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1-01 00:00:00| 人氣2,7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秋芳老師:對字、對生活、對教養,多一點感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親愛的創作坊朋友們,大家好:

    近兩年來,看著創作坊大大小小的孩子們,為現代爸爸媽媽陸陸續續寫了24封信,呈現了24種截然不同的風景,仿如一種特別的「台灣櫥窗」,讓我們一起看到不同時間點裡不一樣的成長模式,不過短短幾年,孩子們教養和摸索、學習和負責,看起來更被保護、照顧,但也在巨大的翻轉中,呈現了更多的憂懼、煩惱。

    這時,再對照這24封信,真慶幸還可以看到這麼多孩子,在文字式微、臉書短句肆行流衍的現代社會,拿起筆來,輕易就寫個最少5000字的生命回顧。

    還記得,2009年歲末,畢業於英資班的孩子回創作坊,國中時自認為英文很厲害的自我形象,在上了建中後,和來自台灣各地的秀異份子相互震盪,才知道為了應考所準備的那些讀書習慣,和真實生活形成了原來想像不到的差異。

    這就是這一系列創作坊長信的起點。從20101 月開始,透過「語言學習」為生命打開一扇窗,從此,固定為創作坊大小朋友們寫一封信,成為這個文學殿堂一扇嶄新、寬闊的窗口。

1. 每一顆星子都美麗

    到了2011年,創作坊的資深老師們接棒,每個月輪流寫一封信。這是整個團隊用不同生命風景,相互拼貼出相近而又迥異的生命陪伴和期許。

    20122013年,邀約不同專業背景的寫信人,把「創作坊的信」這扇窗面,拓展得越來越大、越看越遠。像珠寶盒收藏著我生命中最在意、又最珍惜的價值,這24不是照著升學模子打造出來、卻在生命跋涉中沈靜努力地累積生命溫度的人,像一顆又一顆遙遠明亮的星子,透過信裡的生命回顧和停留,寫出一點點領略、一些些淬鍊後的思索和堅持,為「黃秋芳創作坊」的大小孩子們,照亮生命方向。

    2012年這一年,科學童話作家山鷹,結合科學和文學,遊走在童心和星空邊界,為大家準備新年度的新視野;台灣百大名醫李洛淳,回眸青春,針對目前當夯的皮膚科,提出一種素樸而永恆的價值;貓頭鷹出版社總編輯謝宜英,談出版、讀書、生活,談人生種種隨想;寰宇電台「童話夢想家」主持人彥如姊姊,在兒童節前談純真美好;外交官周民淦,在長期逗留的紐約和吉里巴斯中,捨棄繁華,撿拾著簡單、美麗而遙遠的世界盡頭,談一種安定的人生追尋;「周一無肉日」發起人蘇小歡,談生命的遊趣和出口;台大物理系教授張寶棣談宇宙法則,從尖端科高能物理技談求學和人生;文化農夫劉還月說耕讀歲月;執掌北律法律文學獎委員會六年的黃賜珍主委,檢視法律、文學與人生的關係;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系專任教授張傳章,談人生中物質和精神的不同財富;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曾繁銘,談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到了2013年,「台灣證券交易所」專案負責人楊麗貞,在經濟衰退、人心浮動的崩裂年月,談投資、志願、未來與應變;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謝政興談寂寞的「微手術」研究,以及隨之越來越寬闊的人生行腳;公視記者林燕如一路走來的顛簸與成長;兒童文學作家謝鴻文,像永遠的「兒童節值星官」,逆轉生理限制在無限付出;長期率隊遠赴泰北服務的閱讀守護天使凌健,對熱血志工們的回顧和期待;小天下主編李黨回顧生命挫折和一往無悔的勇氣;熱愛英文教學的邱子寧,透過Starbucks拓印下來的飄流記憶,殿實生命的豐美;「鼎泰豐」唯一專任企管顧問沈英瓊,綜合長期企管診斷的智慧結晶,提醒每一個人自我經營時,誰都可以從「不被看好」到「不被看也很好」;成都「蘋果樹下」作文學校董事長蕭斌,拉開兩岸成長差異,對照「甚麼都沒有的快樂」,以及「甚麼都有的困縛」;中小型企業負責Billy,談勢必得從艱困中蛻變的創業奮鬥;一邊在台南經營文學拓墾、一邊又在宜蘭經營藝文書屋的吳雅雯,整理一輩子都用得到的幸福草案;創作坊的文學家房東以為「心」調頻做議題,為這個系列收尾。

