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最後一天,從2013跨入2014的「一生一世跨年」,整個創作坊教學團隊,仍然在小圓桌,討論著一整年的收尾,拼組著「學習」、「工作」、「玩樂」全面的圓滿。
尾牙故事,是2013年最後一片最美的拼圖。
12月8日,新竹的「小白馬」(馬自達M3)和中壢的「小寶貝」(福斯Golf)先到,兩台車裡的「活動先驅」們,放下行李,立刻搬桌子、燒開水、備飲品,整合關西「托斯卡尼」田庄民宿提供的豐沛的軟硬體設備。
推攏沙發到電視邊,拼組長條會議桌和恬靜小桌,拆解掉寬闊的起居室、明亮的音樂房和舒適的閱讀區,把整個二樓整併成寬敞的演講廳,只留下一個廚房吧台邊的玻璃小圓桌,當做交誼用的「休閒沙龍」。
毓庭休旅車的「量販運輸」一到,經過住宿分配的「高效率行動」,很快,馬拉松式的「尾牙年度推薦書專題演講」,總算在早上11:30開始。
原來為了禮遇勞苦功高的「司機保障名額」,因為淑君還在測試測試電腦和投影機,由年年壓軸的依雯「搶得先機」,用迷人的小說閱讀,開啟關於我們參與、我們熱愛的一頁嶄新的「愛的歷史」。
團隊裡,兩位最強「電腦高手」,不約而同,設計了很棒的ppt。
習慣介紹建築家的淑君,為了讓大家領略建築之美;遊走於多元美學的書瑋,為了把音樂帶進現場。透過筆電和投影機,提早上場,為這年尾牙,特製了一場融合文學、建築和音樂的「心靈盛宴」,纏疊出總結2013年「改變觀點」、「多元嘗試」、「全球關注」的美麗終章。
1.
依雯老師:妮可‧克勞斯《愛的歷史》(演講時間:60分)
總是和上萬字聯絡簿、期末收尾的準備工作撞期的尾牙推薦書,常常在大夥兒的時間縫隙裡,競逐各種可能。
依雯在極破碎的閱讀時間裡,找到一本後勁很強的《愛的歷史》。封面設計透過褐色信封,呈現流動的時空,以及被時空定格的一疊小說稿子,成為書中書、眼中眼的小說意象;也從同一種文字、不同的書封,預言了同一個史料、不同解讀角度的歷史意象;更揭露了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細節,都會因為我們的停格,成為唯一,這是最美麗的「愛的意象」。
透過三段與愛有關的故事,拼疊出存在感的長途跋涉。每一個篇章的開始,都成為書中角色的人生預言:
1. 〈在世的最後一番話〉,李奧:《愛的歷史》原創者。最無影無形的人,波蘭猶太人,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從年輕時不可抹滅的存在證據「艾瑪」,到年老時最後一部作品,從《歡笑與哭泣》改名成《述說一切的種種字眼》,都在吐露對「存在感」消失與確定的不安和掙扎。
2. 〈原諒我〉,茲維:《愛的歷史》剽竊者。深愛朋友的文字因而內化、剽竊;在智利遇見蘿莎,並娶了她;謊言中的唯一真實,是良心也是私心,仍然指向「艾瑪」。
3. 〈我媽的憂傷〉,艾瑪:《愛的歷史》閱讀者。呈現一個家裡的軸心忽然斷裂後的逐步療癒。媽媽先封閉心靈,又藉由李奧與艾瑪的作家兒子以撒邀約翻譯定情物《愛的歷史》,慢慢敞開;小女兒艾瑪,收藏著爸爸遺留的一把瑞士刀,書寫札記《如何在野外生存》,幫媽媽物色對象,代筆情書,為弟弟杜撰更多爸爸的細節;幼兒鳥弟,寫日記,賣檸檬汁,渴望通往以色列的飛機票,成為宗教智者。
這是一本「關於故事的故事」、「關於書的書」,所以,繞在關於故事、書和字的濃密相關,無論是人物設計或愛的解讀,沿著脫頁字典的單字,一點一滴預言著全面的可能:
1. 再見:布魯諾。再見,是幾乎不可能因而特別珍惜的相遇,像李奧「還不太遲」的和解過程;再見,也是告別或了斷,讓懸在心上的事走入歷史,一如李奧仍舊必須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故事:到剛過世的兒子以撒家找回人生的最後一部作品《述說一切的種種字眼》;並且獨自面對小艾瑪,與老艾瑪和解。
2. 騙局:茲維。每一種再見,都像一場騙局。因為太美好,深怕只是一場騙局;也因為太絕望,多希望它只是一場騙局。於是,漫長的人世跋涉,都成為希望與絕望之間的拉扯與辯證。
3. 巫師:艾瑪、鳥弟。在騙局中運用各自的方法理出頭緒和方法,施展生命的巫術。艾瑪在幫媽媽尋找第二春的騙局裡施展巫術,尋找到已逝的老艾瑪及其兒子,療癒媽媽,理解我們都會因為失去而傷痛,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失去;鳥弟在誤以為姐姐是另一個爸爸所生的騙局裡施展巫術,尋找到還活著的李奧,療癒李奧與姐姐,相信我們都會因擁有而快樂,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擁有。
