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Y IN PARIS
因為巴爾札克、普魯斯特、福樓拜、波特萊爾的文章,我心目中的巴黎一直充滿著一份可洛洛風情的浪漫。我想,如果可以重新站在十九世紀末的巴黎街頭,重新觸摸得到、聞嗅得到、看得到那個時代的美好巴黎,那會是多麼美好的一次旅遊經驗。當然現在的巴黎與十九世紀的風光已經不盡相同,但幸好巴黎是獨特的,這個城市仍然是全世界公認的浪漫、時尚、藝術、思想之源泉。因為往昔的記憶與古老的氣息均一一保留在那街頭的轉角,只待你重新遇上。
時間旅人
在威尼斯完成雙年展的採訪工作之後,見有幾天空閒的時間便決定到巴黎走一趟。以前從未到過巴黎,由於大學時主修文學,一天到晚都在尋找不同的外國文學著作,特別喜歡《高老頭》及《追憶似水年華》,漸漸對法國產生情愫。後來看到jean cocteau一部叫《詩人之血》的電影,當中那個男人走進鏡中水花四濺的景象,實在叫我震撼。當時我想,是個怎麼樣國家,竟然可以孕育出如此多天才?從此,那份屬於十九世紀的激情至今仍叫我不能忘懷。只怪自己好奇,對法國一直懷有浪漫的幻想。而阿倫雷奈、杜魯福及查布洛還不斷反覆說著這繁花盛放的藝術文化,或是發生在街頭的新浪潮故事,當中有喜悅、有哀傷、有憤怒,也有黑色幽默。所有所有,都成為了幻想的防腐劑,也成為我要到法國的推動力。
飛機早上七時抵達巴黎,晨曦未現,城市正處於晝夜交替準備狀況,第一口在巴黎呼吸的空氣感覺特別寒冷。從機場到酒店的車程大約一小時,由高速公路進入市區,一排排傳統的歐陸建築物驟現眼前。經過凱旋門之際,早上微弱的第一道光線從雲霧間透現,伴著那英魂傲氣的歷史之門,彷如電影鏡頭的景象格外迷人。驚鴻一瞥的凱旋門已叫我動魄驚心,轉眼一看,遠處的艾菲爾鐵塔原來已經從霞霧中露出半段身影。我所知的城市閱讀方法,便是利用建築物作為總體印象的起點,由一點,慢慢擴展至面的「認知圖」(Cognition Map)。而巴黎的結構,便是明顯地由凱旋門開始,呈星形的放射性連結。透過這些地標,我終於確實地知道,我來到巴黎了。
用過早餐之後,我便走到巴黎的街上。總覺得旅遊的最佳方法是步行,只有在步行的過程中,才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流動,以最自由最自我的情感遊走在異國人的生活中,得到的才是最真實的經驗。再次走到達凱旋門,從圓拱的門檻前眺望香榭麗舍大道,這條1709年兩旁植滿了榆樹的中心步行街,貫通帶動了兩旁奧斯曼式建築的興盛。現在這些古典的建築大都已成為巴黎的高檔餐館、高級飯店或高檔寫字樓的所在,而香榭麗舍也成為了法國現代品牌的一個展示櫥窗。只有它的外表及名字還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夢,並交由凱旋門守護著。
古老的建築物、現代的機械、歷史的遺跡、潮流的先驅,不同的人在巴黎穿梭著不同時代,從古到今,又由今到昔。這刻我才才發覺,巴黎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時間感」,彷彿這個城市有自己的時間,特立獨行於世界之上。在這裡,時間彷彿已經停止走動。舊日的餘韻與現實的生活早已結合,自己一個人在靜止的時間裡移動,可以讓自身的體驗去把握的時間,時間在事物之內展開,並由身體保留了記憶。這是巴黎獨有的。於是,我決定要在靜止的時空中,嘗試找回那些古老的夢。
尋找氣味
自從《Da Vinci Code》一書推出以後,到羅浮宮博物館的人數激增,尤是要一睹名畫《mona lisa》的觀眾,人數多得要令羅浮宮方面為她另覓一個新地方。現在她正安睡於denon展館的二樓六號室。當然,即使不是《de vinvi code》的出現,羅浮宮博物館每一日也是人山人海,貴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之一,羅浮宮的藝術珍品收藏量,絕對是驚人,要追塑源頭,其實最早期的羅浮宮於1793年已經開始開放給市民參觀,那時的規模當然比較細,而且收藏品亦不多。隨時日的流逝,羅浮宮的藝術珍品愈見豐富,於是博物館的規模亦愈來愈大,直到1989年羅浮宮終於作出了大型的整頓,由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終於完成,整個羅浮宮的結構更完備,更增設了餐廳、書店等的額外設施。
羅浮宮總共分三大館:denon、sully、以及richelieu,各自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當中包括繪畫、素描、版畫、雕塑、以及大量的出土民物,尤其是古埃及方面的民物,更是羅浮宮引以為傲的地方之一。名畫方面,首當其衝無人不識的當然是《mona lisa》,另外的還有fragonard、rembrandt、rubens、以及leonardo da vinci等名畫家的作品,而雕塑方面,則不可不提《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此雕塑早於公元前二百年已經完成,一直被譽為是勝利的象徵。羅浮宮的總面積相當大,要完全欣賞所有的展品至少要花兩至三日時間,館內設有一些講解團,由專家帶領大家認識館內的藝術珍品,同時亦有一個無線電導遊服務,大家可以邊走邊發掘有興趣的藝術品逐一講解,相當方便。有巴黎的藝術家朋友告訴我,在法國的藝術展覽很多,不過永遠新不如舊,要找靈感的話,去羅浮宮走一趟便已足夠。