    這些人、這些事、這麼多心情浮沉,像《小王子》在異質星空中的漂流與駐留。每一顆星子之所以美麗,都是因為,他們在無邊的夜暗中,不奢求掌聲,不需要很多人按讚,更不在意大多數光燄集中在哪裡,只是用一種僅屬於自己的微光,努力地,活得自在,並且分一點點光亮給別人,就這一點點小小的美好,就可以讓生活形成一個美好的循環。


                                2. 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遠從1990年創作坊成立以來,這漫長的歲月,我常常害怕,如何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和思惟,訓練我們的孩子,倉促去面對面化萬千的未來。當24個孩子完成輪值寫信的這兩年,希望我們都可以在這些已然長成不同世代的孩子們的鏡思中,照見自己的不足。

    孩子真的不一樣了。不只是和我們不一樣,和過去的創作坊寶寶、現在輪值寫信的大孩子們不一樣,甚至,連和五年前、三年前、一年前的孩子們都不一樣,孩子們以一年、一年迅急的速度在改變,我們不知道,這樣的改變會把下一個世代轉彎,推到甚麼地方去?

    我們的孩子,學習超載。問題是,他們真的吸收甚麼呢?還記得,我們成長時的用字鍊句,不需要學習,而是一種自然生活著的「語境」,到了中秋節,抬頭就想起「月到中秋分外明」,仿如呼吸,以為這就是大家都知道了的「共同滋養」。

    中秋節前,讓孩子們以〈月到中秋分外明〉為題寫作,透過月明中光澤渲染的自由聯想,捕捉記憶浮沉。2015年秋,在寫作後的第二週,偶然間問起:「上週的作文題目是甚麼啊?」

    「月到中秋……」孩子們遲疑著,終於開展出「奇幻大猜謎」。聽著孩子們反覆丟出「分外圓?」、「分外滿?」、「分外大?」、「分外亮?」這些答案,忽然驚覺,我們已經抽離「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真實生活,詩的組合和語感,不再是生活的情韻,也不算約定俗成的慣用語,而是必須要花腦筋死背起來運用在作文加分時的「名人金句」。

    從小習慣背成語、套用佳句的作文訓練,讓新世代文字的感情流動,成為難得的奢侈。「圓」、「滿」、「大」、「亮」……這些仄聲用字,勁力十足,符合越多越好的現世價值,至於揚聲於無形的平聲「明」字,那隱隱約約、搖搖盪盪的情意,倒好像「退流行」了,反而不容易領略。

    當孩子們冒出「分外香」的猜測,就更現代化了,語境已替換成中秋夜的烤肉現場。那些交替在「分外閒」、「分外忙」、「分外冷」、「分外吵」、「分外熱鬧」、「分外快樂」的孩子們,早已忘記上個禮拜才剛寫過這個作文題目,只剩下瞎猜。

    孩子們的「記憶磁碟區」,越來越像老時代的3.5磁碟片,隨時會被覆蓋。大部分的叮嚀和要求,多半都以「我忘記了」一概閃避過去。為什麼我們耗盡心力教養、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這麼多辛苦經營,他們卻需要我們一遍一遍收拾善後,彷彿沒有安親班的填鴨惡補,就不懂得該如何寫作業、準備月考?

    當各種媒體不斷轉貼、重製〈為什麼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卻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篇文章時,我們忍不住也想跟著思索,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    為甚麼他們還可以展現出驚人的民族特性,在艱難的現實競爭裡贏得尊敬?

