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2 21:25:33| 人氣30,239| 回應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術之凝視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藝術之凝視

 

海德格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指出:「使藝術家成為藝術家的是作品:因為一部作品給作者帶來了聲譽,這就是說,唯作品才使作者以一位藝術的主人身分出現。藝術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藝術家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無論就它們本身還是就兩者關係來說,藝術家和作品都通過一個第一位的第三者而存在。這個第三者才使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獲得各自的名稱。那就是藝術。」

 

藝術作品中包含著兩個層面一是物的因素;另一是符號的象徵。海德格認為唯通過感受和靜思,才能使現實物的存在本身顯露出來。「藝術家是無足輕重的,他幾乎是作品出現的通道,當通道建成之時,也就是藝術家自身滅亡之時。」羅蘭巴特作者(藝術家)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亦有他自身的思想,信仰與價值觀,當然同時也與其所身處的社會架構和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一個作者觀點不僅僅是個人經驗的產物,多多少少也會滲入社會成分與團體意識或世界觀在內,並非單純透過「天地神人」字眼,就能鉅細靡遺地描述。作者消失,作品恆存。(作者仍是在作品中,只是讀者是否有其敏感度可以再現作者之經驗。)

 

 

海德格在《藝術作品本源》一文中曾舉,梵谷的著名油畫農鞋作為例子,梵谷不止一次畫過這種鞋,然而這樣的一雙鞋究竟有什麼好看的?器具的存在我們常會就其有用性來考量,難道沒有可以就其他的用途入考察嗎?田野間的農婦穿著鞋,只有在這兒,這雙鞋才顯出他的存在,農婦在辛勞時對鞋想得越少,看得越少,對它的意識越模糊,而鞋的存在才顯得更益真實。與此相反,要是我們只是將一般的農鞋做為設置的對象,僅僅流於在空置的畫布上觀看一雙無人穿著的農鞋,就永遠無法了解真正鞋之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觀察到從鞋具的磨損,那黑暗的洞口敞開著,聚集多少辛勤艱苦的步履,沉甸堅硬的破舊農鞋與一望無際單調的田野形成一種樸實的和協,鞋上沾黏著肥沃的泥土,當暮色降臨,鞋靜靜地回應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穀物寧靜的餽贈,表徵著大地在冬閒荒蕪田野裡朦朧的冬冥,農鞋屬於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裡得到保存,正是由於這種保存的歸屬關係,器具本身才以出現自持,保持著原樣。梵谷的油畫揭開了這器具即一雙農鞋真正是什麼。這個存有著進入它存有之無蔽之中。

 

人若以凝視的眼光來看藝術作品那藝術的靈光才會呈現,作品中的藝術才能得以在我們的眼中展現,而通常我們用的是一種物觀的方式來看,所以我們看不見藝術作品的藝術,我們所看到的仍只是一個,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是油畫的農鞋而看不到農婦的辛勞與大地的召喚。作品中有藝術的存在,藝術家與藝術作品才真正存在,否則藝術作品不過是一個而矣,藝術家透過藝術活動而創作藝術作品,而藝術作品的聲譽也反過來影響藝術家,這其中必須是要有藝術的本源的存在即藝術,若沒有藝術的存在,所謂的藝術作品不過是一個罷了,就如同音樂存在音響裡,木刻存在木頭裡,無法去感受到那藝術,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創作不同的藝術作品,若沒有透過凝視的眼光使其藝術張顯,對一般人而言那不過是一個的呈現。

 

 

藝術作品、藝術家與藝術關係圖/閱讀海德格《藝術作品本源》

 

 

 

 

梵谷作品-"農鞋"

 


 
劉其偉作品-"婆憂鳥"

台長: 斷章
人氣(30,239) | 回應(14)|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言辭之論 |
此分類下一篇:公共領域的言論
此分類上一篇:文化公民權的深層思考

九0年代的知識份子
這個評析藝術存在 , 透過他者凝視映射
藝術家思想於對象意識 , 這個觀看存在
的角度 . 乃讓我想到繪畫現象學的原理 .

