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詠黛,人稱黛媽咪,總是洋溢溫暖的笑容,周身正能量,蘊含的是來自多方面的能量融合,包括母性、文學素養、佛法修為、擁抱人生的熱情。黛媽咪,令人如沐春風。
1.中興新村長大的活潑女孩
汪詠黛在台北市出生,成長於中部,自南投縣中興新村光榮國小、台中市曉明女中(國中、高中)、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在中國時報一路做到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27年後退休,致力推廣閱讀、生活寫作,親職教育宣講。現任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讀報教育講師、親職教育講師。
從小喜歡看書、讀報紙副刊,這跟爸爸、姊姊都愛好閱讀有關。說到琦君、林海音、孟瑤、羅蘭、薇薇夫人等作家,她如數家珍。當時盛行「閨閣作家」一說,此詞帶有貶抑,但她理直氣壯地說:「閨閣有什麼不好?」儘管如此,汪詠黛個性有相當男孩子氣的部分,既活潑,又正好屬猴,從小愛爬樹,還參加田徑隊、合唱團,跳土風舞、練綵帶舞,小小中興二校的社團幾乎都參加,而這些外向活動絲毫不影響她對閱讀的鍾愛。
她很早就意識到,讀書是可以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事,甚至早熟地認知相信,文字是最能安頓身心的停泊之處。
住在中興新村的公務員省府宿舍,非常幸福,因為中興會堂有個大圖書館,另有學校的小圖書館,讓汪詠黛從小徜徉其中。而父親也重視教育,會到台中「中央書局」買書給孩子,或者讀給孩子聽。她還記得小學時,聽父親講《未央歌》,她把就讀台中女中的大姊投射為書中的伍寶笙。念輔大歷史系時,最喜歡讀傳記,此正受到父親的影響。
汪詠黛有一篇刊登於2017年9月13日聯合副刊「文學台灣」專題——南投篇的文章〈中興之歌〉,談述自己在中興新村的讀書成長過程。以父親一份微薄公務員薪水,五個孩子的小學學費尚且需要靠借貸,但45年次的她,原本等著進南投市中興國中做第一屆國中生,卻在小六下學期的某一天,被父親告知:「聽說台中市有一所不錯的女校,是天主教修女辦的曉明女中。黛黛,妳去補習,考考看。」
她還記得父親一面幫兩個弟弟夾菜拌飯,一面輕鬆說:「別擔心,妳只要有本事考進去,我就有本事讓妳去讀。我多寫點稿子賺稿費,媽媽也會車繡學號、繡枕頭套,想辦法『變』出學費。」
「一介書生,靠一枝筆,泡杯濃茶,伏案到天明,這是我半夜起床如廁,常見的父親身影。」這是汪詠黛心頭永不散卻的風景。
2.全力以赴,擔任中時編輯
從曉明女中、輔大歷史系畢業後,汪詠黛在職場上發揮所長,充滿幹勁,歷任中國時報新聞主編、撰述委員、休閒組組長、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對於自己的生涯選擇,汪詠黛有感而發:
「我覺得了解自己非常重要。我知道必須從自己的興趣著手,當找到方向,自然就會充滿熱情地全力以赴。像我進中國時報之初,一心學做個好編輯,醫藥新聞、司法新聞等都得經手,不能不懂,不能『挑嘴』,就得像海綿一樣,努力自修、快速吸收。」
她笑著說,她從來不敢自我感覺太良好,但會肯定自己的努力再努力,不妄自菲薄。雖然自知比較「拙」,但正因如此她更要「勤」,勤能補拙。例如大學時為了拿獎學金、減輕父母親的負擔,她總是力拚前三名。
父親從省府調至台北市政府,擔任民政局主任秘書時,汪詠黛剛考上輔大,那個暑假她立即跑職業介紹所,當起小保母賺學費,24小時陪著一個2、3歲的小女娃,睡覺就鋪張草蓆在娃娃床旁邊睡。她還記得,第一天坐在沙發上唸書給小女孩聽,立即被那家的婆婆斥罵道:「這裡不是妳坐的!」她立即從沙發上起來,改坐旁邊的小板凳,不敢說委屈,因她知道這時就該忍得。
她一直記得,小一時聽老師說,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何不笑著過一天?後來上佛法課,更加懂得要接受自己;不要見不得別人好,要見賢思齊。在報社工作時,她不傳話,是非不入耳,因她相信自己可以選擇做個什麼樣的人,奉行簡單原則「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也不看輕提升自我的能力。
很有趣地,她在辦公桌上放個小沙彌的撲滿供大家使用,如果有人遇到生氣的事,罵完了,就投錢進撲滿「消口業」,同事間相互激勵。這些智慧,不僅應用在讀書和工作上,她也全方位地應用在生活上。
3.為母則強,親子教養有一套
