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標題:一:王心齋與泰州學派】
.思想獨立:「以經證悟,以悟釋經」、「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
.行徑奇特:按《禮經》製作古服,往見陽明。
.講學立義不遵守陽明軌範。
.王心齋和王龍溪並稱二王。
.他是泰州安豐人,學派以「泰州」為名,黃宗羲有時以「泰州」作為心齋的稱呼。
.《明儒學案》中,二王並稱有三處:
.1《學案》說心齋「不離師門宗旨」,說龍溪「玩弄光景」。岑氏認為,這個理解不恰當。
.牟先生《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說龍溪「是陽明底嫡系」。
.2《學案》說心齋、龍溪「躋陽明而為禪」(按:躋ㄐㄧ,超越)。
.岑氏認為,黃氏對心齋的評價不一致,依《學案》,心齋的治學過程與佛道無涉,可能是在批評泰州後學。
.岑氏認為,這是一面肯定心齋,一面批評泰州後學。
3《學案》說心齋「一時傑出」,說泰州後學「其徒傳失真」。
4《學案》說心齋「盛傳其說」,說泰州後學「末流衍蔓」。
.岑氏認為,《學案》很顯然的,是在批評泰州後學。
.泰州學案列在王門學案之後,止修學案之後。岑氏認為,原因可能是「獨特宗風」、「總體上是王學的異端」。
.《學案》說心齋「自然」、「樂學」是王心齋思想的特色。
.《學案》說心齋「百姓日用即道」、「僮僕往來動作處」、「不假安排者以示之」。牟先生根據《學案》這段文獻說:「樂,這種似平常而實是最高的境界便成了泰州派底特殊風格」。
.王心齋有〈樂學歌〉:「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
.王心齋有〈示學者〉:「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樂;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
.岑氏認為,以上充分表現心齋平常、自然、樂的風格。
.牟先生說,樂是儒家共同境界,這個傳統曰「曾點傳統」,不可作宗旨,若專以此為宗旨,人家便說這只是玩弄光景。岑氏認為,此澄清心齋不是禪,也說明心齋與王學的的距離。
.按:牟先生認為共同境界不能成為宗旨,這是值得商榷的。(儒家的共同境界是仁,孟子的宗旨是性善,陽明的宗旨是致良知)
.按:心齋主張樂,陽明認為樂是心之本體,兩人相近。心齋與王學有距離,可能另有原因。
.牟先生對心齋的評價:
1「王艮比王龍溪怪誕」。
2「不遵守陽明底軌範」。
3 對新說格物「也只是一說而已,並無什麼義理上的軌道」。
.岑氏說,心齋主張「平常、自然、灑脫、樂」,「他的奇言怪行,以至泰州學派的影響,就不容易得到解釋了」[1]
.按:岑氏認為,因為心齋主張「平常、自然、灑脫、樂」,所以開不出泰州學派。我們無法找出他是受到何種思想的影響,所以開出或開不出什麼思想,人類的思想是複雜的。
.岑氏說,黃宗羲「把泰州學派視為王學的異端」[2]。
.按:黃宗羲雖將泰州學派列於王門學案之外,但不一定代表,黃宗熹認為心齋是「王學的異端」,也可能黃氏認為只是另一系。(例如湛甘泉、劉蕺山)
.黃宗羲認為心齋的思想是「淮南格物說」,以及引生的「安身論」。
.岑氏認為,對這些基本觀點的探討有助於心齋思想與王學的關係、泰州學派宗風的影響。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