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5-27 05:50:16| 人氣1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念

  這是一篇自己自我解釋的文章,起因於: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教育兒子的家訓。告訴兒子天定之命,可因行善而改變,透由自己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表示非是虛言。

  因為有所求而積善。於是發大願而改造命運,增加自己的福報。

  昨天有位朋友就困惑了。我們介紹這本書給朋友,她卻心生煩惱,有點排斥。這文章,就是因為這樣而寫。

  朋友認為,真正的行善,是發自內心的。怎麼可以因為要求得自己的福報或願望而去行善?這不是真正的善。有所目的的行善,本身已經失去了善的本意了。

  或許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常常聽到佛教徒勸人行善,集聚資糧,為自己造善。聽起來,朋友認為這也是自私的行為。只是為求個人利益而已。與行善的本意相違了。然後,因為不是很了解本意,很多人就誤解了。這讓我覺得深感遺憾。原來的用意及教化是好的,卻因為我們是凡夫,道行不夠,導致一片想真正利益眾人的心,因為不夠善巧,表達不夠完善,初發心沒有立好,所以,讓一堆人誤解了。原來是好的東西,卻反而被排斥,這樣,豈不是太過可惜?

  佛家的「善巧方便」,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若我們沒有做好,可能方法不對,可能表達不佳,不要說「以欲勾牽」談不上,離佛智反而更加遙遠了。

  一知半解,比完全不懂,更加令人害怕。

  行善,求功德的心念,究竟對否?

  這有對錯可言嗎?

  有時候,那是一種教導的方便法門。卻讓人誤解了原意。

  袁了凡先生告訴兒子,算命師說他命中無兒又早死,卻因為發大願行善而改變了命運。並告訴兒子他的方法。一切看起來都是因為要祈求有個兒子,以及祈求功名而去行善。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我的解讀是:袁先生只是把他的經歷及發願的事情說出來,發現改變命運後而告誡兒子,原來命是可以改變的。真正的用意,並不是要為了某目的而求(雖然故事聽起來是如此解讀),然而,我認為看故事不應該只是看他的表面行為,而是要看他真正的深意及初發心是什麼?

  這是一個分界點。

  自然行善無所求,發出真正的悲憫心,福德自然來,命運就改了。

  而書中的教導是,為求功名而發願行善,因為行善而累積了自身的無數福德,因此,最後,命運也改了。

  請問,分界點在哪裡?看懂了嗎?有與行善違背嗎?都有真正行善了嗎?在行善過程中,心念有沒有因此而更改了?

  不管你的出發點是什麼,請問:行善了嗎?真正造福人群了嗎?

  有句話說:假久了,也變真的了。更何況,在行善過程中,或許,自己因為不斷的行善及改過,於是,漸漸地,自己的心念也被改造了而不自知。

  很多事,不要太早下定論。很多感受,也不要太早覺得它是定案。在三千大千世界裡,心念時時在變。但是,善念,卻有可能因為行之已久而變成一種習慣,而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不用刻意,自然就會行善了。

  當你做到行善像呼吸一樣自然,而命運因而改變時,如果,你也想像袁先生一樣去做分享時,你會怎麼說?

  於是,可能起頭是:「如果你行善,真的會改變命運喔!」請問,這樣跟袁了凡先生以自身經驗來教戒兒子,是不是很像呢?其實,我真正要說的是:如果你無所求的去行善,真的會改變命運喔!

  然而,你分享時,會被以為,你完全是因為要改變命運而行善。所以,思想出發的不純正,會讓人認為「有所求而求」非真善,怎有功德呢?

  實際上,真正功德為無形,不是你說看得見馬上看得見。來談功德是為了教化,引導,而非為了求功德而行善。

  我想,我要表達的可能不夠完善。甚至大家看完更加的模糊不清。如果是如此,那也是我的功力不夠,無法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我要說的概念:行善,真的有功德。不是刻意求來的。

  哎呀呀,只能說到此。看得懂我在說什麼的,請自行解讀。看不懂我要表達的,就當欣賞一篇我的自言自語好了。哈哈,盡力了。真不知自己為何要寫這一篇那麼轉彎的……文章。

   黃湘於2016.05.27

台長: 夢想家 黃湘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心的感受 |
此分類下一篇:一朵花
此分類上一篇:挫折~孩子,你盡力了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