學習繪畫的人因觀看畫作產生了繪畫興趣
, 在興趣與創作之間產生奇妙的連結 .
也許滿足於這樣的聯結而成為學習成功
的關鍵所在 ..

我發現許多學問都有此種共通性 , 像高達
美的詮釋學以及黑格爾的美學、胡塞爾現象
學以及海德格的存在哲學 , 這種奧秘越去
辯證越發幽玄 , 彷彿在那核心投射出一道
光束 , 不得不去注視它 . 宇宙萬象充滿
神秘 .
2009-04-23 20:13:48
版主回應
這是看海德格寫的一篇文章的心得,也可說是從現象學的角度出發,現象學從胡塞爾.海德格.到梅洛龐蒂,有個脈絡可尋...亦是很有趣的,這篇小文主要是海德格對藝術.藝術家及欣賞者之間,所表達對藝術的看法,而我是看完後對海德格的看法,有些想法而寫了這篇...
與詩作”林中問藝術”有些相關性...
2009-04-30 20:58:24
斷章
這張圖,個人還蠻喜歡的,不過看過的人都說太複雜了,好像我把事情透過圖原本該簡化的,卻更複雜化了,不過我自己卻不覺得~~呵呵~~^^
2009-04-30 21:03:04
泊樓
這雙鞋,如果圖片一起放上來,或許文章閱讀的效果更佳!

http://photo.pchome.com.tw/qmbfaraway_mp/123841496271
2009-06-05 13:56:54
版主回應
確實~~
謝謝泊樓詩友的建議
我會修改,把它加入...^^
2009-06-06 22:10:51
泊樓
我感覺斷章這篇文章,仍是在思考蘇軾那首琴詩所表達的道理。

蘇軾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蘇軾這個問題,正好可以用這篇文章的觀點來回答。這篇文章算是提供了一種解釋。
2009-06-05 14:00:44
版主回應
確實...泊樓蠻厲害的,真佩服,觀察入微思考也很敏銳...

海德格這篇文章是現象學的思考方式,當初在讀一些現象學大師的作品讀到最後腦中跳出了蘇軾的這首”琴詩”,當時覺得很奇妙!我明明是在讀西方大師的作品,最後跳出是中國宋代蘇軾的詩作...

就像讀得是西方的現象學最後連結到的想法是中國的理學...
這也是非常有趣^^
2009-06-06 22:22:25
泊樓
那隻活靈活現的鳥,是藝術?是物?

如果把「藝術」從「物」的概念抽離出來,就會認為有一個名為「藝術」的存有物。

這種存有物,在科學上講,只是一種「概念」。然而,科學家如何解釋「概念」二字?

就現有科學知識來說,任一概念都只是腦中化學物質和腦細胞產生作用,透過一連串的生化作用而存在的「物的狀態」。因此,仍是「物」。

所以,如果抽離掉「物」,是否仍有「藝術」?這裡就會大有疑問。

可以這麼問,如果抽離掉畫布、顏料...這些「物」,這這隻優婆鳥還能“存在”嗎?

如果還能存在,則似乎比較可以說抽離了物,還能有「藝術」存在。

但如果不能存在,是否就可以這樣說?-原來「藝術」無法抽離「物」而單獨存在,所以「藝術」不能說是存在的...?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qmbfaraway/3/1312960395/20090531202109/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qmbfaraway/3/1312464687/20090330201238
2009-06-05 14:24:00
版主回應
除了”物”其實還有”人”,它也無法脫離”人”,如果沒有”人”亦是無法得到”人”與”物”的之間的”藝術”,所以以現象學派而言,”藝術”即是”人”與”物”之間的交互主體性,所形成.....
2009-06-06 22:35:23
泊樓
人與物,是同一回事?還是不同回事?

