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 跟著好友前往一個小村莊裡的可愛教會
當起小志工,好友與另一位朋友都是很棒的老師
帶著七位小朋友學「太鼓」,準備十二月底要演出
小朋友的年紀從小二到小五不等,我在旁協助播放音樂
物質缺乏,只好先拿塑膠椅權充太鼓
雖是老舊塑膠椅,敲起來也很有「鼓」的震撼
然後用的也不是標準鼓棒,而是教會妹姊弟兄們自己用硬紙
捲成的硬紙棒,再加上些亮晶晶的裝飾貼紙,小朋友們很喜歡
不過敲太大力會敲斷就是,偶爾會被小朋友敲斷
物質雖簡陋,小朋友們學習心很強
她(他)們大多來自新住民/原住民/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
甚至是失親家庭,總之幾乎都是弱勢家庭
原本家裡所能提供的支持及撫慰,包括有形的錢
及無形的親子溫暖與愛等等,都很薄弱
我能想像他們在這裡學太鼓時的快樂
「有伴」的感覺,確為歡欣鼓舞...
其中有一個動作,是敲完後大家一起擺POSE,側身斜看右上方
然後恢復正常姿勢,再敲敲鼓,然後
再一起擺POSE,側身斜看左上方
我觀察到在這個動作中,小朋友們的眼神始終十分專注
每一次一起看右上方或左上方時
都「乖乖」依老師的指示精準看向右上方的那個燈座
或左上方的那個座燈,很專心,絕不會草率亂看
於是當然整體便呈現非常整齊的畫面
再加上敲擊時節拍一致
看得在場邊當小幫手的我很感動
差點就要流淚
雖然我並非教徒
但真心敬佩教會為小朋友們付出的一切
遙想起當年,也是被父母親拋棄丟給親戚養的
那時如果也有像這樣體貼的大人們
能舉辦像這種「太鼓學習班」給參加,多好!
只可惜都沒有,像we這種家庭殘缺破碎的
不但在小學裡時常承受著某些老師及同學暗示性的集體歧視
甚至往往還伴隨明顯的肢體上及言語上的霸凌
放學後,也都只能一個人待在田裡或河圳邊
玩沙,玩石頭,賞蝴蝶,賞鳥,抓魚,抓蛇,嚇青蛙
或者想像自己是武林高手,手持「神劍」(竹枝)草地上耍來耍去
就像周星馳演的電影《功夫》中主角童年時代那樣
對未來滿懷幻想...
想想,台灣畢竟是進步了
大家終於比較願意正視小朋友需要被愛的權益議題
像《聯合報》最近也開始推出「反歧視」的專輯連載
至少就照顧弱勢家庭的小朋友這方面來看
愈來愈多有愛心的人
結合成「非營利組織」,或與民間「宗教團體」合作
發揮愛心,讓那些可憐又孤單的小孩們,不再可憐又孤單
而能一起得到些許的:愛與溫暖
孩子們呀,需要的真的只是很簡單的「關愛」
願大家也能慷慨給予自己的小孩真心關愛,而非打罵或壓迫
然後行有餘力之餘,也能分一些愛,給那些可憐的孩子們
Lat's GO !!!
這是我近日的一個小小志工心情
與大家分享哦~
^_^Y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