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27 07:51:50| 人氣6,4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60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60  2603-2613

午四、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量決定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決定者。

觀待攝一切大乘而決定波羅密多的數量:

謂已得財位無所貪著,及於未得不希求故,於諸財位能不顧戀;有此則能守護學處,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眾苦,能堪忍故不起厭患;修善所作勇悍無厭;修奢摩他無分別瑜伽,及毗缽舍那無分別瑜伽。以此六事攝盡一切能趣大乘69,此由六度次第引發,無須更多。

一、對於已獲的財位無所貪著,對於未獲的財位心無希求,由此便能不顧戀財位。

二、不貪財位,則能守護好學處,受持戒、恭敬戒。

三、依靠有情和無情所引生的眾苦都能安忍,故而不起厭離。

四、修持善法內心勇悍無有厭倦。

五、六、修持奢摩他的無分別瑜伽和毗缽舍那的無分別瑜伽。以這六事攝盡了一切能趣入大乘的行為,這些是由六度依次引發的,此外不需更多。

69.能趣大乘:是從因乘上說,即能趣入大乘的行為。

如云:不樂著受用,極敬二無厭,無分別瑜伽,諸大乘惟此。

不樂著受用:對內外一切受用不歡喜、不貪著。

極敬:對戒律極其恭敬,連微小的惡作罪也不造作。

二無厭:對依有情和無情所生的眾苦不生厭離,以及修持善法無有疲厭,即是安忍和精進。也就是,依靠安忍而能忍受有情的損害與種種苦行,依靠精進饒益一切有情,任何難行都能行持,心無疲厭,並且發起無量精勤。

無分別瑜伽:以靜慮一緣專注而安住的無分別瑜伽,及以智慧對諸法都無分別的瑜伽。

諸大乘唯此:一切菩薩的行為唯一是此六者,大乘行持盡在其中。

由是因緣,欲入大乘棄捨六度,實為相違。

由於趣入大乘的行為唯一是六度,因此,欲趣入大乘卻捨棄六度,實際是自相矛盾。

小結:

一切大乘道(有法)以六度能歸攝,數量決定(所立)

因為:不貪著受用而恭敬學處,安忍依有情、無情所生之苦,於一切大乘道心不捨離,從而修行止觀所攝的一切聖道,由此將圓滿一切大乘。對此,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對受用不歡喜、不貪著,須依佈施;恭敬學處而如理守護,須依持戒;對於依靠有情和無情所生之苦不生厭離,須依安忍;作任何善法加行不生厭離,須依精進;以寂止不分別,須依靜慮;以勝觀不分別,須依智慧。若無六度,則不能圓滿一切大乘道,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午五、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量決定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者。

《大乘莊嚴經論》中用的是字,此處解釋為方便。以下依次解釋每一度分別是何者的方便。

日常法師開示

大乘菩薩要廣學一切,這叫一切種道。

謂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者,謂行惠施,由修能捨離彼貪故。

對已獲得的境界受用心無貪欲的方便(道),即是行持佈施,通過修佈施便能捨離對受用的貪欲之故。

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70,防護方便,謂持淨戒,由能安住苾芻律儀,一切事業邊際散亂悉不生故。

為了追求未得到的境界受用,而引起勤作的散亂。而能防止這些散亂的方便,即是持戒。因為若能安住比丘律儀,一切事業的散亂都不會產生。

凡夫散亂習氣嚴重,分別心沒有約束時,會不斷向外攀緣、散亂。佛制定戒律,禁止了一切導致散亂的因緣,若能安住佛制學處,就不會趣向散亂、行持無意義之事。比丘戒斷行的學處圓滿、廣大,若能安住比丘律儀,一切無意義的散亂都可以遮止。

