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大學生(棟樑)的文化基本配備:道德的勇氣、知識的責任、俠出於偉大的同情(羅家倫所著新人生觀裡的三篇)
今天的大學生(小釘細木)應是未來高品質的公民,其文化基本配備: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知識、行動力、品格(同情compassion、正直integrity、正義感social justice)(正義感=有所為、有所不為)
全球化的今天,自我認同不該拘泥在狹隘的國土意識型態上,應從各種跨疆界跨領域的議題中找尋。
評論名家不一定是好的實務操作者,因此讀書人應脫下傲慢的外衣。
重讀經典,從論語開始。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山上的樹、越善惡(Beyond Good and Evil)
沙特:存在與虛無:人除了必須是他自己之外,其餘什麼都不是;人孤獨地被棄置在這個世界,處於無窮無盡的責任當中,沒有任何奧援;人除了建立自己之外,沒有別的目的;人除了在此世上鍛造冶煉自己之外,也沒有別的宿命。除非人首先理解這些,否則人不能做什麼。
Pericles: Funeral Oration(國殤講詞)
H.G.Well: Human history becomes more and more a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catastrophe.
Martin Luther King, Jr.: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Education must enable one to sift and weigh evidence, to discern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the real from the unreal, and the facts from the fiction.
==
不愧是我喜愛的作家,龍應台甫開講就跟聽眾互動,牢牢抓住了大家的眼睛、耳朵,以及通常是Q&A才會用到的手跟口。大概沒料到有這招吧,當講者徵求朗讀投影片文字的自願者時,空氣著實尷尬地凝結了幾秒鐘,才有一位「女性」聽眾自告奮勇地把那段英文大聲唸完。強調聽友為「女性」,是因為不久前的另一場講座,講者徵求現場表演者時,也是一位「女性」聽友為唯一舉手自願者,這使我想到不知從哪兒看來的報導,說是各種演講、讀書會、公益活動,一馬當先、熱情參與者總是以女性朋友居多。
忝為男士,我是沒有勇氣用我人稱非常娘音,和有夠破的英語當眾獻醜的,只敢在講者問眾「誰聽過羅家倫的新人生觀」時,一半得意一半怯生地舉起手,證明自己也是從那個背過「青年守則」、喊過「反攻大陸」的年代走過來的六年級生。當龍教授很快唸完兩句蔣公嘉言,需要自願複誦者時,我差點就要發揮男子氣概、一洗上述傳言之辱了,真的!教授強調「只給你們唸一次喔」的這兩句,小弟那個年代的中學生何只琅琅上口,簡直「倒背如流不背捱揍」。不想今天的小朋友知羅家倫者稀,連「那有沒有人不認識蔣公」都被教授半開玩笑地提問。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背它完全是為了「聯考」(這詞兒怕也快作古了吧),跟我當時年少輕狂的人生觀一點也沒有關係,現在也只對蔣友柏傑出的藝術成就有興趣;羅家倫呢,除了它在我們為避免少一分打一下而背的詞組裡本來就跟新人生觀連成一氣,壓根兒不記得「運動家的風度」是他寫的,而其以不堂之貌卻追得上校花的軼聞倒是印象深刻。早早存入資源回收筒的讀書考試經驗突被還原,有種跟講演者的距離並沒有一個講台好幾排座位那麼遠的親切感跑出來,開始後悔怎麼把國高中的課本全丟了,也對當初逼我們死背活背這些八股文的老師的後悔存疑--如果這些古董根本不值一哂,為什麼多年以後從教授的口中說出,仍然如此鏗鏘有力?它們會不會在吵鬧不休的一綱多本、一綱一本的教材中重現?
回到家,趕緊找出據老D說是老M買的「蔣總統嘉言錄」,17.5x10.3x1.7公分的開本三冊,老態龍鍾的「皇」色書皮,以按扣封口的塑膠套塵漬難除,書「香」卻未隨時光奔流而消逝,翻閱版權頁,它可是乖乖比我大上好幾歲的長輩呢。教授說他是每天上司令台朗誦此錄長大的,說不要小看軍事強人的學養,蔣公可是陽明學的大服膺者。前陣子清箱理櫃,它還擔心我會將之火化或安排進養老院,這會兒有名家背書,可不愁沒地方住啦。
比較兩岸三地及德國的大學生,龍教授差點把台灣的「最幼稚」說出口,磨姑了半晌,台上下相視而笑間,還是換了個形容詞,「台灣的大學生,喜歡裝可愛,社會風氣使然」,說著說著,教授還比出「會動的兔耳朵」手勢,就差沒來個楊丞琳擠眉嘟嘴的「叩以嗎」。我不禁想起,一位幼教專家曾經教導父母,不要跟孩子用娃娃音和連綴詞對話,否則他們不是在心底竊笑你是白痴,就是永遠長不大;可惜放耳聽去,滿街盡是「吃飯飯」、「騎車車」、「睡覺覺」的哄語,就別提內地小朋友說話,是多麼地字正腔圓、老氣橫秋了。「香港的大學生最乖順」、「德國的大學生最成熟」,咦!那內地的大學生呢?龍教授忘了講,是要留待在場的王丹,以過來人的身分表述嗎?
==
講座報導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beauty94&f_ART_ID=609060
講座錄音
http://mymedia.yam.com/m/823497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http://www.philosophy.com.tw/book/book-43.htm
山上的樹
http://users.compaqnet.be/cn127103/Nietzsche_thus_spake_zarathustra/I_08.html
越善惡(Beyond Good and Evil)
http://www.gutenberg.org/etext/4363
沙特
http://mail.tku.edu.tw/yuch2/Sartre_freedom.htm
Pericles’ Funeral Oration
http://library.flawlesslogic.com/pericles.htm
H.G.Well
http://www.kirjasto.sci.fi/hgwells.htm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http://www.stanford.edu/group/King/publications/papers/vol1/470200-The_Purpose_of_Education.htm
有能力的人,請把你的燭光照得更遠
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1910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http://www.civictaipei.org/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