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4-01 00:00:00| 人氣5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梁書瑋:愛上繪本、也愛上閱讀的小法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檔案:

    梁書瑋,穿上長裙是「黃秋芳創作坊」專任作文老師,負責讀書、寫字和說話;換上褲子是斜槓媽媽,經營粉專「二刷媽媽計中記」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6080816873,用文字留下「育兒沒有濾鏡,只盼夜裡安靜」的修行風景,始終和孩子們待在「同一國」。從小喜歡說故事,喜歡畫畫,最擅長把牆壁畫得亂七八糟,替自己留下成長的痕跡,也熱愛娛親搞笑、嘗識挑戰自己極限,把對孩子的觀察記錄寫成《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而後又「成長」為《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一起畫圖、說故事、玩遊戲,讓孩子愛上閱讀》;另外《噓……祕密!》、《樂樂和彎彎》,以及改寫的《格列佛遊記》,是專為小小孩設計的小童話,被反覆包裝成「品德故事小花園」套書、「幸福寶貝繪本」套書、「數數星星道晚安小小繪本」套書、「搭起帳篷說故事」套書和故事CD

 

各位創作坊的小朋友、大朋友,大家好:

    時序更迭,來到了四月,春天的氣息不但愈來愈濃厚,還時不時夾著夏天的味道,彷彿打開了繪本,開啟了熱鬧歡愉的閱讀世界,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在用讀書聲、歡笑聲,繪出繽紛色彩,裝點生活。

        1.草圖的記憶

    如果生活是一幅圖,這幅圖形成最初的「草圖」,應該就是我們「第一個記憶」了吧!那麼,大家對於「共讀」,最初的印象是什麼呢?一直以來在幼兒園、在創作坊陪著許多孩子閱讀、看繪本的我,居然對於自己小時候的共讀記憶幾乎趨近於0,只記得看著學校剛發的課本,媽媽要我把音拼出來,那年代的幼稚園只教團體感,對課業沒太多強調,剛進一年級,我怎麼會知道什麼叫「拼音」?

    我照著學校老師教的一字一句唸:「老師好,小朋友好。老師再見,小朋友再見,大家明天見。」(哎呀,完全曝露自己的年代)然後有自信的給媽媽一個笑容,因為那時的我想,原來小學的讀本比幼稚園還簡單。沒想到媽媽卻不高興,她冷著聲音:「我是說拼,不是背,用拼的把它唸出來!」

我解讀成:「再唸一次!」所以又用著輕快的聲音:「老師好,小朋友好。老師再見,小朋友再見,大家明天見。」最後還加上說明:「我沒唸錯,老師真的就是這樣教的!」

    幾次來回後,媽媽的聲音愈來愈大聲,我愈唸愈不耐煩,明明就是這幾個字,到底要我唸到什麼時候,最後乾脆:「老師再見,小朋友再見,大家明天見。老師好,小朋友好。」媽媽更生氣了,她覺得我根本不認真,然後開啟我和她進小學後第一次吵架。

    「我是說拼音,拼,音!」媽媽拉高音調,一字一字的拼給我聽:「老ㄌㄠˇ!」

什麼拼音?我也「不甘示弱」:「不是這樣唸的啦!老師明明就說:『老師好』沒有ㄌㄠˇ啦,明明是妳沒讀書唸錯!」

    這下,媽媽終於理解了,她翻過頭對一旁處理公事的爸爸說:「原來她不知道什麼叫『拼音』喔,害我還這麼大聲!」

    然後有毅力的要我「重來一遍」,先讓我認一個一個的注音,再要我把它們組合起來。我忘了我們到底用了多少時間,我只記得我坐了好久,邊唸還邊偷瞄停放在門口的小工具車。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原來,要唸小學讀本這麼麻煩!」

