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5-29 08:28:36| 人氣1,8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源分享2421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分享2015.5/25~26全廣進度之論源

廣論第242頁第10行至同頁第13行本文:

  《師子請問經》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夢中尚不捨,何況於醒時。」答曰﹕「於村或城市,或隨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則不捨。」
  又《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若具四法不捨大願,謂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


論源:T32 No. 1636《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四〈護法師品第三〉

  《師子王所問經》偈云:「若人行法施,亦不為凌滅,是入速疾得,諸佛集會中。如星賀太子,生生念法施,又生生世世,乃至夢寐中,不捨菩提心,況復今覺時。」彼經又云:「若於是行處,或聚落城邑,亦不捨是心,教化令他悟。」
  《文殊莊嚴佛剎功德經》云:「菩薩成就四法不失本願,乃至得離憍慢慳貪嫉妒,或見他人安隱富樂代之悅豫。」
  論曰。如是於菩提心開發無妄失故。
  如《寶積經》說:「一切威儀進止。皆菩提心事業。是心由過去菩提心故。」
  又《月燈三昧經》偈云:「若人多疑惑,應受我教敕,由得此深心,彼疑當出離。」


比對結論:
1.廣論本文載為《寶雲經》者,應依論源修訂為《寶積經》。
2.又前項經文僅及「而為前導。」其後「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及「如如若人多觀察」兩者皆非前經經文。
3.「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英文廣論注為宗大師所發,相當於《集學論》中的「論曰:如是於菩提心開發無妄失故。」且位於《寶積經》之前。
4.「如如若人多觀察」實為《三摩地王經》(又作《月燈三昧經》)之經文。參閱廣論第103頁第4行,即《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5.以上亦見於簡體版《廣論四家合注》第441頁注1~4所作說明。

台長: rwaylin
人氣(1,8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補充 |
此分類下一篇:試譯《聖觀自在所問七法大乘經》
此分類上一篇: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