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27 15:01:39| 人氣1,067| 回應16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文提要(中文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過我新聞台的朋友一定猜得到,本來我的提要寫得亂七八糟,以下是我「土地公」幫我修改過的。我跟他認識十年多,這十年,我一直只能扮演「受益者」的角色,都無法向他或其他朋友回報。我這些年來渴望自己能夠成為能為別人服務的人,結果,不管在日本或台灣,我的角色都沒有變化,想到這點,感謝朋友的同時,感到愧疚。

論文題目:圍繞戒嚴時期的懷舊情緒與政治

論文提要:

本論文的目的是,透過研究台灣近幾年來的懷舊風潮,進一步了解在不同族群、世代之間,在重構記憶與批判歷史間的弔詭,以及懷舊風潮在本土化和全球化脈絡上所表現出來的關係與意含。而在探討此一懷舊風潮背後所隱含之意義的方法上,本文乃以F. Davis對懷舊情緒的觀點,以及A. Appadurai對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觀點等為進路,進行分析研究。

透過商品化的懷舊事物、人物訪談的內容以及相關資料的分析,可以歸納出台灣近年來懷舊風潮下所透顯出來的戒嚴時期的生活意象,亦即:生活單純、治安良好、有共同的消費商品與廣告,此與在二二八紀念館中所陳列的展示物所呈現的緊張氣氛截然不同。

就在以台灣當時的黨外人士與學者,開始對戒嚴時期所受到的政治壓迫提出嚴厲地檢討與批評時,另一方面,以民國五十年代出生的「五年級同學」為主的懷舊風潮也同時出現。若依F. Davis的觀點分析,可以說五年級同學在戒嚴-解嚴的時期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期,如今他們已成為社會的中心,不僅生活壓力很大,而且以往的價值觀也遭受到極大的衝擊乃至瓦解,這使得他們產生了一種認同上的危機,致使他們引發懷念舊日單純而又快樂的童年時期。

另外,此次懷舊風潮一方面可以說是台灣社會本土化進展的結果,但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注意A. Appadurai所說的,本土化和全球化是可以同時進行的,而且人也可以懷舊從來沒有接觸過事物的這種論述。台灣在電子產業上、英語教學以及都市商品消費上的追求,極度展現出其全球化的特徵,但在這種全球化的追求下,以五年級同學為主所引發出來的懷舊風潮,卻也引領著未曾經歷那段戒嚴時期的六、七年級同學的「懷舊意象」,而這也正符應了A. Appadurai的理論。

台長: 雪子
人氣(1,067) | 回應(1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我愛上了Gergen先生
此分類上一篇:參考文獻

Sprache
雪子桑的「土地公」修得不錯,應該也是學術中人吧!

另外,可否請雪子桑說明一下為何這個懷舊潮是出現在五年級,而非四年級呢?
2006-09-19 03:27:05
雪子
Sprache桑

幫我修改的是我“土地公”(有求必應),他的專業是東洋哲學,在某研究所教書。

我十年來的好朋友中有幾個五年級生,他們告訴我曾經經歷過的認同危機,我聽他們經驗對五年級生的經驗開始有興趣。有一次我五年級朋友介紹米果《五年級同學會》,我的論文從這本書開始。以下文章也討論為什麼五年級同學才成為台灣懷舊風潮的主體,先請你參考。

五年級青春紀念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89337

五年級同學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56712

向學運世代或網路世界傾斜?---五年級同學會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generations/50year/htm/90110901.htm
2006-09-19 21:44:34
Sprache
雪子桑,

謝謝妳的介紹,我有空會去看看一這些討論。

另外再問一個問題:請問妳說的「東洋哲學」的定義是指?
2006-09-19 22:52:24
雪子
Sprache 桑:

我隨便亂寫的,他專業是唯識論,我只是以為,「如果按照日本的分類法的話,它應該屬於東洋哲學吧!」而已,沒有特別的意思喔,不好意思(又臉紅).
2006-09-19 22:59:56
Sprache
「唯識論」在台灣可能會將它歸類到佛教哲學或印度哲學。不過,其實我想要問的是日本的分類法,也就是說:「東洋哲學」包括哪些區域的哲學?

因為對華語哲學界來說,「東洋」似乎只有指日本而已。所以我才想確定一下妳的意思。
2006-09-19 23:44:45
雪子
Sprache桑
在我印象裡,日語中的東洋哲學包括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地區的哲學,佛教哲學也包括在內。
2006-09-20 01:17:23
Sprache
已看完有關五年級生的網頁資料,書則無法取得,所以無法看到。也許以後有機緣時再看吧!