    我和媽媽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國語課本」,好笑的是,在我拿到國語課本之前,我家有滿滿一間房的書。媽媽就和全天下的爸媽一樣,只要覺得對孩子有幫助、孩子需要的絕不手軟。當時都是書商到家裡推銷,後來才到的書商都會說:「經典套書都有了。」或是:「哇!還有好幾套絕版書耶!」還遇過很誠實的書商:「我還真不知道你們還缺什麼書。」只是那時書之於我,就是名片和炫耀的物品,無聊打發時間時就去算算書房到底有幾本書,同學們對我的記憶:「妳家有很多書。」

    事實上,滿屋子的書只看過一套,而且依照時間推論,應該是「拼音事件」後了。那時我還是個每天為了看電視,認真當個乖孩子,快速完成作業、主動做家事,懇求可以擁有「看電視權」。那一天,打開電視的同一時間,書商送書來了,是南一出版的「中國孩子的故事100本」,一看到有別於家裡科學類、寫真圖鑑的套書,簡單的色塊、線條更吸引一直都愛畫畫的我,我第一次問媽媽:「我現在可以看書嗎?」

    我的閱讀生活,終於畫出第一抹顏色,而後才有機會層層疊出不同的新色。也是這抹顏色讓我意識到,閱讀一定要是自己想做才會投入的事,所以在孩子投入閱讀前,我必須比他們更投入才行,只有我先自己繪出自己的閱讀生活,才會吸引孩子,讓他們知道,閱讀是件好玩的事,他們也才有機會從書海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書,調出自己喜愛的顏色。

        2.記憶裡的顏色

    有鑑於小時候媽媽為我選書常「失敗」,我為學生、為孩子選書,多以「我喜歡」為起點。書架上的《變色鳥》,是一本我從懷孕時期讀到孩子出生還在讀的書。我很喜歡它輕快的文字節奏,在反覆中帶著變化;它的內頁插圖從原先的灰白,逐漸加入一些顏色,而後變黑,最後又變彩色,黑白與彩色的轉換,特別適合正在發展視力的嬰兒

    等到女兒來到對環境感到好奇的年紀,她開始會翻、會滾、會爬,就是靜不下來,看到什麼都抓進口中,真覺得那個趴躺在爸媽身上活動、玩耍的肚肚時間「Tummy Time」,還可以安靜讀書,根本就是閱讀資優生!我們這時才開始「真正的」親子共讀,不是媽媽陪孩子,也不是爸爸陪孩子,而是「全家一起」。

    讓先生讀繪本,女兒坐在我腳上,隨著書中內容前傾、後仰、震動,這大概是她最早認識的「虛擬實境」了吧!和好動的幼兒「共讀」,其實就是一種表演遊戲,陪讀的大人們,要更投入,因為透過我們「讀」書的表情或動作,可以讓孩子感受聲音裡的「情緒」,喚起他們的感覺。比起讀了什麼內容,全家一起共讀的過程更重要,先在孩子的心裡畫上「閱讀好好玩」的草圖,他們才有機會玩出自己的色彩。

    或許是從小聽著我們讀繪本、眼睛張開媽媽就在看書的關係,女兒學爬後,只要被她看見我在翻書,她整個人會像個指北針般快速轉圈,轉往書架的方向。有次我故意在離她最遠的位置,拿著書假裝不理她:「哇!是《變色鳥》耶!」自顧自地讀著她所熟悉的內容:「灰色的天空有白雲……」只見她一眨眼就快速轉向我,接著一邊尖叫,一邊蹬著小短腿爬上我盤著的雙腿,一等到我把她抱正,她馬上伸手拿起書,先是想辦法把書翻開,再來是拿書上下晃動著,學我帶她看書時表演過的「鳥鳥飛」的「特效」,在慶幸她終於不是把書當固齒器的同時,我也有點小小得意:「我選的書,她喜歡耶!」

