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夢魘裡的「安居/流離」
─試探尹玲<就請不要回首>其人/文結構性意義
古佳峻
摘要
「戰火夢魘裡的『安居/流離』─試探尹玲〈就請不要回首〉其人/文結構性意義」一文,主以一首詩為範疇,觀照學者「何金蘭」及詩人身分的「尹玲」,兩重如鏡面照應的身分是她漂泊流離的生命情調。自此詩的分析與辯證能從貫穿全詩的總意涵結構「定/未定」關係,實為詩人企圖尋求「安居/流離」之平衡,而其源自「要回首/不要回首」、「悲情/不悲情」、「知道/不知道」、與「彼/此」「虛/實」等對立,從詩結構的字與字之連繫得以就「文本」論其早已存在的本體意識。詩人也許能親言創作觀與生世歷程,但是反觀其學術研究的「理論」應用及其品讀、寫作之間合而觀之,卻也是詩人不願或不能感知的部分,因此,本文企圖以其詩及其學理應用為觀察,探求詩人筆下與研究思維的共構關係。得「學者/詩人」既都是實際存在的身分,卻也都是製造理想與想像的「發聲者」,學者自他人(社群)中覓得一種與自己情調相同的「集體作品」進行分析,雖學者脫離作品而客觀審視,卻不自主將本有的「不定性」視角滲入作品分析,而突顯學者與作品的連結。為本文之所結論。
關鍵字:尹玲,何金蘭,就請不要回首,現代詩,發生論結構主義
一、前言:確立「詩人/書寫」與「人/物」對立關係
關於詩人尹玲(1945年10月1日~ 年),可從已出版詩集《當夜綻放如花》《一隻白鴿飛過》與《髮或背叛之河》了解她游離失所的痛苦與無奈,甚至對於「家/國」的企求與恐懼,都源自於1969年她離開家鄉越南美拖市後,越戰淪陷了故里,親人病故的傷令其失根而痛苦,於是詩作中不免顯露「戰火紋身 痛的不是只有地面」「彷彿才只昨日/總在下雨的暮色裏/去澆自己一身愁」「你說/回鄉是一條千迴萬轉的愁腸」等自我解構的遲疑與不定的態度;1979年放下台灣教授升等的資歷,隻身前往法國得取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並譯介法國漢學機構及漢學家資訊入台,她的身分滲入「翻譯家」的符碼,《薩伊在地鐵上》、《法蘭西遺囑》、《不情願的證人》相繼成為她語言與文化的轉譯作品;她有另一個身分為「學者何金蘭」,目前執教於淡江大學中文系所教授兼任法文研究所,主要以「文學社會學」「中西文學理論專題研究」「世界漢學」「台灣(女詩人)現代詩」等專題開課於中文系,輔仁大學法研所「文學翻譯」、東吳社會學研究所兼任「文學社會學」,及東南亞研究所「越南文化與語言」「翻譯理論與實踐」於法文系研究所,學術著作多關於文學社會學、羅蘭‧巴特理論、漢喃文學與文化研究;「越南─台灣─法國」是她身世與家國的矛盾選擇題,她未從定調屬於何地,更遑論身在「此地/異地」,或是「此人/他者」的「身世翻譯」,於是當她離開越南來台求學、離開台灣前往法國深造、返回越南尋找故里、遊走世界國度時,她正以不斷的「他者」詮釋「外界」的存在關係,如她的詩作中往往內蘊著「現實/虛幻」「過去/現在」「定/未定」「此地/他國」「此人/他者」的對立結構,她並未想要給予答案,而是要在詮釋與翻譯的過程中給予讀者(或許是自身)擁有摸索「真/假」的現世處境,符應社會與政治的荒謬,藉抒情以明理,正如筆者試圖進行文本分析的〈就請不要回首〉一詩,誰回首?要誰別回首?何以不要回首?如果回首又將如何?寄託在海峽的此岸彼岸,夢與實境,燈火深處與相對的此人近地。詩人尹玲的書寫文本與學者何金蘭歷來運用呂西安‧高德曼建構的「二元意涵結構」分析詩作,提供筆者一個思考面向:高德曼理論在何金蘭執筆分析的途徑裡尋闢文學與社會之園,那麼尹玲之詩是否也該在這園地裡綻放如花?也就是說,學者與詩人身分的若即若離,會否也從書寫文本中可以窺探理論在應用上的實踐關係?