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說,人即使有心靈,那也是由物所構成的。所以唯物論者認為人其實就是一種物。因此,對於蘇軾的琴詩,就可能傾向於用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來解釋,認定琴音的“聲音情感”由來是由於「人」這個物,與琴音這個物,而共同交互作用的現象。

但如果認為「人」的作用有別於物,則表示承認「心靈」有超越物的作用而存在。因此「藝術」如果不是屬於物,那就必需屬於心靈。

假如承認藝術是一種心靈,那麼,就有可能會認為「琴音」這個物,其實內藏著心靈的成分﹝如果認為百分之百都是心靈的成分,就會變成唯心論﹞。因此,“聲音情感”就是一種心靈的意識作用,而且這種意識作用的本質也同時含藏於「琴」裏頭。

因此,蘇軾的琴詩,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一種對於心物之間的辯證: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2009-06-10 20:54:10
版主回應
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事物是沒有一個環宇皆準的準則,亦非唯物論或唯心論的看法...

現象學就像是一個活的生命體學問,代表著一種靈活的觀察與詢問的方式,具有各種不同的方向性,始終進行著新的嘗試,而不是一種僵化固定的模式。對存在經驗的探索與本質的探究,必須將「我」與「生活世界」的關係做連結,沒有這樣的認知,對於現象學而言,一切就變得毫無義意。

所以人必須培養自己觀察的能力,能夠看見事物表層以下的”深層”意涵,亦是物的”藝術”,否則你看到的只是”物”亦如同所見亦只是事物的”表層”....

若以蘇軾的琴詩而言,對有些人所言聽到的只是”聲音”,有些人可能聽到彈琴者想借由琴聲所要表達的想法....但無論如何都必須有”人去彈琴”,人與物之間的交互主體性才能有琴聲的存在,亦是否有可能有藝術性的存在亦取決於人對事物的觀察即欣賞的能力...

我是從現象學的角度去思考,若是用其他論論去思考,又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亦如同你從唯物論或唯心論的角度去思考的所得...這也是讀大師理論解讀事物有趣的地方,從不同大師的角度去切看事物,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
2009-06-14 11:38:37
九0年代的知識份子
如果從心物二元論來看,泊樓的說法會比較薄弱 .
因為既為唯物就不能同時又是唯心 .
不是從分辨人與物這件事情為一個思辯的進路.
那件既明的事情已不用去闡釋(人是物?非物。的
問題)

西方哲學有趣之處 , 是因為它越辯證就越明晰
它在一個不謬的基礎上頭不會輕易動搖.但卻不
是在乎會否被攻破或挑戰 .

它歡迎挑戰這樣它才能建構得更穩固.哲學的
歷史就是這樣開展而來的.
2009-06-11 22:19:40
版主回應
”藝術作品的本源”這篇文章是海德格用現象學的思考方式去寫的,而我亦是透過翻譯成中文及自身經歷所學去解讀而有這樣的想法,我所認為,也許他人未必認同...

若從其他學問如,符號學或詮釋學...其他的理論去解讀也會有不同答案產生,甚至若不妨思考用中國的思想來思考這篇文章也很有趣,隱約中感覺有某部分的關連,但說不上來....

存疑,思考,再解釋...就這樣不知覺中就會有一些有趣的事物發生...
2009-06-14 11:48:56
斷章
在自然的觀點中,人的興趣是指向對象的。對象只能通過被給予方式而顯現出來,然而這些被給予方式本身卻始終未被重視過;它們大都沒有成為課題,或者即使成為課題,也只是以散漫的形式出現。為了使它們擺脫這種非課題狀態的遮敝性而展現出來,就需要特殊的現象學反思。--《生活世界現象學》
2009-06-14 14:38:00
泊樓
哲學就是對於這個世界的一種本質性的詮釋。

現象學企圖超越唯心與唯物觀點,用「現象」這一概念來統攝一切,也是很好的切入角度。

「本質即現象,現象即本質。」這種觀點也很能夠用佛家的“因緣法”來解釋。

現象既然稱為“現象”,就表示可以找到現象背後的“理則”與“規律”。﹝若無這種理則與規律,則現象學就無法構成一門有系統的學問﹞然而,這些理則或規律,具體而言,究竟如何運作?