    一直以為女兒喜歡《變色鳥》,因為連跟爸爸視訊到一半,聽到:「變色鳥呢?」她會轉頭不甩爸爸,直接爬向書櫃,從看不到封面的陳列式書櫃裡,找出《變色鳥》拿給我,再爬上我的腳上就「看書位置」,這時的她還不到七個月呢!所以我特地為她客製了一隻「變色鳥」的娃娃,心想她應該會很喜歡,結果等收到後,她居然看也不看一眼,她的「變色鳥」永遠只有《變色鳥》。

    「她不是很喜歡嗎?」我實在不解。有女兒後才開啟閱讀生活的先生,下了精闢的解釋她喜歡的是媽媽,是媽媽喜歡,她才喜歡。」

    想想也是,一歲內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只有吃跟睡,選什麼書看、讀什麼內容,真的不是他們的重點,陪他們看書的人才重要,我們只是陪伴他們進行一場活動,只是這個活動叫「閱讀」而已。我能做的就是繼續挑選我自己讀起來覺得有趣好玩想翻讀的書,先吸引自己,才會吸引孩子呀!

    確如先生所說,等女兒漸漸長大,開始習慣翻找書櫃上的書時,我開始可以很明確知道她喜歡哪幾本書,因為睡醒就翻、睡前也要翻,才剛講完闔上書,她又翻到封面要我再講一次,然後一次又一次,明明想睡了,口中還不甘心唸著書名,這本書不是《變色鳥》,她有個性地選了自己喜歡的書,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書中找到相同或相材的材料,為自己的閱讀經驗畫上顏色。

        3.顏色的調和

    小時候很常聽爸媽說:「買這麼多書給你們都不看,書都擺在那裡生灰塵。」可是,爸爸媽媽你們也不看書呀!這句當年我想說又不敢說的話,終於有機會被侄兒說出口了。升上一年級的他,老是被家裡的大人要求「少看電視,多看書」,然後讓他一個人拿著書,阿嬤追著劇、阿公跟爸爸滑著手機,他受不了的大喊:「不公平,為什麼大人可以不看書,只有小孩要看。」讓在另一端改作文的我,瞬間不給面子的仰頭大笑。

    大人所期待的顏色,和孩子不一樣啊,偏偏等我們從孩子成為大人後,常常忘了我們曾經所期待的色彩世界了。領著孩子看書的我們,要知道「陪孩子一起看書」「叫孩子自己看書」

    侄兒也是在我陪讀下長大,對讀書、說故事很有一套。尤其,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他跟在我身邊,聽我讀《好忙的蜘蛛》,內文反覆出現「蜘蛛沒有回答」的字句,讓他感到有趣,並抓到了「重覆就是好玩」的關鍵。於是後來侄兒帶著我女兒讀五味太郎的《鯨魚》時,會以自己的方式閱讀,先是在有小鳥出現的畫面中喊著:「鯨魚!鯨魚!」翻頁後刪除了所有文字內容,直接簡略成:「沒有鯨魚!」自創出重覆的內容與樂趣;讀《爸爸走丟了》時也會以「是不是爸爸?」做為重覆的起點,再以:「不是爸爸!」回答自己的提問,不僅是創造屬於孩子有趣、有意思的讀法,也是他對一本書、一個故事用自己方式「做整理」的證明。

    岩村和朗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他的《大尖山的大冒險》和「十四隻老鼠」系列都是經典作品,常常是教室在暑假時的共讀書目。

    讀起「十四隻老鼠」更是會不自覺地在每一個跨頁數著,確定是不是真的是「十四隻」。有次我選了《十四隻老鼠大搬家》讓侄兒「大聲朗讀」,「靠自己」把書裡每個字讀清楚,不是他所熟悉的共讀經驗,卻能幫助他提升專注力和拼音、識字能力。我一如往常帶著他從封面、封底開始觀察起,因為讀繪本就是這樣,並不會因為要朗讀,就從繪本變成課本。他也一、二、三……數著是不是真的是「十四隻」,辨別著每一隻的特徵,接著跟著內容尋找著畫面中的老鼠。