呂西安‧高德曼(Lucien Goldmann 1913-1970)主要著作有《隱藏的上帝》(Le Dieu caché)與《論小說社會學》(Pour une sociologie du Roman)等,其所創立的文學理論「發生論結構主義」(Sociologie dialectique de la littérature)研究方法原本命名為「文學辯證社會學」(Structuralisme Génétique),此方法必須是科學的、實證的、辯證的,它是一種知識的科學和實證的社會學,同時也可以達到對超出文學領域的一般人文現實的辯證研究,藉著文本所提供的訊息了解直接意涵如「在作品本身的意義中去了解作品」「在理解和形式的層面上,重要的是研究者必須嚴格地遵循書面寫成的文本;他不可以添加任何東西,須重視文本的完整性;……特別是,他要避免任何會導致以一篇自己製作或想像的文字來替代原來那篇確實的文本的舉動」,反應作品與社會的直接連結,這即是作品「內部結構緊密性」一種個人個性與精神生活的密合關係,而非外延資訊所附加的意義。何金蘭先生在《文學社會學》中對於高德曼生平與理論進行詳細的疏解,並實際應用於中國文學的分析上,認為「社會學與歷史觀是密不可分的」「文學是作家的『世界觀』表達,是『對現實整體的一個既嚴密連貫又統一的觀點』;人類行為是一種嘗試,企圖為某一特定狀況找出『具意義的答案』」「會試著將思想、感情和行為的『具意義又緊密一致的結構』找出來」這個結構在高德曼的說明下稱之為「意涵結構」(structure significative),意涵結構中又可歸為總意涵結構與部份結構如「解釋此結構的眾多『部份結構』(反過來說,就是這些「部份結構」聚集起來組合成此結構),而且還要以另一個描述來補充─對包含結構(或總結構)所作的具體解釋性之描述」,「解釋」是描述總的意涵結構,穿插其中強化與連結者則為部份結構。本文亦是針對作品進行這兩結構的討論。
學者何金蘭藉高德曼「意涵結構」對於林泠〈不繫之舟〉分析出「底蘊原該牽繫」的處境,亦對於羈魂、向明、蓉子的作品提出仔細的耙疏,竟得出詩語言所內蘊的對立結構之圖像。而筆者今以「戰火夢魘裡的『安居/流離』─試探尹玲<就請不要回首>其人/文結構性意義」想藉著學者何金蘭所認同與運用的理論進行其(或者說尹玲)詩作的分析,「人」所內包的多重身分,「文」所外顯的研究成果與詩文創作,「人/文」宛如人我本身精神與外在物象的對立關係,此關係對立卻又是密不可分,對「人/文」之間形成結構性的實質意義進行討論,並以其身世中不斷強調的「流離」存在著企盼「安居」之志,而兩兩動靜呼應,必能與「詩人/學者」兩重身分互為觀察與照應;除試圖應驗學者何金蘭對於二元性結構理論的熟稔外,進一步想了解詩人與學者互涉的關係,及詩人是否因個人特質的不定性而習以就此對立的模式跳脫本我?而本文選擇〈就請不要回首〉即是發現作品中擁有時間的「過去/現在」、空間的「遠處/近地」、思維性的「此/彼」「實/虛」,統攝在總意涵結構「定/未定」的生命架構中不斷反覆伸述,其中又包含「就」「那樣的」「或」等部份結構突顯對立性,當然這是尹玲詩學視野的嘗試性分析,尚有多方作品值得有心的學界先進近一步探究其奧,惟篇幅所囿,僅能提出一首詩兩萬字內的微觀初探。
筆者將逐每一字句進行細部分析,歸結其中包含的總意涵結構與細部結構,並審視此一文本在此理論分析下的意義。
二、關於<就請不要回首>
尹玲雖出生於越南,其青春卻早已稼根於台灣土地,只是身分的「失所」而造就的「離散」美感情調,卻是詩人一直苦苦吟詠的生命觀。對於詩人與詩的歸屬問題,是移民,是華裔,是學院派詩人群,是戰爭詩人,或是《創世紀》拓荒者,她不關乎他人對於自身的評價,反倒是從詩作中能逐一辨析其「身分」的線索。本文選以〈就請不要回首〉為討論,取自詩人第一本詩集《當夜綻放如花》,這首詩詩末著明寫於1990年3月4日,刊於1990年4月10日《美國世界日報》副刊[1][16],這本詩集主以尹玲早期對於越南與法國兩地的徘徊與游移,對於生命的未定,以及戰火年代所背負的夢魘之累,筆者認為詩集中蘊涵許多篇作品都能進行觀察,而先以此為發聲。全詩共分三節,第一節六行,第二節十六行,第三節四行。此詩最明顯處,即是貫穿全詩的總意涵結構「定/未定」,定者為其盼求安居,未定者為其流離之態,其源自:「(要)回首/不(要)回首」、「悲情/不悲情」、「知道/不知道」,與「彼/此」「虛/實」等對立關係,其中亦有部份結構的強化作用,為深刻化對立性。因而在進行分析前,先援引原詩全文,以利於討論。詩句如下:
不要回首
燈火深處
漸行漸遠漸淡 那張臉沒入
一抹電那樣的四十年
悲情或不悲情
窗外的霧並不知道
也不一定是誰的錯
五千年的月亮
圓過了總會缺
當雙翼能撫平海峽
每一瓣起皺的浪紋
另一張臉自地平線直直升起
風乾一樣的橘子
眉宇如何蹙鎖
猿聲也啼不住的輕舟
南往的雁每年飛去
銜回愁染的髮白
夢那般蜿蜒在
一萬五千個夜的關口
比長城還長
悲情或不悲情
也許已逝的星才會知道
燈火遠處
就請不要回首
不要再把淚的苦澀
滋潤乾涸欲裂的瞳仁 何金蘭對於詩篇的分析計有九篇,其篇目可參本文參考書目部份。
[16] 見尹玲《當夜綻放如花》(自印本,1991年12月),頁10-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