那對我來說,是無意義的,因為,對我來說生命沒有甚麼顛峰的,只有一座又一座山,只希望自己能夠看得更遠(更有遠見),看得越遠,眼界越遼闊,心胸越開朗,人相形下越渺小。


藍海策略,不是說說的詞而已,從山底下慢慢攜手與爬山的山友一起走上海闊天空
2008-04-03 23:56:17
XXXXXXXXXXXXXX
排列關係,上文讀難,重理如下,上可去之
XXXXXXXXXXXXXX

web3.0,web2.0,web1.0三者的區別與聯繫

從1997年互聯網啟蒙時代沿襲至今,一直以來,互聯網就擔當了一個“織網者”的角色,一些門戶網站用大量編輯的人海戰術從報紙等媒體搜羅新聞,然後集成起來打包推給網民,這是種網民被動接受的過程,也是一種“填鴨式”的傳統單向資訊傳輸模式,而網民“上傳”的通道是被封死的。
  
這就是傳統互聯網1.0的弊端,或者可以從技術上去闡釋兩個版本的區別。比如一代互聯網是客戶/伺服器的架構模式,所有的網民必須蜂擁至門戶網站等中心點去獲取資訊源,而傳統門戶充其量是“搬新聞”的螞蟻,和中關村的“搬箱子”不無二般。

因此,第一代互聯網是“閉門”做新聞,缺乏與網友間的互動。而互聯網2.0打開的可能是另外一扇門。

革命會拉開序幕嗎?
  
試想,如果將中國1億網民排列成一張大網的話,每個人都會成為這張網中的一個節點,而每個節點都可能充當一個資訊源,反映到現實中也就是如今炙手可熱的博客,顯然,數以千萬的網民創造的資訊顯然更適合自己的胃口,而博客網擔當的角色就是除了傳統的互聯網門戶提供的新聞外,博客門戶還會將從每個節點上傳來的資訊進行匯總、梳理、篩選。
  
博客網創始人董事長方興東對記者表示,博客網的目標是超越新浪、搜狐。這是版本間的升級換代,網民對傳統的門戶網站提供的粗放式的內容已經不再感冒,而來自於“草根”階層的網民的資訊恰恰是最能體現互聯網2.0精神的本質所在,而且是個性化的東西,所以才會有木子美、芙蓉姐姐等的迅速竄紅。
  
其實,已經有很多的關鍵字能體現出互聯網2.0的特徵,比如現在已經應用廣泛的RSS聚合新聞服務,已經有資本介入的SNS服務,包括現在細分出來的圖片博客、移動博客甚至有音視頻表達形式的“播客”等等。無疑,這些都滿足了普通網民的表現欲望,也使線民真正成為了互聯網的主人,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
  
有專家分析,互聯網2.0就是一場針對傳統門戶的離心運動,線民可能會更青睞於一些博客的聲音,而不是每天把傳統門戶的內容等放在收藏夾裏反復刷新,而相比中國1億線民的智慧和思想,要遠遠強於數百個編輯的水準。而且,純民間的內容更讓人感覺新鮮感,可讀性更強。
  
但是,博客能替代傳統門戶嗎?顯然也是不能的。

  不是替代而是融合
  
從現在的競爭態勢看,基於互聯網1.0版本的傳統門戶網站也已經有了恐懼感。甚至如一個門戶網站的編輯所透露,“上面”已經開始封殺諸如“Web2.0”、“互聯網2.0”等敏感字眼。

但從目前看,博客的概念還很難撼動像新浪、搜狐等傳統的門戶網站的老大地位。
  
往往是固守於互聯網1.0的傳統門戶們既想跟隨新概念新技術,又怕傷筋動骨,因此,他們絕對不會脫胎換骨。博客時代COO譚湧泉對記者表示,傳統門戶是船大難掉頭,當然,他們也可以補充上博客這一塊短板,增強互動性。
  
其實,對於互聯網2.0一個最佳的表述是,以往是網民圍繞著門戶中心做圓周運動,而互聯網2.0就是要完成逐步“去中心化”的工作,讓門戶僅僅濃縮成一個普通的中心點而已。

但多年來形成的門戶網站模式已經給網民形成了習慣,簡單地跳過門戶網站的模式也是不可能的。
  
但衝擊是不可避免的。從小處說,互聯網2.0改變的是一種傳播源、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而大處著墨,則可能會影響到很多傳統行業的價值鏈,比如網路電臺、網路電視臺、博客電影、博客唱片、博客圖書這都將在互聯網2.0中體現出來,而這顛覆的恰恰是傳統產業的很多遊戲規則。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上篇文章摘自網站,網址忘了,下列是讀者回應:

Keso: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門戶,成為一個新的中心,但這裏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門戶是唯讀的,它帶有某種鎖定的性質。你可以離開門戶,但你無法帶走門戶的內容。Bloglines則完全不同,你覺得它好用,就會繼續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歡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導出你的OPML,到另一個RSS訂閱網站,或者乾脆用用戶端軟體流覽同樣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你可以導入,也可以導出。就像你對資訊擁有選擇權,對服務提供商也同樣擁有選擇權,沒有人可以鎖定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上。”
  
van_wuchanghua:  “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
  
Don: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資訊”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流覽器向各類流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Server”向“WebServices”轉變;”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時報周刊 vol.1525, Tue, 15 May, 2007:

web2.0掀起的網路熱潮持續延燒,財團大手筆併購,輕鬆打造出億萬金童,一夜致富的故事讓大家目眩神迷,彷彿2.0上身,就等於創造了新的財富。

趨勢大師詹宏志卻在此時預言:「web2.0的發展已到盡頭。」

他認為,新一代web3.0正在悄悄醞釀中。到底web3.0長什麼樣?可以提供何種功能?大陸驚人的網路流量,會為網路世界的下個標準,帶來什麼變革?以下為本刊專訪詹宏志摘要。

  Q:根據統計,台灣人每週花十二.六小時的時間上網,居世界之冠。您認為網路的崛起,對於現代人的時間分配,是否造成改變?
  A:網路尚未出現前,一個人一天或許固定花一些時間看電視、報紙或雜誌,現在多出了這個新行為,於是把這固定的時間各偷走一些去上網。尤其是年輕人,行為尚未固著,直接放棄了閱讀報紙的習慣,讓網路佔據了所有的時間。但光從網路獲得新聞,會有問題:當你翻開報紙時,不管是喜不喜歡的新聞,至少會看到標題,即使不看內文,也有個大概的全貌,但從網路閱讀新聞時,你只會挑出感興趣的看。

