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07 14:03:59| 人氣3,580| 回應1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基本比頂尖重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的刪節版刊登在:中國時報,2008.5.5,A15版時論廣場(觀念平台)。
此處是全文,也同時貼在「大眾時代」(http://mass-age.com/wpmu/blog/2008/05/07/3155/

「基本」比「頂尖」教育更重要

廖元豪

新教育部長的人選,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從這個位置所受的重視,可以看出社會大眾對教育有多麼關切、多麼焦慮。似乎人人都認為當前的教育出了問題:在中小學方面,補習愈來愈多、書包愈來愈重、城鄉差距愈來愈大、家長與學校甚至共謀作假成績。而大學方面,「前段班」為了爭取經費與頂尖大學地位而卑躬屈膝,拿到錢之後又被迫拼命花錢;「後段班」則為求苟活,全副心力花在應付招生與評鑑之上。到底是什麼原因,把我們的教育搞成這樣?

原因之一,在於從部長、校長、老師,到家長及學生,對「頂尖」、「卓越」、「排名」這些概念的無限崇拜;同時忽略了教育的基本面:培養每一個現代公民最「基本」的智識與文化素養。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不斷宣揚著某個學校有多少「滿分」、「資優」的學生,卻鮮少知道那些學校學生的「平均」水準是否提升?如果一個學校創造出十個滿分,但全校平均分數下降,那這個學校真是「優質」的教育機構嗎?假設某個國中今年考上建中北一女的人增加百分之五,但畢業生中不認識英文二十六個字母的人數比率卻增加百分之六,那這樣的教育真的是成功的嗎?

這種對「頂尖」的飢渴,會嚴重扭曲辦學及教學的方向。雖然形式上沒有「能力分班」,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明顯有利於班上的「好學生」。為什麼?因為努力把「後段救起來」,是沒有績效也沒有廣告效益的(雖然更多家長跟學生應該會感激涕零)。我們的媒體與教育機關,清楚地告訴校長與老師,「錦上添花」遠比「雪中送炭」來得重要。大家恥笑「十八分上大學」或「後段學校的文憑等於廢紙」,卻沒有人在乎大學怎樣能把原本底子較差的學生培養成材。

而錦上添花的「五年五百億」,本就以「頂尖」為名,自然不在乎「後段」的學生與學校。但它們真的有頂尖成就嗎?現實是:這些拿了錢的大學,往往更傾向忽略基礎、長遠的研究與教學。教師們個個忙著寫計畫、辦活動來消化預算,設法擠出一些短期(半年或一年)可以交出去的成果。哪個學校或系所要是笨到跟評鑑委員說「我們期能在十年內有所成效」,鐵定會被踢出去—人家要你每年報告績效,誰管你十年有什麼成果?然而,不重視長遠影響,卻每年必須交報告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已把大學貶成了智庫或是企業研發單位,哪算什麼「學術」研究機構?

城鄉差距與成績差距,都不能單單歸責於「教改」,而是根深蒂固「科舉中狀元」的文化遺毒。事實上,在教改之前,這種高低之間的鴻溝早就存在。在我(五年級後段班)求學的過程中,就清清楚楚看到有很多自始「被放棄」的學生。只是以往有「能力分班」,他們從國一開始就被隔離於「好班」學生之外。所以呢,他們的程度不會「耽誤」好學生。也由於他們本來就「不重要」,在媒體版面上也不會有太多見光度。換言之,從前跟現在一樣,我們的教育資源都只投注在「最強」的一批學生。現在的差距之所以被看見,一方面是言論資訊自由所賜,同時也因為「他們」跟「好學生」被放在一起。「好學生」的家長,會憂慮自己的小孩會不會被「帶壞」,進而引來媒體與教育主管機關的關注。

更糟的是,這種急著追求「拔尖」的風氣,其實也沒有因為競爭來帶來更好的教育品質。因為無論是中小學或大學,教育在本質上就不可能用短期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成果。美國聯邦政府的教改措施號稱「一個都不能少」(No Child Left Behind),但它的手段是推廣「標準測驗」來衡量所有的學校,結果並沒有真正提升弱勢學區的程度,唯一的貢獻就是製造出一堆考試機器—美國的檢討顯示,「考試用」的知識與技巧,跟「實用」或「學術」的知識全然無關。考試高分的意義,就只是「會考試」而已。

