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什麼事都一樣,你要求是完美,就得先對它有一種熱愛。因為當你熱愛一樣事物,你通常也會想辦法令它變得更好、更美,甚至希望與它朝夕相對。這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第一次來到JAMES LAW的家,便明白他對CYBERTECTURE的熱忱,的他連生活的私人空間,也把CYBERTECTURE的概念滲進去就知道。
CYBERTECTURE DEFINED
CYBERTECTURE不僅是JAMES公司的名字、新書的名字,更是他的理念,是未來社會建築的新趨勢。照字面解,CYBERTECTURE就是未來(CYBER) + 建築(ARCHITECTURE),但在JAMES看來卻有更深層的意義:CYBERTECTURE不是要BUILD A CITY,而是一種以科技、溝通、媒體來改變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目標是擴闊、設計及創造現在與未來的世界,推動歷史的步伐。
「CYBERTECTURE是希望在人與建築物之間應該建立一個新的互動介面,透過一些SUPERMAN TOOLS去擴大身體以外的空間。傳統的建築著重光在空間內的反射,而CYBERTECTURE則是以PROJECT、VISUAL及LAYER去製造光,營造出更大的空間感。」亞洲都市空間有限,尤其是寸金尺土的香港,居住的地方多多限制,但透過多媒體,我們的視野便可以擴展至任何地方,令「家」的空間不斷擴大。
JAMES的家就是CYBERTECTURE的最佳範例。這裡沒有清楚劃分睡房或客廳,所有區域都是可變的,亦正因為區域的可變性,令屋內的環境及功能充滿可能性,於是JAMES可以把他的家當成休息的地方、當成OFFICE、當成STUDIO,甚至當成RAVE PARTY的舞池。JAMES指出:「我把自己的HOUSE視作EXHIBITION,是希望告訴其他人CYBERTECTURE所帶來的改變。每當來到我的屋就像ENTER AN ART WORK,ALL INSIDE THE CONECPT。」
MAKE IMAGINATION REAL
明顯JAMES有別於一般的建築師或設計師,他對建築、設計及科技都持有獨特見解,可稱得上為一位帶動者及創作者。但JAMES卻謙虛地說:「我覺得人就像一個FILLER,創作力其實都來自經驗。」他說有兩個人對他的影響很大,第一個是他的大學教授。「那時我教授的想像是沒可能做得到的,他曾經設計出一個能夠躲避災難的「WALKING CITY」,一個會移動的城市在六、七十年代是沒可能做到的。不過到了今天就不同了,好像HONG KONG BANK便設計了一個可轉移的DATA BASE,如果其中一間銀行遭到像911般的襲擊,電腦便會立即將所有DATA傳送到另一間銀行。這個概念不就是用DIGITAL及INTERNET來移轉的「WALKING CITY」?」
另一位就是《2001太空漫遊》的作者ARTHUR C. CLARKE。「他的想像力真是天馬行空,人造衛星還未被發明之前,這個概念早已在他的小說中出現,想不到最後竟然能夠成真。記得在《2001太空漫遊》的太空船中,有一部叫「HOW」的人工智能的電腦,當時我覺得好有趣,很想嘗試把它製造出來。後來我幫香港政府設計一個MEDIA LABORATORY便利用了「HOW」的概念,真的造了一個S.I.G.N.A.L人工智能系統,擁有人物聲音辨別系統、以電腦控制的移動牆壁、油壓式升降桌面、人物偵測系統、供控制員使用之畫面等等的功能。誰會想到故事中的幻想是有可能成真的。」
不錯,幻想能創造一切,是推動人類世界向前邁進的力量。我們不是也常幻想嗎?有時我們想做皇帝,又怕寂寞;有時我們想當老闆,又怕事多;有時我們想發財,又怕人偷;有時我們想要老婆,又怕囉嗦;有時我們想煮飯吃,又怕要洗鍋;有時我們甚至還想打人一巴掌,卻又怕惹禍。結果每個人活在世上,好像都是想得多,做得少。而能夠MAKE IMAGINATION REAL的人又有多少?
JAMES就是其中一個。
CYBERTECTURE正是JAMES的想像,而且正逐步實現,他將CYBERTECTURE的理念滲入了每一個他曾負責的項目中。看過電影《2046》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啟發,因為當中的未來城市正是JAMES親自操刀,展現了完全CYBERTECTURE的城市面貌。
現在,我們不妨由他的家開始,細心欣賞及消化這個人與空間之間的新關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