不知怎麼地,我總覺得這個「五年級懷舊潮」只是五年級中某一特定人群所「建構」出來的「潮流」,然後其他人就跟著起鬨。但是,我實在難以在我的五年級朋友中感受到那種「懷舊」。我可以感受到的頂多只是「念舊」。換言之,我真的不太確定「懷舊」是五年級生中普遍的潮流。

懷舊肯定是跟年齡有關,但是為什麼是「五年級」,而非「四年級」?網頁文章上的說法仍然無法說服我。個人認為,毋寧只能說那群五年級生是想為自己定位,理所當然地跟人說「我」是誰、「我」屬於哪個時代,所以才把小時候的經驗拿出來談,因為那些記憶都是凝聚個人認同的象徵。「五年級生」的童年當然跟「四年級生」及「六年級生」不同。

顯然我需要再多做一點觀察。
2006-09-20 01:32:46
雪子
Sprache桑:

當時我在看台灣文學史有關的書(如邱貴芬或陳芳明)和《想像的共同體》的譯者序,覺得“台灣人渴望恢復記憶”。我看米果的書的時候,覺得懷舊風潮在那個時候興起是跟社會的潮流-要發現台灣、恢復空白歷史-有關係。
另外,我第一次看米果的書很驚訝,我沒有想到七0年代的台灣小朋友跟我共同的記憶,原來以為,台灣小朋友在反共復國、仇日教育之下不可能接受日本卡通漫畫,而且在無意中以為,日本次文化是針對日本國內人而製作的,在不同社會脈絡裡長大的人不可能懂...。米果的書讓我知道跟我想像不一樣的七0年代台灣社會。
後來有好幾本類似的書,如《懷舊:復古餐廳.酒吧.柑仔店》(有很多相關的書,不過沒有米果的書那麼好看),也去過懷舊餐聽,就某一群人來看懷舊風潮是個商機(如7-Eleven賣國民便當)。

>不知怎麼地,我總覺得這個「五年級懷舊潮」只是五年級中某一特定人群所「建構」出來的「潮流」,然後其他人就跟著起鬨。

嗯嗯,我同意你的看法。

>但是,我實在難以在我的五年級朋友中感受到那種「懷舊」。

商人可能要製造懷舊商品賣給有消費能力的中年人,但實際上被那些商品吸引的並不一定是中年人。
有一次去台中懷舊餐廳香蕉新樂園,帶我去的是五十幾歲的夫妻,太太一進去店裡就驚訝地說,「啊,這裡的客人都是年輕人!」。在消費五0年代-七0年代的東西的人並不一定是當時的小朋友。
2006-09-20 09:30:16
咖啡海
想來台長的論文一定更為精彩

我在我的新聞台寫了幾篇文化觀察

歡迎台長移駕賜教
2006-09-21 00:47:41
雪子
咖啡海桑:

歡迎來我新聞台,以後請多多指教,我會去看看你新聞喔!
2006-09-21 14:31:14
雪子桑
我在想,或許引發台灣懷舊潮的更深的原因,其實是緣於現在越來越多台灣人開始去探尋歷史記憶。當人開始去追問以前被刻意掩蓋的歷史、開始意識到自己根本不認識自己的歷史,則就會有一股慾望想把快從記憶中淡忘的東西給找出來,因為那至少是我們自己比較能確定的東西。如果我這樣的看法有道理的話,則懷舊潮應該就不是五年級的專利。我想,只要我們去看看懷舊潮裡有沒有出現四年級的東西,就可以判斷我的論點有沒有道理。
2006-09-22 03:26:43
Sprache
很奇怪,我在上一個回應明明是在留言人一欄上輸入Sprache,結果跑出來卻是把留言內容一開始的「雪子桑」移到留言人欄裡。這個情形之前也發生過一次。不知是不是我的電腦出了什麼問題?
2006-09-22 03:46:06
雪子
Sprache 桑:

有人說要了解五年級是什麼,可以從認識台灣解嚴前後的學運開始。現在從事學運的學弟也在看如下書,看到他劃紅線的書,心裡想「好可愛喔!」。

参考: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5892
2006-09-22 20:12:20
Sprache
雪子桑:

誠如妳所講,可以從了解學運開始。那個世代跟下一個世代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對戒嚴的經驗。六字頭的人在真正自覺到政治意識時(不是指小時候在學校被灌輸而背下來的意識形態),大多已經過了戒嚴前後那段激烈的街頭、國會抗爭期,所以很難體會當時為什麼非用激烈的手段不可,也很難體會那時國民黨政府的觸手深入民間社會有多廣。

我還記得我高中時,正在解嚴前夕。有一天美國利用301條款強迫對美出超太多的台灣要進口他們的香菸。那時民間反彈聲音很大(為什麼進口有害健康的香煙、而非其他產品?),不過國民黨政府仍舊接受此要求。當時學生圈傳出風聲要在週末到美國在台協會外提出抗議,連我高中裡的一些學生也不知怎麼回事拿到了一些文宣品。那天我也拿到了一疊。中午放學前,學校廣播要求學生不要去湊熱鬧。(教官的眼線真多啊!)不知死活的我,放學後坐公車到信義路,在美國在台協會那邊下車,不但沒看到有人在圍牆外聚集抗議,甚至路上也看不到什麼行人。不過我還是把書包裡的傳單拿出來,想要發給路人。第一個碰到的是一個剛放學的女小學生,當我把傳單地給她時,她匆匆跑掉,並且大聲罵我是「共匪」。(國民黨當時的教育就是,凡是違反國民黨意見的人就是共匪或其同路人)接下來我遇到的第二個人就是我學校裡的教官。顯然現場早就有人通風報信,打電話到我的學校去。(教官顯然是騎機車趕過來的,否則哪能這麼快!)教官把我手上的宣傳單全部收走,抄下我姓名學號,然後叫我回家去。從頭到尾,我就覺得像卡夫卡小說「審判」裡的主人翁那樣,搞不清楚狀況就被KO了。這種被黨國機器綿密控管的技術,只有那些曾經觸探過禁忌或禁區的人,才能夠有意識地感受到。就像只有當人開始意識到「空間竟然也是有性別意含」時,才會發現到,原來有些空間的設計竟是在刻意壓抑某種性別,使其自然而然地被排除於該空間之外。這樣來比喻,雪子桑應該會了解。

有感而發,拉拉雜雜,希望不會造成雪子桑困擾。
2006-09-23 04:00:23
雪子
Sprache桑:

真的謝謝你跟我分享你的經驗,即使我在台北生活,實際上聽台灣朋友戒嚴時期的經驗的機會不多,我很珍惜跟你或其他網友在新聞台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
我只能透過書或長輩的口述想像當時的氣氛,我想找時間讀中央研究院出版的口述歷史系列書(目前只看過一本)。
看看六年級後段班和七年級生的同學,有時候會想,也許他們也跟我一樣難想像當時的氣氛。
2006-09-23 14:22:23
Sprache
要回憶那段時間的氣氛,肯定有很多人還是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與價值觀,無法中肯地去描述。而聽者也可能因為自己的意識形態而偏頗認可於某種「被建構」的回憶;這些人不乏平凡百姓,也包括所謂的知識份子。其實這是被極權國家統治過的人民的後遺症。

偏偏這些後遺症都是透過教育體制、媒體灌輸而來的非理性價值觀,而且它們也很容易在人求學階段時就被根植於心靈,所以並不會因為外在的政治解嚴就會馬上消除掉。台灣要真正走過這段個階段,時間還長得很。不信的話,看看前一陣子不同單位一窩蜂提出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就可看出很多地方南轅北轍、各說各話。或者,竟然我還有聽人提出「戒嚴時期的政治環境是民主的」這種自辯之詞。新興民主國家的人民通常都會碰到這種價值混亂的階段,因為新舊政治勢力突然都可以同時發聲,可是那些習於被灌輸資訊、不願自我批判思考的人卻無法分辨誰是誰非,於是只好根據自己的利益來做判斷,亦即:對我有利的說法就是對的。六、七年級生也是在此後遺症的餘緒影響,所以他們雖然很難想像當時的氣氛,卻也會做出類似於後極權國家人民的反應。舉個例子,我認識一個六年級尾、唸政治學的台灣學生,儘管他支持民主制度,但是當他評論前陣子林正杰在政論節目上毆打金恆煒一事,竟然會說出「金恆煒講話的方式就是讓人覺得欠揍」這樣的論點,而忘記「就算他講話態度真的不好,有民主素養的公民就是不能暴力相向」乃是基本的民主態度。

台灣進入民主社會,但是台灣人民還沒有準備好進入民主社會。懷舊潮的出現也是一種心理補償作用。
2006-09-23 18:12:35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