    因為,成熟的文明教育,相信孩子們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隨著成長規律,在相應的階段學習相應的事情。我們不應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破壞「想像力」和「思考力」,也養成被動接受、疏於主動參與的依賴性,要把學習重點放在基本的社會常識,像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接下來更要注入「一輩子的禮物」:動手能力,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以免抑制獨立發展;也不包攬,免得他缺乏創造性,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甚至不做也習以為常;老師只在必要時以言語或行為暗示,讓孩子主動做事,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勞動,培養手工製作熱情……。


                             3. 向有光的地方走去

    在創作坊,我們仿如站在時帶狂潮中的一顆奮力堅忍的巨石,相信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絕對不是徒勞。透過「說好話,負責任,團體感」的創作坊規範,確立基本的人際教養和由衷從內心擴展出來的熱情和付出,這樣,才能在「情緒控管」和「創造領導」上,為孩子們做好獨立面對未來的準備。

    這些對孩子們教養和期待,不只和德國的教養精神一致,認真對照起來,歐洲、美洲,以及更多長遠文明的教養模式,多半都強調興趣、熱情,主動參與。

    秋季班《哲理詩選》即將收尾時,看著孩子們從各自孤立的疏離狀態,慢慢「對字,多一點感覺」、「對生活,多一點感覺」,心裡真開心。讀詩、品詩、寫詩,也許都不是「生活中的必要品」,但卻是「情感中的奢侈品」,讓我們活得更清靈、更美麗,同時也更有滋味,光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如驚天駭地的瘋狂特效,滔滔水幕由上而下,轉瞬間將大地淹沒;「簾外雨潺潺」,則是一線垂直的小溪,從天上到人間,暖意潺潺,情致殷殷。

    孩子們不只為家人寫姓名詩,也為同學寫「絕交復合書」,還為日日重複的家庭生活創作新感覺。雨蒨的〈新世界〉:「家中活水西到東,不再沉溺書卷中。踏出書房一小步,看見世界大不同。」;立晴的〈門〉:「我是一扇愛心門,疼痛傷害都無悔,只要守護家人前,願意犧牲這一切。」,激盪出很少說出口的熱情;即使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毓萱透過〈籠中〉,也釋出一點點自由吐露的縫隙:「我是籠中的鳥,每天想要逃跑;奈何母命難違,爭執何時能了?」

    國中生對十二年國教的折磨反覆,最是滋味莫名。皓惟在〈不眠的夜〉裡寫出一些光亮:「半夜到來天已黑,瞧見窗外星未睡,本想孤獨單人行,原來星空永不墜。」;常焦灼在「5月,會考就要到了」的益茹,難得地,在〈過年〉裡寫出調皮:「年到歲末迎春節,家庭團聚心團結。鞭炮嚇走怪年獸,招來開心財神爺。」

    2015的恐攻,讓垂翔渴望〈釣平安〉:「我在溪邊,拿著釣竿。釣著魚兒,心就燦爛。人在天涯,看著戰亂。人人互助,心就平安。」;攸關台灣前途的總統大選讓靖程感慨〈黨爭〉:「藍綠復再爭,自相又殘殺。為利不為民,台灣宛如沙。」

    跟著孩子們,我也寫下對教養的期許和叮嚀:「能說好話積後福,肯負責任開坦途。眾生萬物相牽繫,有團體感最富足。」雖然說教意味稍濃,這是「哲理詩」從中國傳統詩的抒情系統獨立出來、卓然成為一系的主要原因,然而,堅硬的規則,永遠比不上溫柔的蘊養,就好像「分外圓」、「分外滿」、「分外大」、「分外亮」這些強烈的力量,追不上「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悠遠清芬。

