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追了幾個月的「給愛麗絲的奇蹟」終於完結了,看到幕後花絮中,四個主要演員一一殺青(奇怪的是,沒有炎亞綸的殺青部分耶,是代表賀霆宇永遠跟這部戲在一起嗎?),那種感覺好像送別一個朋友似的,心中有濃濃的感傷與不捨。無論如何,不管如何依戀,終有曲終人散的時候,一部戲是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我依舊覺得,這部戲最適合的長度是16集,因為15集中有很多地方其實是輕輕帶過,在結局時依舊沒有交待得很清楚,這在愛麗絲這條故事線中尤其明顯,是很可惜的地方。另外在小說裡,賀藍的部分其實還有買回海鷗的橋段(這也可以清楚交代是唐晉滄盜賣海鷗的),這會讓兩人的感情故事結束得更圓滿些,只可惜戲中並未呈現。
「給愛麗絲的奇蹟」中賀藍線是編得很精采成熟的地方,而金莉莎與聖子這條線,雖然點子也不錯,但問題是很多細節部分並沒有交待清楚,而且秘密也保留得太久,容易讓觀眾失去耐心(關於愛麗絲種子的故事到最後一集才交代,真的是太慢了)。例如愛麗絲為什麼會被爺爺許配給SJ?爺爺是為了報復還是也被脅迫了?關於愛麗絲種子的故事,由聖子的嘴說出,但只是講大綱而已,細節並未說清楚,這些隱晦不清的部分都會削弱角色的力量,讓觀眾較難對他們產生認同感。
金莉莎與SJ對抗的時候,幾次出現戲弄對方的狀況,這是令我無法理解的,一個有社會歷練的成年人,會這樣面對死亡的威脅嗎?既然沒有愛麗絲種子,金莉莎應該早知道自己的處境是很艱難吧,有可能性命難保,她為何不報警?為何不對SJ坦白說出真相?也許那樣還是難逃一死,但是這樣至少讓觀眾看到她為自己的生存努力奮鬥過,而不是愚蠢的一再無意義的激怒敵人,導致自己慘死的下場,所以我對金莉莎的死最強烈的感覺是「荒謬」,而沒辦法流下同情的眼淚。
不只金莉莎的反應奇怪,聖子在執行任務時也有很多讓人搞不懂的地方。例如第七集當她接到SJ的恐嚇電話後,把雜誌翻到首頁,賀霆宇的照片,並對那照片沉思,後來她藉由母親邀賀霆宇上門吃飯,接下來兩人就那個了。看到這邊我還以為,賀霆宇對於聖子的任務有重大影響,以至於她必須不顧陳海傑的感受,以身相許………但後來又發現不是。所以,聖子跟賀霆宇上床的必要性及原因,戲中並沒有交待清楚。
女人與男人不同的是,通常是因愛而性,當然也有特殊的例子,但那並不多見,而且聖子應該不是屬於那一類,所以把她與賀上床的原因導向任務的需要,這對於觀眾認同這個角色是有幫助的,只可惜編導沒往此處施力,使得聖子這個角色一直讓我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直到她為母親挨了一刀後,形象才轉為正面,雖說這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點可惜了這個重要的角色。
第15集當中還是有些拍得很好的地方,如金莉莎臨死前見到亡夫,並聽著亡夫的歌聲, 一起含笑共赴九泉;陳海傑在日本愛媛劇場裡見到的小女孩,原來是聖子小時候,這再搭配戲一開始時他做著在森林裡與聖子相遇的「預知夢」,強化了這兩人的宿緣關係。
戲的結尾處,藍蝶菲重回她熟悉的表演大廳,只是過去的她是以一個樂迷、助理的身分踏入這裡,而如今的她已變成了一齣音樂劇的女主角,在舞台上綻放光芒……,看到這裡,我也有著一種恍如隔世的鼻酸感覺,好像親自目睹了一個人的成長蛻變,好漫長也好艱辛,這在賀霆宇身上也是一樣的。
