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5-07 17:27:36| 人氣7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如何記憶五月天?

5月,康乃馨花香是大眾最熟悉的味道。味道是記憶的媒介,加上各種感恩徵文
絮語傾巢而出,誰人不記起偉大的母親節?殊知文字表述形成了話語空間,空
間塑造了記憶。沒有了文字記載,記憶也將不見。(但這並非絕對性的說法,
有創意的作者,會懂得堆砌記憶的點子,黃錦樹《刻背》〈訴求〉篇,亂碼加上4頁黑紙,莫不在塑造“訴求的黑色記憶”?!)

我鍾愛的一位學者畢恆達,在《空間就是權力》開宗明義即點明:“空間將凝聚記憶”,但端看身邊每一種記憶空間的開拓,有所凝聚也必有所區隔,特別是“話語空間”如媒體話語、學術話語或知識話語等,背後密織著一套隱性的權力運作與社會關係,自然含有排他個性。怎么樣的話語、怎么樣的內容、怎么樣的敘述方式,都是有意識的選擇。

訴說5月的話語空間,也許我們看得見對母親節、勞動節、新聞自由日,五四運
動等紀念或反思文章。但五一三事件呢,為何年復一年,仍無法開放詮釋邊界,重建歷史記憶的基礎。另,在5月尾行駛的末班列車──曾在民間掀起波瀾,隨即構成評論人罷寫的“南洋收購事件”,是否會因一周年身份,喚起大眾的記憶並展開論述空間?若不,這意味著什么?

節日,是傳統與現代銜接的紐帶;歷史,卻是過去與現在賡續的資源。歷史需要反思,才能為思想資源增量;歷史需要批判,才能沿舊革新。這一些,都有賴以獨立的反思話語空間與批評的立場,但目前馬華社會陷入“二重困境”:一是民間的話語空間不斷被壓縮與宰割,二是大部份評論人處於“失語”狀態下,社會記憶與批評空間,不斷在變形,特別是公共媒體,最能表現民間話語單調或多元化的場域,如今呈現出不可思議“統一”與“標準化”的官方論述。

話語的權力很重要,誰掌控了話語空間的權力,就等於掌握了某種記憶,甚至是歷史記憶的詮釋權。歷史學者王汎森就曾指出,在專制的明清時期,官方強制性的行為如文字獄、禁書運動、對書籍刪改,引發了大眾自我壓抑的後遺症,逐漸把一些記憶抹掉。當時官方嚴密控制所有的話語空間,包括學術與知識的詮釋權,構成意識形態話語空間的權威性與合理性。居今識古,如何開拓更寬闊的民間話語空間,及避免話語空間收縮而使思想內捲,一樣是今日不可逃避的課題。

民間結社、辦雜誌或演講,不吝為空間開拓之方法。像台灣標榜論政而不參政的“澄社”,企圖以知識分子話語發出諫言;新加坡年輕學人結社的“圓切線”,冀創造以學術關懷社會的話語空間。像《人文雜誌》、《小辣椒》、《備忘誌》、《蕉風》(甫於4月復刊)等,提供不同話語的表述與思想交流,能互相激盪,也互相制約。又聽聞有人欲恢復書院文化傳統,難免令人遙想古時書院講學或清議風氣,若此為真,或能帶來另一股清新自由思想的空氣。

上個月尾,在新山柔佛古廟觀看了一齣潮劇,是孟姜女萬里尋夫,卻遇上貪涎美色與錢財官大爺的故事,結局當然是官大爺落得被懲的狠狽下場。類似的民俗文化表演,實寄託了民間百姓的心聲與願望,欣賞著表演者豐富的肢體動作與語言,頓然體悟這莫不是更形象化的民間話語空間,由此聯想劇場、街頭演藝等,也同樣可以掌握民間的發言權,傳達訊息與理念,並自行鑄造不具官方意識的記憶


要避免記憶被壟斷,想必不能不更主動地,開創更多的話語空間及多元的詮釋模式,否則社會始終是表現壓抑的一面,而隱藏了它可提升的一面!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7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論文】報紙副刊與文化權力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無趣文化如是說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