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14 13:53:02| 人氣9,5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4 轉貼0 訂閱站台

《功德銀行》《一本萬利》要句略釋

《功德銀行》訓中訓

《一本萬利》之本訓。

茲略釋其中較難理解之詞句如下:

三惡不障真人:

「三惡」即所謂「因三惡趣」是貪、瞋、癡;「果三惡趣」是地獄、惡鬼、畜生。當我們內心生起貪、瞋、癡的時候,自然會生起類似三惡趣的痛苦。

「真人」:指由上天賦予,人人本自俱足之明德本性、佛心佛性、真我真主。

 

此句譯為白話大意:

若我們二六時中都能真人當家做主,時刻清明在躬,外誘如如不動,則三惡不障礙自性。

中下上寬橐囊:

「橐囊」:盛糧食的口袋。語本《詩.大雅.公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鄭玄箋:乃裹糧食於橐囊之中。

此句譯為白話大意:

裝功德之橐囊很寬敞,無論怎麼行功,永遠是無法裝滿的。鼓勵我們忌諱存有自己功德已足夠之心態,修辦當精進不已,宜如天體運行,無歇無止息!

半滿善,尚思量:

行善要達圓滿,善事只做一半,究竟非真善;所以要細加思量。例如:渡人未加成全,未臻明理實修,未能成就聖佛;寺廟只有動工興建,欲等蓋好啟用卻遙遙無期;有人修道無始終,半途而廢遊走西東,令人不解,當初誠心立愿求道,如今白修一場,依舊是空。所以修辦要貫徹始終,「不成佛絕不罷休」。

悟真常,須三嚴:

領悟成就真常之道,須戰戰兢兢,再三嚴以律己,不讓佛性有微塵之污染,而永保自性之真如、之〈清靜經: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靜,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之者,可傳聖道。

○「三嚴」:另外參閱此條,可進一步瞭解真實意涵:唐代皇帝禦朝前搥鼓三次,以示警戒,並按照一、二、三鼓進行相應準備,謂之三嚴。宋高似孫《緯略》卷七:《唐續時令儀》曰:「唐制:日未明七刻,搥一鼓為一嚴,侍中奏開宮殿門及城門;未明五刻,搥二鼓為再嚴,侍中奏請中嚴,羣臣五品以上俱集朝堂;未明二刻,搥三鼓為三嚴,侍中、中書令以下俱詣西閣,奉迎鑾駕出宮詣太極殿。《西都賦》曰:「衛以嚴更之署。」注曰:「嚴更督夜行鼓。唐制所謂者,亦以鼓也。」另外祭孔大典時亦有「三嚴」之情節。皆顯示對辦事謹慎戰兢之恭謹態度。吾輩修辦道亦當有此莊嚴心態,俾成就自己,也可成就他人,皆能共成佛道

 

《功德銀行》訓中訓為《一本萬利》。

《一本萬利》之訓中訓全文如下:

「真誠施捨量不計,天上存摺點點累積。

仁愛寬恕是囊橐,公道正義含藏真機。

撮鹽山立須警惕,三寶物者己不茍取。

清靜莊嚴生慧日,功德海裏時常有餘。

身立標竿以教育,成就眾生人間萬利。」

 

發哥略註釋說明如下:

真誠施捨量不計:

上天對於眾人之捨財、法、無畏等施,是以施者「真誠」之心意衡量算計,全心真誠」奉獻〈即全獻〉施捨其功德無量無邊計;反之若是以無心、被動、勉強、有所目的、講求條件等之心態施捨,則表象看來似乎是很多功德,而在上天之計算是很少功德的。

例如:貧女賣髮施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例。所以並非捐獻金錢多才算有功德,難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動了大家,貧女發了至誠的心來點燈,所以菩提心燈可以長明無盡。可見布施不在金錢的多少,而在其真誠無私誠心而為,無私而行,是臻真善美聖的布施。

 

天上存摺點點累積:

求道之當天,人人都已在天上功德銀行開了戶頭,我們時時日日月月年年世世,莫忘了,存放功德,累積功德,讓存摺存著豐碩之功德。

 

