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19 02:14:33| 人氣1,6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欄】馬來西亞有「逯耀東」嗎?



最近台灣教育部修改高中歷史教科書,無論是有關台灣定位(主權)的法律依據,抑或中國史成為外國史的爭議,讓人在在看見歷史如何可以被摧殘與扭曲,並為政治目的而服務。歷史學者成了移花接木的剷子,早已失去了學術與政治間分際的拿捏。所有的資料,不過供以堆砌一個充滿政治意識形態的歷史圖像,於是,歷史成了政治的墊板。

但在台灣,有反面也會有正面,始終會有一股制衡力量出現,雖然其聲音也許微弱,但逆流的提昇力量,可以防止墮落下降的速度。獨異,不只是避免流於庸俗,它尋求的是忠於真實,並擁有說真話的權力。

日前台大歷史系退休教授逯耀東投書於《聯合報》,信函寫給與他有至深情誼的兩位入門弟子周樑楷和黃清連。兩人皆是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程綱要小組的委員,周樑楷還身負總召集人的職務。逯耀東的信,情真意切,有溫情卻不含混,有深意卻不大意,語重心長勸戒兩位弟子,莫忘歷史工作者的本位與初衷,也莫讓政治摧毀了歷史工作的價值及其社會意義。歷史雖不能重建真實,但可以重建一個接近過去的事實;而歷史更無法任意的拼湊與剪裁,淪為裝飾歷史或拼盤的歷史。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逯耀東在書信中,引了他的左右銘,惕厲兩位弟子──「不論受到怎樣的摧殘和損害,不論被壓榨得如何扁平,人就是人,人必須站著走路,因為人是有脊樑的!」人是有脊樑的,說得多么鏗鏘有力。史學工作者的獨立尊嚴,不需要裝飾的光環,不需要名利的加爵,只要謹守崗位即可。而史學者的最後一道防線,拆不得,更收編不得。

學術勿須政治光環

這樣的一種呼喚,表現了對歷史真誠的態度,也表現出對權威的抗拒。在目前政治圈套與花招日益繁複的今日,學術人員如何能保持清醒的立場,不受權力的誘惑,也不媚俗於權貴,已成為最大的考驗。尤其是歷史工作者,筆削春秋大義,著述過去、鑑知未來,莫不為權力者所惕怵。如果反為權力者所利用,就已失去了歷史的真諦。

以往陳獨秀曾說,中國學術不發達的最大原因,是學者不知學術獨立的神聖。而寫出《中國政治思想史》巨著的蕭公權,更曾在〈學術獨立的真諦〉說:「所謂學術獨立,其基本意義不過就是:尊重學術,認學術具有本身的價值,不準濫用它以為達到其他目的之工具。」這一些,都是聲如洪鐘的警惕之言。但如今,歷史山河儼然已變色。

叩問「馬來西亞有「逯耀東」嗎?」的迫切,自是期待馬華社會也會出現如此的學者,在學術與政治之間,不含糊以待,或以此代彼。而在關鍵時刻,仍能發出清醒的聲音。學術工作者如何能夠疏離而不逃離,更不會主動靠攏政治,讓政治不得以緣飾學術,讓學術亦不被套上政治的繩索,應是無時不念茲在茲的事。若不,不只將模糊學術的工作崗位與自身的倫理規範,最大的戕害,或使一小撮人為獲得政治光環的加持,而趨之若鶩。學術成為政治的工具,偽學術將盛矣。

華社的中文學術根柢本弱,需要大量有心人做翻土工作,讓長久僵硬的土壤開始鬆弛,讓清水得以灌溉,才可種植等待結實。那不是像政治人物在某某動土典禮,象徵式的用鋤頭鬆鬆土,供媒體攝影的用途。學術的栽種,自有其一套生長的機制,無法拔苗助長,過多的光環與鎂光燈,只會扼殺其生機。更關鍵是,人有脊樑,樹有莖,讓其彎曲,就無法長得挺拔。

再加上華社有一瘧疾,似乎是「混」字當頭。政黨熱衷辦學校,華團熱衷搞學術,輕「本位」而重「越位」,自是容易本末倒置,混淆自我應履行的工作崗位。另外則是「打混者」泛濫,像假博士之風得以盛行,即說明了我們向來缺乏一種嚴格並嚴謹的審事態度,更缺乏一套檢驗標準,以致浮誇言行及崇尚偽學術之風,四處瀰漫,「假」之由來,實有原因。

本位不守,尊嚴不護,最終會喪失自我的獨立價值。不只是針對歷史工作者,逯耀東的呼籲,對我們而言,也是一記棒喝。




台長: 踐實山人
人氣(1,6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評論/文論 |
此分類下一篇:【專欄】他們希望的不只是閉嘴
此分類上一篇:【專欄】《朱熹的歷史世界》論爭繼續蕩漾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