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24心不相應行。
3.「十二緣起」之行(業),乃身口意的造作及其業力,引識入胎而有輪迴。
4.「五遍行」之思(心所):「造作(意志)」之力用與「心」相應,於善惡境作出種種業用,乃三業之「意」。
三業之行:身行,行住坐臥,乃至禪定之色身仍有呼吸、脈搏、新陳代謝。口行乃語言、文字、思慮等(表義)名言,及對外境六塵分明之覺觀(顯境)名言。四空定中之非想非非想定,仍有意識的微細了知。意行之粗,如緣於五塵、貪瞋;細如欲界定緣六塵,初禪緣於四塵之覺觀,乃至無想定、滅盡定中仍有意根之行。六識及意根的境界;只有入無餘涅槃、出三界生死,乃滅一切身口意行。《大般涅槃經》卷 25:【涅槃即是常樂我淨,涅槃雖樂,非是受樂,乃是上妙寂滅之樂。】
「行」苦:不苦不樂受,念念生滅(遷流變化),但不攪擾內心。或由智慧、禪定引發的微細的心理現象(深定中體驗),而定力不能持久。尋常人滯留於苦、樂中,若無苦樂憂喜,則為「捨」,仍有輕柔、安定、寧靜、清明的「受」;在凡夫或為「痴呆(無記)」相,在行者或乃「中道(不偏)」行。
五蘊熾盛苦,由色、受、想、行、識所引發,身心都不自在、有煩惱,如火猛烈的燃燒。行蘊的苦(三世遷流、諸行無常)是不如實知一切事物,由因緣和合而生,於自心造作、執取,而有緊張、逼迫感。
行,遷流也:念念相續、新新不住:生滅變異,剎那不停,故曰「無常」。一念有90剎那,一剎那有900生滅;一念有81000次生滅。又,心識「覺知」外境,順次而起之五種心:率爾心(任運而起,未有分別) →尋求心(推求尋覓,而起見解)→決定(了別所緣,審定善惡)→染淨心(於所知境,生起好惡)→等流心(各隨其類,染淨相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