    為始終相信「向有光的地方走去」的創作坊大大小小朋友們,寫下這首〈向光〉,希望我們都深切記得:「天際悠悠曙色明,人間最美雨後晴。除卻向光無別路,孤寒陰暗照隱形。」  


                                4. 有我在的地方就有芬芳

記得在2010年,李敖17歲的兒子到北京念書前,在《李戡戡亂記》新書發表會上,批評台灣教育體制如臭狗屎。那一年的創作坊孩子,表現得特別主動、積極,熱切地提出各種各樣「有我,世界更好」的即時計畫。

「有我在的地方就有芬芳!」這就是我們相信的美麗,也是出入創作坊大大小小朋友們共同的信念。我們共同生存著的島嶼,可能生病了,但是,我們可以修正、可以更加努力,這樣,我們才能永遠懷抱著希望,凝視此時此地,以不變的信念,應變的策略,選擇我們自己的「嚮往」,打造一起幸福的「真實」。

在逝去那個不算太好的2015年,當「北捷波卡」爭議不休時,讓孩子們超越「國幣=政治人物」的迷思,提出超越政治人物的〈台灣國幣形象討論〉;為孩子們訂世界立體地圖,跳脫「跟團旅行」的商業操作,深刻建立自己的世界想像。

當恐攻懼怖鋪天蓋地傾頹,以〈有我在的地方就有芬芳〉當作文題目,提醒孩子們,有勇氣、戮力於奉獻與付出的人,都在恐懼中學會無懼。批閱作文時,看到孩子們解釋「芬芳」,簡直目瞪口呆,像「世上有許多厲害的人,我們要芬芳,就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沒有芬芳的國家就是一個落敗的國家。」、「如果一個法治國家沒有法律的話,就等同於一個沒有芬芳的國家。」……

相隔五年,我們的孩子,已然不知道「芬芳」的精確意涵?很多孩子,本能地把這句話當做一種充滿自我期許的光亮,像「螢火蟲帶來光芒,點亮每一個角落,讓世界芬芳,也讓世界更美好。」、「我願像火燭一樣,照亮全世界,讓世界不再恐懼,有芬芳則團結。」、「有我在的地方就有芬芳,也讓世界看到了希望的光芒。」、「我的生活就是一個世界的光點,有我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光榮,我會把星星灑滿天空。」

或者提出美好、溫暖的想像:「有我在的地方,就有歡笑、有溫馨,願意照顧家人、幫忙做家事。」、「我在的地方若芬芳,大家都會更加歡樂。我要讓我在的地方有芬芳,這樣才會有人想和我一起玩、一起當朋友。」、「我在班上最開朗。主動當班長,運動會時鼓勵班上同學。」、「當我在家就會有芬芳,因為我會幫家人做事情。」

至於「我們的芬芳,要帶給大家幸福,對社會付出,朝有希望的地方邁進。」、「記得帶給別人溫暖,把芬芳貢獻給別人,照顧我們生活的地方。」、「如果我們的光可以照亮世界的角落,都會有芬芳存在著,只要我們去過的城市形成觀光熱潮,就為這個地方創造了芬芳。」這些信心喊話,我擔心,是不是面對任何作文題目,孩子們都可以這樣「無差別」地來一段道德說理?

我們真的想要孩子們這樣「棄絕感覺」地學習、長大嗎?

還是,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教養模式。給孩子們多一點「自己想」、「自己做」的機會?讓他們在自己常常呼喊著需要「多一點自由」同時,理解我們所擁有的自由,同時伴隨著不斷嘗試、不斷摸索的奮鬥過程,在戮力解決問題後,也很可能面臨挫敗、崩裂,最後仍得靠自己撐過去。

這樣的嘗試和驚奇、挫折和成熟,不只是疼痛和磨難,同時也是肯定和成就,就是讓孩子們快樂成長的「唯一任務」。只要我們真的能夠,把學習重點放在從基本的社會常識確立人格教養,給孩子們很多機會動手去做,展現出熱情和貢獻,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在「情緒控管」和「創造領導」上,為「下一個更好的世代」做好準備。

台長: 夢天使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