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標題:二:淮南格物說與安身論】
【按:心齋的格物】
.《王心齋全集》中,格物的基本意思
1「格物」卻正是「止至善」
2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3不用增一字解釋,本義自足。
.岑氏認為,以上意思,沒有牽涉工夫問題,格的意思,才有牽涉工夫問題。
.《王心齋全集》中,格物的基本意思
1吾身對上下前後左右是物。
2絜矩是格也。
.按:心齋解釋格物,格是絜矩,絜矩可視為道德上的規範(《漢語大辭典》:「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物是吾身。格物即是規範吾身的意思。
.岑氏的解釋頗為複雜,岑氏說:
他把「格」字視為「絜矩」的同義詞。然而,要落實「絜矩」的工夫,必須確定「矩」之所在。王心齋認為「矩」之所在,即是「吾身」。這不僅把「格物」和「絜矩」關聯起來,而且引入了「吾身」作為「絜矩」以至「格物」的基礎。[1]
【按:心齋的明德、止至善】
.心齋說:「明德即言心之體矣。」
.心齋說:「止至善者,安身也。」
.心齋說:「至善為心之本體,卻與明德無別,恐非本旨。」
【按】:
.心齋的「明德」是心之本體。
.心齋的「止至善」是格物,是安身。
.陽明的「止至善」是良知,是心之本體。
.三綱領中,陽明認為「止至善」是心之本體。
.【心齋認為「止至善」不是心之本體,「明德」才是心之本體】。
.他們兩人爭議的問題是,什麼才是心之本體。心的本體就是心的本來狀態、心的本來面目,明德、止至善這兩者並沒有什麼好爭議的。明德、止至善都是心的本來面目。
.岑氏的解釋頗為複雜,岑氏說:
王心齋對於陽明的說法,顯然是有些誤解的。陽明所謂「至善為心之本體」事就「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而說的,亦即《傳習錄》第四條鄭朝朔時所說的「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的意思」。[2]
.按:岑氏既已知:陽明所謂「至善為心之本體」是就「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而說的。也就是說,陽明在三綱領中,明德、止至善都是心之本體,都是心的本來面目。
.按:岑氏認為陽明講本體,有不同的意思。
.岑氏說:這所謂「本體」只指心或良知原來至善的狀態,與《傳習錄》第八條所謂「知是心之本體」之「本體」指體用之體不同。[3]
.按:王陽明的「本體」,指的就是「本來狀態」。並不特定指心或良知,他也講知行本體,意思是知行的本來狀態。(知行的本來狀態是知行合一)
.按:陽明講最多的還是「心之本體」,意思是,心的本來狀態是良知。換言之,王陽明講「心體」或「心之本體」意思是固定的。
[1] 頁68。
[2] 頁68-69。
[3] 頁6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