  而且,一分報紙若有六百條新聞,我也不認為有人會在網路上閱讀這麼多的量,更何況電視二十四小時轉播最新消息,容易讓人以為自己已經知道全部的新聞了。

  根據網路行為的研究顯示,網路對電視的排擠性最大,網路使用者偷了大部分看電視的時間來上網。卻發現報紙的廣告量重挫最深,網路拿走了最多報紙的廣告,反倒是電視廣告衰退得最慢,所以網路帶來了整個經濟活動的轉變,才是最嚴重的問題。

  web2.0走入尾聲

  Q:Web2.0公司大部分都沒有明確的獲利模式,所以很多公司後來選擇賣給了大財團。這會不會是另一個網路泡沫的開始?
  A:Web2.0代表性的公司,台灣無名就個例子,它尚未賣給雅虎前就有廣告獲利,由於有學校的資源,因此是個特例,大部分都是無獲利狀態。但美國市場上三個不賺錢的2.0公司-Flickr、YouTube、MySpace,卻分別被Yahoo、Google和News Corp以高價買走。這些公司以社群的型態興起,流量的規模都不小,但2.0公司發展到這個階段,大部分都還不能獲利。

  回頭看1.0時代的公司,發現只要有龐大的流量再繼續發展下去,它的流量會一點一滴發揮功效,然後賺錢。現在花錢並購的都是1.0公司,像Yahoo和Google。

  當2.0公司冒出來的時候,1.0公司太清楚2.0公司的價值。但我相信,2.0公司只要循著1.0的途徑走,最終可以獲利。但1.0公司提供了夠誘人的價錢,讓2.0公司的創造者覺得滿足,省去了往後幾年的奮鬥時間,直接得到了報酬,交易因此發生了。

  同樣的例子,可從另一個角度看:每一家公司發展的時候,都有困難點,但當它可賣出高價時,意味著尋找金援不是難題,所以選擇賣出的公司,並非都是資金的問題。以無名來說,最後它選擇賣給雅虎,我相信那是創辦者認為,無名與雅虎的文化可以相容,所以它是做了一個最好的選擇,而不是被迫,這是積極的做法。

  不過,基於兩個理由,我認為2.0的時代已經走入尾聲:

第一、2.0主要的創新模式,大部分已經出現了。第二、2.0的精神已為人所知。

  Q:雖然無名賣給了雅虎,對無名來說是好的選擇,但並購之後,在未來網路市場上,會有不良影響嗎?
  A:公平交易法對企業有規定:當兩個公司結合後,在某個領域的市場佔有率超過三分之一,公交會就必須審查,是否因此阻礙該領域的進步。

  若對總體經濟不利的多,就必須阻絕。我不贊成雅虎和無名的結合沒有限制。

  因為網路其中的一個行為,就是靠流量帶來廣告,本來雅虎在台灣的網路市場就有不可忽視的能力,又並購了原本靠廣告獲利的無名之後,流量的市占率接近八十%(雅虎統計值為六十%)。這麼大的影響力,對網路廣告的價格,至少短期內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一個新的媒體,是以社群的型態發生,它惟一擁有的就是憑流量帶來廣告收入。在雅虎並購無名前,這些小公司尚有生存的空隙,現在廣告主則認為,將廣告下在這八十%流量的網站就足夠,而不考慮其他小公司,這將會阻礙了小公司取得網路廣告的機會。我認為這是公交會必須考量的。

  不過,小公司生存的方式,除了我剛剛所說的,靠網路廣告獲利外,還有其他方式。我舉一個例子:台灣目前有三家網路公司上市:久大、PC home、104。首先上市的不是PC home,而是大家不熟悉的久大。久大是一個B2B的網路公司,提供給企業一個運算力量,當網路使用者搜尋關鍵字時,該公司的相關訊息,會跑到搜尋引擎的前段,讓人容易被搜尋到。所以,小公司還是有它生存的利基。

  web3.0搜尋是關鍵

  Q:既然Web2.0已經結束,那麼,您認為未來Web3.0將如何呈現?
  A:我認為3.0的時代,可能發生的是搜尋力量的強化,以及形態的改變。我拿雅虎和Google做比較,來說明搜尋功能對使用者的重要性:雅虎像是個百貨公司,做了各式各樣網路上最普及的服務,但它的規模比Google這種單純做搜尋的公司還小。

以二○○二年來看,雅虎的營運額是六十億美金,Google則可達一百億美金。一個搜尋有足夠市占率的公司,可以比其他公司都還要大。

  比獲利差距就更大了,雅虎去年全年獲利為七億五千一百萬美元,而Google光是去年第四季十億三千萬美元的歷史新高獲利數字,就超過雅虎的全年獲利,兩者之間獲利差距四倍以上。

  這代表一個現象,一家什麼都做的百貨公司敵不過只賣一項產品的商店,這表示後者所賣的這項商品,具有最大的普及度,幾乎每個使用網路的人都會使用到搜尋。

  但目前網路的搜尋功能,普遍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打了一個關鍵字,出現一堆零散的資料,讓人不知道從何選擇。我在學校教書的時候常常會問學生,搜尋引擎跑出來幾萬筆資料,你會看到第幾頁?大多數看到第十頁以後就沒耐性了,這顯示目前以關鍵字為核心的搜尋概念,還存在有很多使用上的問題。

  搜尋的需求這麼大,往往一點點小的改變就可以讓網站很成功,韓國有個新的搜尋網站叫做nate,去年流量排名第一,nate只做到了一個小小的功能,他就打敗了雅虎、cyworld等之前的流量冠軍。

  它做了什麼?其實只是在搜尋結果前面,用搜尋出來的網頁幫使用者整理出關於關鍵字的基本資料,當使用者在該網站搜尋時,就跑出一個區塊,幫你將該資料最重要的部分整理好,區塊之後才開始出現一般搜尋網站出現的資料。例如你打一個人名,在搜尋結果一開始會有這個人的簡介,就這麼微小的轉變,它就成為韓國第一大。

  搜尋引擎目前限制還太多,相對來說發展空間就很大,現在的搜尋引擎大概只滿足使用者五%所需的功能。人性都想直接知道答案,不想自己一頁一頁去查。關於新型態的搜尋引擎,我舉ask.com當例子。它是自然語言搜尋引擎,一般搜尋都是靠關鍵字,但它有瞭解自然語言的能力,能認出這些字的意義,再幫你將資料盤繫起來,使用者很快能找到相關解答。

  微軟前一陣子收購一家稱為teleo的小型網際網路電話公司,使用者搜尋時不需要坐在電腦前,只要打電話進去,將問題告訴語音系統,對方將自動把前面最重要的前五項資料,用語音的方式讀給你聽。微軟買下這家公司,是相信搜尋還有其他介面的可能性。