台灣也一樣,我們急著要看「考試分數」,卻不知單一「標準化」其實跟知識的本質不合。更無暇反省「指標」、「標準」本身經常也是社會霸權價值的投射,是一種扭曲的假中立。結果呢,創意、反省、批判與探索搜尋的能力都被犧牲。台灣的「人才」在中小學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獎項,數學程度也不錯,但要想進一步在高等研究上出類拔萃,反而遇上瓶頸。更別說學生的人文、社會與藝術素養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人的學歷高,內閣中博士濟濟,但是在科學、藝術、文化、學術,甚至高科技方面始終無法突破(再想想政治人物水準之低,言語之纏夾,還有選民居然買帳...),其實多少是因為迷信考試競爭,所造成的知識論之貧乏。

事實上,世界上「國家競爭力」或「人力資源」水平較高的國家,未必有許多「頂尖」學校。真正能讓芬蘭、愛爾蘭竄升的,是「沒有一所爛學校」的平均基本教育品質。即使是看來崇信資本主義的美國,其免費或廉價公立教育的比例也遠遠高過我國。台灣的教育,這麼迷信物競天擇,如此遵循市場競爭而忽視機會平等,其實絕非「先進」國家的作法,反而在欠缺信心的第三世界國家較為常見。

競爭、排名,很大部分是教育政策塑造出來的戰場。而只要競爭與排名的制度存在,也無法期待個別的家長老師或學生跳出這個修羅場。因此,減少無謂的競爭誘因,是教育部當務之急。在高等教育方面,應該儘速停止目前這種附條件撥款式的「頂尖大學」計畫。而要改善競爭最激烈,考試最痛苦的國中教育,則大概只有讓公立高中職入學一律改採學區分發,才是解決之道。在「學區分發」制之下,明星高中會漸漸平淡(就像從前初中聯考時代的第一志願,如今誰還記得?),讀書不再是為了考試,教學也才可能稍微正常化。更重要的是:當大家不那麼計較排名、升學率的時候,或許才願意花一點心力照顧那些「落後」的學生。
這是報紙刊登的部分。
---------------------------------