哲學或科學,甚至藝術、文學、宗教,都或多或少企圖對這種理則或規律進行探究,並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學說。這些學說都是人類自古以來的智慧結晶。
2009-06-19 16:56:11
版主回應
現象學做為一種觀察方式,目的是要揭開「遮蔽」-表面的假象, 還原事物存在的真相,必須考慮的影響因素是時間、操心、空間,以下分四部份:事物的存在、現象再現、身體的空間性、可見與不可見,來討論現象學。
2009-06-20 23:33:13
九0年代的知識份子
現象學的作者─胡塞爾對於本體與現象界
交涉的部分,在現象學裡應該有著詳細的
剖析。尤其像意識、場域、實體深層於現
象學的討論,相信也值得深入探究,有機
會大家討論一下。
2009-06-19 20:01:53
版主回應
現象學從胡塞爾.海德格到梅洛龐蒂的發展變化,要了解清楚需要花些時間去讀他們的理論.....不知你是否也有研究?
2009-06-20 23:40:56
斷章
對現象學而言,就我的理解(我把它看成是一個觀察看待事物的方式)

身體與空間之間的經驗,落在每個不同的時間點,對空間的重新認識與知覺,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在表底下也隱藏著一種驚奇的差異,只是較少被人挖掘出來與意識到。」現象學“回到事物自身”的本質還原、直觀描述,正提供我們一個不同以往對於事物重新思考的方式。
2009-06-20 23:43:56
九0年代的知識份子
純粹是興趣去看這些書籍,揚智出版的當代大師系列
梅洛龐帝、高達瑪以及胡塞爾現象學 ,但是海德格
的著作倒是看得很少,只從其他人寫的書,提到關於
海德格存在與時間的見解。

另外一個吸引我注意的是黑格爾,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也是值得關注的對象。

精神現象學提到宏觀的角度看人類意識形態學,我覺
的要了解他的思想,也是費時又費心的 .
2009-06-21 08:10:14
版主回應
如果以現象學而言,胡塞爾.海德格.梅洛龐蒂,我是海德格看的多一些,不過黑格爾的學說倒是較沒接觸,不過最近在看一些其他人的思想發現其受黑格爾的影響蠻大的...所以可能有時間會再去讀讀黑格爾的思想吧...
2009-06-28 09:45:27
九0年代的知識份子
你提到的所謂的本質還原, 好像就是以反思
的方式看到事物素樸的原貌,加以直觀描述
而得到「真」的那一部分;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也有類似這樣的觀念 .
高達瑪提出的真理與方法,也有著相關聯的
闡述,只是要真能全部理解,真不是容易的
2009-06-21 08:27:18
版主回應
差不多,不過除此之外,還得能夠看見被遮敝的事物深層,而非表層,亦是還原到事物的本質,我們眼睛所看見的事物其實多數已被遮敝,透過現象學的本質還原反思,才能看見事物真正存在的意涵...

理論上是如此說的,所以在海德格眼中梵谷所畫的那雙鞋,對其而言就不是僅此是一雙鞋,他能夠透過梵谷畫中的那雙鞋,看到當時後的社會...

但對一般人而言,大概看到的只是一雙不怎好看的鞋,可能也難以明白梵谷為何畫那一雙鞋....
2009-06-28 09:56:21
泊樓
現象學有一套完整理論體系,與其他哲學差異也不小。

哲學最大困難之一,在於各家理論往往各自言之成理,但卻難以「實證」。所以就經常變成信不信由你的情況,有點像宗教。

不過,這也是後現代的多元現象之一。
2009-06-25 20:16:39
版主回應
誠如泊樓所言,而且其實讀到最後,就目前為止,個人認為就是牽涉到”自我認同”的問題...就如你所言有點像宗教,你對哪個宗教的信仰或認同較多,自然就會多多去接觸...自然也會多閱讀相關的理論發展.....
2009-06-28 10:04: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