仁愛寬恕是囊橐:

咱們要以「仁愛寬恕」做為囊橐乾坤袋,心包太虛,量涵寰宇;仁愛無限,寬恕包容能如天地般無邊無量。

公道正義含藏真機

修道一秉「公道正義」此四字,必受天人肯定,成就菩提。此中所蘊藏之真機秘訣,願知心真修之士,仔細體悟,奉行不渝,成佛可期。

 

◎『撮鹽山立』須警惕,三寶物者己不茍取。

『撮鹽山立‧一本萬利』資料來源:

《佛教聖眾因緣集》丹仁絨臬居士編著)

詩曰:

「借物粗微未送還,定中所見即鹽山;

一因萬果生無盡,切莫心貪起野蠻。」

從前,浙江杭州的西湖,是中國佛教的聖地,不但佛寺林立,而且在家信佛學佛的人也相當之多。特別是杭州各地,盛傳著一位居士「護戒」的佳話。這段史實,可做為一切修行人的良範。

據說:

有一位在家學佛的居士,天性好靜,專心修學佛法,他在西湖附近,自己蓋了一所茅屋,就在其中靜修,每天除了自行料理一餐午飯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在精進修持佛法。

有一天,快近中午的時候,他走進廚房煮飯,把各種蔬菜混在一起,想煮成一鍋羅漢菜,以備數天的佐食。當一切都已準備妥當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所準備的「鹽」,已經不夠用了。在此臨急之際,他就匆匆忙忙跑去向鄰家借了一湯匙的鹽,以便應急。

可是,當他跑到鄰家去借鹽時,鄰人剛好有事外出,家裏沒有人在。燒蔬菜沒有鹽又不行,怎麼辦呢?他心想:鹽是本地出產的粗俗物,反正一湯匙鹽,價值也不到一毫錢,拿人家一湯匙的鹽回去應急,大概沒有什麼關係吧!於是他就私自走進鄰家的廚房,隨便拿了一撮鹽

 

依照一般世俗來說,借一撮鹽,是一件小事,所以這位居士根本就沒有把借鹽的這件事記在心裏。因此,也就忘記把一撮鹽送還給人家。

借一撮鹽雖然是件小事,但是「非予而取」,這在因果律上,已經構成嚴重的問題。因為佛說三毒之中,以貪為首。凡是一花一草,非予而取者,就是犯了偷盜之罪。

居士借鹽這件事,經過一年之後,他有一天在修法的定中,忽然看見面前有一大堆濃重的陰影,而且從此開始,每天都是如此。他仔細觀察,發現這個陰影,並非別物,而是像山一般的鹽堆。他一再詳細研判,終於省悟昔日向鄰家借鹽的往事。

他非常驚駭的說:「拿人家一湯匙鹽,一年未還,利息竟然生了這麼多!如果虧欠人家一塊錢,一年的利息,可能會生出千萬塊錢,業債果報真是『一本萬利』啊!」

他急忙準備了很多錢,親自到產鹽區去購買數千包鹽,鹽價錢及運費,均一齊付清,囑咐產鹽的主人,把這如山的鹽包,運到他昔日借鹽的鄰家之後園,說是償還他的舊欠。

「鹽」債還清之後,浮現在他面前的鹽山,即時消散無蹤。從此以後,他的面前就不再浮現鹽山了。此時,這位居士終於徹底了悟因果業報的嚴重,他經常把親身體驗的這件事告訴大家,使他們有所警惕。

他說:「莫道小溪容易過,須防暗石也驚人。佛經上所說的『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一點也不會錯。我向鄰家拿一湯匙鹽,忘記送還人家,想不到一年之後,一撮鹽竟變成如山之大。如此一本萬倍的嚴重利息,真使我心駭膽裂!好在『鹽』是本地出產粗俗又便宜之物,否則如果是金錢或珍貴之物,那後果就難以設想了!」