這齣戲最成功的是賀霆宇這個角色,很少看到有偶像劇可以把男主角塑造得如此立體與多面向。其實偶像劇的男主角大概有一定的公式可套,但是那樣的角色大概只呈現了某個觀眾喜愛的樣貌,在真實世界中,並不存在著這樣完美的「半邊人」。
正因為賀霆宇比較趨近於真實世界裡的人物,所以他會做出一些觀眾無法預期的事,在戲中他造成觀眾最大衝擊的就是,跟不愛的聖子上床。
雖說我並不喜歡他們倆來上這一段,但是這樣其實對賀霆宇的複雜與多面性有強化的效果(但對聖子則不然,前面已經說過了)。真實世界的男人就是如此,不大可能會為一個愛不到的女人守身,尤其他又是一個悲觀寂寞的男人。
賀霆宇與藍蝶菲的感情線,也是本劇最成功的地方(我愛看到朝思暮想),這兩人從一開始小助理追著偶像跑,到音樂王子不知不覺愛上了她,但是菲菲也因被愛生氣的偶像打擊到,轉而喜歡上熱情溫暖的陳海傑(多像你追我跑的遊戲啊,好可愛),然後就開始了首席不停吃醋的戲碼,讓我看了既難過(菲菲妳是要虐待我們的王子到幾時啊),又有一絲絲的高興(可見王子是有多喜歡我們家菲菲)。兩人間馬拉松的拉鋸戰一直到第12集,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因為肌膚之親使得藍蝶菲了悟自己所愛的是誰(首席總是跟女人先上床再說,原來賀霆宇是個肉食男,只是裝作很冷酷的樣子),但又因為菲菲棄演夢織花園的堅持,加上被週刊爆料首席劈腿兩女,使兩人的關係陷入了一種不確定中。
有朋友說,這部戲把兩人初初進入關係時,小情侶間那種不確定、新鮮、猶疑,如同一個才出爐、新鮮又軟嫩麵包的樣態,表達得相當傳神,這也是我的感覺!
另外,描述年輕人對夢想的追尋,及對於人生「獲得」與「失去」的體會,甚至觸及到一個人經歷「靈魂暗夜」的課題,都是這部戲不同於一般偶像劇的地方。說到底,雖然它不完美,但我還是很喜歡它,而且這個故事架構其實相當好,有戲劇性也兼具深度,如果把比較弱的愛麗絲種子線描述得清楚些,更多的篇幅讓觀眾看到陳海傑對音樂的投入,甚至是他跟賀霆宇在音樂詮釋上更多不同思考方式的激盪,這部戲會相當好看。
只是「給」劇收視上的失利,讓我想到一部戲的定位問題。我相信一部無法歸類的新劇種在台灣不是沒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只是它若是定位為一部偶像劇,就仍必須按照偶像劇的邏輯來走,就像「我可能不會愛妳」一樣,它是有套用偶像劇的公式,不過它在那框架內算是盡可能的做到了深刻情感的描繪與貼近人的真實生活,所以它既討喜又好看,收視率當然亮眼。
而「給」劇以偶像劇包裝,但骨子裡其實不是一部偶像劇,我甚至認為它訴求的是一塊台灣尚未充分開發的成人市場,這些人平常不看不用大腦思考的戲劇,可能只看口碑好的日劇韓劇或是歐美影集。不過前面說過了,「給」劇的各條線還是有發育不平均的問題,而且若以說故事的能力來說,「給」劇某些集數的表現甚至不如一般的偶像劇(如第五集都在說海娜一家的故事,但他們明明是配角,如此大篇幅的描述令人不解),所以對這些挑剔的觀眾來說,「給」劇還不夠「好」到能吸引住他們。
要在這裡動動筆說一部戲好或不好很容易,但要真正編出、做出一部面面俱到又精彩的戲,絕對不是件易事(編導能力的經典可參考「分居風暴」這部電影,它真是達到了說故事能力的極致),因此我不想苛責「給」劇,畢竟它的主題與企圖是我很喜歡的,而且也成功的創造了一些角色(如賀霆宇跟藍蝶菲),其他不盡如人意的部分,就交給每個收看過此劇的觀眾,在自己的生活中繼續去完美心中的看戲體會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