70.功用散亂:由於用功做加行所引起的散亂。

不捨有情方便,謂能堪忍,不厭怨害一切苦故。

不捨棄有情的方便,即是能堪忍,因為修習安忍便能不厭離怨敵損害等一切苦惱之故。

增善方便,謂發精進,由發精進善增長故。

增長善根的方便即是精進,由發起精進能令善根輾轉增長之故。

淨障方便,謂後二度,靜慮伏惑,般若能淨所知障故。

淨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後二度——靜慮和般若,因為以靜慮能壓伏煩惱障、以般若主要能淨除所知障之故。

故六度決定。

一切種類的方便,都包含在六度中,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如云:不貪諸境道,餘防為得散71,不捨有情增,餘二能淨障。

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不貪五欲境界的正道即是佈施,因為捨與貪相違,施捨了一切所有,心也就無貪無執了;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內心散亂的正道,即是持戒,因為持戒可以約束自心,不令心趣入追求、經營世間瑣事的散亂中;當有情以各種邪行損害自己時,能夠不捨棄有情的正道,唯一是安忍;令善根不斷增長的正道,即是精進;剩餘的靜慮和般若能清淨二障,大乘靜慮是壓伏二障的正道,般若為根斷二障的正道。

71.餘防為得散::佈施之外;:防止、禁止;

為得散:為了求得五欲而散亂。

又不隨已生欲塵散亂,自在轉者,謂無貪施。

不隨已產生的欲塵散亂,自在而轉的方便,即是無貪的佈施。

若先未生預遮滅者,則須尸羅防護無義、非義散亂。

尚未產生之前,若要預先遮止、息滅,則須以戒律防止沒有實義及具有邪義的散亂。

惡行有情數多易遇,由此因緣退捨利他,能對治者,謂當修習有力堪忍。

行為惡劣的有情數量眾多而且容易值遇,菩薩往往因此退失或捨棄利他,對此能對治的方便,即是修習有力量的安忍。

淨善眾多長時修作令增長者,要由思惟此勝利等,發起恒常猛利勇進。

對於眾多清淨的善法,要由長期修持使其增長,必須依靠思惟此善法的利益等,以發起恒常猛利的勇猛精進。(思惟勝利等,能讓修善的歡喜心持續不斷而且力量強猛。)

暫伏煩惱,須修靜慮。滅煩惱種及所知障,謂須般若。

暫時壓伏煩惱,須依修習靜慮。摧滅煩惱種子和所知障,須依修習般若。

此於六度,能與最大決定知解。

思惟這些道理,能給予學人應修六度的最大定解。

當今時代,五欲的誘惑力極大,處在迷亂的欲塵中,要使心不貪著五欲的方法,即是修佈施。要防止心隨五欲外散的方法,即是持戒。於此濁世之中,不免會遇到許多惡行有情,而讓自己不退失利他的方法,是修忍辱。要在各種違緣、苦受之中堅持修行,必須依靠思惟善行的利益等,從而發起猛利、恒常的歡喜心,是修精進。壓伏煩惱的方法是修靜慮,滅除二障的方法是修般若。所以,到彼岸的一切方便即是六度,大乘行者應當晝夜勤修六度;若離開六度,就會中途退轉,無法圓滿菩提。

小結:

大乘一切方便(有法)以六度能含攝,數量決定(所立)

因為:大乘的一切方便完全攝於六種方便之中,即:對已得的身體和受用遮止貪著的方便,對未得的欲塵防止因追求而散亂的方便,內心不捨有情的方便,增長善法的方便,淨除二障的方便,即是六度,在六度之外不需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攝。

這一點也成立,因為:心要不隨五欲流轉,須依不貪著欲境的佈施;防止因追求五欲而功用散亂,須依防止散亂的持戒;不因有情惡劣、數量眾多而退捨利他,要依內心不捨的忍辱;對於數量眾多的善法,需經長時修行使其增長,要能對此不生疲厭並增上歡喜,須依精進;壓伏煩惱障,須依靜慮;壞滅二障種子,須依般若。若無六度,必不能如是成就,因此六度數量決定。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