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轉寄來的一篇文章,原始文章是任職於蘇黎士Weltwoche週刊的記者David Signer以德文的形式,在2006年的六月刊登在瑞士德語區的「世界週刊」上,一個月之後隨及被譯為荷蘭文,以「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台灣的愛與寂寞」刊登在荷蘭Trouw報紙上。半年後2007年元月份再由台灣人T.Y. (Jade) Lee翻譯成中文,並且廣為在許多部落格內流傳。
理查現在才看到這篇文章,反應的時效上可能過時了點,不過文章所反應出一個歐洲人的觀察,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也是有許多很有趣的觀點值得被拿出來討論。相關的中譯原文可以參考南方電子報
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81,而荷文的版本則見於
http://www.trouw.nl/deverdieping/letter-geest/article375747.ece/Liefde_en_eenzaamheid_in_Taiwan。
文章的呈現如同原作者所言,他並不試圖為文使任何人不悅,因此他是以提問的方式來表達從一個外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待台灣生活時,讓他感到吃驚及訝異的部份,沒有對這些文化衝擊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論,只是敘述他感到不解和有趣的地方。但對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天天生活在這裡;經歷這些人事物的我們,卻是一個從不同角度來瞭解自己的好機會,看看在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是什麼樣的風貌,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其實在外國人的眼中,台灣是很有魅力的社會,但每當我們自己要對外國友人介紹自己生長的地方時,又往往會不知道該從何切入介紹,很大的原因就源自於台灣社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這在Signer文章一開始就從這樣的特性切入,有著現代化的101大樓的是台灣,但有著傳統的三月瘋媽祖的民間信仰也是台灣,有著傳統的儒家家庭思想的是台灣,但崇尚美日流行資訊的年輕人也是代表台灣社會的縮影。因此這樣的多元文化的社會特性;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風貌,就是造就台灣文化最顯著的代表。
而且從外國人的角度看到了台灣的民主與進步,當然在大陸改革開放、經濟起飛之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國大陸,但不可諱言的,大陸整體社會的發展還要好一陣子才能達到台灣的水準,不論是政治民主或是人民平均素質,也因此Signer說因為台灣更進步、更民主、尊重人權、沒人苦於饑餓、有言論及媒體自由、更開放、更國際化、後工業及現代化等的特質,呈現出一個「更好的中國」。姑且先不論台灣要不要繼承中國的法統,以「自由中國」自居,或是直接宣告我們台灣是和中國切割獨立的政治語言,至少就歷史軌跡及現有的文化脈絡來看,台灣還是一個受到傳統中國儒家文化薰陶的華人社會,擁有豐富的中華文化資產以及對外來文化開放包容的特性,對國際社會展現台灣是一個比大陸「更好的中國」的形象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這就好像我們在談一個品牌經營的案例一樣,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品牌自然有它累積的資產和包袱,因此新接手的經理人要決定是要站在既有的基礎上對品牌重新塑造定位,賦予品牌新的生命與意義,還是要捨棄舊品牌,另外打造新的品牌,完全重新出發?承繼舊品牌的好處在於有許多資產可以運用,同時在品牌知名度及曝光度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經營的困難度主要是擔心如何擺脫不好的包袱以及重新定位清楚新的形象。而放棄舊品牌打造全新品牌的選擇則要面臨投入更多的時間以及成本來建立口碑及名聲,同時也要有足以支撐新品牌的核心價值能被建立,失敗的風險也不低,但可以擺脫舊有的包袱,對於年輕的經營者多半會選擇採取這樣的策略。
此外,從歐洲人的眼中,Signer也點出了幾個台灣人生活弔詭的地方,譬如說為什麼台灣人那麼熱愛工作,可以為了工作犧牲家庭,夫妻可以把小孩託付給祖父母帶大,而自己卻自有在週末才能夠見上自己親生子女一面,父母不需肩負起子女的教養責任。又或者台灣人透過對子女教育的重視與投入,來表達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與照顧,這樣的結果卻造就了台灣小孩的沒有童年;只有補習課輔和才藝教室;充滿壓力的生活,睡眠時間少得可憐,小孩子真的過得快樂嗎?真的感受到父母的愛嗎?在Signer的認知中父母應會擔心孩子們的健康與發育是否正常,但台灣父母或許因為是競爭壓力及整體社會的氛圍,卻很技巧地說這樣的壓力能夠使孩子更有抵抗力去及早適應未來充滿壓力的成人世界,這是很奇特的現象。因此Signer發現花了大錢蓋的兒童育樂中心卻看不見兒童,他得知台灣的兒童們若非往返於學校與課輔班之間,不然就是被電視電腦遊戲所吸引,而父母大概也忙得沒什麼時間帶孩子出門,看著空蕩蕩的兒童育樂中心,這不是件很諷刺的事嗎?