「基本」比「頂尖」重要
廖元豪
新教育部長的人選,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從這個位置所受的重視,可以看出社會大眾對教育有多麼關切、多麼焦慮。似乎人人都認為當前的教育出了問題:在中小學方面,補習愈來愈多、書包愈來愈重、城鄉差距愈來愈大、家長與學校甚至共謀作假成績。而大學方面,「前段班」為了爭取經費與頂尖大學地位而卑躬屈膝,拿到錢之後又被迫拼命花錢;「後段班」則為求苟活,全副心力花在應付招生與評鑑之上。到底是什麼原因,把我們的教育搞成這樣?
原因之一,在於從部長、校長、老師,到家長及學生,對「頂尖」、「卓越」、「排名」這些概念的無限崇拜;同時忽略了教育的基本面:培養每一個現代公民最「基本」的智識與文化素養。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不斷宣揚著某個學校有多少「滿分」、「資優」的學生,卻鮮少知道那些學校學生的「平均」水準是否提升?如果一個學校創造出十個滿分,但全校平均分數下降,那這個學校真是「優質」的教育機構嗎?假設某個國中今年考上建中北一女的人增加百分之五,但畢業生中不認識英文二十六個字母的人數比率卻增加百分之六,那這樣的教育真的是成功的嗎?
這種對「頂尖」的飢渴,會嚴重扭曲辦學及教學的方向。雖然形式上沒有「能力分班」,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明顯有利於班上的「好學生」。為什麼?因為努力把「後段救起來」,是沒有績效也沒有廣告效益的(雖然更多家長跟學生應該會感激涕零)。我們的媒體與教育機關,清楚地告訴校長與老師,「錦上添花」遠比「雪中送炭」來得重要。大家恥笑「十八分上大學」或「後段學校的文憑等於廢紙」,卻沒有人在乎大學怎樣能把原本底子較差的學生培養成材。
而錦上添花的「五年五百億」,本就以「頂尖」為名,自然不在乎「後段」的學生與學校。但它們真的有頂尖成就嗎?現實是:這些拿了錢的大學,往往更傾向忽略基礎、長遠的研究與教學。教師們個個忙著寫計畫、辦活動來消化預算,設法擠出一些短期(半年或一年)可以交出去的成果。哪個學校或系所要是笨到跟評鑑委員說「我們期能在十年內有所成效」,鐵定會被踢出去—人家要你每年報告績效,誰管你十年有什麼成果?然而,不重視長遠影響,卻每年必須交報告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已把大學貶成了智庫或是企業研發單位,哪算什麼「學術」研究機構?
城鄉差距與成績差距,都不能單單歸責於「教改」,而是根深蒂固「科舉中狀元」的文化遺毒。事實上,在教改之前,這種高低之間的鴻溝早就存在。在我(五年級後段班)求學的過程中,就清清楚楚看到有很多自始「被放棄」的學生。只是以往有「能力分班」,他們從國一開始就被隔離於「好班」學生之外。所以呢,他們的程度不會「耽誤」好學生。也由於他們本來就「不重要」,在媒體版面上也不會有太多見光度。換言之,從前跟現在一樣,我們的教育資源都只投注在「最強」的一批學生。現在的差距之所以被看見,一方面是言論資訊自由所賜,同時也因為「他們」跟「好學生」被放在一起。「好學生」的家長,會憂慮自己的小孩會不會被「帶壞」,進而引來媒體與教育主管機關的關注。
更糟的是,這種急著追求「拔尖」的風氣,其實也沒有因為競爭來帶來更好的教育品質。因為無論是中小學或大學,教育在本質上就不可能用短期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成果。美國聯邦政府的教改措施號稱「一個都不能少」(No Child Left Behind),但它的手段是推廣「標準測驗」來衡量所有的學校,結果並沒有真正提升弱勢學區的程度,唯一的貢獻就是製造出一堆考試機器—美國的檢討顯示,「考試用」的知識與技巧,跟「實用」或「學術」的知識全然無關。考試高分的意義,就只是「會考試」而已。
台灣也一樣,我們急著要看「考試分數」,卻不知單一「標準化」跟知識的本質不合。結果就是創意、反省、批判與探索搜尋的能力都被犧牲。台灣的「人才」在中小學或許可以得到一些獎項,數學程度也不錯,但要想進一步在高等研究上出類拔萃,反而遇上瓶頸。更別說學生的人文、社會與藝術素養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人的學歷高,內閣中博士濟濟,但是在科學、藝術、文化、學術,甚至高科技方面始終無法突破(更別說政治人物水準之低),其實多少是因為迷信考試與「標準答案」,所造成的知識論之貧乏。
事實上,世界上「國家競爭力」或「人力資源」水平較高的國家,未必有許多「頂尖」學校。真正能讓芬蘭、愛爾蘭竄升的,是「沒有一所爛學校」的平均基本教育品質。即使是看來崇信資本主義的美國,其免費或廉價公立教育的比例也遠遠高過我國。台灣的教育,這麼迷信物競天擇,如此遵循市場競爭而忽視機會平等,其實絕非「先進」國家的作法,反而在欠缺信心的第三世界國家較為常見。
競爭、排名,很大部分是教育政策塑造出來的戰場。而只要競爭與排名的制度存在,也無法期待個別的家長老師或學生跳出這個修羅場。因此,減少無謂的競爭誘因,是教育部當務之急。在高等教育方面,應該儘速停止目前這種附條件撥款式的「頂尖大學」計畫。而要改善競爭最激烈,考試最痛苦的國中教育,則大概只有讓公立高中職入學一律改採學區分發,才是解決之道。在「學區分發」制之下,明星高中會漸漸平淡(就像從前初中聯考時代的第一志願,如今誰還記得?),讀書不再是為了考試,教學也才可能稍微正常化。