4. 蹣跚:李奧。生活仍在持續,即使步履蹣跚,即使跌跌撞撞,依舊可以是「讓人看見的人生」、「還不太遲的人生」,從開鎖匠、成為裸體模特兒、找到布魯諾、成為父親、成為作家,療癒別人,也療癒自己。
讓我們一起明白了愛,源起於「再見」,在一次次的「騙局」裡進行希望與絕望的拉扯、辯證,在「巫師」裡找到活水與重生的意義,在「蹣跚」裡明白,每一種面貌的愛都有存在的意義。
依雯特別推薦故事結尾設計。左邊的李奧與右邊的小艾瑪的相遇,李奧把小艾瑪當成老艾瑪,說出真心話:「你到底愛誰?」(李奧?茲維?布魯諾?丈夫?);回想起最美的情話:「我想讓你讀了大笑,也想讓你哭。」、「沒有人能比妳讓我更快樂、更悲傷。」
小艾瑪真的存在嗎?隨著收尾時一次次反覆確認的「艾瑪」,一聲聲表示接受的「是的」,凸顯強烈的存在感,體現「回應」對這兩人形成重要的意義。
最後,李奧預先寫的墓誌銘,呈現了茲維的良心,在編輯面前力爭這一頁「李奧波德‧葛斯基之死」一定要放在《愛的歷史》最後一頁,即使與內文毫不相干,但真實作者活在這張紙上,一如即使愛已遠走,都不能改變我們曾活在愛裡的事實;同時也表現了作者的幽默,在自己的《愛的歷史》中,放進這一頁「李奧波德‧葛斯基之死」。
仿如宣示:「作者已死,我們可以自由解讀這個故事。」
一如愛,從來沒有一定的面貌。我們唯有珍惜、唯有留下曾經走過的證據,並熱烈活在自己的每一個當下。
2.
淑君老師:《建築大師諾曼.佛斯特》,太空梭式的建築人生(演講時間:60分)
好奇嗎?Norman
foster是誰?長期喜歡日本建築師的淑君,決心在2013年來個大跳躍,掙脫我們熟悉的美國、日本,選了個歐洲建築師。
她先比較英文版與中文版封面差異。英文版主題明確,中文版以黑色呈現神秘,留出較大的自我陳述空間。
接著,綜合論述Norman foster獨特的人格特質:
一效率:去美國讀碩士班時,英國去美國坐船三天,他選擇坐飛機,能夠最有效率的解決問題,讓他可以保持狀態,昂貴的機票錢也值得;一般建築流程,建築師都先設計好,其他人在按照一開始設計案子時,很多人參與(結構技師、成本顧問、土木工程技師)→透明可以看得到零件的玻璃電扶梯,就在蓋這棟大樓開發的產品。已經成為現代語彙了。
二.遠見:像太空梭般超前其他建築師。
1.平行張望:改變倫敦天際線。摩天大樓是美國的強項,英國現代主義熱潮消退,不喜歡高聳的建築,沒有摩天大樓的案子做。他的「太空梭大樓」,呈現對摩天大樓的重大突破,不再是六Ο、七Ο年代方方正正的牢籠,也不是八Ο年代結合歷史特色的後現代主義風格,超越他在香港實驗到極致的結構外露法,而進入了形式更自由開放,作法更靈活多變的摩天大樓新境界。
2.垂直城市:把居住空間與生活機能,像商業空間、辦公空間、交通系統……,都放進同一棟樓裡。
三.整合:太空梭的空間有限,必須每一分空間都盡力利用。
1.空間整合:ex:森寶利美術館。只蓋一棟,可以蓋得比較大,至少一整棟照像照起來比較好看。→像稍微停留、補給的太空梭。
2.新舊整合:ex:赫斯特大樓。地上六層樓為裝飾藝術風格的舊建築,而以上仍以玻璃帷幕牆以幾何菱形結構為立面,傳達形式自由的概念。德國國會大樓:圓頂的利用,象徵國家的興盛與共同理念;人能夠穿梭其中,代表人的流動與參與是國家變強的關鍵;以玻璃帷幕牆作為整體包裝的材質。ex:大英博物館大中庭。倫敦第一棟玻璃帷幕牆:歐森樓1969。
3.結構整合:ex:德國法蘭克福商業銀行大樓(三角形)、太空梭大樓(蘿蔔形狀)。
四.對資源有限的建築反思
1.玻璃集光系統:從韋萊費伯大樓的大廳設計集光系統,以利大樓採光與明亮,注入環保概念。
2.未來之家:跟上千禧年後的設計趨勢,設計曲面系統,解構現代主義幾何學概念。
3.碳補償計畫:ex:阿布達比馬斯達爾理工學院。
4.共有:最美的窗口,留給所有人,ex:赫斯特大廳、太空梭大樓、匯豐銀行大樓;也為業主著想,能夠一邊營業、一邊營建;打破階級分明的職場文化。
當我們在摩天大樓上,人變得渺小。從佛斯特年輕到老,事務所搬過四次,但他堅持事務所的空間挑高,空間開放,許象徵所有的問題必須要討論、團隊合作才能夠運作。
淑君的即論說得真美:「不管時間如何改變,家、工作、團隊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緊緊相依共存。」,也期盼所有的夥伴,踏出熟悉的環境,多多寫作。
3.
