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15 18:48:57| 人氣8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具菩薩種姓相-瑜伽師地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具菩薩種姓相-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卷35:「

3~4世紀 彌勒菩薩交腳思維像 有希臘的味道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 ◎

 

如是已說獨覺地。云何菩薩地。嗢拕南曰。

 

初持次相分  增上意樂住

 

生攝受地行  建立最為後

 

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

 

何等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云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姓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

 

種姓持

 

何以故。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為所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為諸菩薩堪任性持。

 

發心持

 

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於六波羅蜜多。於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學。是故說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加行持。

 

覺分持

 

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依止為建立故。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圓滿大菩提持。

 

簡無種姓

 

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由此道理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若有種姓當知望彼而得名持。

 

簡不發心

 

又住種姓補特伽羅。若不發心不修菩薩所行加行雖有堪任而不速證無上菩提。與此相違當知速證。

 

異名

 

又此種姓已說名持。亦名為助亦名為因。亦名為依亦名階級。亦名前導亦名舍宅。如說種姓最初發心。所行加行應知亦爾。

 

種姓持

 

云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

 

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

 

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此種姓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又此種姓未習成果說名為細。未有果故已習成果說名為麁。與果俱故。

 

種姓勝

 

若諸菩薩成就種姓。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餘一切有情。當知種姓無上最勝。何以故。略有二種淨。一煩惱障淨。二所知障淨。一切聲聞獨覺種姓。唯能當證煩惱障淨。不能當證所知障淨。菩薩種姓亦能當證煩惱障淨。亦能當證所知障淨。是故說言望彼一切無上最勝。

 

四事勝

 

復由四事。當知菩薩勝於一切聲聞獨覺。何等為四。一者根勝。二者行勝。三者善巧勝。四者果勝。言根勝者。

 

謂諸菩薩本性利根獨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

 

言行勝者。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聲聞獨覺唯行自利。是名行勝善巧勝者。

 

聲聞獨覺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中能修善巧。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

 

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

 

種姓相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姓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施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

 

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與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

 

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

 

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

 

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誑。於共財所亦無欺罔。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

 

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捨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

 

戒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

 

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

 

於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為愚鈍。善順他心。常先含笑舒顏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樂修諸福業。於他修福尚能獎助。況不自為。

 

若見若聞他所受苦。所謂殺縛割截捶打訶毀迫脅。於是等苦過於自受。重於法受。及重後世。於少罪中尚深見怖。何況多罪。

 

於他種種所應作事。所謂商農放牧事王書印算數。善和諍訟。追求財寶。守護儲積。方便出息。及以捨施。婚姻集會。於是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於他種種鬪訟諍競。或餘所有互相惱害。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

 

善能制止所不應作謂十種惡不善業道。不違他命。善順於他。同忍同戒。於他事業隨彼所欲。廢己所作而為成辦。

 

其心溫潤其心純淨。恚心害心不久相續。隨生隨捨起賢善心。

 

尊重實語不誑惑他。不離他親。亦不好樂。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應語言。常柔軟無有麁獷。於己僮僕尚無苦言。況於他所敬愛有德。如實讚彼。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

 

忍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

 

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

 

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

 

謂諸菩薩性自翹勤夙興晚寐。不深耽樂睡眠倚樂。於所作事勇決樂為不生懈怠。思擇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為一切事業堅固決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終不中間懈廢退屈。

 

於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於彼。或入大眾或與他人共相擊論。或餘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

 

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

 

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默。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

 

性薄煩惱。諸蓋輕微。麁重羸弱。至遠離處思量自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

 

於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況於親品及中庸品。

 

若見若聞有苦眾生為種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心。於彼眾生隨能隨力。方便拔濟令離眾苦。於諸眾生性自樂施利益安樂。

 

親屬衰亡。喪失財寶。殺縛禁閉及驅擯等諸苦難中。悉能安忍。

 

其性聰敏。於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於久所作所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

 

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遍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

 

《披尋記》遍於彼彼離放逸處等者:謂生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名放逸處。思求出離,能見過患,是名有力思擇。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結成勝因

 

應知是名能比菩薩種姓麁相。決定實義唯佛世尊究竟現見。由諸菩薩所有種姓性與如是功德相應。成就賢善諸白淨法。是故能與難得最勝不可思議無動無上如來果位。為證得因應正道理。餘不應理。

 

無染位菩薩

 

種姓菩薩。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性與如是白法相應。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顯現。

 

有染位菩薩

 

或 於一時生諸惡趣。菩薩雖生諸惡趣中。由種姓力應知與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謂彼菩薩久處生死。或時時間生諸惡趣。雖暫生彼速能解脫。雖在惡趣而不受於猛利苦 受。如餘有情生惡趣者。雖觸微苦而能發生增上厭離。於生惡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種姓。佛大悲因之所熏發。是故當知種姓菩薩[離>雖]生 惡趣。然與其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

 

何等名為種姓菩薩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姓。又愚癡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亂。是名第三隨煩惱性。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

 

有障菩薩

 

又諸菩薩雖具種姓。由四因緣不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四。

 

謂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提無顛倒道。如是名為第一因緣。

 

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而顛倒執。於諸菩薩正所學中顛倒修學。如是名為第二因緣。

 

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而於加行方便慢緩懈怠嬾惰。不成勇猛熾然精進。如是名為第三因緣。

 

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亦於加行勇猛精進。然諸善根猶未成熟。菩提資糧未得圓滿。未於長時積習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為第四因緣。

 

如是菩薩雖有種姓。因緣闕故不能速證無上菩提。

 

無障菩薩

 

若具因緣。便能速證。

 

簡無種姓

 

若無種姓補特伽羅。雖有一切一切一切種當知決定不證菩提。

 

」(CBETA, T30, no. 1579, p. 478, b10-p. 480, b22)

《瑜伽師地論》說的具善根者相,說得更詳細了。自翊大乘者,應恪實檢討和實踐。

《瑜伽師地論》卷25:「云何毘缽舍那障。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樂自恃舉者。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生高族淨信出家非為下劣。諸餘比丘則不如是。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蔑於他。如是我生富族淨信出家非為貧匱。我具妙色喜見端嚴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巧言詞語具圓滿。諸餘比丘則不如是。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蔑於他。彼由如是自高舉故。諸有比丘耆年多智積修梵行。不能時時恭敬請問。彼諸比丘亦不時時為其開發未開發處。為其顯了未顯了處。亦不為⋯⋯其殷到精懇以慧通達甚深句義。方便開示乃至令其智見清淨。如是名為樂自恃舉毘缽舍那障。又如有一唯得少分下劣智見安隱而住。彼由如是少分下劣智見安住。便自高舉。自高舉故。便生喜足更不上求。是名樂自恃舉所住毘缽舍那障。」(CBETA, T30, no. 1579, p. 420, b13-29)

《華雨集第五冊》:「六、佛法不只是理論,不只是修證就好了。理論與修證,都應以表現於實際事行(對人對事)來衡量。說大乘教,修小乘行;索隱行怪:正表示了理論與修證上的偏差。」( Y 29p53

台長: 將無同
人氣(8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智度大道 |
此分類下一篇:趣入地諸相
此分類上一篇:無我見生起次序-經傳與修傳之歧異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