  Q:中國的網路有驚人的流量,未來網路會朝中國或中文靠攏?
  A:網路出現之後,使得世界變成兩種人口:一種是真正的人口,另外一種是被連結起來的人口。而誰是被連結起來人口的通路商,尚未決定,也是未來角逐的關鍵。雖然目前全球最有價值的網站都在美國,它所連結的總體經濟力量是最大的,但中國能提供大量的連結人口,所以極有可能追上美國。

  從出版來看,中文書大概只佔了全球的四%,比德、日文產值還小,但網路上中文產量很快就會僅次於英文,也有機會變成第一名,所以中文是一種經濟語言。

  中國大陸的網路行為,很有能力改變全球分配。可惜的是,中國的管制太多,不見得所有人和財團都進得去。

  相對於中國,美國顯得樂觀許多,所以美國有第一流的網路人才,最有力量的資金也會在那裡出現,塑造出最好的網路環境。所以中國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度管制。

  台灣內容佔優勢

  Q:中國在網路上的崛起對台灣有好處嗎?台灣的優勢在哪裡?
  A:理論上,網路沒有流動的界線,但它有語言的圍牆。台灣是一個使用中文的地方,它會在中文裡頭會得到利益,也會得到競爭。

我們從中文得到的意義有兩個:

一個是因為中文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另外是因為中文所產生的知識價值。

如果你要查某個學術條目,中國或許可以提供大量的訊息給你,但台灣不能,因為台灣不是一個獨立體系,不能做到很細的學術分工。

中國過去因為管制,有些科門不能碰,所以不是每個科目都有專家。

如果能開放,憑著它龐大的人口,將使得它學術的完備變成有可能。


所以台灣扮演的角色,不是在生產上與中國競爭,而是做為生產的管理者,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多的作者,卻有較好的編輯能力。


有幾個現象,你看現在台灣比較熱門的幾個網站,大陸網友都有相當的比例,他們會過來看,但你看看臺灣有多少人會去看大陸的網站?在內容的素質上,台灣還是有優勢的。
  
你看娛樂業就知道台灣的優勢,當台灣和中國同時製作一張唱片,丟到各國販賣,台灣賣得絕對比大陸好。我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到馬來西亞的最大書店,發現有七成的英文書、三成中文書,卻沒有馬來文書。在馬來西亞,若你不懂英文或中文,想知道世界知識很困難。再從這三成的中文書觀察,有八成的是台灣的書、兩成中國的書,但台灣書的價格是大陸的四倍,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已經二十年了。
  
這些說明一件事,如果網站經營自由流通,就會跟賣唱片和中文書的情況一樣,顯現出台灣具競爭力,台灣比大陸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但先決條件是台灣必須不斷向上提升才行。

  詹宏志Profile
  ⊙1956年出生,台灣南投人,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電腦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出版集團創辦人。擁有超過30年的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於《聯合報》、《工商時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週刊》等;於各媒體擔任總編輯期間,曾策畫或編輯超過千種書刊,並曾創辦《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超過40種雜誌。
  ⊙詹宏志是台灣著名作家、意見領袖、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並以其創意和對文化及網路趨勢與社會經濟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曾有趨勢索隱、創意人、趨勢報告、城市觀察、 城市人、閱讀的反叛、人生一瞬等12本著作。也曾策畫和監製9部電影包括:《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天風:

Web1.0的代表平台(或公司):Yahoo、Google和News Corp。

Web2.0的代表平台(或公司):無名小站、Flickr、YouTube、MySpace。

Web3.0的代表平台(或公司):nate、ask。

Web 為網路的意思,web1.0代表第一代網路平台(或公司),web2.0代表第二代網路平台(或公司),依序推……

代與代間雖有程式技術的差異,然而最主要的差異是 思維概念:

Web1.0 為(讀)的代表。網站用本身編輯能力挑選新聞或文章內容,供應上網者閱讀。

Web2.0 為(寫,讀)的代表。網站開放上網者上傳新聞或文章,並提供匯總與篩選等功能供應上網者擁有表示(寫)與閱讀(讀)。

Web1.0+web2.0 的模式,即,例如新聞網加上讀者對新聞的評論留言版產生互動關係即是。

Web3.0 為(搜尋,寫,讀)的代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下述資料來源:http://wp.tenz.net/archives/231
中正大學吳昇老師講的「Web 3.0: Nuweb」:

從 Web1.0 到 Web2.0 的發展,使用者不斷地被大網站綁住。在 Web1.0 時代。幾乎所有的服務都由 Portal 提供,使用者不到大網站就享受不到方便的網路服務,這就是 Web1.0 時代入口網站能夠崛起的原因。而到了 Web 2.0 的時代,這個情形不但沒改善,甚至連網站的內容都要由使用者來提供。

Web2.0 網站靠著使用者貢獻的內容成長茁壯後,就高價賣給更大的網站,使用者就像是這些 Web2.0 網站的農奴一樣,不但辛苦耕耘的成果完成屬於網站所有,甚至還被整批整批地賣掉。Web 2.0網站雖然做到了 by the user 與 for the user,但並沒有做到 of the user。

如何實現這樣的理想?必須設計出一套系統。

這套系統分成一台中央伺服器和一套安裝在電腦上的客戶端軟體。

客戶端軟體基本上是個結合檔案管理、分享和 publish 等功能的 browser(目前使用IE核心,未來會支援 Firefox),還有個內建的 web server。

使用者可以很簡單的把電腦上的檔案放到 web 介面上,供自己使用或分享給特定或不特定的人,也可以輕鬆地建置網頁或撰寫部落格。你也可以在這個 browser 上看到你的朋友所分享出來的檔案、網頁或部落格。使用者間也可以以 P2P 的方式傳輸檔案。

這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不過就是個能穿過防火牆的文件管理共享系統 ,但 Nuweb 最大的特色是它可以不用 URL 來進行連線。中央伺服器上有個 Web Name Server,會把你的 user name 翻譯成 IP 再進行連線,所以你並不需要擁有固定 IP 或固定 domain name 就可以擁有個人網站與 blog 甚至 file server,任何人只要使用 Nuweb 的 client,都可以透過這個 Web Name Server 連上你的電腦。這就使非得有 domain name(不管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才能架站的門檻被解決了。

換句話說,有了這樣的 infrastructure,即使你沒有任何架站的資源和技術,都可以在自己電腦上擁有自己的網站,立刻把電腦中的檔案分享出去,也能馬上擁有部落格或個人網頁。

吳老師甚至還指出:只要開發出手機或手持裝置的 client,這些 mobile device 也能馬上變成個人 web server,手機上拍的照、存的資料都可以立即透過網路分享出去。

吳老師表示,大概在今年12月左右會 Nuweb 會進入 alpha test 階段,屆時 client 端程式是免費下載的,服務也是免費的。不過目前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包括程式本身的功能還沒開發完成,也需要尋求資金,擴充研發與行銷團隊。

吳老師甚至還說當開發工作到某個程度時,不排除將整個計畫 open source 化,以引進 open source 界更多的支援力量。總而言之,如果這個系統真的開發成功,至少對所有使用者來說都是件好事,至於會不會撼動目前網路界由大網站宰制的生態,真正創造出更民主的網路使用環境,就還有待觀察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天風:
上述文章,見網址:http://wp.tenz.net/archives/231

有一位讀者(KK)回應得不太禮貌卻也道出一個事實:

kk: 看到一堆屁話 有錢賺 東西就自然快...

