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04 21:54:12| 人氣2,2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四思想啟蒙是「退半步,進兩步」?


左起:李元瑾教授、金觀濤教授

 金觀濤在新加坡的第二場演講是公開講座,談「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啟蒙運動」,地點在位於大巴窰的《聯合早報》禮堂。這場演講與南大校園的聽眾群組成很不一樣,儼然以老華校生、中國移民、文化人,還有從中學動員而來穿著藍色校服的中學生為主體。我瞄了一下,學生座位席有一個牌子,原來是華僑中學的學生。

當天最惹人注目的,或是那位在發言時,特別強調自己是從印尼飛過來聽演講的印尼華人。站在麥克風前時,手上不忘拿著最新一期題為「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的《亞洲周刊》。另,出席公開講座次數多了,很容易認得一些老面孔,還有一位忠誠的孫中山的信徒,無論什么演講主題,都能把孫文的豐功偉業搬出來。這一些,似乎成了聽演講一貫的風景線。

不曉得是否溝通上的問題,金觀濤大概只講了35分鐘,突來的「句號」仿佛讓聽眾們有一股措手不及的感覺,連自己心裡也在問:哦,結束了。不過這35分鐘仍言之有物,有所言,也似有所不言之處。

首先,金觀濤提到,以中國文化現代化角度來審思五四的啟蒙意義,在哲學界引起很多的爭議,學者們對五四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一、反傳統造成文化斷裂;二、強調個性解放,最終卻完成了意識形態的更替,導致20年代的中國社會即是以意識形態來整合社會。

另外,他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從18401980年,很明顯歷經了兩次經濟高度成長的階段,第一次是20年代,第二次則在80年代。而在20年代到80年代期間,中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的緩慢,或有停滯。有趣的是,19001920年代,跟今天看來很像,處在與全球接軌的年代。而今日中國的城市面貌,例如上海,也是在20年代奠定的,說明了現代化促成了城市發展中「現代社會」的形成。然在1905以後,政治意識方面要求以憲政為主,才開始了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不過高度與快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弊病,包括沿海與內陸的隔閡、城鄉之間嚴重的對立與差異(貧富、階級),更嚴峻的挑戰是鄉村體系的瓦解。

金觀濤繼而指出,「五四」正是對前現代化階段的基礎上進行批判與反思,例如重新思考在1895年試圖把家長制推入私領域,卻主張在公領域引入西方價值的說法,此即梁啟超所主張的二元想法。說到這,會發現接下來,金觀濤在談公私領域的價值基礎時,頻頻用了「一元與二元」的講法來解釋梁啟超與胡適在公私領域價值建立基礎的差異。他用了一個很生動的譬喻說明胡適等人否定了前半段的二元,認為應該全盤學習西方,也反對傳統,其實是一種「退半步,進兩步」的做法。不過無疑的,後來的五四運動(1)把啟蒙工作推行得更徹底(2)愈加強調個人獨立(3)推動了白話文運動,仍然有很大的貢獻。

至於80年代,是第二次的思想啟蒙,那時知識界全盤反思傳統,但與五四時期的反傳統經驗有別。當時轟動華人世界的《河殤》即是用了批判的眼光,重新看待中國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作為這部紀錄片的顧問,他不諱言說,今日重看《河殤》確實有些不同意當時對傳統的一些看法。不過《河殤》帶出了一個重要訊息《河殤》的態度代表著「中國的現代態度」。可惜是80年代的啟蒙工作推行十年後被中斷了,因此真正的轉型未成。

「所以要把「五四」放在現代化歷史長程中來看待,如果把中國的社會轉型視為兩次的現代化過程,那「五四」可說是未完成的啟蒙。」90年代以後,基本上是思想與啟蒙的缺席,金觀濤認為應該要回到80年,那樣中國思想的現代轉型才能完成與成熟。

至於有所未言之處,我所好奇的是發生於80年末的「六四」,對啟蒙運動來說代表著怎樣一種挫折?

 

台長: 踐實山人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