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道德經:第 四十五 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Chapter 45True perfection seems imperfect, yet it is perfectly itself. True fullness seems empty, yet it is fully present.
True straightness seems crooked. True wisdom seems foolish. True art seems artless.
The Master allows things to happen. She shapes events as they come. She steps out of the way and lets the Tao speak for itself.
【譯文】 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運營施展的作用不會衰敗;大道的充實好像很空虛,但運營施展的作用無窮無盡;大道的直捷好像很曲折,大道的靈巧好像很笨拙,大道的善辯好像很不善言辭。運動可以消解行為體的寒凝僵結,守靜又可以消去行為體因運動而產生的熱濁。諧和穩態是天下動盪搖擺所圍繞的中心。 無非: 最後一句,我的體解似乎不太相同。在細尋他解。 個人竊以為,老子的真理放諸四海皆準,當不受限於各種 觀想,我應該是起於對(清靜)兩字的指向。(清靜)若 以(諧和穩態)來解,則受約限了。
(標示出來,作為參考)
《註》 ※ 敝:完竭。
※《說文》皿部:「盅,器虛也。從皿,中聲。 《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水部「沖」段注:「凡用沖虛字者,皆盅之假借。 《老子》:道盅而用之。今本作沖是也。」 周次吉認為「盅」為本字,「沖」為借字。
※「沖」字與「盈」字是對等性的。 「沖」應該作為沖和謙虛的「謙沖」解釋。 換言之,沖,便是虛而不滿,同時有源遠流長、綿綿不絕的涵義。
※ 詘:彎曲。同「屈」。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 燥:乾也。陸德明《詩汝墳釋文》:「楚人名火曰燥。」
※ 滄:寒。《說文》:「滄,寒也。」 《文選‧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 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 涂宗流:「清」,廉潔,不贪求。 《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 王逸注:「不求曰清。」;「静」, 《增韻‧勁韻》:「静,澹也。」 又《静韻》:「静,无為也。」 《呂氏春秋‧宙分》:「得道者必靜,靜者无知。」
【解釋】 (1)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大"與"常"一樣都是道的屬性。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是指道或大得於道(即大德)所表現的完美、充實、直捷、靈巧、善辯等"德譽"。道是絕對整體,它包容著它所有的分化極,它對任何"名狀"都能保有若然若不然的柔弱靈動,所以它雖成卻若缺,雖盈卻若沖,雖直卻若屈,雖巧卻若拙,雖辯卻若訥。 (2)躁勝寒,靜勝熱:躁即劇烈的運動,喻指行為體在成、缺、盈、沖、直、屈、巧、拙、辯、訥等"名狀"之間的動盪搖擺;寒喻指行為體的寒凝僵結;靜即無為而順任自然,指行為體在若成若缺、若盈若沖、若直若屈、若巧若拙、若辯若訥的柔弱靈動中保持隨緣任運的隨遇穩態;熱即熱濁,喻指行為體因劇烈運動而進入的高溫混亂狀態。文句即"運動可以消解行為體的寒凝僵結, 守靜又可以消去行為體因劇烈運動而產生的熱濁"之義,這說明系統的狀態演變具有某種遞相勝克的關係。 (3)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渾濁為清,渾濁喻指系統內部因不相熔融而混亂,清則喻指系統的諧和,清靜即諧和穩態。"清靜為天下正"即"諧和穩態是天下動盪搖擺所圍繞的中心"之義。老子說"孰能濁以澄?靜之餘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他認為在柔弱靈動中保有的諧和穩態是行為體最應護持的理想態。 【評析】 本章指出合于道的行為體會在各種"名狀"之間作及"徼"而"反"的柔弱周行,在遞相勝克的狀態演變中,清靜是動盪搖擺所圍繞的穩態中心。老子借此以喻示清靜是一般系統的理想狀態,也是行為者自身所要歸休、護持的常態。 文獻來源: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c.cgi?forum=38&topic=38&show=0 樂誦來源:http://web.my8d.net/tao/07generalnewsdata/2003-03-04/louzhi-daoder.htm |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