至於我引用文章是因為看到版主留言:

tenz: Li: 請自行取用...

所以,若有引用不當,請告知刪除,致歉並謝謝。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天風:

趨勢是往便利性行一定比例的方向,重點在於便利性的定義。

例如,電腦鍵盤按鍵位置的排列被視為並不科學,許多實驗出更便利的新排列方式鍵盤卻很滯銷,麥金塔電腦的人性化操作遠勝微軟視窗系統,然而全世界高佔有率的卻非麥金塔。

原因在於消費者使用習慣,傳統鍵盤排列來源於打字機的鍵盤排列,這種排列方式幾乎以殖入使用者的潛意識基因,微軟視窗亦然。因此,消費者懂,但就是不適應改變與更換。而且,傳統排列與微軟,雖不是最佳,卻也將就可以用,另外,因量制出的低價,更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不願更替的一個因素。

汽電共用車要取代汽油車,是因為石油價格負擔成為主因,而不是環保即可借鏡。

我想,web3.0因為當然的方便,所以成為當然趨勢,然而生存的條件不是因為蓬勃發展,而是能在資訊氾濫中理出需求,也即個人人性化需求的簡化條件才是以web3.0平台為界面的網路公司能變成汽電共用車的主因。

資訊氾濫,不是ㄇ?

每家車廠都生產汽電共用車且比汽油車便宜時,我要買哪一家?豐田?福特?還是福斯?

Web1.0 挾先驅者優勢併吞(或說,融合)了web2.0,那麼,web3.0的經濟優勢呢?

單獨挑戰(web1.0+web2.0),或是與web2.0一樣,選擇企業合併?

Web1.0併入web2.0(如雅虎合併無名小站)後擁有的流量(80%),或是(孤狗收購YpuTube及DoubleClick)擁有的市場流量比,web3.0如何正面迎戰?藍海策略為何?

Web3.0是一種思維,一種更民主的平台,但如何在其中爭取商譽?正如同奇摩拍賣網與露天拍賣之戰ㄅ

加油! 全文肯定ㄉ待續....

^_______________^
2008-03-31 14:40:00
無非
Web 2.0 再思考(一)「關係」才是重點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78



●Web 2.0 與媒體無關,也不是內容出版的生意

早期從發展Blog起家的Web 2.0 經營者,以及晚近加入此一市場的新興業者,分別對Web 2.0 的精神有著不同迷思,前者是仍然陷入1.0 的泥淖中,後者則是強調用戶參與跟分享過了頭。

首先,Web 2.0 不是媒體,然而很多Blog網站經營者仍然在做「內容出版」(Content Publishing)的生意。傳統新聞網站靠編輯來做出版,現在則是把內容供應的任務丟給眾多寫Blog的人。

舉例:博客中國可以說是中國Blog的先行者,但是經營多年還是離不開「找人來寫專欄」的模式。用戶在上面所進行的行為,就是內容瀏覽,網站依然是以「內容」為核心的呈現型態,與1.0 沒甚麼差距。

Web 2.0 不就是由用戶參與提供內容的草根媒體嗎?怎麼說跟內容無關?筆者感覺:1.0 的內容是「以內容瀏覽為目的」,而Web 2.0 的內容則是「以關係建立為目的」,內容只是用來建立關係的工具罷了。

簡言之,1.0 時代的商品是「資訊」,所有發展都圍繞在「如何處理資訊爆炸」,不論新聞網站還是搜尋引擎。而Web 2.0 時代的商品則是「關係」,議題是「如何處理關係不足」及「如何處理關係爆炸」。

更簡單說,Web 2.0 的商品只有一個,就是「人」。1.0 時代,我們需要內容專家來幫我的經營早期的網路公司;Web 2.0 時代,我們需要的則是社會學家,指引我們如何引導人們在虛擬社會中互動。



◎任何人,都有「被發現」的需求

1999年,筆者任職的網路公司找來圖書館系畢業的人,專司搜尋引擎分類;找來報紙雜誌的編輯,專司內容頻道;由於那個時代完全專注在資訊處理的議題上,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的專才。

Web 2.0 時代,網站服務的終極目標,將會圍繞在「如何展現一個人」這件事情上。談到人,我們無可避免要談到人的需求。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人的需求有五個層級,由基本到高階分別是:

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被接納的需求,或愛與歸屬的需求;4)自尊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前兩者筆者將之簡單的稱為「存在的需求」,而後兩者筆者稱為「社交的需求」。

將上述層級轉換到網際網路,會發現Blog甚至網路相簿等服務,僅滿足存在的需求。換言之,網民書寫Blog及上傳相片的行為,不應該被視為「個人出版」,而應被視為「嘿!我在這裡!」的一種宣告。


《圖型無法顯示》請參考上列網址



網民需要在網路上有個地方宣告自己的存在,那裏是她的家,是心靈的港灣,是休憩的地方。那個地方要能安全的存放她所有的一切,她在上面的一切痕跡,包含相簿,日記,留言,都是存在的證明。

問題來了,絕大部份寫Blog的人在網路上都是孤獨的存在著。他們的 Blog少有人光顧,每個月拜訪者僅數人。一個不斷發出「嘿!我在這裡!」訊息的人,在長久沒被發現的情況下,注定要孤獨的老去。



◎Web 2.0 下一階段:關係的建立與管理

許多Blog服務經營者已經發現此類問題,開始朝向下個階段演進:即「社交的需求」。每個人都期待被發現與被接納,你如何導引人們互相認識?搭訕是需要理由的,而所有的內容都可能成為搭訕的理由。

在美國有 MyBlogLog之類的服務,讓寫Blog的人可以看到有誰來過我的Blog。而中國的Blog服務經營者,則乾脆將其他人的來訪記錄變成 Blog基本功能,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誰來過我的Blog。

這已經與「個人媒體」無關,而是我們有意識的在導引著人與人間的關係建立。你看到有人來訪於是你回訪她的Blog,關係建立的第一步於焉開始。好的Blog服務經營者,應該做到透過各種手段讓關係發生。