台長: 布魯斯

re
巴紐建交經費10億不見.真無聊.公務人員流動多
1.立法院每年預算拖到6月底才通過.12月30日就要預算執行完畢.公務員真是神仙.浪費國家資源
2.立法院通過殘障公務員任用比例不夠.處罰首長.
3.國民黨時代就直到現在公務員有碩士初等2萬元.普考3萬元高考4萬.同工不同酬.同樣20年資老師已領8萬外加碩士5000元.初等.普考4萬多.大家往老師教授擠
4.中央政府每年預算9千億.每年各部會預算幾百億.如巴紐案10億.6月預算通過.12月31日需執行完畢.幾百億預算.人員不足.公務員責任重大.但是薪水待遇偏低.新進公務員有碩士多多.不願負責任.每天人事局一大堆各部會求職專欄.就是天天政府公務員薪水比不上教師.

5.司法對於中央政府官員很嚴厲.如對阿扁國務機要費與其他人特別費有很大差別待遇.司法不公造成中央政府官員動不動移送法辦.也造成人員流動多
6.每年負責幾百億預算的部長.科長承辦員待遇不足需引優秀人才投入.巴紐案10億科長待遇才6萬多.每年有幾十個10億.還有其他雜事.不足吸引優秀人才
7.
2008-05-07 22:56:06
現代俠盜
巴紐案不無聊,發生醜聞是大家「不依規定辦事」。
與錢多、事少,離家近無關。不必找藉口。

公務人員流動不多,領「終身月退,18%」的才多。
大法官又說「必使其無後顧之憂,戮力從公」。
顯然,大法官不食人間煙火,當年邏輯課程修得滿分。

邱義仁,大官當8年,退職領250萬(不含貪污),勞工一輩子三十年,運氣好3百來萬。問題不在錢多少,300萬如何能養老,行動不便時,誰照顧,外勞?政府?買樂透。
2008-05-08 07:10:53
現代俠盜
同意所述。
突然,想瞭解中國時報的老編心理在想些什麼。

原來,將最後一句「更重要的是:當大家不那麼計較排名、升學率的時候,或許才願意花一點心力照顧那些「落後」的學生」刪除了。

顯然,某些人還是未抓住老師之苦心。
教育問題,人人不滿意,人人搖頭無奈。但還是這樣子一代一代遺害下去。最後,整體社會失去競爭力,遲早會在世界舞台上遭到淘汰。

但是,想想台灣又何必搶著要進步領先,提升自己社會呢。印度、西藏,落後、無知,人民也很快樂。尼泊爾還是世界上人民最快樂的國家呢?
因為他們根本不要競爭,超脫了競爭。
我們中了資本主義的鬼計,陷入泥沼。

多餘的知識份子煩惱,人之存在,苦啊!
發現自己有虛無主義傾向了,愈來愈憂鬱,可能今年的下雨天真的是太多了一點。
2008-05-08 16:03:02
泓志
老師的文章我心有戚戚焉阿...

想當初我國中的時候這種物競天擇的市場機制相當普遍,譬如學校只有在校慶或基測滿分人數多的時候才會在校門口掛紅布條,但學校總是把一些「壞同學」貼上標籤,對他們又愛又恨,為什麼?恨是因為他們破壞學校秩序,浪費學校成本,愛的是因為他們「狐群狗黨」只要有事情八九不離十都是他們幹的,而且他們混在一起,也很好管理隔離,不會讓病毒感染到他們的招牌,明星學校金玉其外,也不知是否敗絮其中,那些原本偶然做錯事的初級偏差者,被學校的標籤製造者──訓導處,貼成次級偏差,這都不是不可能的......

我的出發點是針對偏差行為的形成,和老師的觀點切入不同,但這些事情以前就發生在身邊,感觸很深,以玆與老師分享,若用詞稍偏激,還請原諒
2008-05-19 13:06:49
現代俠盜
國民黨班師回朝,新政府今天上台,烏鴉嘴循例必須聒噪一番,以示慶賀。

印度的卡華拿邦,人口三千萬,是印度最貧窮的省份。但社會生活指標絕對不遑「新興工業國家」如南韓,巴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300美元,國民收入只有美國的60分之1,但識字率93%,平均壽命72歲,嬰兒死亡率1.3%,美國相應數字 99%,76歲,0.8%。總體死亡率(含他殺)比美國還低,卡華拿邦的平均壽命與美國首都華盛頓不相上下。美國黑人表面上比卡華拿邦人有錢,實質上卻沒有卡華拿邦人活的更久。