    和孩子共讀繪本其實很花時間,就像帶著他們要到路口的便利商店,明明自己走,三分鐘內就能到,帶著孩子如果十分鐘內能走到,就叫「很快」,因為他們總是能為路上的一朵小花、一隻小瓢蟲停下來觀察好久好久。讀繪本也是,不會因為它「書薄、字少、圖多」就少了內容,因為更多「文字外」的內容都藏在圖裡,以及孩子的分享裡,更別說還有在「慢步」中養成的美感。

    讀到老鼠們找到大樹當家的跨頁時,我第一次主動喊暫停出題:「你算算有幾隻老鼠?」他用一付這還用問的眼神看著我:「書就都是十四隻老鼠大搬家了啊,不然呢?」但是還是乖乖數著,數完後又看著我:「看吧,就是十四隻呀!」

    我大笑,揉著他的頭:「你好厲害,姑姑第一次看時,怎麼數都是十三隻耶,真的喔,我數很多次。」稱讚孩子跟對孩子提問一樣,都要很明確:「你再猜猜看我沒看到哪一隻?」

    侄子重新掃描著跨頁上的畫面,很快地指出一隻疑似從樹上跌落的小老鼠:「這一隻,因為牠跟背後的顏色太像了,不注意就會被蓋住了。」

    真的,真的,我真的傻住了,這孩子的判斷猜測實在好準啊!想來,我們兩個的閱讀色彩逐漸走向同樣的色調了。

        4.調和的生活

    隨著侄子識字變多,也比較習慣「大聲朗讀」後,我們繼續挑戰讀繪本以外的書。平常的他喜歡在廚房調飲料、切水果、做點心,所以特別為他挑選《用點心學校》。我們每次只讀一篇,而且輪流讀,有時是一人一面,有時我會故意停在某個段落,讓他接著讀,確定他沒有因為是「姑姑在讀」,就放空神遊,好像我們在同一張畫紙上進行共同創作。最另我驚喜的是,這個提到國語就哇哇叫的小娃,居然會在不得不中斷離開後,又回頭拿起書:「姑姑,繼續,我們剛剛還沒讀完。」換他拿著閱讀畫筆,邀請我一起在生活裡上色呢!

    我曾在《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提出,「共讀」不一定是我們和孩子,也可以是我們和我們老老的爸爸媽媽;甚至在後來的《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一起畫圖、說故事、玩遊戲,讓孩子愛上閱讀》分享孩子和孩子一起共讀的趣味。

    現在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和不同身份」的自己共讀。有女兒之前,空閒的時間,我會泡杯咖啡、選一本書、再挑個音樂,隨著熱啡咖飄出來的煙,踩著音符,跳進書的世界,那是我一個人的時光;後來有了女兒,只要她醒著、我醒著的時間,全部都是屬於「女兒的時間」,我只能趁著晚上,她睡著後的短短時間,暖黃的燈光從牆上流下,在黑暗中畫出一個結界;有時從女兒的書架上挑一本繪本,讓自己和「女兒的媽媽」一起讀,跟著《就愛你這個樣子》互相打氣:我都想像不到有誰像你這麼美妙!從短短的文字中,告訴自己,無論身份怎麼改變,都是最美、最值得珍惜。

    有時替自己買套新書,讀第一集時,是「梁書瑋和書瑋老師」一起讀,邊讀邊轉著:哇,這好適合上課啊!讀到第二集時,又常和「女兒的媽媽」一起感動,覺得「這要當了媽媽才懂」;到了第三集,「大家」都不在,就是「梁書瑋」自顧自享受那好久不見的緊張刺激。翻讀著每一本書,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添上新色。

    其實,我們都是「當了○○,才學當○○」,因為不只是學一種「知識」,更是在「當了○○後養成一種「能力」和「態度」,把一切都化為日常,化為自己喜歡做又想做的事,成為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小事。

台長: 文學樹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