有的Blog服務經營者,透過內容推薦的方式將好的Blog文章推送到首頁,或者透過編輯推薦,或者透過其他讀者「頂」「推」。然而這除了跟1.0 時代「內容出版」沒兩樣外,也不過是創造出5%的明星罷了。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被自然的關注」,是Blog服務經營者的責任,也是類似日本Mixi及中國51.com成其大的原因。經營者很早就體悟Blog 跟內容出版無關。Blog僅是存在的基礎,必須在此之上完成社交工作。

而新浪博客的「生產明星」工作,僅是創造少數明星及滿足大眾湊熱鬧心態。絕大部分在上面開博的個人很少被理會,Blog乏人問津。明星僅是創造內容及流量的工具,這不是Web 2.0 ,而是1.0 內容網站。



◎「為了分享而分享」,從來不存在

套用馬斯洛的理論看起來很玄,但是這樣的架構卻能用來檢視不同類型的Web 2.0 網站,而看出未來發展潛力。簡言之,這幾個層次的需求必須一層層滿足,無法抄捷徑。抄捷徑者註定要在發展上遇到瓶頸。

目前有很多Web 2.0 網站設計之初就想到要搭建一個架構讓用戶上來「分享」。分享的內容則從書籤,新聞,藝文活動訊息,美食評鑑到折扣資訊等不一而足。然而,分享者卻總是很少。

這些經營者可能沒想過,分享並不是自然會發生的行為。人,一定是先考慮完自己,才會考慮別人。因此網站的初期功能一定是先滿足了自己「存在的需求」,為己所用,接下來才考慮分享給別人的問題。

以社會性書籤網站(Social Bookmark ,例如美國del.icio.us )為例,首先考慮網路書籤功能是否滿足個人整理資訊的工具性需求,接下來才有分享給別人的需求。最後,透過適度導引讓人們進行互動。

網路書籤並非讓眾人鼓譟把一則網址推上首頁的鬧市,而是人與人建立關係的工具。用戶收集的書籤以及對書籤所下的 Tag,是「對自己的描述」,重點不在內容,而是透過那些內容,他們表明了他們是誰。

當對「人」的描述完成後,要讓他們建立關係就不難了。Web 2.0 網站經營者可用Tag 為核心,Data Mining 為手段,做到讓性質相同/相異的人有更多認識機會。以此觀之,網路書籤尚未進入下一階段。



◎搜尋引擎的下個階段議題

上面提到的經營方式,都在描述如何處理「關係不足」的問題。然而,另一個問題在Web 2.0 時代也更加凸顯,即「關係爆炸」的問題。當你加入的Web 2.0 網站多了,關係鏈的管理將十分棘手。

筆者曾說過在Web 2.0 時代,人與人聯繫的成本將趨於更低。然而,眾多的Web 2.0 網站在引入關係鍊的概念後,卻導致要精確的找到某一種人甚至某一個人,變成成本很高的行為。

例如,在美國想找一個人,你可能得逛逛MySpace ,或者Orkut ,或者Facebook,接下來還有成千上百個Web 2.0 網站。就算不是精確的找出一個人而是某一種人(例如:明朝歷史愛好者)也是困難的事情。

這是新時代的搜尋引擎所應當要處理的問題:關係鏈的搜尋。1.0 時代我們看見了資訊爆炸時,取得精確資訊的高成本,而搜尋引擎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關係爆炸,成為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文:黃紹麟)
2008-03-31 23:30:28
無非
以上待續... 連載 ^^
2008-04-01 09:46:04
無非
Web 2.0 再思考(二)「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79
本文發表於2007/05/27 - 被閱讀 26383 次 被轉寄 47 次


◎實體社會中的階層壁壘

既然Web 2.0 的核心是社群,其時代議題與社會學有關,我們不妨談談「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概念。這個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兩個階層反映到Web 2.0 網站上,直接決定了網站的營利模式。
上述概念如果落實到工作性質上,則可將兩者以「白領階級」與「藍領階級」兩種身分概分;如果落實到年紀上,則可以將兩者以「非年輕人(特別指有工作者)」以及「年輕人(特別指學生)」概分。
或許這樣的分法無法滿足某些人士的挑剔,但請恕筆者不去討論嚴格定義,畢竟過分的掉書袋於事無補,而且相信字面上的意義大家都懂,更因為這樣的分類法在實際的觀察中具體有用。
在現實社會裡,藍領階級和白領階級的交互性並不高,他們相互不在對方的交友圈子裡。而年輕人則更常被當成特殊群體對待,成年人所擔心的房貸車貸,並不是年輕人關心的話題,消費習性也有很大差異。
社會階層直接決定了你交友的範圍,有沒有共通的話題成為關鍵因素,而話題又直接來自你日常所過的生活。這些習性成為擺脫不掉的標籤,直接影響到你會在Web 2.0 網站上與哪些階層的人激盪起共鳴。
簡單的問:有沒有任何類似MySpace 的社交網站,是聚集社會上每個階層的人?進一步問:既然Web 2.0 最終極的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虛擬世界是否可能打破這種壁壘,建立起交流的可能?



◎社群,是一群性質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一個在某社交網站上開始寫Blog的雜誌編輯,今年剛過35歲,育有一子。在這個網站上不容易找到跟她一樣年紀的人,使她非常的困惑。首頁上經常出現的帥哥美女照片如此年輕,使她老感覺走錯地方。
她也始終搞不懂她寫的育兒日記到底是誰在看。這些訪客是真的有興趣,還是只是不小心路過?偶而有人發了請求過來想要把她加為好友,一看對方簡介是個18歲小男生,她也幾乎不知道要跟他聊甚麼。
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共通經驗:誤闖某個階層的聚集地,喃喃自語一陣後離開。正因為這種特性,導致Web 2.0 網站的族群特性鮮明。正如同筆者在多年前所說:社群,是一群性質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取暖。
「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儘管不相互交流,但依然共存於同一個社會。對Web 2.0 網站經營者的挑戰,就是如何聚集不同階層的人,之後準確的導引將他們分開,形成各自的圈子,找到各自的歸屬。
然而這難度實在太高,更多的Web 2.0 網站經營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了僅在某一個階層做大做深,以至於深深的影響了其經營型態以及營利模式。筆者將兩個不同階層的網民社會特性說明於下圖:


《圖型無法顯示》請參考上列網址


舉例,類似聯絡家的人脈網站就是針對白領階級。此類網站可以直接放棄跟用戶收費的想法,因為白領階級雖然較有錢,但一毛都不會花。付費能力跟付費意願是兩回事,幸好,這群人廣告主比較感興趣。