還有由於升學主義的結構使然,好學校通常是有國家資源支持的國立大學,而私立大學通常屬於是比較不好的,而有受過高等教育且比較有錢的父母可以提供子女額外的學習課程,使得他們得以進入收費較便宜且較好的國立大學,而社會低階層的子女就只能花較多的學費去念比較差的私立大學,進一步造成社會貧富的差距以及阻礙社會階級的流動,這是弔詭二。在美國公立大學是提供人民基礎教育水準的地方,讓收入比較不好的子弟能一樣有機會獲取知識,而有錢的家庭寧願選擇花更多的學費去就讀學術成就較高的私立長春藤名校,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才有條件來實施教育市場自由化,否則就得像歐洲一樣,將大學教育視為是國家基礎教育,由國家負擔大學的經費,學生不需繳交學費。只要學生成績優異即可入學,但學生也會計算投入的時間成本,畢竟在歐洲崇尚工藝的社會中,不念書但擁有一身技藝的收入不見得比高知識份子少,因此並不是人人都想去念大學的,所以國家是有能力負擔學生就讀大學的學費。在這些社會背景的架構下,不論是否採行教育市場自由化,至少不會造成阻礙社會流動的機會,這因此讓Signer覺得是很弔詭的。
弔詭三則和情慾有關,台灣深受東方儒家思想影響,對情慾是很壓抑且低調的,學校教育我們要「發乎情止乎禮」、「男女授授不親」,因此如同Signer觀察到的,除了在都會地區的年輕男女可能可以看到牽手或擁抱這樣表達情感的肢體接觸,其他更進一步的表現就屬於在房間裡的隱私了。但相對於對於正常情感的低調壓抑,台灣人另一方面又對情慾的接觸近乎像吃飯一樣生活化,衣不蔽體且露毛的檳榔西施(已成台灣著名觀光景點)、婚喪喜慶中的脫衣鋼管秀(台灣人喜歡熱鬧,即便是要表達哀傷的喪事也是一樣)、到處可見的Motel(聽說生意好到一年就可以把兩億的資本投入回收)、在光華商場裡找尋日劇DVD的女孩和找尋日本A片的男孩在同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相處並存,台灣人對於情慾的表現卻又是赤裸裸地毫無掩飾,但卻正常的情感表現卻又如此害羞,這對歐洲人來說是覺得很奇怪的。
但Signer也從MTV、KTV、Motel的盛行,觀察到或許因為台灣地小人稠,居家的私密空間有限,夫妻往往無法讓孩子有獨立的房間而必須和孩子同睡,因此反而造就對能夠提供暫時性隱密空間龐大的商業需求出來,也就是上述行業會興起的原因。同時也因為在隱私及情感上的不滿足,可能使得台灣人將慾望轉移到飲食上,因為地理及歷史的因素,台灣人有著在外國人眼裡最得天獨厚的餐飲產業,不論是中式八大菜系或是歐美亞各國料理,皆能在台灣找到道地的餐廳。多樣性的餐飲享受在外國人眼中也成為是台灣文化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傳統食補的材料中,許多療效都是著眼在提升男人性能力上的,雖然外國人看的華西街殺蛇並不是大部份台灣百姓平時的飲食(那只是一個表演噱頭罷了),但不可否認的,每到冬天薑母鴨及羊肉爐生意好得強強滾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相對於台灣人可以試圖從豐富多樣的飲食享受中找到情慾的出口,但平常的男女關係卻沒有得到完美的平衡。過了適婚年齡、高學歷、高薪、有著對於生活品質堅持的單身女性比比皆是,人人都有著感嘆找不到完美另一半的苦惱,而有結婚需求的男性若不是從外籍新娘的引進得到舒解,就是根本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沒時間結婚,男女雙方對於婚姻或者伴侶的需求差距愈來愈遠,造成真愛難尋的案例比比皆是,台北的生活看似五光十色、多彩多姿,但人們的心中欠缺了一種歸屬感的踏實,不論是主動寄情於工作或是被動地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大家的心裡都是空虛的。
這樣對工作的全心投入,或許是因為競爭壓力所致,就像新加坡人普遍有「怕輸」的心態一樣,台灣人身處在中國巨大經濟體的旁邊,人人都講求效率和勤奮,深怕有一天台灣賴以生存的經濟力會被大陸給趕上超越,那麼台灣「更好的中國」的形象不在時,我們要如何保有台灣的獨特性呢?但這樣的恐懼也造就對資方最友善的經營環境。在有著工運傳統的歐洲人眼裡,台灣的勞動條件是如此地糟糕且沒有保障,工會組織卻沒有形成氣候,也沒有什麼工人示威,員工還會很自動地為公司加班,把休假放棄送給公司,以示自己對公司的效忠以及對工作的熱忱,是注重生活品質及工作條件的歐洲人所不能夠理解的。
也讓Signer驚訝的是,他看到了台灣老百姓是如何與這威權體制象徵共存的生活智慧。這幾天民進黨與國民黨為了中正紀念堂更名一事吵得不可開交,在民進黨人眼中,蔣中正是十惡不赦的獨裁者,在國民黨人眼中卻是民族的救星、世界的偉人。而國家真正的主人老百姓怎麼想呢?「帝力於我何有哉」?雖然中正紀念堂當初被界定來緬懷偉人,來到中正紀念堂應該要抱著崇敬的心情才是,但寬廣的空間和扶疏的花木早就讓老百姓對於空間利用給予生活化,許多晨起的長者聚集在此活動、年輕的學子利用該處練習啦啦隊或是樂儀隊,而嚴肅的衛兵交接早已變成是觀光的景點,雖然老外覺得要保家衛國的軍人花兩年服役的時間,站著不動扮雕像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但看看國外的街頭藝術表演者會扮雕像來贏取觀光客的小費,我們的儀隊表演不也很有藝術性嗎?有誰還在乎中正紀念堂裡紀念著誰或者究竟要叫中正紀念堂還是台灣民主園區,更名的舉動更顯得兩個敵對政黨對老百姓生活需求的無知。
透過外國人的角度,發現了台灣文化的多元和可貴,也證明台灣是一個崇尚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那為何在政治上不能夠多元一點、在教育觀念上不能多元一點,非得要拼個你死我活不可的,尋求單一價值並不是台灣社會所呈現出的特色呀!只有重新認清自己才能夠活出自己的價值,從歐洲人的眼中理查看到了台灣多元精神的可貴與可愛,但也證明了台灣現在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上都呈現了兩極化的發展,背離也放棄了台灣多元的特色,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