書瑋老師:《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演講時間:40分)
書瑋老師年度推薦書目的蛻變過程,很像「過關遊戲」,一關又一關蛻變,簡直可以寫一部小說,書名就叫做《創作坊的苦兒奮鬥記》。
從2007年天真無邪的《黃色水桶》開始,這個愛畫畫、愛玩耍、愛睡覺的自由雙子,先參入勵志型的《最後的演講》,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開始共振;而後大啃系列十巨冊《小說十八史略》,建立起漫長歷史的時間軸,像「通俗論述」的通行鑰匙,從此讀起生硬的論述,「如履平地」;接著,開始惡補「普世價值」,《奇風歲月》是她閱讀的第一部翻譯小說,這個「非常人」開始認識常人熱愛的閱讀模式;前兩年,為了專題演講,她泡在閱讀和Discovery世界,認識建築,後來又推薦了《攝影師的四大修練》和《11元的鐵道旅行》,這個調皮的孩子,扎實地拓墾著她的生命基模。
2013年這年,泡在三國閱讀裡,她買了個可以寫字的閱讀軟墊,方便她沒日沒夜地做札記,年度推薦時,卻抽離日常,做了個充滿情韻的ppt,一邊解說、一邊聽音樂,帶我們走入音樂家創造感動的現場。
久石讓是作家、作曲家、編曲家、指揮家、鋼琴家,還曾經是導演。最有名的當然是配樂,韓國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香港電影《讓子彈飛》、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以及她每天「線上看影片」的配樂《Nausicaa Requiem》http://www.youtube.com/watch?v=ejnDXnNIBD0,超妙的!隨著備課,就這樣一邊拉著滑鼠,一邊哼著:「啦~啦啦啦啦啦啦~」
她談久石讓「不停創作」的精神,透過電影配樂,呈現電影本身、導演特質和本身風格;分享許多有趣又有意思的生活細節。比如說:他在英國聽了一場很不好聽的音樂會得到的靈感,設計出恐怖電影配樂;每天最少練琴10小時;在音樂會演奏前,疊毛巾當琴鍵,怕任何一架鋼琴之間的彈性產生誤差……
更重要的是,她歸納出久石讓為大家示範出來的生命態度和無限可能,並且和創作坊團對價值並置對照:
1. Who:想清楚我是誰?在做甚麼?區別「第一」和「唯一」不同,永遠保持「一流」狀態,和更多人在一起,促成自己更進步。
2. Where:關心社會,用足夠的感情去做判斷
3. How:學習「時間分配」;在遇到困境時,創造創作環境、練習100次;保持著「隨時都是正式上場」的嚴謹態度;因應目標對象調整,和求完美的宮崎駿合作《霍爾的移動城堡》,整部卡通只有一首配樂;和安靜少話的北野武合作《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十五分鐘溝通完畢。
透過樂音,書瑋整理出久石讓的專業投入。聽劉鎮偉《情癲大聖》的配樂,猜一猜音樂感覺,好萊塢《捍衛戰警》的電影配樂,了解久石讓的電影音樂,更擅於誘發想像。
為了配韓劇《太王四神記》,他研究《冬季戀歌》,在〈千年之戀〉表現出強烈風格。
「所謂出色的專業人士,指的就是能持續不斷表現自己專業能力。」這是久石讓的信念,也是書瑋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軸。
了解個人特色、融入環境、有所堅持;而後關心社會,建立寬闊的世界觀,讀書、讀人、旅行。最後,在〈夢遊亞細亞〉的樂音中,提醒大家,認識這個世界,就從我們的亞洲開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