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註》:
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 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
娑婆世界假名無實的眾生,修五種念佛法門:1.禮拜其(彌陀)恩德;2.讚歎其名號;3.願生其國土;4.觀察其功德;5.迴向其成就。如此前念後念,念念相續,往生感果而成淨土假名。
人是五蘊和合而有,是假有非實,本無自性。可分二種:
⑴穢土,由此世有漏染污之五蘊和合而成之人。
⑵淨土,由彼土無漏清淨之五蘊所成之菩薩。
淨土菩薩與穢土眾生相較,於五蘊之體雖有染淨之別,然同為五蘊和合,故穢土與淨土之假名人「不一不異」;念佛往生者, 以前念為因,捨穢土之假;以後念為果,成淨土之假,前念後念之因果有別而相續,即是「不一」而「不異」。也就是說,娑婆與極樂的「假名」人,不可說是同一個人,或另一個人;前心與後心也如此,前一念滅,後一念生,相別異,又相關聯。若「一」,不互因果;若二則不相連續。
《往生論註》:
《不增不減經》言「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復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是故無生無滅是「眾生」義。
大乘佛法的解釋,就像《不增不減經》所說「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為什麼?「生」只是眾緣和合的暫時假立,如夢如幻,當體即無生之自性。若有真實的生之自性,而不斷地生了又生,就有無窮出生及不生而生(無中生有、本無今有)的過失;所以應說「無生」。例某個女人生了一個〇〇,若這「生」是實法,就將一切時不斷的出生「〇〇」,這在邏輯與現實上不成立,因為前後所生的不可能是同一性質的嬰兒。由此可知,在「生」現象中,並無「生」得實性,只是於如幻的顯現中安立「生」的假名,實際上「生」與「無生」是相對假立的概念,可說這生即無生。其次,若有真實的生,就有真實的滅;既說無生,又何來的滅?無生故無滅,才是「眾生」的真實義。就如《維摩詰經》所說「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因緣所生,本無自性,當體即空,無苦相可得,這是苦的真實義」,這與「眾生即不生不滅」的同理,是實相義。所以,大乘勝義所言「眾生」,包含了諸佛菩薩。
另據《釋摩訶衍論》卷四、六、九,相對的稱「地前」或「因位」為假。廣義而言,則不分分別而總稱假人。
如是前滅(捨)後生(得)之不思議因果,約「教」有先後,約「時」乃俱行(不越剎那):「淨土無生亦無別,究竟解脫金剛身。」
龍樹菩薩《十二門論》的第六門<觀一異門>,闡釋「不一不異」之理。
一切法空。何以故?相及與可相, 一、異不可得;若無有一、異, 是二云何成?是 相、可相,若一不可得,異亦不可得;若一、異不可得,是二則不成,是故相、可相皆空。相、可相空故,一切法皆空。……如是種種因緣相、可相,一不可得、異不可得,更無第三法成相可相,是故相、可相俱空。是二空故,一切法皆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