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鋼琴的五個面相 5CD
米凱亞魯迪(鋼琴)
Le Roman D'un Pianiste
Mikhail Rudy
俄國鋼琴家魯迪是瑪格麗特•隆-雅克•蒂博國際音樂大賽一九七五年鋼琴大賽的首獎得主,畢業自柴可夫斯基音樂院的他,承繼的是最正統的俄國鋼琴學派名技,他的老師是Jacob Flier這位俄國名師,Jacob Flier本人師承伊古姆諾夫,伊古姆諾夫師承澤維列夫和西洛第,都和尼可萊魯賓斯坦有關,這一系的師承則可推至李斯特(西洛第師承李斯特)和韓賽特等浪漫鋼琴學派,Jacob Flier自己的學生則包括當今樂壇頂尖的普雷特涅夫、大衛朵薇奇等人。Jacob Flier在俄國的地位,是和吉利爾斯相當的,他們和一般人認識的俄國鋼琴學派不同,他們講究的是工整的彈奏,音樂非常細膩,不好用極強奏和手腕,而講究音色的均勻和細緻,魯迪只大普雷特涅夫四歲,但比他更早在西方活躍,他的音樂性格其實和普雷特涅夫非常接近,都不好誇張和賣弄的彈奏,音樂總是平穩而且理性,和早期享譽樂壇的俄國學派大老不同。魯迪的彈奏技巧非常高,這讓他彈起李斯特和拉赫曼尼諾夫最難的樂曲來,也是和彈奏莫札特或布拉姆斯晚期鋼琴曲一樣音粒分明毫無馬虎。這五張一套的錄音,展現了他在五種各具代表性的浪漫派鋼琴曲目上的詮釋風格,這五位作曲家,各具不同的音樂風格、演奏難度和美學背景,魯迪用他非常細膩的手法,彈奏出不同的音樂織體和美感,給了我們非常豐富的一次浪漫饗宴。其中最特別的是第四張他彈了三首華格納的鋼琴作品,這是很少為人所知的創作,另外還選了約瑟夫魯賓斯坦改編的齊格菲牧歌、沃爾夫改編的女武神中的魔火、封畢羅改編的紐倫堡名歌手五重奏、以及魯迪自己改編自威森頓克歌曲集中的夢幻等。另外,第五張中魯迪彈了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和全本的前奏曲,這也是他少為人知的錄音,完成於二零零五年。
帕爾特最精選 2CD
眾多藝人
The Very Best of Arvo Part
Arvo Part
一般人或許對愛沙尼亞作曲家帕爾特的名字不熟悉,但只要看過雲門舞團的「竹夢」,那一定會對其中的配樂從此印象深刻,這份配樂就是帕爾特的作品「鏡中鏡」,收錄在本專輯CD1的第十一軌中。帕爾特出生於一九三五年,是位採用低限主義樂風融合葛麗果聖樂影響的當代作曲名家,他是二十世紀少數以宗教音樂創作為創作大宗的作曲家,八零年代以後落腳維也納和柏林的他,在近年因為蘇聯解體,不再操控愛沙尼亞政局,才又返回祖國首都塔林定居。雖然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多半不受到普羅大眾接受,但帕爾特卻是個特例,他的多部作品,雖然從不媚俗,卻意外地深受大眾喜愛,除了上述的「鏡中鏡」外,他的眾多合唱作品和室內樂作品,像「弟兄」(Fratres)、「悼布瑞頓頌歌」、「鐘」、「心靈白板」(Tabula Rasa),Summa等,都常被電影、電視廣告引用,也是世界各地業餘和專業合唱團經常演出的作品。而他的音樂風格也常被近年來許多科幻和動作電影配樂所模仿,因為這些純淨的宗教頌歌,放在情節緊張的電影中,卻意外的有一種讓人心被揪著的戲劇效果。帕爾特自己似乎知道自己這種完全不受時代品味、流行影響,自走自的創作樂風對現代人心靈的效果,他曾說過,他的作品就像是光透過三稜鏡一樣,聽在每個人的心裡,那道光都帶著一點折射後的不同屈光效果,讓聽的人都聽到一點不一樣於別人的折射和光暈,而這樣總合多人聆聽經驗的效果,集結成對他音樂的彩虹般的投射。這套錄音收錄了帕爾特最知名的十八首代表作,值得您收藏,一再聆聽,感受那每次都有不同光暈折射的音樂洗禮。
拉維香卡最精選 2CD
拉維香卡(西塔琴)曼紐因〈小提琴〉安奴希卡‧香卡〈西塔琴〉等人
The Very Best of Ravi Shankar
Ravi Shankar
