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04 13:18:07| 人氣1,9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學習網

01道前基礎-皈敬頌 彙整 - 廣論學習網 (lrestudy.com)

廣論第96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了解三乘道,就是成辦菩薩所求心願的方便。關於這點,不敗尊彌勒菩薩曾說:「想要利益眾生的諸位大士,應當透過道種智(透過合適的方法教導聲聞、獨覺、菩薩三種道路的內涵),成辦世間利益。」《般若經》中也說:「菩薩們應當生起一切道,應當可了知一切道。也就是聲聞道、獨覺道、佛陀道,也應當圓滿諸道,還要成辦諸道的作用。」所以如果有人說:「因為是大乘行者,所以不應該學習小乘的法藏」,是錯誤的。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 方廣藏 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趣入大乘道時,有共通與不共通兩種道。共通道就是小乘法藏中也說到的眾多道(皈依、業果、思惟輪迴總體及個別的痛苦,而希求從中解脫的出離心、四諦、十二緣起等三學的修持。總之,即是共下、共中士法類的內涵),因此這些道怎麼會是應當捨棄的法類?所以除了希求獨自寂靜安樂等少許的特殊內容以外,其他所有的共通法類,即使是大乘行者也都必須修持。所以在菩薩的方廣藏經中廣說三乘法類,原因亦即在此。

復次,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故大乘道遍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另外,正遍知的佛陀,不是僅滅盡少分的過失,圓滿少分的功德;而是完全斷除了所有種類的過失,圓滿了所有種類的功德。能夠成辦如此果位的大乘道,也是必須能滅除所有過失,圓滿所有功德,所以大乘道完整統攝了其他一切法乘所有的斷、證功德品類。因此所有的佛語,全都統攝在成佛大乘道的各部支分之中。因為絕無不能去除一點過失、不能發起一點功德的佛語;而這一切沒有任何一項是大乘行者所不能成辦的!

林師兄消文

這句型如果稍微調整成「無一過失,其弗能盡,或無一功德,其弗能令發生」,或許我們會比較能易理解。直接解釋作「沒有任何一種過犯,他不能斷除,或者沒有任何一種功德,他沒有能力成辦」。反過來說,也就是「他可以斷除任何過犯,或者可以成辦任何功德」。

弗,副詞,不。

台長: deepmind
人氣(1,946)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廣論消文 |
此分類下一篇:六度彼岸行,畢竟不應捨。
此分類上一篇:《釋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