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3 00:00:19| 人氣2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視效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60年,在艾森豪麾下擔任了兩屆副總統的尼克森,出馬與初出茅廬的甘迺迪競選總統,兩人並舉行有史以來首次的電視辯論。選舉結果尼克森以些微差距敗給了甘乃迪。競選失敗的原因,西方世界流傳:因為電視上的尼克森有「six o’clock shadow」,即下午六點于腮滿面,顯得形容疲憊,不如甘迺迪容光煥發,笑容燦爛。因為是第一次電視轉播,人們首度近距離看清楚候選人的面目,不如造勢場合,只能遠遠的看見身影,電視造成選舉翻盤,威力不可說不大。
我國大選在即,電視頻頻播放造勢場面,及相關的的言論。越聳動的播放次數越多,前後矛盾的更被排比在一起,反覆播出。顯示候選人誠信有問題,初一十五不一樣。這樣的情況各候選人都有,看樣子我們的政治人物還沒有充分留意電視效應,如:
1.媒體報導是選擇性的:造勢場景需要簡化、煽動、情緒化的動作及語言,所以這類語言難免過激。媒體不可能完全「重現」現場,也不可能都全程轉播,所以播放出來的通常是最激越所謂sound bite的部份。
除了造勢,其他特定場合的發言,則有對象性。不管怎麼說,自環境抽離出來的言論,難免斷章取義。尤其華人,人類學家許琅光曾說:華人是「情景取向」的,也就是說容易「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加上比對剪接,前言不對後語,變色龍的形象就出現了。
2.媒體有放大作用:媒體播出的是大特寫,說話者配合演說時的激越、憤恨、仇視、輕蔑;平步青雲時掩不住的得意;宦海失志時如喪考妣的惶疎,都如同尼可森的鬍渣,根根清晰可見。
媒體拉近了視覺距離,讓表情羞澀靦腆的王妃黛安娜成為寵兒。有人說她善用媒體,因此即使無時無刻不生活在鏡頭下,卻不曾出現任何不美的片斷。我們當然也有公眾人物操控媒體,要不公關發新聞稿做什麼?
雖然媒體讓我們感覺「親眼看見,親耳聽到」,但我們看見、聽見的是經過選擇、拼接、放大、扭曲的「再現」(representation),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點我們不能忘記。

台長: 仲冬
人氣(2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