拉維香卡在過去半世紀來,象徵著印度古典音樂在西方的提倡者、世界音樂這個概念的宗師和創始人,可以說是過去五十年間激發了許多西方樂手靈感的源頭。他最早是因為和小提琴家曼紐因的接觸而為西方所認識,兩人的接觸激發產生了多張結合西方樂器與西塔琴的錄音和作品,在六零年代那個嬉皮和迷幻藥的年代裡,他是披頭四合唱團心目中的音樂宗師,這位印度西塔琴大師,將這種七弦、以瓢瓜為共鳴箱、鐵線或貓腸為琴弦的「印度魯特琴」,彈出了超越音樂之外的弦外之音,他讓這種音樂伴隨著瑜珈流行到西方世界,讓西塔琴音樂成為冥想與「新世紀」(New Age)運動的催生媒介和靈魂核心。但很少人知道,香卡早年因為家境優沃,其實總是在巴黎夜總會裡過著花花公子、燈紅酒綠的浪子生活,卻因為對西塔琴的喜愛,讓他洗心革面,回到印度重新學習西塔琴,接受嚴格的訓練,中間經歷許多的轉變和信心崩盤才成為日後的西塔琴大師的。而披頭四的團員喬治哈里森在一九六六年也拜在香卡門下學習西塔琴。
這套錄音收錄了香卡從六零年代崛起到近十年的精彩錄音。其中第一份是他與曼紐因合作的「West Meets East」錄音,這份錄音贏得當年的葛萊美獎。第二份錄音是他和爵士前衛長笛手Paul Horn的Portrait of Genius專輯中的選曲。香卡自己的女兒安奴希卡也是出色的西塔琴名家,出過多張暢銷專輯,本片的第三份錄音就他和安奴希卡兩千年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的現場錄音。除此之外本專輯還收錄香卡於六三年與六五年的數首錄音作品。
指揮家慕提慶祝凱魯畢尼250週年誕辰盒裝 7CD
慕提(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倫敦愛樂等【宗教作品】馬利納〈指揮〉聖馬丁學院管弦樂團【序曲與奏鳴曲】
Cherubini Box: Muti Edition
Riccardo Muti
在凱魯畢尼的時代,他被貝多芬視為是同時代中最偉大的作曲家,但是到近代,他的作品卻全然被遺忘,原因可能是他不像貝多芬引領了古典樂派跨入浪漫樂派,而採取了較保守的古典樂派風格創作。凱魯畢尼的音樂風格,承繼十八世紀末威尼斯歌劇學派,也就是Jommelli、Traetta這一派的樂風,這本來在當時是最時興、最多人聽的樂風,遠超過莫札特和葛路克,但卻因為德國音樂界在近代的影響力勝過義大利,所以造成威尼斯學派的歌劇作品無人發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長年擔任史卡拉歌劇院總監的指揮家慕提,才會以前後近二十年的時間在提倡、推動凱魯畢尼的音樂。
凱魯畢尼雖然在義大利出生、受教育,但卻活躍於法國樂壇,深受法國皇家人民的喜愛,他以巴黎為根據地,在十八世紀的最後二十年間,創作了大量的歌劇,可惜其中只有米笛亞、Lodoiska兩劇有演出機會。可惜隨後而來的法國大革命,中斷了巴黎的藝文生活,也深深打擊了凱魯畢尼的音樂事業,過去一向和皇室關係良好的他,只好隱藏自己過去的皇室淵源,重新打造與新政府的關係,但拿破崙不是受過教育的皇族,無法領會凱魯畢尼過於精緻的音樂,同樣的,革命後中產階級當道,主導了當時的劇場音樂品味,他們也不再喜歡古典樂派的矯柔造做,讓凱魯畢尼的音樂顯得過時,這讓凱魯畢尼把自己深厚的音樂功力和創作熱忱,全都投入宗教音樂中,他以寫作歌劇的繁複要求來創作他七首彌撒、兩首安魂曲等宗教作品,他的重心徹底移出歌劇院,在一八一六年為紀念法皇路易十六被處死週年的C小調安魂曲大受歡迎,連貝多芬、布拉姆斯和舒曼都大為讚歎,一八三六年,預知自己時年不多的他,更為自己的葬禮創作了D小調安魂曲,只由男聲合唱團領唱。由此我們可知,凱魯畢尼的宗教音樂,是集合了他畢生音樂知識和經驗的心血結晶。
這套錄音中的宗教音樂作品,橫跨了凱魯畢尼的三個階段,包含了他早期在義大利時的創作,中期創作歌劇階段的八首歌劇序曲,以及晚期的七首彌撒,和兩首安魂曲,可以讓我們深入地認識凱魯畢尼的音樂風格,這是當今樂壇對凱魯畢尼音樂涵蓋最廣、探討最深入的一套錄音。
最美英國古典名曲 3CD
眾多藝人
The Best of British
Various