留連在羅浮宮的時間,雖然沒有為我的靈感帶來什麼衝擊,不過卻有另一方面的得著:味道。是的,尋找味道。現今資訊發達,透過互聯網,我們的眼睛早已走遍世界各地,風景可以被拍下,音樂可以在唱片裡復活,但,只有氣味不能盛載。嗅覺非要親身經歷不可。在羅浮宮裡穿梭,可以嗅到油畫味、雕像味、石壁味、陳年木味……都是遠古保留下來的氣味,只要閉上眼睛便可沿著歷史的痕跡,讓展示櫥窗深處的寂靜、浮現在畫布上的模糊人影,瞬間的接觸開啟了通往過去時光的入口,不知不覺地重新連接起我們和舊時人們之間的時間裂縫,重溫文藝復興的點滴。
古典內心
離開羅浮宮時天色已暗,郁郁鬱鬱的,卻沒有下雨的跡象,也不像會打雷的樣子。側耳傾聽,也聞聞空氣的氣味。可是沒有一點改變的地方。今天巴黎的中心主題似乎是「維持現狀」的樣子。走過塞納河,想起《紅花俠影》中夜晚泛舟,衣香裴影的情節,耳邊恍然響起蕭邦的夜曲,浪漫而淒美。還有紅磨坊和巴黎歌劇院的藝術魅力讓人心動。這條流經巴黎的塞納河水將整個巴黎市區一分為二。河的南面被稱為左岸,河的北面為右岸。儘管左岸的歷史遠比右岸悠久,但它卻未曾得到過什麼大的發展。右岸以其金錢、貿易、權力和高雅,形成了巴黎的貿易、金融和消費中心。那裡是成功者的樂園,是繁華、璀璨、成熟、優雅的象徵,但左岸卻以其活力和知識而取勝。那裡活躍著索爾邦大學和拉丁區的青年學生,聚集著蒙帕那斯的畫家和詩人,當然也少不了聖日爾曼街的哲學家。即使在把古老的街區逐步納入現代化的今天,青年和學生依然是左岸的象徵。
走過石橋便來到塞納河上的西岱島(ile de la cite),眼前出現的便是巴黎聖母院。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物,由Maurice de Sully設計,始建於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其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分成三部份,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彎的門洞。門洞上方是「國玉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廿八尊雕塑。1793年,法國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是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搗毀。但是後來,雕像才被恢復原狀。進入聖母院內,氣氛更加肅嚴。我想起雨果的同名小說《巴黎聖母院》(或叫鐘樓駝俠)裡的一句:「儘管外面是千變萬化,可是它的內心還是古典的。」或許甚至可以作為巴黎的寫照。
地下遊吟
最繁華最先進的城市往往擁有最古舊的地下火車。紐約如是,倫敦如是,巴黎也如是。地面是世界的中心,underground 卻完全是另一回事。為了趕上在艾菲爾鐵塔每小時一次的燈飾閃爍,我坐上了巴黎的地下火車。受Gaspar Noe電影《Irreversible》影響,的確對巴黎地下火車有一點偏見,但時間所迫也照顧不了這麼多。當走下樓梯之際,突然傳來《teach me tonight》的風琴爵士樂旋律,原來一個黑人正在吹奏風琴。在那些縱橫交錯的地道裡,並沒有太多人願意為他久留,正如上百年的車站儘管翻新多次還是滲著一陣霉味,我不像說他的演奏很動人,不過一個老邁的黑人拿著一支老邁的風琴吹著一段老邁的旋律,的確為這個地下的車站添加了一首相當貼切的background music,也像一個浪漫淒美的電影開端。
鐵塔凌雲
要體會巴黎的浪漫風情,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天幕低垂之際登上艾菲爾鐵塔,落日輝映晚霞,等待星辰交替的巴黎夜景,是巴黎的沈靜之美。當登上塔頂,整個巴黎舉目所見盡收眼底,我更加確信巴黎與艾菲爾鐵塔是連在一起的。因為世界上實在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襯得起艾菲爾鐵塔,也很難想像如果巴黎沒有這座鐵塔會是怎麼樣。Fiona Dunlop曾說:「它可能會很老套陳腐,但事實卻不然。艾菲爾所創造的工程奇蹟,展現出強而有力的輪廓,這景觀至今仍令我震撼不已,特別是當它纖巧、如蕾絲般的鋼鐵結構在夜裡躍入眼簾之時。」的確,艾菲爾鐵塔的美是人工的美,也是科技所展現的美。現在鐵塔在日落後至午夜間,每小時都會有10分鐘的燈光表演,整座鐵塔的燈泡都會亮起,並發出耀眼的光芒。此時的鐵塔顯露出浪漫風貌,同時也提供一個燦爛輝煌的景觀──無論是「通住無極的階梯」本身292,000瓦的照明,或是在它腳下如地毯般開展的夜巴黎。
一份浪漫
不知道是受了詩人的影響,還是因為日落巴黎的醉人?只覺得巴黎實在太浪漫。走過香榭麗舍大道,經過凱旋門,遠望巴黎鐵塔,我們雖然不是遊客,但也會做一些旅行時該做的事。一切,也只因巴黎實在太美麗。
奧地利作家Stefan Zweig曾說:「誰年輕時曾在巴黎生活過一年,從此他的一生都將擁有無可比擬的幸福回憶。哪裡都難以和巴黎相比……巴黎將自己奉獻給了所有人。」其實甚至縱然只是浮光掠影的旅遊行程,巴黎的一切一切,也像電影般,帶著脫離現實的抽離。
總覺得巴黎本身更像一個國家。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混雜了不同的文化,擁有悠長的歷史,發生著數之不盡的故事。在離開巴黎的飛機上,我什麼都想不起,只記得,巴黎的浪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