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03 22:04:33| 人氣3,4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觀濤:我研究的是「萬花筒的碎片」



左起:王宏志教授、金觀濤教授。

受南大中華文化語言中心教授基金的邀請,金觀濤在新加坡有兩場演講。第一場在南大校園舉行,題目是「從觀念史研究看中國近現代的分期」;第二場是公開演講,談「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啟蒙運動」,地點設在聯合早報的禮堂。當天緊接下來,還有一場座談,主題是「五四運動與新加坡華文知識份子」。這裡先談談第一場演講。

 

說來真巧,未知金觀濤將前來新加坡演講之前,莊永欽先生就跟我大力推薦金觀濤與劉青峰的新著《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當時知道他們負責主持一個大型的數據庫計劃,長達十餘年的時間,這個數據庫中不只收錄文字,也收錄原版影像,目前含有一億兩千萬字。對研究近現代政治思想、中國社會與文化轉型、現代化與現代性或對西方知識接受狀態特別有用。《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這本書亦是該計劃的成果之一。沒想到後來就知道了金觀濤成為今年陳六使基金講座的受邀者。

「從觀念史研究看中國近現代的分期」談的是一個如何進行「歷史分期」的問題。按以往的做法,中文學界一般是以重大政治事件為不同歷史階段的分水嶺,金觀濤卻認為該分期是受到「半殖民半封建」意識形態的影響,是對歷史的扭曲,故提出應以「思想觀念」為界分,「以思想來劃分歷史」的主張。我覺得這與金觀濤如何把握所謂「近現代」這個歷史階段是有關係的。對他而言,如今我們所認知的近現代,是「在西方衝擊下向現代轉型」的中國社會。人們注重在西方衝擊下的中國社會邁向現代化與思想現代性的歷史過程,但不能否認的是,終究是人的觀念在推動,因此對人的思想的分析,把握思想觀念的變化便至關重要。

 

金觀濤一開始提到了「歷史文獻數據化」的重要性。它不但改變舊有的歷史研究方法,也提出一套供不同於傳統研究思想史的方法。這樣的工作在90年代以前不容易做到,因為那時還沒有相應的技術,電腦軟件的開發仍很有限。隨著技術的進步,加上90年代中葉以後的語言轉向風潮的衝擊,「人─社會觀念─辭彙」的互動關係,有關現代觀念的起源,在辭彙上可以找到痕跡。他與劉青峰主持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研究數據庫」,把1830-1920年的歷史文獻輸入電腦,通過關鍵詞的檢索,可以追溯近現代思想觀念的變遷以及對西方知識觀念接受的狀態有所了解。這些歷史文獻包括了各種文集、傳教士的資料、奏摺、雜誌與報刊等。

 

與此同時,他也藉由一些重要的關鍵詞來重構中國的現代觀念形成的歷史演變。「從理入文」的他,特別重視空間與時間的因素,嘗以量化方式來說明辭彙的普遍使用狀態,再尋求解釋的可能。因此對現代性與現代社會的解說,他採用了四組關鍵詞,即個人權利、民族國家、工具理性、現代社會行動。在第一組「個人權利」的關鍵詞是「權利、個人與社會」;第二組「民族國家」的關鍵詞是「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第三組「工具理性」的關鍵詞是「公理與真理」;第四組「現代社會行動」關鍵詞則是「共和、民主與革命」。

 

通過對這四組關鍵詞的分析,包括這些辭彙第一次出現是在哪一年,當時知識界如何解釋它,而幾時開始這些辭彙才具有西方知識的內涵等,最後得出形成現代觀念的歷史變遷──在1900之前是以儒家思想對應西方思想吸收時期,1900年以後則是全盤學習西方知識的時期。

 

最後金觀濤也說了一句發人深省思的話,他說:「我不研究萬花筒(意識形態),我研究的是萬花筒的碎片(觀念)」。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3,4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會議/演講紀錄 |
此分類下一篇:五四思想啟蒙是「退半步,進兩步」?
此分類上一篇:金觀濤之演講訊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