◎社會階層影響營利模式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筆者猜測你平日在家或在公司上網,而你很少有在網咖上網的經驗。筆者更猜測你居住在大城市裡,例如北京或台北。而你其實不明白,大城市以外的人是怎麼使用網際網路的。
正是因為社會階層的思考慣性,製造出一個市場空缺。讓我們看看台灣地區的Alexa 網站排名,會很意外發現有個為ek21.com的網站叫做「尋夢園」,在排名上打敗許多你所熟知的網站。
這個網站提供網路聊天室,語音聊天,個人網頁,個人小屋及頭像(即所謂Avatar服務),能賺錢的服務一樣沒少。再仔細看看上面活躍的用戶,都是一群你不熟悉的人,侍者,司機,打工妹,中南部鄉親。
在Web 2.0 創業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之際,這間公司已經靜悄悄的賺錢了 N年。他的收入來源很簡單,就是對用戶直接收費。當然,不付費的人一定占大多數,但是付費的比例足以讓他存活甚至大賺。
很難想像?正因你是一毛不拔的白領,所以很難理解下層社會的付費習慣。這群人是衝動消費的,賺這群人的錢要三塊錢五塊錢的賺,只要服務夠讓人動心即可薄利多銷。雖然,廣告主對這群人不感興趣。
下層社會是人數可觀的階層,在中國大陸市場情況更是如此。而下層社會的存在更直接造就了營利可觀的巨大網際網路公司,例如騰訊。這間公司擁有四億多個帳號數,營利來源大部分來自跟用戶收費。



◎下層社會的消費習性

若你經營的Web 2.0 網站上大部分用戶是「下層社會」的人(例如學生/年輕人),而你使盡吃奶力氣想從廣告獲利,那筆者只能說,你遺失掉了一大塊收入,而你自己並不知道:跟用戶收費的收入。
能夠跟用戶直接收費的服務有哪些?騰訊及尋夢園已經玩一遍給你看了。收費的重點在於虛擬服務,而絕非透過電子商務銷售實體物品,那是違反Web 2.0 天性的賺錢方法。Web 2.0 要賺的是人際互動的錢。
你想知道你所不熟悉的另一個階層的人在做什麼嗎?玩玩網路遊戲吧!筆者有幸在幾年前玩過風靡一時的遊戲「傳奇」,結識了我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認識的卡車司機,檳榔西施,家庭主婦,黑幫大哥。
這些人很多沒有電子郵件帳號,上網地點在網咖,不知道孤狗是什麼,從不用 MSN。最愛的網路活動是遊戲與聊天。套一句台灣流行的話,這是台客與台妹的市場,是一個你無法想像的市場。
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也是一樣的。最廣大的用戶群體是年輕人,學生,是民工,是二線城市的居民。這些人上網的地點是網咖,而網咖裡有遊戲有電影有機會跟帥哥美女網路聊天,每小時只要一塊錢人民幣。
在娛樂資源匱乏的二線城市,這是他們唯一消費得起的文化娛樂活動。任何Web 2.0 網站只要佔住這個廣大的下層社會就發了。儘管工資水準不高,這些人對網路服務的付費衝動以及付錢的速度奇快無比。



◎打破菁英階層的藩籬

Web 2.0 的創業家們所能創造出來的社群型態,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其所存在的社會階層所決定。大部分人無法去做另外一個社會階層的生意。他們無想像,就算想到了也做不好,因為那不是他們的生活。
然而,許多 2.0創業家把自己關在更小的圈子。筆者曾跟某網路公司創業者說:(貴公司)繼續維持這種精英份子的氛圍是有害的,要不要試著做一個被部落圈唾罵,然後在大眾市場廣受歡迎的產品出來?
相較於美國上億的網路人口,一個網路書籤只要有 100個人「推」「頂」,就可以站上美國知名網路書籤del.icio.us 的首頁。這是「假民主」,只是菁英份子在自己的圈圈裡玩兒。
RSS ,Tag ,Trackback ,Wiki,Widget,這些上層社會中的菁英階級創造出來的玩意,真是他媽的見鬼了。筆者四年前接觸Web 2.0 技術文件,就覺得這些東西應該送進墳墓裡去,一般人實在太難理解了。
而這些玩意兒在使用上的困難程度,雖然不是製造虛擬社會群體間圍牆的兇手,卻是加大加高那堵圍牆的推手。這些工具所圈起來的是更菁英更小的圈子,而普羅大眾是從來就搞不懂的。
無法擁抱大眾階層的東西,營利多少會受到限制。這些技術還非常原始,不管「上層社會」或「下層社會」的網民,接受程度非常有限。讓Web 2.0 更容易使用些,把這些東西藏起來或包裝成易開罐吧? (文:黃紹麟)





<待續>
2008-04-06 23:45:18
原本在石牌經營實體麵包店的周正捷,因緣際會輾轉到網路拍賣。實體經營因為環境變遷影響而無奈休業,網路卻透過不同行銷手法,開創出「主廚烘焙坊」的天下。

國中畢業就開始學習麵包烘焙技術的周正捷,在大台北地區許多知名的咖啡店或麵包店學習製作麵包與蛋糕的技巧,花了十四年功夫練就一身好本領後,在累積創業資本及家人贊助下,在石牌開了麵包店。

但好景不常,因為入不敷出,而暫時休業。

沒想到後來把既有器具設備善加利用,然後僅花了一些電腦器材等,上網開店,短短兩年下來,每個月就能賣出平均兩千個蛋糕,讓周正捷直呼「真是不能小看網路力量。」

周正捷表示,一開始加入網拍時,已有不少前輩在網拍經營蛋糕商品,他屬於中期加入的新生代,沒知名度、沒信用評等累積,讓他花了一年摸索。

為了在網路闖出名號,周正捷說,一開始經營網拍頻道就以「一元起標」為號召,由買家決定要花多少錢來買蛋糕,而「一元起標」也讓他開始吸引人氣。

因為在網拍遊戲規則中,一元起標最後成交價,往往不可預期,從他的營運經驗來說,往往供應數量多寡,決定網友是否願意參與競標。

周正捷說,剛投入網路拍賣時,也不清楚網路價格設定多少,才是買家能接受的,但他知道一般市面行情價是多少,所以有些商品他設定直購價作為上限,有些商品則完全沒設限。

經過半年運作,周正捷從「一元起標」的遊戲規則,找到了網友對蛋糕能夠接受價格區間帶,大約在500元以下,也找出人氣商品指標。

要能讓網友買東西有超值的感覺,周正捷從架網賣蛋糕的第一天,就設定遊戲規則:

同一個人當天不論買多少蛋糕,運費都只算一次。也就是,網友A今天買1個提拉米蘇運費為120元,買10個也是120元。

這個運費規則,讓網友購買時為了運費考量,願意多買幾個,增加銷售量。因此他曾經有一位客戶,因為家庭聚會,一次最高訂購量高達40個,運費也只要120元,讓買家大呼相當划算。


製造話題、預告優惠「吸睛」


要吸引顧客上門,除了商品保證新鮮,有訂單才製作的原則外,找出不同的行銷手法吸引顧客、或製造話題,是周正捷在經營網路拍賣時最用心的地方,而由網路拍賣平台提供行銷專家建議,也讓周正捷從中獲益不少。

周正捷認為,要能夠讓老顧客及新顧客有不失新鮮感的行銷手法,除了推陳出新的產品外,還要能夠利用機會贈送小東西,讓買家有物超所值的感覺。因此,在拍賣頻道提供賣家有免費電子報的服務時,周正捷推出新貨上架前十分鐘下單可獲得贈品的活動預告。

當初只是想要藉由小活動吸引買家注意,沒想到,新貨一上架,短短十分鐘湧入比平時多三倍訂單,而且有接不完電話洽詢,讓他驚覺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

行銷手法不可能重複利用,對顧客來說會失去新鮮感。後來,他也嘗試利用網路系統設計,對於競標的網友,出價最高的前三位贈送新商品,沒想到這個活動創下了一個提拉米蘇標出13萬元的價格,差點驚動「國稅局」人員來查訪。

後來,利用系統設計的時間差,周正捷不斷增加提供競標的蛋糕數量,讓最後價格回歸到市場合理水準,也滿足了參與者的需求。

請來專業攝影拍攝產品

經過一年的電子商務經營後,周正捷在網拍蛋糕商品建立相當好的基礎,因為商品新鮮,而且顧客拿到的商品與網路呈現照片是一樣的。因此他的蛋糕幾乎沒有被退貨。

要能夠達到這樣好的滿意度,除了請來專業攝影師負責產品拍攝,讓實體與網路是相一致的。產品設計也要能夠經得住運送過程的考驗,才能夠讓顧客接受網路買的蛋糕跟麵包店買到蛋糕是一樣的。


虛實結合 開拓更多客源


在網路賣蛋糕超過兩年,周正捷已經闖出一番名號,不僅在網路拍賣頻道有自己的專屬店面,同時也跟其他網路經營朋友做異業結盟,把他的商品放在別人的網站寄賣,增加不同管道的客群,也增加自己商品的曝光。

今年除了持續研發新商品,同時配合網站行銷專家建議,會有幾波配合節慶預購優惠活動外,周正捷也嘗試找實體店面,進行面交,同時測試實體的顧客反應。有了虛擬通路成功的經驗,再回頭開實體店面,是周正捷今年新目標。

從三月起幾次周末藉由朋友的點,與網友面交,省下運費之外,也與自己顧客面對面接觸,獲得第一手回饋,作為日後開店的參考。周正捷說,在網路賣蛋糕都能賣到梨山山上,也能賣到恆春半島,而擁有7000多個良好信用評等保證,相信再回實體通路,應該會有全新的面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周先生的食品糕點烘培生意,算是電子商務中的利基市場。由於網路平台的食品銷售靠的是差異化行銷,因此,如何在無法試吃、單憑照片的網路食品銷售市場中,脫穎而出,成功創造差異化行銷是最重要的方向。

從周先生的食品糕點網拍生意,隨處可見差異化行銷蹤影。比方說,母親節將至,周先生立即在賣場規劃母親節蛋糕預購專區,並強打預購母親節蛋糕可打9折的好康優惠,與其他賣家的銷售方式作區隔。由於周先生的賣場搭上節慶銷售列車,讓有此需求的消費者方便找到想要的商品,確實創造不同於其他蛋糕網路業者單純銷售口味的經營方式。

再者,周先生也與行銷專家合作賣場銷售,專業分工增加銷售。周先生專責蛋糕口味的製作,行銷專家則規劃一系列的網路銷售活動。由於網路的食品銷售無法試吃,可能會對首次購買者造成一定的障礙,因此,建議在賣場行銷上,可以強化「口碑」行銷部分,降低首次購買者的疑慮。

「口碑」行銷的操作方式,包括利用過去買家的評價內容作為宣傳,製作賣場官方部落格,以及開放試吃團等,都是可行的擴大客戶量策略。食品的網路銷售十分依賴老客戶,因此難以拓展新客源。想要擴大客戶量,唯有透過他人的親身例證,方能除去網路上無法試吃的障礙,也將能有效開拓客源。

(Yahoo!奇摩電子商務事業部資深行銷經理蕭錦薇口述,黃朗倩整理)


【2008/04/15 聯合晚報】
2008-04-16 08:43:49
飢餓風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近不斷發出警告,創紀錄的糧食價格正給發展中國家造成沈重的財務負擔,不只導致食品消費減少,也讓改善低所得國家飢荒問題的努力更形困難;並因糧價上漲的現象短期看不到紓解之策,各國動作頻頻,全球面臨的糧食供應短缺風險正快速上升。

在台灣,「飢餓」已是個很遙遠的感覺;

因而面對國際大宗穀物價格持續飆漲,只看到可以投資賺錢的機會,卻忘了台灣也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一天。

可能嗎?如果將糧食危機當成是窮國的事,就有可能。


大宗物資價格去年以來迭迭走高,初時尚被視為周期性循環的結果;但眼看漲勢毫無停歇跡象,糧食價格恐呈結構性上漲的討論日盛。


主因是經濟發展使可耕農地減少、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影響收成等,使小麥、玉米、黃豆等主食來源的供應,難以滿足人口增加及所得上升帶來的糧食需求;而近年油價高漲促進的生質能源發展,也扮演了一定角色。於是,小麥、牛奶的價格早已飆至歷年新高,玉米及黃豆的價格也在歷史峰頂盤旋不下,其他如咖啡、糙米等漲幅也不遑多讓。

但更可怕的還在後頭;糧農組織預估,在下一個十年內,大宗物資價格將在過去十年的均價上再漲二至五成。


糧價長期走高,已讓物價上漲率揚升的現象,從食品消費高比重的國家向低比重國家擴散;像歐元區、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都因為食品價格居高不下而竄升。影響所及,不只貨幣政策的運用難再隨心所欲,例如歐洲中央銀行就因通貨膨脹戒心未除而對降息遲疑;

多個國家的財政也因為農產補貼支出大增而出現壓力。但更多政府在提防的,是食品價格持續走高可能引發的社會動盪,例如義大利、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尼等地,已出現街頭抗議食品價格高漲的民眾,而這樣的抗議與不滿,勢將隨著物價漲勢擴大而升高。