英國的古典音樂在一直到菩賽爾誕生,才見長足發展,追上歐洲巴洛克音樂的成熟度,但是在他之後,英國的音樂創作陷入後繼無人之苦,只有靠引進外來音樂才能維持眾多的樂迷,韓德爾是菩賽爾之後第一位享譽英國的外國人,在他之前英國引進許多外國作曲家,但真正落地生根且地位不可一世的只有韓德爾,韓德爾也沒有辜負英國人對他的厚愛,一生創作了無數的名曲,回報擁護他的英國人。他的「水上音樂」和「皇家煙火」組曲,就是和英國淵源最深的兩套樂曲。韓德爾之後,英國的音樂創作幾乎停頓,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見艾爾加帶來新希望,他的作品相當有特色,足以和當時歐洲的理查史特勞斯等人相抗衡,也受到他們的肯定,讓英國引為自豪,他的「謎語變奏曲」和大提琴協奏曲,尤其歷久不衰,深受後人喜愛;而他的威風凜凜進行曲,更是連日本卡通「我們這一家」都引用做為片尾曲。比艾爾加稍晚的佛漢威廉士,雖然樂風比他前衛、現代,但也還是寫了「雲雀飛翔」、「綠袖子幻想曲」這樣膾炙人口的優美作品,同樣深受後人喜愛,其通俗的程度,甚至超過許多歐洲同時代的作曲家。同一時期的霍爾斯特,也同樣寫了非常知名的「行星組曲」,其中的木星一曲,經常在英國足球賽事上演出,有著英國第二國歌般的地位。帶領「阿迪瑪斯」樂團成軍成名的當代英國作曲家詹金斯,不走難懂的前衛樂風,而是以新時代和華麗的合唱曲受到歡迎,片中也收錄他知名的作品。英國作曲家阿丁賽爾,在當初因為英國電影「危險的月光」想請拉赫曼尼諾夫創作一首協奏曲在片中使用未果,轉而請他模仿拉氏樂風寫一首協奏曲,結果就是片中著名的「華沙協奏曲」。這份錄音收錄了多位頂尖英國演奏家所演奏的英國古典名曲,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錄音。
理查史特勞斯:納索斯島上的阿莉雅德 DVD
黛博拉沃格特、娜塔莉德賽(女高音)李汶(指揮)大都會歌劇院
R. Strauss : Ariadne auf Naxos
Natalie Dessay/James Levine/Deborah Voigt/Susanne Mentzer/Nathan Gunn/Richard Margison/New York Metropolitan Opera Chorus/New York 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這份演出是為了慶祝指揮家李汶與該團合作四十週年而排出的。李汶是當代少數頂尖的史特勞斯歌劇指揮家,他擁有指揮史特勞斯主要歌劇的豐富經驗,包括莎樂美、意蕾特拉、玫瑰騎士等,但其中他始終覺得自己和玫瑰騎士和納索斯島一劇的關係最親密,原因或許是因為這部歌劇也是史特勞斯所有歌劇中,動用最多女性主角的一部,史特勞斯安排三位女歌手在劇中有優美的詠嘆調和重唱段,堪稱是他所有歌劇中最抒情、柔美的,而這種歌唱性,也正是李汶個人最拿手的。錄於零三年的這份錄影,是女高音沃格特狀況和聲望最高的一年,她其實在一九九一年就是靠著演唱劇中的首席女高音一角崛起樂壇的,因為此角的華麗唱段給了她豐沛的嗓音十足的表現空間。但此劇許多樂迷最想聽的,還是花腔女高音德賽演唱的澤賓內妲,這個角色本來就是寫給花腔女高音演唱,德賽近年已經很少再演出此角,但她的澤賓內妲卻是從她崛起後世界各大歌劇院爭相邀請的,因為她的聲音和個性與演技,幾乎就是為這個角色而生。這份演出採用的是一九九三年Elijah Moshinsky充滿幻想性的製作,因為在史特勞斯的安排下,劇中還要演出一份劇中劇,是描寫希臘神話「伊里亞德」中特洛伊戰爭後,回到納索斯島上孤獨等候阿莉雅德的故事,為了製造這種劇中劇的不同效果,這份製作安排三位女歌手穿上高達三公尺的戲服,在裙底下踩著高蹺,用像華格納指環劇中的巨人方式登場演唱她們最優美的三重唱。這位導演在這幕戲中戲中,藉由滿是星光的深夜背景和華麗繽紛的戲服,成功地捕捉到史特勞斯為這段音樂所寫的那種異國風和神話色彩,三位女歌手在重唱中飄盪於撐得老高的空中,宛如仙境一般,是讓人看過一次一輩子都會在夢中夢到的美好場景。
以上資料由 金牌大風 gold typhoon music [EMI Taiwan] 提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