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1-26 08:15:25| 人氣2,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消文27-3 四家合註的譯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消文27-3  P24 L7 – P25 L9  四家合註的譯文

無著菩薩所造《大乘莊嚴經論》這個經論裡面說:「這個善知識要具足這樣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這十樣東西。這樣的善知識你一定要去依靠他。」

《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大乘莊嚴經論》卷9

 

這一段 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所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簡略而說,善知識應具備這十法,前面三種:知識(合格的善知識須具備)藉由戒學調伏、藉由定學而寂靜、由於俱足慧學而最寂靜(近靜改譯為最寂靜),(是指戒、定、慧三學);
德增是說老師的功德應高於學人;
具勤是說具備踴躍利他的精勤;
教富饒(飽學經論)則是對三藏要多聞;
善達實性(有修證)
(四家合註:殊勝慧學以現量或比量、經教或正理任何一者,透徹地通達真實性義)是說,現證空性心如來藏     如来藏
【(梵語:Tath
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如來藏乃法身在纏。」,即此義,故知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及通達法無我;具巧說則是說說法善巧;悲體則是不顧利養,慈悲為體;離厭是說能堪忍宣說之苦勞。
而這十法都包含在《瑜伽師地論》的八法當中,因此不論十法或八法,都是善知識必須具足的圓滿功德相。

 

名詞

1現量:具備了現在、現有、現顯三個條件,而且還要不用意識加以思索,能夠立即直覺,親證到的境界,才可以說為**現量。(現量當下即得,故近世哲學家用為「直覺」之義)。

2比量:就是由於推理、比較、對照等認識出來的心理作用。(「比量」近世哲學家借用為「推理」之義,即由「前提」推出「結論」的思維作用,在佛家叫做「因明」。例如看到遠處的山冒濃煙,推知是發生火災)。

3悲體:則是以慈悲心說法不顧名利供養

4離厭:是說因一再地宣說所引起的倦怠,但能夠不厭其煩,而且能努力喧說。

台長: deepmind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