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5-03-30 17:22:57| 人氣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凡一體-生命共同體

佛凡一體,生命共同體(象山慶25.3.27)

    世間的哲學,已進化為從「你我他」到「我們」:同類感、同溫層、同體性、同理心在團體中只有「我們」,而無「你我他」。不是憐憫、建議、比較、說教,而是感受、理解、傾聽、接納拋開自我的視角,深入他人的內心,同情共感;若以「我」為主,或有自信以「我們」為名,則有親切--改用複數的立場,建立關係的存在:人生的一切體驗與記憶,都來自於「我們」,即所謂「自同體感。萬物有靈→雙向的意識。最早的觀念始於同類感,是神經系統中未分化的感應與儲存(信息)之功能。《易.繫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道教「一三清」,基督教「三位一體」,印度教「三相神」,佛教亦有「三身」佛,或「三尊一體」的佛像:橫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縱三世佛(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及華嚴三聖娑婆三聖、兜率三聖……。佛法僧[1]法報化、心佛眾生名號/光明/智慧[2];這法數的三,本無分別,但眾生煩惱障心,故有彼此,曇鸞大師云:「非光礙也,礙屬眾生。

父:阿彌陀佛(如來)

子:真如佛性(眾生)

靈:六字名號—名即體,本願光明(彌陀)—光為用

    上上法→下下機,豈只天壤之別,其距離幾乎是無限,非人力所能企及,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但如此難思難及的距離,卻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到了(如屈伸臂頃……)[3],一心專念是凡夫的心力乘佛本願力,佛凡一體,本無分別,但眾生之煩惱障心,故有隔礙。[4]。俗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線段)?若是以摺疊空間,穿越蟲洞[5],兩點就在本位上重合。稱名念佛的當下,生佛感應而無間隙,或可說佛沒來,人沒去,直接在淨土相聚,佛是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6],人乃不斷煩惱得涅槃分[7]

阿彌陀佛以「六字洪名」呼喚眾生(本具)的佛性(如來藏),我輩以「稱念佛名」回應彌陀(圓滿)的佛智,如母雞抱蛋,小雞孵化,於是啐啄同時,破殼而出。此乃生佛自性(本來清淨)相同,法爾如是而相應成就,既自然又玄妙。



[1]釋戒定印光大師極為反對會集本 夏氏會集本(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其五段)中,膽大妄為地將三位一體的佛、法、僧砍斷為︰“不信諸佛經法……”,僧寶不住持了。這種行為是“鬥亂僧眾”

[3]<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175>:常寂光淨土、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於一切處,所以,雖然有十萬億佛土的距離,……往生時也是屈伸臂頃,或是一彈指頃、一眨眼間就到了。……心念一動立刻就到了。……用心念佛的時候,佛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就與佛在一起。阿彌陀佛是不離本座而到我們這裡接引眾生,因此想去的人只要修行、只要發願,具備淨土資糧,距離一點也不遠。

[4]六道眾生是煩惱成就(貪、瞋、癡、慢、疑、見六種根本),妨礙眾生信受彌陀悲救。諸佛菩薩種種善巧方便、言辭譬喻,欲令眾生信入!

[5]「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句話是錯誤的,……把紙摺疊起來,兩個點就重合了,距離無限近。空間沒摺疊,沒蟲洞,飛行器就不可能飛出銀河系。

[6] 《維摩詰經》: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法集經》: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問「云何不動本處而普現世間解脫門?」答「是解脫門,即觀行之修養;顯觀照普現世間,而無須趨往、即能得見之功德力。」菩薩之四種莊嚴1.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供養化生2.一念一時,遍至佛會,利益群生3.一切世界,讚歎諸佛4.無三寶處示法。

[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台長: 象山慶
人氣(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念佛 |
此分類上一篇:見土見佛亦稱名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