居士又再鄭重的勸告大家說:「拿俗家一撮鹽,尚且有如此嚴重的因果,假如有人盜取三寶物(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財物),那罪業就更加嚴重了。

地藏菩薩說:『若有眾生,侵損常住(佛寺或僧眾常住的地方)……,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盜用『三寶物』的罪業,為何如此嚴重呢?原因是:佛寺或精舍以及所有『出家人』的財物,盡皆是十方眾施主所共同佈施供養的。拿出家人的錢財去做私人俗事,就是違犯不得懺悔的十方罪。此人死後,一定墮落無間地獄,慘遭無量劇苦。遭受千萬億年的慘苦之後,還要再墮落畜生道中去做牛,償還所虧欠的業債。」

詩曰:

「僧家財物十方來,侵損當遭眾苦災

地獄出時還業債,為牛萬劫更悲哀。」

 

附註說明:

(一)無論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任何人偷三寶(僧祇)物,一律都是犯十方罪。十方罪是指違犯著眾多的罪,因為「三寶物」是十方眾善信所共施的財物。侵犯私人財物的罪,容易懺悔;如果違犯到十方眾罪,不但無法懺悔,而且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去。寶梁經說:「宜自啖身肉,不得盜三寶物。」通常一般人在無意中很容易違犯大罪業的行為是:去到佛寺或精舍佛堂的時候,濫用常住財物,或亂取寺院所種的花木、水果等;或在佛寺精舍內,擅自撥長途電話,電話費由常住負擔……。凡此種種都是違犯「盜用三寶物」的嚴重罪業。

(二)古今有少數無知的人,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該佛寺的大護法——大施主,佈施供養了很多財物及田地給佛寺。可是他的不肖子孫,妄把該佛寺當作祖厝,甚至想盡辦法霸佔寺產;並且派流氓在寺裏,收取諸善信所供養的油香錢,把佛寺的常住出家人,當做是他們的傭人。罪大惡極,莫過於此!

須知:凡是佈施供養給佛寺的財物以及田地等,捐施之後,就變成三寶物,他人不得佔用,否則造十方罪。而且這是先人所造的功德,與子孫無關,因為先人吃的飯,子孫不會飽。

(三)在佛教中,常常發生「半路出家」的女眾——尼師死後,她的兒女不肖,誤認為該尼師所住的佛寺(或精舍)之財物,是她媽媽的遺產——紀念物。於是,這些不肖之徒,就當起老闆來,而且把該佛寺(或精舍)的常住人眾,擾亂得日夜不安寧。

凡是出家僧尼之遺物,均屬三寶物,在家俗人不得私人佔有,否則造十方罪。更何況人生無常,死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為了貪圖一時之享樂,逞一時之所能,而犯上十方大罪,讓自己遭受千萬億年的業報慘苦呢?這未免太不划算了!

 

三寶物者,己不苟取:

「三寶物」指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財物。其實萬物皆有主人,山河大地,金木水火,無一非寶物,未經主人允諾,豈可任意取用?取用亦當感謝天地神恩。若犯禁戒而種下前因,終須受果報償還。是故舉心動念,當戰兢戒慎;而我們修道,即是修此自性天良,不叫外誘侵擾;性天如如,能如是非聖佛乎!

 

清靜莊嚴生慧日,功德海裏時常有餘:

自性修煉臻清靜莊嚴,自然生慧日,恢復本性自然,俱足圓通般若智慧,如日之容光必照,事事無不洞明。

 

達臻此聖佛境況,則性天如海天寬,功德亦如海量無邊,成聖佛之功德,綽綽有餘!

 

◎身立標竿以教育,成就眾生人間萬利。

修道人能以身示道,作為眾人之標竿模範,如聖佛神仙,都是修煉所成,以此又行不言之教,讓後人景仰效法,則成就眾生成聖成佛,自然利益天上與人間,豈不是眾人獲萬利,自己也是「一本萬利」。

台長: 發哥
人氣(9,516)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4)|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心性功夫 |
此分類下一篇:◎八正道:月慧師母慈訓
此分類上一篇:「天考人驗」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