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8-03 10:47:47| 人氣4,0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161 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61  1617-1624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為苦義分五。謂是當成眾苦之器,及依已成眾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於此諸苦當數思惟。

八苦中第八個是五取蘊苦。五蘊為色、受、想、行、識,合起來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生命。蘊是積聚的意思。

思惟五取蘊的苦,也有五種:即()當成眾苦之器、()已成眾苦所依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我們應數數思惟這五種苦。

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眾苦。

()當成眾苦之器,是指因受生而得到的這個取蘊身,是產生眾苦的器皿,將引發來生的眾苦。

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為老病等之所依止。

()已成眾苦所依之器,是指現在蘊體(身)已成,而它正是老、病等一切苦的所依處。

第三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苦苦器()壞苦器,是指它們皆依蘊體而有;因取蘊身為煩惱種子隨逐的影響,而會產生苦苦和壞苦。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為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於三苦時此當詳說。

()行苦器。是指一旦完成取蘊,立刻產生行苦的自性。行苦的意思,就是蘊體的一切行為,都受往昔的煩惱和業所支配而運轉,不得自在,所以是行苦。苦苦、壞苦和行苦,在後面講三苦時還會詳細說明。

日常法師開示

只要一旦結生,這個「取蘊」形成了,行苦即生。行是遷流義,就是不斷地遷變流轉,我們稱身心為「相續」,就是因為它不斷地在改變。我們得到一些快樂,就希望能夠恆常得到它,但它在我們不知不覺中一直在改變,到最後消失掉了。改變這件事情的本身,雖然並沒有很明顯地讓你感覺到苦跟樂,但是因為這個蘊體一直還存在,所以下面所有的苦都跟著來了。我們這個身體是以前的煩惱跟業所感得的,它永遠隨著煩惱跟業在轉,所以說是「他自在」,這個就是行苦的特徵。

若於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於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為切要。

如果我們對輪回取蘊的本質不能產生真實的出離心(五取蘊就是一切苦的根源),就不能生起真實的求解脫心,這樣就無法對於在生死輪回流轉的有情發起大悲心。

所以,不論是趣入大乘或小乘,追求解脫的意樂非常重要。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想要發起厭離與希求解脫的心,應該依從無垢經論,首先尋求正確的了解;其次必須長期不斷地觀察修,引發自心猛利的轉變,直到徹底改變錯誤觀念為止。世尊為了讓眾生了解生死輪迴的過患,特別開示了八苦的密意,我(宗大師)是按照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所作的極其圓滿的抉擇,而作了宣說和解釋。

如博朵瓦云,「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如博朵瓦祖師所說:

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

在六趣當中輪迴,無論受生哪一趣,隨著都一定遭受病、痛、死等許許多多的苦惱。

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

當病因生起的時候,就會生病;當死因生起的時候,就會死亡,這些既不是無緣無故,也不是突然發生的。

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

這些就是生死輪迴的相狀,或者是生死輪迴的自性,只要是在生死輪迴當中,就絕對不可能超越的-無法超脫。

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

此須斷因:我們如果要對這生死輪迴生起厭離,就必須中斷「生」,而這就必須斷除「受生的因」。

台長: deepmind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