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1-30 09:22:10| 人氣3,4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97 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消文97  971-983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轆轤 ㄌㄨˋㄌㄨˊ lù lú

當他們受學經教時,看到《真實相應經》如同先前所引述,提及人們可以從善趣投生惡趣。於是便問目犍連:「聖者,當我們在人天趣中死後,必定會受生於三惡趣嗎? 」目犍連答:「二位善友,只要你們未能斷除煩惱,就一定會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趣之中輪回流轉。」 二人聞言即心生厭離,並說:「我們從此不作煩惱行,請為我們宣說正法。」於是目犍連便為他們說法,二人最終都獲得阿羅漢。

賢首[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比丘之尊稱。猶言賢者,尊者。義淨譯新律中多用此稱。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

所以,修苦能斷除懈怠,生起精進,成辦正道,能策勵我們追求解脫,而且是證得解脫的根本因素。即使大師(佛陀)還在世,也沒有比這個更超勝的口訣可宣說了。在這之中,能依序升起下士、中士的心念,這個道理非常明顯。而內心的程度,也是在還沒有生起這樣的心念以前,都必須持續精進修持。(教授藏文原意為口訣)

【內鄔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

內鄔嗉巴也說:「應要觀察我們以前是否造坐過,投生於這類惡趣的因。 現在是否正在造作,是否想未來會造作。如果以前已經作了,或者現在正在作,或是想要未來作,那就會投生於惡趣之中,那時我還能作什麼?我能夠忍受嗎?要思惟到頭部發燙,坐著會恐方到站起身,根本無法平靜,應當竭盡所能的生起恐懼害怕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

這是關鍵之處,因為藉由現在賢善所依身,如果我們能這樣思維,以前所作的就能被淨化,未來將造作的也會減少;以前積累的善行,透過我們猛利啟請發願,遂令前時所造的善行廣大增長,並能趣入多種新造善行的門徑,因此每天都能夠令我們的暇滿人身具足意義。

【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現在若不思考這些事情,當我們墮入惡趣之後,即使要尋求能救護我們,遠離這些恐怖的依怙,也不能獲得。在那時,對於應作和不應作,就沒有慧力進行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菩薩行論》(見《不放逸品》)所說:若我擁有行善的因緣而未修善,當我被惡趣眾苦蒙蔽時,我還還能作什麼?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

同論(見《懺悔品》)又說:誰能救護我遠離這種大恐怖呢?我要睜大這雙畏懼的眼睛,四處尋找救護依處,當發現遍尋不著,就會徹底灰心失望。假如那裏沒有依靠之處,那我應怎麼辦?所以,從今天開始,應當皈依勤勉救度有情,具有大力能盡除一切怖畏的眾生怙主--佛世尊。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上文只是粗略解說,我們必須努力研讀《正法念住經》,來求取詳盡的心得。更要反復研讀,而且還要思維所研讀的內涵。

台長: deepmind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