報社工作無疑是高節奏、兢兢業業的,她不無壓力,甚至身體出現小病小痛。但這是她「擇其所愛、愛其所選」的工作,若有不順遂,都被她自我鼓勵,在「呵呵呵」的笑聲和對報社編採工作的熱情中化解。
身為職業婦女的她,在感情上也不拖泥帶水,選擇與初次戀愛6年的對象結婚、生子。兩個兒子她都放在身邊,每天和先生輪值照顧,需要時,就僱請「貴森森」的保母到家裡協助。她笑稱:「我賺的薪水轉給另一人,既能親自陪伴孩子成長,又能保住工作,很划算喔!」
有時必須趁把孩子哄睡後電訪,還有段時間鼓勵先生赴美念書,她獨力撐一個家;同時,每個月要交七篇專欄稿,在工作、育兒、興趣之間蠟燭三頭燒。使她撐過來的,正是「為母則強」——她滿滿的母性與信念。
在報社的工作,汪詠黛是從一個小編開始受訓練,晉升到核稿、寫評論專欄,從安排新聞版面到企劃、採訪全方位編採人。對於生活版面,她格外具敏感度,符合版性的生活藝文稿件她寫來得心應手,尤其擅長寫家庭問題;漸漸,別的報章雜誌也紛紛來邀她寫專欄。如此忙碌,蠟燭三頭燒,汪詠黛除了以母性支撐,還懂得一項生活哲學:凡事只求盡力,即可豁達,「否則我的身體早就垮掉了。」她說。
每天去報社的路途很長,早期還沒有捷運,有時她搭公車,有時搭火車到萬華,這也是汪詠黛把握機會寫作的時機:只要稿紙攤開,在哪裏她都能寫。令人驚訝地,筆耕多年,從「少婦黛媽咪」到「陪孫黛奶奶」,從報社編輯到如今仍四處推廣閱讀、寫作、讀報教育、親職教育為志業的斜槓女,她在家卻從未擁有一間專屬書房。
「是的,從未擁有,但不哀怨,也不擔心吳爾芙這位女性主義祖師奶奶會怪我『不長進』。因為根據我的理解,吳爾芙的呼籲是希望女性藉由擁有一個實體空間,進而擁有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而我覺得要讓自己的心靈自由、思考自由、創作自由,何需受限於『倚賴』一個實體空間?如果『哪裏可以閱讀、寫作,哪裡就是我的書房』,這應該也是21世紀女性的一種自由體現吧?」
4.推廣生活寫作,不遺餘力
如此,汪詠黛擁有的是一間「霸氣書房」——她很感謝丈夫和兒子的配合,畢竟寫作需要安靜思考,拿毛筆抄經更要靜心;當她希望在沒有酒櫃只有書櫃、書架的自家客廳動筆時,只要說聲:「請把客廳讓出來,謝謝。」這裡就成了她一人獨享的大書房。
她說,「即使當年我寫柏楊策劃的《重返異域》,在客廳臨時加張桌子放置參考資料、書籍,以及從泰北採訪的成疊筆記本、好幾盒錄音帶,加上必備的電腦,客廳被我一人佔用長達一年的時間,他們也是二話不說全力支持『寫作皇帝大』。」
汪詠黛在受邀為台中市立圖書館網站寫「家家有個小書房」系列規劃撰稿時,交出的是〈我的霸氣書房〉一文,末段她寫:
「哪裡可以閱讀、寫作,哪裡就是我的書房。一即是多,無就是有,您說是吧?」
現任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的汪詠黛,大力推廣生活寫作,認為文學離不開生活,更需要擁抱生活。
有些人對生活寫作有一個迷思,認為它似乎不夠文學性;但汪詠黛覺得文學性是有階段性的,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經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摸索階段,最後明心見性,又回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回到本來面目,不但耐讀,且發人深省。
「每個人看文學,不管你覺得文學性或高度境界,就看你這個山水放在哪一個階段,這是有次第的。至於會到哪一種境界,端看你自己了。」汪詠黛瞇眼笑說。
汪詠黛簡介
現任: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曾任:中國時報文化新聞中心副主任、休閒組組長、撰述委員、主編(27年),人間福報顧問,電台製作主持,婦女及教育團體顧問
學歷: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
著作:
1.家庭親子類:《愛,就是慢教和等待》(時報);《兩代鬥智‧親子雙贏》、《親子互動魔法書》、《愛情.親情Do Re Mi》、《幸福女人的五十個學分》、《婚姻幸福魔法書》(九歌健行文化);《都會媽咪會唸經》(小魯);《真愛密碼》(中國三峽出版社);《和孩子那些糾結的事兒》(北京龍門書局)
2.文學類:報導文學《重返異域》(時報),主編散文集《我和一枝筆 在路上》(遠景、文訊),《一本走天下-自助逍遙遊》(時報)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