卡華拿邦的另類發展成就,就是相對平等的資源分配方式及民主的社會結構。
基本公共設施,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市場的合理有效,勞工保障等,使卡華拿邦人民得到了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並且解決了人民的基本物質需要。

新政府的「馬上拼經濟」,如果台灣還是一家一家的燒炭去自殺,活不下去。表面的繁榮昌盛下,貧富的懸殊卻繼續擴大,那麼,我們不要也罷。

拼經濟,拼誰的經濟?比頂尖,比誰的頂尖?
同樣,什麼是基礎,哪些人才是最需要基礎。
當然,我也不是說非要向卡華拿邦全面學習,只是政策略向左轉一下而已。
2008-05-20 19:08:53
phil6dog
評論:

* ~ 印度的卡華拿邦 ~

總算搜尋到一個,卻是以 Kerala 之名。
http://photo.popart.com.hk/blog/?skid=ryanchsa&sk=viewreply&n=5736
差那麼多!?...暈~
另有譯成 [喀拉拉邦] 者。
http://www.yododo.com/guide/01146878017D05AEFF80808114662758

* ~ 當然,我也不是說非要向卡華拿邦全面學習,只是政策略向左轉一下而已 ~

我說這是大盜兄的俠氣。
我覺得:
- [左派] 在台灣只是 [消遣/雜耍的手段] 而已,沒人認真 (如邱義仁)。
- 據說,[法益] 分屬四對象:國家/政府/社會/個人。
- 因此,人民何必曰 [左派]?亦有 [利益] 而已矣。 :)

PS1:印度人口將趕上中國,一般認為。

依今年資料,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index.html
領土 - 印度略小於中國的 35%。
人口 - 印度比中國少約一億八千萬人 [11億餘/13億餘]。

PS2:~ 美國 ~ 監獄囚犯與總人口的比例高居全球第一,凶殺案比例長年居高不下,而且很可能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的目標 ~
http://udn.com/NEWS/WORLD/WOR3/4350065.shtml
2008-05-22 00:26:10
現代俠盜
To: phil6dog 兄:辛苦了。看到您這麼認真的去查,我的憂鬱症也好多了。

卡華拿就是Kerala,不知是香港人的廣東腔翻的對或台灣人的福佬腔翻的對,反正也就是「喀拉拉」啦!

忘了附出處,想更正時,心想沒人會這麼認真,能偷懶就偷懶,還是被吾兄抓出來了。見笑。
確實出自許寶強之書(oxford 大學出版)p184~p185。許寶強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跟丘延亮教授有點淵源。所以,香港學術界比台灣學術界強太多了,我認為,事實也如此。

卡華拿之另一件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是,電腦全部都是Linex自由軟體系統。Windows為例外,非必要不會買。也就是說,台灣比滿清政府還不如,像八國聯軍時,連抵抗都沒有,立刻向微軟棄甲投降,我們用的都是Windows系統,沒出息極了。老共當年還有抵抗一下。印度就不同了,連資本主義世界的「麥當勞」都打不進去。不談了,否則又憂鬱了。

最後,送您小伙子一個許寶強寫的經典名言,博君一笑,您會喜歡(沒有侮辱女性之意)。
(P214)資本主義全球化比作是強姦(J.K. Gibson-Graham的比喻)。
許寶強卻說:「然而,強姦者真的那麼有力嗎?陽具只能短暫勃起,睪丸也硬不過女性的膝蓋。」

好笑嗎?
2008-05-22 16:05:39
phil6dog
To: 大盜兄

不好笑!膝蓋很厲害的...。
但推測鍋蓋應足以抵擋。 #
2008-05-24 00:29:08
mark
我也認同~我也覺得基本比頂尖還重要~與其只靠一批頂尖的人來支撐國家的競爭力~還不如全體國民的平均素質提高來得有用
2008-05-29 01:07:26
Martin
雖然現在才留言
但是我覺得這篇可以呼應並接續老師這裡的討論
http://www.wretch.cc/blog/giawgwan/3953847
2008-10-21 16:33:38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