為此,原來只存在於低所得國家的糧食供應安全問題,也正受到開發中國家,甚至是富國的高度關注,並有多個國家已付諸實際行動。

這包括了:糧食出口國以提高出口關稅、增加本國安全存量、實行配額管理等限制出口,像俄羅斯政府就對小麥開徵出口稅,阿根廷則直接暫停小麥出口,藉以緩和糧價高漲的衝擊,並提升自身的安全存量。

相對的,糧食進口國就以降低關稅、增加補貼、釋出休耕農地、強化儲備等方式,鼓勵進口、提高國內產量等,儘量增加對糧食的掌握度,就算價格高,起碼民眾不致因餓生亂。

像擁有全球第二多人口的印度,近來就大肆採購糧食,以增加儲備。

還有更多的國家實施價格管制,中國大陸是其中的代表,今年初起已要求豬肉等多項農產品的生產商須取得許可才能調價;其他如泰國對食用油、墨西哥對玉米餅、委內瑞拉對牛奶等,都採行了類似的價格控管機制。


儘管糧食供需吃緊衍生的現象已在世界各國快速蔓延、擴散,但台灣在此一議題上卻顯得無動於衷,似乎認為糧食危機是僅存於非洲等貧窮國家的地區性問題,在這個全球自由貿易的時代,只要付得起錢,有什麼是買不到的呢?

一般商品或是如此,但糧食與原油一樣具戰略價值,民以食為天、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求中食排第一,都說明了糧食的不可或缺性;如果糧食輸出國擴大限制出口、輸入國加大採購力度,供給、需求兩極化發展下,台灣的糧食供應所受到的衝擊,就會從價格面迅速轉向數量面,統一企業總經理羅智先預警的「有錢也買不到」,絕不是危言聳聽。


更何況,以台灣糧食的自給率而言,台灣也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

根據糧食供需年報,近十年台灣糧食自給率節節下降,其中占最大宗的榖物自給率由近54%降至44.5%,且主要是稻米的96%自給率拉高,小麥、玉米的自給率則不到10%;此外,肉類的自給率雖達72%,但也集中於豬肉,牛肉的自給率亦不到一成,顯示台灣的糧食供應仍高度依賴進口,不只價格受制於國際,數量上的自主性亦難謂高枕無憂。

糧食危機離台灣有多遠?

這就要看政府怎麼努力了。

【2008-02-18 經濟日報】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糧食為短期存儲物資,也就是說,我們再會囤糧頂多一到兩年就會壞掉ㄌ,那麼布衣的我們該如何自救糧食問題?
2008-04-17 08:23:01
(2008/04/17)中時

國際米價急劇攀升,菲律賓爆發糧食危機,當地政府已開始針對窮人實施白米配給。
2008-04-17 15:15:03
Willie
抱歉! 打擾到妳了! 沒有下一次了!
2008-09-03 02:02:21
Willie
希望大家用心交流, 欣賞這美麗的文章
2008-09-03 02:05:40
隱於矽
Web 2.0所帶來的是「概念性」的革命,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不只是要在網路上讀東西、寫東西,更是要貢獻東西。以雅虎奇摩來說,「知識+」服務就是一例。

⊙微軟MSN副總林燕指出,Web 2.0把網路主導權還給使用者,而使用者擷取資訊的方式也會不一樣。

⊙蕃薯藤數位科技營運長蕭景燈表示,透過網友的參與,知識可以再分散,而傳統媒體也不再掌握議題主導權,議題主導權會再下放給網使用者。

⊙網路家庭技術部總監王稜翔則表示,web 2.0時代,網路最常見的行為模式不是下載,而是大量上傳、分享及連結。

業者一致表示,未來網路公司不再是內容提供者,而是平台供應商,提供合適的工具給網路使用者。

也因為這樣的改變,未來網路業者所面臨的挑戰為:【能否提供一個合理、公平的環境給網路使用者。以及創造彼此雙贏的利潤分享機制。】

⊙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昨日也表示,軟體服務透過網路來提供的時代已經來臨了,Google也很重視Web 2.0的發展,有很多工具和產品是符合其精神,只是該公司不把Web 2.0拿出來講,是隱身在搜尋引擎後面的服務。

XXXXXXXXXXXXXXX
2008-11-17 08:16:02
遁于網
☆園藝業者e化服務建構網路平台省成本. ...傳統的園藝業者羅能業在經濟部商業司輔導下,建構產業e化平台,可以節省業者運輸成本,消費者也可以較便宜 ...

☆數家台灣3G業者宣佈成立新世代無線網路整合平台研發聯盟,將整合各家3G 伺服應用平台,刺激行動數據內容產業發展…..

☆網絡數碼執行長陳銘堯說,影音產業的虛實整合,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打著匯流平台的偉大稱號,各業者如何發揮平台縱效,不能光說不 ...

☆金融交易平台上的各家金融機構,皆透過整合式網路架構經由多條IPLC國際長途專線介接至各國金融交易中心,形成Hub模式的Extranet網路,讓各金融業者的交易資訊可以在 ...

☆上班族薪水一直沒得加,想要兼差接case賺外快又沒有門路,怎麼辦?其實現在有專門幫助你找case的網路平台,不管是電腦網頁、程式設計、文字稿件創作,或是美工設計等各 ...

現今網路上的新興網站,大多著重在平台 (platform) 和應用 (application) 本身,卻忽略了在 Web 2.0 的網路時代,最重要的是資料,而不是花俏或是功\\\能強大的平台.也就是說,Web 2.0 本來的重點就在於使用者回饋,使用者產出以及使用者得到回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於使用者幫你累積的資料,而不在於平台本身,平台本身,一但缺了使用者和資料,在現在的網站時代是毫無價值的。

XXXXXXXXXXXXXXXXX

網路是不分國界的,但是網站是不是不分國界呢?其實大部分的網站都是有分國界的,這些國界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國界;這些國界是存在於我們的語言、使用習慣和文化之中。

舉 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的網站為例:在美國,大家用的是 MySpace 和 Facebook;在英國,大家用的是 Bebo;在日本,大家用的是 Mixi;在中國,大家都用 QQ ;在台灣,最多人用的是丁丁大站。而以搜尋引擎為例而言:在美國,大家用 Google;在韓國,大家用 Naver;在中國,大家用百度。

延伸思維:Web 2.0平台上的資料,是否也因區域使用而有不同程式對應的服務呢?
2008-11-17 08:16:48
版主回應
還沒細看詳回。

就最後一句話

是滴,在應面上就是需要有「區域性」得差異。
否則「巨架構」如何能落實「微服務」呢?

說到要點啦。
2008-11-17 20:22: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